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中国人的信任危机
中国人的信任危机说起信任危机,先看看生活在你我周围的那些人,他们如今是否活得都很小心?比如在生活中,当你打开水龙头,你要敢于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才敢喝;过马路,你要敢于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你才敢绿灯行;坐高铁、地铁,你要敢于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你才能出门;就是你睡觉,你也要敢于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才敢住;遇到老人倒地,你要敢于相信扶他起来后,他不会讹你……没办法,这是一个怀疑盛行的世界!正是对这种情形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人人自卫”的社会。
谁也不信任谁,人们互相欺诈,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急速提高。
但信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生活,就像空气对于生命一样。
如果我们看到食品,就会想到中毒;看到微笑,就会想到陷阱;踏上大桥,就会想到坍塌;走进医院,就会想到误诊;我们生活能正常吗?一个所有人都只信任自己的社会还能叫做社会吗?朋友、亲人、爱人你能够相信谁?现在无论是做生意还是谈恋爱,好像人与人之间,都像堵着一栋墙,越来越冷漠和缺乏信任。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切向钱看,一切只向钱看”的“镀金时代”的特征,一如当年马克•吐温所写道的美国的“镀金时代”:“空气中充满了金钱气息,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金钱的味道在我们周遭的空气里漂浮。
”为了短暂的利益,朋友欺骗朋友,叔叔欺骗侄子。
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熟人邻里都需要设防,陌生人之间更是人人自危。
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而是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你害怕他另有所图。
不信、不信、还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
如果两个人谈恋爱,首先都怕对方在乎的不是自己,而在乎的是别的什么东西,所以要求对方有车有房已经是诸多女性择偶的硬性标准之一,爱情变成了生意或交易,是不是真爱倒变成了一个“愚蠢”的话题,很少有人这样问自己。
2024年我国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的反思及对策
2024年我国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的反思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转型,信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信用缺失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对我国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的现象进行深入反思,并探讨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用缺失现象概述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信用缺失现象表现为多方面。
在商业领域,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合同违约、欺诈行为屡见不鲜。
在金融领域,逃废债务、信用卡透支不还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失信行为如拖欠工资、逃票等也频繁发生。
这些信用缺失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诚信氛围。
二、信用缺失原因分析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制度不完善是导致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失信行为成本较低,而守信行为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淡化也是信用缺失的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诚信意识逐渐淡化。
再次,市场监管不到位也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些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格、不公正等问题,导致失信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三、信用缺失的社会影响信用缺失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消费者和守信企业的利益。
其次,信用缺失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导致人们之间的信任度降低,社会凝聚力减弱。
此外,信用缺失还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四、反思与启示面对信用缺失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反思。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只有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信用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提高失信行为的成本。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分析信任是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代社会中却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这样一个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怀疑他人的诚信,对社会、政府和机构的信任降低,这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就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及其原因展开分析。
一、信任危机对社会的危害信任是社会的灵魂,它是人们合作的基础和桥梁。
在当代社会中,信任危机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变得更加疏离和冷漠,人们开始不再相信他人的诚信和善意,这将极大地阻碍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让社会变得不和谐和不稳定。
在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也会降低。
政府和机构的诚信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它们承担着许多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降低,认为这些机构不够公正和透明,不够负责任和效率。
这会导致人们对政府和机构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影响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有效开展。
二、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1.经济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当代社会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是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网络也变得更加缺乏确定性。
同时,经济转型也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和不确定因素的担忧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和机构的信任。
2.信任缺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当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也与信任缺失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有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变,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逐渐淡化或被取代。
同时,文化多元化和价值选择的个性化也使得人们之间更加难以共同认同和信任,这会影响到人们的福利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3.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性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也是当代信任危机的原因之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恶化原因及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恶化原因及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恶化的原因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恶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缺乏诚信文化引领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诚信,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现在很多人采取“以欺骗取代成本”的方式缩小成本差距,但这种倾向让人们缺乏诚信文化的引领。
2. 惩罚不足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中,对于失信行为的惩罚不足。
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处罚力度过轻,而且执行不到位。
3. 需求端对信用专业机构认识不足企业在诚信问题上,往往依靠内部管控和制度建设,“信用专业机构”似乎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共识。
此外,很多人对于信用评价还存有误解,认为评价的对象主要是个人的信用记录,而忽略了企业信用在商业往来中的作用。
4. 信息不透明现在市场信息不透明,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信息传播和信息交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可能出现虚假宣传、信息泄露等问题。
5.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欠缺我国现有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缺乏完善,机构建设以及法规制度建设也未能有序地推进。
所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恶化。
二、政策建议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修订现行法律,使信用体系制度更完美,为信用供给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信用信息公示加强信用信息公示,合理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数字经济的紧密联系。
构筑国家信用监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流,预警和风险防范。
3.惩戒力度加强央行、工商总局、税务局、公安局、海关、航空、铁路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打击违法行为,对于失信者和侵权者采取有力的惩戒措施。
有效降低违法行为的发生率,消除市场中的风险隐患。
4.加强信用文化培养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各阶层人民对信用文化的认识与重视,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辅之以行之有效的信用教育。
5.加强技术运用积极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信息化应用,并利用技术手段、数据手段对相关领域进行识别、预测与治理,并建立权威标准、实施监管。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
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和信任修复的措施社会信任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在一个信任关系薄弱、互不信任的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将日益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经济发展的滞后等。
因此,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应对社会信任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修复失去的信任。
首先,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底线。
个人的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也是修复信任的关键。
每个人都要自觉践行诚信,遵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只有广泛普及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对诚信的高尚追求,才能够逐步重建信任。
其次,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社会信任的稳定建立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只有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公平,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促进社会信任的重新建立。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和机构的自律和监督。
社会组织和机构是社会信任建立的重要力量。
他们应当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信誉度,从而增加社会信任。
第四,建立信任重建机制和平台。
当前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平台。
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投入,建立信用信息库,全面记录社会主体的行为情况。
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增强信任的重建效果。
此外,需要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社会信任意识。
将社会信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信任的重要性,学习诚信的道理。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充分发挥作用,亲子沟通、家庭信任的建立也是社会信任的重要环节。
最后,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网络。
在社会信任危机中,各社会主体应当互相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参与行动。
中国人信任危机
• 国家的各种“权威”要降卑自己,顾念人民的权益。世 上的“权威”是神赏赐的权柄,并不能滥用,要对神尽 忠作神的仆人,对待地位低的民众也要有一颗为仆的心 肠,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因为知道在自己的“权 威”背后还有一位神判断万有。 • 政府要有为真理开放的心态,走出个人主义的狭隘。让 国人自己去分辨何为善恶、真伪,让真理在中国无限制 地自由传播,让国人真正产生对真神的信心和敬畏,那 么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就不攻自破了。 • 国人要接受信仰教育,按着真理去过自己的一生。国人 要重建信任,先要在行事为人上谨守自持,而行事为人 的标准在于信仰的建立,信仰建立的开端要靠教育,因 为不听道便不能信道。
中 国 人 信 任 机 危
一、毕福剑事件
二、陈赫离婚事件
三、生活常例 四、信任危机原因 五、解决方法
六、结论与启示
犹 大 告 密 , 谁 之 过 ?
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微博上所说:“朋友私聚,戏 谑调侃,说几句不恭敬的话,何罪之有?若要处分, 该处分的是那个骗取信任、拍片并上传网络者。社 会影响都来自这个上传行为。处分毕福剑,无疑是 鼓励无耻的背信弃义和密告,破坏人际基本的信 赖。” 媒体人王志安的微博:“饭局上录音录像再公开, 摧毁的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信任。这种信任的重 要性,超过意识形态,超越各种理想和主义。一 旦失去这种最基本的信任,他人皆是地狱。人是 活在社会中,不是活在主义里。那些用政治正确 审视私域里一言一行的人,本质上都是法西斯。”
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
• 塑化剂风波:2011年4月,塑化剂污染食品饮料 • 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年3月,“瘦肉精”毒品混入猪肉, 危害人体健康。 • 2011年4月,上海“染色馒头”大摇大摆进超市。 • 2011年7月,味千拉面“骨汤门”,味千拉面连锁餐厅勾 兑汤底。
当代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征候及其主体根源
些 社 会矛 盾 。在 经 济 层 面 , 会 矛 盾 主要 集 中 于 社
贫富差距问题 ; 在政治生活层面 , 官僚 主义、 形式 主 义、 公共权力部 门化 、 贪污腐败等现象 引发 了人民群 众 的不满情绪 。化解这些矛盾 , 一方 面有赖于社会 正义的实现 , 确保所有社会成员 的平 等地位和基本
危 机 的征 候 及 其 主体 根 源
舒 远 招
( 湖南师范大 学公共管理学 院教授、 士生导师) 博
我 国社 会 近 3 来 , 随着 经 济 改革 的巨大 成 O年 伴 功 , 各个领 域都 取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成就 , 们 物 质 在 人 生 活水 平极 大提 高 , 综合 国力 不 断增 强 , 已经 成 为 世 界第 二 大经 济 体 。但 是 , 由于 我 国依 然 处 于社 会 转 型期 , 项制 度建设 依然 在 逐 步完 善 之 中 , 出现 了 各 也
到各种 社 会 因素 的影 响 。社 会 体 系越 发 达 、 结构 其
体 成员 相互 理 解 、 互 尊 重 、 互 认 同 , 社 会 生 活 相 相 在
越 复杂 , 人 对 于社 会 整 体 的依 赖 程 度 就 越 强 。信 个 任 帮助 人们 消 除 彼 此 之 间 的 隔 阂 , 近 人 与人 的距 拉 离, 增进 社会 成员 间 的亲近 感 , 而 帮助 建 立 人 际 间 从
府的信任能够提高社会成员 的生 活信心 , 帮助人 们
进行 生 活 的规 划 和 安 排 , 免受 到 不 确 定 性 因素 的 避
当代 中国社 会 信任
干扰 。信任更是人类所有美好情感的基础。信任度
越 大 , 能够更 多地 体谅 、 就 理解 、 容 他 人 , 而 建立 宽 从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权威资料]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遵守诺言就像守卫你的荣誉一样”。
信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道德守则。
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是相互信任,一个人失信于一人,那么将在社会很难立足。
在当代中国有着眼中的信任危机,究其原因是什么,面对出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建立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原因;对策信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信任,只是一种关系,然而却有极大的价值,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资产。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心里学中的含义是: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信任是社会影响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信任危机地定义,而信任危机地英语是:crisis of confidence;可见,欧美国家把信任危机当作是一种犯罪。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丢失了对他人信任,这是信任危机突出的社会现象。
二、中国信任危机现状在当代中国,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地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在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但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许多欧洲学者在17世纪就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一)企业信任危机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
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问题研究
转型期 出现 的亟待关 注和解 决的重 大社会 问题之 一。 本文着重分析 了社会信任 的基本 内涵和特点, 论述 了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缺失给社会带来的后果与 关键 词: 社会信任 危机 信 任文 化
1 研 究背景 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转型过程中, 人们 的生活方式、 交往方式和价值 观念都在发生 巨大的变化。 市场经济使人们从家庭人变成 了社会人 , 自由迁 徙权利 的兑现 、工作的频繁变动以及 交往方式 的多样性急剧地扩大 了人们 的交往半径 , 陌生的环境、 多变 的条件增加 了生活的风险, 使人们对 自己的 安全 产生了很大的焦虑。 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也使得一些人变得非常现实, 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忘记了长远利益和做人 的根本 。这种种情势使人们相 互之间的不信任感增加 了, 整个社会 的信任度 和信用度也降低 了。 如何重建 中国社会的信用系统 , 提高社会信任度, 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和重 要的理论问题 。 2信 任的基本 问题探 讨
会秩序的基础之一信任是相互 的, 它是社会关系 的一种形式, 人们依据是否存在
信任关系做 出如何往来的决定, 所 以, 信任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选择, 同时也 影响着社会秩序 的建立。 3转型期 中国信任危机 的表现 与后 果 3 . 1 转 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
关于信任 究竟 该如何解释, 社会学界的许多名家都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 尼可拉斯・ 卢 曼认 为, “ 信任 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 ” 。吉登斯则 将信任定义为“ 对 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 的信心 , 在一系列给 定的后果或事件中, 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 , 或者对抽象 原则 ( 技术性知识) 之 正确性的信念 。’ 综 合各类研究成果 , 我们可以得出以 下几 点认识 : 第一 , 信任是在社会交往 、 人际互动 中孕育 、 产生和扩 展的, 它 是社会交往、 人际互动 的产物。 第 二, 以建立基础不 同, 信任可以包括人际信 任和制度信任: 根据行为主体间的熟悉程度 , 人际信任可分为特殊信任和普 遍信任, 整个结构如 图2 — 1 所示。第三 。 信任 对社会而言必不可少, 是一种重 要的社会资本。
中国的信任危机
1、利——货币信任
关于利益我主要讲货币信任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货币?货币信任的研究,最早的一种理论是贵金属理论,后来熊•彼特等人将贵金属理论颠覆掉了,他认为货币为什么被相信,根本不是因为是贵金属,纸币所以能在社会中扮演这样功能,就是因为生活当中多次发现它管用,人人都接受,就可信了。就是说货币被信任是因为被我们信任。即我们信任他是因为信任他。货币的信任结构是从众。人类的合作就是从信任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大的。如果没有信任,货币就跟白纸一样了。也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生活了。所以说货币信任是我们建立信任分析的基础。没有了货币信任,社会运行就是不可能的。
专家信任。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专家信任。比如说得了病,就要找专家来看病;如果去送孩子辅导功课,我们要找高级教师;如果要吸引学生学校要请大师来张威风。我们什么相信专家系统?第一,这个系统是科学的系统,相信专家系统的前提是相信科学。第二,这些科学系统的专家们,跨过了一个门槛,有入场证,至少大学毕业,之后还有同行之间的评议,专家系统和货币和政治上的民主不一样。民主是大众说了算,科学相信精英,也只有相信精英。第三,专家评议。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判断他或她是一个专家。因为这个系统的特殊性,只能相信专家们的评议结果。其实我们还是不知道专家是否有真本领,但是社会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评价系统,靠这个东西来建立一种信任,也要靠信任来建立专家信任。
名人信任。名人相信和专家相信类似,我就不多说了。名人因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得到相信。另外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受到社会监督,信任度自然高于一般人,也不得不高于一般人,当然那些靠绯闻来保持知名度的人除外。
3、权——关系
我讲的权不仅仅指政治上的权力,权是一种关系,包括了熟人、政治和法律信任。
熟人——人格信任。人格信任是一种熟人信任,熟人包括亲戚和朋友。熟人当中为什么是比较可信的?第一,和熟人打交道是重复博弈,使得人们不会轻易地背叛,因为欺骗别人的结果就是得到我们的报复和惩罚。第二,你知道他的历史,可以由他的过去推断他的今天和明天。当然一个人的昨天说明不了他的今天和明天。但是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和自己有关系人总比不认识的人值得信任吧。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事件的型态类别_形成机理与治理思路
45
热 点 关 注 政 府 信 任 危 机 问 题
理 论 参 考
8 2010
4.制度倾斜与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为政府信任危机事件的大量产生提 供了催化剂。当制度在利益调整方面倾斜、制度不公正时,就会导致人们对于 政府的公平性的怀疑,进一步引发政府的信任危机。在经济体制和社会安排 上系统地偏袒更有权势群体的利益,倾向于保护政治上有权有势者和富人的 利益,而往往损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度倾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 剧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为政府信任危机事件的大量产生提供了催化剂。
43
热 点 关 注 政 府 信 任 危 机 问 题
理 论 参 考
8 2010
领热 导点 专关 论注 政 府 信 任 危 机 问 题
理 论 参 考 8 2010
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的社会信任受到巨大冲击,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社会信 任正处于一种解体状态:社会不信任已经盛行多年,并且表现和深入到社会关 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与官之间、官员之间、政府 上下级之间等等。在传统的话语里,这是一种“礼崩乐坏”的状态。
3.不断提高政府的能力和有效性,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绩效,夯实政府信任 关系的基础。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是缺乏能力和有效性的,其德性再好,也不能 获得民众的信任。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有效性,确保公 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符合民众的期望。当前,特别要注意以发 展社会公共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 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不断提高政府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为地方政府信任的重建和巩固提供根 本保障。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又是建立在其公共性、公正性之上 的。所谓公共性,强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 共服务,基本要求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谓公正性,强调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意志的执行者,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当 前,提高政府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防止地方政府自 身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第二,提高政府的自主性。没有较高自主性的政府,其 行为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各种利益集团,就容易产生体制俘获、制度倾斜等 现象,从而恶化弱势群体对政府信任关系。第三,严肃惩治腐败。世界银行指 出:“腐败亵渎了公众的信任。”“当前对地方政府信任最大、最直接的威胁来自 于腐败,而且腐败对政治信任的侵蚀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和扩散性。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及对策概述PPT(共 34张)
2011年8月26日,南通长途 司机殷红彬在路上扶起一位 被撞伤的老太太。
结果
理由
老太一口咬定是彭 宇将其推伤,07年 鼓楼区法院判决彭 宇支付老太45876.6 元赔偿金。
法院采取判决理由是由老 太提供,仅仅为一句话 “他(指彭宇)要没推我, 他过来扶我干嘛,分明是 做贼心虚”。
危机 “医院暴力”后的信任危机 《手机》让不少夫妻当场反目 西安:家政市场遭遇信任危机 父母面临少儿“信任危机” “审计风暴”后的涨价信任危机 非典引发信任危机
8旬老人摔倒致死群众围观无人施 救
2011 9 2
血抢去小敢倒岁
堵救医时上后的
塞时院以前,李 年
呼 吸
间 ,
救 治
“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 医患关系现状,令人胆寒! “三鹿奶粉”带来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召回门”掀起的汽车返厂风潮,暴露质
量安全问题 “彭宇案”引起的“不想救”与“不敢救”
的话题争议,揭露道德人格问题 “郭美美事件”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
婚前调查与信任危机 李振萼:“瓜田李下”死亡凸显官员信任
信任危机在本质上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表面的冷漠和不 能坦诚相待,而且是共同价值观的动摇或丧失之后人们 对他人、组织和政府的怀疑与猜忌。
二、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
毁掉一个行业
毁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 础
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
信任结构缺失的情况,交易的成本会加大
三、当前信任危机所造成的 危害
后 ,
搀 扶
众 人
大 爷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杜月笙:穿梭于“家国”与“江湖”的大佬
社会信任机制的市场化
“李刚案”损害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扶”还是“不扶”,这成了一个问题
会成员通过平等参与建立商业信任的典范。
在政治领域,重新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契约是加强国家和社会之间政治信任的必由之路。
国家应该在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本着公平参与的精神,建立新的公共品提供方案,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明确家庭、社会和政府三方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
此外,在社会组织方面,国家应该逐渐放开对社会组织的垄断,赋予各社会阶层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社会信任不是公共品,而是任何开放社会都能自发形成的一种秩序,国家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货币本位”的社会秩序。
这种秩序动摇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扭曲了正常的价值体系,破坏了国家与社会、市场利益各方以及社会成员间信任的基础。
但事实上,健全社会的信任(信用)制度和可持续货币体系应该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现了社会信任(信用)的“社会化”,让货币和权力服从社会要求,社会自身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2019年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doc
郑永年黄彦杰: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
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
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
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
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
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
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
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其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诚信缺失必然会干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过程,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建构。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深刻认识其危害性,深入把握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有力的治理诚信缺失问题。
广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分为四大领域信用缺失问题,包括企业信用缺失、个人信用缺失、政府信用缺失、司法公信力缺失等问题,每个领域的信用缺失问题都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个人信用缺失则会加剧社会不信任,政府信用缺失会影响政府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缺失滋生腐败犯罪,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都会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绊脚石。
狭义的说,我国社会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细分为五个部分。
其一,商业信用危机。
毁约、违约、欺诈签约、恶意骗约的商业流氓行为屡见不鲜,其存在和蔓延不仅破坏了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风险加大。
其二,产品信用危机。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而且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泛滥成灾。
其三,金融信用危机。
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
而现在,金融生活领域中,集资诈骗、货款诈骗、票据诈骗等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
最后,官员信用危机。
极少数领导干部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务实效。
如“以实掩虚”搞形象工程,上“短平快”项目,还有极少数官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之利,这种权力腐败极大地污染了社会诚信,也影响到政府的诚信。
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深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的起源:"家国"之外更有一个"江湖"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2011年05月05日14:44 来源:人民网-《文化纵横》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
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
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
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
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
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
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
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
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
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
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
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更是商业活动、社会关系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诚信问题层出不穷,给各个层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诚信危机的表现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诚信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趋于激烈。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开始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宣传、伪劣产品和商业欺诈等。
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2.个人诚信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个人信用问题日益严重。
有人通过欺骗、作弊等不诚实的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近年来,学历造假、合同违约等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3.社会信任缺失身处诚信危机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减弱。
大量的诈骗案件、不实的信息传播以及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使公众对社会环境的信任度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受到影响。
二、诚信危机的原因诚信危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包括:1.利益驱动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个人和企业选择了短期利益而牺牲诚信。
缺乏长远眼光和道德约束,使得诚信逐渐被边缘化。
2.法律法规滞后在一些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足,使得不诚实行为难以得到严惩,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传播,使得部分人对于诚信缺乏重视,有些甚至认为不诚实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的体现。
三、诚信危机的影响诚信危机不仅对个人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社会生态造成了威胁:1.经济损失不诚信行为导致的商业欺诈和产品质量问题,最终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损害企业形象,增加社会交易成本。
2.社会信任崩溃当社会信任崩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各种社交活动和商业行为中都充满了猜疑与不安,导致合作意愿降低,社会的整体效率减弱。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思考公共事业管理10—8贾路敏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近期中国接连发生连串事件,揭示出社会信任危机之深重,民众对执政党、对政府、对干部官员极不信任,典型例子是动车追撞事件,政府说话不论真假,完全没人信,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那句:“反正我信了。
”道出政府信用崩塌的现实,令人惊叹的是社会信任危不只是民众不信政府和执政党,原来极其权威的专家、尚可信任的传媒、当受尊重的医生教师等,都因其劣行蠢举,失去可信感。
更为严重的是,还是社会信任危机,事实已经弥漫到人间,不用说那些公办的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属下的青基会等,一个个卷入丑闻。
甚至在街上的普通老人,自己摔倒后,要指控救助他的人撞伤他,法官还判无耻老人得直。
由之出现老人在街上病倒、摔倒没人敢扶的奇景。
而卫生部跑出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笑谈。
社会危机应该这样看:百姓不信任谁呢,当然是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尤其是长期说假话、做假事的人。
这种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是富商,是无良专家和艺人等。
为什么他们要骗老百姓,因为只有骗了,他们才能维护、获得自己的利益。
群众中流传“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中央只当没看见。
”毛泽东说:人民网的眼睛是雪亮的。
林肯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
狼来久了,谁还信!百姓不信时,就是他们失去利益之日!!普通百姓之间,相互信任吗?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多少有一些人利益至上,确实使利益受损,但这不是主流。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包含那些小商人,不讲诚信的,也没有几个人。
因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毕竟要靠诚信生活,不诚信成本太高,他们玩不起!所以,诚信流于野!为了了解社会信任危机,必须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
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个方面,一些与社会再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和半公共品,例如住房、医疗、教育、电力、交通和土地规划等,反而被完全委托给卖方垄断市场,与新的国家财富生成体系没有关联。这一方面是剥离了国家的负担,成为国家财富积累的必要条件(例如医疗和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理想的财源(例如房地产)。结果是公共品集中于少数人群,从而具有“私人品”性质,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品却永远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
因此,传统中国存在的体制性“社会信任”问题也多产生于“家国体系”和“江湖社会”之间,也就是社会常说的“江湖骗子”问题。所谓江湖骗子,大多也就是指江湖社会中人。由于不同的信任体系,江湖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交易之间就常常不守规则。所以,传统社会真正体制性的“信任”问题主要是出自于正式体制和非正式体制之间的摩擦。因此,解决近代社会的信任问题,要么是消灭非正式的体制,要么是把非正式体制整合到正式体制中来。
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变局不可能没有延续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社会的许多机制,其中也包括“信任”生成的机制,而这些机制明显是和时代发展脱节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的根源:一个是作为现代转型期普遍现象的社会信任体制尚未健全,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一些特点所造成的社会不信任。分析这后一方面的社会信任问题,就要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历史轨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另一种短期行为就是“暗箱操作”以及更广义的腐败问题。一般来讲,“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是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久而久之,老百姓对此心知肚明,习以为常。最后,一般民众对反腐败和规制化就产生了“改革疲劳症”,不再信任把这些法律和纪检公共制度看成是“我们的”,而把政府官员列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发展成一种“仇官”心态。
当代信任危机的三个维度
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信任危机作为一种现象就比较容易认识了。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从他们之间的关系看,第一种信任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家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国民对国家的信任,很大程度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信任的基础。
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
市场化和国家化的更深层次结果,就是本应该开始非人格化和社会化的国家信用和社会信任,反而开始出现私人化和非社会化的迹象,这一趋势和大多人和小集团掌握之下,造成大面积的权力腐败和寻租行为。另一个与传统社会颇为相似的结果就是与社会生活相应的“非制度化”和社会信任的解体。权力对于经济利益和社会组织的垄断,反过来又压缩了社会的生存空间,提高了社会信用的成本,削减了合法经营的利润;而金钱和市场对传统意识形态和基层组织的取代,以及国家信用的私人化和非社会化,又进一步降低了一般社会成员“非常手段”的道德成本。这两方面的变化,最后导致各种“江湖(潜)”规则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大面积复活。
一、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
在国家与社会日益市场化和货币化的今天,政府并不需要像最初的隐性社会契约所规定的那样,为人民提供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事实上,只要民众劳有所得,物有所值,能够通过市场获得比较合理的回报,即是政府对社会契约的充分履行。但这一点往往难以做到,这从只占GDP大约10%~20%,并且逐年减少的劳动者收入份额就可以看出。前面提到的国家垄断,当然是最重要的长期结构性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直接破坏一般民众对政府信任的,还是一些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
与此同时,一些核心领域却并未市场化,反而是加强了国家化。中央政府完全控制社会经济再生产体系——银行、金融和投资体系,并委托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经营土地和垄断产业这两个最重要的国家财政和资本来源。金融当局、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这三个主要的行政和财政主体成为市场主体,并基本控制了信用的生产,也就垄断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那些掌握了财富生产机制的家庭与个人,也就取得了优先致富的权力。
比起这种自然产生的“社会”信任,传统社会政治层面的信任和经济层面的“信用”却因为缺乏合理的制度载体而问题重重。由于皇权是唯一的“全国性”的组织力量,包括市场在内的任何其他社会组织都无法发育成熟,并覆盖全社会。而家族皇权也因为缺乏资源和能力,无法通过有效提供公共品,建立起国家和社会间的信任。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皇权对于社会经济的控制,进一步使社会产生对社会信任生成不利的机制。也就是说,在缺失自主社会的条件下,社会群体自身也很难产生信任感。
进入改革时代,国家权力大刀阔斧地植入市场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主权货币空间(Sovereign Monetary Space)和现代信用体系,社会信任经历了市场化和货币化两个过程。按照齐美尔等人的说法,随着货币成为社会交换的主要媒介,社会信任从人格化转向非人格化体系。在新体系下,国家将大部分私人品和部分公共品的生产和供应推向市场,同时,个体和新的利益主体——公司,通过商品市场和劳动契约的方式进行交换,如此,社会信任也就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产生和维持,国家只是作为规制制定者存在。
由于家庭生活所需的物质和制度的公共品供应不足,年轻人的剥夺感就尤为强烈。家庭,这个中国社会信任的核心单元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在国家化时代还能正常运转,现在又处于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已然陷入了某种危机当中。所以说,国家化和市场化的齐头并进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恶化的起源,也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
西方近代在国家权力之外生长出一个“市民社会”,近代中国则在“家国体制”外更有一个“江湖社会”。通俗说法是“社会上混”,江湖社会包括了所有脱离了编户齐民控制的人群,例如商人、流民、僧道、掮客、艺人和落魄文人,以及脱离了正规编制的民夫和军队等。不过,和处于西方经济生活枢纽地位的市民相反,这些边缘人为了生存,必须依靠暴力寻租和非法经营的“体制外”组织,这些被称为“帮会”的跨地区和跨阶层组织也发展出了极其具有依附性的私人化的信任制度。这种信任制度的封闭性和人身依附程度还远超于“家国体制”。反映在社会组织上,就是私人和小共同体本位,比皇权更缺少公共性。如果说皇权是正式的体制,各种形式的“私会”是非正式的组织,而从文化结构来说,它们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如果作为国家权力代表的官员不被信任,作为国家权力规则的法律不被信任,作为国家行为具体化的政策不被信任,那么民众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国家全力控制的主权货币了。换句话说,一切系统风险统统集中到货币和信用体系上。但这样的国家就经不起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通缩,因为人民一旦发现货币也不可信,那么国家与社会间的信任就会完全崩塌,不同的力量就会诉诸暴力。从历史和国家的视角看,这并非天方夜谭,因为在中国本来就极不均衡的经济体系内部,已经蕴含了这样的货币风险。就是说,控制物价不再是一件经济任务,而是政治任务。
最后一种短期行为,也是最具爆炸性的,就是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私人的跋扈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2010年的“李刚案”、“钱云会案”。这些事件为什么具有爆炸性,可以导致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以及一种“你如何解释我都不信”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民生和腐败这些长期因素,已经深刻破坏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历史起源
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的“家国”体制中之所以没有被“问题化”,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空间,其实并没有超越传统大家庭、宗族和邻里社会的狭小范围。信任建立在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即家族和共同体生活中相互依赖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心理状态。用比较学术的语言说,就是信息的对称性和行为的高度可预见性。一般而言,只要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基础没有破坏,传统社会一般家庭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即使一度被认为是深刻的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在国家权力没有过分进入农村的常态下,其实也很少产生不可调和的信任危机。
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郑永年 黄彦杰 2011年05月11日15:20我来说两句 (3)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郑永年 黄彦杰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