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地理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导致了下列哪种现象?A. 昼夜更替B. 四季变化C. 地球形状的变化D. 海洋潮汐的变化2、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地形地貌D. 人类活动3、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域特征,通常采用以下哪种教学策略?A. 案例分析法B. 演示教学法C. 比较分析法D. 实地考察法4、在地理教学中,以下哪项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A. 让学生阅读地图B.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C. 让学生进行地理实验D. 让学生分析地理数据5、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哪项不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A、人地协调观B、综合思维C、地理技能D、区域认知6、在人类地理学中,以下哪项理论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A、马尔萨斯人口理论B、扩散理论C、兰恰诺理论D、麦金德心脏理论7、在教育教学中,关于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地理学科知识仅限于地图和空间信息的传授B. 地理学科知识应以地名、人名和事件为主要内容C. 地理学科知识应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D. 地理学科知识的教学应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8、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B. 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 课堂讨论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技巧D. 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9、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地壳运动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内力作用之一B. 流水侵蚀可以形成峡谷和瀑布等地貌特征C. 冰川侵蚀只能在极地地区发生D. 风化作用能够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10、在研究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时,以下哪个因素通常不会被考虑?A. 纬度位置B. 海陆分布C. 地形起伏D. 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11、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以下哪种分析方法是错误的?A. 分析该地区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B. 分析该地区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C. 分析该地区历史、文化、政策等人文条件D. 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12、在讲授“中国地理”课程时,教师采用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 传统的讲授法B. 创设情境教学法C. 案例分析法D. 课堂讨论法13、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列哪一项不是必修课程应包括的内容?A、自然地理B、区域可持续发展C、地理信息技术应用D、世界地理14、在地理教学中,下列哪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达到学习目的?A、案例教学法B、讨论法C、情景模拟法D、讲授法15、在我国的地理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下哪种教育活动最能体现这一观念?()A、地理知识竞赛B、实地考察实践C、课本知识讲解D、单元测试16、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形成原因时,以下哪种方法最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A、采用图表展示法B、组织课堂讨论法C、直接给出结论法D、单纯案例分析法1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慢B. 地球两极点上的自转角速度最快C. 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最快D. 地球各纬度上的自转线速度相同18、关于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哪个陈述是错误的?A.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并撞入欧亚板块,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B. 板块漂移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所驱动的C. 海底扩张是在大洋中脊处新地壳形成的过程D. 太平洋板块是一个完全由大陆地壳组成的板块19、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A. 创新能力B. 研究能力C. 实践能力D. 分析能力 20、以下哪项不属于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A. 以学生发展为本B. 注重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C. 强调人文关怀D.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1、下列我国遗产中属于文化景观的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样卷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样卷(一)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规定的。
蘑菇房(右图)是云南红河州元阳梯田哈尼族人民的传统住宅。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存的蘑菇房已所剩无几。
结合所学知识完毕1~2题。
1.蘑菇房最大的价值体现在()A.驱蚊避虫B.防水挡土C.冬暖夏凉D.晾晒稻草2.近年来蘑菇房逐渐减少的重要因素是()A.村民大多搬迁 B.生产方式改变C.气候逐渐变化D.建筑材料昂贵“百度迁徙”运用百度地图LBS开放平台、百度天眼,对其拥有的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创新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在业界初次实现了全程、动态、即时,直观地展现中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性。
百度迁徙3.0上线了最新的规模指数功能,用于反映迁入或迁出人口规模,指数越高表白迁徙人口越多,下图是2023年和2023年春运期间武汉迁出与迁入规模指数比较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毕3~4题。
3.导致2023年和2023年春运期间武汉迁出与迁入规模指数差异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B.文化C.政策D.气候4.监测人口出入、分析和判断人口流动可认为春运调度提供有力的依据。
其中,分析和判断人口流动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技术B.GIS技术C.GPS技术D.数字城市最近,海洋科学家在格陵兰岛沿海的航线上测量海水流动的速率,发现这里水流汹涌,巨大的海水从海底峭壁倾泻而下,形成了一条海底瀑布。
高一、高二期末考试各学科范围说明
高一、高二期末考试各学科范围说明高一各学科范围说明语文一、命题依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参考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
二、考试范围:为本年级所学语文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
三、考试用时和分值: 150分钟;满分:150分。
四、试卷难度:0.58-0.65,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
五、试卷结构、考试内容与题型见下表。
语文水平测试题参考细目表结构题号内容赋分题型选材教学语言运用1 字音3 客观现实生活各领域常读常错2 词语运用3 客观常见词语3 语病3 客观常见语病古诗文阅读4 实词3 客观古文诗歌古今词义联系较大5 虚词3 客观常用虚词6 内容把握3 客观理解人物与主旨7 理解评价3 客观评价人物与作家8 断句翻译6 直译9 诗歌欣赏6 手法、用字、意境10 默写9 听写、诵读现代文阅读实用类11 主旨把握4 客观准确概括观点12 信息提取4 客观理解句子含义13 论证与作用5 手法与效果14 评价与探究5 内容价值评说文学类15 整体理解4 准确概括主旨16 品读鉴赏6 鉴赏手法与语言17 评价与探究5 主旨、情感评价语用18 压缩、仿用等4 现实生活准确理解,得体表达突出语文实用表达能力19 5 20 6 作文21 记叙文议论文60 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字迹工整数学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不能使用计算器。
二、考试用时和分值: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三、试卷难度:0.58-0.65,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约为7:2:1。
其中容易题直接改编于各教材例题或习题,中等难度题直接改编于各教材复习题,较难题的情境较新,解题要求相当于高考中等难度题。
四、题型:选择题(单项选择):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填空题(一1 空或多空):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解答题(一问或多问):6小题,共80分。
五、内容范围:必修1-4,以必修3、4为主(与必修3、4内容有关的试题分值约占70%)。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 全国甲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地理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选择题。
2005年前后,福建泉州开始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在沿海沙质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
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胡萝卜出口基地。
2020年,泉州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种子,当地海关也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泉州成为全国重要胡萝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①胡萝卜精深加工能力强②拥有优良港口③胡萝卜品质优且产量大④铁路运输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实现进口种子替代对泉州胡萝卜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A.明显提高胡萝卜产量B.明显提高胡萝卜质量C.增加胡萝卜出口国家D.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3.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重点关注胡萝卜的()①新鲜程度②出口关税③出口数量④食用安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作用,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A.河流水比例上升B.河流水用量减少C.地下水比例上升D.地下水用量最多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地理)附试卷分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标卷(地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
村寨中一条小溪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转角吊脚楼,勾勒出一幅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图1示意双凤村的建筑分布,图2显示在建的转角吊脚楼。
据此完成1—3题。
图1图2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A.沿等高线分布B.沿溪流分布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D.沿公路分布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A.适应潮湿环境B.便于就地取材C.充分利用空间D.追求视觉美观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
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①均衡性②经济性③公益性④文化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容积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地块上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一般来说, 工业园区中楼层越多,容积率越高。
图3示意某城市工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分区。
其中,各产业园容积率按照适合生产的最大容许程度取值,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生活居住区曾有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容积率和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低容积率两个规划方案,政府部门最后采纳了低容积率方案。
据此完成4—5题。
图34.图3所示的各产业园中,规划容积率最高和最低的可能是A.Ⅲ和ⅠB.Ⅳ和ⅠC.Ⅱ和ⅢD.Ⅳ和Ⅱ5.推测政府部门采纳生活居住区低容积率方案的目的是①打造舒适生活空间②提升建筑物质量③与城区建筑相协调④提高土地出让价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
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 米的望天树(图4),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
初中八年级地理、生物学科综合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初中八年级地理、生物学科综合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
明
ⅩⅩ市ⅩⅩ年初中八年级地理、生物学科综合考试是省中招委授权的全市统一组织的考试,是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及我市的初中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初中生的基本素质而进行的考试。
地理学科的命题指导思想是: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稳定教学秩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命题原则是:紧扣《课程标准》,避开具体教材版本的局限,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出偏题、怪题及过难的试题。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地理与生物合卷,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全卷满分100分,地理、生物各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题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的分值比例为40%:60%
三、试卷内容及比例
1、考试内容:
(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地图部分(20%)
气候、海洋、陆地部分(10%)
(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40%)
(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30%)
四、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5:3:2。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生物学科考试说明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生物学科考试说明(1)(第三稿)高中生物中心教研组一、指导思想1、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保高考目标与国家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全面、准确反映高中学生的生物学水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
4、坚持从实际出发,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实现高考改革的平稳过渡。
二、考试目标(一)知识目标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学会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深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1)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2)熟悉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1.理解能力理解所学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涵义及其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表等知识模型)进行表达,能够正确解释和说明有关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是生物科学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是观察和分析生物自然现象、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是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的基础。
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要知道它们之间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的相互联系。
(2)认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表达方式(如文字模型、图表模型、数学模型等),定性、定量描述、解释生物科学的更名和规律。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和条件,抽象、归纳相关信息,对生物科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综合)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试目标与要求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文科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毋庸置疑,每一门学科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的需求。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为研究和解决不同的或从不同方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然而,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却是不分学科的。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综合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以下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表现与要求做具体说明:1.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JSDL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省地理考试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地理科高考命题既要有助于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合格新生,又要有助于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地理科考试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侧重要求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007年的地理学科考查将在依据《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在能力要求上更加突出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比较、分析、评价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试用修订版)》,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并结合江苏省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制订本学科的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能力要求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分布、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国内外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2.正确解释和区分有关地理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3.掌握本《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我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特征及其差异、世界区域和国家主要的地理特征。
4.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地理基本国情,有关基本国策和政策法规、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5.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有关等值线图、示意图、警官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并能根据要求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
6.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高考地理】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史辰羲(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摘要: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
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全面推进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探索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科的改革实施路径,科学构建地理科考试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等内容,促进地理科考试评价方式的转变,提升地理科考试质量,促进高中地理育人方式改革。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地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即高校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学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l]。
为保证地理科考试顺利实施,需要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1 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考试内容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为深化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形式指明了方向。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叩;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全国卷·新课标卷)(摘录)语文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二、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三、试卷结构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
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约35分。
分别为: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
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
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Ⅱ.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
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和要求以及文言诗文默写篇目(64篇)详见当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大纲及说明。
数学(文科)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12个选择题,全部为必考内容。
2022年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内容和地理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地理课程标准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8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 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3 结合实例,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2
内容要求
2.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022年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内容和地理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内容,包括2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本考试以高中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考试内容要求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地理课程标准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为了更好地指导考生备战高考地理考试,特制定此地理考试说明。
根据《高考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理考试的题型、内容、评分标准及备考建议,帮助考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复习重点,提高考试成绩。
一、考试内容和题型地理考试主要包括两个模块:知识与能力应用和综合分析与拓展。
详细划分如下:1. 知识与能力应用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计算题。
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解答题则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计算题则考察考生地理数据的运算与分析能力。
2. 综合分析与拓展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题型涉及地理实例分析、地图阅读和图表分析,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推理,进一步说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二、考试评分标准考试评分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情况进行。
主观题的评分主要基于对解答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条理性的评价;客观题的评分则根据考生的选择、填空或计算结果来进行判定。
评分过程中要求评卷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卷,确保公正、客观。
特别要强调的是,答案的描述应该准确清晰,行文流畅,用词得当,逻辑严谨。
三、备考建议1. 理清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考生首先要仔细研读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深入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对于每个模块、每个题型的考点,要确保理解透彻。
2.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个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好各个章节和知识点的学习进度。
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应用和拓展性的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3. 多种复习方式并重复习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课本复习、学科网站资源学习、模拟试题练习等。
通过做题训练,模拟考试,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提高空间,夯实地理知识基础。
4. 提高解题技巧针对不同的题型,要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地图阅读题中,要注意图例和比例尺的解读,灵活运用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在计算题中,要注意结果的单位和精度要求。
中考考试说明(地理)
初中毕业学科考试说明地理一、考试目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检查初中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具有学习潜能的新生。
三、命题的基本原则(一)注重导向性。
试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注重科学性。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科学,符合考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试题内容科学,难易适当,表述正确;试卷结构科学、合理,形式规范;具备较高信度、效度和良好的区分度。
(三)注重基础性。
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主干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语言,体现地理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凸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四)注重能力立意。
试题内容以课程教材(课本)作为基础材料,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考查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区域对比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
(五)体现教育性。
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有机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其对事物、生活、人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考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科学和人文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海南省2007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
海南省2007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一,考试要求和目标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保持适宜的难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语文科高考一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二是兼顾海南本地实际.坚持有利于指导教学,有利于推进新课程.在注重考查考生语文素养中心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三大能力——应用,审美,探究;强调四个特性——生活性: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受,考查学生实际语文应用能力;人文性:实现试卷的教育价值,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性:注意学科间的渗透,考查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探究性:适量考查考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及个性化表达的能力.试卷围绕以下五方面课程目标进行考查:积累整合:能围绕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能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进行融汇整合.感受鉴赏:具有良好的汉语语感,品味优秀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能够对其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思考领悟:能独立思考,质疑探究,领悟事理,思维严密深刻.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拓展学习范围,根据需要和可能跨领域学习.发现创新: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对作品能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二,考试内容和范围(一)必修部分1,积累运用(1)字词读写及运用:现代汉语字音,字形,字义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2)语文知识与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运用: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和识记,文学史基本知识,中外重要作家及作品的识记,重要知识的融会整合;(3)古诗文记诵及运用: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引用;(4)语言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生动,得体.2,阅读鉴赏(1)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阅读: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文中信息和筛选和整合,文章结构的分析与思路的疏理,文章内容要点及中心的归纳概括,对文章内容,作者态度,观点的分析与评价,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作品的多角度多层次解读.(2)浅易文言诗文阅读: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文中信息的筛选,内容要点及中心的归纳概括,作者态度与观点的评价,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3,写作表达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1)基础等级符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2)发展等级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二)选修部分1,诗歌与散文:(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诗歌,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2,小说与戏剧:(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小说,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3,新闻与传记:(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新闻,通讯的体裁特点,构成要素,语言特色.4,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错误.5,文化论著研读:(部分要求同必修部分之阅读鉴赏)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三,考试方式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四,试卷结构及难度试卷设卷一,卷二两部分,卷一对应必修模块,卷二对应选修模块.总分为150分,卷一必修内容(含写作)分值为100分,卷二选修分值为50分.必修部分设三大板块:积累运用,阅读鉴赏,写作表达.各部分赋分比重为:积累运用15分,阅读鉴赏35分,写作表达50分.试题类型:填空题,简答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古文翻译题,写作题.选择题占卷一总题量的15%左右.部分题采取超量给题形式,几道题难度相近,分值相同,考生任选一题作答.选修部分按系列超量设题,学生限量选答.每个系列具体设题数量为:小说与戏剧3道大题;诗歌与散文3道大题;新闻与传记2道大题;语言文字运用2道大题;文化论著研读2道大题.考生从12道大题中任意选答5道题即可.每道大题设10分,每一大题内只设2-3道小题.题型主要为简答题,论述分析题,写作题.全卷难度系数约为0.65,其中必修难度在0.65—0.7之间,选修难度在0.55——0.60之间.难易题目比例为5:3:2,即较容易的题占5,中等难度的题占3,高难度的题占2.五,题型示例(略)六,文言诗文默写范围(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北京审定后再次修改稿060920)前言海南省地理高考依据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海南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以及本省高中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体现对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要求,侧重于从空间及生态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形貌的特征与分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互动作用;侧重于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侧重于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以谋求人类、国家和地区的福利。
其中,尤其重视对学生“核心地理能力”(即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和“核心地理观点”(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的考核。
为了稳妥地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轮高考,特作如下说明。
Ⅰ 考试性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海南省的地理考试内容,在上述“四个依据”的前提下,具体分为“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两大部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考试大纲》规定,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见下表)(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
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
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下四十度以下。
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
”据此回答1-3题:1.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A.漠河B.喜马拉雅山C.北极地区D.南极地区2.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A.灰化土B.棕壤C.红壤D.砖红壤3.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A.芒果B.荔枝C.龙眼D.柑橘【说明】该题虚拟了“王教授”的一篇日记作为题目情境,以文字资料的形式传递了信息。
日记说明了当地的时间和气候状况:时间包含着时刻——早晨,季节——中国江南收割早稻时节;气候寒冷——达零下40度。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王教授”一定身在同北半球夏秋季相反季节的地区;又有“强劲东风”、“天昏暗”等条件,可以判断该地是极地附近区域,加之第一个小问题有“南极地区”之选项,则相应作出正确选择。
而后两个小题,实际上是对江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和植被特点的认识。
考生首先应认真仔细地阅读日记内容,再了解题目的要求,以对材料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有足够的敏感,并理解信息的内涵,然后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
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
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和重要内容。
对地图的考查形式不断创新,从中可以考查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其中侧重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
例如,见到河流流向就能判断地势的高低;见到滩涂、三角洲面积的扩大,能够判断水土流失加剧;见到侵蚀平原,能够知道该地地势较低;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就能判断河流流向等。
若能运用绘制简图(如近日点和远日点简图)、添加辅助线(如添加等值线)、图文转换等方法,往往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上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流三角洲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3.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A.水土流失的治理B.酸性土壤的改良C.荒漠化的防治D.河流的综合整治【说明】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以及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的把握,兼有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了解;要求的方法是读图分析和比较分析。
试题总题干通过文字叙述和原理示意图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的信息主要有:我国西北地区,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从山地流入农业区并消失的季节性河流,农业区中沿河分布的聚落。
在分题干中逐步给出的信息有: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农业区的优势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比较),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
题干所给的图像是示意图,它突出了西北地区绿洲所在的区位特点——位于山前洪冲积扇。
题干通过三方面的信息显示农业区即是干旱地区的绿洲,即我国西北、山前呈扇形的农业区、季节性河流。
这三条信息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条,或是对任何一条信息的获取出现偏差,都可能出现判断上的误差。
因为图示范围相对较小,如不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单从图示来看,半湿润区也可能出现符合此图的农业区。
如果把图示地区判断错了,解答就会随着出现错误,如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可能会成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而非荒漠化的防治。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审题中,需要对题目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
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题目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试题的要求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考查什么概念和原理、什么能力和方法、什么主题和观念等意图。
【例3】读上图完成下列要求。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说明】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为背景,以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以绘图说明和看图分析为方法,以大气热力环流为基本原理,考查学生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理解。
教科书中没有详细介绍海—气相互作用,也没有要求掌握厄尔尼诺现象,所以,本题设计只是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出现概念)的发生作为一种现象,用学生学过的基本原理来分析。
题干以图像形式给出信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及其剖面上的暖水、冷水分布、洋流。
解读此图还需要结合全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知识,并对图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
根据大洋环流,图中赤道南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大洋东岸的洋流为秘鲁寒流;根据大气环流的知识,赤道南部盛行东南信风(南赤道暖流的驱动力);根据剖面上的水温分布,赤道附近东部为冷水,西部为热水。
这样可以提炼出图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等的综合作用下,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存在着热力差异(东冷西热)。
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正确绘出洋面上的大气环流方向(题中隐含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进一步,根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和降水的知识,下垫面热的地方为上升气流,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容易形成对流雨;下垫面冷的地方为下沉气流,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干燥少雨。
将这些原理同图中地区相对应,太平洋赤道附近西岸多雨,东岸少雨(东岸还叠加了寒流的影响),这同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秘鲁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地理知识是一致的。
对第(2)题文字信息(如果……)提炼得出的有效信息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东西向的热力差异减小或不存在(东部异常增温)。
下垫面热力差异的减小导致图示的热力环流减弱或消失;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东部的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支配。
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因而这一能力目标能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
在中学教学和高考中,通常把运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例如综合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来设问,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考查考生能否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
【例4】上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图中纵坐标表示各地方气温的年变化幅度,横坐标为各地相应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读图回答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⑥ B.②④⑤ C. ④⑥⑦ D.②③⑤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尖叶林带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 D.①⑤④⑥【说明】该组题目的设计选用了在地理教学中很少使用但是又非常简单的资料“集群”定性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