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虚词复习(三)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
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考点详解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可不译。
1、表示判断语气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2、表示肯定语气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负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3、表示疑问语气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4、表示感叹语气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矣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
或助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2、用于感叹句。
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呜呼,烈矣! (《谭嗣同》)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信陵君窃符救赵》)4、用于疑问句,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 (《触龙说赵太后》)者助词1、在别的词(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可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2、“者”用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说是一种标志),不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在判断句或定语后置句中,起提顿作用(或者说是一种标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4、“者”有时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18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表转折关系的(如然、却等)、 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 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等。 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
文 言 常 用 虚 词 的 分 类
返回
◎虚词解决方法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 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例 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 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 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 “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文言常用虚词
(1)连词用法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 如:
到处吵嚷叫嚣,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
①今虽死乎此……叫嚣乎东西……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3.“何”用作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子何恃而往?(《为学》)
你凭借着什么去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何”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
言
复 习
文
汇 总
虚
词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 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疑问代词(什么、谁、等) 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等) 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 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 动态助词(着、过、了)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文言虚词 含解析
文言虚词(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1.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解析B项,与例句均解释为介词“拿”。
A项,目的连词“来”。
C项,“凭”。
D项,连词“而”。
答案 B【参考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给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6分)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北齐]颜之推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2018高考文言虚词知识点
常见文言虚词固定结构对译一、常见文言虚词对译而:你,你的;并且,而且,来,可是,地,如果;就,才。
何:多么;哪里,什么,为什么,怎么。
乎:于,在;吗,呢,吧。
乃:才,却,竟,甚至;你,你的。
其:大概,或许,难道,还是,应该;是……还是……;他(他们),他(他们)的,我(的)其中的,这(个),那(个)。
且:暂且,姑且;将要;况且,尚且,而且,并且。
然:然而;这样;……的样子;地。
若:如果;你,你的。
所:……的人,……的事,……的地方,处所。
为:被,替,因为;呢。
焉:它,哪里;不译,呢,……的样子,……的声音;于此,于之。
也:用于句末、句中,不译。
以:通“已”;因为,而且,来,着;因为,在……时候,凭,把,用。
矣:了。
因: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于是,便。
于:从,比,对,和,与,向,在。
与:和,跟,同;呢,啊。
则:就,却;那么,如果。
者:句中不译;的人、的东西、的事情,个,样,项;……时候。
之:的,主谓之间,提宾标志,词尾均不译;他,我,这(些、个、样)。
二、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诚……则……,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够。
俄而:不久,一会儿。
而况:何况,况且。
而已:罢了。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2018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加下划线的为高频虚词)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吾从而师之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7.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以后,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018年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课件-精心整理
幸运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幸运
六王毕,四海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动词 副词
统一 一旦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夺取 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词
动词
幸运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幸运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幸运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幸运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 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幸运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文言虚词考点突破(教案)-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3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目标辨别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难点辨别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并思考考点、考向,初步的解题技巧有哪些?(2018·天津卷)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早先谢、柳治郡,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治郡,心忧百姓,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好的情致。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二考向分析,落实目标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率高,用法灵活,因此必须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一些技巧。
《考试大纲》共规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尤其是“以”“为”“之”“其”等试卷中出现的高频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
三分点突破掌握高频命题文言虚词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考向(一)考查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用法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详见课件)【真题示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参考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参考翻译】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总结和归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又;又……又……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递进
1.而且,并且
2.况且,再说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王不行,示弱且怯也!(《廉颇》)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转折
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让步
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他、它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我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
你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指示代词,多表近指
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曲。(《廉颇》)
助词
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的/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蒙故业,因遗策。
与
prep
引进对象(共同活动的人)
和、同、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焉
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高考文言文18虚词整理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一、而“而”是文言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相当之高。
“而”的用法比较多,但在古文中常见的用法只有几种,而高考考查的也是这几种,现将它的常见用法列举如下。
1.表承接。
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2.表修饰。
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
翻译时一般译作“地”,这与“之”字构成的偏正关系刚好形成对照,其偏正关系是以名词性的词语为中心词的,一般译作“的”。
3.表转折。
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比如说:虽然天气很好,但是我不想出去玩。
理论上天气好应该出去玩,但后面却说不想出去玩,转折关系就成立了。
如果这一句是古文,则“但是”这个词可以换成“而”,同样,古文中的“而”也可用现汉中的“但是”来替换。
4.表并列。
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以调换,而承接是先后关系不可以调换。
5.表递进。
递进关系的本质就是后一层比前一层要在程度范围等上要进一层,一般译作“而且”“更”,6.表因果。
这种用法更少,但在教材中也有出现。
因果关系即“而”字前是原因,后是结果,一般译作“所以”“因而”等。
7.表假设。
“而”字前后构成假设关系,一般译作“如果”。
8.相当于“以”。
二、何“何”字在古文中应用很广,保留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书面语里的固定用法还是比较多的,如“何故”“如何”“何去何从”等。
1.疑问代词,什么。
如“何人”“何故”等都是“什么”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哪里”既可以实指某一处所;②也可以虚指某一处所;③还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
3.为什么,表示询问原因或目的,出现在问句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苟政猛于虎也! 4)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 也?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判断 停顿 感叹 反问
祈使
• 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 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 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不出,火且尽 ②且为之奈何 2.暂且,姑且。 (《游褒》) (《鸿门》)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石壕》) (《孔雀》)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过秦》) (《赤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
(三)用作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则】
•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则”
பைடு நூலகம்
●则 (一)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①项王曰:“……”则与斗卮酒(《鸿门》)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 译为“可是”“却”。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
(二)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 用,“是”“就是”。
【也】
•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 两项是( ) •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 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 二、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 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 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 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代词,可译为“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1、 2、 3、 4、 5、
副词,暂且 连词,并且 副词,将要 连词,表并列 连词,尚且
“若”
若
(一)用作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 (《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
( húsù,意思是指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
【焉】
一、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 词尾,……的样子)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 ②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 5.表示感叹语气。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 (二)、句中语气词。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石钟》) (《师说》)
• 1、助词,句中表停顿 •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 3、句末语助,表祈使语气 •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与”
●与 (一)用作介词。
1.和,跟,同。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 (《陈涉》) (《促织》) (《庄暴》)
【与】
一、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 E.微斯人,予谁与归 •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答案: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 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 问)
文言虚词复习(三)
“且”
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关系,并且。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 ③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 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 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二)用作连词。 和,跟,同
①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勾践》)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
(三)用作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 ②则与一生彘肩 2.结交,亲附。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勾践》) (《鸿门》) (《烛之》) (《六国》)
•且 (一)连词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让步关系 (二)副词 1、将要 2、姑且,暂且 (三)且夫:况且,再说
且
• 一 、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C.吾攻赵,旦暮且下 •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缘故)”。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
【为……所】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报任》)
(《侍坐》)
(四)通假。 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然则废衅钟与 (《齐桓》)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鸿门》)
•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2、替,给 3、比,与……比较 (二)连词,和,跟,同 (三)动词 1、给予 2、结交,亲附 3、赞成,同意 (四)通“欤”,语气词 (五)孰与:与……比,哪一个……
“也”
●也 语气词。
(一)句末,表判断、肯定、反问、感叹等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 3.表示肯定语气。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过秦》)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
二、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其2与吾等之约, 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3与也,应使众4与其 事,5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 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6与,如之奈何? 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7与? 1、动词,译为赞许 2、介词,译为和 3、动词,译为对付 4、动词,译为参与 5、动词,译为结交 6、动词,译为帮助 7、语气助词,表疑问
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 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 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二、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 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 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 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 教人向上者也。 • 1、可译为……的原因 • 2、表示被动 • 3、“所+动词”结构,“所居位”指“所居之位” • 4、“所+动词”结构,说的话 • 5、“所+动词”结构 • 6、可译为用来……,……的方法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
(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二)用作助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 短语。 (三)所以:1、表凭借 2、表原因 (四)为……所……,表被动。 (五)“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
【所】
• 一、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
若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