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评价历史人物高考题

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⑴活动分类评断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
⏹⑵历史阶段评点法: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展评述,然后再适当进展总评。
⏹⑶阶级属性评裁法:历史人物均处于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因而每个历史人物均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
历史人物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观点都打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关注该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更要看他是为哪个阶级效劳。
⏹⑷历史主义评判法: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特定的历史条件〞可考虑以下一般要素:社会历史开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开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
符合的,则肯定,反之则否认。
⏹⑸主流原则评赞法: 即从全局、整体、历史开展的角度等大节、大处进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的大节,而不是小节。
搜索细节、小节,那是小说家的事。
⏹⑹两点论的评铨法: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缺乏;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
⏹⑺开展变化评定法:用开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⑻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统一评议法:我们坚持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
⏹⑼纵横坐标评论法:将历史人物放到世界纵横的历史时空围中去考察和评论。
⏹⑽综合方面评品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在阶段论和方面论的根底之上统观全局,把人物的所有活动集中起来进展综合分析,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进而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做出一个定性的评价,也就是对历史人物进展综合的评价。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
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开展;⏹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开展。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正义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所提倡的正义观,无论是对当时或对于当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国家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二柏拉图对正义这一政治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客观上促生了政治哲学,并促使它不断向前发展。
他是西方最早对国家、政治等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除了启迪后世思想家思考正义的问题、思考国家善治的问题外,还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正义的处方”,让人们从他的正义观里汲取思想的养分,引导我们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政体形式、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过一种良善的生活。
——摘编自《柏拉图政治思想的价值分析》(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正义”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柏拉图正义观产生的背景和实现国家正义的途径。
(2)据材料二,分析柏拉图正义观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只做自己的事……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得出秩序与和谐(或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第二小问,结合柏拉图生活经历得出,民主制出现危机;雅典城邦制度衰落;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多年游历生活。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国家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应由哲学家统治,即哲学家王。
第(2)问,从材料二“客观上促生了政治哲学……引导我们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政体形式……过一种良善的生活”得出推动政治哲学产生、发展;促进国家建设;引导人们的价值观。
答案:(1)内涵:秩序与和谐(或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背景:民主制出现危机;雅典城邦制度衰落;师从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多年游历生活。
途径:国家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应由哲学家统治,即哲学家王。
(2)影响:推动政治哲学产生、发展;促进国家建设;引导人们的价值观。
2.(2019·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最后一卷)秦文化与秦的兴衰关系密切。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全国乙卷)01

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命题特点
1、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强调“五育”并举。试题彰显了 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将党史学习融入历史教育和考察,推动育 人价值落地,使学生在培育知识、追求理想、塑造价值观等方面 得到启迪,进而关照现实。 2、从双减政策出发,聚焦基础,凝炼思维。着重考察基础,通 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察,引导学生将基 础知识内化,深入掌握方法。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讲透教材和学 法指导上,回应双减政策“减量增效”的要求。 3、史料实证为主线,综合考察核心素养。史料研读和证据意识 是历史学习的根本思路,从史料的探究、论证和分析过程中强化 基础训练,构建“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思维逻辑,启发 其获得更立体、灵活和批判式的思维品质 4、重视课程关联,学科多元渗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年修订版)》对高中历史课程关联提出了新的要求,试 卷命题结合高中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融合多种学科、社会热点, 起到有效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拓宽学习途径的作用。
2、深化基础性考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试题通过对学科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 深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和基本方法,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讲透教材重点内容 和练习题减量提质上,而不是提前结课备考、把教学重 点放在解题技巧上。全国乙卷第26题,围绕宋代官职 “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 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 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方能准确作答。
(1)充分体现论从史出的特点,适度引用图表或原材料。如 选择题第24题、第31题选用了图表格式呈现题干材料,第25、27、 28题以及第42、45题,都引用了原文加引号的方式表达,需要学 生具有良好的文言文字阅读功底,以及一定情境下的思辩能力。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五模块选修史第十四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2)研究方法:依据材料“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 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可以得出观察实践;依据“他虚心 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 零散资料”可以得出采访调查;依据“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 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 本草”“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 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 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 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答案】 (1)条件: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身医学世 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以及努力刻 苦的个人品质;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及评价:文献研究;观察实践;采访调查。 评价:文献研究,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 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 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有利于获 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第五模块 选修史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历史
汉代司马
贡献类、
2019年Ⅱ卷
《史记》等
查人物与其所处时代
相如
原因类
重大事件的联系、评
唐代郭子
功绩类、
2019年Ⅲ卷 仪
《旧唐书》等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6 高中历史选修(4-6)(教师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4)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末加广。
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A.册封五世达赖B.平定三藩之乱C.首次征收地丁银D.接见过渥巴锡(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3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练习 选修4

(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3讲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练习选修41.(2016·绍兴高二期末)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如果你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以下哪部著作作为参考( )A.《资本论》B.《共产党宣言》C.《法兰西内战》D.《德意志意识形态》解析《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故B 项错误;《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基础上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故C 项错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故D项正确。
答案 D2.有关剩余价值学说资料,你选择以下哪部著作参考( )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法兰西内战》D.《德意志意识形态》解析《资本论》揭示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 B3.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如图)。
列宁当时创办该报主要是( )A.为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做好准备B.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C.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做准备D.为发动十月革命做舆论方面的准备解析1898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并没有完成建党工作,列宁认为,要在俄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从思想建党着手,他把创办政治报纸作为建党的第一步。
答案 B4.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解析要理解“新时代”,必须弄清楚十月革命前后世界历史的变化。
全国统一2024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1.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更的共同缘由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须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冲突3.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独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激励民间投资设厂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由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1940年头中后期,中国很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A.商业的旺盛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斗争的成功推动生产复原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8.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一(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11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
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
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2)据图1l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主要作用。
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
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应从“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
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
(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拨】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和图10秦朝疆域图可以作答,较为简单。
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修五尺道进行管理西南地区。
第(2)问通过图11分析,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西南地区的公路在抗战爆发后大规模修建;西南地区新建公路为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奠定了基础;在修建滇缅公路过程中,各族人民付出巨大牺牲,说明我们各族人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二(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5题B)(10分)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答案 逐题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历史2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
这一转变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5.全国卷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原卷版)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卷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7分)2.(2020全国Ⅱ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题一1.(2015·福建文综·41)(16分)历史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
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贞观末年,‚于台中臵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10分)【考点】唐太宗【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于台中臵东西二狱‛可以归纳为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根据材料一‚委御史台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可以归纳为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归纳为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第二小问分析,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通过御史制度约束官吏。
从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
【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6分)(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全国卷高考第47题——中外历史人物选考解题

评价历史人物,要明白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人物事迹的描述,可采用事迹分类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 关系等方面)、阶段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阶段评价其功过是 非)、好坏分类法(把人物事迹按照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类归纳)等。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 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对康熙帝的 评价:纵向看,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横向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缺 少敏感意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使中国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对近代中国的 落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原因类、作用类
(4)与教材的联系加强,考查 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
开始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 背景类、措施类、
中有涉及。 评述类
考纲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2)詹天佑;(3)李四光;(4)牛顿;(5)爱因斯坦。
的大小,则取决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 确程度。他们个人的品质和意志的强弱,也对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 有一定的影响。政治上的杰出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和领袖,杰 出人物的面貌是由阶级所决定的。他们对阶级虽然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能决定阶级的面貌。杰出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 发展需要的正确程度,他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 取决于他们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高三历史东西方的先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东西方的先哲试题答案及解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中西方思想的对比是近几年高考题中的重点,本题选择了中西方各具代表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作为载体进行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概括、归纳等能力。
(1)关于“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
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关于“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
(2)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3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3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1·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料一孔子曾为委吏(主仓积出纳),又为乘田(主饲养牛羊),常在贵族家里当些贱职。
由此习得当时贵族阶级种种之礼文。
郯子来鲁,孔子即从之问古官制。
周室东迁,丰、镐旧物,散失无存。
东方诸国,犹得存周礼者惟鲁。
孔子居文献之邦,故得大成其学。
料二孔子思想实绾合已往政治、历史、宗教各方面而成,实切合于将来中国抟成一和平的大一统的国家,以延绵其悠久的文化之国民性。
孔子思想亦即从此种国民性中所涵育蕴隆而出也……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孔子实已超出当时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均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能够“大成其学”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学”的内容。
(6分)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从家国情怀的视角指出孔子所具有的品质。
(9分).[2021·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料张骞(?~前114),城固县人(今属陕西),“为人强力,宽大信人”。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
途经匈奴境内被捕获,扣留十余年之久,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后设法逃出匈奴西行至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东归,张骞返回长安,行经匈奴时,又被俘获,被拘一年多,适逢匈奴内乱,方逃出,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初行时百余人,生还的仅他和堂邑父二人。
张骞把他在西域了解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汇报给武帝。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他和副使出使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
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
此后,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使臣往来络绎不绝,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高中历史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98

考点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6·课标全国Ⅰ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高仙芝的评价。
解答关键: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
【解析】第(1)题,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第(2)题,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2022—2022年新课标全国卷: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022·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
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考点】三娘子【解析】(1)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2)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11.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次尝试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12.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9.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精品解析: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仅供参考)(原卷版)

(1)根据材料,概括钱乙的医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对钱乙的影响。
C.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16.大卫的《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古罗马贺拉斯三兄弟在征战前向父亲壮别宣誓的情景。该作品的风格属于( )
A. 新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钱乙(约1032~1113),山东郓城人,北宋儒医的杰出代表。他三岁丧母,因父亲常年在外行医,寄居于姑母家,跟随姑父吕氏习医。他赡养父亲和姑父,直至终老,并以孝子礼安葬吕氏。他早年在民间行医,以擅长儿科闻名;后出仕朝廷,官至太医丞。古代的小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最为难治。他在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中,积累经验,精心总结小儿病诊治的规律,撰写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记载了小儿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及120多首方剂。因贡献卓著,他被誉为“幼科鼻祖”。
A. 人民的自愿选择B. 各州(邦)实力不同
C. 建国路径的差异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高D. 世俗文化兴盛
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分)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8)(15分)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7分)4.(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8)(1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9分)5.(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
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6分)6.(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7.(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8.(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7分)(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8分)1.【考点】包拯【解析】(1)原因从材料一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的信息概括出皇帝较为开明,从“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的信息可以归纳出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从“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的信息可归纳出士大夫积极议政;从“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的信息概括出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原因从材料二中话本、小说等市民文化对包拯的塑造,可归纳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影响来归纳即可。
【答案】(1)原因: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6分)(2)原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9分)2.【考点】光绪帝【解析】(1)从材料中“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可知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从“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可知采取的错误是颁布变法诏书;从“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可知采取措施是抵制顽固势力的阻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采取了重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措施。
(2)评价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故应结合光绪帝的相关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评价即可。
【答案】(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8分)(2)评价: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7分)3.【考点】韩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