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解析

合集下载

(word完整版)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word完整版)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cóngxiōng。

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

“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

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

“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

)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谓仇曰:“尔曹(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若健,远相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

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吴地。

)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独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浙江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浙江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分)D2.(3分)B3.(2分)B4.(3分)C5.(3分)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6.(6分)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7.A 8.D9.(4分)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

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二)(20分)10.(4分)(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5分)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6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cóngxiōng。

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

“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

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

“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

)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谓仇曰:“尔曹(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若健,远相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

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吴地。

)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独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端阳初始宜清晨,午晌过半好乘阴,节节高开创佳绩,快笔生辉候佳音。

乐此不疲别更亲,每句首字联独嗅!吾仅以此小诗祝高考期间的所有考生:金榜题名!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原文(一)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一)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努力就会有回报!高考频道为你带来“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解析”,感谢大家浏览本页面,更多高考资讯尽在高考频道!(一)关于选材从测试材料上看,今年文言文阅读文本《秦废封建》取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篇论述性的文章。

节选文字论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等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

这对于学生领略古人智慧、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关于命题从测试题目上看,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侧重于考查对文言文作品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

试题在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9、10、11、12小题,均对考查了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

前两题考查的是词语(实词、虚词),后两题考查的是句子。

第9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与往年一样,对实词的考查不重记忆而重推断,即考查其“在文中”的含义。

第10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第1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判断题的方式来考查。

第12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翻译作答的方式来考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这些都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平时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

第13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文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以往曾经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后来这个考点被取消,这一考点的恢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含义的梳理和理解。

第14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作者做出判断的直接依据。

试题素材源于苏轼的一篇议论性文章,比起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它的阅读难度要略高一些。

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上下文内容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类似的文章,如《过秦论》《六国论》等。

总之,文言文阅读,这些试题都意在引导考生对日常的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背诵默写,还要学会积累,重视理解和感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阅读中,真正理解和体会蕴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厚内涵和优美意境。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目前,备受关注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已开始。

其中高考语文试题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凌,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

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

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扩充)。

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

”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

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

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肆虐凋凌B.集结昼夜兼程C.版图稚嫩D.嫣然抱憾退出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席卷系扩展B.笼罩停扩展C.席卷停扩充D.笼罩系扩充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A项“凋凌”应为“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

后也用来比喻人的死伤离散。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延续了2015和2016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形的辨析。

2017年全国3卷高考文言文《宋史·许将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3卷高考文言文《宋史·许将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3卷高考文言文《宋史·许将列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授予官职)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选拔调动人才),先南曹(唐朝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

宋初沿置,设判曹事一人,以朝官充任),次考功(官署名。

三国时期魏国官署尚书中有考功、定课两个部门,隋朝时候设置有考功郎,属吏部,掌管官吏考课之事,历代沿袭,清末时废除。

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照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综核无法(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吏得缘文为奸(官吏得以根据呈文作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被选拨的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将奏(上奏)罢(罢免,取消)南曹,辟(开辟,设置)公舍(公堂)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liúnàn,阻留刁难。

这里指被阻留刁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这里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之使不敢行,以(相当于“而”,就)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泛指充任,任职)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文言中的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荆轲刺秦王》:“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办法报答太子了。

”与“有以”相对的固定结构是“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鸿门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在军帐中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娱乐的,我请求用剑来表演舞蹈。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 0 1 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 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

【2017全国卷n】《后汉书•赵惠传》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惠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气节,操行)。

从兄(堂兄)为人所(为…… 所:被)杀,无子,盛年十五,常思报(为……报仇)之。

乃挟兵(带着兵器)结客(约上宾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他)距(通“拒”,抵抗)者。

点以(认为)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有德行的人)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谓仇曰:“尔曹(你们,曹,辈)若健(康复),远相(我)避也。

”更始(汉帝刘玄年号)即位舞阴大姓(世家大族)李氏拥(占据)城不下(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招降)之不肯云(说)闻(听说)宛之赵氏有孤孙意(省略“以”,因为)信义著名愿得降(能够向……投降)之更始乃(于是)征点。

嘉年未二十,既(已经,……之后)引见(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为(担任)郎中,行偏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省略之)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盛被(遭受)创,有战劳(战功),还拜(授予官职)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状语后置,在南阳),盛素(一向)与奉善(交好),数遗书(wei4送信)切责(严词斥责)之,而谗者(进谗言的人)因(趁机)言点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点书(信),乃惊曰:“赵惠真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也。

”后拜怀令(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并兼(合并,并吞土地),为人所(被)患(憎恶,讨厌)。

点下车・・(官吏到任),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即穷诘(深究问责)其奸,收考(拘捕拷问)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省略“之”)请者数十,终不听(被允许)。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皇帝)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亲厚),今犯罪,怀令赵意欲杀之,愿乞其命。

2017高考课标全国Ⅱ文言文真题详解

2017高考课标全国Ⅱ文言文真题详解

2017高考课标全国Ⅱ文言文真题详解(二)(2017课标全国Ⅱ,10-13)(19分)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子春,二孙自杀。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2017高考语文试卷课标Ⅰ卷文言文谢弘微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2017高考语文试卷课标Ⅰ卷文言文谢弘微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谢弘微重点字词详细注释(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或者阵亡的军人、警员、公务员等,或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二、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

高考文言文真题详解(2017全国卷Ⅱ)

【2017全国卷Ⅱ】《后汉书·赵憙传》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气节,操行)。

从兄(堂兄)为人所(为……所:被)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为……报仇)之。

乃挟兵(带着兵器)结客(约上宾客,常指结交豪侠之士),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他)距(通“拒”,抵抗)者。

憙以(认为)因(趁着)疾报杀,非仁者(有德行的人)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谓仇曰:“尔曹(你们,曹,辈)若健(康复),远相(我)避也。

”(省略“以”,因为)信义著名愿得降(能够向……投降)之更始乃(于是)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已经,……之后)引见(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叫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为(担任)郎中,行偏将军事(行……事:做……工作),使(省略之)诣(到……去,前往)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遭受)创,有战劳(战功),还拜(授予官职)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状语后置,在南阳),憙素(一向)与奉善(交好),数遗书(wei4送信)切责(严词斥责)之,而谗者(进谗言的人)因(趁机)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信),乃惊曰:“赵憙真长者(德高望重的人)也。

”后拜怀令(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并兼(合并,并吞土地),为人所(被)患(憎恶,讨厌)。

憙下车..(官吏到任)......,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被发现觉察,暴露,败露),即穷诘(深究问责)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省略“之”)请者数十,终不..(拘捕拷问)听(被允许)。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指帝王皇帝)..............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亲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吏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律不可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其年,迁(升职调动,重新任命)憙平原太守。

2017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2017高考语文试题详解

2017高考语文试题详解【文章正文】2017高考语文试题详解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是众多考生备战高考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各个篇章的题目入手,对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点。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道难题。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化名著的阅读和理解上。

1.《庄子·逍遥游》首先,我们来分析《庄子·逍遥游》。

该文主要讲述了庄子通过自由奔放的想象,脱离现实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阅读时需要理解并把握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2.《孟子·梁惠王上》另外一篇阅读材料《孟子·梁惠王上》,主要描述了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

孟子通过这段对话表达了他对于贤明君主的期望和政治理念。

考生需要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并分析他与梁惠王之间的争论和交流。

通过对这两篇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考生能够提高对于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并在考试中更好地解答相关的题目。

二、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主要涵盖了各个门类的文章,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1. 散文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散文部分包含了两篇散文,分别是《姑苏行》和《自我决定》。

《姑苏行》是一篇描写古城苏州的散文,文中抒发了作者对苏州地方文化的喜爱和向往,并透过对姑苏城的描写,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

考生需要细致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分析其立意和主旨。

《自我决定》是一篇关于青春期少年自我认同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少年的自我思考和决定,倡导个体的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形成。

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呈现方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层思想。

2. 小说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小说部分以《长恨歌》为例,这是一篇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恨情仇的小说。

考生需要理解杨贵妃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描写,并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叙事方式,深入分析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3. 诗歌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及答案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一起来看看2017年高考的文言文真题汇编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一【天津卷】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学&科网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学*科*网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横道杀伤。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上池州李使君书》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上池州李使君书》真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上池州李使君书》真题含答案(2017·浙江卷·T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
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参考译文】
谢弘微,师陈郡阳夏人,他的父亲谢思,是武昌太瘦。

叔父谢峻,是司空琰的第二个儿子,没有后代,就把谢弘微过继为他的儿子。

弘微本名谢密,由于避他过继的母亲(司空琰的夫人)的讳,所以他的字就得以通行。

幼年时,他神情端庄审慎,在合适宜的时机才说话。

他过继的叔父谢混善于识人,看到他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的父亲谢思说,这个孩子十分早慧,将成大器。

有个这样的孩子,(此生)足矣。

谢弘微家境向来贫寒简朴,可是他所过继的人家则很富裕。

只给他几千卷的书籍,分发钱财俸禄,完全不关心(钱财的多少)。

谢混风度高峻,年轻的时候很少与人结交,只与同族的子弟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道以诗文吟赏雅聚。

他们曾经共同宴集,居住在乌衣巷,因此称之为乌衣之游。

谢瞻等人文采出众,富于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约的语言说服他们,谢混特别赏识他,称他为约微先生。

义熙八年,谢混因为刘毅的党派之争而被杀。

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家中的事情委托给谢弘微管理。

谢弘微管理经营家业,办事就如同谢混在世时一样,每一文钱每一尺布帛的进出都记录在册。

高祖继任,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从谢混去世,到这个时候九年,而房屋的修葺整饬,粮仓充实,门徒学业任用,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天地的开垦,比以前还多,家中的姻亲关系,礼仪风俗,来的人没有谁不感叹,有的人因此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深深感佩谢弘微的大义。

谢弘微秉性
严正,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侍奉继父的同僚好友,十分恭敬谨慎。

太祖镇守江陵,谢弘微担任文学一职。

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守丧期间以孝而著称,服丧超过一年的时间,仍然不改吃素菜的礼俗。

哥哥谢曜担任御史中丞,在元嘉四年去世。

谢弘微长时间只吃蔬菜,悲伤哀痛超过了礼俗,即使是在服孝结束后,还不吃鱼肉。

谢弘微少年丧父,侍奉兄长就想对待父亲一样,兄弟和睦到了极点,世上没有谁能超过他。

谢弘微不议论他人的缺点,而谢曜喜欢褒贬他人,谢曜每次说的时候,谢弘微常常用其他的事情来岔开话题。

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家中钱财数万,庭院住宅十多所,家中童仆达到几百人。

谢弘微没有拿走任何一样东西,用自己的俸禄(给东乡君)下葬。

他说:“亲戚之间争夺钱财,是十分鄙陋的事情。

现在分多少财产,不至于不足,人死过后,难道还能守住(这些财产吗)。

”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当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悲痛可惜,派左右卫将军率千人举行葬礼完毕,追赠他为太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威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
(1)谢弘微秉性严正,举止必定遵循礼仪法度,侍奉继父的同僚好友,十分恭敬谨慎
(2)而谢曜喜欢褒贬他人,谢曜每次说的时候,谢弘微常常用其他的事情来岔开话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