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信任危机

中国人的信任危机

中国人的信任危机说起信任危机,先看看生活在你我周围的那些人,他们如今是否活得都很小心?比如在生活中,当你打开水龙头,你要敢于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才敢喝;过马路,你要敢于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你才敢绿灯行;坐高铁、地铁,你要敢于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你才能出门;就是你睡觉,你也要敢于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才敢住;遇到老人倒地,你要敢于相信扶他起来后,他不会讹你……没办法,这是一个怀疑盛行的世界!正是对这种情形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人人自卫”的社会。

谁也不信任谁,人们互相欺诈,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急速提高。

但信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生活,就像空气对于生命一样。

如果我们看到食品,就会想到中毒;看到微笑,就会想到陷阱;踏上大桥,就会想到坍塌;走进医院,就会想到误诊;我们生活能正常吗?一个所有人都只信任自己的社会还能叫做社会吗?朋友、亲人、爱人你能够相信谁?现在无论是做生意还是谈恋爱,好像人与人之间,都像堵着一栋墙,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信任。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切向钱看,一切只向钱看”的“镀金时代”的特征,一如当年马克•吐温所写道的美国的“镀金时代”:“空气中充满了金钱气息,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金钱的味道在我们周遭的空气里漂浮。

”为了短暂的利益,朋友欺骗朋友,叔叔欺骗侄子。

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熟人邻里都需要设防,陌生人之间更是人人自危。

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而是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你害怕他另有所图。

不信、不信、还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

如果两个人谈恋爱,首先都怕对方在乎的不是自己,而在乎的是别的什么东西,所以要求对方有车有房已经是诸多女性择偶的硬性标准之一,爱情变成了生意或交易,是不是真爱倒变成了一个“愚蠢”的话题,很少有人这样问自己。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在一个信任关系薄弱、互不信任的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将日益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经济发展的滞后等。

因此,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失去的信任。

首先,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底线。

个人的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修复信任的关键。

每个人都要自觉践行诚信,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只有广泛普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对诚信的高尚追求,才能够逐步重建信任。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社会信任的稳定建立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只有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促进社会信任的重新建立。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自律和监督。

社会组织和机构是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力量。

他们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信誉度,从而增加社会信任。

第四,建立信任重建机制和平台。

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

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投入,建立信用信息库,全面记录社会主体的行为情况。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增强信任的重建效果。

此外,需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社会信任意识。

将社会信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信任的重要性,学习诚信的道理。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充分发挥作用,亲子沟通、家庭信任的建立也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

最后,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网络。

在社会信任危机中,各社会主体应当互相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参与行动。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呈现出一些不良的趋势,如虚假宣传、假货泛滥、欺诈行为等现象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诚信危机现象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上造成了损害。

本文将分析中国社会诚信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1、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但也存在着一些“以诈骗取胜”的观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夹带私货”等,这些错误观念特别容易让人忽视诚信的重要性。

2、制度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些制度性缺陷与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也给诚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商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方面,监管人员监管力度不足,对于不诚信的企业或商家处罚过轻,让商家觉得这个市场不需要诚信。

3、道德风险的低昂道德风险种植在了需要诚信的各个领域中,事实上,一些领域对于损害品牌形象或违法犯罪产生的惩罚依然较低,这样的恶劣形势给了未满足的企业违法犯罪机会,这种做法通过牺牲此前名声换取短期的利益,这样的交换并不能完全实现大多数民众所期望的未来诚信发展建立。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常自我保护,导致不诚信的状况出现。

1、强化诚信意识诚信要源自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们需要强化社会公民的诚信意识。

公民的道德素质是个体行为遵守诚信原则的根本出发点。

识别诚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秉持最基本的商业道德、个人信用和遵守约定,以促进诚信环境建立。

2、完善法律法规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市场秩序的监管,完善真诚、诚信、互信和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

3、加大惩戒力度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制裁,对企业、个人行为的严惩应默认成吓唬、降低违法犯罪成本;真正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

加大惩戒力度不仅可对违规行为者起到制约,同时有助于为诚信建设的良好环境营造合适的氛围。

4、提升诚信信用体系建设诚信信用是公民和企业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中标题发挥的重要支撑。

通过建立全面、可访问、可用的信用体系,可以增强社会各个目标群体公民、企业、政府每个人的从事市场活动把握诚信的信任感。

中国人信任危机

中国人信任危机

• 国家的各种“权威”要降卑自己,顾念人民的权益。世 上的“权威”是神赏赐的权柄,并不能滥用,要对神尽 忠作神的仆人,对待地位低的民众也要有一颗为仆的心 肠,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因为知道在自己的“权 威”背后还有一位神判断万有。 • 政府要有为真理开放的心态,走出个人主义的狭隘。让 国人自己去分辨何为善恶、真伪,让真理在中国无限制 地自由传播,让国人真正产生对真神的信心和敬畏,那 么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就不攻自破了。 • 国人要接受信仰教育,按着真理去过自己的一生。国人 要重建信任,先要在行事为人上谨守自持,而行事为人 的标准在于信仰的建立,信仰建立的开端要靠教育,因 为不听道便不能信道。
中 国 人 信 任 机 危
一、毕福剑事件
二、陈赫离婚事件
三、生活常例 四、信任危机原因 五、解决方法
六、结论与启示
犹 大 告 密 , 谁 之 过 ?
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微博上所说:“朋友私聚,戏 谑调侃,说几句不恭敬的话,何罪之有?若要处分, 该处分的是那个骗取信任、拍片并上传网络者。社 会影响都来自这个上传行为。处分毕福剑,无疑是 鼓励无耻的背信弃义和密告,破坏人际基本的信 赖。” 媒体人王志安的微博:“饭局上录音录像再公开, 摧毁的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信任。这种信任的重 要性,超过意识形态,超越各种理想和主义。一 旦失去这种最基本的信任,他人皆是地狱。人是 活在社会中,不是活在主义里。那些用政治正确 审视私域里一言一行的人,本质上都是法西斯。”
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
• 塑化剂风波:2011年4月,塑化剂污染食品饮料 • 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年3月,“瘦肉精”毒品混入猪肉, 危害人体健康。 • 2011年4月,上海“染色馒头”大摇大摆进超市。 • 2011年7月,味千拉面“骨汤门”,味千拉面连锁餐厅勾 兑汤底。

当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征候及其主体根源

当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征候及其主体根源

些 社 会矛 盾 。在 经 济 层 面 , 会 矛 盾 主要 集 中 于 社
贫富差距问题 ; 在政治生活层面 , 官僚 主义、 形式 主 义、 公共权力部 门化 、 贪污腐败等现象 引发 了人民群 众 的不满情绪 。化解这些矛盾 , 一方 面有赖于社会 正义的实现 , 确保所有社会成员 的平 等地位和基本
危 机 的征 候 及 其 主体 根 源
舒 远 招
( 湖南师范大 学公共管理学 院教授、 士生导师) 博
我 国社 会 近 3 来 , 随着 经 济 改革 的巨大 成 O年 伴 功 , 各个领 域都 取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成就 , 们 物 质 在 人 生 活水 平极 大提 高 , 综合 国力 不 断增 强 , 已经 成 为 世 界第 二 大经 济 体 。但 是 , 由于 我 国依 然 处 于社 会 转 型期 , 项制 度建设 依然 在 逐 步完 善 之 中 , 出现 了 各 也
到各种 社 会 因素 的影 响 。社 会 体 系越 发 达 、 结构 其
体 成员 相互 理 解 、 互 尊 重 、 互 认 同 , 社 会 生 活 相 相 在
越 复杂 , 人 对 于社 会 整 体 的依 赖 程 度 就 越 强 。信 个 任 帮助 人们 消 除 彼 此 之 间 的 隔 阂 , 近 人 与人 的距 拉 离, 增进 社会 成员 间 的亲近 感 , 而 帮助 建 立 人 际 间 从
府的信任能够提高社会成员 的生 活信心 , 帮助人 们
进行 生 活 的规 划 和 安 排 , 免受 到 不 确 定 性 因素 的 避
当代 中国社 会 信任
干扰 。信任更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基础。信任度
越 大 , 能够更 多地 体谅 、 就 理解 、 容 他 人 , 而 建立 宽 从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制度缺失
制度的缺失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去分析。就理论角度而言, 当前许多领域都存在制度的真空地带。就现实角度而言,虽然我 们不断推出新的制度,但是制度的实行情况则不令人满意。政策 可以商量,原则可以变通,是非界限模糊,衡量标准不定。制度 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扭曲与缺失带来的是行为的越轨、思想价 值观念的混乱。最终,制度在人们心中失去神圣性,违背规范的 行为比比皆是。各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又加重了信任危机的局 面,严重摧毁信任的根基。随着制度受到藐视,人们就把怀疑之 矛指向制定政策、规范的集团,对决策者和管理者产生不信任态 度,人们的信仰、信念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导致情绪低 落、态度消沉和信任危机。
利益调整
追求这个目标,要靠两个办法:一个是产权, 有恒产者有恒心。第二个手段是纪录。 加强利益关系的调节,着力解决贫富悬殊和非 理性致富手段盛行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快发 展,才可能调整好利益格局,才可能从根本上 解决加进入专家系统的各级成员的可识别 性,即健全我们的评价系统。 因为可识别性是靠评价系统来获得的。为什么 要建立学历社会?证书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给 每个人贴一张标签。
四、中国社会信任的三种系统的破坏
货币系统 专家系统 人格系统
六、当前信任危机的成因
利益失衡 制度缺失 观念变迁
五、如何恢复社会信任
要建立某些制度来促进人们追求长期的效益 要增加社会上的可识别性 政府的作用 其他方法
信任的两种理论取向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简化机制论— —信任除了将复杂简化,还要将不确定性简化,要把 面对的很多潜在的伙伴简化为二元的结构。一类概括 为可信任的,一类概括为不可信任的,以此来决定与 前者合作而不与后者合作。简化机制没有帮助我们消 除风险,但是它帮助我们下定决心去决策,去行动。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结构论 ——一 个是人格信任,一个是系统信任。后者又包括货币系 统和专家系统。

中国的信任危机

中国的信任危机
二、信任的结构
1、利——货币信任
关于利益我主要讲货币信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货币?货币信任的研究,最早的一种理论是贵金属理论,后来熊•彼特等人将贵金属理论颠覆掉了,他认为货币为什么被相信,根本不是因为是贵金属,纸币所以能在社会中扮演这样功能,就是因为生活当中多次发现它管用,人人都接受,就可信了。就是说货币被信任是因为被我们信任。即我们信任他是因为信任他。货币的信任结构是从众。人类的合作就是从信任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大的。如果没有信任,货币就跟白纸一样了。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生活了。所以说货币信任是我们建立信任分析的基础。没有了货币信任,社会运行就是不可能的。
专家信任。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专家信任。比如说得了病,就要找专家来看病;如果去送孩子辅导功课,我们要找高级教师;如果要吸引学生学校要请大师来张威风。我们什么相信专家系统?第一,这个系统是科学的系统,相信专家系统的前提是相信科学。第二,这些科学系统的专家们,跨过了一个门槛,有入场证,至少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同行之间的评议,专家系统和货币和政治上的民主不一样。民主是大众说了算,科学相信精英,也只有相信精英。第三,专家评议。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判断他或她是一个专家。因为这个系统的特殊性,只能相信专家们的评议结果。其实我们还是不知道专家是否有真本领,但是社会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评价系统,靠这个东西来建立一种信任,也要靠信任来建立专家信任。
名人信任。名人相信和专家相信类似,我就不多说了。名人因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得到相信。另外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受到社会监督,信任度自然高于一般人,也不得不高于一般人,当然那些靠绯闻来保持知名度的人除外。
3、权——关系
我讲的权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权力,权是一种关系,包括了熟人、政治和法律信任。
熟人——人格信任。人格信任是一种熟人信任,熟人包括亲戚和朋友。熟人当中为什么是比较可信的?第一,和熟人打交道是重复博弈,使得人们不会轻易地背叛,因为欺骗别人的结果就是得到我们的报复和惩罚。第二,你知道他的历史,可以由他的过去推断他的今天和明天。当然一个人的昨天说明不了他的今天和明天。但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和自己有关系人总比不认识的人值得信任吧。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概述PPT(共 34张)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概述PPT(共 34张)
2009年10月21日,天津市 民许云鹤驾车行驶至红旗路 上时遇见跨越护栏的老人王 秀芝受伤倒地,下车将其扶 起。
2011年8月26日,南通长途 司机殷红彬在路上扶起一位 被撞伤的老太太。
结果
理由
老太一口咬定是彭 宇将其推伤,07年 鼓楼区法院判决彭 宇支付老太45876.6 元赔偿金。
法院采取判决理由是由老 太提供,仅仅为一句话 “他(指彭宇)要没推我, 他过来扶我干嘛,分明是 做贼心虚”。
危机 “医院暴力”后的信任危机 《手机》让不少夫妻当场反目 西安:家政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父母面临少儿“信任危机” “审计风暴”后的涨价信任危机 非典引发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2011 9 2
血抢去小敢倒岁
堵救医时上后的
塞时院以前,李 年
呼 吸
间 ,
救 治
“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 医患关系现状,令人胆寒! “三鹿奶粉”带来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召回门”掀起的汽车返厂风潮,暴露质
量安全问题 “彭宇案”引起的“不想救”与“不敢救”
的话题争议,揭露道德人格问题 “郭美美事件”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
婚前调查与信任危机 李振萼:“瓜田李下”死亡凸显官员信任
信任危机在本质上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冷漠和不 能坦诚相待,而且是共同价值观的动摇或丧失之后人们 对他人、组织和政府的怀疑与猜忌。
二、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
毁掉一个行业
毁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 础
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
信任结构缺失的情况,交易的成本会加大
三、当前信任危机所造成的 危害
后 ,
搀 扶
众 人
大 爷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猫眼看人】-凯迪社区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文化纵横》2011年4月刊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杜月笙:穿梭于“家国”与“江湖”的大佬
社会信任机制的市场化
“李刚案”损害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扶”还是“不扶”,这成了一个问题
会成员通过平等参与建立商业信任的典范。

在政治领域,重新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契约是加强国家和社会之间政治信任的必由之路。

国家应该在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参与的精神,建立新的公共品提供方案,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明确家庭、社会和政府三方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

此外,在社会组织方面,国家应该逐渐放开对社会组织的垄断,赋予各社会阶层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社会信任不是公共品,而是任何开放社会都能自发形成的一种秩序,国家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货币本位”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动摇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价值体系,破坏了国家与社会、市场利益各方以及社会成员间信任的基础。

但事实上,健全社会的信任(信用)制度和可持续货币体系应该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现了社会信任(信用)的“社会化”,让货币和权力服从社会要求,社会自身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2019年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doc

2019年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doc

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

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与重建之道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合作的基石,然而近年来,社会信任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以及重建社会信任的途径。

I. 原因分析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有多个原因,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原因:1. 经济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分配是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时,社会的阶级和财富差距扩大,这导致穷人对富人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增加。

经济不平等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感,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他人的信任。

2. 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受贿时,人们对政府和政府机构的信任会受到严重打击。

政治腐败破坏了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观,导致人们对整个社会制度失去信任。

3. 媒体失信媒体的不实报道和失信行为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媒体传播虚假信息、追求利益而不是真相时,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将受到质疑。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其失信行为不仅破坏了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期待,也对社会信任造成了负面影响。

II. 重建之道针对社会信任危机,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重建社会信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应对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1.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

只有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才能重建社会信任。

2. 提升政府透明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公众的信息公开,加强透明度。

通过公开政务信息,人们可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理由,从而建立对政府的信任。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听取民意,增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3. 增强社会责任感个人与组织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

通过回馈社会、关注他人,人们可以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履行企业公民的角色,推动社会信任的重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其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诚信缺失必然会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过程,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建构。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深刻认识其危害性,深入把握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有力的治理诚信缺失问题。

广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四大领域信用缺失问题,包括企业信用缺失、个人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缺失等问题,每个领域的信用缺失问题都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个人信用缺失则会加剧社会不信任,政府信用缺失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缺失滋生腐败犯罪,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绊脚石。

狭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细分为五个部分。

其一,商业信用危机。

毁约、违约、欺诈签约、恶意骗约的商业流氓行为屡见不鲜,其存在和蔓延不仅破坏了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风险加大。

其二,产品信用危机。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而且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泛滥成灾。

其三,金融信用危机。

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

而现在,金融生活领域中,集资诈骗、货款诈骗、票据诈骗等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

最后,官员信用危机。

极少数领导干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务实效。

如“以实掩虚”搞形象工程,上“短平快”项目,还有极少数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之利,这种权力腐败极大地污染了社会诚信,也影响到政府的诚信。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深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起源:"家国"之外更有一个"江湖"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2011年05月05日14:44 来源:人民网-《文化纵横》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思考公共事业管理10—8贾路敏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近期中国接连发生连串事件,揭示出社会信任危机之深重,民众对执政党、对政府、对干部官员极不信任,典型例子是动车追撞事件,政府说话不论真假,完全没人信,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那句:“反正我信了。

”道出政府信用崩塌的现实,令人惊叹的是社会信任危不只是民众不信政府和执政党,原来极其权威的专家、尚可信任的传媒、当受尊重的医生教师等,都因其劣行蠢举,失去可信感。

更为严重的是,还是社会信任危机,事实已经弥漫到人间,不用说那些公办的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属下的青基会等,一个个卷入丑闻。

甚至在街上的普通老人,自己摔倒后,要指控救助他的人撞伤他,法官还判无耻老人得直。

由之出现老人在街上病倒、摔倒没人敢扶的奇景。

而卫生部跑出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笑谈。

社会危机应该这样看:百姓不信任谁呢,当然是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尤其是长期说假话、做假事的人。

这种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是富商,是无良专家和艺人等。

为什么他们要骗老百姓,因为只有骗了,他们才能维护、获得自己的利益。

群众中流传“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中央只当没看见。

”毛泽东说:人民网的眼睛是雪亮的。

林肯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

狼来久了,谁还信!百姓不信时,就是他们失去利益之日!!普通百姓之间,相互信任吗?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多少有一些人利益至上,确实使利益受损,但这不是主流。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包含那些小商人,不讲诚信的,也没有几个人。

因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毕竟要靠诚信生活,不诚信成本太高,他们玩不起!所以,诚信流于野!为了了解社会信任危机,必须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

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

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信任”二字可以解释为相信而敢于托付的意思,信任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石,是我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我们社会向前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

一个良好信任体系的建立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有效的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交流,政府与群众间的彼此信任更能有效的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文明的社会。

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人情味的冷淡,彼此之间的一种不信任的氛围,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看到老人摔倒无人施救,政府辟谣更是无人相信等情景,我们可以在不同人群,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中都可闻到这种不信任的气味,这种彼此不信任的情况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我们中国,我们绝大部分人都讲究一个“熟人关系”,同乡、同事、同僚、亲戚、朋友这都是环绕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巨大的关系网,是大家彼此信任的基础,彼此只相信熟人,“找熟人,托关系”,信任存在于熟人圈中。

而当我们面对陌生人陌生世界时,我们往往采用一种怀疑的心态,怀疑他们的动机,怀疑他们的目的,甚至有的时候采取一种欺骗的手段,似乎欺骗陌生人毫无愧疚。

当利益的冲突延伸到熟人圈时,当某些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一定情况下“杀熟”时,熟人圈的信任也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彼此间的猜忌和怀疑,毫无信任可言了。

传销、熟人诈骗等都是利用了熟人的信任,消耗了社会的信用体系。

另外,从“彭宇案”到“挟尸要价”等事件,更加加深了社会群众信任危机。

当熟人之间的信任的消失,陌生人人之间为了利益而更加的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就出现了。

社会信任危机的出现必定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政府的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社会信任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社会信任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社会信任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这一事件被广泛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节点。

首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信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信任的基础已经受到了连年的内乱和外患的破坏。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国家安全和政府能力的信任。

中国政府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无能和被动态度,使人们对政府的失望达到了顶点。

同时,由于事变的突然性和日本军队的残暴行径,人们对日本的不信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

九一八事变不仅仅是日本的军事侵略行动,更是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的深层危机的显现。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中国社会的撕裂、政府的腐败、民众的贫困、经济的落后等问题浮现出来。

人们开始怀疑政府的能力和诚信,怀疑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种对社会基本制度和价值观的不信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信任危机愈发严峻,这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也涉及到经济、教育、医疗等社会各个方面。

人们开始对商业行为、医院治疗、学术研究等产生怀疑,失去对各种社会机构的信任。

这种信任危机的影响深远,不仅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损害了人们的精神健康和社会稳定。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催生了中国社会信任的重建和再思考。

面对外部侵略和国内危机,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和寻求解决方案。

人们开始强调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守信、公民道德等价值观念,试图重塑社会信任的基础。

政府也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升社会制度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例如,加强法治建设、推行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组织的监管,遏制腐败现象等。

在当今社会,中国社会的信任问题仍在持续挑战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其分析【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存在诸多潜在问题,包括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社会信任危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以及政府决策与民众参与的关系。

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与发展造成威胁,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

为解决这些潜在问题,建议加强监管,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绿色发展,以及增强政民互动。

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担当,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稳定、发展、潜在问题、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信任、教育资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政府决策、民众参与、未来发展、解决方案、责任、担当。

1. 引言1.1 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社会稳定与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的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社会的发展则是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是社会迈向更美好未来的动力和保障。

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又会促进社会稳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也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谐和稳定。

社会稳定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繁荣、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

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社会稳定的基础,加强社会发展的动力,让社会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

1.2 潜在问题的定义潜在问题是指当前社会存在但尚未显现出来的一些隐患和矛盾。

这些问题虽然不太明显,但却可能在未来发展中逐渐凸显并产生影响。

潜在问题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需要及时识别和解决。

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过程中,潜在问题可能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

认清潜在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于确保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作者:郑永年黄彦杰来源:《文化纵横》2011年第02期编者按:面对我们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背信、欺诈、冷漠与荒谬,大多数人都不免发出“人心不古”的哀叹,继而憧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纯朴人心,甚至民国时代的文人雅韵或壮士一诺。

然而,回归现实之后,我们却仍然汲汲于生存借口,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一轮的猫鼠游戏中。

事实上,“人心不古”并不一定是迂腐的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以一种绵软无力的托词,揭示出一个坚硬的事实:信任危机折射出的,乃是一个庞大古老社会的现代转型之路。

正如郑永年和黄彦杰所指出的,尽管古代中国也是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度,但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社会基本结构的剧烈改变,我们的信任危机前所未有地深化,成为体制性与结构性的问题。

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国家化和市场化齐头并进,却成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

当然,无法否认的是,在连年的战争和政治运动之后,三十年经济改革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秋风充满历史感地指出,今日中国面临的处境类似于汉武帝时代:物质主义刺激下的商业极其繁荣,但由于信任的缺失,导致社会充满紧张与冲突。

或许进一步而言,这是周制与秦制为代表的两种信任传统,在神魔之战后开启新世界的入口所在。

在繁荣与混乱并存的汉武帝时代,诞生了如董仲舒一般贡献了完整体系和核心论点的思想巨人,为曾经导致人际信任关系崩溃的秦制画上了休止符。

无论后世如何评价“独尊儒术”与“外儒内法”,至少历史证明,经济复兴之后将有可能迎来一场价值与信任的复兴。

然而,这种复兴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一味消极地等待,只会让我们沦入犬儒主义的逆来顺受之中。

真正有生命力的“自生自发秩序”,同样建立在创造、建设甚至是牺牲的基础之上。

我们曾经尝试过大规模的疾风暴雨般的“不破不立”,投放过震撼灵魂深处的“精神原子弹”,却收事倍功半之效,甚至今天还被它的后遗症纠缠无已。

那么,重建信任的可能路径究竟在哪里?或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淘宝网信用体系,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真正可持续的路径与制度模式。

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交易世界里,没有一呼百应的商界领袖,只有如你我一般的平凡小店主,他们利用规则,他们趋利避害,但是良好的制度设计阻遏了他们见利忘义。

尽管“无商不奸”的蔑称已经成为我们的口头语,但新时代的信任重建,或许正是从我们最意想不到的这片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同样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还有一个平行的外部参照系——台湾。

同样经历了激烈的反传统运动,甚至更有五十年异族统治和惨烈的“二二八事件”,台湾社会的信任感仍然得以成功重建。

刘兆隆以平和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台湾如何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弥合信任的空隙,最终实现权力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无论是穿越幽暗的历史隧道,还是重温半世纪家国悲欢,抑或在熙攘之间探微知著,我们期待,一个克服危机而重生的信任社会,是我们般配享有的,而且是能够享有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变局不可能没有延续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社会的许多机制,其中也包括“信任”生成的机制,而这些机制明显是和时代发展脱节了。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的根源:一个是作为现代转型期普遍现象的社会信任体制尚未健全,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一些特点所造成的社会不信任。

分析这后一方面的社会信任问题,就要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历史轨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历史起源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的“家国”体制中之所以没有被“问题化”,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空间,其实并没有超越传统大家庭、宗族和邻里社会的狭小范围。

信任建立在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即家族和共同体生活中相互依赖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心理状态。

用比较学术的语言说,就是信息的对称性和行为的高度可预见性。

一般而言,只要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基础没有破坏,传统社会一般家庭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即使一度被认为是深刻的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在国家权力没有过分进入农村的常态下,其实也很少产生不可调和的信任危机。

比起这种自然产生的“社会”信任,传统社会政治层面的信任和经济层面的“信用”却因为缺乏合理的制度载体而问题重重。

由于皇权是唯一的“全国性”的组织力量,包括市场在内的任何其他社会组织都无法发育成熟,并覆盖全社会。

而家族皇权也因为缺乏资源和能力,无法通过有效提供公共品,建立起国家和社会间的信任。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皇权对于社会经济的控制,进一步使社会产生对社会信任生成不利的机制。

也就是说,在缺失自主社会的条件下,社会群体自身也很难产生信任感。

西方近代在国家权力之外生长出一个“市民社会”,近代中国则在“家国体制”外更有一个“江湖社会”。

通俗说法是“社会上混”,江湖社会包括了所有脱离了编户齐民控制的人群,例如商人、流民、僧道、掮客、艺人和落魄文人,以及脱离了正规编制的民夫和军队等。

不过,和处于西方经济生活枢纽地位的市民相反,这些边缘人为了生存,必须依靠暴力寻租和非法经营的“体制外”组织,这些被称为“帮会”的跨地区和跨阶层组织也发展出了极其具有依附性的私人化的信任制度。

这种信任制度的封闭性和人身依附程度还远超于“家国体制”。

反映在社会组织上,就是私人和小共同体本位,比皇权更缺少公共性。

如果说皇权是正式的体制,各种形式的“私会”是非正式的组织,而从文化结构来说,它们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传统中国存在的体制性“社会信任”问题也多产生于“家国体系”和“江湖社会”之间,也就是社会常说的“江湖骗子”问题。

所谓江湖骗子,大多也就是指江湖社会中人。

由于不同的信任体系,江湖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交易之间就常常不守规则。

所以,传统社会真正体制性的“信任”问题主要是出自于正式体制和非正式体制之间的摩擦。

因此,解决近代社会的信任问题,要么是消灭非正式的体制,要么是把非正式体制整合到正式体制中来。

中国社会大转型:“信任”的国家化和市场化随着过去一百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剧变,尤其是革命和改革,传统的社会迅速解体,中国社会信任经历了一次大转型。

建国之初,国家通过各种社会运动和基层政权建设,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编户齐民”,从而基本消灭了“家国体系”以外的社会势力,例如江湖社会的活动空间。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国家具备了组织社会的能力,同时掌握了足够的经济资源,通过执行各项政策和“事业”的方式与社会进行“互动”。

随着现代国家能力初步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信任第一次被提上议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革命,新的政权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的彻底改造,终于成功地把国家力量推广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原来局限于家族和共同体内部的信任变成了对组织、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机制是,个体家庭对国家交出大部分剩余产品,换取国家提供满足其基本需要的私人品和必要的公共品,尤其是惠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这是新政权的一个基本隐性契约,也是维持新体系的最重要的一种契约。

进入改革时代,国家权力大刀阔斧地植入市场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主权货币空间(Sovereign Monetary Space)和现代信用体系,社会信任经历了市场化和货币化两个过程。

按照齐美尔等人的说法,随着货币成为社会交换的主要媒介,社会信任从人格化转向非人格化体系。

在新体系下,国家将大部分私人品和部分公共品的生产和供应推向市场,同时,个体和新的利益主体——公司,通过商品市场和劳动契约的方式进行交换,如此,社会信任也就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产生和维持,国家只是作为规制制定者存在。

与此同时,一些核心领域却并未市场化,反而是加强了国家化。

中央政府完全控制社会经济再生产体系——银行、金融和投资体系,并委托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经营土地和垄断产业这两个最重要的国家财政和资本来源。

金融当局、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这三个主要的行政和财政主体成为市场主体,并基本控制了信用的生产,也就垄断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那些掌握了财富生产机制的家庭与个人,也就取得了优先致富的权力。

另一个方面,一些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和半公共品,例如住房、医疗、教育、电力、交通和土地规划等,反而被完全委托给卖方垄断市场,与新的国家财富生成体系没有关联。

这一方面是剥离了国家的负担,成为国家财富积累的必要条件(例如医疗和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理想的财源(例如房地产)。

结果是公共品集中于少数人群,从而具有“私人品”性质,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品却永远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

由于家庭生活所需的物质和制度的公共品供应不足,年轻人的剥夺感就尤为强烈。

家庭,这个中国社会信任的核心单元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在国家化时代还能正常运转,现在又处于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已然陷入了某种危机当中。

所以说,国家化和市场化的齐头并进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恶化的起源,也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