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汉平原产业兴旺的调查与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汉平原产业兴旺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别晓霜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20年第16期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任务。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湖北省荆州市和荆门市6个村的调查,本研究对乡村的主导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江汉平原;产业兴旺;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图分类号:F323; D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0) 16-0206-05D0I:10.14088/ki.issn0439-8114.2020.16.047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十九大报告作出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1]。
各省市自治区对乡村振兴高度重视,并分别出台了相應的乡村振兴规划,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根据湖北省的农村发展实际,提出重点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和扶贫片区乡村振兴3类区域,明确提出将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区域,突出振兴发展,做好“农业+”文章[2]。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兴旺就无法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目标。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3]。
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
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调研座谈松滋财政发言基于松滋财政发展现状谈“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松滋市财政局松滋属于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开展“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对明确松滋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财税形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分析我市财政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振兴江汉平原战略”提供研究标本。
一、松滋财政基本情况1、近四年财政收入情况。
2007年至2010年,财政总收入分别完成39300万元、47500万元、58535万元、7486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8%、20.9%、23.2%、27.9%。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8036万元、20929万元、24200万元、29436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3%、16%、15.6%、21.6%。
四年间,财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7年至2010年,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为77.7%、80.4%、82%、8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为53.4%、57.4%、58.3%、67.1%。
2010年,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74860万元,占年初预算68200万元的109.8%,比上年决算数58535万元,增收16325万元,增长27.9%。
其中,国税部门完成39004万元,比上年32062万元增收6942万元,增长21.7%;地税部门完成22055万元,比上年15961万元增收6094万元,增长38.2%;财政部门完成13801万元,比上年10512万元增收3289万元,增长31.3%。
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完成61059万元,比上年48023万元增收13036万元,增长27.1%。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436万元,比上年24200万元增收5236万元,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9741万元,所占比重达到67.1%,比上年的58.3%提高了8.8个百分点。
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070万元,比上年390万元增收3680万元,增长943.6%。
把江汉平原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把江汉平原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作者:民盟湖北省委员会来源:《湖北政协》 2018年第1期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渔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在湖北呈现“中部塌陷”之势,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化”:一是体量大幅下降,经济地位显著弱化。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传统优势退化。
三是城市支撑不足,基础设施明显老化。
四是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不断恶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提出的“四个着力”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建议“把江汉平原打造成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作为我省今年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
1.高水平规划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在江汉平原,要同时落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壮腰工程”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发展战略,这给江汉平原带来多个战略叠加的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行政负担和政策协调难度。
因此,需要从全省格局出发,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江汉平原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促进江汉平原的全面振兴。
2.变“包袱”为财富,重组质量效益型农业产业链。
江汉平原“稳而不富”,穷不在农业,而是穷在低水平、低效益农业上,穷在小农经济、分散经营上,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没有品牌,没有效益。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成为江汉平原的一大“包袱”。
当前,应抓住国家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机遇,改变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重组以质量效益为发展方向的农业产业链,把农业这个“包袱”变为优势和财富。
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大力促进规模经营,通过定向招商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资本、技术和要素资源配置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质量农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质量。
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调整农业要素、产品、技术、产业等方面的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江汉平原振兴示范区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湖北仙桃市为例
江汉平原振兴示范区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湖北仙桃市为例作者:李波平,李玥,张应雄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2期李波平,李玥,张应雄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这是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农村充分发展、城乡均衡和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提出,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因此,研究湖北省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发展,有利于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文以江汉平原重要城市——仙桃市为案例,分析仙桃市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发展模式和对策建议。
一、仙桃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仙桃市国土面积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万亩,总人口153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辖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5个建制镇、2个原种场和1个排湖风景区。
1.仙桃市农业发展现状仙桃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
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55.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7%。
2017年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66万元,同比增长8%。
2017年新增家庭农场3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5家,新认定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7家。
2017年仙桃再次荣获“中国黄鳝之都”称号;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粪污综合利用经验在全国推广;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4万亩。
2.仙桃市域经济发展情况仙桃是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发展一直走在湖北省各县(市)前列。
2017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718.66 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产业结构为12.5∶53.8∶33.7,全市人均 GDP 达 62985 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48.07 亿元,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0.9 亿元。
把江汉平原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把江汉平原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作者:民盟湖北省委员会来源:《湖北政协》 2019年第2期湖北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湖北时,对我省提出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四个着力”的要求,其中第二个着力就是“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
根据民盟湖北省委调研的成果,结合2018年经济工作要求,我们建议把江汉平原打造成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作为我省2019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
一、背景和依据江汉平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过去繁华富饶的江汉平原不仅风光不再,而且开始落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呈现“中部塌陷”之势,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化”:(一)体量大幅下降,经济地位显著弱化江汉平原核心区域经济总量占湖北省的比重从2001年的21.35%下降到2016年的15.38%。
16年里,湖北省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06%,江汉平原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63%,低于全省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2.43个百分点。
再看人均,江汉平原人均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1年的95.77%下降到2016年的75.26%。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传统优势退化2001年,江汉平原人均农业产值依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1倍。
但是随后几年,该比值呈急剧下降趋势,到2008年下降至1.03倍。
近年来,一直维持在湖北省平均水平。
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来看,2012年至2016年,江汉平原核心地区5年里的平均值为1.96,而湖北省平均值为2.24,并且差距还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江汉平原的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220千瓦,不到湖北省平均水平的2/3。
江汉平原,振兴崛起正当时——民盟湖北省委推动建立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履职纪实
湖北政协2018年第9期今年3月发布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从2017年10月民盟湖北省委启动“江汉平原乡村振兴”课题的调研工作,到12月底杨云彦主委在省委书记蒋超良主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建立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议,从今年湖北省“两会”上的民盟省委的集体提案和大会发言,到这条建议写入省委省政府文件,民盟湖北省委一直是积极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在这个鲜活的履职建言案例中,民盟湖北省委以行动传承和诠释“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在会协商、善议政上主动作为、大步向前。
同时,也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宝贵价值。
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风光不再,让长期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的民盟湖北省委专家学者忧心忡忡“湖广熟,天下足”,提起江汉平原,人们的脑海中都会联想出一幅美丽富庶的乡村图景。
自古江汉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是湖北举足轻重的区域。
一段时期以来,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江汉平原都曾经是全省农业发展条件最为优越和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江汉平原的发展明显滞后了,不仅低于长江中下游其他平原地区,在省内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呈现“中部塌陷”之势,出现“富饶之地的贫困”现象和尴尬。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看总量,过去十六年江汉平原核心区域经济总量占湖北的比重,从2001年的21.35%下降到2016年的15.38%。
看增速,江汉平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63%,湖北省年平均增速为12.06%,低于全省年平均增长速度2.43个百分点。
看人均,江汉平原人均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从2001年的95.77%,下降到2016年的75.26%。
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模式研究江汉平原镇级规划的调查报告——以庙滩镇为例
湖北美术学院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提要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今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分析了当今中国农村问题的严峻形势,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乡镇规模的不断无序的扩张,对环境的影响却日益加大,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而江汉平原农业问题则是湖北地区最为典型的问题。
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阐述了江汉平原农业景观中的城镇规划问题,解决此问题主要是处理好城镇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发挥艺术专业的特点,立足于环境美学和景观视觉理论的基础,并从文明发展过程的角度,深入探讨城镇规划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针对于江汉平原的镇级规划新的概念和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镇级规划设计的取向就是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对环境美的欣赏,怎样的景观效果适宜于江汉平原的生态景观和城镇规划的有序进行,这一切基于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且有别于城市的规划,并在汉江平原具有可行性,推广性的景观形式。
本文后半部分以谷城县庙滩镇为实例,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湖北美术学院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The research report of Jianghan Plain town planningIntroduction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has been alway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untryside issue,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accelerating the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present Chinese countryside issue and gives feasible solution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fact that the scales of the towns disorderly expanded gradually caused so harmful effects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the environment is facing a severe test. The agricultural issue in Jianghan Plain is the most typical problem in Hubei province.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mainly expatiates the town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Jianghan Plain. The best solution of this issue is to keep 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c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exer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t and base on 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sight vision theory. What’s more, from the point of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deeply the present湖北美术学院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situation of town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the town planning in Jianghan Plain and foresighted solutions. The orientation of town planning design is to lead people enjoying beauty with the precondition of meeting people’s material need. What kind of sights is adapted to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the order of town planning? All of these should be feasible and popularized in Jianghan Plain on the basis of meeting the local needs, different with the planning of any other city. The author at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paper gives fairly concrete solutions with the example in Miaoxian Town of Gucheng County.湖北美术学院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的空间分析
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的空间分析摘要:运用GIS空间分析对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1)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中心由西向东转移,即由荆州区向仙桃、潜江、天门三个地区转移。
出现北部高于南部,东北高于西北的不均衡空间形态,切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将江汉平原15个县市经济发展分成三种类型,即第一产业拉动型、第二产业拉动型、第三产业拉动型。
(3)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对江汉平原县域人均GDP和综合经济水平进行分析,江汉平原各县市人均GDP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完全处于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积聚,即人均GDP较高的地市具有相互积聚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江汉平原、经济发展、空间分析引言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是我国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分高度关注的课题。
国内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多,吴丽等对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1]。
乔旭宁等对近25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关联性进行了分析[2]。
宋萍运用ESDA方法对福建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3]。
王琦对区域产业集群和区域空间耦合度进行了深入研究[4]。
熊微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5]。
李建豹对甘肃省县域经济时空变动进行了研究[6]。
周春山对广东省县域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7]。
孟德友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8]。
张晓斌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9]。
钟业喜对红三角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10]。
覃成林对县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以黄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1]。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由长江和汉水冲积而成的一个平原,其范围西起枝江,东抵武汉,北达钟祥,南隔长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并与之合称为两湖平原。
江汉平原并没有确切的行政边界,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将当阳市、枝江市、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荆州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洪湖市、监利县、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15个县市为选定为研究范围。
《滚滚长江》地理学科教案:了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滚滚长江》地理学科教案:了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整体发展进程。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现状。
【第一部分】长江流域的概况长江流域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区域。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具有比较充足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环境。
长江干流全长近6300公里,流经10个省、包括两个直辖市(上海和重庆)和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涵盖了1/5的国土面积和1/3的人口。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是我国粮食、纤维、养殖和水果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之一。
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壮大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并带动了区域内的其他产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1.耕地资源分布特点长江流域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区域分布中,黄淮海地区和江汉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鱼米之乡——三角洲地区则是典型的水稻、早稻生产区,而四川盆地则是典型的水果生产区,以桃子、柑橘、苹果为主要水果作物。
2.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建设长江流域的水源丰富,但是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南部地区多水,北部地区少水。
水利工程建设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一环,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已经陆续推行了很多水利工程建设和调水工程。
3.农产品生产情况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豆类等。
同时,还有很多特色农业产品,如茶叶、桑蚕、蔬菜、水果等。
长江流域的乡村经济以其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为农民们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的作用,将会产生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3 乡村振兴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3 乡村振兴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的问题C.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D.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共享村落”是一种新的农村资源利用方式,村集体或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进行流转交易闲置宅基地和房屋。
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共享村落可以()A.进行房地产开发B.解决农村养老问题C.有效盘活农村闲置房屋D.形成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4.“共享村落”建设的意义()①促进农村产业升级②满足部分城镇人田园梦想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④加快城镇化速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家住四川贫困山区某市郊的小杨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将自家3亩耕地流转后就外出打工了。
某公司在该村流转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乡村旅游综合体(下图),因距主城区不到4公里,配套设施齐全,旅游项目众多,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小杨夫妇的父母在家也搞起了农家乐。
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年家庭收入增加,已达小康水平。
据报道,该市其他区县类似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还有几处,这对于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村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可能导致()A.子女教育问题B.市区房价降低C.农田大量荒芜D.生态环境恶化6.相对于其他几处乡村旅游综合体,该村的最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A.距市区近B.旅游项目多C.生态环境好D.交通便利农村就业及其空间变迁研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乡村振兴的荆楚样板——关于荆州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思考
打造乡村振兴的荆楚样板——关于荆州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思考作者:宋世智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8期宋世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作出了包括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四个切实”的重要指示。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宁夏等地调研时一再强调指出: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2018年中共湖北省委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荆州“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索建设江汉平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荆州农业份额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县域的振兴,也就难有荆州的振兴。
近年来,荆州市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很多困难。
笔者认为,我们应立足已有优势资源,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大力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致力于打造荆楚样板,助推荆州全面振兴,为湖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路径。
一、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和江汉平原核心区,与洞庭湖平原交汇,境内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引江济汉工程和洪湖、长湖等重要湖泊湿地,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大保护、南水北调等时代重任。
要在充分研究荆州市情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着力描绘一幅“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一是要注重规划衔接。
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时,要充分结合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荆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级规划和宜荆荆城市群、荆州振兴崛起等省级战略规划,以及正在编制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的有机衔接与统一。
二是要构建规划体系。
按照“打造乡村振兴的荆楚样板”和“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目标,坚持空间布局科学化、要素流动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思路和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脱贫、发展、治理相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农民职业化相适应的原则,高标准做好市、县、乡、村四级的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构建集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于一体的荆州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荆州实施乡村振兴难点及建议
荆州实施乡村振兴难点及建议作者:吴鹏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4期[提要]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
借此机遇,荆州作为“天下粮仓、鱼米之乡”,应加快推进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
为此,在经过调研、走访、座谈和综合相关资料后,总结荆州市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一些思考与建议,希望能为荆州实现大振兴提供一些有效的破局之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重难点;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9年4月18日一、荆州实施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在充分考虑了可操作性和代表性的前提下,课题组选取了荆州市典型乡村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相关资料,认为以下六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程缓慢。
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农业资源最优化开发和利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链延伸和增值。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见成效,但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侧重于种植业与养殖业;第二,农产品产业链短,产业融合比例低,产品粗加工占比高,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随之下降。
(二)农业品牌建设问题突出。
农业品牌建设一直是荆州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但依据调研情况,问题依然突出。
第一,农业品牌“多而不精”,“品牌”不同于“商标”,“品牌”不是靠注册产生,更应该依赖于产品特色和差异化;第二,品牌建设结构不合理,粗加工的产品多,精加工和流通的产品品牌少。
类似小胡鸭、白云边、洪湖藕粉等产品附加值高,品牌效应较好、专业化、品质化生产的特色品牌缺乏。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调查发现,一些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很欠缺,而且受损较为严重。
农田干涸、道路泥泞、电线乱搭现象仍然存在。
在公共服务领域,农村相比城市差距较大。
农民对养老、医疗、教育满意较低;农村缺乏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缺乏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的有效需求;农村信息服务缺乏,通信条件差、网络普及率低、信息获取滞后,易导致农民产生错误决策。
江汉平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
通过示范、培训等方式,推广农业技术和装备, 扩大应用范围。
技术创新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技术和装备的不断 升级。
江汉平原农民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实践
参与机制
建立农民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 与权。
参与形式
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农民对土地利用规 划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过度依赖。
引导农民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01
02
03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土地利用宣 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 利用规划的认识和参与度 。
建立参与机制
建立农民参与土地利用规 划的机制,广泛征求农民 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农民 对规划的认同感。
实施民意调查
定期开展民意调查,了解 农民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满 意度和反馈意见,及时调 整规划方案。
耕地质量下降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部分耕地的质量下降,影响了 农业生产。
江汉平原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与冲突
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镇化和耕地保护之间 的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问题
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等,对耕地和生态 环境造成了威胁。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01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
消耗。
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02
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
主体,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03
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耕地的
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
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CATALOGUE目录•引言•江汉平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粮食生产能力时空演变•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耦合关系•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措施•研究结论与展望010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江汉平原的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开展系统研究。
江汉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揭示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耕地利用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包括:遥感影像解译、GIS空间分析、地统计学等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手段,全面深入分析江汉平原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
研究目的与方法01研究内容02 1. 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03 2. 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时空耦合优化建议。
技术路线1. 收集并处理相关数据资料,包括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气象数据等;2.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时空演变信息;3.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空间变异规律;4. 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为江汉平原耕地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
评价方法从土壤质量、立地条件、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江汉平原的耕地质量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布情况部分地区存在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和交通枢纽附近。
优质耕地大部分耕地的质量属于中等水平,分布较为广泛。
中等质量耕地部分地区存在低质量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区。
低质量耕地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01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对耕地质量有重要影响。
江汉平原富硒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以天门市为例
刘军仿,黎庆容,钟鸣.江汉平原富硒产业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以天门市为例[J ].中南农业科技,2023,44(9):173-177.江汉平原是中国农业生产重点区域,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市、东止武汉市、北至钟祥市、南望洞庭湖滨,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冲积平原。
2014—2016年,按照1∶50000的比例,“金土地”工程调查了超过8000km 2的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江汉平原土壤平均含硒量约0.30mg/kg ,调查的40.93万km 2耕地中,低硒土壤区为1.11万km 2,占比2.71%;中硒土壤区为33.72万km 2,占比82.38%;富硒土壤区为6.08万km 2,占比14.85%,硒过剩土壤区为0.02万km 2,占比0.04%,江汉平原土壤富硒优势,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1]。
面向“十四五”,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目标,是江汉平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是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展功能农业,推进富硒产业健康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硒资源禀赋和富硒产业发展现状,湖北省将实施“一都一乡一心多点”的区域发展战略,即发展壮大恩施州“世界硒都”和江汉平原“富硒鱼米之乡”两大富硒产业集群[2]。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天门市着力于提炼当地富硒农产品的独特价值,确立了“中国平原生态富硒品牌”,在传播上利用名人“陆羽”建立品牌认知度,通过讲述天门的生态山水,把健康养生与硒相关联,在定位上把健康养生作为硒品牌的核心利益点。
同时,把“中国平原养生第一硒都”作为天门市“硒+三产融合”发展的远景目标[3]。
本研究结合天门市富硒资源开发情况,针对性指出硒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探明路径提出对策,以期为天门市在十四五期间结合域内丰富的富硒资源,形成富硒地区“品牌赋能+三产融合”的价值实现机制提供参考。
江汉平原稻虾种养农田冬春季小气候特征与水热平衡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稻虾种养农田冬春季小气候 特征的分析上,对于水热平衡的调控机制和优化方
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稻虾种养农田冬春季小 气候特征与水热平衡的长期观测和实验研究,以便
更深入地揭示其调控机制和优化方法。
同时,需要加强稻虾种养农田冬春季小气候特征 与水热平衡对水稻和龙虾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研究 ,为提高稻虾种养的产量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江汉平原稻虾种养农田冬春 季小气候特征与水热平衡
2023-11-04
目 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江汉平原稻虾种养农田概况 • 冬春季小气候特征分析 • 水热平衡关系探讨 • 小气候变化对稻虾种养的影响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江汉平原是中国的产粮大区,也是 稻虾种养的重要区域之一。
。
水温与气温的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水体上下层的密度差异,从而影响水体 的垂直流动和混合。
水温与湿度的关系
01
在冬春季,江汉平原地区的气 候较为干燥,湿度较低。
02
水温与湿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负 相关关系,即水温较高时,湿 度较低,反之亦然。
03
这种关系可能导致水体表面的 水分蒸发加快,从而影响水体 的热量平衡。
,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年降水量在1100mm1300mm之间,降水主要集中
在春夏两季。
稻虾种养模式及发展现状
稻虾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模式,该模式在江汉 平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稻虾种养模式,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和水质。
目前,江汉平原地区的稻虾种养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包括苗种繁 育、养殖技术、饲料生产、药品供应、销售渠道等环节。
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刘庆坤;李廷海;黎维武;肖新兵
【期刊名称】《当代经济》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江汉平原作为农业地区,曾经因为广阔富饶而闻名.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变化,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正在失去光彩,鱼贱米质低,土地撂荒,整个农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近些年来,土地资源的掠夺式经营,致使江汉平原由富变穷,资源人均占有少,质量差,水灾频繁,利用率低,中低产田多,生产方式落后.这种状况与WTO中《农产品协议》的要求相去甚远.与《农产品协议》中的几个关键条款对照,优质优价、高效多样、环保、取消政府保护和低关税、大市场,无论哪一条都对江汉平原农业构成挑战.据此,江汉平原的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总页数】1页(P37)
【作者】刘庆坤;李廷海;黎维武;肖新兵
【作者单位】洪湖市财政局;洪湖市财政局;洪湖市财政局;洪湖市财政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陈润儿在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暨"三秋"生产现场会上强调r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供给效率 [J],
2.江汉平原,振兴崛起正当时——民盟湖北省委推动建立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履职纪实 [J], 汪洪兴;黄罡阳
3.江汉平原,振兴崛起正当时——民盟湖北省委推动建立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履职纪实 [J], 汪洪兴;黄罡阳;
4.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基于梨树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调研 [J], 关志强
5.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与减灾对策 [J], 陶建平;李翠霞;熊刚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振兴苏北正当时
振兴苏北正当时
焦然;王惠堂;吴永;高璎璎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眼下,苏北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苏北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苏北正以她特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本刊现发表一组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苏北振兴的主题报道您,也许能从中重新认识苏北的干部,重新认识苏北人重,新认识充满活力的大苏北……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焦然;王惠堂;吴永;高璎璎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华社;记者;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崛起江淮正当时——淮淮安倾力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J], ;
2.苏北求变:转型跨越正当时 [J], 成彦
3.江汉平原,振兴崛起正当时——民盟湖北省委推动建立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履职纪实 [J], 汪洪兴;黄罡阳
4.打造苏北乡村振兴样板村——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J], 杨加法
5.江汉平原,振兴崛起正当时——民盟湖北省委推动建立江汉平原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履职纪实 [J], 汪洪兴;黄罡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调研座谈松滋财政发言基于松滋财政发展现状谈“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松滋市财政局松滋属于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开展“振兴江汉平原战略研究”对明确松滋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财税形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分析我市财政现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振兴江汉平原战略”提供研究标本。
一、松滋财政基本情况1、近四年财政收入情况。
2007年至2010年,财政总收入分别完成39300万元、47500万元、58535万元、7486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8%、20.9%、23.2%、27.9%。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8036万元、20929万元、24200万元、29436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3%、16%、15.6%、21.6%。
四年间,财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7年至2010年,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为77.7%、80.4%、82%、8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所占比重分别为53.4%、57.4%、58.3%、67.1%。
2010年,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74860万元,占年初预算68200万元的109.8%,比上年决算数58535万元,增收16325万元,增长27.9%。
其中,国税部门完成39004万元,比上年32062万元增收6942万元,增长21.7%;地税部门完成22055万元,比上年15961万元增收6094万元,增长38.2%;财政部门完成13801万元,比上年10512万元增收3289万元,增长31.3%。
全市税收收入累计完成61059万元,比上年48023万元增收13036万元,增长27.1%。
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436万元,比上年24200万元增收5236万元,增长2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9741万元,所占比重达到67.1%,比上年的58.3%提高了8.8个百分点。
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070万元,比上年390万元增收3680万元,增长943.6%。
以2010年我市财政总收入74860万元、增长27.9%为指标参与全省80个县市区排名,位居全省第55名,荆州第1名。
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436万元、增长21.6%为指标参与全省80个县市区排名,位居全省第55名,荆州第2名;以税收收入19741万元、增长39.9%参与排名,位居全省第19名,荆州第1名。
2、未来五年财政收入规划目标。
根据财政“十二五”规划和今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综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计2012-2016年,力争财政总收入分年达到:9.77亿、11.24亿、12.93亿、14.8亿、17.1亿。
松滋市2012-2016年财政收入测算表制表:财政局预算科2011年8月18日单位:万元项目2011年预算2012年预算2013年预算2014年预算2015年预算2016年预算2016年比2011年增长%平均增长%一、财政总收入85000 97700 112400 129300 148700 171000 101.2 15.0其中:税收70650 82300 95800 111700 130100 151600 114.6 16.5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305 46700 54200 62900 73000 84600 109.9 16.0其中:税收29990 35400 41750 49300 58100 68600 128.7 18.0 注:按松滋财政历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总收入按年均15%计算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16%计算增长。
税收增长略高于总收入增长水平。
3、2011年元至9月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元至9月,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1581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85000万元的84.2%,比去年同期56453万元增收15128万元,增长26.8%。
分征收部门:国税部门完成34185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45400万元的75.3%,与去年同期28400万元相比增收5785万元,增长20.4%。
地税部门完成24917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25250万元的98.7%,与去年同期18047万元相比增收6870万元,增长38.1%。
财政部门完成12479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14350万元的87%,与去年同期10006万元相比增加2473万元,增长24.7%。
分收入结构:元至9月,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71581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102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70650万元的83.7%,与去年同期46447万元相比增收12655万元,增长27.2%;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82.6%。
元至9月,全市共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660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40305万元的88.5%,与去年同期27498万元相比增收8162万元,增长29.7%。
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6737万元,占奋斗目标任务数29990万元的89.2%,与去年同期20210万元相比增收6527万元,增长32.3%;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75%。
二、松滋财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应该说,“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落实实现了财政的历史性跨越,县域经济国退民进的大气候促进民营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中央、省级巨额转移支付支撑起我市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即使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市财政总收入依然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
但如果对近几年的财政收支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以下三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1、“3+1”特征,凸显地方税收危机。
松滋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作为农业县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棉花、油料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作为工业城市,至2010年已有162家规模企业,形成了酿酒、机械制造、电光源、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主要产业,拥有荆州第一纳税大户——白云边集团。
但传统农业不带来税收,规模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难以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导致松滋的税收增长呈现“3+1”的特征。
今年7月,我们组织了一次较好深入的专题调研,对上半年的税收进入了系统分析。
元至6月,我市税收入库43035万元,比去年同期35229万元增收7806万元,增长22.2%。
增长的税收主要依靠三大行业,一家企业。
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成为我市今年上半年税收贡献最大的3个行业。
据地税部门统计,建筑安装营业税入库2695万元,同比增收844万元,增长45.6%;房地产业入库4489万元,同比增收2070万元,增长85.6%;金融保险业入库1543万元,同比增收874万元,增长130.6%。
三大行业合计入库税收8727万元,占地税上半年入库税收18066万元的48.3%;三大行业税收同比增收3788万元,占地税上半年税收增长5623万元的67.4%;占全市税收增长总额7806万元的48.5%。
“湖北茅台”白云边,是我市最大的骨干企业,占我市税收的半壁江山。
白云边集团上半年入库税收18978万元,占全市税收的44.1%,占我市24家重点企业上半年税收26991万元的70.3%。
白云边税收同比增收1187万元,占全市税收增长总额7806万元的15.2%,占24个重点企业税收增长总额1364万元的87%。
白云边与三大行业税收增长总额占全市税收增长总额的63.7%。
税收增长的不合理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投资增长、房地产等价格上涨是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半年达到41.89亿元,同比增长52.27%。
银行存贷款加息、准备金率多次上调,成品石油、粮油食品等价格上涨,CPI指数持续上扬;白云边酒提价、房地产销售量价齐升等等,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税收增长。
而与之相对应的,该市24家重点工业企业则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24家企业,12家同比增长,12家同比下降。
上半年,我市162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地税入库10万元以上企业仅16家,1万元-10万元以上企业仅47家,还有25家企业半年无税收入库。
2、财政支出压力难承其重。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宽了中央,紧了地方。
55%左右的税收收入归中央,属于省、地、县、乡四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税收只占45%左右。
以我市2010年为例,全市财政总收入74860万元,税收收入61059万元,属于我市的税收只有19741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436万元,加上税收返还及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本级可用财力5亿元左右。
而2010年我市实际支出170257万元,大部分支出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
由于大部分建设专项和民生服务性支出,都需要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配套压力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
2010年,我们曾对所有需要配套的项目登记汇总,按标准足额配套到位,需配套资金2.7亿元。
另据统计,我市现有市乡两级政府债务(含市直部门和开发区)近12亿元,“十二五”期间还本付息需8亿元。
同时,我市公共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2011年按规划开展的十大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概算64300万元,其中当年资金需求54100万元,财政最低保障额37900万元,前期已经从土地收入及年初预算中安排12600万元,当年还需财政筹集资金25300万元。
这些项目包括临港工业园、宜化集团磷酸二铵项目配套、市民中心、城东工业园、中心城区建设、黄杰小学建设、江南高速松滋南互通连接线征地拆迁、一级公路立项配套、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配套等。
3、地方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市现有企业和工商个体户12000多家,其中企业2000多家,规模企业162家。
按税收贡献看,白云边一家今年有望税收过3亿,飞利浦一家超过3000万元,双七水泥、松滋油田、烟草公司、电力公司、三盟机械等五家在1000万元左右,其余都在1000万元以下。
另据工商部门近几个年度的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我市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大多数企业从注册到注销(或隐销)仅3年时间,能够持续赢利的企业少之又少。
其中的原因众多,但缺乏强有力的财税金融支持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去年,省厅对我市企业的支持是数额最大的一年,2000万元无息借款,1100万元的项目奖扶,800多万元的政策性退税,合计不到3000万元。
对于2000多家企业来说,真是杯水车薪。
综合分析以上几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松滋被众多的国家发展战略、湖北省发展战略边缘化。
一九七九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个沉睡千年的贫困渔村就神话般地变身为一座享誉中外的现代化大城市——深圳的发展依托的是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政策,深圳的成功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可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