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的养生思想初探
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
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中国道教05-05 17:09 大中医认为,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
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中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何为精气神?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 如何养足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我的长啸养生经
我的长啸养生经我患慢性气管炎已好几年了。
每年冬春时节,一不小心就会引起气管炎发作,咳嗽痰多,甚至影响睡眠。
一天清晨,我来到公园散步,在一树木葱郁的僻静处,看见一老人在引颈长啸,其声发自肺腑,悠长清亮,。
好奇心驱使我上前问个明白,老人说他这是在健身。
仰天长啸也能健身?老人看我心存疑惑,笑着说:“长啸可以调气、生气、运气、养气,持之以恒,可增气力,强脏腑,对气虚体弱的年迈之人、慢性气管炎患者特别适宜。
”一听到能对慢性气管炎有帮助,我非常高兴,缠着老人做我的师傅。
自此,我每天清晨准时来到公园,与这位老人一起练半个多小时的长啸。
长啸不是吹口哨,也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放开喉咙,像戏曲演员吊嗓子似的高喊“啊一咿——呜一”。
长啸时要仰面朝天,双臂上举,人放松,尽量拖长尾声,以利吐净浊气。
一个人人睡后呼吸微弱,第二天清晨如不做深呼吸,则肺泡的浊气吐不出来,吸纳的新鲜空气必然减少,而仰天长啸则利于吐故纳新。
长啸还有调节、振奋情绪的功能。
我曾一度因对某些事看不惯而愤愤不平,情绪很是低落,经过放声长啸,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好的释放,从而使头脑清醒,心平气和,消除了心理障碍。
坚持长啸数年,不但我的慢性气暂炎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且心脏功能也加强了。
其实长啸早在魏晋时代就被当做健身活动而十分盛行。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诸葛亮、陶渊明、苏东坡、岳飞、嵇康等,都喜欢长啸这一活动。
现代医学也证实,长啸是一种有节奏地进行体内按摩的活动,属音乐疗法的一种,它能扩大肺活量,增加肺通气量,使喉、胸、腹协调运动,调节人的情绪。
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京剧表演艺术家、歌唱家长寿的概率较高,与他们能坚持运气锻炼和气的养护有关。
按摩脚趾缓解颈椎病症状/陈世高我患颈椎病10多年了,常常头昏、头痛、走路不稳。
有次,我从一张报纸的健康栏目上,看到一则用按摩的方法可治颈椎病的文章。
其具体办法是:坐在床边,两脚平踏在小凳子上,用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将两脚的大拇指尖向上捏着,一上一下,20下为一个回合。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一、道德经养生拳的独特功效:1、开发人体软件心脏(即人体的第二心脏,在小腿后中部,打拳时的下蹲动作有助于开发我们的软件心脏。
)人体的心脏像水泵一样,昼夜不停地把血液输送到各器官、各细胞,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
同时它还要承受着来自情绪、工作压力、环境、食品、作息时间、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会受到伤害。
我们人体的软件心脏可辅助心脏,减轻心脏的负担。
2、能祛除危害人体健康的氧气毒,中和活性氧气毒素对人体遗传因子的侵害。
氧气是我们人类及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能源,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氧气也会对人造成损害。
记得曾经看过报道:新生宝宝,尤其是早产宝宝,因吸氧过度使视网膜病变,造成眼睛不可逆的失明。
实际上,即使是成人,在过高分压的氧气环境中,也会发生氧中毒。
比如,在正常大气压下,如果氧气的浓度达到50%,成人的细胞组织都将受到损害;又比如,潜水员在深50米的海水下作业时,由于氧分压太高,从而也可导致氧中毒。
1%至2%通过呼吸进体内的氧气会被转化成活性氧,使用日用品、食品添加物、化妆品、农药、药剂等化学物质时,紫外线照射后、吸烟时,受到游戏机、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电子仪器的电磁波辐射时,过量饮酒,体内有感染及炎症时,激烈运动及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氧气时,放射线照射时,还有过度的精神压力及刺激等都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被切开的苹果放着,会变红,这是氧导致的苹果“生锈”;许多食品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质。
这还是因为氧引起“生锈”氧化;金属生锈也是因为氧气。
人类的衰老、生病也一样,是由于活性氧导致作为最重要发动机的线粒体以及DNA、细胞膜处于生锈状态。
3、激活人体大道基因,促进人体细胞活性化、健美化、年轻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养生防病、防衰观点和要旨
中医养生防病、防衰观点和要旨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保养精、气、神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
精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
发育、生殖、衰老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故古人说:“气是溺年药”。
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
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
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
”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
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儒家的养生思想探究
儒家养生的主要特色与实质,是注重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修身 养性”,高度重视精神修养在养生活动中的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
用,实为中国养生保健理论之精髓。儒家养生思想不仅论述精辟、 深刻,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术,使养生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对中国人的养生实践与中国养生历史的发展中起了主导作 用。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以下几种养生术:
3.重单一管理,轻综合管理。从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实践 看,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游离于社会和市场之外的管理格 局。公安机关长期处于“孤军作战”和“单打一”的境地,还没有真正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综合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
4.重强制手段,轻引导机制。当前的管理机制存在的一个突出 问题是管理的单一性,即主要依赖强制性治安管理手段来实现政 府管理职能。事实上,政府仅凭这种单一手段来解决包括就业、医 疗、教育等涉及外来流动人口的众多问题,一方面是管理缺乏全面 性和系统性,管理难以奏效,另一方面是失调管理将对城市和谐发 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儒家养生观
养生,古代中国人称为“摄生”、“保生”、“卫生”等,其含义就是 通过各种形式摄养身心、增强体质、防病祛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终 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养生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阴阳和谐。阴阳和谐是中国养生理论的精髓,儒家经典 《周易》最早运用阴阳学说,系统地解释了宇宙和人的起源与变化, 该书曰:“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又具体描 绘了宇宙万物的产生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所谓“太极”,又称“大一”,指宇宙本体。所谓“两仪”,即 指阴阳,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转化:阳生阴,阴生阳,变化无 穷。该书运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养生之道,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只有掌握了阴阳辩证的原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 治疗。《内经》与《周易》,虽分属医学与哲学不同学科,但两者共同 以阴阳变化理论为基础,终于殊途同归,留下了“医易相通”的佳 话,说明中国哲学本身具有与医学融会贯通的传统。
百岁老人鲜为人知的长寿养生秘诀
百岁⽼⼈鲜为⼈知的长寿养⽣秘诀百岁⽼⼈鲜为⼈知的长寿养⽣秘诀来⾃:养⽣之道养⽣导语:如皋, 江苏省历史⽂化名城、中国花⽊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福地, 世界长寿乡,建议您多向如皋⼈学习,炒菜时少放盐,或者⽤糖、醋、姜、葱、胡椒、⼤蒜等来替代盐和酱油调味,坚持下去,您也能像如皋⼈⼀样活得很长。
百岁⽼⼈长寿秘诀 如皋⼈在春天采摘野菜的⽣动画⾯让我不由得想起《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仕⼥春采图,如诗如画,真是令⼈神往。
就像⽇本⼈的饮⾷中⽤柠檬多于⽤盐、冰岛⼈以鱼虾和蔬菜为主要⾷材⼀样,长寿之乡如皋⼈的⽇常三餐也有⾃⼰的特点,他们遵循着“淡、杂、鲜、野”的饮⾷原则。
这种“道法⾃然”的三餐⽅案和饮⾷⽂化意境,与长寿之乡如皋本地的传统⽂化是⼀脉相承的。
在明代嘉靖年间完成的《如皋县志》中,如皋的民风被记述为“其性驯柔,其俗质实”,⽽“淡、杂、鲜、野”的饮⾷风格恰恰从⽇常⽣活中“吃”的层⾯折射出如皋⼈的性格特质。
我们可以把如皋⼈这种独特的饮⾷习惯看作是他们⽇常⽣活和处事⽅式的⼀个逻辑概括,这其中暗含的是⼀个以儒家⾷礼学说和道家养⽣学说为核⼼的如皋长寿养⽣概念的成熟。
如皋当地的物产⾮常丰富,农产品、蔬菜⽠果、⽔产品、⾁禽类,品种相当齐全和多元。
长寿之乡的⼈们正是利⽤这丰富的⾃然资源,适当搭配成不同的种类,在讲究“淡、杂、鲜、野”的同时,注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使⾷物结构合理,营养均衡,从⽽保证⼈体对营养的需求。
(⼀)淡 少盐淡⾷是如皋⼈的饮⾷习惯,他们炒菜时⼏乎不怎么放盐,⼀⼤家⼈通常要两三个⽉才能吃完⼀包500克的盐,这在其他地⽅的⼈看来都有点⼉不可思议。
明代学者陈继儒在《养⽣肤语》中就讲了⼀个少吃盐让⼈长寿的⼩故事。
他说,他曾经到过⼀个地⽅,那⾥有兄弟3⼈,都80多岁了,⾝体还⾮常强壮健康。
他问三兄弟养⽣秘诀,三⼈回答:“我们这⾥不产盐,吃盐⽐较困难,所以我们就尽量少吃盐,⽽且每天坚持⼲农活,其他没什么。
养生肤语(陈继儒)
《养生肤语》明·华亭陈继儒仲醇著《中国养生大成》页244-251学海类编107《养生导引秘籍》页197-2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养生肤语》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明陈继儒撰(1606)。
以寡欲保神及起居调摄诸法为养生之要。
杂采史传说部及前人绪论,大抵习见语也。
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
鱼之在水,两鳃翕动,无有停时;人在宇宙间,两鼻翕张,亦无有停时。
所以统辖造化之气,人赖之以生也。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为此也。
人生奔驰劳顿,气因之骤矣。
骤则出多入少,外者不入,内者愈虚,所以死期将至。
惟至人观天道,执天行,抱神以静,气气归脐,寿齐天地矣。
故知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
02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须是在处受持。
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健倍常,年几百岁,皆由善摄元气所致。
□在处,猶处处。
03天气常清,天色常明,更无一物挠乱,所以长久。
今人所见云气倏忽变现起灭者,皆近地之界,百里而上,无有也。
譬如人身,有七情六欲之干,有三毒六害之扰,岂能长久!诚能至清至明如天地,岂得不如天地之不毁乎?《青天歌》云:“青天忽起浮云障,云起纵横遮万象。
”养生者辨之。
□丘处机《青天歌》:“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
”触事而感生,善应而劳生,此皆致老之理也。
《庄子》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同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
”余以为此即养生之理也。
人之生也,以有上栋下宇之求,饥食渴饮之资,故不得不与民角利,日夜忧劳其心,无有顷暇,故老及之也。
今岩居水饮,则于世无求;不与民同利,则于物无竞,无求无竞,虽欲不寿,得乎?古人谓之却老。
却之者,去其可老之道也。
□《庄子·达生》作“共利”。
05人有喜谈道者,余止之曰:道不易谈也。
不能绝色,不必谈道;不能绝世,不必谈道。
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理念
龙源期刊网 中国传统养生的核心理念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6期上期养生格言说到陈继儒,宝其生,救其死。
陈继儒在写了这段话之后大发感慨:这是早服重积的道理啊!如果不是“至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的。
言下之意是凡人不可以言道,只有“至人”才可以理解。
从朱熹的话中,大家可以得知,早服重积是老子最早提出的。
这寥寥十几个字,引出了后世文人数不清的注解,也使我们对早服重积的概念有了更充分的理解。
其中一个关键字是“啬”。
老子所谓的“啬”,泛指为人处世的原则,当然也包含我们今天的“吝啬”之意。
但在养生学来说,则是指惜精、敛神、保元等。
后代养生理论大都有“啬”的影子,而“膏(灯)用小炷”一说(参阅我刊2010年第2期49页),则是直接从“啬”字衍化而来。
由此可见,早服重积实在是中国传统养生之核心理念,需要认真领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浩瀚书海,有许多是对“经典”的注解。
但“注”也有不同,故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别。
所谓“六经注我”,是用六经的语句为我的思想作注解,强调我的至上性;所谓“我注六经”,则是强调六经至上,力求自己的注解接近六经的原意。
上期的陈继儒和本期的朱熹,可以说是对早服重积两种版本的注解,值得大家对照领会。
朱熹的解释接近于原意,即后人所谓“不损乃延年之术,有补乃卫生之经”(元·陈元靓《事林广记》),强调“不损”,因为不损和啬养结合,才可以说是重积;而陈继儒则意识到生命“日日有生”“时时有死”,认为早服重积就是要知生死,进而“宝生救死”,是对早服重积学说的发展。
话虽然这样说,但朱熹的注解对今人的养生实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养生应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损”(其实应该是防损),一个是“啬养”。
只有在身体未受损失的基础上加以啬养,才算是早服重积,因此,朱熹提倡“早觉未损而啬之也”,即“贵早服”。
而现在许多人,早年间熬夜、酗酒、贪吃、多睡……肆无忌惮地挥霍生命,直到诸多慢性病缠身,才去养生,只能说是“已损而后养”。
孙子智慧与养生之道初探
孙子智慧与养生之道初探虞先泽《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一部智慧之书,博大精深、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哲理,主要特征是经世致用,它广泛应用于经济、外交、医学、体育等众多领域,永葆其新鲜的生命力。
近年我国中医学在国内外复兴,吸引我们对孙子兵法功能治病养生的探索。
由“孙子兵法与中医行医关系刍议”一文发表后,如今再试图从孙子的治军理念与中医养生理念谋合,如“攻敌攻心”,“地势之助”,“贵在习练”,“生活有序”,“自保全胜”等进行探讨,从管中窥豹的方式,揭示孙子智慧在中医养生领域的应用,愿与感兴趣的同仁们进一步探讨求教。
一、攻敌先攻心,修身重养心春秋时期,兵圣孙武在《军争篇》明确提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主张,并论述一系列基本方法,诸如“上兵必谋,其次代交”。
要求首先斗志斗谋,从心理上打乱敌人的决心和部署,然后一举消灭。
随着《孙子兵法》的流传,这些方法成为后世兵家克敌制胜的法宝。
广为流传的诸葛亮三气周瑜。
即为一例。
《孙子》的攻心之法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兵家攻心,旨在扰乱敌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医家攻心,重在恢复患者的正常心理状态。
《黄帝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可见,情绪波动剧烈或持续过久都可能影响身体内脏肺、气、血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心情,既可因偏激而致病,又可因彼此调济而养心,所以有“心情胜情、以情制情”方法,通过刺激和调节心理状态,从而抑制或排遣不正常情绪,最终控制和战胜身心。
取得成功的实例比比皆是。
现代保健医学认为,心理因素对健康与寿命的影响远远超过生理上的衰老变化,每个人生理上的区别不是很大,而心态上的差别却是很大的,有的人对社会,对待同志和生活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其结果一定是身体健康长寿、生活快乐、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反之抱着悲观心态打发日子,其结果必然是失去健康,生活烦恼和事业失败,这就叫“黄金定律”。
静心养生箴言
静心养生箴言一、学术源流箴言:静为躁君。
(春秋·老子《道德经》)。
语译: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
箴言: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第十六章》)。
语译:尽可能使心灵神思空虚和排除杂念,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份之想所躁动。
箴言: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道德经》、《千金翼方·引语》)。
语译: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净的状况,不作非份之想,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物。
箴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道德经·第十二章》)。
语译:过多的各种彩色炫耀和观赏常可使人眼花缭乱甚或失明,过度的高音声乐多可使人耳鸣耳聋,过多的膏粱厚味饮食常可使人肠胃不舒爽而生病。
箴言: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道德经·第19章》)。
语译: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份的杂念和欲望。
箴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庄子·天道》)。
语译:心神要恬淡清静,不争名贪利,不为不能做的事。
箴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仝上)语译:水平静无波如镜则更清爽明彻,人的精神心智更要养成如水镜这样清明。
箴言: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①,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仝上)。
注释:①俞俞:音yu,读虞。
平安貌。
语译:心神安静则无非份的作为,……无非份之想则常心身康乐愉快,所谓心身平静安乐者是与经常忧虑和患得患失是不能共处的,所以平静无为的人常能健康长寿。
箴言: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庄子·刻意》)。
语译:心神纯粹天真而无非份的杂念,一心维护心志的恬静而无贪求的杂变,处世恬淡而无过激作为,但亦应随社会人文的正常变化和自然的时令更迭而作出主动反应。
评述:老庄的无为养生思想是强调静心安神。
庄子继老子静以养心的思想而发展了静心中当顺时而运动的进步思想。
箴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儒家养气法初探
儒家养气法初探作者:仓道来来源:《健身气功》2016年第06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活在我国春秋末年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动荡时期的孔子,在政治上,一生都不得志,但他却能活过古稀之年,享年72岁,可谓长寿矣!孔子之所以能高寿,这与他非常重视养生,特别是注重精神养生密切相联系的。
在孔子及其弟子言谈举止记录的《论语》中,鲜有儒家养气法的记载,但在《庄子》和其他人的著作中,却道出了儒家养气法的基本内容。
概括起来,儒家养气法有如下两大类型。
孔子的坐忘法孔子主张练卧功和静坐功,他在同弟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之际,被楚军团团围住,“七日不烩”,其弟子饿得爬不起来,而孔子却安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
孔子还主张练静坐功,即儒家的坐忘法。
庄子在《大宗师》中叙述了孔子的坐忘法,有人问什么是孔子的坐忘法?庄子说:“仲尼蹶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忘坐’。
”其意是说,在坐忘时,放松肢体,闭目返听,外忘其身,内忘其心,与大道融为一体。
这种坐忘法是中华气功史上较早的静坐法。
孔子的坐忘法还兼有调息、调心的内容,庄子在《人世间》篇中记载道:“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至于气。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未尝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
”其意是说,练静坐功要守一,一心不贰,要凝神于气,不能用感官感觉外物,以免扰乱心神,心无所执着,便是心斋。
古之气功家说:“德为功之母,功从德上来。
”孔子不仅坚持修炼坐忘法,而且十分强调精神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我最担忧的。
孔子主张要寡欲、坦荡、内省和静养。
他说:仁者爱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而仁者静。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作者:张湖德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0期养神的方法很多,但有一条必须要牢记,即“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此句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躁。
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
但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
正如陈继儒《养生肤语》里所说:“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纭,神无不在。
”陈师诚《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
”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静神的意义,才能克服种种干扰,做到“静则神藏”。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
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它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手段的练养方法。
静功是气功中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
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直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
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
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尤其要避免“目视玄黄,耳务淫哇”,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
老年人由于阅历万千,思虑易起,其神更是易动难静,《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许多名人不仅在事业上独领风骚、登峰造极,而且在修身养性方面亦往往有独特建树,从而延年益寿,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养生佳话。
儒门养生法要怎么做呢?
儒门养生法要怎么做呢?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儒门养生法要。
听到这个话题,绝大部分的人们都会感觉到云里雾里的,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儒门养
生法要是我国著名的学家龚鹏程写的,是用于解释说明人们每次都非常的盲目依赖药物的相关内容。
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详细的资料来看一看这个内容。
《仁者寿》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为什么人们却越来越难以获得身心的健康?盲目进行食疗、按摩、针灸、瑜伽,真
的是养生的正途吗?......针对现代人对养生的种种疑惑和争论,著名学者龚鹏程在本书中正本清源,带领读者直抵中医养生传统的主要来源——儒家思想,让读者从经过千百年积淀的先贤思想中追寻养生的真谛。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儒医养生的起源和主要方法,并通过剖析儒家养生的原则——仁者寿,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从《论语》《孟子》《易经》等儒家经典中精心摘取了多段养生金言,辅以通俗易懂的注释,让普通读者也能原汁原味地领略儒门养生思想的精妙之处。
养生,是中国人
独有的观念。
西方人也许更讲清洁、更讲卫生,但他们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养生观及习俗。
例如春天来了,该如何吃、如何保养;待夏天渐至,又该如何,这叫“四时调摄”。
衣、食、住、行均应依照四季之寒热湿燥及节气运行来做。
相应的,也就有了一系列的风俗。
以上就是关于人们不是非常了解的儒门养生法要的相关内容的具体介绍。
上述材料已经初步的大体的为我们介绍了儒门养生法要,如果对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购买这本书回去仔细的研究,里面的很多的分析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的。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精足以鹿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
气足以乌龟为代表,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
神足以鹤为代表,鹤飞千里后,只稍为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
鹿因精足,所以从幼鹿到成鹿样貌都很年轻可爱。
乌龟因气足,生命力特强,所以为长寿之表征。
鹤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发现其尸体。
故有“千年龟,万年鹤”之一说。
鹿、乌龟、鹤这三种动物都不是肉食动物,所以欲求长生,仍须以蔬菜为主。
天地万物都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本能,就是“必须传宗接代”的潜能,譬如一棵竹子面临枯死之前,才大量开花,以求后代延续。
人类和所有动植物也都一样有这种本能,所以当人故纵欲过度,极易耗尽生命,走入死亡之路。
中医认为,人体有“三宝”,即精、气、神。
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中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何为精气神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 如何养足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精气神养生
精气神养生日用经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宠辱不惊,肝木以宁。
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固精法人生之精,每生于子时。
此时盘膝正坐,手齿俱固,先提玉茎如忍小便状,鼻即收气有声,直至丹田始满,口始微微放气,一放一收,要想脐中出入,每行七次。
或阳举,亦以此法行,自倒矣,收气宜长而洪,放气宜微而缓。
运气法凡运气,必先提谷道如忍大便状,鼻即收气,存想从背脊逆上泥丸,注意顷之,鼻方放气,即想下归丹田。
健脾胃法《内经》云∶人身背项下七节之旁,内有小心。
小心者,命门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常借胃土之功,胃弱则不能振精。
精者,五谷之华,凡不寐、多思、手心热耳鸣、目眩诸火症,皆相火也。
治之之法,一搓一兜,左右换手,九九数足,真精不走。
一日之内,辰戌丑未四时,食后净室端坐,鼻收气闭住,左手将外肾连囊向上紧兜,右手在脐之上,心之下,用力横搓,默数三十遍,气急,口作嘻字吐出,调息再行,如此九次。
却换右手兜,左手搓,亦九次。
久行脾胃大健,精力强壮,饮食多进。
翻江倒海法昔人谓大饱则脏气不流通,因生众疾,故中年人以节饮食为本。
又云食取补气,不饥则已,过饱而以药物消化,尤伤和气。
只须闭口,用脐下转气,左七右八,名为翻江倒海,如此不计遍数,自然嗳气,而饱者宽矣。
又直下一口气,名为凿山开道,用之大验。
东坡云∶脾胃恶湿。
水饮宜少,脾胃恶寒,生冷宜节。
泻命门大法戌亥二时,上床仰卧,枕高四指,四肢宜伸,以鼻收气于右肾,火从口中嘻出,默数百次。
却以右肋着席卧,蜷两足,钩两腿,一手掩脐,一手掩外肾。
古人云∶三焦须是卧嘻行。
又云∶睡如猫,精不逃,睡如狗,精不走。
是为养元之大法也。
擦肾治频诩法老年夜起频诩,亦一病也。
昔林某频诩,一道人教以擦肾法。
每卧时坐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柱上,目视顶,提谷道,以手擦两肾穴各三十六,少息,至四十九、至四十一,多多益善,行之旬日,果称奇妙。
擦涌泉穴令腰足轻快法每日趺坐,两足相向,闭目握固,缩谷道,一手扳足趾,一手擦摩足心,至极妙,少息、再行,日五六度,能令步履轻捷。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
‘易·儒释道’及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其民故曰朴。
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古人称之为“摄生”、“道生”、“保生”、“颐养”、“调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来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者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老子》养生学说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重要的就一分为二,第一就是要“养正性”,第二就是要“顺自然”。
所谓“养正性”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
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
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
”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养生法则。
《养老奉亲书》上说:“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藏医养生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顺应自然。
或许没有一个民族的人们比藏族人更懂得与自然沟通。
他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
苗医在饮食养生上,注重具有食和疗的药物在饮食上应用。
如夏天适当食用羊胆、羊肝,以清热泻火;冬季寒冷时,苗家喜食狗肉,以补虚御寒,达到湿肾壮阳,强精壮骨作用;冬季苗家还喜饮“久浆”(即甜酒)或自家酿的苞谷酒,也称养生酒,颐养天年。
按摩养生的文言文
按摩养生的文言文【篇一:按摩养生的文言文】答案:(3分)c8.(4分)示例:(1)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制止(他)。
(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穷困,但是在养生之道上就不够了。
(每小题2分)9.(3分)两段相同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知福、俭以养生。
不同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译文参考: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
(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
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按照这个标准超过了,(我)就劝止(他)。
一是安守本分来怡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
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
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
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
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篇二:按摩养生的白话文】古时由于遭受不测攻击或创伤,身体痛苦悲伤不适,人们有意或偶然用手或器具触及足部某些部位,发现痛苦悲伤缓解、症状减轻。
昔人劳作后发现用热水洗脚可消除疲劳,因此逐渐认识到通过对足部的刺激可治疗疾病、安康身心。
历经多年,通过足部刺激治疗疾病为中医所发扬应用,历久探索与总结,渐渐地演化为现在的足部按摩法、足穴针灸法、足部敷贴法、足部熏浴法、足部功法等足疗法。
据记载,上古黄帝时代名医俞跗、时名医均精通足道治疗,中医经典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和月俞穴,个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我国出的医学文献中亦有“温烫”、“药摩”、“外洗”等内病外治记载,明确地指出:“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不违 顺 。夫 天 地 之 气 ,至 和则 大 顺 尽 之 ,人 身 小 天 地 也 ,岂不 可 仿 天 地 之 长 年 乎 ? , “ 和 ” 为 儒 家 主 张 , ” 履 “ 适顺 ” 为道 家圭臬 ,以天地 长 久做 比 ,即体 现儒 家 天 理
[ 文章 编号 ]10 6 3 (00 9 0 1 0 05— 4 2 2 1)3 — 15— 2
“ 日常所养 ,惟赖五味,若过多偏胜 , 五脏偏重,不惟 则
不得 养 ,且 以戕 亦 。 ”关 键是 要 协 调 ,即上 文 所述 的 “ 中
和有 节 ” ,谈 到五 味不 调 的后 果 ,阐述道 : “ 饮 酒 则气 多 生 ,多饮 茶则气 降 ,多 肉食 谷 食 则 气滞 ,多咸 食 则 气 坠 , 多甘 食则 气积 ,多 酸食 则 气 结 ,多 苦 食 则 气 抑 。 厚 味 ;养生思想 [ 图分 类号 ] I 62 中 2 . 0 [ 文献 标识 码 】A
陈 继儒 ( 58 13 ) 15 - 69 ,字 仲 醇 ,号 眉公 、麋 公 ,又 号 空青公 、清憾 居士 、无名 钓徒 等 ,松 江华 亭人 。书 、文 与 同为松 江人 的董其 昌齐 名 。却 两赴 乡试 不第 ,二 十九 岁 焚 弃儒衣 冠 , 自绝于仕 途 ,隐 于昆 山之 阳。父亡 后 ,移 居 东余 山 ,自此 纵 情 山 水 ,杜 门著 述 。养 生 学 方 面 的专 著 《 生肤 语》 一 卷 ,此 外 《 窗 幽记 》 等其 他 作 品 中也有 养 小
受 佛学 影 响有关 。
乎 ……养生 者辨 之 ” ,即 已不 能极 寿 ,则何 以延 寿 ? 只有 通过修 身养 性 、调 摄心 神 、合 理膳 食才 能延 年益寿 。儒 家
的养生 思想 可 以归 结为 “ 、 “ ” 两 个 字 ,其 “ 两 中” 和 执
关 于饮食 养 生 的另一个 方面 ,要重 视 日常饮食 生活 的 规 律性 ,继儒 引 用 王 阳 明 的一 首 诗 日 : “ 来 吃 饭 倦来 饥 眠 ,只此 修 元 元 更 元 ;说 与世 人 浑 不 解 ,却 于 身 外 觅 神 仙 。 因而 日常 生 活 ,动 之 以时 ,于 养 生来 说 是 最 基 本 , ” 也 最应 予 以关 注 的 。 “ 慧海 师 ,或 问修道 如何 用 功 ,师 昔 日:‘ 饥来 吃饭 ,困时 即眠 。一切 人 吃饭 时不 肯 吃 ,百种 需 索 ;睡时不 肯 睡 ,千般 计较 ,眠食 不得 自如 ,岂得 长生 邪 ? 尝举示 二则 公案 于道 友 ,且 问 : ‘ ’ 百尺 竿 头更 进 步 , 如何 ? ’道 日 : ‘ 食 困眠 犹是 欲 界 ,须 阳长 阴消 ,至气 饥 满不 思食 ,神 满 不 思 睡 ,方 是 究 竟 。 ’饮 食 、睡 眠作 为 ” 人最 基本 的需 求 , 应该 要得 到满 足 的欲 望 ,也需要 达到 是 阴阳平衡 。
用 中” “ 、 中和有 节 ” 的行 为 法则 同样适 用 于养 生 ,董 仲 舒 《 春秋 繁露 ・ 天之 道》 日 : “ 以 中和理 天下 者 ,其 循 能 德 大德 ;能 以 中和 养其 身 者 ,其 寿极 命 。 而道 家 的养 生 ” 理 论核 心也是 其 “ 法 自然 ” 思 想 的延 伸 。陈 继 儒 提 出 道
陈文博:陈继儒的养 生思想初探
理 论 研 讨
陈继 儒 的 养 生 思 想 初 探
陈文褥
(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历史系 ,广 东 广 州 5 0 3 ) 16 2
[ 摘
究价值 。
要]晚明大儒陈继儒 ,作为山人代表 ,博杂而兼通 ,其养生思想也兼具各 家之长, 自成体 系,具有重要 的研
岂能长 久 ……诚 能至清 至 明如天地 ,岂得不 如天地 之不 毁
相应 地 ,陈继儒 提 出 “ 淡食 ” 思想 ,追 求 真 味 。 “ 食 淡极 有益 ,五 味 盛 多 能 伤 生 。 为 了论 证 这 一 观 点 的正 ” 确 ,举 了一个例 子 ,“ 光 县 邮落 中三老 人 昆弟 俱 年八 十 东 余 ,极 强健 。问之 ,云 : ‘ 地 难 得盐 ,吾 辈 淡食 ,且 务 此 农 无外 事 ,此不 可解 养生 哉 。 东 光县 老 人 长 寿 的秘诀 , … 除 了劳动 、无纷 扰之外 ,就 是淡食 了。淡食 是追求 真 味 的 方法 , 试 以真 味尝 之 ,如 五谷 ,如荞 麦 ,如 瓜 果 、味 皆 “ 淡 ,此 可见 天地养 人 之本 意 ,至 味 皆在 淡 中 ,今人 务 为浓 厚 者 ,殆失 其味 之正 邪? 在 此也 反证 了 “ ” 素食 ” 的重 要 性 ,这 可能 与继儒 跟 高僧交 往 ,痴 迷 于钻研禅 学 , 而深 进
饮食 过饱 对身体 都是 无益 的 。
涉及 。陈继儒志尚高雅且熟谙 《 内经》 之 旨,得八十二
岁 高寿 。其 养生 思想也 融合 了儒 家养 生 、道 家养 生 以及 佛 学养 生 的精 华 , 自成 一 家 。陈 继 儒 认 为 : “ 生奔 驰 劳 人 顿 , 为之 骤 矣 ,骤 则 出多 少 外 者 、不 入 内者 ,愈 虚 ” 气 , 可见 其用气 说来 阐释病 理 ,有类 金 元 医家 。 “ 以死期 将 所 至 , 至人 观天道 ,执 天行 ,抱神 以静 气 ,气 归脐 ,寿齐 惟 天地 矣 ,故 知 人 生 天 地 间 ,虽 可 见 者 形 所 以 能 长 久 者 气” ,由此逻 辑 引 申 出 , “ 天气 常清 ,天 色 长 明 ,更 无 一 物扰乱 ,所 以长久 ;人 有 七情 六 欲 之 干有 三 毒 六 害 之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