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与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2014年度中国职协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2014年度中国职协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

第 3 页
《书籍装帧》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的研究及探讨 李玲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李强 技工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锐、李多成 汶河莎草的生药学研究 李松涛、车勇 工程造价专业模块教学法的初探 李文娟 CAD二次开发技术在结构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 李晓 《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李佑广 实训平台群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子成、张爱菊、刘良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指数函数教学为例 梁海花 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 梁海珍、刘向勇 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影响教学情况调查 梁丽菊、张莉莉、于凌 小型冷库实训设备功能的拓展 梁振铭 基于工作过程的《晶闸管直流调压、调速》课程开发 梁镇杰 试论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微辅导 廖小磊 试论技校学生实习畏难心理调试 廖小磊 保时捷轿车轮胎气压监控系统(TPM)失效的故障排除 廖新锋、张春召 一体化教学在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 林炳良 如何科学命制技校英语学科试题 林华珍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科技创新——以美国杜勒姆社区学院为例 林峻 现代技校班主任的工作技巧 林庆煌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探索 刘静 汽车电气维修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 刘炽平、杨旭 校企建平台,产教出成果 刘翠红 基于成功学的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方法研究 刘登奎 技工院校汽车维修科班技师培养模式探讨 刘发军 技工院校单片机课程一体化校本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刘福祥 大型磁极冲片模具制造工艺的改进 刘光万 北京市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转型探索与思考 刘加勇 浅谈《面点制作技术》“讲、演、练、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刘艳蕾 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机床排故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陆雯
蔡铨 白建保 蔡夕忠、童华强 曹绮雯 曹沈华、蒋飞华、徐晓 陈冬梅 陈冬鸥 陈感恩 陈海娜、张利芳 陈洁 陈静君 陈利伟 陈琳 陈泉 陈日月 陈实 陈实 陈实、彭豪 陈婷 陈巍 陈文 陈亚、徐漪平

高技能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高技能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高技能人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合理的技能人才保障。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高技能人才指的是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只喊口号不行!手电筒照人不照已更不行,必须联系本单位实际、联系工作实际、联系本人实际,印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人人心里有根弦,时时绷紧这根弦!为全面了解东胜区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开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合理的技能人才保障,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调研。

本次调研采取普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力求调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90%的没有专职的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有极少部分有的也大多老龄化,或者是乡镇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指定的不懂文艺业务的乡镇干部,根本无法指导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

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有流失的危险。

一、我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现状一是从总量上看,全区企业在岗技术工人约50500 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22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从等级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高级技师226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技师365人,占%;高级工 1631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

从行业结构上看,在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2222人中,机械加工行业人员约777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35%;化工医药行业人员约 52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纺织行业人员约60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冶金行业人员约84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烟草行业人员约38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 %;其它行业约189人,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 %。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对策

络 心理健 康教 育平 台。通过 E iQ ,B 等实 现师 生心灵 互动 ,运 ma, QB S l
( )学 习问题 。高 职 院校 的教育 教学 方式 和 中小学 有很 大不 用 “ 二 博客 ” 向学 生传授 心理 健康 知识 ,介 绍缓 解 和调适 心理 压力 的
同 ,很 多高 职学 生在 中小 学 时期 习惯 了被动 式接 受 ,对高 职 院校集 技巧 。从 而弥 补传 统 心理健 康教 育 的不足 ,保 证 心理健 康教 育 的有
实 践 、实用 、专 业 、创新 为一 体 的 自主性学 习方 式很 不适 应 ,导致 效开展 。 了学 习 困难 ,相 当 多的学 生产 生 了上课 经常 走神 、学 习效 率低 下 、 失 去信心等一 系列不 适应现象 。 ( ) 设 心理健 康教 育教 师 队伍 ,开设 心理 健康 教育 课程 。 三 建 心理 健康 教育 是一 项专 业性 很强 的工 作 ,要推 进这 项工 作 向科学 化
职业教育
高职学 生 心理健康 问题 的表现和对策
郭 忠芳
( 州城 市职业 学院,广 西 柳 州 55 0 ) 柳 402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 、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 能人才的使命 ,但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 着心态问题 、 学 习问题 、就 业 问题 、人 际 关 系f, 和情 绪情 感 问题 等心 理健 康 问题 。本 文 在论 述 高职 学 生心理 健康 问题 表 现 的基础 上 ,着重探 讨 高职 - ̄ -I ] 院校 解 决 学生心 理健 康 问题 的对 策。 关 键词 :高职 学生 ;心理 健康 问题 ;对 策
( )就业 问题 。现代社 会 的就业 门槛 越来 越 高 ,高职学 生相 和规 范化 发展 ,必 须建 设一 直训 练有 素 、掌握 相关 专业 知识 和技 能 三 对 弱势 的文 凭在 就业 市 场上更 处 于不利 地位 ,面对不 断激 烈 的就业 的专 业化 师资 队伍 。高职 院校专 业 的心理 健康 教育 师资 普遍 不足 , 竞 争压力 , 多高职 学生感到对 未来无所适 从 ,心 理问题增 多 。 很 家庭生 活 中受到 了来 自父母 和 家庭 其他 成员 的过 分关 注 ,容易 形成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1.08.17•【字号】浙人社发[2011]274号•【施行日期】2011.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27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申报踊跃。

经专家评审,共有 277项被确定为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2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1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1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素娟吴玮联系电话:0571-******** 88399038传真:*************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一般项目)L2011A001 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1A00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刘骏,嘉兴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一般项目)L2011B001 杭州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崔万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2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周烁,温州医学院L2011B003 大学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马小辉,浙江农林大学L2011B004 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的贝叶斯网决策评价体系研究,冯志林,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05 舟山国际海员回归创业研究,孙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6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周秋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7 城乡统筹发展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姜义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8 用工结构性短缺、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09 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吴玉霞,宁波工程学院L2011B010 "十二五"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研究,吴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1 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与反就业歧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魏丽,宁波大学L2011B012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王燕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3 高技能人才“全程式”职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胡怡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4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黄晓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5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朱亚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6 农民工代际差异对浙江省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孙玺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7 高知识群体失业预警与城镇失业率预测研究,付艳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1B018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郑书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B019 大学教育模式对浙江省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研究,于永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1B02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研究,高林洲,浙江科技学院L2011B021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石声波,浙江树人大学L2011B022 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刘巧芝,嘉兴学院L2011B023 浙江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研究,唐林俊,嘉兴学院L2011B024 高职院校毕业生立体化就业渠道的实践探索,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B025 高职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一致性研究,张荣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6 浙江省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朱宇娟,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27 校企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证研究---以园艺专业为例,吕伟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8 浙江省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L2011B029 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贡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姚海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B030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黄胜,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研究,陈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研究,阮美飞,宁波大学L2011B033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4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徐艳,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5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张龙,丽水学院L2011B036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视野下的诚信就业问题探析,张利军,温州人事局L2011F037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法制化与标准化研究, XXX,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L2011B038 优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力促进微小型创业,黄小昶,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1B039 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路径和对策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社会保障(一般项目)L2011C00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索--以浙江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为例,张建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L2011C002 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研究,覃闻铭,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博弈分析,李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4 浙江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研究,王明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5 社会保障的经济促进功能研究,张树新,浙江工商大学L2011C006“民工荒”倒逼机制下浙江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研究,王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L2011C007 应对外来务工人员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以温州为例,刘芸,温州大学L2011C008 城乡统筹视角下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骆勤,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09 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问题研究,张雪平,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10 建筑业务工人员社会保障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宋晓刚,宁波大学L2011C011 浙江大中型企业完善企业年金的研究,宋洁,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2 中西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其启示,王健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3 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运作问题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4 浙江省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研究,李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5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运行与实践研究--以教师年金计划设计为例,朱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6浙江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7 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研究,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L2011C018 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建设研究,曹涌,杭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L2011C019 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C020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四、职业能力建设(一般项目)L2011D001 技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王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2 现代汽车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3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殷锐,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4 高校后勤员工教育培训新体系的研究,陈先建,温州医学院L2011D005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6 企业转型升级下技工培训创新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7 浙江省退役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践研究,姚光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8 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谢志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陈国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10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构研究,陈宇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1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廖忠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2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陈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3 企业员工职业能力提升机理研究,卢兰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4 基于杭州汽车产业园的汽车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5 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皇甫姣,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16 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能力培育策略研究,杨扬,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7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胜任特征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周佳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9 外贸职业能力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王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0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唐小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1 需求分析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蒋景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2 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3 数字化环境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气行业为例,马羽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L2011D024 客车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金柏正,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L2011D025 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高端翻译人员的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吕琳,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26 基于“和谐职业人”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7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效果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阮晓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8 经济转型背景下浙江省中小企业理财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研究,任俊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9“点面”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郝文静,嘉兴学院L2011D030 浙江会展业人力资源培育和管理研究,张万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3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陶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2 基于关系匹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选人标准的实证研究,陈芳,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3 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研究,王绍让,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4 经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与高职教育融合问题的研究--以温州为例,李小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5 基于需求分析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研究,王海杰,嘉兴学院L2011D036服务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能力开发路径研究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7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策略研究,张梓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8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和工资报酬的实证研究,俞玲,浙江财经学院L2011D039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型技能人才开发匹配研究--以宁波为例,唐雪莲,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40企业培训的管理评价及政策机制研究,周文婕,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41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金迪,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D042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傅剑,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储建军,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4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及对策研究,张东志,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45 浙江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问题研究,杨国强,杭州轻工技校L2011D046 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建设对策研究,张政,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收入分配(一般项目)L2011E001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王一中,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2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研究,吴慧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3 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研究,罗美娟,宁波工程学院L2011E004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国胜,嘉兴学院L2011E005 当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新清,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E006 浙江大学生毕业起薪与职业成长关系研究,张铁墨,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E007 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赵俊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六、劳动关系(一般项目)L2011F001 民工荒背景下中小企业劳资双方责权关系新解构,贾昕昕,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2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标准,金荣标,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3 工资集体协商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吴红列,浙江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4 提高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路径研究,沈央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5 转型期浙江省劳资冲突的困境与应对,张永亮,浙江农林大学L2011F006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与农民工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建筑业为例,何兴,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7 合理利用劳务派遣资源问题研究,金献珍,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8 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机制研究,李杰义,浙江师范大学L2011F009 劳动雇佣关系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王宁,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1F010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用工荒”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以员工援助计划角度,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F011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研究,潘美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3 劳务派遣现状与激活劳动力市场效用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4 新生代农民工话语权建构与融入城市研究,徐建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5 就业协议书的定性及制度完善,黄柯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6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构建研究,叶家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7 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钱叶芳,温州大学L2011F018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杭州上市公司的实证,任家华,浙江工商大学L2011F019 《劳动合同法》实施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张妮,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0 转型期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中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冯东红,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1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杭州评估,王朝霞,浙江大学L2011F022 “五大劳动关系”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3 构建适应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的劳动关系研究,余青,义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L2011F024 司机劳动用工与劳动关系处理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徐东明,宁波市北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虞争鸣,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七、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一般项目)R2011A0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郑晓哲,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1A002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黄纯,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R2011A00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4 推进人才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斯嘉平,临安市人事局R2011A005 浙江高层次人才专项保障房制度安排研究,马先标,南开大学R2011A006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地区级人才网站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康粟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07 高校创建人才工程的机制体制研究,冯剑,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8 基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SNS系统平台研发,尹志,宁波工程学院R2011A009 长三角城市群人才集聚、扩散机制及一体化政策研究,张海霞,浙江工商大学R2011A010 宁波创新型人才发展与交流平台的研究,李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1 宁波人才创新载体研究,杨厦,宁波大学R2011A012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吴丽,中国计量学院R2011A013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徐文英,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14 国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彭兵,丽水学院R2011A015境外人员社区融入的社会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以浙江义乌市为例,程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6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A017 基于杭州经验的浙江省领导干部甄选培养机制研究,张建伟,浙江理工大学R2011A018 政府公共部门组织沉默行为的研究,张锦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9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胡行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0 谣言的社会心理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叶星,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1 浙江农村空巢老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王占坤,温州医学院R2011A022 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与政府角色探讨,缪立懿,温州医学院八、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一般项目)R2011B001 国际化平台“英-中-澳”高端文创人才开发中心的研究与实践,丁继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1B002海外人才引进、开发与交流研究--以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为例,沈国琪,湖州师范学院R2011B003高职院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在杭高职院校为例,王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4浙江省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研究,孙春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5信息化管理在人才引进中的应用研究,陈国海,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06浙江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王佳,浙江万里学院R2011B007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8有效人力资源结构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适配度研究,孙惠敏,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09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对策研究,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10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宁波市中小企业为例,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11依托技术联盟构建人才平台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周欢怀,温州大学R2011B012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实证研究,王璟,中国计量学院R2011B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董玉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14浙江涉外法律人才开发政策研究,孔德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5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培养,周明宝,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6基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国际化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贺华丽,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7欠发达地区商务英语人才职业适应性研究-以衢州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8长三角会展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张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B019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研发人才开发对策研究,郑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20杭州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郑健波,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1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研究,罗润峰,绍兴文理学院R2011B022地方高校高级人才评价研究,夏志芳,浙江海洋学院R2011B023边缘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许妍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4温州市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流失情况调研,刘贤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5浙江民企“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研究,郝新蓉,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26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特点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王丽辉,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27义乌市场经营户国际化经营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XXX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8温州中小企业商贸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李永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9浙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与启示,吴后宽,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0校企联合培养BPO技能人才的优势及对策研究,沈音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1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研究--以宁波为例,李书彦,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32产业转型过程中海洋经济价值链前端人才体系及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模式研究,曾琻宁,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33杭州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蒋淑丽,浙江财经学院R2011B034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研究,陆宇荣,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问题研究,王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6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XXX祥,绍兴广播电视大学R2011B037城市社区管理人员胜任力状况与对策研究,许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8高校管理队伍培训机制研究,戈芝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2011B039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视角,沈洁颖,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九、人事工作与人事制度改革(一般项目)R2011C00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其发展研究,吴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2 我国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的研究,王慧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3在浙江省高校设岗聘任后绩效工资改革的研究,任梅,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4 基于分层分类的高职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杨俊杰,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1C005 浙江省普通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深化改革研究,王瑜,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视角下的高校职员制度研究,赵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7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郝海涛,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8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研究,毛建青,浙江工业大学。

高职生厌学情绪的调整策略

高职生厌学情绪的调整策略
第3 O卷 第 视 大 学 掌 报
J u  ̄ o Be Unv  ̄i r om f Hu i TV i e t )
V 1 0 No 8 o . , . 3 Au u t 2 1 , 3  ̄ 0 g s. 0 0 0 1 31
[ 考 文献] 参 [】田宏碧,陈家麟.中国大陆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十年的述评 1
心 理科 学 ,2 0 ,4 03 . []曹 国坤.大学 新生 的心 理 问题透 视与 对策 阴 . 园心 理 ,2 1, 2 校 00
1 .
[ 收稿 日期 ] 0 0 0 . 3 2 1— 62
高职生厌学情绪的调整策略
盛 祖华
(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5 0 ) 1 00
[ 内容提要] 本 文阐释 了高职 生厌 学情 绪的成因:人格发展不完善 、家庭环境不健康 、传 统教 学太 呆板等三 大因素;并有针对性 的提 出高职生厌学情绪 的调整策 略:开展社 团活动 ,健全高职生人格 ;融入生命教育,建立 健康人 生观 ;推进课程 改革 ,培养专业 高技 能。 [ 关键词] 高职 生;厌学情绪 ;调整策 略 [ 中图分类号] G7 1 [ 文献标识码] A [ 章编 号] 10 .4 7 (0 0 80 3 -1 文 0 87 2 2 1 )0 —0 10 高职生厌学情绪 的成 因 ( )人格发展不完善是产生厌学情绪的诱因 一 作为青年学生 , 高职 生与其他 同龄 的在校大 学生一样 心 理发育 尚未成熟 , 人格特性 的可塑性较 强, 心理冲突表现 明 显 ,有许多的心理 问题亟待解。如世界观和 理想的缺 失、意 志力和耐受挫折力缺乏 、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强 、 嫉妒心和 虚荣心严重、自负与 自卑两极倾 向严重 、 价值观和成才观偏 离 、 生理与性心理发展不协调等 。 性 部分高职学 生并不 了解 高职教育 的培养 目标 , 自己所学专业也丝毫不感兴趣 , 对 没 有学习动力 。 ( )家庭环境不健康是产 生厌 学情绪 的客观 因素 二 家庭环境 对学生个 体素质 的发展有着 重大而深 刻的影 响。其主要方面是性格特征、基本生活技能 、道德情操 、理 想志趣。 抽样 调查表 明高职 生中单亲家庭 占到了近 三成 , 困家 贫 庭学生超 过四成。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贫困家庭 ,家长或忙 于生计或 自顾 不暇,对子女的关爱相对 缺失,在家庭生活 中 得不 到鼓励是 学生产 生厌学情绪 的原 因之 一, 家长的忽视与 冷漠是学生最大 的学 习杀手 。 ( )课堂传统呆板 的教学流程 是产 生厌 学情绪的直接 三 原 因 传统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 中普遍使用 的一种手段 , 它是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的全过程 。 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 体 ,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 ,容 易使 学生失去 学习兴趣 ,不利 于学生对教学难点 的掌握 。 尤其 强调技能的高职教 育更需要 学生 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性学 习, 囿于课堂 的单 向输 入式教育 只能让学生恹恹欲睡 。 另一方面 ,高职 生大多是 由于中高考 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职业学校 的, 其本 身知识结构 的缺 失使其 在学习新知识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 可见 , 高职生产生厌学情绪 的主 因不在学 习本身 ,只要 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心态,就能造就高技能人才 。 二、高职生厌学情绪的调整策略 ( )开展社 团活动 ,健全 高职 生人格 一 高 职 生 社 团 是 经 学 校 批 准 注 册 , 以科 技 、 文 化 、艺 术 、 体育等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自愿组织起来 的学 生群众 性组织。学 生通过 开展各种有益 的活动 ,实现 自我教育 、自 我管理、自我发展,对于 自身人格 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 的影 响 。学 生 在 参 与 社 团 活 动 特 别 是 社 团工 作 的 过 程 中 , 方 面 各 的能力得到了快速 的发展。 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发掘高职生的智力潜能 。 很多学 生都是在社 团活动中开始了解 自己,发展 自己,甚至改变 了 自己的生涯规 划 。参加 社 团活动 的学生有利 于改善 强迫症 状 、人 际关 系敏 感、抑郁 、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方面的 问题 ,使整体心理健康保 持 良好趋 向。 社 团给学生提供 了一个平 台, 让他们在这个平 台上体验 到成功和快乐 。 从一 定意 义上 说,心理 问题和心理障碍产生 的原 因在于主观上 的挫折感和 失败感 , 生活单调 , 兴趣单一 , 缺 少精 神寄托 的学生很容 易 因为 生活中 的困难和失败 产生 心理障碍 , 业余 生活的成功和快 乐可 以让高职 生远 离心理危 机 ,在社 团锻炼 中增强 自我价值感 。 ( )融入生命 教育,建立 健康 人生观 二 生命教育 的目的, 就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珍爱生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学生展示自己所学专业技能的舞台,也是学生提高自己技能水平、锻炼自己能力的重要机会。

在备战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
够帮助学生们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比赛的发挥水平。

下面将探讨在职业学
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学校的老师和辅
导员,在学生备战技能大赛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
的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建立
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应对压力
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需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备战技能大赛的过
程中,学生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考验,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挑战,比如比赛紧张、压
力大、失败的打击等等,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素质
训练的活动,比如团队合作、抗压能力训练等,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挑战的
能力。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训练中的心理辅导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调适。

在备战技能大赛的
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面临很多的压力,比如学习任务的重压、时间的紧迫、竞争的压力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校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给予学生更多的支
持和鼓励,让学生在压力下能够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向
上的心情。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 的语言能力培养 。 要创造条件 。 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 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 督促学生长期积累语言素材。 勤
代产业特征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 质、 实践能力 、 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行为 中,职业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高职生职业生涯的成 败。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要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 程 ,在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中始终把职业能力
( ) 际 交往 能 力 二 人
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 基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基本能力。有调


良好 的人 际关 系是 事 业 成功 的基 石 .是 健康 心理 的
支撑。 高职学生应具备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查表明 , 许多知名企业选聘人 才时 , 首先是从 以下几个方 面考察应聘者的能力 : 语言能力 、 数理能力 、 社会交往能 力、 组织管理能力 、 动手操作能力 、 应变能力等基础能力 。 在此基础上, 才进一步考察专业技能。由此可见 , 基础能 力在职业中的重要性。
( ) 一 汉语 言 运 用能 力
用语言表达 自己的思想、 观点 、 情感是一个人生存发 展的基本能力之一。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 在高职毕业生选 择的职业中, 除个别 的职业需要其他语种外 , 绝大多数都 使用汉语交流。因此 , 高职毕业生的汉语运用能力 , 在求 职中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
中图分类 号 : 7 8 G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0 6 (0 6 0 — 0 4 0 17 — 0 720 )6 0 0- 3
在经历了几年长足发展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阶 段 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就是要加速培养高技能 型紧缺人才。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 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就是要向各职业领域输送 , 大量高职毕业生 , 缓解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状况 , 为社会 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0 5 20 年底发布的《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出, 指 高职教育要“ 以服 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 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 专门人才” “ 为提高劳动 .要 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在这样的形势 与任 务面 前, 高职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 特别是要根据现

高职学生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学生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学生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

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推进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创新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好地与专业发展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过程紧密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何克抗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实践表明,转变教学理念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前提;构建多层次创新课程体系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改革教学内容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改变教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保障;实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1.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生产岗位需求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看,高职人才培养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要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加大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的力度,构建“学校教师+企业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编写教材,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工作案列引入课堂。

论高职学生的软技能培养

论高职学生的软技能培养

论高职学生的软技能培养戴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由“硬技能”能和“软技能”两部分构成,两者本应呈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

但是,高职教育对于“软技能”的长期忽视造成了高职学生这方面技能的缺失,形成了职场软肋。

因此,软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 阐述软技能的内涵和重要性,提出软技能培养的方法方法。

关键词:软技能高职教育培养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在各行各业基层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引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这类人员所承担任务的特点是主要从事与科学原理、概念的应用及实际操作有关,又较为复杂、较为负责的技术性工作,其工作场所多数在现场。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和企业在强调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除了要具有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相关的硬技能之外,还要具备创新,协调合作,沟通表达,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之外的软技能。

这样的学生才能既具有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且具备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后劲。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 参与调查的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要有责任感,既强调要有创新能力,喜欢招聘“自信”的人,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

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探底调查显示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

1 高职毕业生的现状分析近20 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无论是学院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占了整个高等教育总量的一半以上。

高等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培养了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较好地满足了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摘要:2021年12月1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为十四五期间技工院校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职业技能教学培训基本原则,对技工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将通过介绍技工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培养模式;人文关怀;师资培训一、技工院校学生的现状(一)学习效率低下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的是,技工院校在招生时往往不会对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做出硬性要求,招生标准更具有灵活性。

技工院校招录的新生主要由各初中的班级学习“困难生”构成,他们大多初中学习时成绩不太理想,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学习能力偏低,学习效率低下,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叛逆心理比较强,对学生管理带来不少挑战。

(二)学习动力缺乏技工院校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普遍存在一定困难,学习习惯未能及时养成,进而导致他们在学校学习时挑战更大,他人认可及自我满足目标难以达成,缺乏学习后继动力。

此外,在周边同学普遍文化课学习薄弱的环境中,学习“比帮超”氛围难以达成,缺乏外在环境基础。

此外,学生普遍存在年龄偏低,未能正确认识毕业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时间紧迫性,不了解学习内容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萌生“学习无用论”想法,从而对学习缺乏内生动力。

二、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是,技工院校更注重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结合,更强调将理论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

由于每位学生的情况不同,现有培养模式下囿于教学资源的紧张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现有培养模式更强调学生培养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1],这种培养模式固然可以规模化培养技能人才,但对于培养高精尖的“大国工匠”而言有心无力。

因此,改革现有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中职学生情绪管理浅析

中职学生情绪管理浅析

43OCCUPATION2017 11管理实践M ANAGEMENT编辑 强 音中职学生情绪管理浅析文/安月英六是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做到作业与产品的合一:引入企业产品为学生作业。

七是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做到线上与线下的合一: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师生在教学平台互动进行评价。

八是在教学资料收集上做到文案与视频的合一:监控视频的保存及平台教案的上传和下载,对教学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四、与企业深度融合,利益双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推广意味着收益。

企业的需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对接地方产业才会有出路。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利益双赢。

在创新性设计与建设了机械加工专业信息化多功能一体化教室的同时,创设虚拟现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小组合作。

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自主操作虚拟设备,边操作边学习,践行“做中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岗位工作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信息化多功能教室的运用,为机械加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为推动兄弟院校开展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辐射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化发展。

实施以信息化资源为支撑的“虚实结合”实训教学模式,运用虚拟的信息化资源,再现实际设备的加工过程,结合真实的实训设备,实现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完全对接,培养了满足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破解了实践教学难题,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兴趣的提升。

运用“虚实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

新模式教学环境下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展示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

五、小结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领下,学生可以更快更透彻地理解机械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等,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思考,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集中了优质教学资源,投入后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对高素质人才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是高职学生提升职业能力,获取终身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坚持实践创新教学,综合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探讨。

标签:高职教学;职业能力;养策略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职业能力是决定人们就业适应程度的重要标准。

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一直缺乏鲜明的特点。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也制约了高职学生的发展。

高职学校教育只有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人才市场结构的变化需求,进行科学培养和综合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求职能力等相关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推动高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职业能力内涵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从管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职业的定义:“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的连续职业生涯“。

社会学中职业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

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一定质量的社会实践所需的条件,包括必要心理特点和具体方法,这是一个人的知识,智力和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通过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

职业能力包括三种: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

现代人才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是个体择业的基本参照凭据以及获取就业岗位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体适应和胜任某种职业岗位工作而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合要求。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式需求,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适应现代就业环境而应该必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培训与教育,具体包括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职业规划、心理调控、求职技巧、人际关系、业务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浙人社发[2014]92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92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课题,请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5月30日前报送结题。

结题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的基本情况表、立项通知中的立项号和标题页复印件、课题成果(成果名称必须与立项标题一致,以发表论文结题的须提交刊物原件供验审),一式3份装订成册并同时报送电子稿,L2014开头的报送省劳科院,R2014开头的报送省人科所,逾期不予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通讯地址: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系人:徐红梅联系电话:85211016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邮箱:******************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6月23日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程小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翁曦勉,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方海涛,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张陶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韦余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崔起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韦晓蓓,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葛红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蔡伟,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杨宁,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陈翔,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严勇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胡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梁辰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李东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吴晓涵,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董黎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贺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祝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邵作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俊,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杜金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君,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魏晋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刘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耿浩,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龚松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李清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钱慧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朱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傅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温雷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朱淑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陈汉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朱丽萍,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张月月,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崔轩玮,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谢怡,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一,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罗水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潘源源,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钟淼,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龚琦,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管瑜珍,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鲍国荣,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丛国栋,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夏江峰,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米红,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杨晓刚,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瞿孝志,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童嘉,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张湖东,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黄菊火,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年4月·第10期(总第674期)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项目编号:2020J0998)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夏凤华(1986-),女,云南玉溪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

高职教育培养的大批高技能人才,不仅提高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教育学者加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

高职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只有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面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情况及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原因,并从国家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几个方面,提出应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情况1.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无目的性,消极应对。

仅有少数学生偶尔预习课程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极少发言,习惯于抄袭作业,没有养成课后复习习惯。

一些学生学习纪律差,不爱看书,沉溺于上网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较少。

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严重,而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

2.学习方式方法不当,存在偏科现象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懒于学习,没有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未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操能力较弱。

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偏科现象,对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兴趣不大,不爱学、不会学的比比皆是。

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职 院校的学 生管理 工作 带来 了严 峻的挑 战。 众所 周知 ,高 职院校 的生 源主要 由中专 、技校 、职 高 和
普高生构成 ,学生之 前 的受教 育程 度 和成 长经 历大 相径 庭 , 导致 了高职院校 的学 生结构层 次化 明显。根据 我国 当前 的高 职教育 发展的现状 ,学 生扩招 的增 长速 度要显 著快 于师资力 量扩大的速度 ,再加上 高职 院校学 生的复 杂性 ,如果凭 学校 单方 面加 强学 生 管理工 作而 不倡 导学 生提 高 自我管 理 能力 ,
关键 词 :高职 院校
引 言
学生 自我 管理能 力
培养
随着 我国工业化进 程 的加 快 ,高技 能人才 职位空 缺极具 加大 ,引起 了社会对职 业教育 重要性 的认识 增强 ,高 等职业
教育 已 占到了当今教育 的半壁江 山。2 l 0 1年全 国高 考招生计 划是 6 .万 ,高职高专招生计划是 3 6万 ,接近了 5 % 。《 7 5 2 0 国 家教育中长期 改革 和发展规 划纲要 》 的颁 布 ,促进 了各地教 育的发展 ,从 2 0 年 到 2 l ,高职 高专 在校 人数从 不足 0] . 0 1年 3 0万增加到 ], 0 20万 。大 规模 的招 生扩张 ,使 得职业 教育进 0 入 到了一个新 的发展 阶段 ,其重要 标志 就是工作 的重点 从规
理 。如果一味的都是被管理 ,不 能发 挥学生 的主体性 ,让 他 们实行 自我管理 ,这个 目标就只会是 口号 。
2 .自我管理是高职院校师生互利 双赢 的管理模式 。 高职 院校学生 的特点 主要表 现在 :在 学 习上 ,学 习基础 较差 ,大多数学生缺乏 主动求知 的热情 ,没 有确 定 的学 习 目 标 ,不善于学习。在生 活 自理方 面 ,因为 大部 分都 是独 生子 女 ,家长 的溺爱 ,使得 学生生活 自理 能力较 差 ,以 自我 为 中 心 的行为原则让他们缺 乏组织 纪律 ,以及成 长 以来都 被家长 很好 的 “ 保护” ,促使他们 在 遇到 问题 的 时候缺 少独 自面对 的勇气和解决 问题 的思维 方式 。而 高职 院校 的教 学状况 正如 引言 中所提到 的,学校 的师 资力量 的发展速 度远远落 后于学 生的扩招增速 ,学生管理工作 的负担越来越繁重 ,任务也 日益 艰 巨。要实现学生 的 自我发 展,协调好学 校学生管 理的重任 , 就要让学生 由客体转换为主体 ,成为既是客体又是 主体 ,带动 学生的 自我管理。学会 自我管理是学生 实现 国家教育部 门规定 的素质教育 的目标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 高职学校对学生教育要 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 生 自我发 展成为 国家需要 的 富有开拓 性 、具有创新能力 ,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 的人才所必须 具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的培养 既 有利于高职院校开展 学生管 理工作 ,又有 利于学 生 的 自我发 展 。所以,自我管理是高职院校师生互利双赢 的管理模 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 养途径 高职 院校学生 的 自我管 理能力 在个人 自我发 展 以及学校 管理 中起着如此举足轻 重的作用 ,那 么探 寻培养 学生 的 自我 管理能力 的途 径 已是刻 不 容缓 。根 据宝 岛 台湾 的学 者研 究 , 提高学生 自我管理 能力可 以从三个 方面 突破 :时 间管理 、学 习管理和情绪管理 。J l ( 一)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 自我管 理的首 要环节 。我国全 日制职 业高 中

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实上 , 一 些 看 似 无 用 的 东西 往 往 是 有 大 用 的 。试 想 ,如 果
高职 院校 因 为 开 设 了 “ 无 用 ” 的 心 理 教 育 课 程 而 挽 救 了 一
个 潜 在 的 自杀 者 的 生 命 ,这 岂不 是 最 大 的 功 用 ?高 职 院校 可 以 给 社 会 输 送 具 备 健 康 的心 理 素 质 、 能 很 好 应 对 未 来 挑 战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这 岂不 是 中 国 这 个 制 造 业 大 国 的福 音 ? 相 反 , 如 果 高 职 院 校 输 送 的 毕业 生 只 是 技 能 合 格 ,但 没 有 科 学 的 人 生 观 、世 界 观 ,毕 业 生 又 如 何 在 纷 繁 复 杂 、竞 争 激 烈 的 社 会 中 安 身 立 命 ?所 以 , 高职 院 校 首 先 要 从 领 导层 面 充 分 认 识 到 对 学 生 进 行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要 真 正 落 实 到 队 伍 建 设 、 经 费 保 障 等 具 体 行
生 开 设 心 理 教 育 的专 门课 程 的课 时 了 。在 不 少 高 职 院 校 的 播 台 、 宣 传 橱 窗 、 校 报 等 宣 传 优 势 , 营 造 一 种 积 极 向上 、
领 导层 和 管 理 层 看 来 , 实 习课 对 学 生 学 习 实 际操 作 专 业 技 朝 气 蓬 勃 的教 育 氛 围 ,并 让 高 职 学 生 积 极参 与到 活 动 中来 。
能 有 用 ,基 础 课 程 和 心 理 课 程 对 学 生 培 养 的作 用 相 对 来 讲 不 大 。 这 种 观 点 具 有 相 当 的代 表 性 和 迷 惑 性 。 事 实 是 否 果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研究不深入(企业对与学校合作的热情不高"没 文化中的精华"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将诚信(信
有能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 新职教法着力深化产教融合" 念(理想等美好品性与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相
校企合作能够从法律层面促进校企融合成为命运共同体" 结合"培养具有国家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高素质技术技
产教表面交融(校企合作(课岗融合较多流于形式"学校教 动中应把德育放在职业教育首位% 在以课程为载体的人
育的普适性与企业需求的特殊性没有能够有效融合"从而 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程要与各类课程协同作用(双向融
导致教学与生产相对脱节"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所需的职业 合"做到崇德尚技"汲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中国传统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n1$%44文献标识码>
44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关注"迎来重大机遇% 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是呼
)%)$ 年3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 吸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的发
要建设重视技能(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 展相辅相成"共同迈进高质量发展轨道%
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应培养具备适应不 可以帮助其个人成长发展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实
确定未来能力的学生"适应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复合型 现个人发展要求%
技术技能人才% 然而就业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行业(企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2期2014年6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Vol.27No.2June.2014文章编号:1009-4318(2014)02-0060-03高技能人才与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张琴,韩淑英,杨少禹(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情绪管理是EQ 能力之一,是企业高技能人才必备的软技能。

高职学生正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未来职场的竞争与挑战。

通过问卷、网络投票和访谈对高职学生在择业、健康、学习、人际、恋爱以及网络方面的各种心理情绪状况进行质性和量化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职场竞争力,并探索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阳光心态,增加职场竞争力。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能力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情绪管理是EQ 能力之一,是企业高技能人才必备的软技能。

高职学生正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未来职场上的竞争与挑战,所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塑造阳光心态,才能过好大学生活,不会成为“毕剩客”,未来才能快乐地工作,只有快乐地工作才能给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达到与企业共赢的目的。

但是高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的情况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成了无奈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失落感。

部分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时在择业、健康、学习、人际、恋爱以及网络依赖方面出现了相应的心理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以致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国内对于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机械化、理论化的研究,缺少在实际上的利用价值,且操作性也不高。

本文通过量化和质性研究找出高职学生面对大学新生活时,在就业、健康、学习、人际、恋爱以及网络方面出现的相应负面情绪,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探讨健康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提高职场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学生心理情绪现状为了问卷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项目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和拜访心理咨询老师,精心设计了问卷和访谈话题。

在问卷对象挑选上,采取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负面情绪分类,分别选取了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发放书面问卷300份,同时设计了网络投票。

本次抽取我校各专业各年级大学生300人(男生120人,女生180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了问卷,并选取了20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择业、健康、学习、人际、恋爱以及网络依赖等方面,获了高职学生心理情绪现状的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要负面情绪有:焦躁、彷徨、挫败、依赖。

其中焦虑占的比重最大,高达43%,表现在学业和人际方面;27%的调查对象因为现今的就业压力产生了彷徨;有8%的学生在家庭、恋爱方面表现出挫败的情绪;12%的学生对网络有依赖(见图1)。

图1高职学生情绪现状调查还发现,50%的调查对象认为负面情绪对其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44%的调查对象认为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是持续的;6%的查对象认为无法预防和处理负面情绪。

二、高职学生心理负面情绪的成因*收稿日期:2014-01-18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311050011Y )。

(一)新环境的不适应如今的高职高专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

进入大学后,环境巨变,凡事要自己处理,同时还要与别的同学同处一室。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地区、语言、习俗和生活习惯不同而感到不适应。

因为没有及时调适,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访谈中发现,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十分痛恨不良的社会风气,但却不自觉地在某些方面沾染上了这些不良风气,他们对校园里比较流行的“灰色技能”很快就驾轻就熟了,从而远离了正能量。

(二)学习心理问题大学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应试教育到创新教育,这需要高职高专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基础差,自控力相对弱,从而失去学习动力,存在焦虑现象。

有些学生认为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前途,从思想上放弃了学业。

(三)择业的彷徨近几年虽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收入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就业市场对高学历的需求对学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自己的能力、职业和前途担忧。

约30%左右的学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成为“毕剩客”。

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从而产生彷徨、自卑等负面情绪。

(四)家庭和恋爱情感问题通过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是带着不同程度的创伤和忧虑来到大学的。

现代生活中的“隔代养育”、“父母离异”、“沟通不畅”等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和温暖,使得他们面对新生活时充满了挫败感。

此外,高职学生群体化恋爱趋势日趋明显,因恋爱挫折引发的心理困扰也日益增多。

对于网恋、婚前性行为、单相思和分手等恋爱中时常经历的感情危机,约三分之一的男同学表现比较消极,承受能力比较弱,有的表示不再信爱了,有的甚至有轻微的自杀想法。

这一结果表明高职学生还缺乏处理恋爱中冲突问题的能力。

(五)网络的过度使用访谈表明,约12%的大学生因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网络依赖,造成了生活秩序紊乱、学习成绩下降、人际情感淡漠、网络游戏爱情、社会适应能力减弱、集体意识淡漠甚至睡眠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成长与发展。

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平均为37.8小时,而非成瘾者上网的时间仅为5.4个小时。

高职学生上网的时间基本分配如下:首先是用于网聊;其次是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再次是工作学习、收发电子邮件;学生参与网络赌博的现象几乎没有。

三、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现在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负面情绪,如果不加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则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职场竞争力都是极其不利的。

探索健康的情绪管理方法,帮助高职学生培养阳光心态,增加职场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一)认知负面情绪,塑造阳光心态心理研究表明,个体对负面情绪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负面情绪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对负面情绪的认知。

既然负面情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我们的高职学生更应该正确认识它,把它当作是成功的阶梯。

心态决定命运,阳光心态就是保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事情、对问题的正确的看法和观点。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人,同样的遭遇+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

正是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相对的圆满。

(二)释放负面情绪,轻松前行在经历焦虑、彷徨、挫败和网络依赖等负面情绪体验后,高职学生需要寻找一种途径把他们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下来。

情绪渲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倾诉、移情、哭喊、饮食宣泄法、欣赏音乐和运动等。

1.倾诉法向老师、家长或最信得过的朋友倾诉,一吐为快。

把心中的不快、郁闷、愤怒、困惑等消极情绪,一古脑倒出来,会使你感到心理上轻松起来。

2.移情法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头脑中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

当情绪低落或余怒未消时,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下棋、跳舞、瑜伽、运动等合理的宣泄方法会有很好的移情效应。

3.哭喊·16·第27卷第2期张琴,韩淑英,杨少禹:高技能人才与高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在你感到特别痛苦悲伤时,不妨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哭能有效地释放积聚的紧张,能调节心理平衡。

痛哭是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大爆发,好比盛夏的暴雨,越是倾盆而下,天晴得也就越快。

4.饮食宣泄法食物是很好的心理医生,食物能拯救我们的情绪。

B 族维生素具有让人保持平静的作用,所以饮食中增加此类维生素可以有效缓解焦虑,这类食物包括辣椒,胡椒,肝脏,香蕉,土豆。

要确保避免糖的过量摄入,它会增加紧张反应。

咖啡因和酒精会削弱你消除焦虑和恐慌的努力,咖啡因会给人精疲力尽的感觉,同时酒精也会增加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

(三)校园文化建设立体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从新生入学到大三求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周(月)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指导学生个性化定制学生社团,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团体交往中学会合作,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促进其全面发展。

此外,虽然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工作效果不明显。

不少学生存在“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看心理医生”的错误认识,一些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愿主动咨询,导致人格缺陷的形成。

所以加强校园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尤为必要,使网络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四)实践二次“回归”一是“回归”家庭:高职学生入校后,家庭教育(除了物质)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空白,而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要培养会爱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要注入家校合力。

二是“回归”全体教师:近几年,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和管理日趋完善和规范化。

事实上,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良好的学校氛围,需要全体老师以“爱生”、“育人”为己任,共同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所以建议成立“教师心灵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

参考文献:[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2]高淑芳,赵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8):145-147.[3]夏玲,朱浩.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4]苏娟.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7.[5][美]Thomas L.Creer.心理调适实用途径[M ].张清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张琴(1967-),女,江苏镇江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High -skilled Talents and Cultivationof the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ZHANG Qin ,HAN Shu -ying ,YANG Shao -yu(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China )Abstract :EQ is one of the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the soft skill that high -skilled talents need in enterpri-se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belong to the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future ,who need higher mental qualities to cope with futur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challenges.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ternet voting and interview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are conducted in employment ,health ,lear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love ,network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situations.The findings show tha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generally have negative emotions ,which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uture workplace.The paper explores appropriate method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to develop cheery attitudes and to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 :high skilled talents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s ;emotion management ability ;develop·26·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