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Word版含答案
标题-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2:专题2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成 键放出的总能量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成键放出的总能量
类型 比较
放热反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示
吸热反应
类型 比较
放热反应
①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如
CaO+H2O===Ca(OH)2 ②所有的燃烧反应,如
吸热反应 ①绝大多数分解反应,如
实例
②铵盐与碱的反应,如
③酸碱中和反应,如NaOH+ HCl===NaCl+H2O ④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 应,如2Na+
实验现象 a.有___________气 体产生b.用手摸烧 杯底部有 感觉 c.用手拿起烧杯, 玻璃片黏结到烧杯 的底部 d.烧杯内反应物成 糊状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____热量
键能/(kJ·mol-1)
2NH4Cl(s)+
Ba(OH)2·8H2O(s)===BaC l2+2NH3↑+10H2O
2H2O===2NaOH+H2↑
③以C、CO和H2为还原剂
⑤部分特殊反应,如铝热反 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应、过氧化钠与水或CO2的反 应、氨的催化氧化等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物质
天然气
标题-2020—2021学年高 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 版必修2:专题2第二单
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2020/9/2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产生大量____、 温度计指示温度
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维设计】高中化学 第一部分 专题2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化学平衡课件 苏教版选修4
(1)Y2为0有可能吗? (2)Y2为0.2 mol·L-1, Z为0.1 mol·L-1有可能 吗?
生成物的浓度不可能同时减小。
[例2]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
应:2SO2(g)+O2(g)
2SO3(g),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
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容器中SO2、O2、SO3共存 B.SO2与SO3的浓度相等 C.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混合气体的 密度一定
密度(ρ)
不一定平衡
颜色
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 不变
平衡
1.[双选题]下列为四个同学对“化学平衡状态 ”的
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同学是
()
解析:当v(正)=v(逆)>0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此时反应仍在继续。 答案:BD
[自学教材·填要点]
1.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时, 生成物 浓度幂之积 与反应物 浓度幂之积 的比值是一 个常数,用符号K表示。
变化 时刻
反应物 开始时 进行中 平衡时
物质浓度
生成物 最大 减小 不变
正反应
0 增大 不变
反应速率
逆反应 最大 减小
0 增大
v(正)=v(逆)
图像表示上述过程:
(2)定义: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 逆反应速率 相等 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反应物和 生成物的 质量或浓度 保持不变的状态。
qx
(3)计算:
2.(2012·广州模拟)某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反应
器中充入0.10 mol SO3,当反应器中的气体压强不再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 氢能的利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附录I 相对原子质量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 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57页 0107页 0177页 0253页 0304页 0348页 0400页 0411页 0440页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二单元 微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 用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 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4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 质的科学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 多样性
最新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课 件【完整版】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5:专题2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有机化合
(2) _间__甲__基__环__己__醇__或__3-_甲__基__环__己__醇___;
(3)
_甲__基__环__戊__烷_________________。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现有一种烃,可以表示为
根据中国化学会(CCS)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该化合
物时应认定它的主链上碳原子数目是
()
叫一价基(简称基)。 (2)烃基:烃分子中去掉一个或几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呈电_中__
性的 原子团 叫做烃基。
(3)常见的基(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①甲基 —CH3 ②亚甲基 —CH2— ③次甲基 —CH—
④乙基 —CH2CH3 ⑤正丙基 —CH2CH2CH3 ⑥异丙基
3.烷烃的系统命名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 “某烷”。 (2)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给 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在主链中的位置。 (3)将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的前面用阿拉 伯数字注明位置,并在数字与名称之间用短线隔开。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支链,可以将支链合并,用大写数字表 示支链的个数。两个表示支链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需用逗号隔开。
系统命名
1_,_2__二__甲__ __苯__
_1_,3__二__甲__ _苯__
_1_,_4__二__甲__ _苯__
__3_甲__基__ _乙__苯__
3甲基2乙 基丙苯
1.用系统命名法给有机物命名时,是否一定选取最长的碳 链作主链?
提示:不一定;如烯烃和炔烃命名时需选取含碳碳双键和 碳碳叁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主链,而不是选最长的碳链。
3.某有机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为3-甲基-2-乙基戊烷,该 命名正确吗?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五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课标要求]1.能识别常见的官能团。
2.了解同系物的概念。
3.了解有机物的分类标准。
,(1)官能团概念:反映一类有机化合物共同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2)官能团的作用: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物化学性质类似。
官能团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之一。
(3)常见官能团的名称及结构:官能团名称所属类别官能团结构碳碳双键烯碳碳叁键炔—C≡C—卤素原子卤代烃—X羟基醇或酚—OH1.官能团:反映一类有机化合物共同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
2.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
如甲烷、乙烷互为同系物。
3.有机物分类的记忆口诀双键为烯叁键为炔,单键相连便是烷。
脂肪族的排成链,芳香族的带苯环。
羟基、羧基连烃基,称作醇类及羧酸。
羰基醚键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
认识官能团醚键醚—O —醛基醛羰基酮羧基羧酸氨基胺—NH21.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为什么是官能团?提示:因为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决定了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属于官能团。
2.甲基(—CH3)、乙基(—CH2CH3)、苯环是不是官能团?你能写出羟基、羧基的结构简式吗?提示:烷烃基、苯环都不是官能团;羟基、羧基的结构简式分别为—OH、—COOH。
1.基与官能团的区别与联系基官能团区别有机物分子里含有的原子或原子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联系“官能团”属于“基”,但“基”不一定是“官能团”,如甲基(—CH3)不是官能团2.基与根的比较基根概念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带电荷的原子团,是电解质电离的产物电性电中性带电荷稳定性不稳定;不能独立存在稳定;可独立存在于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实例及其电子式联系“基”与“根”两者可以相互转化,OH-失去1个电子,可转化为—OH,而—OH获得1个电子,可转化为OH-1.化合物( )是一种取代有机氯农药DDT的新型杀虫剂,它含有的官能团共有()A.5种B.4种C.3种D.2种解析:选C观察此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有—OH(羟基)、—CHO(醛基)、(碳碳双键)3种官能团。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CO 2属于大气污染物B .酸雨是pH 小于7的雨水C .CO 2、NO 2或SO 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D .大气中CO 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解析:选D SO 2及氮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而CO 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CO 2无毒,不属于大气污染物;酸雨是pH 小于5.6的降水。
2.(福建高考)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CO 2、CH 4、N 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B .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C .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D .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解析:选A N 2不属于温室气体,A 项错误;清洁能源使用中不会产生SO 2、NO x 等气体,B 项正确;可燃冰是一种能源,D 项正确。
3.近年来,建筑装潢材料进入家庭,调查发现经过装修的居室中由装潢材料缓慢释放出来的化学污染物浓度过高,影响健康。
这些污染物中最常见的是( )A .COB .SO 2C .甲醛、甲苯等有机物蒸气D .臭氧解析:选C 各种树脂、油漆、乳胶、涂料、黏合剂等大量释放出甲醛。
装修中使用的各种溶剂、黏合剂可造成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4.人们从自然界的石英沙中制取粗硅的反应是( )A .SiO 2+2CO=====高温Si +2CO 2B .Si +O 2=====△SiO 2C .SiO 2+2H 2=====高温Si +2H 2OD .SiO 2+2C=====高温Si +2CO ↑解析:选D 焦炭和石英沙(主要成分为SiO 2) 在高温下反应可制得粗硅,D 正确。
5.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森林乱伐,破坏生态平衡B .工业上大量含S 燃料燃烧C .制H 2SO 4厂排出大量尾气D .汽车尾气的排放解析:选B A项,森林乱伐,破坏生态平衡,与酸雨的形成无关,因不能生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错误;B项,工业上大量含S燃料燃烧,可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形成酸雨,正确;C项,硫酸厂排放的含硫的废气能形成酸雨,但不是大量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错误;D项,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氮氧化物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硝酸,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转化与比较,学会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方法。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计算公式:v =ΔcΔt。
3.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量之比=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4.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五个因素”: (1)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2)升高温度;(3)缩小体积增大压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 (4)加入催化剂;(5)增大固体物质表面积。
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2.实例在一个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3,经过5 s后,测得SO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填写下表:有关反应物质SO2O2SO3物质的量浓度变化(mol·L-1) 0.4 0.2 0.4化学反应速率(mol·L-1·s-1) 0.08 0.04 0.08化学反应速率之比2∶1∶2[特别提醒]Δc表示浓度的改变量,由于固体和纯液体物质的浓度是一个常量,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不适用于固体和纯液体物质。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通常用s、l、g 表示。
1.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在5 min内,测知NH3的质量增加1.7 g,则这5 min内,用NH3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多少?提示:v(NH3)=ΔcΔt=1.7 g/17 g·mol-12 L5 min=0.01 mol·L-1·min-1。
2.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反应:4NH3+5O24NO+6H2O(g),已知NH3的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你能计算出O2的反应速率吗?提示:依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v(O2)=54v(NH3)=54×0.2 mol·L-1·min-1=0.25 mol·L-1·min-1。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 化学反应速率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七)化学反应速率际浓度,B错误;化学反应进行快慢有时不一定能观察到,如酸碱中和反应瞬间即能完成,但几乎没有明显现象发生,D错误。
2.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A.反应物的浓度B.反应温度C.使用催化剂 D.反应物的性质解析:选D反应物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催化剂等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3.下列做法利用了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是()A.将食物保存在电冰箱里B.做粉尘爆炸实验时选用很细的面粉C.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MnO2D.铁与稀盐酸反应太慢时加入较浓的盐酸解析:选D A项,将食物保存在电冰箱里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错误;B项,做粉尘爆炸实验时选用很细的面粉是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错误;C项,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MnO2是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错误;D 项,铁与稀盐酸反应太慢时加入较浓的盐酸改变了盐酸的浓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正确。
4.某反应物A的浓度是2.0 mol·L-1,5 min 后,A的浓度变为0.5 mol·L-1,在这5 min内A 的化学反应速率是()A.0.4 mol·L-1·min-1 B.0.3 mol·L-1·min-1C.0.1 mol·L-1·min-1D.0.3 mol·L-1解析:选BΔc(A)=2.0 mol·L-1-0.5 mol·L-1=1.5 mol·L-1,Δt=5 min,v(A)=Δc (A)/Δt =1.5 mol·L -15 min=0.3 mol·L -1·min -1。
5.下列实验中,反应速率加快是由催化剂引起的是( )A .在炭粉中加入KClO 3,点燃时燃烧更为剧烈B .锌与稀硫酸反应中加入少量浓硫酸而使反应放出H 2的速率加快C .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 2,可迅速放出气体D .固态FeCl 3和固体NaOH 混合后,加入水能迅速产生沉淀解析:选C A 中,速率加快的原因是KClO 3分解产生的O 2助燃;B 中,增大了硫酸的浓度;C 中,MnO 2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D 中,水的加入,使固体溶解,增大了物质的接触面积。
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二讲义(含答案)
2018学年⾼中化学三维设计:必修⼆讲义(含答案)第⼀单元??原⼦核外电⼦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课时原⼦核外电⼦的排布、元素周期律[课标要求]1.知道核外电⼦能量⾼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能够根据核外电⼦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的原⼦结构⽰意图。
3.通过分析1~18号元素原⼦核外电⼦排布、原⼦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它们的递变规律,并由此认识元素周期律。
4.初步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核外电⼦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原⼦核外电⼦排布规律的“1个最低”和“3个最多”:(1)“1个最低”——核外电⼦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层⾥;(2)“3个最多”——①各电⼦层最多容纳电⼦数2n2;②最外层电⼦数最多8个;③次外层电⼦数最多18个。
2.原⼦中,原⼦序数=核电荷数=质⼦数=核外电⼦数。
3.电⼦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属性逐渐减弱,⾮⾦属性逐渐增强,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4.微粒半径⼤⼩的变化规律(1)电⼦层数相同时,随原⼦序数的递增,原⼦半径逐渐减⼩;(2)最外层电⼦数相同时,随电⼦层数的递增,原⼦半径逐渐增⼤;(3)具有相同核外电⼦排布的离⼦,原⼦序数越⼤,离⼦半径越⼩。
原⼦核外电⼦的排布1.原⼦结构(1)原⼦的构成(2)原⼦结构的表⽰⽅法——原⼦结构⽰意图(以钠原⼦为例)2.原⼦核外电⼦排布(1)电⼦的能量与电⼦层含有多个核外电⼦的原⼦中,电⼦运动的主要区域离核有远有近,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能量较⾼,可以认为电⼦在原⼦核外是分层排布的,且把核外电⼦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层,各电⼦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为K、L、M、N、O、P、Q……电⼦层。
(2)稀有⽓体元素的原⼦核外电⼦排布(3)①电⼦排布规律电⼦在原⼦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层⾥,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等。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二)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差不可能为10B.同周期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值一定是1C.催化剂一般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处寻找D.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解析:选D A项,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可能为10,如H元素与Na元素,错误;B项,短周期第ⅡA族与第ⅢA族相邻,若为长周期原子序数差不一定是1,如第4周期,相差11,错误;C项,在过渡金属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元素,错误;D 项,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正确。
2.下列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A.F B.ClC.Br D.I解析:选A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选A。
3.某元素的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它的核外电子排布为,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第2周期零族B.第3周期ⅡA族C.第2周期ⅥA族D.第3周期ⅢA族解析:选B由题意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所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第3周期ⅡA族,故B正确。
4.下列性质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金属性:K>Na>LiB.氧化性:F2>Cl2>Br2C.还原性:I->Br->Cl-D.酸性:HClO>H2SO4>H3PO4解析:选D D项,HClO为弱酸,而H2SO4为强酸,故D错。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碱性:NaOH<Mg(OH)2<Al(OH)3B.ⅠA、ⅡA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C.非金属性:F>Cl>Br>I,则酸性HF>HCl>HBr>HID.氟元素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氟无正价解析:选D由于金属性:Na>Mg>Al,故碱性:NaOH>Mg(OH)2>Al(OH)3,A错误;ⅠA族中的氢元素为非金属元素,B错误;元素非金属性强,可说明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C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6.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解析:选BC O无最高正价,F和稀有气体元素没有正价,A错误;多电子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B正确;P、S、Cl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与最高价含氧酸(H3PO4、H2SO4、HClO4)的酸性均依次增强,C正确;过渡元素是第3纵行到第12纵行的元素,包括了七个副族与第Ⅷ族,D错误。
标题-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选修3:专题2 第二单元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每一周期外围电子排布由n s1递增到n s2n p6。
周期元素种类外围电子排布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ⅠA族0族1 2 1s11s2 22 8 2s12s22p683 8 3s13s23p684 18 4s14s24p685 18 5s15s25p686 32 6s16s26p68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分区元素分布外围电子排布元素性质特点s区ⅠA族、ⅡA族n s1~2除氢外均为活泼金属元素1.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呈现从n s1到n s2n p6的周期性变化。
2.根据原子外围电子排布特征将元素周期表分为5个区:s区:ⅠA族、ⅡA族;p区:ⅢA族~0族;d区:ⅢB族~Ⅷ族;ds区:ⅠB族、ⅡB族;f区:镧系、锕系3.主族元素:外围电子数=主族序数过渡元素:外围电子数=纵列数(不一定是族序数)4.第一电离能可以衡量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5.电负性可以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p区ⅢA族~ⅦA族、0族n s2n p1~6包含除氢外的所有非金属元素d区ⅢB族~ⅦB族、Ⅷ族(n-1)d1~9n s1~2(Pd除外) 金属元素,d轨道电子也不同程度参与成键ds区ⅠB族、ⅡB族(n-1)d10n s1~2金属元素f区镧系、锕系(n-2)f0~14(n-1)d0~2n s2同一系列性质相似1.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与原子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关。
提示:周期与电子层数有关;族与外围电子排布有关。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与原子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关?提示:与元素原子电子排布中电子最后填充的原子轨道类型有关。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2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会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4.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的特点。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电极间形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工作原理口诀原电池分两极(正、负);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阳(离子)向正(极)阴(离子)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
4.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负极反应:Fe-2e-===Fe2+,正极反应:O2+4e-+2H2O===4OH-,总反应: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4Fe(OH)3。
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1.实验探究[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2现象:实验1、2中现象相同,均为锌片周围有气泡产生,铜片周围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能置换酸中氢;铜片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后面,不能置换酸中氢。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4现象:锌片周围无气泡产生,铜片周围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结论:锌、铜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2.原电池(1)概念: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以锌-铜-稀H2SO4原电池为例):(3)构成条件a.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b.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c.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d.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原电池的电极反应负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流入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3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乙醇[课标要求]1.会书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决定乙醇化学性质的原子团是—OH。
2.知道乙醇中—OH上的氢可以被金属置换,会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知道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以及反应中的断键和成键情况,会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或C2H5OH,决定化学性质的原子团为—OH。
2.乙醇分子中的羟基氢原子比水分子中的羟基氢原子活泼性弱,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钠反应要剧烈。
3.三个重要反应:(1)2CH3CH2OH+2Na―→2CH3CH2ONa+H2↑;(2)2CH3CH2OH+O2――→催化剂△2CH3CHO+2H2O;(3)2CH3CHO+O2――→催化剂△2CH3COOH。
乙醇的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1.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重要原子团比例模型C2H6OCH3CH2OH或C2H5OH—OH名称:羟基2.物理性质1.从氢原子连接原子的种类看,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分为几类?提示:分为两类,其中5个氢原子与碳原子相连,1个氢原子与氧原子相连。
2.能否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与水的混合物?为什么?提示:不能;原因是乙醇与水互溶不分层,无法用分液漏斗分离。
1.乙醇的结构特点(1)乙醇分子中有C—H、C—C、C—O、O—H4种化学键;(2)重要原子团为羟基,且羟基氢最活泼2.用工业酒精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工业酒精中约含乙醇96%(质量分数)以上,含乙醇99.5%以上的叫无水乙醇,制无水乙醇时,要加入新制的生石灰再进行蒸馏,直接蒸馏得不到无水乙醇。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乙醇分子是由乙基(—C2H5)和氢氧根组成的()(2)乙醇是比水轻的液体,与水混合时浮在水的上面()(3)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4)乙醇可以作为提取碘水中碘的萃取剂()答案:(1)×(2)×(3)√(4)×2.比较乙烷和乙醇的分子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两个碳原子均以单键相连B.分子里都含6个相同的氢原子C.乙基与一个氢原子相连就是乙烷分子D.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就是乙醇分子解析:选B乙烷和乙醇的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3、CH3CH2OH,乙醇分子可以看作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的产物。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讲义:专题2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 金属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标要求]1.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及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了解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3.了解Na 2O 、Na 2O 2的性质。
4.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5.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1.钠与O 2、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 +O 2===2Na 2O(白色) 2Na +O 2=====点燃Na 2O 2(淡黄色) 2Na +2H 2O===2NaOH +H 2↑ Na 与水反应现象可概括为浮、游、熔、响。
2.Na 2O 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不是碱性氧化物,Na 2O 2可作漂白剂和供氧剂。
2Na 2O 2 +2H 2O===4NaOH +O 2↑、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Na 2CO 3俗称纯碱或苏打,NaHCO 3俗称小苏打。
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 2CO 3溶液的碱性更强。
4.Na 2CO 3与NaHCO 3相互转化的反应: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 NaHCO 3+NaOH===Na 2CO 3+H 2O 。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1.钠的存在:在自然界中钠元素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2.钠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质地 密度 熔点 银白色固态较软比水小较低3.钠与氧气的反应 反应条件 室温 加热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新切开的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 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化学方程式 4Na +O 2===2Na 2O2Na +O 2=====△Na 2O 2结论 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与O 2反应,条件不同时,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4.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熔成小球钠熔点较低,且反应放热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与水反应发出“嘶嘶”声钠与水剧烈反应,反应放热并生成气体 反应后溶液的颜色逐渐变红有NaOH 生成化学方程式 2Na +2H 2O===2NaOH +H 2↑[特别提醒] (1)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只有一个电子,反应容易失去,表现还原性且性质活泼。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二讲义:专题4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单元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标要求]1.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知道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认识人类活动包括化学物品的制造和应用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知道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1.四个重要化学反应:(1)制印刷电路板:2FeCl 3+Cu===CuCl 2+2FeCl 2;(2)粗硅的制取:SiO 2+2C=====高温Si +2CO ; (3)石灰石-石膏法脱硫:SO 2+Ca(OH)2===CaSO 3+H 2O,2CaSO 3+O 2===2CaSO 4。
2.六种常见的环境污染及成因:(1)温室效应:CO 2;(2)酸雨:SO 2、NO x ;(3)臭氧空洞:NO x 、氟氯烃;(4)光化学烟雾:NO x 、碳氢化合物;(5)赤潮(或水华):含N 、P 的废水;(6)白色污染:废弃塑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化学不仅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也联系紧密。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上述新兴学科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化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还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2.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是其他六大技术发明的物质基础人类在20世纪发明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科学和核武器技术、航空航天和导弹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
其中化学合成和分离技术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为其余六大技术的发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1)电子器件中印刷电路线的制作取一块敷铜板(单面敷有铜箔的树脂绝缘板),除去铜箔上的油污,洗净、吹干,用油漆描电子线路,待油漆干后放入浓三氯化铁溶液中。
约20 min 后,用镊子取出,洗净、吹干。
用适当的溶剂清洗掉油漆,就得到了一块用铜箔绘制在树脂板上的线路图。
FeCl 3溶液腐蚀铜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 3+Cu===2FeCl 2+CuCl 2。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三维设计江苏专版必修一讲义:专题1 第二单元 第二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
第二课时 常见物质的检验——————————————————————————————————————[课标要求]1.了解物质检验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步骤。
2.学会Cl -、SO 2-4、CO 2-3、NH +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3.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待检测的物质检验方法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铵盐与强碱(NaOH 等)溶液混合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硫酸盐 先加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氯化物 与AgNO 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 3的白色沉淀 钠元素 焰色反应——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常见离子的检验1.NH +4的检验(1)试剂:强碱溶液,红色石蕊试纸(或pH 试纸)。
(2)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化学方程式(以NH 4Cl 为例):NH 4Cl +NaOH=====△NaCl +NH 3↑+H 2O 。
2.Cl-的检验(1)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2)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
(3)化学方程式(以KCl为例):KCl+AgNO3===AgCl↓+KNO3。
3.SO2-4的检验(1)试剂:BaCl2溶液、稀盐酸。
(2)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不溶于稀盐酸。
(3)化学方程式[以(NH4)2SO4为例]:(NH4)2SO4+BaCl2===BaSO4↓+2NH4Cl。
1.根据检验时生成物的状态不同,可把离子的检验分为哪些方法?提示:(1)生成沉淀法。
如检验Cl-时,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生成气体法。
如检验NH+4、CO2-3时,使之变成气体,再检验相应气体;(3)特殊颜色法。
有些离子在水溶液中本身有颜色,与其他试剂反应也可显示特殊颜色,如OH-使酚酞变红色。
【三维设计】高中化学 专题1 第二单元 小专题 大智慧课件 苏教必修2
部分非电解质 ―如―乙―醇――、―甲―醇→ 共价键不被破坏
②熔化:
(4)单质的熔化或溶解过程: ①由分子构成的固体单质,如I2的升华、P4的熔化, 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而不破坏化学键。 ②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熔化时破 坏共价键。
③对于某些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溶于水后能与水反应, 其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如Cl2、F2等。
D.HCl气体溶于水
[解析] A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B溴分子内共价键
没有破坏;C酒精溶于水后,分子没有被破坏,所以共价
键也没有被破坏;而D中HCl气体溶于水后,HCl分子的共
价键断裂而形成了离子。
[答案] D
在下列变化中:①水蒸发 ②烧碱熔化 ③NaCl溶于水 ④H2O2分解 ⑤Na2O2溶于水. (1)未破坏化学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仅离子键被破坏的是________; (3)仅共价键被破坏的是________; (4)离子键和共价键同时被破坏的是________。
•
解析:①只破坏了分子间作用力,未破坏化学键;②③破坏了 离子键;④2H2O2催==化==剂= 2H2O+O2↑,只破坏共价键;⑤Na2O2 溶于水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离子键和 共价键均被破坏。 答案:(1)① (2)②③ (3)④ (4)⑤
(2)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或熔化过程: 离子化合物溶解或熔化,电离―离―子―键―被―破―坏→阴、阳离子。 (3)共价化合物的溶解或熔化过程: ①溶解过程:
能与水反应的 共价化合物
如――SO―2、――CO→2
共价键被破坏
属于共价化合 物的电解质
―如―H―2―SO―4、电――C离H―3―CO―O―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课标要求]1.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和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3.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
2.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原因:(1)微观上: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不同,若前者大为吸热反应,后者大为放热反应;(2)宏观上: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若前者小于后者为吸热反应,前者大于后者为放热反应。
3.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①燃烧②中和反应③活泼金属与H2O或酸的反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①CO、H2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③大多数分解反应。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1)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2)标明物质的状态;(3)计算并写出对应的反应热ΔH。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及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①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②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能量守恒。
(2)反应热①含义: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②符号与单位:反应热用符号Δ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①镁与盐酸反应②Ba(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由上述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放出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2)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特别提醒]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炭的燃烧),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1)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请根据下列信息分析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时,为什么会发生能量变化?从给出的信息可知,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生成物分子中新键形成放出能量。
断裂1 mol H2和12mol O2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总和为436_kJ+249_kJ=685_kJ。
形成1 mol H2O中的共价键释放的能量为930_kJ。
因此反应放出的能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吸收的能量,故该反应放出能量。
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用右图形象地表示出来:a.若E1>E2,反应吸收能量;b.若E1<E2,反应放出能量。
(2)从物质总能量高低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从物质内部能量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的过程可看作“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或光能等形式释放出来,或者是热能、电能或光能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
②物质总能量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a.图Ⅰ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释放能量;b.图Ⅱ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收能量。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断裂化学键、形成化学键与物质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2.已知下列物质的键能:对于反应:H2+Cl2===2HCl,若生成2 mol HCl,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是多少?形成化学键共放出的能量是多少?依据以上两个数据判断该反应是放出还是吸收能量,并确定放出或吸收能量的多少?提示:反应过程中断裂化学键共吸收的能量是436.4 kJ+242.7 kJ=679.1 kJ,形成化学键共放出的能量是431.8 kJ×2=863.6 kJ,由于863.6>679.1,故该反应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为863.6 kJ-679.1 kJ=184.5 kJ。
1.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1)并非所有的分解反应都为吸热反应,如双氧水的分解为放热反应。
(2)并非所有的化合反应都为放热反应,如CO 2+C=====△2CO 为吸热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有化学键的断裂,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 (2)断裂化学键释放出能量而生成新化学键则吸收能量( )(3)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 (4)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的过程( ) 答案:(1)× (2)× (3)× (4)×2.下列变化一定是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 A .H 2O(g)===H 2O(l) B .2HI(g)===H 2(g)+I 2(g)C .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 kJ 的化学反应D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解析:选D A 项,气态水变成液态水放出热量,但属于物理变化;B 项,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C 项,未告诉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D 项,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实例8 g CH 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放出445 kJ 的热量,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量变化,可用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分别表示: ①2H 2(g)+O 2(g)===2H 2O(l)ΔH =-571.6 kJ·mol -1②H 2(g)+12O 2(g)===H 2O(l)ΔH =-285.8 kJ·mol -1③H 2(g)+12O 2(g)===H 2O(g)ΔH =-241.8 kJ·mol -1[问题思考]1.①与化学方程式2H 2+O 2=====点燃2H 2O 相比较,有何特点?提示: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注明了反应热ΔH 的正负、数值和单位。
2.①与②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化学计量数不同,参加反应H 2的物质的量不同,ΔH 不同。
3.②和③相比较,ΔH 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参加反应H 2的物质的量相同,生成H 2O 的状态不同,ΔH 不同。
4.③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在一定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2 mol 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 mol 气态水放出241.8kJ 的热量。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三步骤”2.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四注意”(1)反应条件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H的测定条件,一般情况下ΔH是在25 ℃、1.01×105 Pa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2)能量变化ΔH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的能量,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空格隔开。
若为放热反应,ΔH<0;若为吸热反应,ΔH>0。
ΔH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3)物质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ΔH不同。
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标“↑”和“↓”。
(4)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且ΔH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成比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C(s)+O2(g)===CO2(g)ΔH=-393.6 kJ()(2)2CO+O2===2CO2ΔH=-565.2 kJ·mol-1()(3)CH4(g)+2O2(g)===CO2(g)+2H2O(l)ΔH=889.6 kJ·mol-1()(4)H2(g)+Cl2(g)===2HCl(g)ΔH=-184.5 kJ·mol-1()解析:ΔH的单位是kJ·mol-1,(1)错误;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的状态,(2)错误;CH4燃烧为放热反应,ΔH<0,(3)错误;(4)正确。
答案:(1)×(2)×(3)×(4)√2.请写出298 K 101 kPa时,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C 与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 1 mol CO 和1 mol H 2,吸热131.5 kJ :____________。
(2)用CO(g)还原1 mol Fe 2O 3(s),放热24.8 kJ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质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与能量变化相对应。
1 mol C 与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CO 和1 mol H 2,吸热131.5 kJ ,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g)+H 2O(g)===CO(g)+H 2(g) ΔH =131.5 kJ·mol -1。
(2)用CO(g)还原1 mol Fe 2O 3(s),放热24.8 kJ ,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3CO(g)+Fe 2O 3(s)===3CO 2(g)+2Fe(s) ΔH =-24.8 kJ·mol -1。
答案:(1)C(g)+H 2O(g)===CO(g)+H 2(g) ΔH =131.5 kJ·mol -1(2)3CO(g)+Fe 2O 3(s)===3CO 2(g)+2Fe(s) ΔH =-24.8 kJ·mol -1[方法技巧]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四看法”(1)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2)看ΔH 变化的“+”、“-”是否正确。
(3)看ΔH 的单位是否正确。
(4)看ΔH 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相对应。
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1.热值已知下列几种燃料的热值:①C(s)+O 2(g)===CO 2(g) ΔH =-396 kJ·mol -1②CH 4(g)+2O 2(g)===CO 2(g)+2H 2O(l)ΔH =-896 kJ·mol -1③H 2(g)+12O 2(g)===H 2O(l)ΔH =-286 kJ·mol -1④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l)ΔH =-1 380 kJ·mol -1(1)完全燃烧相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放出热量的大小顺序是④>②>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