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后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后强化演练1.右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D.鼓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C2.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答案:D3.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解析: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答案:A4.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首先A项是军事方面,排除。

C、D两项虽然属于经济方面,符合题干要求,但是都属于表现得某一方面,不符合“根源”的限定,由于B项,才出现了A、C、D三项的表现,所以B项是根源。

答案:B5.某同学在学习十一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答案:A6.《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基础夯实1.《范文正公集》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导致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出处“范文正公集”和材料信息“革五代之乱”可知其为北宋的奏议,故选D项。

答案:D2.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B.冗兵C.积贫D.积弱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低。

B项主要指军队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项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故选D项。

答案:D3.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导学号52360038)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5.《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高中历史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导学案】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学习指导】“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致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是什么?严重的土地兼并带来哪些影响?
3、预读p47“资料回放”思考并回答除阶级矛盾激化外,还有什么社会问题?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阅读教材第二目前三段教材,归纳要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影响。

在此基础上指出“积贫”是什么意思?“积弱”是什么意思?
2、识图p47《北宋中期形式示意图》,指出当时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哪些?并立的民族政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民族关系特征?
3、【历史纵横】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

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是怎样导致这种现象的?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归纳“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失败原因。

四、学习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含答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从而使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在引言中还列举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三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学习建议中,除了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以外,更重在强调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己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认识历史.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刚入学时我曾经要求他们评价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

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到由于中考开卷考试,因此初中时学习历史只是兴之所致,几乎没有形成什么总体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残留的片段。

这就对高中阶段基于专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

不过,通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

尽管如此,如何在按专题编写难度颇大的教材和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个很紧迫的课题.《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参考教案A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基础巩固1.阅读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D『解析』示意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而积贫积弱现象的产生则源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对外战争的败多胜少上。

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

D项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3.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4.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答案』A『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①消除了分裂割据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消除分裂割据是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积极影响,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原创)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的原则。

北宋的下列做法,充分体现该原则的是()。

A.采取措施集中军权B.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C.采取养兵募兵政策D.进一步分散宰相的权力解析:“与士大夫治天下,不与百姓治天下”,就是重视笼络士大夫,而不关注百姓的生活。

因此,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纵容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答案:B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筹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的钱财,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3宋太祖开宝期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

军队的激增()。

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军队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战斗力的提高。

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北宋军队胜少败多,就说明了其战斗力差。

因此,②③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答案:C4某同学对北宋“冗费”现象出现原因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北宋中央集权削弱B.北宋官僚机构膨胀C.北宋军队急剧增加D.统治者对外族妥协解析:在北宋时期,统治者采取一职多官的政策,分割宰相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5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出。
2.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 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 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 要做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 这样改革才能成功。
1.关于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②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③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 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 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 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
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②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A.①② B.③④
④经济停滞不前
C.①④
D .②③
解析:选项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 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 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A
学习本课要注意三个方面:(1)从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着手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的“三冗二积”现象,反思
改革应该精兵简政。(2)在明确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基础上了解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的必要 性。(3)从庆历新政的历程了解社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 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 “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 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 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 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 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1)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练习(人教版选修1)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测控1(人教版选修1)基础巩固1.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A.①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北宋中期的尖锐矛盾主要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

答案:D2.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主要是为了()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D.限制贵族势力解析:北宋建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

赵匡胤自己是作为武将“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他和他的继承者们又吸取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的教训,集中军权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军事割据。

答案:C3.北宋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A.防止武将夺权B.加强禁军战斗力C.中央与地方禁军相互制约D.加强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解析: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守的军队就是为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目的,这样就防止了兵将结合反抗中央,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故B项错误;C与史实不符;D项是根本目的。

答案:A4.与以往朝代相比,北宋统治者对土地集中的态度是()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土地)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禁止土地买卖解析:以往朝代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一般都限制土地兼并。

而北宋统治者在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却鼓励他们多积田,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造成北宋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这也是北宋阶级矛盾尖锐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B5.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B.平息农民起义C.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稳定社会秩序解析:北宋政府的养兵主要是荒年募兵,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主要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D综合应用6.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盟约是在战局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签定的,以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为条件,换来暂时的苟安。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这一材料说的是()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冗兵现象突出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C.阶级矛盾尖锐D.制度有很多弊端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A.兵不在多在勇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2012高中历史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

2012高中历史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单项选择题1.(2010年岳阳一中高三第四次质检)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①官僚队伍庞大②募兵、养兵政策③“岁币”支出④“辽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辽饷”是明末为了筹集对辽东后金用兵的军费而征收的,故排除④,其它都是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原因。

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的根源是()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答案 D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其主要说明的统治危机是国家财政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这些都是“吏治腐败”的体现。

3.(2010北长号关门卷)《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答案 C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想结合的措施,故选C。

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 B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实行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 为正确答案。

5.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形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A.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官员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答案 D解析因为宋初的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

高中历史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练习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四伏。

请回答1~2题。

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撤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 B.禁止C.放任D.鼓励2.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后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A① B.①③C.②③D.①②③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请回答3~8题。

3.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有()①集中军权②集中行政权③集中财政权A.①②B.①③C.②扮D.①②③4.北宋之所以会出现中期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归根到底应与谁有关()A.赵匡胤B.宋仁宗C.范仲淹D.宋神宗5.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 A宋太祖时期 B.宋神宗时期C.宋仁宗时期D.宋高宗时期6.北宋形成冗官局面的原因不包括()A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B.增加科举录取的名额C.实行“恩荫”制度D.发展中小地主的势力7.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目的是()A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B.巩固统治C.抗击辽和西夏的进攻D.镇压农民起义8.下列有关擅渊之盟说法正确的是()①宋辽之间进行②辽每年送给宋岁币③在今天的河南濮阳进行④这是宋朝“冗兵、冗费”的体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随着局势的严重,到宋仁宗时进行庆历新政。

请回答9~10题9.下列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改革,改革是()A.安石变法B.庆历新政C.仁宗变革D.军事改革10.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D.用人不当11.阅读下列材料: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学案1(人教版选修1)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学案1(人教版选修1)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同步学案1(人教版选修1)巧建结构自主探究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 ) ①阶级矛盾 ②民族矛盾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D2.阶级矛盾激化 (1)原因①宋太祖对___________采取放任态度,北宋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占有。

②地主占据大量土地,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造成北宋政府___________。

为了解决___________,政府不断___________,中小农户的___________。

③连年___________和频繁的___________,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如一伙。

” 答案:(1)①兼并土地 ②财政困难 财政困难 增加赋税 赋税沉重 ③战事 自然灾害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答案:内容:统兵权 调兵权 皇帝 更戍 消极影响:战斗力 工作效率 财政 积弱表现:训练 败多胜少 2.积贫局面的出现(1)北宋积贫局面的出现主要与哪些现象有关( ) ①冗官 ②冗兵 ③冗费 ④农民起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2)影响:北宋统治者把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促使___________进一步激化。

答案:(1)A(2)社会矛盾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积贫积弱的局面已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___________激化。

答案:社会矛盾2.目的:为挽救统治。

3.中心措施:___________。

答案:整顿吏治4.措施下列内容属于庆历新政措施的有()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②严格“恩荫”制③改革贡举制④慎选地方官⑤裁并州县,减轻徭役⑥重农抑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⑥答案:B5.结果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宋仁宗对改革者怀疑、废止新法C.改革过于激进,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D.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答案:D能力提升想一想“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选择题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是为了筹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扰动”的钱财,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
2.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

军队的激增( )
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
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军队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战斗力的提高。

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北宋军队胜少败多,就说
明了其战斗力差。

因此,②③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答案:C
3.《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B.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

宋仁宗时期由于支付辽和西夏的“岁币”以及在西部边境驻扎军队造成国家财政开支越来越大。

答案:A
4.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解析:“鬻伎巧”“绣画”等不仅不能说明宋朝统治者注重兵员的素质,反而说明宋朝兵员不务正业,军纪败坏。

答案:A
5.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

宋代实施的“恩荫”制( )
①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②是官僚阶层特权的体现③是导致北宋“冗官”“冗费”的重要原
因④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恩荫”制是科举之外入仕的一种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
权。

通过“恩荫”,北宋政权培植了一大批官僚地主,扩大了其统治基础。

因此,①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

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2)材料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这些都是北宋中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3)北宋中期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重大改革。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

……故用度不得不屈。

(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二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

(2)材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出现以上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挽救危局,范仲淹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北宋进行战争;寇盗横炽:农民起义不断。

(3)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

措施:庆历新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