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导师、研究生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习惯于各执一词,双方很难找到和平共处的平衡点:导师埋怨遇不到科研的好苗子,耽误了承担的课题科研进度,研究生抱怨无能的导师放羊,耽误了大好青春。其实,导师与研究生是个利益共同体,只要遵循理解万岁的原则,便可和平共处。

首先,要对导师怀有感恩之情。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条古训已经很难用来要求80 后的研究生了。然而,把一个对科研一无所知的本科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科研素质、能写出规范的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导师毕竟在人力、物力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从实验操作、论文修改、开题报告,研究生培养的哪个环节不凝结着导师的心血? 如果算经济账,那导师的投入就更大了。以自己供职的学校为例,研究生院下拨给导师的每个科学硕士3 年的培养经费只有3000 元,这笔钱还不够学位论文打印、装订、毕业答辩之用。至于劳务费、仪器设备费、学术交流费、论文版面费,全都要从导师的课题开支,其数额远远超过了下拨的培养经费。要知道,在付给研究生成百上千劳务费的时候,导师是无权给自己发放分文劳务费的。至于节日聚餐、娱乐OK 的费用,相当一部分是教师的工资、奖金垫付的。

其次,要明确自己的读研目的。研究生不是技校生,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质,这是在未来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在学习之余,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掌握社会需要的、可以谋生的一技之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副业不能冲击主业。因此,积极地参与导师的课题,努力撰写学术论文,是培养科研素质的最佳途径,也是报答导师培养之恩的最佳方式。要知道,平民导师拿个课题不容易,在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下导师是要通过论文、专利这些东西交差的。如果基金课题结题评价结果不佳,意味着导师可能被列为黑名单,此后与基金课题无缘。通过课题的参与,研究生可以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前沿,学习导师的科研思路;通过论文的写作,研究生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在反复的修改、投稿中培养知难而进的毅力、精益求精的品质。即使毕业后不从事科学研究,这些基本科研素质对未来的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帮助导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定的管理机制,决定了中国的平民教授在教学、科研之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处理很多琐事。帮助导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可以使导师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研究生培养之外,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诸种能力。在帮助导师考试监考、野外实习、指导上机实验、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可以了解教学组织的一般过程、基本方法;在办理繁琐的设备仪器政府采购、财务请款报销过程中,可以了解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的基本制度;在协助导师筹办学术会议、招待来访外国专家过程中,可以扩大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

目前的在读研究生,大多属于80 后的独生子女。80 后研究生在拥有较为丰富知识、活跃的思想、较强的物质财富欲望的同时,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浮躁的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中容易迷失方向。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成了一个个只能会应付填鸭式教学的考试机器。

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中,以科研为职业目标所占比例不高,已成为导师与在读研究生的共识。报考三流院校艰苦行业的学生中,逃避就业、混张求职文凭的比例更高。科研动力不足,从事科研工作激情不足,遇到困难容易知难而退。生源不好,计算机、英语基础薄弱,导师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进行示范、指导。大多贫苦家庭背景出身的生源现状,迫使许多学生放弃科研本职任务,耗费大量时间去兼职打工。

一个课题组或实验室有对外和对内的事务要处理,其中对内最重要的就是课题研究和培养学生。我离开学生时代已经有十几年了,恐怕不大有资格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师生关系,所以还是从老师的角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我承认为师者了解学生的心态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妥协,特别是面对不正确的意识和态度的时候,毕竟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引导到研究和做人的正途上。不过,以前的博文里曾说过,在做人方面的影响我比较悲观,觉得研究生的人生观已经基本定型;但这不意味着我全盘放弃,该说还是要说,能影响多少是多少。

这样的一种教育背景,这样的一种生源现状,使得在现有的研究生中,招募到热爱科研事业、悟性好、动手能力强、具备坚忍不拔毅力的科研好苗子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如果,所指导的研究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圆满地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并能在高档次杂志上地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自然是指导教师的最高愿望。如果,对导师的课题不感兴趣,通过

到外面打工、企业实习,学得谋生本事,毕业时寻觅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差事,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所指导的研究生,既没有形成科研素质,也没有学会谋生的技能,而是在网络游戏、风花雪夜中虚度了光阴,那么帮助研究生安安全全、身心健康地顺利毕业,拿到含金量不高的文凭,就成为导师的最低愿望。

有研究生问我,因为“送礼”这个词在当前我们中国人眼里总要跟行贿受贿联系起来,是个比较敏感的关键词。可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亲朋好友之间迎来送往,互送一些小礼品,是多少年来约定成俗的习惯,本不必大惊小怪,但这里确是有个度的问题,把握不好,还真容易出大问题,尤其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们之间,特别需要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

这不,前几天,国内一朋友要来澳洲访问一年,临行前,向我请教需要带些什么礼物给那边的老板,同事?我当时正忙着写基金,实在没时间详细回复他,就甩出一句,什么也不用带,作为访问学者,要是在访问期间把自己的工作干出色,真得搞出点成果来,而不是光顾着旅游,这比什么都重要。礼物不礼物的,这些鬼佬根本不在乎。朋友一下子被我的话吓蒙了,说他从网上查过,出国都要带点中国的礼物,这样显得更得体。我宽慰3110643181扣可发表研究生论文时他说,愿意带呢,就随便带点,但不需要太贵重,话说在这里超过一百元人民币的礼物就算行贿,谁也不敢收。说实话,我多少有点吓唬我这朋友,因为在澳洲,至于是不是超过一百块钱人民币就算行贿受贿,我也不确定。但我敢肯定的是,在香港,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明确跟我们这些大陆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超过一百港币就是行贿受贿,证据确凿,教授是要丢饭碗的,这绝不是儿戏。

为什么不是儿戏?我举个例子,当时我就读的香港那所大学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国内来的博士生有一门课程,可能准备的也不太充分,担心过不了,就想了一个招儿。考前给这门课的授课老师的信箱了放了一个信封,信封里据说有一万港币。信的内容呢,很简单,就是希望老师给他透漏点考题,这一万港币作为回报。据说这位教授看到信非常震惊但也很冷静,立马报告了系主任,系主任立马通知了香港廉政公署。随后,这个教授回信了,说没问题,可以约个时间谈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当场落网,最后被判入狱半年。一个可塑的博士生就这样“凋落”了。当时这件事,在校园了,尤其是大陆学生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有过非常激烈的讨论。我当时的感觉是,这小子有点玩大发了,还是有钱,要是我打死也舍不得为了一门考试就送一万港币。

那么送多少是多,送多少是少呢?我的原则是,既然不清楚,就干脆远离这些是非。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法律,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在人家的土地上,“中招”以后总要按照自己家的习惯,自己的理解去跟人家辩护,这事有点搞笑。我以前的博文里提到过我的一个博士生,一个马来西亚的学生,跟我第一次见面就送我一份礼物。当时我能看出很真诚的表情,说,这是一件衬衫,是他们马来西亚的民族服装。隔着包装,也能看出来是很花里胡哨的那种,像我这款要是穿上,应该就一黑社会老大。学生见我在犹豫,说他就带了两件,一件送给我,另一件一会儿送给大老板。我还是很感谢他的好意,这应该也是他们国家的礼仪。但最后,我还是把他衬衫还给了他,并跟他说,如果是在中国呢,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风俗,朋友之间互送一些小礼物,人之常情,我肯定会接受。但在澳洲呢,因为我们是导师和指导学生的关系,除了学生指导以外的任何其他利益瓜葛都是不妥的,都会授人以柄。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我不能收你的礼物,另外,我也劝你不要给大老板送什么礼物。你知道,作为一个博士生,出色完成你的论文,项目,学业,就是对导师,对大学最大的礼物。我就这样慷慨陈词,深明大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这学生佩服之情,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导师理解自己是理解别人的前提。作为一个非985、211 高校的三流院校艰苦行业的研究生导师,年龄的制约、体制的束缚、行业的发展瓶颈、学科的管理水平,决定了自己只能终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从实验技能培养、学术交流、小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开题、直至毕业答辩的每一个研究生培养环节,自己对待每一个研究生都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自认为已经尽到导师的职责。尽管如此,自己清楚地知道:既非领导、也非精英的导师身份,学校的档次和知名度,长线专业的约束,决定了学生投奔自己的门下,除了提高科研素质外,既不能学得可以生存的职业技能,也不能依靠导师的人脉谋取一份旱涝保收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铁饭碗。承认自己并不能为所指导的研究生提供远大前程的事实,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也是建立理解万岁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