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喻,赋予作文灵动与生命_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十分常用,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情感。

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分析本体和喻体,而一直忽视比喻的修辞功能。

我认为,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修辞的功能,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本文试以小学语文课文为例,谈谈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一、比喻的四种修辞功能1、化实为虚,引发想象在小学课文中,随处可见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方法很多,可以使用摹状手法,将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使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一描绘出来,如一幅工笔画一般,品味这些文字如临其境,这种摹状即为“实写”。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摹了四幅设色明丽、意态生动的风景画,是典型的写实风格。

而有些作者,并不细致描摹景物,而是以一个能勾起无限遐想的物象作比,避实就虚,化实为虚,就像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手法,借助一片留白使画面更见空灵,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如北宋诗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前两句概写西湖美景,晴雨皆好,四时皆美。

诗眼当在后两句,将西湖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子,西子有多美,无人见得,她的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相传,西施胸口疼痛,颦蹙双眉,捧心而行。

这本是一种病态,是一种痛苦之状,就一般人而言难以说美(“东施效颦”即是此类),但对西施而言,她在忍受病痛折磨之时都是那样美艳不可方物,那样楚楚动人,惹人怜爱,从中可以想象西施是多么美丽。

将西湖比作西子,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开放了读者的思想空间,诗歌的艺术性也就得到了体现。

又如《山雨》中描写雨声:“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的声音已经通过摹声进行了表现,但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小学语文论文让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让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让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人教版新课标新课标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明朗的天地,为我们自觉地探索作文教学改革之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呢?一、读好书,“薰”出好文章“读书破万卷”、“厚积而薄发”强调的都是作文要博览群书。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因此可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平时,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或背诵名人名言,或讲寓言故事,或朗诵优美句段,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课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作文教学,特别是课文中词句优美的片断,我总是不失良机地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当堂背诵。

只要一发现学生将课文之中所学的优美词句灵活运用于习作中,我便会带着满腔热情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

久而久之,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的优美词句渐渐多起来了,我除了着眼引导学生积累课本知识外,还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使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

如上《小摄影师》《我也是普通一兵》等课文,可让学生利用时间读一些有关高尔基、刘少奇的读物,从而对名人伟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发动学生利用双休日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氛围熏陶下,学生的选择,归纳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学生作文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鲁迅说过:好文章是靠读好书“薰”出来的。

读好书,能开阔视野,积累材料;读好书,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灵魂。

我很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天进行阅读,摘抄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背诵一些优秀的精彩的段落等等。

为了鼓励学生,我经常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名句章节及时进行系统化整理,在班级内进行展览评比,择优上墙展示。

看谁读书多,看谁摘录得多,学生的劲头儿很大,兴趣很高。

学生的语言库存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让其逐步养成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一有空闲就把时间留给学生看喜欢的书,安排学生谈读书的收获,进行人物和写作方法点评。

小语教材中的比喻和比喻教学浅析

小语教材中的比喻和比喻教学浅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比喻教学浅析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比喻句比比皆是。

比喻句见多了也比较容易理解比喻,就是抓住了不同事物本质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种事物。

可就是这样看似非常普通的比喻,有不少人认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二年,到高考时还写不好。

这个问题就值得反思和研究了!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语文课程新标准》和教材对比喻的学习要求及安排。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众多的修辞现象,这些经过修辞的语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是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合理地吸收、消化这些营养。

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其中“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与“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两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亦即当某一语法修辞现象出现时,“必要的”知识是指哪些?具体教学时要教到什么程度?往往只能凭教师个人的理解而定,实际上没有一个定准。

就以比喻为例来看小学语文教材的关注和要求:由于教材是文选型的,所选文章多为优秀范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比喻句出现,一些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的训练也时常围绕比喻来进行的,但教材中都没有一处正式提出“比喻”的字眼,这大概就是编者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中关于“必要知识”与“系统知识”关系的要求吧。

其实笔者认为,简单地介绍“比喻句”还是属于“必要知识”的,大可不必犯讳,特别是在教学实际中,总像教材中用“这样的句子”来指称“比喻”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的,因为还有其他修辞现象出现时,教材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时间一长,内容一多,这样的句子到底是指什么,学生自然无从把握。

因此说,有必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适时指出像“比喻”这种称呼一样的必要知识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比喻”的字样,但对于“比喻”的知识安排还是循序渐进,颇有章法的。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赋予课堂新的生命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赋予课堂新的生命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创新赋予课堂新的生命人教版新课标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振兴的灵魂和动力。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

教师也不再是照本宣科,不是教材和执行者而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

正如教育家张伯苓所说: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己主动地去研究、开发教材、丰富教材的内容,以自己的知识底蕴去理解生动地阐释教材。

一、创设情境,体验真情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与科学。

一个语文教师要树立“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这一现代教育观念,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从封闭、单向、趋同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设计出富于创意的教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那些特有的情节,感受真情,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开拓创新。

如在讲《诺曼底号遇险记》一文中,我想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出当时船长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优秀品格在当时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他那种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我想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时间对于人们的重要,体会到时间就意味着一切,时间就是生命,学生也才会真正明白并受到船长良好品质的熏陶,才能从中受到教育。

于是在开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假如学校发生了火灾或其它危险时你会怎样做,第一次我没有做任何说明,让学生在自发的状态下杂乱无章地逃离,当我说同学们发生危险了赶快跑,同学们你争我抢,蜂涌而出,结果教室门口挤做一团,当最后一名同学离开时,用时4分20秒,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我第二次又让学生体验了一次有秩序快速离开的作用,学生们分组排队出教室,这时用时2分零8秒,在充分地体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当时在船长的正确指挥下无一人遇险是多么幸运,如果当时没有冷静的指挥,没有有序地撤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会有多少人丧身大海。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关键词牵动整篇文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关键词牵动整篇文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关键词,牵动整篇文人教版新课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每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成的,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善于抓住那些主要的、关键的词语,以点带面,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内容。

一、理解关键词,想象文本画面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生字新词时,我抓住“又窄又深船艄翘起船舱软软轻快灵活操纵自如左拐右拐高声谈笑哗笑告别”八个词。

首先提醒学生“艇、艄、舱”都是“舟”旁,再带学生书空“舱”字,提醒学生右边不要封口。

再点生词旁边的图片“小艇”,引导学生说出:威尼斯的小艇——船艄翘起,船舱——软软,看起来——又窄又深,划起来——轻快灵活。

通过读词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好;通过“高声谈笑、哗笑告别”读懂乘客们高兴的心情。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想象出画面后,又让学生齐读以上八个词语,听老师读,再次想象画面,谈感受。

再由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出课文“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接下来通过选择词意,理解“情趣”一词,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情趣的句子。

在理解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句子时,又抓了关键词:“不管……总能”这个关联词。

二、抓住关键词,分析语言特点在教学《生命桥》时则重点抓了“奇迹”一词。

首先由普通桥引出生命桥,再引导学生质疑。

比如:生命桥用什么搭的?为什么叫生命桥?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等。

然后进行初读课文。

老师重视生字词语的检查。

提醒学生“狩猎”的“狩”读第四声,让学生猜猜“狩猎”什么意思,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

“蹬”与“瞪”读音不同。

通过比较偏旁,掌握“蹬”与“瞪”的字形。

“悬崖、山涧”与理解课文重点段有关,就通过简笔画在旁边注明。

小学语文论文-在作文教学中育人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在作文教学中育人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在作文教学中育人人教版新课标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

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

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

一、在审题中,激发情感审题是作文的关键。

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着作文的成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相对贫乏,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不能很好地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去透视题目的内涵和外延。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审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扣准题眼,深刻剖析,弄清题目的写作要求,探明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赞扬一种精神,或说明一个道理,或吸取一个教训,或给人一种启迪,从而激发学生情感。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爱家乡的__”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去探明文眼:“同学们,从作文的题目来看,这篇文章应突出哪一个词?”学生思考后回答:“这篇文章应重点突出一个‘爱’字。

”接着,我继续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同学们再想一想,怎样才能对某种东西产生‘爱’呢?”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是因为对某种东西非常喜欢,以致于在内心深处产生由衷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此时,学生已较为正确地理解了题意。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进行口述,不仅要说出爱家乡的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说出为什么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有的同学说:“我要写家乡的绿化带。

因为它不仅四季常青,风光秀丽,是人们散步的好去处,更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见证。

”有的同学说:“我要写家乡的桃子。

因为它是勤劳的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给家乡的人民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小康生活。

”这样,通过审题,扣住题眼,一步步地激起了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还要学会选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灵魂有血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构建自能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我们还在摸索和研究。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充满灵动的气息。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是人性化的。

一、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让课堂“流淌”着人性。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这种“自我感受”。

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成为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更能使之与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相连,成为学生攀登获取新知的阶梯。

如阅读《可贵的沉默》(人教版第六册)“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一句时,学生虽能联系上下文大致理解其意思,但朗读时却难以真切地表达出所蕴藏着的情感。

我从自身及学生的自我感受出发,在学生朗读前,开掘出这样的语文资源,并诱导学生再现自己的内心。

请看教学片断:师:老师也和你们一起沉默着,你猜猜我怎么也沉默了?生:——师:老师提醒一下你们,老师在等待。

等待什么呢?生:等待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孩子那不是你们的错。

只是一点点不足。

生:等待我们承认错误。

师:知错必能改,善莫大焉!生:等待老师期待的最珍贵的东西!师:说得好,联系前文理解课文,了不起。

你觉得那是什么?生:是父母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父母。

师:对。

你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我就是为这和你们一起沉默着——师:看在沉默中我们有了这样和那样的感受和思考,让我们把这些思考理解感受投入到课文中去读读吧!这沉默中,我们知道了——这沉默中,老师等到了——这沉默中,学生明白了——这沉默的价值怎样?生:很大!师:这沉默的份量——生:很重。

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比喻修辞方法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比喻修辞方法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比喻修辞方法浅谈摘要: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和想像的基础,它可以传达细微复杂的见解,甚至可以传达一种理论。

对比喻的再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比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的作文中闪烁比喻的灿烂之花,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关键词:比喻;训练;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45-001作文中,如能恰当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现代理论已很少再把修辞手法和比喻区别开来”,并认为“比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和想像的基础,……可以传达细微复杂的见解,甚至可以传达一种理论,所以它最有理由成为修辞手段。

”一、对比喻的再认识何谓“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其功能有三:首先,“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其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人深入理解,“也使语言形象化”。

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再次,比喻句“a像(是)b”的基本结构能直接反映出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从而使“比喻”在语言运用和作文训练中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力工具。

它能够直接透射出学生的想像力、情感力、感悟力、审美力等。

如果学生的作文里出现了“请让我摘取白云一朵”、“如烟的往事”、“多像高洁的秋菊、多像淡雅的兰花”、“岁月匆匆,像滚滚的流水永不止息。

从中随手采摘几朵花絮,仍觉得温馨可爱”之类的妙句,在我们深感由衷的喜悦和欣慰时,不也同样让我们有唇齿留香之感吗?二、培养学生运用比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中学生的作文园地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的园圃,如何才能让“比喻”之花绽放在这片园圃呢?1.精讲多练。

论比喻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比喻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比喻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李萍艳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5期摘 ;要:小学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对学生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鉴于文章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围绕比喻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比喻;修辞手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人们对比喻的定义是,思想的对象与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则将另外的事物用来描述思想的对象,以达到别样的境界,让知识具体化,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讲授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世界,使学生看到万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应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结合多媒体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多媒体电子白板便是其中杰出的一支。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电子白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在组织学生围绕“家乡”进行创作时,笔者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能够有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分享自己对家乡的印象,促使学生与身边的事物进行联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了家乡的风景、特产等,使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積淀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促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学生在了解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之后,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了运用,部分学生将家乡比作了自己心中完美的世外桃源,展示了家乡优美的环境,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部分学生将家乡比作了心上的珍珠,体现了家乡对自己的深远意义,彰显了家乡的珍贵;还有一部分学生将家乡比作了灯塔,说家乡就像是航海中看到的灯塔一样,为自己指明了方向,避免了自己迷失方向的后果……这样,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有关家乡的图片、视频,使学生对家乡有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知道如何对作文进行创作,为比喻手法的运用创造了机会,增强了学生直观想象的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流人教版新课标一位年轻的老师执教“对联课”。

20分钟里,老师带领二年级的孩子,或击掌,或叩桌,一组接一组,男生连女生,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念: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

黄鹂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狗尾草,鸡冠花。

白鹭对乌鸦。

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当轻而脆的击掌声、柔而温的叩击声和着甜津津的童音送出这古老而清新的韵句,整个礼堂一片圣洁的宁静,台上台下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

当老师给“重逢”对出下联“再见”,并告诉他们:“下课了,同学们,再见吧。

”——不仅是学生,所有与会者都感到了莫名的不舍与淡淡的伤感。

这是我听过的最为简单清浅的一课。

然而,正是它的简单清浅,契合了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

在循环往复的诵读中,产生了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旋律。

随着清新温暖的旋律,学生也好,观众也罢,情不自禁沉醉其中——像小草依着风的方向起伏,像舞者顺从乐的节奏婆娑。

这是儿童学习的节奏,这也是日生日落、潮起潮伏的节奏。

这是真正的天籁。

教师适应儿童的节奏——这是真正的语文学习的皈依。

那个时候的所有人,听见了一样的呼唤,走在了同一条路上——回家——回到母语的怀抱。

我始终以为:一年级是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也就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时期——错过了,就长久地错过了。

再紧,也要给足时间培养语感。

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碎屑而已。

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

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的讲解很少,除了认字、写字,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朗读训练上了——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

因为我抓住了最迫在眉睫和不容耽搁的事情。

我不知道大家怎样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人说是考试分数,也有人说是作文。

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听一听一个孩子不经练习朗读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语感,大致就可以知道他的语文能力了。

日有所诵:对天赋之门的叩启一年级,我的语文课除了识字、写字,大部分时间用于朗读指导了,组词、造句,从没有做过。

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比喻教学浅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比喻教学浅析

讳 . 别 是 在 教 学 实 际 中 . 像 教 材 特 总
叶 片“ 样的句 子” 指称 “ 喻 ” 】 {这 来 比 是
在 《 澈的湖水》二年级上册 ) 清 ( 课 后 练 习 “ 读 说说 ” . 识 比喻 句 读 中 认
中 学 过 的 . 且 在 “ 读 记 记 ”= 并 读 = :

红红 的枫 叶像一枚 枚 邮票 . 飘
的 关 注 和 要 求 : 由 于 教 材 是 文 选 型
的 . 选 文 章 多 为 优 秀 范 文 . 中 不 所 其
哇飘哇 , 邮来 了秋 天 的凉 爽 。 这 两 个 句 子 的共 同 特 点 是 比 喻
中华 世 纪 坛 人 如 海 . 如 潮 。 歌 北 京 立 刻 变 成 了欢 乐 的海 洋
其实笔者认为 . 简单 地介 绍 “ 喻句 ” 比 还是属于“ 必要 知 识 ” . 可 不 必 犯 的 大
子 并 认 真 抄 写 . 以 在 积 累 中深 化 对 借
比喻 句 的认 识
在 《 文 园 地 三 》三 年 级 下 册 ) 语 (
“ 读 记记 ” 中 的 句 子 都 是 前 面课 文 读
的句子” .必 须 弄 明 白它 们 都 是 些 什
么 句 子 . 能顺 利 地 去 完 成 在 积 累 中 才
这 种 关 于 比喻 的 训 练 . 承前 启 有
小学 敦学研完
语文/海 英 教撷
人教版小语教 木 中的 比喻教 学浅本 才 斤
安 徽 枞 阳县 浮 山 中心 学校 方 德 俭
比喻 作 为 一 种 运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隔 靴 搔 痒 无 济 于 事 的 . 为 还 有 其 他 因
又更 进 了一 步 :

教育论文:感悟比喻句的修辞魅力

教育论文:感悟比喻句的修辞魅力

教育论文:感悟比喻句的修辞魅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那就是修辞。

修辞中最常见的又是比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求学生掌握比喻的概念,但是却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比喻句的用法,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比喻——当然也强调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比喻句的用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

传统的比喻句的用法教学,更多地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教师的教上,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逻辑的,因为只有教师精准地掌握了比喻句的用法及其教学思路,才不至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形。

但是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教师对比喻句的用法的精准掌握与教学,只是学生学好比喻句的用法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比喻句的用法,而不只是简单地模仿(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细节,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之上的。

模仿是必要的,但是只有模仿又是不够的),那就必须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学习比喻句的用法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心路历程。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本文就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谈谈如何实施比喻句的用法的教学。

一、引导学生认识比喻句的作用站在学生的角度,认识比喻的基本价值、认同比喻句的运用,是比喻句用法教学的基本前提。

在引导学生认识比喻句作用的时候,可以用通俗的语句来表达与引导。

比如说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比喻实际上就是去打比方,而打比方就是用与描述对象相似的、同时又为人们所更加熟悉的事物,去描述想描述的对象。

在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只有当学生在体验的过程当中发现隐喻句的价值的时候,他们才会自发地萌生运用比喻句的东西。

这种体验可以来自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还可以来自于学生的间接体验,前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更多地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课本知识的学习相关。

无论是直接体验还是间接体验,本质上都是学生经验的运用,当学生的经验与比喻句遇到一起时,就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学生知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比喻句、运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的时候,他们自然的就会认识到比喻句的作用,还有可能形成运用比喻句的动机。

巧用比喻,为写作插上隐形的翅膀

巧用比喻,为写作插上隐形的翅膀

巧用比喻,为写作插上隐形的翅膀发布时间:2021-12-16T00:58:28.065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9期作者:肖平[导读] 比喻会让你的作文语言灵动飞扬,给你的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肖平建瓯市第二小学【摘要】:比喻会让你的作文语言灵动飞扬,给你的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中熟练地运用比喻手法,从而使作文文采飞扬,引人入胜。

【关键词】:比喻 ?课堂训练仿写?技巧想象?比喻犹如一滴甘露,如能将这些甘露恰当地洒在作文中,就如同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美不胜收。

钱钟书先生曾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

如果去除《围城》中所有精彩的比喻,那么这部小说将会因少了许多幽默成分而黯然失色。

可见比喻能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艺术色彩,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比喻手法。

小学生的作文园地,理应是一块姹紫嫣红、绚丽多姿的园圃,可纵观孩子们的作文,好多却是语言干巴、枯燥乏味。

我们如何才能让“比喻”之花绽放在这片园圃呢?一、丰富多样的课堂训练要让学生在作文中熟练地运用比喻手法,一开始并不是在作文中训练,而是从一句一段的训练开始,当然,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如:(1)以”勤奋”为本体,造几个意义相关的比喻句,表明你对“勤奋”的理解;(2)对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一段200字左右的外貌描写,要求使用2--3个比喻句;(3)用100字左右描写你所观察到的蚂蚁活动的情景,要求使用2-3个比喻句等等。

通过以上题型或方式对“比喻”进行的语言实际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组成篇章打下基础,使他们能够写出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切实有效的仿写训练要让学生在作文中熟练地运用比喻手法,最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进行仿写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做各种各样的仿写比喻句的练习。

让比喻为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

让比喻为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

让“比喻”为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单位:新密市米村镇茶庵小学姓名:袁学义[内容摘要]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比喻”的语言实践训练和在作文时的尝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不能流于肤浅,甚至与作文训练脱节。

我们在作文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应强化“比喻”教学,强化“比喻”的实际语言训练,既要凭借教材,落实“比喻”教学的环节,又要注重积累,丰富“比喻”的生活之源,这样才能让“比喻”为我们学生的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

[关键词]比喻途径运用积累学生在作文时,往往语言苍白、想象匮乏。

究其根源,问题在于缺乏“比喻”一类形象生动的语言。

如果学生在作文时,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而我们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又流于肤浅,甚至与作文训练脱节,因而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里,出现了“弯弯的月儿是我梦中的小船”、“像晶莹的珍珠”、“山路窄得像一根羊肠,盘盘曲曲,铺满了树叶。

”之类的妙句,在我们深感由衷的喜悦和欣慰时,不也同样让我们有品味大家时的那种“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而唇齿留香的感觉吗?可以肯定地说,“比喻”的语言实践训练和在作文时的尝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的作文园地里,应是一个争奇斗艳、情感丰富的世界。

而“比喻”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一格的优势。

如果没有比喻,我们的话语将会失去灵气和色彩。

我们在作文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应强化“比喻”教学,强化“比喻”的实际语言训练。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比喻的能力,让“比喻”为我们学生的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呢?一、凭借教材,落实“比喻”教学的环节。

打开小学语文书,仿佛来到了一个形象的世界。

不管是自然界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还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形象逼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构建简明灵动课堂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构建简明灵动课堂之我见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构建简明灵动课堂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回味无穷。

一、激发兴趣,真实对话,奠定有效基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去。

所以,兴趣的激发是一堂课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引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吸引力,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的教学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铺垫。

二、活化教学,真实沟通,发挥有效空间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自由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与相互沟通亦是关键。

1、敢于俯身,平等对话,学会倾听,和谐课堂。

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交流者。

因而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和学生站在同一起点上,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打开心扉,从而与教师与文本真实地对话。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这对英语教学而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过程。

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构建一种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

课堂应该让孩子们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连小组长也不是具有权威性的,大家轮流做,相互学习沟通。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交流,教师成了捕捉学生灵感的智慧者。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2、勤于诱导。

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

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小学语文论文-水样灵动别样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水样灵动别样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水样灵动别样课堂人教版新课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如能有针对性地借用某些学科的方法,并将其与语文学科的方法融合在一起,便能增强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成为一方灵动的乐土。

一、课堂合作,尽显活力在教学《学会合作》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协作精神,课前我与体育老师合作让学生进行了集体游戏,让他们从游戏中感受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就这次游戏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讲讲对于协作精神的理解。

学生因为有了体育课上的体验,说起来自然就滔滔不绝了。

生:我还记得在《生命的壮歌》中,蚂蚁和羚羊的故事就是协作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最好的诠释。

生:我们在体育课上玩猜字游戏时,每一对选手只有很好地配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最多的字,这就是一种协作精神。

生: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的这次协作,更让我们享受到了因协作而带来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协作。

…………这次与体育老师的合作,不仅为语文课堂添了彩,也为这篇严谨的议论文学习注入了情趣。

学生对协作就不只停留在理论理解上,最可贵的是在实践中学会了合作。

二、课堂交流,尽显魅力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我用古诗《雪松》导入课题,并结合课文,就生活中具有雪松精神的人和事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具有雪松精神的人,把你们知道的讲给大家听听,好吗?生:司马迁在酷刑之下奋发图强,终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

生:勾践兵败之后卧薪尝胆,终于凭借最后一战收复国土。

生:我和邻家小弟弟一起玩时,我总让着他。

这样,小弟弟就更喜欢我了,大人们还夸我懂事。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雪松精神。

师:你真棒!这恰恰也是课文中描写的雪松精神,你在生活中找到了它。

这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往往就是加深认识,促进理解的催化剂。

三、课堂情感,学会珍惜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为动力。

所谓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

教师要做到“三情统一”,必须要储“情”于胸,用激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小学语文论文-写作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写作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写作教学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

”一、体验生活,感悟激情组织学生经常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

这是因为生活中与别人的交往,是“我”要写,而不是习作课中的要“我”写。

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体验更深切,而且能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将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

如依照习作的内容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找一找、唱一唱、读一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加强体验促进内化。

我们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成立书法、绘画、小主持人、文学欣赏、故事大王等兴趣小组。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如:①组织参观游览活动;②访问名人;③社会调查;④当语言文字小医生;⑤设计广告词;⑥写、贴春联等。

语文实践活动中有许多动笔机会,我们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抓住机会,自觉地历练自己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写作。

生活是多彩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方式,就有各自不同的体验。

基础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

如:下雨时,指导学生自由观察体验雨的美景,听雨的声音,品尝雨的滋味,看一看雨中的动植物,观察一下下雨时的天空、田野,体验一下雨后的舒爽。

学生们写出的作文就不再是“瓢泼大雨”、“倾盆大雨”、“春雨贵如油”、“蒙蒙细雨”等华丽词语的组合了,也就不会是一片赞扬雨的雷同作文了。

有的可能把雨比成“七仙女”,“玉皇大帝被人类节水的举动感动了,派来了和人间感情至深的七仙女下凡,她迈着轻盈的脚步,带着串串珍珠撒向人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生态之花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生态之花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我们的课堂绽放生态之花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不仅传递和延续了文化的内容,而且为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提供了根基,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保障。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而语文生态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他强调的是一种动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教学形式。

其主要构成因素是学生教师、文本、环境。

学生是教学生态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素,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桥梁,环境实时影像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四个要素组成了有机的生态系统,只有在教学中这四个要素的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

1、生态课堂的涵义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课堂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和谐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

2、生态课堂的特征(1)整体性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那么在生态课堂中就表现为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堂生态是由彼此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首先,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教授和学习课程课堂生态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性质和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教材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课堂生态主体教授和学习课程教材的方式。

例如教授和学习繁、难、偏、旧的课程教材,课堂生态主体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在性质上就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且变化可能被局限在小范围的课堂生态主体内,而其他课堂生态主体则可能“逸出”了这种变化的范围。

这种情况则可能导致课堂生态主体的反思,对课程教材进行必要的改变或改进,以相互调适。

其次,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通过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

教师在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塑造”着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以其相应的方式在教师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喻,赋予作文灵动与生命人教版新课标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作文的题目,有了较好的立意和构思,按照老师的要求:怎么想就怎么写,但写着写着就会出现偏差,好的设计表现不出来了,所写的文章与原来想象的差了一大截,总觉得不如意,好像少了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问题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篇作文的外在体现,如果运用不好,文章的内涵就展现不出来,整体效果就不佳。

文章的语言想要出众,就必须有个性,个性化的语言,需要多方面的描写。

自古以来,人们写诗做文章都很重视比喻的运用。

古人写诗采用“比兴赋”,它是写诗的三种手法,而其中的“比”就是我们通称的比喻。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而且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果在写的过程中,能适当运用比喻,对景物进行一定想象,让描写准确、形象,作文就会生动起来。

用一种景物作多样比喻
用一种景物作多样的比喻,会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课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这一文中,作者连用了三种物“钻石”“水晶”“珍珠”来比喻小露珠。

“钻石”突出小露珠的光芒,“水晶”突出小露珠的晶莹,珍珠”突出了小露珠的圆润。

经过比喻,笔下的小露珠形象就显得鲜明深刻、生动形象,叫人怎能不爱,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片段,进行这样的说话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水平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有了这样的教材,这样的范例,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有据可依了。

我在指导学生写文竹时,学生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文竹的每片三角形的叶子都是扁扁的,平平的,绿绿的,像蓝天中的朵朵绿云,像悬挂在空中的一块草坪,又像圣诞节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每一片叶面上都有无数个针型的绒毛,看上去很扎人,可摸一摸,却很柔软。

这段话描写的是文竹的叶子,也是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绿云、像草坪、像圣
诞树,通过比喻,让人看到了叶子的姿态万千,体会到了夏季里长得正旺的文竹那旺盛的生命力,把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就给人新、奇的感觉。

用不同形状的景物作多方面比喻
形式上和前面有相同之处,不过这是从整体上来比喻,也就是全方位的,写的不光是一个特征。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香蕉进行作文时,学生就这样说道:今天奶奶买了一串香蕉,我拿起香蕉闻了闻,真香啊!它的形状像一个弯弯的月亮,穿着一件黄澄澄的衣裳。

这段描写中,作者从多方面来进行了观察、比喻,让香蕉的形象显得生动而有趣起来。

又如,学生在写荷花时这样写道:到了夏天,荷花开放了,有粉红的,有洁白的,气味清香,千姿百态,有的全部盛开,像观音的莲花宝座,有的刚开瓣,像害羞的姑娘亭亭玉立,有的含苞待放,胀鼓鼓的,像一个竖起的大鼓锤……。

这段描写中,作者先写出了荷花的颜色和味道,接着连用了三个比喻:莲花宝座、姑娘、鼓锤,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还写出了荷花的“态”,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美丽多姿的荷花的图,充分地表现出小作者想象的丰富和语言的生动。

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这样以多喻一的形式,突出动态美。

对同一事物,用多个形象来比附,就造成句势的连贯、思维的跳跃、情感的跨越,从而形成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动态美,那么我们的作文怎么能不生动!
用不同的形式作比喻
前面的两种方法都是由一种事物引出多样的比喻。

但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喻,并不是所有的比喻都用“……像……”这种形式,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比喻词,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写比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这一课文中,作者就运用了多种比喻词:“平静
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

”课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造句、写句的练习了。

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运用了。

又如对冬天里大雪的描写: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天和地连在了一起,白茫茫一片,那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似轻柔的柳絮,又像飞扬的鹅毛,在广阔的天空中遨游,雪花飞过山岭,山岭上披上了银色的披风;雪花飞过了房屋,房屋顶上穿上了白色的衣裳;雪花飞过了树梢,树上开满了晶亮的花朵;雪花飘落麦田,给麦子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在这段描写中既有“似轻柔的柳絮、像飞扬的鹅毛”这样的比喻,也有“银色的披风、白色的衣裳、晶亮的花朵、厚厚的棉被”这样的比喻。

这样的描写语言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地描绘出了大雪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作文显得多姿多彩。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

”写作时恰当地使用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就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才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经过“比喻”这双巧手一打扮,原来的丑女立即变成“精妙世无双”的美人。

这样的作文才有魅力,才是灵动的,才是有生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