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的美学内涵透视的论文
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的美学内涵透视的论文关键词:台湾现代诗西方典故历史美知性美人性美摘要:西方用典在台湾现代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美学内涵,如西方用典的历史意识及现代性阐发呈现厚重的历史美;其知性意识观照呈现的知性美和理性美;以及生命意识及人性意识观照呈现的人性美等等。
运用现代阐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对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之美学内涵的阐释,则将台湾现代诗学纳入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诗学研究视域之中,拓展了研究空间。
西方用典是台湾现代诗的一种普遍修辞手段。
现代诗的西典并不局限于地理概念的西方,而是相对于中国典故而言的异质文化典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洋典”。
探究台湾现代诗歌创作中的西方用典,可发现其表征出鲜明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知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这诸种意识使台湾现代诗具有厚重的历史美、深邃的知性美和丰富的人性美。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代诗西方用典之美学内涵的阐释,将诗歌的用典研究从实践行为的概括进一步拓展到理论的描述和诗学规律的总结。
一用典往往与民族心理尚古崇经意识有密切关系。
西典大多脱胎于西方典籍和文学艺术,而西方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向此倾斜,形成对西方先贤智慧的普遍敬仰和尊崇。
因此,西典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西方传统文化的“原型”,隐含着深刻的民族群体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选择。
在诗歌创作中,这种历史记忆如何选择?西典作为一种构建诗歌的语言符号,从结构主义符号学来看,其构成以对等原则为基础,即通过典源语境和现实语境的相似或对照来构成。
西典有两个端点,一端联系当代现实,一端联系西方历史事件,西典在运用中或为强调今昔的类似,即历史原型(人物或事件原型)的重复,或为强调今昔的对照,即今日与往昔的差异。
于是,在两个不同历史时空语境的碰撞与交融中,西典表现出浑厚深沉的历史意识。
台湾现代诗通过西方用典自然也就渗入了这种历史意识,呈现厚重的历史美。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六)试题及答案.pptx
〃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BLeabharlann 。A.白先勇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 吊古"出自余光中的(B)。
A.《乡愁》
B.《大江东去》
C.《水仙操——吊屈原》
D.《白玉苦瓜》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 》、《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八)。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斫 《创J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B)。 A.李月辉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仓U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⑻。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 A.《正红旗下》 B.《车站》 C.《绝对信号》 D.《野人》 莫言的成名作是(八)。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吴伯箫 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 作者是(八)。 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d A七等生 B.王文兴 C.张大春 D.朱天文 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C)。 A.白先勇 B钟肇政
D.《不谈爰情》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红色娘子军》 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 A.《慈禧全传》 B.《绝代双骄》
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车夫 的叫喊 》 , 当时 台湾究 竟是什 么样 子 , 可 以从
在地汽车 的增长率 , 来还原创作此诗 的外在压 力。
其 中有 少 部分 诗 作对 现 代化 和 都 市生 活 的 冲击
作者简介 :陈大为 , 台北 大学中文系教授 , 文学博士 。
台湾都 市诗 的阶段性发展 与蜕变( 1 9 3 0 — 2 0 1 5 ) ・6 1 ・
台中厅 和南投 厅合并 成 台中州 , 辖 区包 括今 天 台 中市 、 彰化 县 、 南投县 , 直至 1 9 4 5年再 度 改制 为 止。 在( 1 9 1 2 — 1 9 3 1 年各州厅别 汽车发达概况表》 ③
当中,台中州从 1 9 2 8 到1 9 3 0年 的汽车 累积 数量 是: 1 9 2 8年 2 0 9辆 ; 1 9 2 9年 3 9 6辆 ; 1 9 3 0年 5 3 5 辆, 短短两年 内增长 了 2 . 5 6 倍。 话 虽如此 , 五百多
前 言 日据 台 湾
晚清时期 的 台湾 , 还 是个 相 当典 型 的中 国传 统 农业社会 , 只有府城 和几处商埠发展 得较好 , 真
有较 清 晰的刻 划 , 譬 如杨 守愚 ( 1 9 0 5 — 1 9 5 9 ) 的《 人 力车夫 的叫喊》 ( 1 9 3 0 ) , 此诗 刻划了人力 车夫面对 现 代 化交 通 工 具 的 挫 败感 ; 杨华 ( 1 9 0 6 — 1 9 3 6 ) 在 《 女 工悲曲》 ( 1 9 3 5 ) 里描写 了纺织 厂女工 的生活辛 酸; 杨炽昌( 1 9 0 8 — 1 9 9 4 ) 以《 毁 坏 的城 市 》 ( 1 9 3 6 ) 控诉 台南市都 市化 的负面感受 。 《 日据下 台湾新文 学选 ・ 诗选集》 ( 1 9 7 9 ) 的主编李 南衡认 为 日据时代 的诗人 “ 一般 是农 业 社会 的诗人 , 他们 诗 的题 材 大都 集 中在 田园景物 , 连爱 情和 一般感 情 的表达
台湾诗歌发展史
台湾诗歌发展史
台湾的诗歌发展始于清朝,在此之前,诗歌一直是官方文化的主要形式,但是清朝时期,诗歌形式开始民间化。
20世纪初,台湾的诗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因为日本统治时期的诗歌运动开始迅速发展。
到了20世纪60年代,台湾的文学艺术运动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大地》、《废都》、《琉璃瓦》等。
同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地区的华文诗歌也受到台湾文青的关注与批评。
70年代,台湾的诗歌运动开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各种类型、流派和风格开始出现。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交融》、《飞出花窗》、《想像声音的重量》等。
80年代以后,台湾诗歌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
的代表作品有《灵门蜜月》、《野蛮诗集》、《另一面》等。
总的来说,台湾诗歌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官方到民间化、从集体化到多元个性等不同阶段,表现出独有的历程和特点。
目前,台湾的诗歌创作和发展在全球华文诗歌的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90年代台湾诗歌的“生活美学”
90年代台湾诗歌的“生活美学”<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摘要:由于全球范围内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以及世纪末社会思潮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诗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艺术向度,即日常“生活美学”的书写:消解生存意义、张扬末世情绪和认同世俗乐趣。
这是台湾当代生活情境和精神虚弱症候在诗歌中的显影,由此开启了一个放逐宏大叙述的“个人化”文学时代。
这种将诗歌拉下神坛的形而下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这种认知与表达显然缺乏深刻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批判的力度。
关键词:90年代;台湾诗歌;生活美学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11)3-0033-06DOI编码:10.3969,j.issn.1008-0163.2011.03.01120世纪90年代以降,由于全球范围内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以及世纪末“颓废已经征服了台北”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台湾诗歌出现了日常“生活美学”书写这样一个重要的艺术向度,这在年轻世代诗人的文本中尤为突出。
诗人们倾向于以缺乏古典诗意的生活化、生理化甚至粗俗化的语言。
抒写庸常生活经验和庸常生活感动,在吃喝拉撒睡和冥想中表达他们所认知和理解的世界与人生。
这种将诗歌拉下神坛的形而下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它让琐屑生活与心灵经验有了更多的交融互涉,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是当代生活情境和精神虚弱症候在诗歌中的显影。
但是,这种认知与表达显然缺乏深刻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批判的力度。
致使平民化意识极易滑落为生命意识的匮乏,琐碎庸常的诗情极易转化为世纪末颓败的审美情趣,“私人化”叙述极易沦为诗人私秘的兜售与读者的偷窥。
一、消解生存意义以平淡、冷静的话语,叙说琐碎、庸常的生活场景和某种人生感受或感悟,主旨在于消解文化和生存意义,是陈述生活庸常美学的诗歌的显著特点。
台湾现代新诗
台湾现代新诗?
答:台湾现代新诗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演变与台湾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台湾现代新诗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1.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台湾现代新诗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限制,更加注重诗歌的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再受制于传统的诗歌规范和审美标准。
2.多元化的主题和风格:台湾现代新诗的主题和风格非常多元化,涵盖了爱情、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3.代表性诗人和作品:台湾现代新诗的代表性诗人包括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台湾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纪弦的《狼之独步》、郑愁予的《错误》、余光中的《乡愁》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总之,台湾现代新诗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迁。
同时,它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诗语言
c H E N G uir H -u
( pa t n f ieeLi r t r De rme to Ch n s t au e,Fe g Cha U ie st Tawa 0 2 ,C ia) e n i n v riy, i n 4 7 4 h n
Ab tac : sm o r s i i n c n e p r r oer ug e t wo i l ains n e o a ,t eot ra shei. Te p r l s r t Po t denim n Tawa o tm o a y p ty s g sst mp i t c o :o e tmp r l h he et tc m o a
whc l a y ma ei n fsain b fr 9 0 .Th o g r n lt n fc l r ,l e au e a dp i s p y i u cin e i s ihar d d sma i t t eo e 1 8 s e t e o r u h ta s i so ut e i rt r n hl o h ,a ds n t xs ao u t o j o t
第 2 卷 第 4期 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V 12 . o. 7 No 4
20 12年 7月 J OURNALOF C HANG HA VE I Y CI C & TE S UNI RST OFS EN E CHNOL OGY( OC ALS I NC ) J 1.2 0 l 2 S I C E E u
台湾 当代诗 的后 现 代 文化 思 潮 及 诗 语 言
郑 慧如
( 台湾 逢 甲大 学 中 国 文 学 系 , 台湾 台北 4 7 4 02 )
台湾文学之台湾新诗概述
台湾文学之台湾新诗概述台湾文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初以来,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在这些文学体裁中,台湾新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对台湾新诗进行概述,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一、台湾新诗的发展历程台湾新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台湾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变迁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一批优秀的台湾诗人开始崛起,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台湾的现实。
同时,他们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将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新诗。
二、台湾新诗的主要特点1. 反映台湾的现实:台湾新诗以反映台湾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为主题,关注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
诗人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 自然意识与环境关怀:台湾新诗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关注,诗人常常以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素材,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 语言的创新与突破:台湾新诗的诗人对传统的写作方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他们运用图像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使诗句充满意象和隐喻,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4. 女性意识的表达:在台湾新诗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性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和声音,反映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体验,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三、台湾新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 杨逸:杨逸是台湾新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为主题,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水墨画般的描写方式,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雨巷》、《冬夜行》等。
2. 余光中:余光中是台湾新诗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通常以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他以真实的感情和文学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台湾文化的独特之处。
他的代表作品有《倒影》、《稻草人》等。
3. 叶绿:叶绿是台湾新诗的女性代表之一,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性表达,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世界。
台湾新世代诗歌语言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HAI N AN NORMAL UNI V ER S I TY
No . 8 2 Ol 3
Ge n e r a l No . 1 3 4
时期 , 台湾诗坛 出现 了纪弦 、 覃子 豪、 洛夫 、 余光 中 等 一系列 优 秀 的 诗 人 , 因此 , 新 世 代 诗 人从 创 作 起
步就 一直 处 在 前 辈 经 典 诗 人 “ 阴影” 的笼罩之下 。
歌 。这个群体 包括了林耀德 、 罗青、 孟樊 、 黄智溶 、
陈克华 、 杜十三 、 鸿鸿 、 陈黎、 江文瑜 、 许悔之 、 罗 智
也为新世代诗人在语 言上的创新提供 了理论支持 和新的思路。二战后 西方 出现 的后现代理论一个 突出特 点 是 , 它不仅怀疑现实的真实性 , 同时 也对 语言表现了高度的不信任。德里达就认 为人类语
言 中其 实 只 有差 异 而 没有 固定 的关 系 , “ 符 号 不 能 在字面 上 代表它 所 意指 的东 西 , 即 不 能 产 生 出作 为 现在/ 出场 的所指 , 因为 符号 既 然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符号 , 必然 意 味
成、 颜艾 琳 、 唐 捐等 一批 诗人 。
孟樊在《 后现代主义的诗学》 中指出 : “ 在林亨泰 、 余 光中 、 洛夫 、 痖弦 、 郑愁予 、 商禽等 人创 造现 代诗的
典型 模 式 后 , 到 了 罗智 成、 杨泽、 施 善继 、 苏 绍 连
上个世纪后 2 0年是台湾诗坛 非常活跃的一个 时期 , 而新世代诗人作为年轻 的一代 , 在艺术创新
论台湾五、六十年代现代派诗的审美特质
作者: 翁奕波
出版物刊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46页
主题词: 审美特质;现代派诗人;新文学运动;审美意识;审美趣味;艺术探索;现代诗;新诗发展;
现实主义传统;石室之死亡
摘要: 台湾的新诗,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纵观其历程,从其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倾向性上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自20年代新文学运动起至国民党逃至台湾前的雏型阶段,特点是,传统的“言志载道”白话诗倾向与前卫性新诗实验的初步结合;二、自国民党49年占据台湾后至50年代中期的“反共八股诗”阶段,特点是,强化诗的政治意识,淡化诗的审美意识;
三、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的现代派诗盛行阶段,特点是,追求诗的纯粹美学上的价值,倾向于诗的内在美的艺术探索;四、自。
中国台湾诗歌的特点和成就
中国台湾诗歌的特点和成就中国台湾的诗歌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是华语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民国时期到今天,台湾诗歌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诗作,成就颇丰。
本文将从诗歌的创作理念、艺术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台湾诗歌的特点和成就。
一、创作理念鲜明,主题多样性强中国台湾诗歌一直致力于探寻人生的真谛、呈现社会的多彩,具备丰富的主题和内涵。
在主题方面,早期的台湾诗人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以及家国情怀;而现代台湾诗歌则更加关注人性、社会心态、时代变迁等课题,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主题。
此外,中国台湾的诗人常常强调对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关注,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诗歌创作中。
比如对海岸线的描写、对植被的赞美、对生态的呼吁等都是台湾诗歌独有的特点。
总之,中国台湾的诗歌主题多样、情感真挚,反映生活与生命的真、善、美和自然的光辉。
二、艺术形式独具匠心中国台湾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和多样性,书写方式与语言技巧多姿多彩。
早期的台湾诗歌多采用客观描写和叙述的方式,但近几十年来,中国台湾的诗人在创作上不断探索,尝试破除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现代流行文化和多元化的读写习惯来进行诗歌创作。
例如,以打羽毛球、健身为题材的现代诗歌《我和我的肌肉》,以及在聊天室语言中书写的乡土诗歌《南台湾的晴天、蝴蝶和谢姓们》等作品,都在艺术形式上起到了创新的突破作用。
此外,台湾的诗歌创作方式也广泛包括朗诵、音乐、戏剧等不同表现形式,其中朗诵诗歌已成为了台湾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文化内涵深厚中国台湾的诗歌是华文诗歌中文化内涵最为深厚的,它不仅具有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淀,还深受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种独有的文化背景和时空意识,赋予了台湾诗歌独特的韵味和深度。
以民间艺术为题材的《海韵之歌》、描述人与自然景色关联的《岛上的故事》、对社会现实问题反应的《在这样主权之下》等诗歌作品都在文化内涵上体现出台湾诗歌的重要性和创造性。
台湾人写的律诗
台湾人写的律诗台湾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台湾人的才华更是不可忽视。
其中,律诗作为一种有着古老传统的文学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台湾人的钟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台湾人写的律诗,欣赏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台湾人写的律诗,往往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他们以自然景色、花草树木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们可以用诗句来形容春天里初开的樱花,或者秋天里金黄的稻田。
这些诗句常常带有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除了对自然的描绘,台湾人写的律诗还常常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他们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及对当下时代的感慨和反思。
这让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美丽的诗意,还能够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主题。
此外,台湾人写的律诗还常常融入了一些具有个人经历的情感。
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转化为美妙的诗句。
有的作品可能描写了他们对家人的思念,有的作品可能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
这些情感的融入让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台湾人写的律诗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延续。
他们可能会采用古典的诗句形式,通过传统的对仗和押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他们也不忘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演绎,使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总之,台湾人写的律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表达。
他们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正是这些台湾人写的律诗,丰富了台湾文学的内涵,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台湾文化的独特之处。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够对台湾人写的律诗有一定的了解,并对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产生兴趣。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律诗,都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丰富。
台湾“年度诗选”对比研究──以2015年为例
淮 北师范大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年度选集也多在此 际诞生 。
④ 另金文图书公司也 曾在 1 9 8 4 年 出版 由郭成义主编 的《 当代 台湾诗人选》 ( 一九八三卷 ) , 不过只维持一年便无疾而终。 ⑤ 原本 已宣告 中止的《 八 十一年诗选 》 , 在痖弦 、 向明和梅新 的奔波后 , 获得 “ 文建会 ” 资助 , 于是《 年度诗选》 的编选 工 作, 便转 由现代诗社承担 , 《 八十七年诗选》 再 由创世纪诗社接办 , 《 八十九年诗选》 又由台湾诗学 季刊社接 办。
1 9 8 3 年 尔 雅 和前 卫 出 版社 同时推 出《 七 十 一 年诗选》 和 ̄ 1 9 8 2 年 台 湾 诗选 》 ④ , 四年后 , 前 卫 版
《 台湾诗选》 终止 出版 。到 了 1 9 9 0 年代 , 《 年度诗
选》 改 头换 面 之后 仍持 续 出版 ⑤ ; 而“ 中国诗 歌艺 术
华 回顾” 的年度合集 , 不但尝试速写出各类文学的
年度风貌 , 也 寓 含 着 建 构 文 化 霸权 ( c u l t u r e h e g e .
mo n y ) 的强烈 企 图。
是 以文化资源 的分配与争夺 , 也就成为谁能取得
文 化 生 产及 消 费 主导 的关 键 , 这 些 少 数 的 权 威声 音, 往往 能 主 导 风 潮 , 甚 至 影 响 大 多数 人 的观 点 。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作者: 郑慧如
作者机构: 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台湾台中40724
出版物刊名: 江汉学术
页码: 37-4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台湾数字诗;台湾当代诗;超文本;传播媒介;苏绍连
摘要:自198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数字环境改变了解严后的台湾当代诗,而使得互动、制动、多向、多媒体、非平面、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大幅冲击了以平面出版、单纯文字构筑的文学环境,形成20世纪末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单一文本到超文本,从作者往读者的单向灌输到作者与读者问的多重互动,数字语境下的台湾当代诗在文字与非文字、意象与意义之外,引逗出令人反思的情意姿态。
数字语境之于台湾当代诗,呈显激发创作动力、扬掀传播媒体的革命、活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管道,而未曾背离纯文字书写的文化论述。
同时,做为工具的数字元素,在人为的发扬蹈厉之初,从试图摆脱单文本、纯文字、纸面传媒的当代诗发展背景,建构各种超文本、多媒体、多向性的作品,而使得文字与图像的依违关系由显而隐,无意问碰触意义释放、意象表现等问题。
以超文本文学下的台湾当代诗发展为主,可描述1990年代以来,台湾当代诗在数字语境下的发展概况以及数字文学论述的建构;以网路社群中拈取苏绍连的数字创作为例,可探入台湾当代诗因传播媒介转变而开启的创作实验与诗艺格局。
论网络多媒体诗歌的全息审美形态--台湾与大陆的网络多媒体诗歌比较
论网络多媒体诗歌的全息审美形态--台湾与大陆的网络多媒体诗歌比较曹金合【摘要】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oetry in terms of the aesthetic form, the network multimedia poetry has its ow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creation carrier, and the holographic aesthetic form is hence forme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poetry. Different regions lead to different aesthetic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multimedia poetry aesthetic shaping, but if we take the way of seeking the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thus adopt the holographic aethetic form which is the cor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network poetry, the multimedia poetry either in Taiwan or in Mainland China shares many similarites. Som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r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mutual fusion of various heterogeneous aesthetic elements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multimedia poetry; secondly, this dynamic and virtual mode of aesthetic form and text interaction is no longer what any kind of any form of poetry in the past had; finally,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vivid representation of multimedia poetry is not what the paper poetry can parallel.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image and audio of multimedia poetry can provide the aesthetic effect for poetry, but at the same time bring certain damage as a double-edged sword.%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
台湾现代诗的美学问题
台湾现代诗的美学问题龚鹏程【期刊名称】《励耘学刊:文学卷》【年(卷),期】2006(000)002【摘要】台湾于50年代兴起的现代诗歌,波澜壮阔,影响深远。
但迄今研究者虽多,对其性质,掌握却仍不准确。
本文重新解读文献、勘究史事,提供全新的解释。
第一节,要说明它并非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实施戒严统治之产物,乃延续30年代在中国与日本之现代主义风潮而生。
第二节,接着辨明它不是为逃避现实与历史,故转而去学习西方;正是因为要正视文学传统及现代社会,所以才要发展现代主义。
第三节,再申明译介移植到台湾的现代主义,亦自有其挪用的策略目的,因此它不是虚幻的呓语,是具现实意义的运动。
第四节,认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之主要目标,在于反对五四以来以文学为改进社会之工具的观点,进行文学再革命,故重视技巧甚于本质,不只要谈写什么,更要强调怎么去写。
第五节,阐明当时现代诗之有取于现代主义者,主要不在哲学思想、意识内容,而在美学方面。
第六节,分析现代诗家如何因重视美学问题,而逐渐走离现代主义,重新接合中国古典诗歌之审美意识、表达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世界观,由汉字、文言文、唐诗、老庄、禅等处去探寻现代诗的新方向。
以致原先昌言"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现代诗,最终成为"寻找传统中国性"的运动。
【总页数】26页(P5-30)【作者】龚鹏程【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相关文献】1.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 [J], 张志国2.“独步”台湾现代诗坛的一匹“狼”——纪弦在台湾现代诗“史”中的意义与地位 [J], 李树枝3.论跨世纪台湾图像诠释的意义及其脉络——从现代诗创作抽样检视台湾图像的变异 [J], 林静助4.谈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兼评焦桐的《大陆的台湾现代诗评论》 [J], 王宗法5.台湾现代主义“学院诗”的兴发——论《文学杂志》之于台湾现代诗场域的建构意义 [J], 张志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陈大为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16(0)6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1930年以来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和蜕变,并根据各时期重要诗人的都市诗写作策略,或美学特征,区分为五个时期:(一)萌芽期;(二)第一纪元:天空之城;(三)第二纪元:罪恶的钢铁文明;(四)第三纪元:末日的科幻城邦;(五)第四纪元:隐匿或无边之城.透过这五个时期的文本分析与比较,完成台湾都市诗史的建构,并由此形塑出华文诗歌的一个重要地景.
【总页数】30页(P60-89)
【作者】陈大为
【作者单位】台北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岛屿·都市·社会——台湾中生代诗人方群现代诗试论 [J], 郑振伟
2.台湾都市诗理论与现代性 [J], 王金城
3.不同凡响的十四行诗——严杰人《蜕变—题〈蜕变〉扉页》评赏 [J], 黄泽佩;
4.蜕变中的反叛——试析台湾从新电影到新新电影和新都市电影成长主题的沿革[J], 徐漾
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理论探讨与实践 [J], 周春江;刘瑞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到台便捷诗歌
到台便捷诗歌【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歌的定义与重要性2.台湾诗歌的发展与特点3.台湾诗歌的传播与影响4.便捷诗歌的意义与价值5.台湾便捷诗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正文诗歌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文学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
诗歌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诗歌都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传承下来。
在我国,诗歌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诗经》、《楚辞》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台湾,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诗歌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
台湾诗歌在继承中华古典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台湾诗歌。
台湾诗歌的表现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本土风土人情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台湾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触觉。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诗歌的传播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随时随地阅读、分享和创作诗歌。
这种便捷性使得诗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也让台湾诗歌在大陆等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台湾诗歌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对于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便捷诗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拓宽了诗歌的传播渠道,更在于它让诗歌走进了更多人的内心世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便捷诗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抒发情感、缓解压力的方式。
同时,便捷诗歌的创作和分享也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激发了诗歌创作的活力。
台湾便捷诗歌的发展现状可谓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投身于便捷诗歌的创作和传播。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台湾便捷诗歌在大陆等地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现象。相较于 书 写 印 刷 的 传 统 文 学, 栖居网路 的文学结合科技与 文 字, 更换了读者对文本的认知 和审美边界。陈征蔚即认为, 数字文学具备断裂、 拼 贴、 文本可塑性、 叙 述 多 线 性、 “ 制动” 与“ 互动” 、 娱 乐性、 游戏性、 团队 合 作、 多媒体及跨媒体的创作特 性, 以及网路社群与 个 人 生 活 这 些 常 态 认 知 下 的 数 字文学特 质, 在 台 湾 数 字 文 学 的 发 展 中 一 应 俱 全。 更值得注意的是, 台湾的数字文学发展, 一开始极尽 标新立异之能事, 仿佛急于区隔于书写印刷的文学 创作, 但是较晚近的 数 字 文 学 作 品 却 渐 渐 重 新 采 用 读者更能接受的方 式 创 作, 而形成台湾数字文学的
; 而在 1 9 9 0年 代 以 前, 黄智溶和林群盛运
用程序语言创作的 诗, 即已尝试突破以文字为主的 单一符号表现。运用程序语言写诗是台湾当代诗数 字化的端绪, 在譬喻的层面上, 用电脑程序语法当作 诗性语言, 实际执行程序的同时暗示某种意涵, 相当 于符号的 转 化 或 翻 译。 黄 智 溶 的 《 档案一》 在诗行 中的某些位 置 转 换 界 域, 林耀德称之为“ 电脑诗” ; 林群盛全以 B A S I C电脑 语 言 写 成、 诗行中没有任何 中文字的代表作《 沉默》 , 发表来年受张汉良推重而
·3 8 ·
2 0 1 4年第 6期
郑慧如: 1 9 9 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间, 数字文学理论一下涌入台湾, 引起学术界和文化 界直击传播环境的 剧 变, 以网路文学或数字文学为 主题的研讨会相继举办, 成功大学、 台北大学等大专 院校陆续 设 置 数 字 文 学 的 校 内 奖 项。 中 华 电 信 的 “ 手机文学 大 未 来 座 谈 会 ” 以及台北市政府举办的 “ 台北诗歌节” 整合商业 机 制 与 大 众 文 学 教 育, 发展 较成熟的创作产销供应链。从部落格、 社群网站, 到 逐步风行的云端技 术, 台湾当代诗在数字语境中曾 经新鲜而激越的旋律, 渐渐转向整合与应用, 而有蛰 伏、 沉潜之势。一方面, 各种数字元素透过更贴近人 性视听习惯的模式, 仍在网路的轨道上搬演影音与 文字的文学叙述; 另一方面, 曾经兴致浓烈的网路写 手, 在网路上取得一定度的名气后, 仍以平面的出版 模式、 纯文字的诗艺导向为发展依归。 4 .数字科技的多元运用( 2 0 0 6年迄今) 根据陈征蔚的研 究, 台湾的数字文学在 1 9 9 8 — 2 0 0 5年之间达到高峰, 之后 的 挑 战 即 在 于 如 何 运 用 数字科技而使作品“ 陌生 化” , 从形式之余重拾文学 的原始感动。数字 科 技 在 台 湾 的 庆 贺 姿 态, 在全面 普及的数字环境里 出 现 了 耐 人 寻 味 的 回 归 现 象, 电 子书、 网路杂志等数 字 世 界 非 但 成 为 弱 化 了 传 统 的 阅读模 式, 反而强化了以文字文主体的资讯传播 媒介 。 除 了 时 间 的 顺 序 之 外, 数字环境下的台湾当代 诗进程可以有另一种分类法: 1 . 前 数 字 的 跨 领 域 演 出: 1 9 8 0年 代, 因为意识 到文字的感染力 不 如 声 光, 由 白 灵、 罗 青、 杜十三等 人发起“ 诗的声光” , 透 过 相 声、 舞 台 剧、 哑 剧、 合 唱、 舞蹈、 幻灯片等各 种 声 光 处 理, 加 工 名 诗 人 的 作 品, 以表演 的 形 式 展 现 作 品 的 变 貌, 展演过一百多首 作品 。 2 . 电子布告栏( b b s ) : 从1 9 9 0年代中期开始, 电 子布告栏成为台湾大专院校的特定文化现象。著名 的电子布告栏如《 晨曦诗刊》 《 田寮别业》 《 尤里 西 斯 文社》 《 山抹微云艺文专业站》 等。这 些 虚 拟 的 文 学 社群强调创作的 机 动、 自 由、 反 传 统, 以打破主流文 学媒体的主导 优 势 为 宗 旨。 全 球 资 讯 网 兴 起 之 后, 论战不休而又缺乏清晰权力结构的电子布告栏渐趋 萧条。《 晨曦诗刊》 即 在 出 版 6期 以 后, 于2 0 0 0年 中辍。 3 . 全球资讯网( WWW ) 、 个人新闻台( m y p a p e r ) 、 个人部落格( b l o g ) :全球资讯网下的台湾当代 诗结合了论坛、 综合网站与网站专栏, 较之电子布告
⑥ 。运用程序 选入当时具指标性的《 七十六年诗 选 》
语言写诗 固 然 跳 脱 或 挑 战 了 既 定 的 文 学 及 语 言 常 规, 却必得遵循程序语法的思维, 在程序语言的约束 下逸离文学语言 的 句 构,样态 也 因 此 而 与 传 统 以 文 字 为 媒 体
郑慧如
( 台湾逢甲大学 中国文学系, 台湾 台中 4 0 7 2 4 )
摘 要: 自1 9 8 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 数字环境改变了解 严 后 的 台 湾 当 代 诗, 而 使 得 互 动、 制 动、 多 向、 多 媒体、 非平面、 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 大幅冲击了以 平 面 出 版、 单 纯 文 字 构 筑 的 文 学 环 境, 形成 2 0世 纪 末 备 受 瞩 目 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 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 从单一文本到超文本, 从作者往读者的单向灌输到作者 与读者间的多重互动, 数字语境下的台湾当代诗在 文 字 与 非 文 字、 意 象 与 意 义 之 外, 引 逗 出 令 人 反 思 的 情 意 姿 态。 数字语境之于台湾当代诗, 呈显激发创作动力、 扬掀 传 播 媒 体 的 革 命、 活 化 读 者 与 作 者 之 间 的 管 道, 而未曾背离纯 文字书写的文化论述。同时, 做为工具的数字元素, 在人为的发扬蹈厉之初, 从 试 图 摆 脱 单 文 本、 纯 文 字、 纸面传媒 的当代诗发展背景, 建构各种超文本、 多媒体、 多向性的作品, 而使得文字与图像 的 依 违 关 系 由 显 而 隐, 无意间碰触 意义释放、 意象表现等问题。以超文本文学下 的 台 湾 当 代 诗 发 展 为 主, 可描述 1 9 9 0年 代 以 来, 台湾当代诗在数字 语境下的发展概况以及数字文学论述的建构; 以网路 社 群 中 拈 取 苏 绍 连 的 数 字 创 作 为 例, 可探入台湾当代诗因传 播媒介转变而开启的创作实验与诗艺格局。 关键词: 台湾数字诗; 台湾当代诗; 超文本; 传播媒介; 苏绍连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6 1 5 2 ( 2 0 1 4 ) 0 6 0 0 3 7 0 1 0
④ [ 3 ] ③ ②
的文本迥然不同: 作者追求形式上的新变, 读者在此 方面也必须自我成长。 2 .迈向多向叙述( 1 9 9 2 —2 0 0 0 ) 1 9 9 0年代之后, 透过电 脑 网 路 产 生 的 广 大 虚 拟 社群 ⑦ , 台湾的资讯与 文 学 传 播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貌。 借着网路, 可由各种方式, 如网页、 电子布告栏、 在线 电视、 在线图书馆、 电子邮件、 新闻群组等等, 取得各 种知识。藉由网路, 数字文学发展也逐渐形成不同 于纸面出版的模式。1 9 9 4年因特网普及, 1 9 9 5年世 界贸易组 织 运 作, 开 启 经 济 与 资 讯 的 全 球 化 时 代。 尤其从 1 9 9 8到 2 0 0 0年 之 间, 台湾的数字文学风起 云涌, 多媒体、 多线与多向叙述的诗作从纯文字表现 中汲取视觉诗与具 象 诗 的 质 素, 大量发展以影像处 理的作品。 根据 须 文 蔚 的 研 究, 最早多向诗在网路上展现 的是代橘的《 超情书》 , 时间为 1 9 9 9年; 1 9 9 6年曹志 涟“ 涩柿子的 世 界” 和姚大钧“ 妙 缪 庙” 为个人创作 网站的源头; 1 9 9 8年李顺兴的“ 歧路花园” 则为文学 结盟网站 的 开 端。 “ 歧路花园” 专力于以数字方式 发表的超文本文学, 为台湾数字文学的论述发出先 声, 描绘实 验 性 格 强 烈 的 书 写 景 致; 其中的“ B r a v e N e wWo r d ” 网页 与 苏 绍 连 共 同 筹 设, 展出多样的数
第3 3卷 第 6期 2 0 1 4年 1 2月
江汉学术 J i a n g h a nA c a d e m i c
V o l . 3 3 N o . 6 D e c , 2 0 1 4
张桃洲 刘洁岷 ● 现当代诗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
— —关于台湾新诗跨领域现象 —
1 9 9 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 3 ] 5 2-5 9
2 0 0 0年以前, 以几位诗人辟设的网站为主, 迅速 崛起的网路文学很快引起众多瞩目。典型的例子, 如 苏绍连以米罗 · 卡索为网路上的笔名, 于1 9 9 9年架设 “ 当代诗的岛屿” , 先尝试改装纸本的旧作, 再融入超 9 9 8年, 文本观念以创发许多实验性强烈的作品 ⑧ 。1 向阳陆续以“ 向阳工坊” 与“ 台湾网路诗实验室” 步入 网路诗的实验领域。1 9 9 8年 9月, 吴德亮发起“ 全方 位艺术 家 联 盟” , 挂在 1 9 9 7年 由 文 建 会 策 划 成 立 的 “ 诗路: 台湾当代诗网路联盟” 之下, 结合白灵、 大蒙、 侯吉谅、 吕道详、 须文蔚等诗人, 以网路副刊的性质与 多媒体制作方式, 一方面提供当代诗作张贴, 一方面 典藏当代诗作品与史料, 以网路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文 学传播 ⑨ 。数字 环 境 带 着 革 命 精 神 的 低 成 本 与 自 由 特质, 兴起一股将平面文学搬上网的风潮。2 0 0 0年网 路泡沫化之前, 为数众多的个人网页已为台湾当代诗 在数字环境中立下指针。 3 .影像与文学分途( 2 0 0 1 —2 0 0 5 ) 数字 元 素 的 位 阶 拉 高, 数字诗逐渐偎向影像叙 述, 而以纯文字表现 的 诗 作 逐 渐 回 到 非 数 字 的 轨 道 上, 两者分野 渐 次 清 朗。 约 在 2 0 0 1年 到 2 0 0 5年 之
一、 隐匿的马戏班— — —台湾 当代诗的数字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