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诗歌鉴赏学案1-2分析
2014年高考古代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教案
课题:2010年高三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课题:知识目标: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能力目标: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并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方法:1.梳理归纳,寻找规律,分类总结。
2.通过典例分析,掌握解题技巧3.通过课堂练习,迁移巩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的方法教学步骤: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例子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禾熟孔平仲①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作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孔平仲:北宋诗人。
曾屡遭贬谪,做过地方官吏。
②窦:深潭。
③粗了:大致了结。
(1)诗人是如何表现题目中的“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
(3分)(2)本诗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①首句直接描写果实累累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浪翻涌,香气袭人的丰收景象;②次句通过流水落于溪潭上的清越声响来衬托打谷场上繁忙的劳作之声,表现出农人的丰收喜悦。
2014年古诗词赏析解析
第一局部:主要的诗歌类型
按语言形式可分为诗、词、散曲等 按内容可分为抒怀诗、送别诗、边 塞诗、爱情诗、季节诗、讽喻诗、 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
▪ 田园诗:宠爱、憧憬闲适安静自由的生活,表达 恬淡闲适的心情。
▪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 美景的宠爱赞美之情。
▪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 劝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 3.留意重点词语
从从标标题题入入手手,体,体会会情情感感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送城元朝二雨使浥安轻西尘,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劝城 君朝 更雨 尽浥一轻杯尘酒,, 客 西舍 出青 阳青 关柳 无色 故新 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孤独之感; 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
初步解读诗歌的方法
①看题目 ②判题材
③知作者
▪ 古剑
清·一高、预鹗备工作: ④读注释
▪ 一条秋水万黄金,三的、方千解法读:诗①歌逐字、逐词、
载谁明烈士心。
逐句解读②揣
▪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
摩形容词,体 会动词,链接
间惊起老龙吟。
表达作者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宠爱、对污浊官皎洁的 月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下来。山泉清洌, 淙淙流淌在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因“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而见 “渔舟”返棹。一“喧”一“动”,顿使静谧的 翠竹青莲、青松明月之间布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衬托出诗人自身超尘脱俗的心理状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光从如盖的青松间倾泻 下来。山泉清洌,淙淙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教学案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教学案诗歌鉴赏常识及技巧点拨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常识2、学会鉴赏的方法与技巧3、高考常见题型分析点拨教学重点:1、鉴赏方法与技巧2、典型诗歌的赏析教学设想:诗歌鉴赏专题的三个教学目标依次体现的是诗歌专题的知识储备、诗歌鉴赏的方法、知识储备和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重点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高考诗歌鉴赏题型,因此三个目标的顺序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
具备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再了解高考诗歌的命题特点,学生才能有的放矢,逐渐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鉴于此,本专题安排三讲:第一讲诗歌鉴赏基本常识,第二讲诗歌鉴赏方法技巧,第二讲高考诗歌赏析点拨。
第一讲,诗歌鉴赏基本常识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常识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2、了解诗歌的题材体裁特征3、了解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意象5、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意象特征2、语言特征教学目标的解析:学习诗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诗歌鉴赏也是历年高考考的必考题型,占7分,较为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本专题将深入浅出讲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诗歌鉴赏专题诗歌,作为我国文学的最早样式,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楚辞》到汉代乐府民歌,从魏晋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奇花异葩,群星璀璨。
徜徉于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会享受到无穷的情感乐趣,感受到无限的艺术熏陶。
引导学生按诗歌史顺序回忆自己熟悉的诗歌《关雎》《离骚》《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将近酒》《雨霖铃》……这些诗作,或表达爱情的永恒,或传示离恨的悲愤,或抒写自由与闲适,或抒发雄心与壮志,每首诗歌都是诗人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感情宣泄。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诗歌王国。
二、了解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2014诗歌鉴赏语言详解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 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 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 “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6、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 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 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 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 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诗人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慷慨 李商隐的典丽精工 朦胧隐晦 王维的清幽空灵 诗画一体
常见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 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简练生动)沉郁顿挫 浑厚雄 壮(雄浑豪放)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明 白晓畅 华美绚丽 笔调婉约……
补充:古诗中常见语言风格的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 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 生动。
如: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shi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201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
201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重点: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六课时第一课时一、真题体验1.(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 (2013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二、解读考点“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描写手法,三是抒情手法,四是表现手法,五是行文结构的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
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
设题模式:直接提问: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高考研究2014-05-10 0158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员姓名年级科目教师教学目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结构特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
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例:望江东黄庭坚教学内容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答案]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可以选择回答上片或下片中的“实”与“虚”各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回答二者的关系(“虚实关系”)又是什么。
方法总结: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在表达上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达方式是怎样运用的;3、简析此种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境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练习一: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高考诗歌鉴赏题2014年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步骤归纳
题型分析:从过去这几年的诗词鉴赏题目中可以看出考的多为能力层次中的D类,主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无论题型如何变,古诗词鉴赏考查重点仍是古诗的语言、形象、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评价观点态度,尤其注意意象、形象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等。
题型预测:从2007到2013这7年里出现了四次诗、三次词,而无论是诗或是词都以宋代为热门,选的诗词有学生熟悉的诗人、词人,也有学生比较少接触的,但无论如何选的都不是脍炙人口的篇目,却有其代表性。
其中抒发的情感也是多样的,但一般能通过诗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对意象的运用和表达形式判断大致的情感方向。
答题一般设置两题,而且两题呈现层次性,由浅到深,又表面到内在,指向不同的考查方向,互不重复,力求考查学生不同的诗歌鉴赏常识和分析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题中一般考查语言方面的知识,第二题则考查情感方面的认识,在答题中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者词句来分析,做到有根有据,自圆其说,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和步骤。
在近年来的出题中也力求创新,如2011年第一题中根据词的描述判断花的自然属性,显得新颖、灵活。
在诗的出题中,第一题注重抓住某一重点句或字来问问题,而在词中则会分上或下片来出题,如2010年和2011年的题,在第二题则要考查考生对全诗或全词的整体把握,一般都会涉及感情方面的把握。
比较的题型只在2008年出现过,一般是比较异同,难度相对来说更大,学生更难以把握,所以估计不会出比较的诗词。
答题技巧与步骤:一、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1.内容赏析诗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写景、叙事、哲理、抒情等。
对写景的赏析,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要注意虚实结合。
201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阅读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目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评价。
能够适应高考的要求,准确的解答时光鉴赏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掌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了解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中相关的哲理,能对诗歌作出公正的评价,对诗歌作出合乎情理的鉴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方法:1.梳理归纳,寻找规律,分类总结。
2.通过典例分析,掌握解题技巧3.通过课堂练习,迁移巩固。
教学时数: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型解题方法教学步骤:*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分类解析讲解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类解析【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意象的冷暖色调分析意境的特点。
常见的形容意境的四字短语有: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淡雅闲适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要求考生赏析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即“炼字”。
答题思路:解释字词的字面意思+结合诗句内容阐释该字词+该字词所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答:(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2)“过”是过后的意思,雨过天晴来看松树的颜色,“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跟随,随从,“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早”字。
2014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及实战演练
2014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及实战演练2014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及实战演练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实战演练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
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歌鉴赏2014
• 三是揭示诗歌主题思想。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金陵晚望 高 蟾 •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 金陵图 韦 庄 •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 题目的注释意在告诉考生,两位作者都处在晚唐,社会危 机四伏、民生多艰个人生活又遭不幸 。此注是(1)题答案 的落脚点——诗人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心。
• 2013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 题临江仙 欧阳修 •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 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 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 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 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 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 住的地方。 •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分) •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 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 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 ,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 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1)(3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 和无可奈何的心情(2分);②希望脱离官 场返回家乡的心情(1分)。
不同类型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态度对应表:
内容分类 感情态度
咏史 怀古
送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悼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第1学时总第1学时模块单元古代诗歌鉴赏课题把握意象主备人叶俊学习时数4学时时间执教人学习目标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
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学习难点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学习准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准备:关注诗歌本身任何试卷题目都是一种切入方式,实质都是对读懂诗歌的考查。
诗歌读懂了,才有可能准确答题。
那么,怎么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呢?本人建议从基础入手。
学案中遇到的诗歌,建议教师在早读课发给学生熟读。
收集学生关于诗歌理解、常识等方面的问题,以便教学时更有针对性。
收集问题可以采用询问、递纸条的方式。
诗歌翻译也可以结合语言表达的仿写、改写,让学生描写、想象等方法。
总之,读要和写结合起来练,效果会更好一些。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第一学时一展示目标1.能理解并能说出古代诗歌的相关基本常识;2.能概括意象内容。
二自学导学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质是有意象有意境有神韵【活动实施方案】1.展示“雪”的诗歌,引导,比较得出有意象有意境才是有神韵的好诗的共识。
雪【唐】张打油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雪【清】郑板桥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教师在学生一般感性地比较基础上,进行讲解。
好的诗歌不是光有诗歌的语言形式,还要有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本质特点: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不光要有意象,更要有意境。
)2.讲解并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概念【活动实施方案】说说张打油诗有没有形象,有没有意象。
说说郑板桥诗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郑诗的雪是意象而张诗的不是。
诗不光是语言上的,关键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作用。
人影响了物,物反过来又影响人。
在这联系之中,意象就产生了。
【明确】张打油诗有形象,但这里形象没有体现作者的情感,或者说这个情感是怎样的不得而知;郑诗的意象就是雪,这雪片片飘落,倏然飞入芦花,引起人们惊喜和寻找,使人联想到雪花纷纷扬扬,与芦花融成一片的景象。
或者:意象=内容+特点+时空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提问】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词中的雪花是作者的对象,梅花是作者的对象。
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它们所寄托的品格不同。
【点拨提示】“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格。
王旭(约公元一二六四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人。
元代词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初前后在世。
与王构、王磐俱以文章著名,世称“三王”。
家贫,力学,教授四方,游迹几半天下。
作品随意抒写,气体超迈。
历来引用雪梅,无非三种态度,一是梅雪齐芳,一是扬雪抑梅,一是扬梅抑雪。
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态度呢?【参考答案】雪花和梅花大自然贬斥赞美(意思对即可)【翻译】完全是两种风格,却都是大自然的产物。
看梅花以为是雪,漫天雪花,像极了梅花凋零飘撒。
仔细一看,不是梅花,因为雪花没有香气,雪花的香气早被天风吹得无影无踪了。
虽然外表想象宛如一般,雪花却不像梅花那样薄情寡性。
梅花宁可凋落片片随风吹向空散发自己的彩瓣,它可以随意地在人家的帘幕处穿梭。
【补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学泰先生则认为这首词是扬雪抑梅。
他在王筱云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词曲卷(二)辽、金、元、明、清(词)》(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对这首词评析说:“雪与梅花相同之点是颜色、形状和俱在寒天开放,但梅花毕竟不如雪花那样耐寒。
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
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惟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提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点拨提示】这首诗不是律诗,它虽然有对仗,但押的不是平声韵,另外,平仄处理也不符合律诗声韵要求。
乐府诗,此处是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
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郭茂倩搜辑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当时谓之狎客。
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翻译】塞外边防雨雪纷飞,戍卒从军来到了陇西。
军营周围偶尔可见狐踪,山下马匹脚印犹存。
天寒彩旗也没了颜色,乌云压阵鼓声也低沉。
愁绪如云渐渐浓厚,回望来时路全失了影踪。
《古代诗歌鉴赏》第2学时总第学时模块单元诗歌鉴赏课题把握意象主备人叶俊学习时数4学时时间执教人学习目标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
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学习难点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学习准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第二学时一展示目标1.能理解并能说出古代诗歌的相关基本常识;2.能在概括意象的基础上理解情景交融。
二自学导学意象是怎么产生的呢?人影响了景物,景物反过来又影响人。
在这联系之中,意象就产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意象产生的途径和意象的表现形式:情景交融。
【活动实施方案】杜甫有一首《闷》的诗中有两句“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西清诗话》说,“人之好恶固不同。
子类蜀作闷诗,乃‘卷帘’”,“若使余居此,应从王逸少语:吾当卒以乐死,岂复更有闷哉!”《西清诗话》这段话是不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原理。
是杜甫不喜欢青山白水吗?只是由于他在漂泊中感到寂寞苦闷。
这个例子很有意义,它提示了情感和景物交融起来的两种途径——缘情写景和触景生情。
(一)理解缘情写景实现情和景的交融(12分钟)1.体验缘情写景【活动】学生阅读下面缘情写景的三个例子,比较后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缘情写景的。
[举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举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主人公崔莺莺唱词《正宫端正好》)[举例]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学生回答。
教师在指导时注意观察,学生是不是表现了对“缘”这个词意思的理解;能不能理解什么情感,理解什么意象(形象),理解二者怎样交融起来,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理解缘情写景【导学】教师导学时,注意抓住重点内容。
文字不难,不必解说。
[解说]白居易词,首先有一个情感基调,那就是对江南一往情深地眷恋。
从忆引发出美好回忆,仅仅突出了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的明丽景色,就将读者也带入那优美的境界之中,油然而生喜悦之情。
[解说]崔莺莺和张生成亲第二日,在老夫人催逼之下,送张生踏上了赶考的路途。
曲子描绘了长亭路上一幅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火红可喜的枫叶,反而更添主人公的哀愁。
[解说]欧阳修词的下片,主人公因她所思的人游荡不归,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
她把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又写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似乎无理,却正好表现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春之感。
3.总结方法【活动】学生比较三个例子中情和景交融情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导学】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或详或简地总结“缘情写景”来实现情景交融的方法(表现)。
可见,缘情写景有三种手法:①选景:选择最富有时令、地域、景物特征的部分,或者其外形、文化内涵最能传达情感的景物集中起来渲染突出特征、气氛,手法为——选取典型景象。
②改景:景物不适合直接传达情感,对它改造一下,来突出相反色调的情绪。
有时是哀情用乐景,有时是乐情用哀景。
③拟人: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更强烈。
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常和对比、衬托有关。
(二)理解触景生情实现情和景的交融(8分钟)1.体验触景生情【活动】展示例诗,学生体会触景生情实现情景交融的情况[举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节选)[举例]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元好问《颖亭留别》)学生回答。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不是表现了对“触”和“生”这两个词意思的理解;能不能理解什么情感,理解什么意象(形象),理解二者怎样交融起来,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理解触景生情【导学】教师导学时,注意抓住重点内容。
文字不难,不必解说。
[解说]陶渊明《饮酒诗》。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一块回去,引起自己辞官归隐情感的体会。
[解说]元好问《颖亭留别》。
“留别”二字,应当可以令学生想起“梦游天姥吟留别”,知道走的是谁,留的是谁,写诗的是谁。
诗人把人的仓促与物的悠闲对比,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马,融入那画面中去。
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
3.总结方法【活动】学生比较两首诗中景物触发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导学】陶渊明本来没有特别的意识到某种情感,景物唤醒了这种隐居的快乐;元好问本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很急,但景物的悠闲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归心急,从而反思人事仓促。
二者的情感都是本来就存在,都由景物唤醒,但前者是类似的,后者是相反的。
【小结】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不同,王国维把它们叫做“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
可以归纳为图示情景选景(选取典型景物)同缘情写景(突出强烈)改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触景生情(自然真切)拟人化(无情变有情,有情实无情)异三实践运用理解情景关系产生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诗歌抒情方式,体会诗歌情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