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传统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层面,它包含了历史、文学、音乐、戏曲、绘画、建筑等多个方面。
而传统文化产业就是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商业化,输出到社会,进而创造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产业不仅有着文化价值,更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产业的现状、挑战、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传统文化产业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不过在过去几十年的时光中,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挑战。
1. 整体规模较小,部分细分领域较为单一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传统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相关企业数量也比不上其他行业。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的领域多样性,导致传统文化产业的分支产品的细分领域单一,产品系列缺乏丰富性。
2. 商业化程度不高,利益分配不合理由于传统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传统文化作为商业资产的商业化程度不够高,且相关市场需求残缺不全,数据不透明,市场缺少规范管理等问题,也导致传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受到困扰。
同时,由于市场及尤其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传统文化厚重与西方先进文化产业间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等。
二、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由于快速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1. 产业转型升级传统文化产业要从“玩物丧志”和“旧物沉湎”中解脱出来,转向更具重视活力与创新的方向,创新商业模式和提供更有创新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为传统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可观的增量空间。
2. 跨界合作传统文化产业应跨界合作,采取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拓宽市场触角。
通过与新兴媒体、政府、高端奢侈品市场、金融、资本、旅游等多行业的跨界合作,以超越传统文化产业核心文化范畴做桥梁和连接点,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3. 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传统文化相关人才的专业技能,将智慧和技术运用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以支撑产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四、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
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 先进技术或思想中,选出自己最感兴 趣、最有感触的内容进行评论。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由古到今(乃至 未来)的传播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效性及其在当 前和未来的应用空间,结合现实生活, 提出有创意的见解和建议。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2)撰写论文时应注意: 论文应该紧扣活动主题,论点
明确,文通字顺,表述清晰不含糊, 语言简练易懂,篇幅不宜过长。
论文应具备历史科论文的四要 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论文应对某一问题深入挖掘, 而不是宽泛地谈论,内容不应空洞。
论文的论据应支持论点,论证 有力。
5、论文交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 生之间互相评价,指出各自的缺点,进 行修改;教师可以从更深更广的层次上 提示引导学生,提高论文的水平。也可 以在论文宣讲会上交流。
五、活动延伸
方案一 方案二
论文宣讲会 成果展示会
方案一
筛选分两个步骤
1、筛选论文
第一,每一小组将本组论文集中讨 论、修改,目的是选择和确定符合本组 所选题目的组员文章,然后上交。
第二,将上交的论文进行分 类。可以按论文内容分类,如: 按照学科类型:科技类、文学类、 美术类等;按照历史朝代:先秦 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 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 时期、民国时期等。组织者从每 一类别中选出若干(一至二篇即 可)具有代表性、观点明确且文 笔流畅的文章,作为范文。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 状,了解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批 判与继承,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之间的联系、变革,提高运用马 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和预测中国传统 文化未来的发展,鼓励学生多角 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_课件1
2、论文方案
(1)学生决定小论文题目,小组讨 论,立论,并根据论点筛选资料。
(2)应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观点,或 有创意、熟悉或有趣的题目。
(3)注意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材料。 (4)教师应鼓励各个小组选择不同 领域的问题,以保证活动内容广泛、全 面、丰富。 (5)指导学生制定出论文评比标准 评价表,并在学生撰写论文前公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
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 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 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 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 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 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本题解析:本题引用的四段材料, 教材的依托性不强,这是考查理解和处 理材料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的推断能力。 从材料一的作者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可 以推断,发明司南的时间至迟是战国。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取玉也,载司南 之车”和“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可 以了解它具有生产、导航和看风水的功 能。材料三指出了马克思对中国三大发 明传到欧洲的积极作用。理解它的关键 是要认真领会“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 到来的三大发明”的含义。
请几位学生朗读他们的范文。注 意朗读时应态度大方,咬字准确,富 有感情。其他学生应认真聆听内容, 必要时应做笔记。
记录员将论文中所讨论的问题一 一记录,列在黑板或投影上,便于下 一步讨论。
全班学生就论文中提到的问题有 选择性地进行讨论。包括:论文中的 观点是否有价值,其他学生如何看待 该问题,等等。可以请论文作者进行 简单的答辩,了解论文答辩的过程。 主持人在讨论过程中要随机应变,适 时地请学生上台(或在座位上站起来) 阐述其观点。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 见解时,态度要大方得体,言语准确 清楚,讲话有条理,内容应合乎论题 要求。学生发言时,记录员应作简明 记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和对中华文明的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追求“”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
……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体国经野”:试古代的王朝》,《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
在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
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扬权》);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
新中国到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新我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变化多端、绵延不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我国成立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新我国成立初期的传统文化传承1.1 1949年新我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1.2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和保护。
1.3 文革期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艺术品遭到毁坏和损失。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传统文化复兴2.1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复苏。
我国古代文化得到重新发现和研究。
2.2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和作品。
2.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三、当代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3.2 然而,新的科技和媒体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希望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通过对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讨,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我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它包括了道家,儒家,佛家等众多流派和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化、商业文化、互联网文化等多种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和传播上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发展前景。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1.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这些悠久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等,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中国文化的灵魂在其中。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守中华文化本土性和文化独立性的必要手段。
2.激发民族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彩。
它不仅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还与中国境内的地理环境、民族特点、考古发现等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丰富历史背景。
它不只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信仰和信念,它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前进。
如今,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搭建中华民族自信的平台,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3.加强文化自信正视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立足现实的一种兴起,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课本,更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
中华文化的卓越贡献在于,它不会沦为陈章老套的东西,而是要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更亮眼的火光。
加强文化自信,就要树立中国文化软实力,把传统的中华文化变成当代强国的引领力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1.文化创新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带入现代感,在文化创新方面年轻人就应该有更多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
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创新性不足: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2. 保护不力:一些传统文化的技艺和精髓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导致传承链条断裂,一些文化形式濒临失传。
3. 功利化倾向:一些传承者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传承的本质,导致文化传承的质量下降。
4. 全球化冲击:全球化的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威胁。
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增强创新性: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包装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2. 加强保护工作: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确保其得到完整的传承。
3. 注重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的传承者。
4.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国际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5. 结合旅游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业,既可以促进旅游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教案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教学过程】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讲授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展示图片:针灸京剧书法和绘画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与前景的展望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然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与今的关系上处境尴尬,在中与外的抗衡中发育不足。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文化全球化;时代性;未来走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但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
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此外,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潜力与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潜力与展望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被遗忘,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却愈发凸显出来。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国人的智慧、美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还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因此,挖掘、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工作者和公众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我们对于未来的展望。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潜力在于,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情感滋养。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愈发脆弱,失去了安定与平静的状态。
而传统文化却可以通过智慧和哲学的启发,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思维上的启示。
例如,孔子的思想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决策、如何面对世界;而诗词歌赋则可以唤起人们的深情和美感,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生命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人文性、智慧性和审美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纵深内省的精神空间,弥合了人类内心的碎片与孤独感。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整合社会、促进共识的功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的历史、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则可以兼容并蓄、包容万象,使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发展。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许多元素,如宗教信仰、历史传说、习俗乐器,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能在这个节日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在整合社会和促进共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树立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更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人的美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美学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感知,它是文化人的最高追求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绘画、书法、诗歌、音乐、舞蹈等等,这些文化艺术不仅是文化的精髓,更是培养人的良好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讲究“仁慈、礼仪、忠诚、孝顺”,这些观念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导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着老祖宗的生存智慧。
传统文化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质,影响着一代代的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为生力军的大学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于衡水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积极的态度,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影响,其中学校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大学生策略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8)10(a)-0221-02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时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文化趋于弱化。
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度不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挑战。
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必须改变态度,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建筑、传统中医、民间工艺、民风民俗、古玩器物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其民族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大学生从各方面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伟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得大学生真正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
……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能力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 指东西方向)。《鬼谷子 · 谋 》 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 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 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 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一师识地理, 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 针。”
请几位学生朗读他们的范文。注 意朗读时应态度大方,咬字准确,富 有感情。其他学生应认真聆听内容, 必要时应做笔记。
记录员将论文中所讨论的问题一 一记录,列在黑板或投影上,便于下 一步讨论。
全班学生就论文中提到的问题有 选择性地进行讨论。包括:论文中的 观点是否有价值,其他学生如何看待 该问题,等等。可以请论文作者进行 简单的答辩,了解论文答辩的过程。 主持人在讨论过程中要随机应变,适 时地请学生上台(或在座位上站起来) 阐述其观点。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 见解时,态度要大方得体,言语准确 清楚,讲话有条理,内容应合乎论题 要求。学生发言时,记录员采玉)、导 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 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 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 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 术的沦丧)。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方案二 可在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地点展
示优秀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活动课 专刊
黑板报
六、活动资源库
1、昆曲简介
昆曲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 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 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 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 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 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 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 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 呐、三弦、琵琶等。
评委认真评审, 对论文的观点、现实 意义、语言等各方面 进行评选,综合得出 结果。评比标准可以 参照课本提供的表格。 同时,评委评出演讲 优秀奖,鼓励有独到 见解、创新思维的学 生,以及勇于在全班 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
注意点:宣讲 会应事先估计好时 间,不能太长,以 一堂课为最佳。活 动应尽可能请学生 组织、主持、整理,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 能力。教师应随时 注意状况,及时提 供帮助,以免发生 冷场。
一、活动内容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中 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并能批判地继 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建议教师在让学 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活动范围, 说明撰写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整个 教学活动分为收集、撰写、交流三个 主要程序,包括课上和课下两部分活 动,要动员学生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 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预测传 统文化的发展,进而写下自己的观点, 互相交流。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 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 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 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该剧 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
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 先进技术或思想中,选出自己最感兴 趣、最有感触的内容进行评论。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由古到今(乃至 未来)的传播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效性及其在当 前和未来的应用空间,结合现实生活, 提出有创意的见解和建议。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探 究 活 动 课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 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 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 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 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 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 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 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 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 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
在整个讨论中可以考虑突出以下线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
过去:古代,无论是
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
化,均领先于世界,
如四大发明;近代,
落后于西方,同时受
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接受了不少西方思潮、
科技,不断适应时代
发展。
改进造纸术的蔡伦
四大发明之一司南
明朝士兵正在点火药
中国传统文 化的现在:传统文 化在当代仍然有着 强烈的魅力,如茶 文化;但不少传统 文化已经失传,不 少正在消失,亟待 拯救,如南京云锦; 应尝试将传统与现 代文化相结合,如 改良旗袍、中西医 结合、汉字与电脑 输入法等。
2、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活动的 主持人、评委、记录员,在教师 的协助下,明确活动的内容以及 过程。选择并熟悉相关资料与范 文,作好课堂活动的准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 将论文制作成演示文稿或投影片, 准备在现场演示,这样效果更佳。
3、论文宣讲会
开场 问题讨论 评选过程 公布结果 结语
主持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简单 介绍。各组学生所选题目不同,因此 评委可能不了解相关资料,评选就不 知从何选起。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学生 找到的资料在全班交流,为之后的论 文评选打好基础。
2、论文方案
(1)学生决定小论文题目,小组讨 论,立论,并根据论点筛选资料。
(2)应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观点,或 有创意、熟悉或有趣的题目。
(3)注意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材料。 (4)教师应鼓励各个小组选择不同 领域的问题,以保证活动内容广泛、全 面、丰富。 (5)指导学生制定出论文评比标准 评价表,并在学生撰写论文前公布。
3、选题参考
“巧妙的建筑结构──传统建筑的发展” “透光镜制作技巧在未来的运用空间” “针灸的未来──中医的发展之路” “方块字与失语症治疗”
4、撰写论文
(1)参考要求如下: 文体:议论文 格式:符合议论文的写法
即可,字迹工整,用方格稿纸 誊写清楚。
字数:1000字左右(不超 过1500字)。
有完整的注释,注明所引 用资料的作者与来源出处。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 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 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 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 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 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 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 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 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4、通过对论文的讨论与评 说,提高学生即兴发表意见、阐 述观点的能力,强化学生健康的 心理素质。
5、通过按组活动,加强合 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默 契,提高社会适应力。
三、活动准备
1、活动指导
(1)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 兴趣、能力、家庭背景等将学生划 分成几个研究小组。以组为单位活 动。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该活动的 组织者,组织各小组的活动以及延 伸活动的开展。
2、可供搜索的相关网址
中国昆曲网 / 中国书法网 / 书法空间 / 中华书法网 / 中国美术 / 故宫博物院 / 中华人 /
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的细节或内 涵并不是很了解,比如一些年代久远 的古代科技,需要结合现代高科技的 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再如一些古代思 想,应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考虑, 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这些内容知识技能要求较 高,难度较大,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 需要的帮助。
讨论的过程可以 分为三个部分,按照 时间顺序依次讨论中 国传统文化的过去、 现在与未来。将学生 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为 这三类,从各种资料 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 的来讨论。
昆 曲 表 演
2、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 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 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 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 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 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 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 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 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 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 息论内容。
五、活动延伸
方案一 方案二
论文宣讲会 成果展示会
方案一
筛选分两个步骤
1、筛选论文
第一,每一小组将本组论文集中讨 论、修改,目的是选择和确定符合本组 所选题目的组员文章,然后上交。
第二,将上交的论文进行分 类。可以按论文内容分类,如: 按照学科类型:科技类、文学类、 美术类等;按照历史朝代:先秦 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 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 时期、民国时期等。组织者从每 一类别中选出若干(一至二篇即 可)具有代表性、观点明确且文 笔流畅的文章,作为范文。
(2)撰写论文时应注意: 论文应该紧扣活动主题,论点
明确,文通字顺,表述清晰不含糊, 语言简练易懂,篇幅不宜过长。
论文应具备历史科论文的四要 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论文应对某一问题深入挖掘, 而不是宽泛地谈论,内容不应空洞。
论文的论据应支持论点,论证 有力。
5、论文交流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 生之间互相评价,指出各自的缺点,进 行修改;教师可以从更深更广的层次上 提示引导学生,提高论文的水平。也可 以在论文宣讲会上交流。
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 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 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 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如何才 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 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 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地继承;不 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
只有具有民族性 的文化,才具有世界 性;只有具有包容性 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 才能够创新。作为新 时代的中国人,我们 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 本民族珍贵的传统, 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 世界。让世界了解中 国,让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