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 一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二是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四是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纪律和法律的区别
纪律 企事业单位、社团、 制定主体 政党等 法律 国家立法机关
全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适用范围 某单位或组织成员 位和社会组织及全体社 会成员 实施主体 制定纪律的单位 政府、公安机关、法院、 检察院等国家机关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何理解:“违章违纪不一定出事 (故),出事(故)必是违章违 纪。” 请举例说明。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 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纪律含义: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 进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既对立,又统一。 纪律的作用 纪律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思考回答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
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遵守纪律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是 不是就没有自由?
2012年3月1日,北京,马金库在 法庭上极不耐烦,神情中满不在乎, 对被害人家属没有半分歉意,检察 官视其为藐视法庭。
20岁的搬运工马金库 被指控因不满尹女士让 他帮忙照看孩子,持斧 子将她及其2岁儿子砍 死。庭审现场,死者家 属手举遗像,极度悲愤, 但马金库满不在乎,甚 至面带笑容。他称早已 轻生,只求法院速判他 死刑。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1. 引言社会主义法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以宪法为核心,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制度保障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环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意味着保持法律的一致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确保法律的实施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重和信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
2. 统一的法律体系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家维护法律的统一,主要体现在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上。
这需要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统一的法律,并确保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适用。
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法律的一致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
国家可以通过设立中央立法机构,如国家立法机关,来确保法律的统一制定和修订。
3. 权力分立和法治环境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还要求国家实行权力分立原则,并建立健全的法治环境。
权力分立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滥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益。
在社会主义法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确保国家的法律体系能够顺利运行。
同时,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保证司法独立,公正审判,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的重要保障。
4. 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需要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首先,法律必须具有权威性,即法律是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共同约束力量。
法律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于法律制定的程序和合法性,以及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其次,法律的公正性是指法律的适用必须公平、公正,没有偏见和歧视。
只有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尊重和信任。
5. 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机制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这包括通过建立法律宣传教育制度,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和执法监督制度,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公正、透明;建立健全的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如何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XIN CHANGZHENG
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建设一支 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 过硬的法治人才队伍。
《决定》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 民 教 育 体 系 ,从 青 少 年 抓 起 ,在 中 小 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定学校法 治教育工作规程,努力在所有课程教 学和有关学习活动中渗透法治教育
各级党组织自觉在宪法法律范 围 内 活 动 ,是 宪 法 和 党 章 的 明 确 要 求,也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的 重要保障。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党 组织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处于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地位,他们 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对整 个社会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 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培养法治意识,把 贯彻实施宪法法律贯穿于一切活动 的始终。执掌国家政权、开展施政活 动 ,要 忠 于 宪 法 法 律 ,严 格 按 照 法 定 原则、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职权、
以 言 代 法 、以 权 压 法 、徇 私 枉 法 。 尤 其是在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一定 要恪守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正确处 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公
XIN CHANGZHENG
正 决 断 是 非 ,不 因 私 利 抛 公 义 ,不 因 私 谊 废 公 事 ,不 因 私 情 弃 公 平 ,确 保 权力行使不偏离法治轨道、不突破法 律边界、不逃避法律责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
的内容,不仅为每个公民从小树立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尊法守法 用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在高等 教育阶段培养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 及后备力量打好坚实基础。
要认真落实《决定》关于“建设通 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 事 务 的 涉 外 法 治 人 才 队 伍 ”的 要 求 ,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的基本要求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的基本要求
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重要工具,维护法制尊严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新时代,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全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首先,要强化立法意识。
立法是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立法的导向和指引功能,完善和完善法律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民众利益和现代化要求。
而且制定法律过程中,要注重吸纳民意和专业意见,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严格执法。
执法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全面、公正、高效地贯彻法律,提高执法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特别是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严格依法执法,绝不能任意妄为和滥用职权。
此外,要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法律意识的树立和营造需要长期的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播,必须继续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同时,要加大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最后,要建立健全法制保障机制。
法律保障机制是维护法制尊严的最后保障,必须完善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服务系统,加强人民
群众的法律服务和维权保障,让人民群众在法律面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在新时代,我们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真正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宪法宣传周口号标语条幅_会标;标语;口号
宪法宣传周口号标语条幅_会标;标语;口号1.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5.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7.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8.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1.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1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1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1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16.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17.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18.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20.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2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2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24.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同法治实践相结合!25.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6.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7.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28.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9.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维护宪法尊严权威的知识点
维护宪法尊严权威的知识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维护宪法尊严权威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维护宪法尊严权威意味着维护国家的根本法律和制度秩序,确保国家法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架构、政府职责和权力范围,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根本权力机构等规定。
二、维护宪法尊严权威的重要性维护宪法尊严权威,其次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只有保证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维护宪法尊严权威,还可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
要维护宪法尊严权威,其次是要维护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
司法是维护宪法尊严权威的最重要的手段和保障。
只有保证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才能保障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宪法的实施和执行。
要维护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就要建立健全的司法体系和司法机制,加强司法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要维护宪法尊严权威,还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要确保宪法的实施,就要加强宪法监督和宪法检查。
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就要建立健全的宪法监督机制和宪法检查机制,加强宪法宣传和普及,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宪法素养。
维护宪法尊严权威,还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党是依法执政的党,是维护宪法尊严权威的中坚力量。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就要建立健全的党的组织体系和党的制度机制,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维护宪法尊严权威,是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关键和基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只有保证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才能使国家的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比较法:一是与别人比较,二是与自己比较。
自评法:通过分析认识自己。
他评法: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心理测验法:通过心理测试来认识自己。
2、认识自我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人生发展道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3、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独特存在及尊重自己价值的一种积极心态。
4、自尊的表现:①自己尊重自己②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③尊重他人5、自尊的意义自尊的人有着较强的荣辱观,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形象的事,并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二、礼仪修养彰显个人魅力1、个人礼仪的含义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3、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作用⑴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⑵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⑶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1、交往礼仪的含义: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体现相互服务、竞争合作、团结和谐的关系.2、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3、交往礼仪的类型:日常交往礼仪: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等。
不同场合礼仪:做客与待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习俗礼仪等。
4、交往礼仪重亲和:(1)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2)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精选资料】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标准表述】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贯彻方法]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工作,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依法执政。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带头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全社会作出表率;督促、支持和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处理重大决策、重大政策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二是依法行政。
就是要使政府的组织、权力和活动等,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三是公正司法。
司法权威是法制权威的重要体现。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引言:社会主义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为了保障公正、平等、自由、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实践意义和发展路径等方面,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治国、全民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受制于法、法律尊严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科学、依法决策的特点,使法治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和文化习惯。
全民法治是指全体公民在法治轨道上平等参与、共同遵守法律,实现普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状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法律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免于侵犯。
权力受制于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原则,要求政府、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不得将权力滥用于私利,构建权力与法律的边界。
法律尊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要求全社会都要尊重和依法遵守法律,用法律行使权利,用法律约束行为,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构,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权威保证了公民的平等待遇,依法行事的原则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2.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社会主义法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使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法治保证了政府的权力行使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 增强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形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国家的社会信用和国际信任度。
法治社会更加公平、合理、可预期,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 培养公民素质和文明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有助于公民培养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法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于全民守法成为习惯
·依法治国论坛·法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在于全民守法成为习惯宋玉波,赵子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1120)摘要:党的领导是法治成功的根本保证;法治的建成、巩固和持续,则最终要落脚和依赖于全民守法。
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法治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改革开放以来从法制建设到法治建设,党领导全民守法始终是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随着法治被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宪法权威至上性得到确立,执政党在制度层面的法律保障和价值层面的法治指引下,日益重视法治文化建设,领导人民着力打造法治中国建设最坚实、最广泛的基础,弘扬法治精神,“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不断坚定法治信仰,养成法治习惯。
关键词:法治文化;全民守法;法治习惯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4)06—0091—05习和遵守。
在组织人民认真学习和遵守新宪法的同一、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与全民守法的双向时,重点强调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以身互动作则,坚决维护宪法的尊严,成为学习宪法、执行宪法的模范。
“使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每一个干部,都改革开放之初,全民法制观念的培育经历从无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逐步使我们到有的转变。
在那个“绝大多数法律委员会委员不的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人人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懂法律,讨论法律前先得普法”¨J(324’的年代,党员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
”[21(208)这种守法观念指导和领导干部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习着普法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有序展开。
首先是党要惯”,在权力与制度面前,依旧是“讲方针、政策多,带头守法,其次要在公民中开展普法教育。
一方面,直接按方针、政策办事多,讲法制、法律少”旧J(35。
3¨。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方式
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方式
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2、坚持依法执政。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强化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
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立法,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3、坚持依法行政。
各级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4、增强宪法意识。
公民要加强宪法学习,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加强对宪法的学习,努力做到宪法确立的各项原则和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5、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维护良好法治秩序。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项目教学设计(XXXX~ XXXX学年第X学期)课程名称:职业道与法律所属系部:机电工程系制定人:李蓉、李桃制定时间: 2012.07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及代码:职业道德与法律适用专业:各专业中专一年级学生1、前言1.1课程性质《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1.2设计思路遵循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良好的法律行为方式、良好的心态与行为调节能力为己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且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益为课程归宿。
2、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3、课程内容与要求4、教学活动参考设计5、实施建议5.1 教材编写1. 基础性、发展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其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 编写科学、灵活,教材编写要注重图文并茂,多结合案例进行编写。
参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相关教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编写教材。
5.2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法律尊严不容践踏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7日电: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7日凌晨透露,截至6日19时,乌鲁木齐市“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死亡人数增至156人,其中,男性129人,女性27人;受伤人员1080人。
目前,公安部门已抓捕1434名参与打砸抢烧杀嫌犯,其中,男性1379人,女性55人。
对这些人员的审讯工作正在进行中。
铁的事实证明,7月5日晚,乌鲁木齐市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是一起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其目的就是要挑起事端,制造暴力事件,搞分裂干扰我发展。
对犯罪分子的容忍,就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伤害。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
对那些组织、制造打砸抢烧的一小撮分裂分子,对那些参与、实施暴行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予以严惩,进行坚决的打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工作更加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加快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新疆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位置,确定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的辉煌成就。
特别是2000年以来,新疆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开发的“黄金”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377亿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大大超过建国后新疆前5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基础产业和新的生产能力,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新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和睦和大力支持,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景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新疆,却是三股敌对势力所不愿看到的,他们总是伺机挑起事端,制造民族矛盾,唯恐新疆不乱。
我国宪法法治的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法治的基本原则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根本是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根基。
我国宪法从1982年表决通过以来经历了七次修正,因为是12月4日起实施所以每年这一天是国家宪法日。
宪法法治基本原则主要有党的领导原则、人权保障原则等等,下面详细了解一下我国宪法法治的基本原则吧。
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根本是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根基。
我国宪法从1982年表决通过以来经历了七次修正,因为是12月4日起实施所以每年这一天是国家宪法日。
宪法法治基本原则主要有党的领导原则、人权保障原则等等,下面详细了解一下我国宪法法治的基本原则吧。
一、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宪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规定,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奋斗成果的确认,也是对我国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的确认,集中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二、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一原则则在宪法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宪法通过确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确认广大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把人民当家作主贯彻于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无一例外地承认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也同样接受人民主权的思想,并且体现在制度和组织上.但是这个原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与西方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通常不承认"社会契约",不认为主权是全民的"公共意志"的体现,其权力与西方所认为的全体国民公意的"超阶级"的观点有所区别。
职业道德第六课
壹贰叁源自树立法律信仰尊重法律权威
敢于同各种犯罪做斗争
谢谢
贰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尊严
充分认识制定法纪的必要性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全面了解纪律和法律的内容
做一个遵 纪守法的
好公民
改掉坏习惯 敢于批评和制止违法乱纪的行为
依法 治国
法律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 法律规范要完善,做到解决问题能有法可循
有法必依 一切国家机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和
个人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纪律是指社会一定组织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活动正 纪 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行为准则。 律
法律是一种概括、严谨、普遍的行为规范,是国家
法 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 律 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以下表格,比较异同。
纪律
相同点 制定者 适用范围 裁定者 处罚方式 效力
法律
都是行为规范。 违反都要受到处罚。
适用范围不同
处罚方式不同
制定者不同 裁定者不同
法律效率不同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以下表格,比较异同。
纪律
法律
相同点 行为规范、惩罚性
制定者 组织领导 适用范围 组织内部 裁定者 组织领导或专门部门 处罚方式 轻微、灵活
效力 低
国家立法机关 主权范围 国家司法机关 法定方式、依法做出 高
遵
护
纪
社
守
会
法
主
的
义
好
法
公
治
民
尊
严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叁肆
案
课
例
堂
讨
练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必修二:职业道德与法律1.1 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1)、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2)、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3)、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1)善于与人交谈(2)打造良好的电话形象(3)编织美丽的网络形象(4)以礼做客,以礼待客2.1 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1)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对方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手适度,与人握手,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2)递物接物递物时需用双手,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3)拜访,不论因公还是因私而访最好事前与被访者联系,使对方有所准备。
(4)赴宴时,要仪表整洁,不宜过早或过迟。
(5)言谈言谈首先要注意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适宜,语调平和沉稳,还要注意使用敬语,以表示尊敬和礼貌。
(6)打电话时特别要注意语气和声调,以显示我们是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2.2 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职业礼仪的作用:(1)是职业成功的助力(2)促进企业和谐—增强凝聚力(3)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竞争力3.1 了解道德的含义;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3.2 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3 了解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3.4 理解道德的作用;道德对于我们个人的健康成长、人生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1)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有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潜能(3)有助于我们塑造完美的人格4.1 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4.2 了解爱岗敬业的意义;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国我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
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
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案例1: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在境内外势力的精心准备、策划下,暴徒们在有着两百多万人口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大肆打砸抢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果断处置“7·5”事件的同时,当地政府还组织警力依法留置、审查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一千余名。
尽管“7·5”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同样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没有受非理性因素影响而违反法律规定。
案例2: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
湖北法律专家指出,这个“离奇”的错案凸显出现行司法体制的一些漏洞,也势必促进司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从而进一步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
【引思明理】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分析提示:案例一中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乌鲁木齐七五暴力事件;案例二中主人公的11年冤狱反映出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漏洞,说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明确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公正是司法行为的灵魂,是司法的生命。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分析提示:依据相关法律。
不管是处理暴力犯罪事件,还是佘祥林的冤狱、国家赔偿都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提示:没有失去效力,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存在,才能严惩暴力犯罪分子,佘祥林才能获得70余万元的国家赔偿。
而冤案的发生恰恰是执法机关没有严格执法的结果。
教师在引导分析时要明确指出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政府治理国家的方式是依法治国,引出本节内容。
(使用案例时,授课教师可以丰富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讲解)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③什么是依法治国?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
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
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回答问题①: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分析提示:教师可在学生列举后进行补充,此问题是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回答问题②:如果违反了法律将会怎样?分析提示: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责任。
如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违法《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
有法必依回答问题③: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分析提示:违法犯罪的人都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划下来。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本知识点可略讲)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案例: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13929人,其中省部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良宇、杜世成、郑筱萸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
这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任何腐败分子,无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案例分析: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
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
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
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
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
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思考问题:怎样落实?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体验导行】1、学以致用(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
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
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
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
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
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
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
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3、作业布置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六、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