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吴于廑“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X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五)岳麓版必修2
高中同步测试卷(五)阶段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 )①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②中国原始农业较为发达③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使用④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在此时已出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到:“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3.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
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
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B.反映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C.反映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D.体现当时小农经济的富足4.“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这首古诗( )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5.《韩非子》载:“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手工业者受到歧视④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右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世界史的漫长进程 , 包括两个互为作用的方面: 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纵
Hale Waihona Puke 所谓“ 向发展” “ 纵 ,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 变和 由
此 引起 的不同社会形态 的更迭” 。五种社会 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 次 是: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 包
在 中国史学 界, 史学大师吴于廑先生开创 了“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 程, 不断从低 级形态发展到高 级形态 的过程 。 生产力 的发展及 其引发 史 观” 。对 于我国世 界史理 论和实践 的发展 以及学科建设, 都提供了
众 多有益 的启示 。 学习和理解 吴先 生的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史观 , 理解 人类 社会 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的演进过程及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 历程,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 可以从 中得到很 多有益 的启示
界交往高度 发展 的产物 ,是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 发展趋
势。它使各 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 , 形成世界性 的生产体系 、 金融体
知 它为发展 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科技 的跨越式 括社会主义社会) 所谓“ 向发展” “ 。 横 ,是指历史 由各地区间的相互 闭 系 、 识体系和 管理体 系, 赶超发达 国家提供 了机遇 。我 国要抓住这个机遇 , 充分利用 国 塞到逐步 开放 , 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 发展、 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0 。社会越 发达 , 联系越紧密 , 社会越落后, 联系 则越松散 。 向发展制约着横 向发展 , 向发展对纵 向发展具有反作 纵 横 用, 它们共 同的基础和最终 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二 、 界历史整体发 展历程 世 吴于廑先生开创性地提出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史观, 这对于我们审
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 (2)
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城乡雇佣工人的名义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物价的涨幅。
该现象A.加速了社会分化B.限制了自由劳动力流动C.推动了商业革命D.减缓了手工业发展速度2.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一黄金》中记载:“洪武八年,金一两当银四两;幼时见万历中赤金止七八抉,崇祯(1628—1644)中十换,江左至十三换。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C.“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D.佛事兴盛,导致金价上涨3.有航海家写道:“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的小西班牙……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B.1492年航行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C.市场扩大刺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D.新航路开辟带有殖民扩张色彩4.1510—1550年,跨越大西洋贸易飞速增长,其贸易额增长了7倍。
这一时期跨大西洋贸易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运输网络通畅B.国家力量的支持C.生产力的迅速发展D.文艺复兴的推动5.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6.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称: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
考研历史_世界近代史笔记----吴于廑齐世荣版精华
本课程涵盖了从1500年到1900年的世界历史演进、嬗变的整个过程。
全课程共六章。
本课程之所以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是基于以下几种理由。
第一,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
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
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
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第二,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
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以1500年为世界史的起点,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第三,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因此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
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
因此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恩格斯说:“现代自然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
第四,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约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
吴于廑的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吴于廑的世界历史名词解释吴于廑是历史学界公认的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对于世界历史的贡献不能被忽视。
本文将以吴于廑的视角,对几个世界历史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和文化遗产,激发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创造力的释放。
文艺复兴在艺术、文学、科学和哲学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标志之一是人文主义的兴起。
人文主义提倡通过学习古典文化来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并倡导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思想观念对后来的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艺复兴在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作品至今仍被世人所赞赏。
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先后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大规模应用机械和蒸汽动力,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械化和工厂制造。
随着纺织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机械开始在生产中取代传统的手工劳动力。
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外,工业革命对环境和劳动条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也促进了后来的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
三、殖民地主义殖民地主义是指一国或一组国家通过占领和控制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扩展势力范围和资源的行为。
殖民地主义在欧洲殖民时代达到巅峰。
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主义,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殖民地或附属地。
殖民地主义的到来使得殖民地镇压和剥夺当地人民的权益成为家常便饭。
欧洲列强大肆开采殖民地资源,也输送了文明和宗教的“救赎”。
然而,殖民地主义也带来了严重的不平等和冲突,许多国家和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
直到20世纪,各国独立运动逐渐兴起,殖民地体系才开始崩溃。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读后感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读后感《世界史总序》是吴于廑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读本,通过对世界历史的梳理和总结,展示出了历史的丰富与多样性。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和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本书以“总论”为名,逐步展开了对世界历史的梳理。
作者通过对文明与历史、古代社会和经济、人口与农业、技术与文化等主题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法则。
阅读本书使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以及对世界历史的不同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其次,本书突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以系统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视角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区域的差异。
通过对大陆漂移、冰川时代、公元纪年的起源等问题的探讨,使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多维性和多变性。
对于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使我更加珍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贡献。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历史是我们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并对历史中的决策和事件进行评价和解读。
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本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简洁的叙述,使历史成为一部“活的”故事。
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历史案例和人物的生动描写,使我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和内涵。
同时,作者也对历史学家的观点和解释进行了补充和评论,使读者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地看待历史。
总的来说,《世界史总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通过分析历史的原动力和发展规律,展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世界史总序》不仅是一本历史读本,更是一本思辨与启迪的读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参考内容:1. 吴于廑. 世界史总序.中华书局, 2009.2. 陈寅恪. 〈经世之笔端--《世界史总序》校订背后的“寅恪经济学”〉.《文艺研究》,2008(5).3. 武状元. 〈世界史总序〉.《新华每日电讯》,2009(7).4. 赵鹏. 〈读《世界史总序》我有感〉.《人民日报》,2009(2).5. 张斌斌. 〈从《世界史总序》中窥见文化多样性〉.《历史档案》,2010(3).。
论"纵横史观"及其对科学编史学的价值
2018 年7 "第39 .第4期#豪古&会科学(*文版)I00ERMO0GOLIASOCIAL SCIENCES(1. 2018Vol.39 <.4DOI:10. 14137/ki.issn1003 -5281.2018.04.015论“纵横史观”及其对科学编史学的价值甄达洋(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摘要]“纵横史观”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提出的历史观和编史学方法论。
“纵横史观”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也有科学史发展的史学依据,因而是一种符合唯物史观的编史学方法论。
科学编史 学是对科学史进行的编史学的研究。
“纵横史观”不是纵、横两个向度互不相干,而是纵向决定横向,横向反 作用于纵向,纵向与横向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一种整体性历史哲学观,因而对科学编史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 价值。
[关键词]纵横史观;科学编史学;关系;价值[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281(2018)04 -0100 -05科学编史学是对科学史进行的编史学研究。
科学编史学既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有关系,又 与历史哲学有关系。
目前,国内的科学编史学虽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因起步晚,还未建立起成 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编史学理论 体系,仍处在对西方科学编史学的引进和介绍阶 段。
科学合理地吸收借鉴西方的科学编史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编 史学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编史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科学编史学界面临 的艰巨任务和时代课题。
“纵横史观”是我国著名 历史学家吴于廑提出的历史观和编史学方法论,对 我国科学编史学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一、“纵横史观”的内含及提出背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于1988年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撰写“世界历史”词条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国内世界史学界有 的称其为“整体世界史观”,有的称其为“世界历史 纵横发展”理论。
世界历史的进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__省略_主编的_世界史_古代_近代史编_叶明勇
世界历史的进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近代史编)叶明勇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世界史教材的编纂,曾受前苏联的影响。
1962年出版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就是在学习和引进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多卷本《世界通史》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它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用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人类社会怎样从一个阶段推进到另一个阶段。
这对当时我国史学界改造旧的史学观点,树立新的、合乎科学的史学观点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但苏联史学家按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来划分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编纂体系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并未抛弃欧洲中心论的偏见,五阶段划分法在对各历史分期的具体划分上只不过是在上古、中古近代的基础上加上一头——原始社会,和一尾——1917年以后的社会主义。
而上古、中古、近代是明显的欧洲历史分期的标志。
因此,在对待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时,都按五阶段一一填充进去,很显然这保留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以欧洲历史分期决定世界分期的观点,具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的色彩。
按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编纂世界史的另一缺陷是,为了证明高一级社会形态取代低一级社会形态的必然,往往只注重历史的纵向发展,似乎各地区或国家的发展都是按五阶段独立地演进。
因此,这种编纂体系下的世界史基本上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汇编,缺乏一种广阔的世界全局观念。
转眼已过了将近半个世纪,20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联系愈益密切,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形势已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之路。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新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过去,从而编出全新观念的世界史教材。
1992年以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和首都师大历史系齐世荣教授主编的《世界史》(古代、近代史编)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世界史著作。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理论
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理论作者:陈志强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05期【摘要】前资本主义时代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的学说,是吴于廑先生“世界史发展纵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不仅否定了长期以来影响巨大的“欧洲中心论”,而且以世界历史发展全局的观点,客观合理地说明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弥补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历史横向联系的内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宏观理论。
【关键词】吴于廑,中国特色,世界史,理论【中图分类号】K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0-0003-06吴于廑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在其长期从事世界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认真思考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征,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理论。
他对于“世界史发展纵横”理论曾作出了清晰的概念和理论界定,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
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
在这个理论中,有关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特别值得注意。
这一理论不仅否定了长期存在的“欧洲中心论”,克服了施宾格勒、汤因比等文化形态史观学者观察各个时代不同文明间横向联系的视觉盲点,展示出弗兰克、沃勒斯坦等学者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古代世界体系”的表述,也弥补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历史横向联系的内容。
笔者认为可以将吴于廑先生有关前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论内容概括为“一个整体、两个世界、三次冲击”。
一、一个整体如何才能合理地描述人类发展变化的历史,历代史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方案。
论述吴于廑的整体世界史观。
论述吴于廑的整体世界史观。
吴于廑是一位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整体世界史观提出了全新的历史研究视角,为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吴于廑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地区、民族、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贡献,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整体世界史观的基础上,吴于廑提出了“东西交通史”和“南北文化交流史”两个概念,强调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南北方文化的相互融合。
他认为,历史不应该被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研究范围之内,而应该从整体的视角来探究世界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吴于廑的整体世界史观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探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相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范式,为我们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 1 -。
高校《世界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方法探讨
高校《世界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方法探讨作者:李尔平吴靖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18期摘要:历史地图是高校世界历史教学的直观辅助工具,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从时空结合、史地结合方面学习历史及把握规律。
不同的地图使用方法服务不同的教学目标,文章运用地图案例,从更好地认知历史和培养时空观的角度探讨高校《世界历史》课程使用地图的方法:一是运用组图梳理脉络、构建历史事件的宏观框架;二是使用复合型地图深入挖掘信息,研究微观历史;三是使用历史图表拓展地图相关内容;四是古今历史地图结合使用。
关键词:世界历史;历史地图;方法;认知;时空观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8-0103-04Abstract: Historical maps are intuitive auxiliary tools for world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Different ways of using maps serve different objectives.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ways of using maps in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of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tter cognition of history and cultivation of time-space view: the first is to use the group of pictures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and construct the macro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second is to use compound maps to dig the information deeply and study the micro-history; the third is to use historical charts to expand the map related contents; the fourth is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historical maps.Keywords: World History; historical maps; methods; cognitive; notion of time-space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慨常为后人所引用,它表明了地图对学习的重要性。
高校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实践探索论文
高校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实践探索论文高校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实践探索论文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当前的史学界,全球史观被多数学者所认可,是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
这种史学观由欧美学者最早提出,大约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历史学家斯托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为代表。
在我国,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是吴于廑和齐世荣教授,他们编写的《世界史》(六卷本)是大部分高校的历史通用教材。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它认为,世界历史不是所有国家、地区文化的总和,它要求从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的大视野去研究世界历史。
1.世界各个国家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按照全球史观点,世界各个国家从最初彼此隔绝,到最后走向整体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地理大发现促成世界市场出现。
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欧非三洲和美洲、大洋洲相互隔绝。
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一隔绝状态,各大洲开始发生联系。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走上了殖民征服的道路,在东方和新大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地。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也使欧洲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资产阶级也首先从西方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世界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第二,早期殖民扩张促成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地理大发现后,首先向海外实习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法国和英国,最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欧洲列强的殖民征服,密切了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大大地改变了世界的进程。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它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导致了近代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兴起,英国也成为世界工厂。
到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法国、美国、德国及俄国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这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以英国为中心初步形成了。
高中历史得分秘籍(四十三)
1.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都说明把全世界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故体现了全球史观或称整体史观,故选C。
考点:史学研究•史观•整体史观2.《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共和制C.美国的两党制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国有大事,王谕相”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是有君主的,还可以看出有首相或者宰相;由“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可以看出其中的“公会所”是指国会或者议会,“爵房”应该是上议院,是贵族院,由世袭产生,“乡绅房者”应该指下议院,由公民选举产生。
据此可知指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故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表现形式3.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
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
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世界上古史(吴于廑主编版)复习提纲
《世界上古史》总复习大纲导论1、世界史(1)世界史≠国别史的和,“整体大于部分的和”(2)世界史≠外国史(3)世界史应当包括中国史的部分内容3、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其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其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2、什么叫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1)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从古到今”,“历时性的”(Diachronic)(2)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共时性”(Synchronic)发展3、文明史与世界史的视角有何不同?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
第一章人类的史前时代1、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2、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
学会了使用火。
社会组织中出现了原始群,以群婚制为主,人类进入了母系社会。
3、什么叫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它具有什么意义?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和新石器革命。
意义: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与自然关系一个革命性变化②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更加紧密的社会、公共权力、剩余劳动、分工、交换、私有财产。
4、本章在研究生考试中的主要考点:(1)人类的起源与进化(2)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3)史前文化第二章最初的文明(上)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1)定期泛滥、肥沃的土地、灌溉网、航运(2)三个季节:泛滥季节(7-10月)、洪水消退(播种、生长)季节(11-2月)、干旱(收获)季节(3-6月)(3)生命之源:希罗多德的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2、上古埃及有多少个王朝?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上古埃及共分31个王朝,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前王朝时期(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2680年)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2040年)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1786年)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1085年)后王朝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332年)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约公元前332-公元642年)3、古王国时期埃及的政治特点如何?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吴于廑先生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
吴于廑先生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 齐世荣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
此前,各大学历史系的外国史课程主要是西洋史(即欧美史),包括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别史。
开设东洋史(如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的学校很少。
似乎没有一所大学的历史系专门开设过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
总之,那时还没有世界史。
中学的外国史内容主要也是讲西洋史。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界上层崇拜欧美,以欧美为榜样,西洋史自然便占有中心地位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屹立于亚洲的东方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不能再像旧中国统治者那样只把目光集中于欧美列强,必须放眼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现状,还要追溯它的历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世界史学科终于一步步建立起来,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各大专院校一般设有世界史课程,分做四大段(上古、中古、近代、现代)讲授,此外还有一些区域史、国别史、专题史等等。
中学也设置了世界史课程。
从1949年到1959年,各高等院校的世界史课程大都采用苏联教材,那时把苏联史学看得很重,中国教授们即便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看法,但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不敢也不可能发表。
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此后“言必称苏联史学”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1962年,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世界史学者首次编写的世界通史类著作,代表了当时中国世界史研究所到达的水平,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这部书加强了亚非拉部分的内容,增加了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章节,比苏联教材有所改进,但整个框架仍未脱苏联教材窠臼。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环境改善了,学者们既敢于打破苏联世界史的框框,也敢于参考西方学者的看法了,于是人们热烈议论起世界史究竟应当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以及世界史如何编写的问题。
吴于廑先生从1978年起大力投入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吴于廑:r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
吴于廑:r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
刘景华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18(000)004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刘景华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习吴于廑教授的学术开拓精神——在“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J], 陶德麟
2.吴于廑先生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 [J], 齐世荣
3.吴于廑与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 [J], 安长春
4.略论吴于廑先生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的贡献 [J], 齐世荣
5.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吴于廑教授对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J], 庞
卓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吴于廑“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作者:唐九江杨晔
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5期
摘要
吴于廑与齐世荣两位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是历史研究中堪称经典的通史著作,也是笔者当年大学时用的历史教科书。
虽已大学毕业多年了,但笔者假期里第三次拜读了两位老先生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两卷,仍然为两位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人文底蕴所折服。
【关键词】吴于廑;“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中学历史教学;启示
在吴于廑先生30年前撰写的《总序》中,吴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个观点如今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吴先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所谓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则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
吴先生的这一重要观点在《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编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下两卷在编写方法上采取了纵横交错的方式,既叙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的纵向演变,又注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横向联系,进行跨国家、跨地区的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并且探索一些重大历史现象从发源地向外扩散、传播及发生影响等的来龙去脉。
应该说,吴先生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以及纵横交错的编写方法不仅深深影响了历史研究,即便是在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堪称经典理论,也对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新世纪伊始的这一轮历史新课改中,完全打破了以往革命史观一统天下的格局,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已渗透到中学历史的日常教学中了,如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三本必修的编写很明显地体现了文明史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社会史观渗透在其中):即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而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实际上就渗透了吴先生“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
笔者用简图分析如下:
笔者认为,吴先生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理论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新教材的渗透,对中学历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除了要多钻研新课改的理念,还需要更多关注与了解史学研究最新动态,尤其是要深入研究新史观,从而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我们的历史新课程教学。
1 从纵向看
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这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并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都无一例外的按照这个程式线性式的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如美国就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有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如拉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
由于历史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能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这种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不相容的矛盾。
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
吴先生则是从阶级的角度来认识的,他指出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再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
还有很多学者则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因此,虽然中学历史教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或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死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具体观点(何况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我们需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积极了解和吸收国内外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以更宏阔的视野和眼光来认识人类的过去,从而带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2 从横向上看
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最终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作为“同住地球村”的我们,正走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上,更应密切重视历史上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便更好地走好今天的路与照亮明天的征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适时的渗透一些人类各地区文明交往,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交流融合的相关知识。
(1)交流的重点,即中外交流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交流的途径,即交通路线等,如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现代的欧亚大陆桥等(可以作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3)交流的方式,包括商贸活动、人员往来、文化技术传播、通婚联姻等。
在特殊情况下,战争也可促进文明的交流,如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就与战争密切相关。
(4)交流的影响,突出相互影响的“双向交流”的重要事件,如“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通过人类各民族、各国家或地区的的交流,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各文明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融会与整合,促使世界文明从闭塞到开放,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3 教学中应突出对“三个文明”重点问题的把握。
3.1 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和宪法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这样去把握:从纵向看,各国(地区)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而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各国政治制度各有特色,如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方古代却城邦林立,实行民主政治与法律制度,这其实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2 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教学中,要注意石器、青铜器、铁器对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文明的特点。
具体来说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而从横向看,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各文明之间层有过多种形式的相遇,有过和平的交流,也有过激烈的碰撞,比如鸦片战争就可以视为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而正是在这种碰撞中,两种文明加快了融合的进程,主要体现为强势的西方文明向落后中华文明的渗透与扩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学东渐”。
3.3 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
教学中应突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它科技成就,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等,这里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古代中国的“中学西传”(如四大发明等)和近代西方的“西学东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重相关知识和思想的渗透,引领这些未来的“世界公民”能够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日前,尽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即将全面展开,但笔者依然相信,吴先生的“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