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认识地貌、土
初中地理常见地貌形态归纳
初中地理常见地貌形态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形态特征,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常常涉及到地貌的学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地貌形态进行归纳和总结。
1. 高山地貌高山地貌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地区,其特点是地形陡峭、峰峦叠嶂、山势雄伟。
高山地貌通常由大地构造活动或者被冰川侵蚀和冰雪的深刻作用所形成。
世界上著名的高山地貌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和近海沿线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平原地貌可以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和冰碛平原等。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平原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3.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介于高山地貌和平原地貌之间的一种地貌类型。
它的特点是起伏较大,坡度较缓,多呈小圆丘、半圆形或椭圆形。
丘陵地貌通常是由河流侵蚀、风力侵蚀和冰川侵蚀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
中国的黄土高原和英国的南部地区都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4. 盆地地貌盆地地貌是指由地壳下陷而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的特点是四周山环、中部平坦,并聚集了大量的水源,在盆地内形成了湖泊、河流等水系。
我国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新疆准噶尔盆地都是典型的盆地地貌。
5.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指由河流长期侵蚀运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的特点包括河流的流域、河道、河床和河谷等。
河流地貌多样,可以是宽阔平缓的,也可以是狭长险峻的。
世界上著名的河流地貌有亚马逊河、尼罗河等。
6.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于地表地貌运动或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湖泊。
湖泊地貌具有水域广阔、岛屿众多、四季分明等特点。
世界上著名的湖泊地貌有美国的五大湖、中国的太湖、洞庭湖等。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一道景观,它的形成与地球构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地貌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对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地貌形态的分类和特征,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世界的地形地貌
世界的地形地貌一、地形的分类1.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地区。
2.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的地区。
3.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的地形。
4.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的地形。
5.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的地形。
二、地貌的形成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三、主要地形地貌特点1.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3.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4.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5.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6.大洋洲:地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高原,东部是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7.南极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地面冰川广布。
四、世界之最1.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3.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4.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5.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五、我国地形地貌特点1.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六、地形对生活的影响1.影响气候: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气温较高。
2.影响交通: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平原地区道路平坦,交通便利。
3.影响农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七、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水文:山区地表径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平原地区水源丰富,水系发达。
2.影响生态:山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发生水土流失;平原地区生态平衡较为稳定。
3.影响资源:山区资源丰富,如矿产、水能、生物等;平原地区资源相对匮乏。
《工程地质》教材目录,齐文艳、包晓英主编
12.4 变质岩鉴别
12.5 地质构造鉴别
任务13 野外地质技能训练
13.1 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3.2 野外观察各种地质现象
13.3 地质实习报告的编写
13.4 地质实习报告实例 参考文献 源自任务11 工程地质勘察。
项目3 工程地质技能训练
包括:任务12 实验室实训项目、任务13 野外地质技能训练。
《工程地质》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绪论
0.1 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
8.5 地下工程特殊地质问题
实验五 液塑限测定试验
任务9 地基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
9.1 岩质地基的工程地质问题
9.2 土质地基的工程地质问题
实验六 击实试验
任务10 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
10.1 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
10.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10.3 边坡的坡形及应力分布特征
4.1 地貌概述
4.2 山地地貌
4.3 平原地貌
4.4 河谷地貌
4.5 第四纪地质
任务5 认识地表水的地质作用
5.1 暂时性水流地质作用及其堆积物
5.2 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堆积物
任务6 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6.1 地下水概述
6.2 地下水的类型
6.3 地下水对土木工程的影响
0.2 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0.3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要求及特点
项目1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
任务1 地球的演化
1.1 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圈层构造
地形地势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形地势知识点总结初中地形地势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特征,是地表的物理结构和形态特征的综合体现。
地形地势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作用,以及外部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地形地势的知识对于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地形地势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球是一个呈椭球形的天体,其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陆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之间,而海洋则填满了陆地之间的空隙。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地球的基本形态。
地球的外表面构造地球的外表面构造主要由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山脉等组成。
这些地形特征在地理学中也被称为地貌。
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地幔是地壳下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形地势的形成与演变地形地势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作用、外部的气候、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地质作用的作用下,地形地势会发生变化。
例如,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都会导致地形地势的变化。
地形地势的分类地形地势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峡谷、河谷、湖泊、河流、海洋等。
这些地形地势在地球表面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
地形地势与人类活动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势的高低不同会影响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地势的起伏、地势的险峻也会对交通、农业、城市规划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地形地势的保护与管理地形地势的保护与管理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形地势的保护与管理需要从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之,地形地势是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是地球的物理结构和形态特征的综合体现。
了解地形地势的知识对于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最新教案)
土壤【教课目的】经过野外察看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修养目标】1.察看、辨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必定的运用观察、实验、检查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联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地区认知)3.能够运用自然因素的互相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综合思想)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人地协调观)【教课要点】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2.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课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这边是亚热带季风和润湿天气,农作物为水稻,以同学们熟习的水稻土引入,让同学们认识水稻土的土壤形成,并思虑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串全课。
二、新课解说1.察看土壤(1)介绍土壤的观点经过表格进行土壤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要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说引入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拥有必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松散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构成。
想想:野外怎样判断土壤?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察看,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结构等方面进行。
(过渡到下边两个知识)(2)土壤颜色经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一样,让学生直观辨别不一样土壤。
(3)土壤质地A.经过图示图片土壤质地不一样,让学生直观辨别不一样土壤。
B.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概散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C.不一样质地土壤的肥力特色不一样,经过详细介绍改进方法更为清楚详细问题详细剖析。
(4)土壤剖面结构经过图示法和课本内容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色、耕种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色,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涉的土壤拥有极大的不一样。
教师指引学生阅读拓展活动:“察看家乡的土壤”,有条件的话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察看,让学生能够进行察看后再来描绘家乡土壤的特色。
五十九幼儿园教师面试试讲模板认识地球地貌
五十九幼儿园教师面试试讲模板认识地球地貌地球地貌是幼儿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球地貌既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幼儿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入口。
幼儿园教师面试试讲模板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教师应灵活运用科学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内容,引导幼儿对地球地貌进行认识。
本文将从幼儿认识地球地貌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论述。
一、幼儿认识地球地貌的重要性地球地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地球地貌有助于幼儿认识自然环境,提高对地球家园的关爱意识。
通过地球地貌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赏析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幼儿认识地球地貌也是为后续学习地理学打下基础,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地球提供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幼儿能够了解地球地貌的概念,认识地球表面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地理纪录片的片段、展示一些地球地貌图片或者使用教具等方式,激发幼儿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引发他们关于地球地貌的思考。
2.教学主体(1)通过教师简要介绍地球地貌的概念,引导幼儿对地球地貌进行初步认识。
(2)利用教具(如沙盘、塑料地球模型等),让幼儿亲自动手,感受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比如使用小车模拟山地与平原之间行驶的过程,观察不同地貌特征下的车辆行走情况。
(3)教师通过幼儿的观察和描述,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地貌的特征,如山地高低起伏、平原平坦开阔等。
帮助幼儿归纳总结不同地貌的共同特点。
(4)展示地球地貌的图片,引导幼儿辨认和命名不同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河流等。
3.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地球地貌的动画视频、图片,或者讲述有趣的地球地貌故事,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对地球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形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
地理高考中对地形的考点涉及到地貌类型、地形要素、形成过程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与地形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貌类型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因此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貌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带、平原地带、丘陵地带、盆地地带和河谷地带等。
1. 高山地带高山地带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高山地带通常由多座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存在大面积的高原、盆地和山谷。
高山地带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运动和岩石抬升有关。
2. 平原地带平原地带是地球表面海拔较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平原地带大部分位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和海岸沉积平原等。
平原地带形成主要与水体的侵蚀和沉积有关。
3. 丘陵地带丘陵地带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区,地势较为起伏,以丘陵地形为特征。
丘陵地带通常由多座小山丘组成,其形成与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蚀等过程有关。
4. 盆地地带盆地地带是地球表面深达数十至数百米的盆状地形,通常受山脉或丘陵地势所包围。
盆地地带形成通常与构造运动、岩盐溶解等过程有关。
5. 河谷地带河谷地带是由河流侵蚀形成的线形地形,通常位于高山或丘陵地带。
河谷地带具有较大的纵向起伏和横向展宽,形成原因主要与河流的侵蚀和冲刷有关。
二、地形要素地形要素是指地形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要素和影响因素。
在地理高考中,常见的地形要素包括地壳运动、水体作用、风蚀作用、人类活动等。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壳在板块构造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抬升、地震、地质活动等。
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水体作用水体作用是指水体对地表的侵蚀、沉积和改造作用。
水体作用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侵蚀和冲刷,以及水体的沉积和泛滥等现象。
3.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扬土作用。
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带,对地表的侵蚀和形成沙丘等地形有重要影响。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球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地球地貌的分类2.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3. 地貌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的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是哪些地貌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地貌的分类,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
2. 分别阐述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如平原地势平坦,山地坡度较大等。
3.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因素、流水侵蚀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貌的多样性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地貌类型分布图。
2. 调查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及形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地貌类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地球地貌图片。
3. 地壳运动、气候因素等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3.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课件
• 层状地貌的研究如夷平面、剥夷面、阶地及层状溶洞 的研究在区域地层对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5)气候地层学方法
• 冷暖交替是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点,根据这一特点, 可将第四纪地层划分成一系列的暖期地层单位和冷期 地层单位,这在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中非常实用。
1.1.2第四纪的下限问题
地貌学
• 地球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地球的内力作用使岩 石圈发生变形和岩浆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起 伏不平,形成明显的地势差。外动力地质作用 在地球表面削高填低,河流中上游区域以侵蚀 为主,塑造千姿百态的侵蚀地形。下游区域以 堆积为主,形成各种堆积地形。本世纪对大洋 的深入研究表明,洋底地形同样丰富多彩,既 有绵延数万千米的洋中脊系,又有延伸数百千 米、海拔数千米的岛链和深达数千米到万余米 的深海沟系。
• 第四纪生物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有现代生物种属, 尽管有许多第四纪生物属种发生了明显的演化,但由 于第四纪时限短,通常是根据生物共生组合如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来划分第四纪地层。
• (3)年代地层学方法
• 岩石地层学及生物地层学方法一般是区域性的,要建 立洲际性的对比必须运用年代地层学方法。年代地层 单位是指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所有地层。由于它 不涉及具体的岩性,有利于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由于 这种资料依赖于测年资料,测年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对 比的精度。近年来,国际上测年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见附录2),使测年的精度和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 (3)第四纪地质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特别 密切,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 (4)第四纪地质现象保留完整,而且其 地质过程仍在继续进行,研究这些现象 和过程,有助于揭示和理解第四纪以前 的地质历史,具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学 的意义。
《常见地貌类型》地貌PPT课件(第1课时)
牛轭湖
牛轭湖:洪水 泛滥时,河曲 部分与河道分 离形成。
(3)河口段地貌:
1. 类 型 : 多 发 育 三 角 洲 , 由泥沙淤积形成。
2.地貌特点: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 较细
3.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人口、城市沿岸发展 ; 适合农耕
案例探究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1984年
1994年
2004年
ADDA
当堂检测
1.读图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峰__林___,②_溶__蚀__洼__地___,③_地__下__河___。 2.图1所示地貌在云我贵国高__原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 3.图2中a是石_钟__乳_____,b是石_笋_____,c是石_柱______。
4.图17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的流域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黄河三角洲每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这些泥 沙以平均每年两三千米的速度把海岸线向前推进(如上图所示),同时也为我 国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Hale Waihona Puke 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和水景观类型: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课堂小结
喀常河 斯见流 特地地 地貌貌 貌类
型
河流上游:V形 河谷
二、喀斯特地貌景观分类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洼地 峰林 孤峰、残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溶洞 顶部(石钟乳、石 幔、石帘) 底部(石笋)
1.2.2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 多凹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
,
罗平坝子·油菜花海
坝子
桂林峰丛地貌景观
贵州万峰林景观
,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2节 地貌的观察(含答案)
4.2 地貌的观察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掌握地貌观察、描述的顺序2.掌握地貌观察的内容,了解不同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能够看懂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图对地貌进行判读和描述知识点01 地貌观察的顺序1,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等。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地貌时,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知识点02 地貌观察的内容1,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2,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4,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例如,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又如,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通过延长路程,从而降低线路的坡度。
5,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6,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7,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态、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8,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 地理地貌与植被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理地貌与植被高三地理二轮复微专题:地理地貌与植被1. 地理地貌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形特征。
不同的地貌类型直接影响着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1 高山地区高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山地、山脉和高原。
高山地形地势陡峭,海拔高度较大,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多样。
由于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也随之增加。
这种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高山地区独特的植被组成,如冰川、云雾森林等。
1.2 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广阔的平坦地形。
平原地区土地广袤,水域丰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
这种地貌条件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平原地区的植被比较丰富多样,包括草原、湿地、森林等。
1.3 河流和湖泊地区河流和湖泊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是由水流侵蚀和沉积形成的。
河流地区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植被类型:河岸植被和洪泛区植被。
河岸植被通常是由喜欢湿润环境的植物组成,而洪泛区植被则需要适应周期性淹水和沉积物的条件。
2. 植被植被是指地表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植被类型和分布受到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2.1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气候是植被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阳光、降水和温度是气候对植被的重要影响要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2.2 植被对地貌的影响植被的根系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使地面更加稳定。
同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对改善地区的空气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植被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保持水分,对地貌形成和变化起到重要影响。
3. 总结地理地貌与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地形地貌对植被的种类和分布起到直接影响,而植被则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地理地貌与植被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地球自然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地形构造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形构造知识点归纳总结1. 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是地形构造的基础。
地球表面的形成主要包括地球形成、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地球形成是指地球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地球形成主要包括凝聚、分化和冷却。
在凝聚阶段,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在分化阶段,地球内部的不同成分分化出地核、地幔和地壳。
在冷却阶段,地球表面逐渐冷却、凝固和形成地形。
地球表面的特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貌。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山、岭、丘陵、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整体特征,主要包括大陆地貌、海洋地貌、河流地貌和冰川地貌。
地貌是地形和地貌的总称,包括地势、气候和水文等地表特征。
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外力和内力。
外力是指外部力量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包括风蚀、水蚀、冰蚀和海岸侵蚀等。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力量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包括构造力和地质力。
构造力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抬升、地震和火山等。
地质力是地下岩石物质对地表的作用,主要包结构沉陷、岩溶和地形塑造等。
2.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变化和演化过程,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
构造运动是地壳内部的运动和变形过程,主要包括构造抬升、构造沉陷和断层运动等。
外力作用是外部力量对地球表面的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和冰力等。
构造运动是地壳内部的运动和变形过程,是地壳运动的基础。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横向作用和纵向作用。
横向作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板块相对运动和板块边界运动等。
纵向作用是指地壳内部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主要包括地形抬升和地形沉陷等。
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的原因和机制,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基础。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内力和外力。
内力是地壳内部力量的作用,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地下热力和地震活动等。
外力是外部力量的作用,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球引力和大气运动等。
1认识土壤
中国各种土壤类型地貌
东北黑土
你来猜:
土
壤
是
由
哪
些
成
分
组
成
的
呢
?
讨论:
寻找土壤的成分
方 法我 所 观 察 到 的
实验步骤:
1.用手捏土壤,有什么发现? 2.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 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 过程中把部分土壤放在培养皿上垫上石 棉网用酒精灯灼烧,能闻到什么气味?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4.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有什么 现象?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 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使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5.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 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用眼观察
实验1: 用手捏土壤
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2: 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
实验3:
用火烧土壤
小资料: 土壤中腐殖质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保护大自然 就是保护人类赖 以生存的环境, 人人都要关心, 人人都要尽力。
水
把土壤放入水中
冒气泡
空气
用火烧土壤
有臭味
腐殖质
搅拌水中的土壤
分层沉淀
黏土,沙粉, 砂砾
小结 探究结果:
土壤中含有的非生命物质有
(1)空气 (2)水 (3)腐殖质 (4)粘土、沙粒、石块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的作用:
空气: 植物根呼吸氧气的来源 水: 植物生长必要的条件 腐殖质: 提供养料
矿物质颗粒:固定植物根系,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土壤是地球上最 有价值的资源!
乱扔垃圾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结合乡土地理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案结合乡土地理教案主题: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2.掌握各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3.通过田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名称和特征;2.了解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掌握各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2.运用乡土地理的知识进行田野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探讨学生身边常见的地形,引出地貌的概念,并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家乡的地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丘陵、山地等,并讲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2.利用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对各地貌类型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三、田野实践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观察。
要求学生观察地面起伏、地表特征、地势高低等,了解当地的地貌类型。
2.引导学生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分析并总结当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记录下实地观察的数据和发现的问题。
四、小结(5分钟)1.带领学生回到教室,让每个小组汇报实地观察的结果和分析,进行讨论和总结。
2.总结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强调地貌与乡土地理的关系。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带领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继续探讨不同地貌类型的应用和影响。
2.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调查当地特色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写一份小报告。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并对下节课的教学进行展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结合实地实践活动,使他们对常见的地貌类型有了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的引导和应用,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践和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貌的形成原因,并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一、土壤调查的目的与任务1.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分布的规律;2.掌握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基本方法;3.根据成土因素,综合分析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鉴定土壤发生类型,诊断土壤肥力水平,评价土壤质量。
二、准备工作1.人员组成级地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
2.实习计划的拟定2.1地点:三清山2.2时间:年月日——月日。
2.3路线:以金沙为基地,进行四条路线的土壤勘察(1)金沙——地震台——岭头村——玉帘瀑布;(2)金沙——西坑村——紫湖镇中学;(3)金沙——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玉京峰;(4)金沙——西坑村——南山乡(枫林)。
2.4内容: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两项(1)三清山水稻土类型与特点,分布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利用改良措施等。
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一、二两条路线进行。
(2)三清山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各类型的剖面特点,土壤分布规律与垂直带谱。
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三、第四两条路线进行。
2.5主要观察剖面点的选址范围:01号点:金沙断桥处,实习考察方法与程序的训练;新生体观察:铁、锰结核的特征及分布层的位置关系;冷浸田特点及改造、农耕措施的理论解释。
02号点:三清山山门处,自然土壤的发育程度:母岩矿物组成与土壤矿物组成的关系;根据水稻土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来源等的综合影响进行分类、分布的考察研究,并绘制路线分布草图。
03号点:西坑村,自然土壤:丰厚均质土状堆积物,淀积层特点、剖面中粘粒含量情况,基岩与母质的关系等;水稻土:平田、冲田的物质组成特点,访问农户作社会经济条件调查04号点:紫湖镇中学,自然土壤:剖面颜色特点,利用现状观察;水稻土:平田特点,访问农户作调查;等高线种植方式的考察。
问题与讨论:(1)山地红壤与基带红壤的区别与联系;(2)成土因素在地带性土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不同母质的红壤剖面形态的特殊性;(4)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分布规律;(5)等高线种植方式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鲁科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PT(优品)
(2)低等生物着生过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 (3)高等生物着生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
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2.土壤的组成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肥力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固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1.分析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
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3 陡峭山坡土壤浅薄的主要原因是重力作用与地表径流加速了物质迁移。
4 同等条件下,时间越长土壤的层次越多。
5 水稻土是人们长期耕作形成的肥沃土壤。
6 颜色比较浅的土壤一般有机质含量低。
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TAN JIU ZHONG DIAN TI
SHENG SU YANG
02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
解析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 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 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貌的形成
不同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但概括地讲,地
貌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地球的内动力 地质作用,二是地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动力地质作用造就地表的起伏,外动力地 质作用使地表原有的起伏不断降低变缓,因 此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是一 对矛盾。
二、地貌形态
地貌形态,是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方式
存在,包含地貌的高度和坡度。通常把地貌 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例如冲 沟、沙丘、冲出锥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另一类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 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
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
冲沟
沙丘
冲出锥
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
三、地貌分类
1、按照地貌形态,地貌可以分为山地、高原、
盆地、丘陵和平原。 2、山地是海拔在500m以上切割度大于200m。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著名的喜马拉雅 山、天山、昆仑山等。
3、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广阔而平坦的大
片高地。 我国民族地区的高原有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东北平原
成都平原
四、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即地球上的大陆和洋盆.是高度上具有显著差 异的两类地貌,它们由内力作用形成。 ●大型地貌:陆地上的山岳、平原、大型盆地,洋盆中的海 底山脉、洋脊和海底平原等等属于大型地貌。 ●中型地貌:大型地貌内的次一级地貌.如山岳地形中的分 水岭山地、山间盆地;平原中的分水地区和河谷区等等。其 成因不完全取决于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在很大程度 上塑造了中型地貌。 ●小型地貌:是中型地貌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些地貌基本 形态和较小的地貌形态组合,例如山脊、谷坡和河谷等等。 它们的形态特征,主要取决外力地质作用,并受到岩性影响。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4、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相对凹下的地表形态。
我国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著名
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 盆地以及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新疆吐鲁番盆地
5、洼地是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内陆低地, 如新疆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 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国最低型建筑物, 它常常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在道路勘测设 计、桥隧位置选择等方面,经常会遇到各种 不同的地貌问题。因此,地貌条件便成为评 价道路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 处理好工程建筑物与地貌条件之间的关系, 提高道路的勘测设计质量,就必须学习一定 的地貌知识。
6、丘陵是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500米,相对
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和缓。 我国丘陵主要有广西丘陵、闽东沿海丘陵。
广西丘陵
闽东沿海丘陵
7、平原是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的陆
地。根据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称为 低平原,如我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 原。把海拔高于200米的称为高平原,如我国 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