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50 到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掌握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五大的探索历程。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特点、作用及实质。

2.过程与方法: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敬业的热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长远指导意义。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建国七十年的成就及挫折反思
2.难点:结合十九大及“两会”报告,联系本部分知识确立考向和复习内容
三、教学安排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轮复习,对本章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历史阶段特征的再现与运用,通过学生板演与解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另外充分利用近五年高考题,找出备考的规律与关键。

四、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
学生展示时间轴并尝试解读
2、课堂讲授
明明白白备考
1.课程标准
(1)概述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考试大纲
(1)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扎扎实实备考
第一幕学生互助巩固主干知识
时间历史事件主要影响有何启示
1952 年
1953 年
1956 年
1958 年
1965 年
1978 年
1984 年
1992 年
21 世纪初
第二幕学科宏观综合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 年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年):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958~1982 年):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
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 年后):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建国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的三次大的变动
(1)1949~1956 年底。

中国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还包括产业结构的
变化: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2)从1956~1978 年。

中国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局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现在多种类型的私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第三幕阅读能力检测
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
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史料二1949 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史料三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设的重点。

首先保证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
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必备史论“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四大成因:
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世界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
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行业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史料五在国民收入中,1957 年同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
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史料六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
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思维发散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政治上:1956 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必修1)
经济上:我国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必修2)
思想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修3)
文化上: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必修3)
必备史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史料七到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

……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
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 年或1982 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
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到1983 年底,几乎全
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史料八1978 年、1992 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
史料九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
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除了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之外,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
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
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 年)
第四幕阶段特征及运用
1949 至1956 年
1956 至1976 年
1978 至1992 年
1992 至目前
终极挑战:我做小老师
组内或跨组解决高考题中的疑难点单元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