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成就美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节成就美文
张建房
人们好说细节决定成败,对写文章来说,就更是如此。细节看上去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视。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之于文章是铺就道路的一粒粒石子,是构筑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
太史公写人,是最注重细节的。同样是面对秦始皇的排场,项羽是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却是喟然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项羽的口气里我们听出的是粗豪直率,口没遮拦,是英雄气概,自信自大;从刘邦的口气里我们听出的是一个乡下无赖对天子的艳羡,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他当时垂涎三尺的样子。假如项羽刘邦一个腔调说话,那《史记》还有什么看头!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抓住父亲送他去北京上火车时,艰难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并围绕父亲的背影展开叙写了家境的惨淡、祖母的逝世以及父亲奔走谋职等种种生活的困顿,表现了父亲对他的深沉的父爱,同时也表达了朱先生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恩。可以说《背影》是一个细节成就的一篇经典散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细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细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细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整首诗都是细节!可以说细节不仅构成作品的血肉,而且构成作品的生命。使一篇文章活起来的不是抽象的主题,更不是机械的技法,而是生动、鲜活的细节。没有细节,《诗经》还剩下什么?没有细节,《离骚》还剩下什么?没有细节,《三国》《水浒》《红楼梦》还剩下什么?
细节给予我们的决不仅仅是单纯的主题,而是灵魂的冲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个细节的鲜明对比所产生的思想冲击力,居然可以穿越千年而不衰!别利科夫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这些细节描写诚然是滑稽可笑的,但它决不仅仅止于可笑,契诃夫更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思想的套子,这个思想的套子钳制着整个城市的人们,并最终窒息了别里科夫自己,要了他的命!契诃夫的《套中人》,让我们笑过之后,作深长之思。
细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发现。而要发现细节,既需要一颗慧眼,更需要一颗慧心。李清照有首很有名的小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在门口,应该离海棠最近,但“却道海棠依旧”,反不如在房里的李清照“看”的真切——她是用心眼看的,她十分肯定的认为“应是绿肥红瘦”。好一个“绿肥红瘦”,引发了人们千年不朽的感叹!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一首诗。作品先绘声——鹅鹅鹅,然后再绘形——曲颈向天歌,接着又绘色——白毛浮绿水,最后又写动态——红掌拨清波,全诗由四个细节组成,可谓有声有色,生动鲜活,不仅穷形尽相,而且表现出一颗活泼的童心、一种醉人的童趣。若非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美妙的文字的。
很多文章缺乏细节,不仅仅是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更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之后,写宝钗托着一丸药来探视宝玉,理解这个“托”字,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宝钗关心宝玉是在表面,她要显摆给众人看。而黛玉看宝玉的时候,两个眼睛肿得像桃似的,这一个“桃似的”的细节,仍需读者运用想象力予以补充——林妹妹哭得何等伤心,连眼睛都哭肿了!而且又是宝钗探视在前,黛玉在后——你想,宝钗那么爱显摆,她当然要探视在前,而林妹妹疼爱宝玉只在自家心中,不欲人知,她当然要在最后了。怪不得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他对世事人情的洞察,都表现在无数的细节中了。
宋代晁说之的《打球图》曰:“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阊阖本是天门,这里指皇宫的正门,这门平时是不开的,现在忽然大开,似乎国家有什么大事——而其实不过是皇帝(三郎)酒醉看球归来。这一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的皇帝的形象。后两句话题一转说到张九龄、韩休这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老的老、死的死,再没有人敢对皇帝讲真话了。猛一看前后有点不搭界,但仔细想想,皇帝既已荒淫,再加上没有了谏臣,那么安史之乱的发生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蒙太奇式的细节组接,给读者留下的是更大的想象空间。
停留在抽象层面一直是写作的致命伤。“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词里包含着一个写作学上的真理:说愁的人并不真正识得愁滋味,而识尽愁滋味的人,却并不说愁,而是以细节出之,一个“天凉好个秋”,说出了多少愁苦、感慨!
谈到一些美学家费力对诗和诗人的本质下抽象的定义,达不到任何明显的结果,“歌德说:‘有什么必要下那么多定义?对情境的生动情感加上把它表达出来的本领,这就形成诗人了。”(《歌德谈话录》)歌德所说的“情境”指的就是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境况,它是细节所从产生的矿石。写作者不到生活里去寻找矿石,并用心灵之炉进行冶炼,是绝对产生不出细节的黄金来的。这正应了陆游的那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研究作家的写作经验,对我们理解细节的价值也许会有意义。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所谓滚雪球,就是从瞬间产生的感受强烈的某一点——这一点就像一片小雪花——开始,然后调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从多方面拓展思路,一步步膨胀,一层层深入,使这片小雪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这里最可贵的是最初的那一点感受——那其实就是一个细节,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是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培育它,使它发芽,开花,最终长成丰硕的果实。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的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得以集中,有了归宿。而所谓“一刹那”,其实就是细节。
很多学生写文章非常困难,咬笔头,挠头皮,痛苦万状,究其原因,往往不是缺乏思想,而是缺乏感受,缺乏细节。好不容易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篇文章,又常常是描写不生动,或叙述太笼统,议论太浮泛,并且语言干瘪生硬,缺乏真挚的感情,这样的文章,也多是缺乏细节所致。我搞过一次作文练习,让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大部分学生都写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很多学生叙述描写却是浮光掠影,什么爸爸辛苦,妈妈操劳,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