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些什么学案(3)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学案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4.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5.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习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三、同步导学引入:1.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蜡烛燃烧。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知识点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6.葡萄糖,砂糖,面粉等物质加热。
7.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8.煤或石油的利用。
9.1772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先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结晶牛胰岛素。
四、基础巩固1.化学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物质的与;物质的与;物质的与。
2.物理变化:没有的变化。
如:。
物质三态间的变化都是变化。
3.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
如。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6.化学性质:物质在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7.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有、、、、等。
有了这些现象物质(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填“一定”或“不一定”)产生这些现象。
8.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化学变化有生成。
五、拓展提高1.(2009年·哈尔滨市)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2.(2009年·广东肇庆市改)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点火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玻璃破碎3.(2009年·湖北黄岗) 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消融B.西瓜榨汁C.石蜡熔化D.白磷自燃4.(2009年·湖北孝感)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在甲骨上刻字B.用泥土筑城墙C.磨制玉石饰品D.铸造青铜器皿5.(2009年·山东烟台)“民以食为天”。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化学研究些什么》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的开篇章节,具有开启学生化学学习之旅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3.能识别常见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判断。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化学现象,但对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还比较模糊,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概念。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学法】:1.观察法: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有关信息。
2.归纳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化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如镁条燃烧、铁生锈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现象都属于化学变化,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
沪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什么
回顾 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主题 一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问题导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分别包括哪些类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什么关系?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见变化形式:a._____的改变;b._____的改变。
没有新物质生成形状状态(2)化学变化。
①概念: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②常伴随的现象:_____、_____、_____、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放热发光变色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中经常伴随的现象。
那么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提示:物质发生变化时,若出现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等现象,只是说明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最终还需通过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确定。
如灯泡通电时也会发光、放热,但由于灯丝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_________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变化1.“物质的物理性质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物质本来就有,不需通过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有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沸点等需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钢铁生锈”和“钢铁易生锈”分别描述的是钢铁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由此分析,用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的变化往往用表示物质动态的词语表示,如“生成”“变成”等;物质的性质常用“易”“以”“能”“会”等表示物质能力的词语表示。
学习主题 二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导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是什么?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标准是什么?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实验装置(如图)。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教案第一课时《化学研究些什么》(沪教版)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化学概念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3、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的现象,初步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过程,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会观察、比较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感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教学方式: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过程:【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生锈 B.镁带燃烧 C.石蜡熔化 D.加热铜丝变黑2.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A.一定会发光和放热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C.一定会有沉淀生成D.一定有新物质生成3.下列变化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矿石粉碎、酒精挥发 B.火药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C.电灯发光、食物腐败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湿衣服晾干。
4.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不同()A.海水蒸发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5.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A.发光 B.放热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蜡烛变短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酒精易被点燃B.木炭能燃烧C.金刚石特别坚硬 D.铁易生锈7.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二、填空题8.下列叙述中画线的部分属于A、B、C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反应条件 B.反应现象 C.结论和反应结果给碳酸氢铵加热( ),试管内壁有液体出现( ),这是生成的水珠( ),闻到有一股刺鼻的气味( ),这是氨气( );再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处,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证明还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9. 判断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用序号填空)(1)木材制成桌椅,(2)冰雪融化,(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4)酒精挥发,(5)铁丝弯曲,(6)食物腐败,(7)水结成冰,(8)钢铁生锈(9)葡萄酿酒,(10)煤油燃烧,(11)人的呼吸,(12)电灯发光。
化学研究些什么(2)
请同学们举例进行说明
提问:为什么铁矿石可以练成铁,而不能练出金?
用水可以制取氢气,而不能把水变成油?
活动探究;葡萄糖、蔗糖、面粉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
讨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观察第14页彩图,查阅资料水晶、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的?
小结: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燃烧都生成水?
强调: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微粒构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阅读:P14—16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
小结: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元素周期表的整理
发现钋和镭
改进引爆装置
补充:空气主要成分的发现者
讲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性质用途
四、当堂训练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10g碘可以完全溶解在50g酒精中,酒精还能溶解许多其它物质。酒精易燃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克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本节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的一门自然科学。
六、作业布置
课本P 16:1、2、3
课后找一找关于一些化学家的资料
七、教学后记
结论:
结论:
它们都含有相同的
可以同时找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别是
课题:化学研究些什么(2)
主备人:钱兴勇
审核: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变化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2、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点燃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思考题:水为什么能进入集气瓶?为什
么水只进入了1/5而不是全部呢?
思考题: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有 下列错误操作,其中会使测定结果 小于1/5的是(ABD ) A、红磷的量不足 B、装置漏气 C、实验时未用止水夹 D、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进行读数
• 酒精挥发、玻璃杯摔成碎片、 • 食物变质、不锈钢管制成防盗窗、 • 钢铁生锈、燃放鞭炮、 • 动植物呼吸、纸燃烧、 • 水结成冰、轮胎爆炸
例题讲解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2013株洲中考)下列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 ) A.瓷碗破碎 B.酒精挥发 C.石蜡融化 D.酒精挥发 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 化属于 (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舍勒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 方法制得了氧气。
(1742~1786)
普利斯特里
(1733~1804)
拉瓦锡
(1743~1794)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第 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 氧气 和 氮气 组成的。
一、空气的组成
(一)空气中O2含量的测定
1、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 容器内的O2,使瓶内气压减少, 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的作 用下,烧杯中的水倒流进瓶中, 占据了瓶内原O2的体积。
注意:
(1)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 生成气体及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 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但是不能作为判断 化学变化的依据 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如:自行车胎的爆炸是物理变化 (3)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 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
B、煤的燃烧 D、钢铁生锈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
4、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 化学变化的是(B )
•
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 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3)、两种变化的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4)、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 放出气体、产生沉淀
2、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 溶点、沸点、硬度、密度
2).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
趣味问题
1.某校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做了金属钠与水 反应的化学实验:用镊子取用一小块钠,用 小刀切割成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去 钠粒表面的煤油(钠一般保存在煤油中)后, 投入水中,可以看到钠粒在溶液表面迅速地 滚动,熔成银白色的小球,发出“吱吱声”, 跑来跑去,瞬间又有气体产生,发出黄色火 焰,钠粒着火燃烧,同时又发出尖锐的爆鸣 声。 指出钠的化学性质是 :
物理性质是:
金刚石的故事——昂贵的学费
(二)、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
(三).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
练习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B A.放出热量 B.生成其他物质 C.颜色发生变化 D.状态发生改变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 A.冰雪融化 B.鞭炮爆炸 C.铜丝加热 D.加热碱式碳酸铜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二)、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三)、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化学研究些什么(1)
①灯泡通电发光放热()②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③空气液化()④石蜡融化()
⑤酒精挥发()⑥石灰水通CO2变浑浊()
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⑧铁棒磨成针()
⑨生米煮成熟饭()⑩胆矾研成粉状()
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何种性质?
①铁、铜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②纯铁银白色()
③白糖易溶于水()④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⑤铜能导电()⑥金刚石最硬()
⑦CO2的密度大于O2的密度()⑧O2具有助燃性()
⑨CO难溶于水()⑩CO2一般不能支持燃烧()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其判断。
六、作业布置
课本P161、2、3
七、教学后记
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3烟火为什么如此绚丽?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课本P10上的几幅图,你知道这些图示中的问题的答案吗?
(2)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二)物质的两种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举例
区别
讨论:性质之间的应用:区分下列物质
酒精和水厨房中的糖与盐酱油和醋铁丝和铜丝铁块和铅块石灰水和水
四、当堂训练
(1)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现象是()
A、发出耀眼白光B、放出大量热量C、生成白色固体D、生成氧化镁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表现:一般是形状、状态改变等实例: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电灯发光等特征:有 生成化学变化: 表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实例:光合作用、动植物呼吸、蜡烛燃烧、铁生锈描述物质:色,味,态,两点(熔点、沸点),两度(密度、硬度),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判断:通过感官感知、仪器检测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例:铜能导电、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大等 描述物质: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毒性、酸碱性、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性质判断:是否是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实例:铁能生锈、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红磷能燃烧等精选题1.折断铁丝是 变化,这是因为 ;铁丝生锈是 变化,这是因为2.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1)0℃时水结成冰(2)汽油可以燃烧(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4)酒精易挥发(5)煤气燃烧(6)鸡蛋发臭(7)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3.阅读下列短文,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②氧气不易溶于水;③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重;④将纯氧吹入炼钢炉中,可以提高炉温,用于炼钢;⑤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铁丝、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⑥氧气具有氧化性。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物质性质二、蜡烛燃烧的探究图1-14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4)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如图1-1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问:如何证明蜡烛燃烧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精选题1、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观察到在燃烧过程中可观察到石蜡先再燃烧,由此可知变化中伴随着变化。
初中化学研究课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课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主题:化学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研究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 化学研究的步骤和流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实验指导书;
3. 实验报告范本;
4. 计算器和数据处理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研究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化学研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二、实验(30分钟)
1. 教师演示一项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设计实验报告。
三、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规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研究。
五、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设计下次实验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运用化学研究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化学研究些什么(3)
化学研究些什么(3)【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学会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学习重难点】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 碳酸氢铵分解过程是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空气中含、、、、水蒸气等物质,其中氧气约占、氮气约占。
3. 判断下列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酒精容易挥发:天然气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石蜡熔化:加热碳酸氢铵: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水结成冰:4. 铜可用来制导线,说明铜具有哪些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可用来干什么?二、思考、交流与点拨(一)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1.从宏观看,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如氧气由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由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和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四种元素组成。
2.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现象说明了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含有元素。
3. 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4.从微观看,任何物质都由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根据教材P16图1-22、1-23,推测金刚石与石墨的有关性质:你推测的依据什么?。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历史上几项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三、课堂练习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2.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晶体。
高锰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时变成黑色粉末,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
在医学上,高锰酸钾可用于消毒、洗胃。
上述对高锰酸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A.制法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用途四、总结、反思与提升1、用“性质”和“用途”填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同步教案 1.2.3 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复备栏【明确目标】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一只空杯里有物质吗?如果有是什么?2、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空气是单一物质组成的吗?3.你有办法获得空气吗?【新知导学】:阅读第13页完成下面导学1、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空气里的 ,生成了固体,致使瓶内气体减少而压强降低,导致烧杯内的水被吸入广口瓶中,且约占容积的。
2.你有办法证明空杯里有物质吗?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一)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固体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容器内减小。
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填“大于”“等于”“小于”)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复备栏3.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水中, 。
在导管口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③把燃烧匙内的足量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红磷继续燃烧产生浓厚的 ,放出热量。
④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4.实验问题思考:(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吗?;(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实验结论:。
6.请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红磷燃烧:活动二、拓展视野:阅读P14完成下列问题国科学家和国化学家分别制得了氧气。
国化学家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空气成分: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测定,说明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体积分数提示: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是固定不变的。
复备栏2.问题讨论,展示提升对“思考与交流”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1)该实验为什么不宜用蜡烛代替红磷?通常对该实验的反应物选择有什么要求?(2)你认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步骤有哪些?(3)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或大于)空气体积的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偏小的原因:;偏大的原因:。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沪教版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共24张PPT)
能与….反响、易分解、不稳定、有毒、 可燃性、氧气能助燃、酸性、碱性、 钢铁易生锈……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 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 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 的属性,而变化那么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表达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 汽油可燃烧
变 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 化 时 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变 化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后
记录四个实验的现象
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 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 化学变化
无 物理变化
有 化学变化
无 物理变化
乳白色、固态、圆柱等形状 石蜡熔化,火焰分三层,外 焰最亮,内焰最暗
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 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还伴随着吸 热、放热、发光等现象。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 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 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 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交流与讨论——判断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表达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 等过去时
汽油在燃烧 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性质
决定
反映 变化
二氧化碳灭火
酒精作燃料
石墨做铅笔芯
经典例题
知识点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D 〕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
可燃性、腐蚀性、 毒性、能跟物质 发生化学反应
与变化 的判断
说性质的时候往往有以下字眼 能、会、可以、易、有· · · · · ·
课堂小结:能量转化
光能 化学能 热能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B A、木已成舟 B、死灰复燃
C、以卵击石
D、冰冻三尺
交流讨论
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 2. 3. 4. 5. 水的三态变化; 汽油的挥发; 煤油的燃烧; 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黄色沉 淀; 6. 金刚石打磨加工成钻石; 7. 植物的光合作用。
1、纸张撕碎与纸张燃烧有何本质区别? 2、气球爆炸与火药爆炸有何本质区别? 3、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4、有发光发热现象出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学会观察
活动探究:观察蜡烛及燃烧变化 熄灭蜡烛
烛芯上方出现一缕白烟 ; (3)吹灭蜡烛瞬间,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液体凝固 。 (4)熄灭后一段时间,____________
蜡烛燃烧的变化
固 态转变成____ 液 态,冷却后 石蜡受热,从____ 固 态。在这个过程中, 液 态转变成____ 又从____ 没有 (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____
爆炸、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如何判断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
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
辅助手段,不是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才是判断的依 据
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课堂小结:物质的变化
比较 本质区别 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是否产生新物质 判断依据 有化一定有物,有物不一定有化 联系
第02课 化学研究些什么-九年化学上册基础预学(沪教版)(解析版)
【暑假零起点】2022-2023学年九年化学上册基础精品课程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2课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内容是什么。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会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类型。
【重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蜡烛燃烧实验:(1)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
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燃烧有水生成(3)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4)取一小段粗玻璃管,将一端置于火焰中,观察现象: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火焰中有石蜡蒸气(5)吹灭蜡烛,观察现象:吹灭瞬间,看到一缕白烟,熄灭后,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只是形状、状态或体积等改变。
比如:酒精挥发、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注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是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如:酿酒、造醋、光合作用、物质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许多事实表明,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
点燃 点燃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二课时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一、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1测定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水压入容器内,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步骤:(1)先向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并将剩余容积分为5等份,加以标记;(如图所示)(2)连接仪器;(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4)燃烧匙中加入足量红磷,夹紧止水夹;(5)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6)燃烧结束,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3药品:红磷(P ) 性质:暗红色固体4红磷燃烧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表达式:P O 2P 2O 55.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6.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五分之一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该气体难于水,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注意事项:(1)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气密性不好,最终进入瓶中的水 偏少 ;(2)实验中要用 足量 的红磷,以保证集气瓶内的氧气被完全消耗。
否则,最终进入瓶中的水 偏少 。
(3)实验前,止水夹要夹紧,防止燃烧时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沿导管逸出,而使最终进入瓶中的水 偏多 。
(4)点燃红磷后,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否则会有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使最终进入瓶中的水偏多。
(5)实验结束后,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如果过早打开止水夹,装置中气压比较大,使最终进入瓶中的水偏少。
8思考:能否用蜡烛、木炭、镁带、铁丝代替红磷答:蜡烛和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镁带燃烧消耗氮气,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结论:选择药品原则:(1)在空气中能燃烧(2)只消耗氧气(3)燃烧不产生其他气体9本实验的不足:(1)五氧化二磷有毒,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2)该实验一定会有部分空气受热膨胀,逸散到空气中,使结果偏高。
化学研究些什么(1)
化学研究些什么(1)【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判断。
【学习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碳酸氢铵加热后变成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伴随哪些现象?2.教材P5铁生锈的实验中铁变成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哪些?二、合作、研讨与点拨(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础自然科学。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1.蜡烛燃烧实验阅读教材P9“活动与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课本中的表格并且思考:(1)火焰上压白瓷板观察出现现象,分析原因是什么?(2)吹灭火焰后出现的白烟是什么?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3)“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中含有哪些物质?2.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例题: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是。
(填序号)A.汽油挥发; B.木材做成课桌; C.食物腐败; D.钢铁生锈;E.樟脑丸逐渐消失F.烧制陶器;G.汽油去油污 H.植物的光合作用 L.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三)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讨论1.水是大家熟悉的物质请你说出水的物理性质(至少说5点)2.如何鉴别下列物质?写出所利用的具体性质(1)厨房中食盐和白糖(2)蒸馏水和酒精(3)铁片和锌片(4)铜片和铝片(5)澄清石灰水和自来水化学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大量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请举例说明【课堂作业】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 B.花生霉变 C.瓷碗破碎 D.火药爆炸2.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物理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食盐呈白色 B.食盐易溶于水C.铁易生锈 D.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九年级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 (3)了解观察与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
1.物质变化的基本形式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属于 变化,这是因为 ,利用太阳能使水 变成氢气和氧气属于 变化,这是因为 。 化学变化除伴随着放热、发光等与能量变化有关的现象.有些 化学变化还常伴随有 、 、 等现象。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 界提供能量,例如: ;有些化学变化能向外界释放能 量,例如: 。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是植物的光 合作用,它能使 、 转化成 和 。
火柴受热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燃烧产 生热量使试管内气体体积膨胀,把橡 皮塞弹出去。
结论 : 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你知道吗?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之一: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书写: 反应物
加热 条件
生成物
例:碳酸氢铵 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 石蜡 + 氧气 点燃 水 + 二氧化碳 会运用吗?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下列化学变化(反应) 1、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硫在空气中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3、碱式碳酸铜受热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现象 : 1.蜡烛燃烧,发光发热,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不断
熔化并逐渐变短。 2.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时,白瓷板上可观察到有黑色粉 末状物质。 3.蜡烛燃烧后变成看不见的气体,吹灭蜡烛后,可看到 烛芯残留一缕白烟,熔化的蜡烛重新凝固。
[结论]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多
种变化。如蜡烛受热熔化成液态、发光、发热,吹灭后,烛泪凝 固。在燃烧的过程中逐渐变短,这是由于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 化碳和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的原因。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有黑色物 质生成,那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了炭的缘故。 化学上,我们根据变化时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把物质的变化 分为两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主题: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金属元素的性质;
2. 掌握金属元素的应用;
3.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进行金属元素的研究。
二、学习内容:
1. 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
2. 金属元素的应用:金属元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对金属元素进行研究。
三、学习过程:
1. 观察实验:观察各种金属元素的外观和性质;
2.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研究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3. 实验操作: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5.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拓展阅读:
1. 金属元素的发现和应用历史;
2. 现代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3. 金属元素在环保和节能领域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掌握了金属元素的研究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将深入研究金属元素,发现更多的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金属元素实验报告;
2. 阅读拓展阅读内容,写一篇小结文章;
3. 设计一个金属元素的研究课题,并进行实验。
七、学习评价:
根据学生对金属元素性质和应用的理解程度、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5 )
主备:尹审核:尹班级____姓名________使用日期:第___周,星期___准印: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并会区分
2. 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
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
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自学探究:
【课前预习】
1.纯净物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如_________和__________。
混合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如_________和__________。
【学习过程】
交流与讨论:空气、盐水、氧气中有哪些物质?
_____________
2.物质分类
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
生活中常用的加碘盐、矿泉水、可乐等都属于什么类别?为什么?
水、二氧化碳、氮气等都属于什么类别?为什么?
思考: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火柴梗上看到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放置
玻璃片,在玻璃片上可看到黑色物质;烧烤会导致食物表面变焦,为什
么上述过程都会产生黑色物质呢?
【活动与探究】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
(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P15最后两段和P16第一段
1.物质由______组成。
例如氧气由________组成;金刚石由
_________组成;水由____________组成,二氧化碳由___________
组成;碳酸氢铵由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__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3.物质由__________构成。
物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不同,导致
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资源是有限的
2.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矿物能源。
交流与讨论: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课本p16)
二、合作交流:
三、课堂展示:
四、点评归纳:
五、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本来是纯净物,但被污染后变成了混合物;
B.矿泉水不是一种纯净物;
C.洁净的生理盐水肯定是纯净物;
D.澄清的石灰水是一种纯净物;
2.以下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雨水 B.消毒水 C.海水 D.蒸馏水
3. 近日,专家否认了“味精致癌”的说法。
实验表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味精(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其对人体的影响甚微。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谷氨酸钠受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B.谷氨酸钠在加热下生成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C.大量食用味精有利于身体健康
D.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用作铅笔的笔芯B.天然气用作燃料
C.铜用来制作电线D.金刚石切割玻璃
5.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氧气
B.水
C.空气
D.二氧化碳
6、铝镁合金是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用于制作门框、卷帘门和防护栏等,下列性质与这
些用途无关的是()
A、不易生锈
B、导电性好
C、密度小
D、强度高
7.石英很坚硬,可以做钟表的轴或外壳;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用作润滑剂。
石英与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A.颜色不同 B.两种物质的结构不同
C.熔点不同 D.两种物质的用途不同
8.葡萄糖和面粉在燃烧匙中烧焦后都得到一种黑色的残渣——碳,由此说明()
A.两者的组成有相似之处 B.两者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C.两者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两者的用途相同
9.下列物质中,那些是纯净物,那些是混合物?
①人呼出的气体②白糖水③雪碧饮料④碳酸氢铵⑤蒸馏水⑥氧气⑦洁净的空气⑧氮气
⑨二氧化碳⑩白酒
把相应的序号填入下列空格内。
纯净物:混合物
评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