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0%多,这些学生面对陌生环境,自我封闭,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自我放任,普遍学习成绩低下,没有自信心。
本文从学生的现状着手,查找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给出了针对性解决办法,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策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受到广泛关注。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一共有1000多名学生,而这些学生当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65%左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特别是心理方面,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厌世、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
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上的差距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压力,迫切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多个层面关注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分析问题的原因(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乡镇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
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
课后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
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打骂为主,说教为辅由于父母职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的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较大差别,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家长的影响,家长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表现出一种期望,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促进作用。
班级中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作为家长不仅可以及时的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而且还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不断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其随迁子女也相继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市学校就读。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基础、生活习惯、家庭教育等方面与城市里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学校里如何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教育,是当前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教育好在校就读的每一名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进城务工人员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理应教育好他们的子女,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不辜负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期望。
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对待。
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养成教育1.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提供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让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养成教育。
2.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在课堂及在学校的表现。
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形式互相沟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
只有家长、学校合力,才能提高学生养成教育的效率。
3.开展好学校养成教育活动一是学校利用日常的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科特点渗透养成教育;二是教师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最崇拜的人,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中无意识地去模仿,这样时间久了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三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赞赏、多鼓励,把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关爱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1.多加关爱,增进了解罗素曾经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发展。
”这说明了关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到新的生存环境,他们会因乡音、外貌衣着、卫生习惯等而成为同学的笑柄。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弱,长时间穿着脏衣服,也没有定期清洁的 意识。在作业习惯方面,由于许多务工人员 由于工作繁忙,很少花时间检查随迁子女 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在一些 要求家长监督完成的读背类的作业有些家 长也不关心孩子是否读过了、会背了,随手 签上字,这在潜移默化中也导致孩子不重 视作业的完成质量。
(三)缺乏有效的家校沟通 一方面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许多进 城务工人员无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存在这这样 的想法,他们认为既然交了学费,那孩子的 学习任务就应由学校全权复责。自己把教 育孩子的任务转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也就 没有必要再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孩子在学校中出现问题或者学习成绩不 好的时候,有些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老师没 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 而不会客观地与老师一起沟通分析问题的 原因。当老师主动与家长联系时,有些家长 不重视甚至反感与老师进行交流,有些家 长以工作繁忙或其他借口拒绝到学校进行 沟通了解。 二、化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 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改进 首先,进城务工人员首先要有耐心花 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子女的内 心想法,掌握其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要 给予子女心理上的关爱,用爱灌注孩子成 长,让子女内心充满安全感,确保子女的心 理健康。其次,务工人员要学会反思自己的 言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父母在要求孩子 践行某个行为时,也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 自己。再次,务工人员要关注子女各类良好 习惯的养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惯、卫生习惯和作业习惯,监督孩子改掉身 上的坏毛病。最后,务工人员也要积极主动
作者简介: 陆 纪 明 (1980.10-),男 ,汉 族 ,山 东 临 沂 人,中共党员,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教 学管理。 刘 晓 丽 (1984.07-),女 ,汉 族 ,山 东 临 沂 人,二级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摘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市学校,学校资源分配不公,缺乏专门的教育政策支持等问题,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府引导和动员,建立健全的衔接机制,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教育资助力度。
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才能让这些孩子在城市里获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城市化、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教育不平等、流动人口、融入、资源分配、政策支持、政府引导、衔接机制、教育资助力度1. 引言1.1 现状分析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城务工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所带来的随迁子女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难以融入城市学校、缺乏专门的教育政策支持等。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是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要比农村学校更为完善,这导致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流动人口子女难以融入城市学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很多随迁子女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他们与城市学生之间的融合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资源分配不公也给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一些城市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名校和重点学校,而一些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较低,这使得随迁子女在教育资源上处于劣势地位。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严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引导和动员,建立健全的衔接机制,加大对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资助力度,可以帮助这些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学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就学实施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西佛镇古洞小学2014年9月1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一)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原则,加强教育统筹,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就学障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机制,在就学制度上保障其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使其能在我校接受义务教育。
(二)实施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须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1、家庭户籍薄和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2、父母一方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出具在我校的房产证或购房合同或暂住证。
3、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证。
(四)实施办法1、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纳为主。
申请人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持上述材料到校教育局报名,再由校教育局统筹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
2、校教育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进城务工人员的实际居住时间,在我校工作和缴纳社会保险时间为依据,就近或相对就近安排其子女就学。
3、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相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对拒收符合规定随迁子女入学和违规收费的学校,校教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予以查处。
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原则,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实施对象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台安县户籍的留守儿童。
(三)实施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扎实做好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提出如特拟定本方案。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
严格执行贵州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努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制定此工作方案:一、高度重视,明确思想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质量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思路,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1、学校管理规范化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各界作用,积极开展助学活动。
2、学校教育质量精细化学校在学生评优奖励、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学校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3、学校服务人性化。
各级组、处室要加强对依法保障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宣传制定的政策、措施,广泛动员全校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学环境。
潼湖中学2012.9。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更显突出。
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将初步探索和分析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务工子女家庭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镇迁移,“民工潮”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伴生现象。
近亿的进城务工人员的背后,数百万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成为务工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大缺失。
分析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弥补进城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对策,对于不断完善我国教育体制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1、家庭经济环境条件差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城市生活境况看,生活不稳定的谋生角色弱化了家庭教育。
“城市边缘人”的角色使进城务工人员经常处于生存的压力之中。
务工人员收入近年来有明显增长,但仅是少数,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仍然偏低,据调查表明,农民工家庭一般每月可支配收入为1000—2000元,且多数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极个别家庭因经济不稳定,居无定所,甚至难以支撑家庭与子女教育的开支。
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不仅限制了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而成长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
由于经济贫而不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或充分的书籍,学习用具、玩具和其他物质条件。
⑵学习场所欠缺。
农民工出于房租低廉或就业方便的考虑,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租赁房里。
调查显示,57%的家庭没有其子女学习的专用桌子和读书角,94%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用的电脑。
不仅如此,恶劣的家庭环境还可能造成家庭紧张和情绪冲突。
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
探索篇誗课题荟萃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相应对策卢剑令(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英语组,甘肃白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务工者的数量大增。
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通过对我校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的研究,寻找他们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让他们能够快乐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问题;对策我校是一所县城中学,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占50%左右。
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发现他们的一些共性问题,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对策,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享有良好平等的学校教育,从而在各方面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一、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1.自卑心理,归属感不强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班级活动中,有自卑的心理。
他们租房居住,总觉得就读的城市不是自己的城市,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在班级中,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不想和本地孩子交朋友。
2.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劲头不足在农村,因学校师资、学校办学条件、家庭学习环境等各方面与城市相差较大,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英语学科的学习,学生普通话及才艺方面。
这些学生刚到城市,他们的成绩在班上靠后。
教材版本不一致导致部分知识没学到。
另外,由于他们的自卑心理,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缺少力争赶上的想法。
这样长期下去,他们的成绩越来越低,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
3.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缺失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初中为主。
他们虽然也望子成龙,但教育观念普遍较落后,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教育方式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与子女交流沟通。
有些家长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得不到他们的正确引导与有效的帮助。
长期下去,孩子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进城务工者随迁子女的教育管理对策1.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为了使进城务工者的随迁子女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平等教育,学校要发扬“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将随迁子女的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简述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有效策略
简述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有效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飞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数量逐渐增多,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长”,更应该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负起重要的责任。
本文将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简述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有效策略。
首先,班主任应当更多的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以及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班主任应该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关注,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时给予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更好地关注和照顾孩子的成长。
其次,班主任应当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常常缺乏师长和父母关爱,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需要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加参与,多提高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从中受到乐趣,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还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和班级活动,让学生与同学相互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
最后,班主任还应当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通过开展班会、情商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养成自信、坚韧、勇敢的品质。
同时,还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家庭伦理观和家庭价值观,同时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总之,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心理疏导、针对性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多种策略,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均衡教育背景下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对策
均衡教育背景下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的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子女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这些进城务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面临诸多教育问题,如就读学校选择、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等。
在均衡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均衡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学校资源均衡配置为解决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政策支持力度。
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保障。
应加大对乡村学校和进城务工子女学校的投入,保障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市中小学与乡村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均衡配置。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均衡教育背景下,应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建立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城市学校的政策支持机制,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接受城市教育。
可以鼓励城市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满足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需求。
要着力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和指导,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开展。
三、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城务工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等。
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要积极参与子女的学习生活,关心子女的成长成才。
学校要加强关于进城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应加强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四、加强社会支持,促进教育资源共享除政府和学校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支持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
可以通过设立或参与相关公益项目,为这一群体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可以促进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共享,为进城务工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相关志愿者活动,为进城务工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和生活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进城务工,这也带来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境和挑战。
下面,我将讨论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了解学生背景,尊重多样性。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和日常生活环境,适度考虑到这些差异,尊重并珍视他们的个性和多样性。
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通常面临课业负担重和学习成绩压力大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例如,适当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能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此外,鼓励家校合作,促进家长参与。
教师应积极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了解学校的教学和家庭作业情况。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协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最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素养。
除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还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素养。
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同时,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有效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除了帮助他们学会语文知识,我们还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多元化需求。
通过以上策略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加优质、切实可行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工作研究:推进城镇教育扩容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推进城镇教育扩容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对策及建议随着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应高度重视、有序解决城镇教育扩容问题,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超大、特大、大城市学校入学门槛较高。
城市规模大、进城务工人员多的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更高。
这说明这些城市面临的教育扩容压力最大,为了控制城市规模不得不控制教育规模。
二是县镇优质学校“巨班大校”问题突出。
一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县域,全县其他乡镇的学龄人口纷纷涌入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城和个别乡镇,出现了“巨班大校”现象,且在中部人口大省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是在企业较多的乡镇,中低端民办学校大量出现。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除了大城市吸收大量外来人口,许多乡镇由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
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大量民办学校应运而生,但存在教学质量较低等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不同类型城镇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扩容策略。
一是超大和特大城市可以进行调控型教育扩容。
一方面,城市主管部门应做好当地公办学校教育承载力统计,督促有条件的公办学校积极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责任。
另一方面,应在随迁子女聚集的地方,努力增建新校舍或通过租赁等方式增加新校舍,并进行相应的人力与财力资源配置,保证教育质量,让随迁子女学有所教。
二是大中城市可以进行同步型教育扩容。
大中城市发展空间较大,可以有序承接更多人口。
大中城市在城市扩容过程中,应同步甚至优先考虑学校的扩建、新建,即进行同步型教育扩容。
地方政府可以把是否有学校扩建、新建规划作为城市扩容规划能否通过的一个前置条件。
在这些城市,对于符合合法稳定就业、有合法稳定住所等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政府部门应通过扩建、新建学校等方式为其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2013——2014学年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措施
2013—-2014学年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
女教育工作措施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注重学业辅导。
利用优秀教师等资源,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组织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索篇誗课题荟萃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猛增,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某种程度上讲,与城市原住居民子女相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差,受教育权益也更不易得到保障,这都不利于其学习成长。
城乡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教育制度的差异以及学习内容不同,将会导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存在学习困难情况,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导致教育危机,不利于人才培养。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1.教育管理体制冲突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进行分级管理,学校的教育经费来自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较于中央财政经费,地方财政经费在当地学校教育经费中占比较大,中央财政拨款仅起到辅助作用。
基于该教育经费运行模式,各地的教育系统优先满足本地区学龄儿童的受教育需求,教育规划以及学校布局均满足本地居民教育需求,九年义务教育拨款根据本地区户籍中适龄儿童人数决定,当地政府根据学龄儿童户口划分学区,按照就近入学的方式分派入学名额。
由此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无权享受城市教育资源的。
《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平等接受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资源,但是受限于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教育管理体系,教育财政管理制度没有根据法案做出相应调整,于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2.课程制度差异较大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历经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和鉴别,知识的选择与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联系密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下流行的价值观文化。
只有持续保持与主流优势文化一致,才有利于教育学习。
当地城市适龄儿童占据教育优势,属于优势学习团体,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认同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与城市固有主流文化存在偏差,属于外来群体,加上随迁子女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限制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有限,见闻面较为狭窄,囿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时,其生活经验与倾向和城市化的课程内容相冲突。
简述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有效策略
简述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有效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
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数为外出打工,为了生活更好,他们将自己的家庭留在农村,只能偶尔回去探望一次。
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员是有子女的,他们的子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料。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家庭陪伴和心理疏导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制定有效策略,帮助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健康成长。
1.2 问题意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环境不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父母工作不固定,可能会频繁搬迁,导致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环境缺乏稳定性,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2. 父母缺乏教育经验: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数是务工者,在育儿方面可能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教育知识,无法很好地引导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3. 缺乏家庭关爱: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能会面临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的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绪。
4. 适应城市生活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农村,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5. 学习压力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往往面临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2. 正文2.1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是班主任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关键策略之一。
由于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特殊,他们可能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如家庭经济困难、家长缺乏教育经验等。
及时有效的沟通对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策略
作者:王明强
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01期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外来人口增长,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
我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城市完全小学,一共有1139名学生,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到了60%左右,有30%的孩子分布在学校附近的托管班里,部分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自闭、逆反等不良心理。
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学习状态很不乐观。
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是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
很多家长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起远大理想、人生的规划,也没有具体要求,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以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顺其自然,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较差,自控能力不好,课前不预习,课上不注意,课后不思考。
孩子们在课堂纪律、文明礼貌、卫生习惯上时有问题发生。
二是学生家长对教育方法掌握不多。
这些学生的家长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以打骂为主,说教为辅。
加上他们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在时间、精力上也力不从心,此外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的甚至不识字,缺少基本的家教方法。
对孩子的行为对错不管不问,对孩子的学习好坏不闻不问。
这样一种“放任”的家庭导致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低下,性格孤僻。
三是学生家长和孩子沟通不多。
这些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对孩子过问很少。
那些关心孩子的,但方法也不当。
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或者犯错误时,许多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不究其原因,对孩子进行体罚式教育,缺少亲情关爱,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低下。
进城务工人员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一是要注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
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抓,抓小事,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努力开展“八礼四仪”“道德大讲堂”“坚持日行一善,争做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利用每周一升旗时国
旗下讲话,每年的学雷锋月到社区、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脸洗脚剪指甲,为老人讲故事、背古诗、唱儿歌,清明节到烈士陵园为英烈敬献花篮等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提出:在家做好孩子、在学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少年的“三好”要求,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教育。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们要平等相待,关心和呵护每一个孩子。
注重培养这些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强的性格。
教学过程中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待遇,尤其是那些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更需要耐心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要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城市学生理解和尊重进城务工人员,改变原有的歧视,净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尽快融入到集体。
这些孩子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
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语言不通的尴尬,加上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
解决这些心理落差和孤僻我们要“摘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这些孩子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
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课堂上尽量让这些孩子登台唱歌、演讲、讲故事、朗诵、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其自信心,让这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参与活动中突破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三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校沟通教育。
我们要加强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上应把学校近阶段来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在校表现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成长。
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让其他的家长汲取教子经验。
邀请家长进行才艺、技能、社会经历交流,给学生以教育的新鲜感和亲切感。
定期开展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中来,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开展一些亲子娱乐、亲子阅读,形成亲子共同话语体系。
适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及时纠正。
建立家校QQ群、微信交流平台,达到信息共享,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总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爱心浇灌,让这些孩子茁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