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末世爱情》中的意象解读

合集下载

《残雪作品典藏版新世纪爱情故事》札记

《残雪作品典藏版新世纪爱情故事》札记

《残雪作品典藏版新世纪爱情故事》读书札记目录一、序言 (2)1. 对残雪作品的简短介绍 (3)2. 对新世纪爱情故事的解读 (4)二、主要人物分析 (5)1. 情感深沉的男主角 (6)2. 温柔细腻的女主角 (7)3. 其他重要角色的影响与意义 (9)三、情节概述 (10)1. 故事的开端与发展 (11)2. 高潮与转折 (12)3. 结局与启示 (14)四、主题探讨 (15)1. 爱情与人生的抉择 (16)2. 心灵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17)3. 时间与记忆对爱情的影响 (19)五、文学风格分析 (20)1. 残雪特有的叙事手法 (21)2. 新世纪爱情故事的现代性 (22)3. 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 (24)六、社会文化背景 (25)1. 当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变迁 (26)2. 网络时代对爱情故事的影响 (28)3.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29)七、个人感悟与收获 (30)1. 对爱情的重新审视 (32)2.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3)3. 对生活的启发与思考 (34)一、序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爱情仍然如同一块永恒的主题,熠熠生辉。

而残雪的作品,就像一座孤独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片海域。

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爱情故事。

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传说,又仿佛是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点滴。

它们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等待、去追寻。

在这部典藏版新世纪爱情故事中,残雪再次展现了她那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她笔下的爱情,既有浪漫的甜蜜,也有苦涩的离别;既有深刻的痛苦,也有温馨的幸福。

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阅读残雪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

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爱情并不是童话里的美好结局,而是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爱情的深刻内涵。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让我们珍惜手中的爱情,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读残雪

我读残雪

我读残雪我是无意中从图书馆难得看到一本新书《末世爱情》的。

残雪,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原本,我的阅读面就没那么宽,出现陌生的名字,一点都不奇怪。

不经意的看下去之后,就莫名其妙的喜欢上她的文字,作者和读者是不是也存在着某种磁场呢,相吸的,相斥的。

就像我看不进去铁凝和王安忆的书一样,那些文字堆在那儿,一定也挺美的,可是经过我的视网膜到我的脑袋里之后,就是软绵绵的在那儿,兴奋不起来。

关于残雪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

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后又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

2001年,移居北京。

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名作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

残雪被国际文坛视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近年来,残雪有感于当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界的种种弊端与困境,进行了极为猛烈的批评和深刻的反省。

这一批以访谈、评论、批评等形式写作的文章,坦真而尖锐,才华四溢,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给读者带来丰富启迪的作品。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其作品的艺术性也享誉国内文坛。

《末世爱情》书评此集共有十一篇,除去两篇研究卡夫卡和鲁迅的文章,我看了三遍。

先是略看,感觉奇异,怪诞。

后是细品,感觉似曾相识,也许梦幻中,也许现实里。

再看第三遍,感觉到哲学的、象征的,隐喻的人世百态纷呈眼前。

当代的许多作品大多是一次性消费品,但残雪的作品是经得起咀嚼的,可以反复反刍。

简洁朴实的语言勾勒的作品意象神秘、诡谲,展示凸显的画面切入的主体形象立体、鲜活,看似混乱不堪、不符理性的内容却隐匿着合理的构架与逻辑。

读之,直抵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敏感、浮燥、无奈。

或许,作者本人就天生有着孤独敏感的忧郁气质,但她的心灵却有着特立出世的清醒头脑,时时反躬自问落入俗世的灵魂,再把这思虑的疯癫狂想如梦呓般展现出来。

读残雪,只要愿意读,有兴趣读,有感觉的读,一百人有一百人的感触和领悟。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

浅析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作者:房鑫来源:《牡丹》2017年第21期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在促进中国文学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残雪以怪诞、荒谬的叙述方法和写作形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她的小说个性鲜明,并且有着很多怪诞、奇特的意境,“小屋”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

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小屋,这让人们看到残雪对于世界、人性的失望,但是失望并不是绝望,在少数的几部作品中,小屋也带给人微弱的希望,将作者灵魂深处的情感以及体验表达出来,同时小屋意象也与人的心灵世界密切联系。

本文就残雪小说中的小屋意象进行研究。

残雪小说中有很多意象,且复杂纷繁,但是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着解开残雪小说之谜的钥匙。

残雪所写的人灵魂内面的风景是无法通过普通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但是意象能够将抽象的思想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塑造意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精神世界中特殊的情感体会。

基本上残雪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意象,有些意象在不同作品中反復出现,比如本文的“小屋”,这能够为研究残雪的小说创作提供依据和切入点。

一、小屋意象的象征意味20世界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很多先锋小说作家打破传统束缚,开始对各种语言以及文本进行创作,如格非、残雪、余华、马原等。

在这些小说作家中,残雪表现得最为坚毅和执著。

残雪的小说中有一种展现人性丑陋以及时代恐惧的内容,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象征的方法进行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残雪的作品会给人神秘、荒诞的原因之一。

在残雪的小说中,小屋意象通过很多形式出现,其象征的意味是存在差异的。

残雪小说中小屋意象主要有:《山上的小屋》中的“山上的小屋”、《雾》中“潮湿的仓库”、《归途》中“草原尽头的房子”、《旷野里》中“空旷的黑屋”、《天堂里的对话》之三中“想象中的空屋”等。

其整体意象的象征意味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深深地失望1.生存环境的孤独、昏暗通常而言,小屋其实是一种居住的场所,表现的应该是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的很多基本的生理行为都是在小屋中进行的,如吃饭、睡觉等。

残雪小说“小屋”意象论文

残雪小说“小屋”意象论文

残雪小说“小屋”意象论文摘要: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残雪执着的探寻着人性深处的灵魂的黑暗,关注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潜意识,“现代艺术描绘的都是心灵,这个心灵就是文学先驱但丁所描绘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同表层的社会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

”本文将从“小屋”意象入手,分两大层次对“小屋”的象征意味进行阐述与解读。

关键词:残雪;小屋;意象;象征“小屋”是残雪小说中众多意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在她多部作品中均出现了这一意象。

“小屋”出现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让人们看到残雪对人性、对世界的失望,但是,失望的残雪没有绝望,在她少数几部作品中,“小屋”带给人们微弱的希望。

一、深深地失望在残雪所看到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相互窥视,即使是血缘之亲,也被、疏离、冷漠、背叛、丑恶所代替。

个体孤独地挣扎,无力反抗,只能恐惧的望着这个陌生冷酷的世界。

即使是钉满铁条封死所有门窗的小屋也抵挡不了无数双恶狠狠的盯着自己的眼睛。

对这个丑陋的世界,残雪感到的是深深地失望。

(一)、窒息压抑的生存空间残雪颠覆了以往的美学特征,在她的作品中很难见到美好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夸张的、赤裸裸的丑,即使是一座“小屋”,也呈现不了温馨美好、温暖舒适的感觉,而成了一种丑的基本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小屋是物理意义上的人们生存的空间。

“小屋”一般寓意着温暖、和谐,是心爱的家的指称,给人温馨的感觉。

残雪笔下的人物多被她安置在一间间“小屋”中,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屋中人”,但是他们所在的小屋都是潮湿、冰冷、狭窄、逼仄、封闭的,像潮湿的岩洞一般,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房屋的想象。

在残雪笔下,小屋“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避风港、家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

”而是对人物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桎梏,是精神的囚笼。

残雪笔下的人物,各自囚禁在自己的小屋中,母亲不是母亲,儿子不是儿子,夫妻不像夫妻,朋友不像朋友,人物之间时常出现敌对的关系。

在这逼仄的小屋中,每个的内心都是灰暗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让你体会到身在人群中的孤独。

看《上海文学》

看《上海文学》
维普资讯
篇官场小说 ,却缺乏官场小说一贯的精彩好看 。矛盾不 从厦门的老房子谈起 ,历史的沧桑、家族的起落 、亲情 是随 着逻辑 自然 激化 的 ,主要人物又过早地意外身亡 , 的爱怨都似余音绕梁 ,一一穿梭在老房子的时空中 ,隽 骨架之上血 肉未丰 。 小青 《 鸟,像人一样说话》( 范 这 短 秀的文字 间有盘旋不去世故与哀愁。
篇) 小角度做文章 , 关注外地人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地位 ,
想法固然 不错 ,但构思却 因走极端而有些简单化 了。 第二期 人 民文学 ,重点推出 了叶舟的中篇 目 车祸时 的 目击证 人开头;以那个丈夫是 为给情人买橘子 而意外丧生 的真 相作结 。构思煞费苦心 , 在结尾时才抖 开包袱 ,奋 力掀开生活暗 面的一隅 ,题材似 曾相识 ,结 构倒还新鲜:用一桩婚外恋情的猜忌怨恨 来衬托忠诚婚 姻的理想珍贵 , 用这理想婚姻 中一方 由来已久的背叛 又 来解构所谓的忠诚忠 贞。只是它反复用 “ 街头 下跪 ”这 种方式来表现女人对丈夫的爱 , 初读令人感慨 , 见却 再 觉疲倦 ,妻子的示爱既不动人 , 情节翻转的 力度 自然就 2 0 年第 1 06 期 上海文学 “ 月月小说”栏 目里再 打 了折扣 。作者 写得费劲 ,读者读着也并不轻松 ,小说 次刊登 了中法文学笔会 “ 两仪文舍 ”的交流篇 目,这次 中每个细节都铆足 了劲 ,踮着脚向主题生 发,如此一来 两仪文舍的主题是 “ 迷宫” 中方推出的小说代表作是苏 , 倒把故事夯得过实 了, 一篇在 条理上一丝不乱的小说难 童的 《 拾婴记 与之相对应的法国小说 则是女作家皮艾 , 免少了浑圆与流动的气韵 。 蕾特 ・ 弗勒西厄的 研讨会的人 拾婴记》这篇不足 。《 《 树下的哭泣 ( 榆 叶兆言 , 篇)纵然题 目诗意盎 六页的小说讲述 了一个婴儿流落枫杨树 乡、 不断在成 短 并 然 , 笔却是一味写实 。初看以为作者 又要 写一篇底层 人之 间辗转的经历。正如苏童在小说 中的叙述 , 文 这个故 的 “ 艳歌”了 ,孰料却越 读越 没了兴味 。比之 目击 , 事 与其说是一个小说 , 更像是一个与迷宫主题 相关 的当 《 榆》的情 节段落倒是充满 了可供读者 自由出入的缝 隙 , 代 寓言:“ 今年春天 , 我决定讲述一个婴儿的流浪 , 一个 小说末尾似 乎也 多少暗示 了女 主人公的 自尊意识 , 但它 没 有意识的生命 ,除了哭做 不了别的事 ,他在一个成人 的背后仍是一个巨大 的空 ,这个空或许包罗万象 , 但作 的世界里依靠成人的帮助流浪……从一双手转到另一双 家却没有把它的可能性更好地提炼 出来 。 手, 最后落入一个更大的迷 宫,……变成了羔羊” 想象 。 前 两 篇小 说 的 笔 法 色 调 均 偏 灰 败 , 须 一 瓜 的 《 这样一种婴儿的完全不 自知的颠沛流离从某个层面上来 至 提 拉米酥 ( 篇) 短 ,方觉 眼前一亮 ;小说既可玩味 ,欣喜 说确 实富有魅 力, 然而将之落到实处 了却似乎缺乏具体 便从中来。须一瓜一度沉迷于警察 、凶杀等题材 ,作品 的烛照意义 ,变成 了一次在文字迷宫中的纯粹迷失 。 这 常常闪现新闻报道的影子 ,这 回拿到 《 提 一读 ,烂熟 种迷失状态同样也出现在推崇博尔赫斯的法国女作家皮 的元素踪影皆无 , 不觉心 中一喜——须一瓜终于走出对 艾蕾特 ・ 弗勒西厄的笔下 ,可以想 见这样一种精心设计 单一题材的复写 , 关心起身边的 日常生活来 了。 提 讲 的迷宫 ,即使具备隐喻色彩和先锋游 戏价值 ,却也令人 《 办公室的 男女关系 ,但无关风月 ,选取的事 情既小 ,又 遗憾地缺失了某些指 向更 明确的现世关怀。 周正不打 眼, 却能 写得波折辗转不厌读 , 人心 中再喜 。 让 “ 创造” 目第一篇就是残雪的新作《 栏 末世爱情 小 , 不过 ,小说最 让人惊喜 的还 是须一瓜对 人性分寸 的拿 说 中刻意营造的气氛一如既往地压抑冷漠、 狂躁混乱 。 捏 ,准确尖 刻,在文 字上又不肯露 出凌厉之势来 ;每个 然而也许是作者对于这一类奇诡风格的掌握过于轻车熟 人物 尚留有 自我生发的余地 ,可进可退 ,各有看点。小 路 , 本文除 了叙述有关四爷和寡妇之 间一 段疯狂的风流 说也难言 旨义深远 , 却显示 了一个新锐作家的走 出瓶颈 韵事之外 ,并没有给读者带来什 么更新更大的冲击。

论残雪小说中的意象

论残雪小说中的意象
残雪小说的叙事特点深受其作品中充斥的肮脏丑恶意象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梦魇”式叙事风格。她以这种风格猛烈敲击读者的神经,令人猝不及防,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是对人生意义虚无与荒谬的放大,甚至在这些丑恶中探寻光明和纯粹。残雪小说的叙事也凸显了自然景观的描写,借此展示人性和情感,同时寄寓深刻的寓意,这种叙事方式既具有现代主义气质,又显示出先锋特质。然而,其作品中有时也存在过度依赖自然景观渲染和情感描写夸张的问题。此外,“困境”与“突围”作为残雪小说的两大主题,几乎贯穿其全部作品,展现了人物在困境中的突围意识和行动,最终达成自我超脱的精神境界。

残雪小说_开题报告定稿

残雪小说_开题报告定稿

++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灵魂的炼狱——论残雪小说对人的生存本相的探询学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061学生姓名:+++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被引入中国,在西方兴起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及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先后被译介绍到中国,中国文坛上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

马原、莫言、残雪、格非、余华等先锋小说家纷纷以前卫的创作姿态,抛弃以往文学的旧模式、旧观念,突破一切传统,对文学的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直面人性的深渊,演绎各种新潮主张与文本实验。

先锋小说由于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文学表达方式始终与社会和大众的保持着一定得距离,在继一阵短暂而喧哗的欢呼之后,许多先锋作家先后改变写作策略,先锋小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残雪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当今中国文学的版图史上可谓最执着、最有毅力、也是走得最艰难的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充满着阴冷、恐怖、怪异的气氛,犹如一个被诅咒的狰狞的人间炼狱,在她那些诡异莫测的文字面前,我们曾经一度失去言语的能力。

残雪能坚持走到今天,并呈现出如此活跃的创作力,这在中国的文坛上无疑是种奇迹。

面对残雪和她的文学作品,在历经一段诧异的缄默与谨慎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及对当今文化和人的心灵的冲击。

残雪自1985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在一家湖南的小杂志《新创作》发表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二十多年。

对于残雪来说,文学是一种即兴写作,是来自作家对内心的情绪的积累,通过残雪文本显现出来的那些无可回避、无章可循、毫无逻辑、丑陋怪异的特征的叙述背后,被唤醒的是人的灵魂深处被压抑的某种潜意识的存在。

在残雪笔下,所有的人物和背景都超越了传统世俗意义上的美与丑、善与恶,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是我们灵魂的或者某个瞬间的侧面。

残雪与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后现代性

残雪与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后现代性

残雪与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后现代性作者:刘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摘要:残雪和村上春树是中、日两位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们扬弃本国传统的写作技巧,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共同的后现代性特征,他们不断审察现实社会并探索人性自我的变化,反思“人”的生存状态和寻找正确的出口。

关键词:残雪;村上春树;后现代性;反思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007-01关于残雪与卡夫卡、艾略特、博尔赫斯等的比较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将残雪与村上春树联系起来,着重探究二人共同在小说创作上的后现代性及审美特征,并寻求和解析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内心两个世界的原因。

一残雪与村上春树的后现代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的颠覆,同时也解构现代主义的主体性,鲜明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主体、内倾化和随意性的特点。

一方面,残雪与村上凭借对过去的追忆,在创作过程自觉进行历史反思和人文批判。

关于“文革”那段动荡岁月的经历给残雪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对其性格的形成及后来的写作影响很大。

她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延续到作品中即成为对追求人性、关注自我批判的一以贯之。

“在现代主义非理性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是残雪,现代派也只有到了她这里才可以说摆脱了从技巧到观念的移植性束缚。

”残雪对历史的反思在小说中就集中表现为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现世,仿佛是对文革时期自私、残忍、冷酷的人性的再现和复写。

大部分小说中那种充满阴冷、恐怖、怪异的气氛,就是重现动乱时代的社会氛围,因而具有了指涉历史的特征。

青年的村上就颇为叛逆、独具个性,他与同龄人一起参加了“全共斗”学生运动,具有反时代的精神。

他在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历史,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在提到独角兽的相关记载时就涉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41年的列宁格勒攻防战,《奇鸟行状录》中以书信方式展现1939年的日俄诺门罕战役等都是一种历史的书写与反思。

残雪《最后的情人》的思考

残雪《最后的情人》的思考

残雪《最后的情人》的思考刘亚利残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创作以现代的手法,独特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创作观念和体会,没有笨拙的模仿和故作姿态的卖弄,眼于人物深层的精神世界,深入人物内心,并深挖细究,独辟蹊径,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真性情,具有鲜明创造风格和个性化特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残雪于2005年花城出版社出版《最后的情人》,就她本人自己来说“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许这是一部有些奇异的小说——无视常规、放荡不羁而又过分空灵。

就连作者我,在刚写完这部小说之后,心里也是充满了重重迷雾的。

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部小说在开辟空间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最后的情人》确实是一部奇异的小说,可以说,整部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没有生动鲜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没有开合有度、浑然一体的结构。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部小说排斥人和水平面的描写,以及通常那种情节逻辑的操纵。

在同类小说中,它在这方面或许是最为走极端的。

”在这部奇异的小说里,最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首先是空灵的构思,就如作者如上说的一样,是个无视常规的空灵的存在,小说在情节之外、人物之外、结构之外寻找着创作的自由,完全挣脱了传统小说注重人物塑造、注重结构完整的创作模式,在文学创作的精神层面、客观的层面上作出了大胆的、另类的努力,作者似乎是以最理性的最客观的姿态审视着作品中似乎甚至与常人不同的人物们,在奋力摆脱着眼前的迷雾,寻找着出路,所进行的非常人所能为的努力。

小说中,作者的精神旅程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任意游走,无所牵绊,或进或退,从地下瞬间至到空中,从遥远瞬间至眼前,人物的精神活动完全失去了常理,作者不是在塑造形象而是在人物超越常规的思维的牵引下前行着,下一步是什么,无法预料,这种叙事空缺的存在这似乎就是小说最具魅力的所在,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留给读者的仅是无果地推理的困扰。

即便如此,小说中每个人物彼此独立又彼此联系,他们之间不存在前因后果却保持着高度的紧凑,没有亲疏远近却互相完成塑造,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乔爱看书以至于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跟老板或主顾谈生意时也不忘看小说、里根热衷于自己庄园的扩张、埃达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马丽亚眼看着丈夫乔对书籍的爱好吞噬了一切,毁掉了他们的夫妻生活,面对丈夫无时无刻的“游走”,给马丽亚自己带来了突变,也像丈夫一样陷入了“神游”的圈套,首先是倾其所有来买各式各样的首饰,将买来的首饰不是用来佩戴而是装进首饰盒,然后就是不厌其烦地编织挂毯,乔和马丽亚的儿子不专心读书一心想当个花匠,等等。

爱到极致就是你死我活

爱到极致就是你死我活

爱到极致就是你死我活残雪2016年8月,中国女作家残雪受邀来到爱丁堡国际图书节。

这是63岁的她首次来到英国。

去年,在接受腾讯文化专访时,爱丁堡国际图书节总监尼克·巴里就表示,很想请残雪来当嘉宾,他已为此努力了几年。

残雪的小说在1989年就已经有了英译本(短篇小说集《天堂里的对话》)。

去年,她的英译本小说《最后的情人》首次在英国上市,并迅速获得了英国主流媒体和书评界的关注和好评。

该书还入围了《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提名。

几乎与此同时,《最后的情人》英译本获得了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以及美国纽斯塔特小说奖的提名。

耐人寻味的是,残雪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先锋小说的领军人之一,也一直作品不断,但在中国至今未获一项国内文学大奖。

在去年连获几个英美文学奖青睐后,国内一些媒体和文学机构开始关注她,对她进行专访,围绕她的作品举办研讨会。

去年年底,残雪在国内发表了自己最新的一部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五里渠小学的偏僻学校。

与过去的创作相比,这部小说的笔调少了黑暗,多了明亮的感觉。

残雪表示,在这部新作中,她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残雪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哲学与文学的合流。

在《黑暗地母的礼物》中,这一点也清晰可见。

残雪的兄长邓晓芒是哲学家,两人经常就哲学与文学议题交流,迄今已出版了两本对谈录。

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现场,任残雪活动现场任主持的,是2016年国际布克奖评委丹尼尔·梅丁。

他表示,与残雪神交已久,这次终于见到了真人,并提及已故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对残雪的赞赏。

在他眼里,残雪的写作风格与卡夫卡相似。

不过,当他试图在现场与作家深入探讨文学与写作时,借用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之名——人们难以避免地“迷失在了翻译中”。

8月18日,腾讯文化在爱丁堡图书节现场对残雪进行了专访。

以下为对话内容。

“即使吃了那么多苦,我还是理想主义者”腾讯文化:你从30岁开始写作,到现在写了33年,生命刚好分了个对半。

残雪,爱的难度

残雪,爱的难度

南方文坛2016.2Southern Cultural Forum残雪,爱的难度[美]翰·唐纳蒂契著朱思衡译“如今的社会,还会有人坠入爱河吗?”———我认为这是残雪作品中蕴含的中心问题。

像她这样严苛的实验主义作家沉迷于这样的个人主题,的确让人费解。

狭义地去理解“爱“会造成对残雪作品的误读。

“坠入爱河”是一种动态的表达,既表现人陷入激情时的状态,也表示人从高到低的一种身份的改变。

在《创世纪》中,亚当吃完苹果,躲在伊甸园的灌木丛中。

上帝大声地喊:“你在哪里?”上帝感觉到了孤独。

亚当是个人,一个躲着不出来的男孩。

一直以来他总是无精打采,因为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懂,所以他的苦是没有苦。

他在发现了欺骗的同时,也创造了自我。

从此为人定下一生的基调———逃避苦难。

人无法逃避苦难是个一直存在的可怕的真相。

自我是亚当的避难所,从一个自我坠入另一个自我是他得到救赎的唯一希望。

残雪的小说《最后的情人》中,没有在爱情中陷得很深的角色。

这些可能的情人也许比那些屈服于欲望的人更绝望,但是他们走在追求爱情的路上。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成不成功并不重要。

走在努力追爱的路上,回应爱的呼唤,认识自我,对爱情永不满足,这是残雪给予读者的挑战。

《最后的情人》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没有名字的国家,类似于卡夫卡作品中的“美国”,是A国的B城。

宇宙视野使作品获得的影响力超过国际小说和全球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没有谁觉得自己很特别,比如说处在国界之外,没有民族和部落归属感。

有关这部小说的评论中有很多高调的提法,再谈文化身份难免让人感觉老套,有种多因素决定心理状态的感觉。

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一个欲望系统,是地球村里的一个微宇宙,那种感觉自己就是整个人类的最原始的冲动,实际上只能归入另一个更高级的过程。

说这本小说是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对人物存在的一种错误理解。

残雪要展示的是人无法掌控生命。

她在寻求一种无法传递的人与灵魂的关系,目的是要卸下包袱,释放自我,或者说是自我启发,让自己轻松起来。

安妮宝贝:末世爱情

安妮宝贝:末世爱情

安妮宝贝:末世爱情安妮宝物:终世恋爱世界的终日。

她再次听到他的声音。

她转过身来。

领现前面空无一人。

——习题衡山路的香樟花圃。

凌乱逼平的空间,充溢着烟草辛辣的气息战人声的清静。

她看着搁正在桌子上的红酒。

通明的玻璃杯。

浑醇的液体像被兑了火的的陈血。

留正在喉咙面的觉得是酸涩的。

众多正在胃的底部,却像一簇水焰正在烧。

逐步的,她觉得到本人有点醒。

她几回再三天把脸侧已往,看着年夜玻璃窗中的夜色。

冷落的街叙上,逗留着不少没租车。

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

屈铺正在雾气外的枝桠是寥寂的。

那是一个含糊的场景。

像一个布景。

搭失很美,却没有睹该进场的人。

她把脸放正在脚臂上。

单独浅笑。

XXXX段时辰面,觉得本人是暗中剧院面的一个不雅寡。

她等着一场戏上演。

最初却领现本人看错了工夫。

只剩高期待。

午后的冬季阴光很和煦。

正在拥堵不胜的淮海路上。

四处是世纪终焦灼没有安的人。

心情浮泛天猖獗买物。

他们稠浊正在人群面。

有时分他走正在她的后面,他正在前面屈没他的手重微的示意。

她慢步跟下来,把本人的脚指搁正在他的脚口面。

肌肤的暖度很温。

正在穿梭过车流擒竖的马路后,他铺开了她的脚。

那一个霎时。

她才领现本人的脚口一片炭凉。

他们看已往是疏离而仄浓的。

他初末念把她酿成一盆养正在阴台上的动物。

火战阴光。

所有皆正在他的节制外。

但是她大白凛冽或者渴的含意。

于是她憎恶他。

她啼着看他。

微微俯着脸,地实的心情。

每每他们那样彼此虚张声势天比赛。

她知叙她是他的敌手。

百衰的门心人声鼎沸。

搭的暂时舞台围谦了阴光高百无聊赖的人。

一个摘着紫色假领的父人正在舞台上高声天采购商品。

她看到人群外一对年青的恋人。

父孩没有是太标致。

身旁的男孩衣着一套拙优的西拆,脚面拎着一个年夜削价的古装袋。

男孩正在人群外仰高脸,悄悄天,温顺天亲吻拥正在怀面的父孩。

父孩平凡的脸忽然像一朵布满了火分的花,目中无人天衰铺开去。

若是亮地便是世界的终日,愿望可以战最爱的人正在一同。

没有忘失是谁对她已经说过。

是个汉子。

丑恶、绝望、寻找、逃离--残雪小说意蕴解析

丑恶、绝望、寻找、逃离--残雪小说意蕴解析

丑恶、绝望、寻找、逃离--残雪小说意蕴解析
张彦哲;刘雪冬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残雪的小说世界是垃圾的世界.从描写丑恶、绝望到表现逃离是残雪小说意蕴的特征.对于残雪必须冲破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钳制,从全新的角度与方法去解读.【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张彦哲;刘雪冬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残雪小说卡夫卡意义的独到思考——评罗璠《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比较研究》 [J], 成松柳
2.在绝望中抗争,在虚无中建构--论女性小说中的"逃离"意识 [J], 胡军
3.残雪小说:内感觉的直呈——简析残雪小说的艺术世界 [J], 熊荣
4.异度空间的舞蹈——论残雪小说的美学意蕴 [J], 高秀川
5.破译残雪-挣扎于现实的逃离-解读残雪《阿娥》 [J], 杨道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残雪访谈:有谜底的实验文学

残雪访谈:有谜底的实验文学

残雪访谈:有谜底的实验文学远人(以下简称远):对近年才接触你作品的读者来说,一定很想知道你是何时开始创作的,处女作是哪篇,它发表在什么刊物,请谈谈好吗?残雪(以下简称残):我于1983年开始学习创作,处女作是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发在《新创作》1985年1期上面。

远:从你的早期作品开始阅读的话,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那些作品里,就出现了使读者对传统阅读习惯的打破,这种打破不仅是你行文的怪诞,更多还有文本所透出的充满神秘感的内省气息。

我记得你有一篇题目为《旷野里》的短篇小说。

尽管那是你的早期作品,但“残雪式”风格已经相当完整地建立了起来。

你在当时和现在对这篇小说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残:在我的创作的早期阶段,我对自己的作品并无多少理性上的认识,只是凭着内心说不清的那股冲动去写而已。

我记得当时的批评界基本上是将这篇小说看作对于一种夫妻关系的描写。

现在看起来这种看法当然不乏幼稚之处,《旷野里》的内涵绝对超出了那种表面化的看法,甚至可以说那种看法是错误的。

即使作为一篇早期作品,那种凌厉的、内省的风格已展现出来。

在我们每个人觉察不到的、黑暗混沌的地方,到底有些什么?那种东西的结构又是如何样的?这篇作品提出的疑问展开来,便成了我后来大批作品的主题。

但在最初,一切萌芽的特征都已经包含在像《旷野里》这类精致的小作品当中了。

曾经有一个澳大利亚人想把这一篇改编成动画片,由于考虑到他的解释很可能落入俗套,我坚决没有同意。

像我这种特殊小说往往难免被误解,被庸俗化,这一点我早就习惯了。

人们往往喜欢用所谓后现代的观点来强调一种看法:作品之中的谜并没有一个谜底。

我要说的是:实验文学的谜是有谜底的。

当然读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性阅读接近谜底,去解开它,解的方式各异,但谜底只有一个。

这并不是说实验文学是单调的,因为只有它才能向读者提供进行能动解读的广阔的空间。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是实验文学的最大特征。

如果读者不动,他就只能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做出那些似是而非的解释。

残雪:爱情与死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

残雪:爱情与死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

残雪:爱情与死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与死亡——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文 / 残雪用今天的人的眼光来看,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似乎是有点不可思议。

在这一个凄婉的爱情剧中,除了恋人之间那火热的表白之外,其它的一切都完全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更奇怪的是,这死亡正是两位恋人共同追求的东西——以死来表明心迹。

毫无疑问,这种高纯度的爱情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

而剧中的主人公为实现他们爱的理想,把生命都看得毫不足惜。

《罗密欧与朱丽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这既体现出他们体内沸腾的生命的热度,他们个性的高贵,也体现出对于爱的最高境界的极端化的、不顾一切的追求。

在这一点上,罗密欧和朱丽叶可说是旗鼓相当,一拍即合。

爱,是内面生长的原始之力。

死,是这力的最后归宿。

在那一见钟情的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上,朱丽叶仅凭着与罗密欧短暂的接触就说出这种令人震惊的表白。

“要是他已经结过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

”这种话让世俗中人瞠目结舌!她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清楚他的身世,彼此交谈不过四五句,只是在舞会上玩笑似的同他接了两个打破礼节的吻。

但是这就够了,他们两人都从对方身上认出了自己。

这个自己,就是那从未得到过展示的胆大妄为、一追到底、死不回头的个性。

这种个性用不着解释,身体的接触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火一般热情的、刚烈的少女朱丽叶一开始就领悟了本质性的东西。

知道自己所要的那个人非他莫属,也隐隐地感到爱情从此摆不脱死亡的阴影。

这种局面丝毫没有使她畏缩,因为她那高贵的心使她从来就将爱情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并且这种看法是不由自主的。

这样的爱当然超凡脱俗:“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

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朱丽叶这种对爱情的信念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这是由她特异的个性同冷漠的现实碰撞,在十四年里头逐步建立起来的信念,只是从前她不自觉罢了。

爱情唤醒了她的自觉意识,她决心同现实对抗,用生命来换取理想。

残雪小说意象描绘的寓言意味

残雪小说意象描绘的寓言意味

残雪小说意象描绘的寓言意味
莫瑕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残雪小说风格是一种寓言式的怪诞,作品注重以含混多义的意象表现人的潜意识,反映人物非理性的内心感觉.隐喻是一种带有寓言意味的现代派创作技法,残雪借此来昭示虚幻的意象所蕴舍的理性意义.本文通过对小说神秘内心视象的解读论述残雪创作的寓言化特色,探究作品在意象描绘上显示出的精神剖析,反思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深刻内涵.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莫瑕
【作者单位】广西省钦州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现代个人寓言的诗性建构--隐喻视野中的残雪小说本相 [J], 俞世芬
2.从“丑”“恶”意象看残雪小说中的孤独体验 [J], 谢烨
3.寓言式批评视野中的残雪小说 [J], 罗璠;雷浩泽
4.残雪小说梦魇叙事的意味 [J], 栗丹
5.走向心灵深处的现代寓言——管窥残雪的小说世界 [J], 胡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残雪“出走”主题文化分析

残雪“出走”主题文化分析

《残雪》中表姐“出走”的文化分析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中,自1918年《新青年》上刊出“易卜生专号”,将“娜拉出走”带入文坛以后,“女性出走”现象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质,便一直是中国作家探寻的主题。

而《残雪》中所呈现的女性“出走”现象,因其对生存空间的思考和对灵魂层次的探索,表现出有别于其它“女性出走”作品的文学魅力,成为文坛上一种独特的文学风范。

本文将通过对残雪的《残雪》中“表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空间和灵魂为切入点,揭示其被人们所忽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王国。

关键词:出走;女性;空间;灵魂一、出走(一)出走的内涵1.出走的含义“出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被环境逼迫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在文学作品中,“出走”有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含义,往往代表着不负责任、背叛、逃避、远离、叛逆、冲突、决裂、选择、分手等情感色彩。

2.女性出走“女性出走”,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母题,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叛出伊甸园的夏娃,东方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也是最早出走的女性代表之一。

尽管东西方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但是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以中国社会为例,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男权中心的父系社会以来的几千年里,中国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特别是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下,她们一再被男性主宰的封建社会愚化、弱化、物化。

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妇女专有戒律和礼教习俗,在身心两个方面折磨着女性,使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

于是,女性作为人的各项权利被一一剥夺,逐渐失去了自由和独立的人格,成为“第二性”。

期间,也出现过如嫦娥这类出走的女性觉醒,但是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女性还是生活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被压迫,被禁锢。

终于,这样的局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打破。

自1918年《新青年》上刊出“易卜生专号”,将“娜拉出走”带入文坛以后,中国女性看清了自己真正的处境,在娜拉“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的号召中,打破原有的生存处境,义无反顾地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残雪作品评价

残雪作品评价

残雪作品评价残雪的小说是真正的现代派作品,与以前的作家不同,她不是停留在意识的层次上,更多的是写人的潜意识,她的小说没有笨拙的模仿,没有矫情作态的浅薄卖弄,一切都是从心底喷涌出来的真性和真情,她是靠先天的气质投向超现实主义。

残雪根本就不打算在现实的经验世界里构造自己的小说视野界,而是在梦幻中寻求描写的题材,所展示的根本不是视角领域里多元的客观现实,而是幻觉视象中客体实在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

《苍老的浮云》是作者对人情世相深切内心体验的一种变形的外化。

小说的各类人物以荒唐的举动,呓语的倾吐,把矫饰在人际关系上的种种伪装撕得粉碎。

人类不再是理性规范下的言谈举止。

作者撕去文明人的面纱,把人类在非理性的聚集之下所表现的丑恶、卑陋、缺陷写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在残雪的小说中,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屋中人”的形象,这个人感到全社会(包括陌生人、同事、上级、下属和家庭成员)都对他怀有敌意;大自然也参与到环列周遭的敌对者行列,而不再是一双公正仁慈的巨手安排出来的漠视人间的物质存在,大自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成了刺穿、窥探、威胁、破坏的象征。

这个人捐弃了他觉得无法继续生存的世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艾理森等笔下的人物那样逃进自己精神的小屋苟安活命。

可以把残雪的“屋中人”看作上述二位外国作家描写的“地下人”“看不见的人”的中国版。

残雪可以说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神遇。

注意:这里面并没有模仿,有的只是原创。

在小说《突围表演》中,残雪以其特有的方式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梦魇和阴影收集起来,苦心制造了一个自动演出其全部腐败、乏味又罪恶、凶残的吃人迷宫——“五香街社会。

”在经营这座迷宫的全过程中,作者以惊人的克制力借助反讽佯谬的方式置身局外,而将巨大的批判激情深深渗透在迷宫里一砖一瓦直至它的整个结构。

读者在进入这个虚构的“五香街社会”里,深味着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恐惧。

读残雪的小说,总会感受出人性的“恶”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残雪《末世爱情》中的意象解读
作者:王晶, WANG Jing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22(3)
1.荣格;冯川荣格文集 1997
2.陆扬精神分析文论 1998
3.闻一多神话与诗 2006
4.张子清荒原@译序 2006
5.李俊清艾略特与<荒原> 2007
6.残雪残雪文学观 2007
7.残雪末世爱情 2006
1.佘丹清异端与幻景:论残雪的《从未描述过的梦境》[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6(4)
2.王雪伟"游离"结构——论残雪新长篇《最后的情人》[期刊论文]-当代文坛2008(1)
3.赵树勤.黄海阔.Zhao Shuqin.Huang Haikuo指向心灵的艺术之路——论残雪的文学批评[期刊论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罗帆.Luo Fan个体可能性生存境遇的呈现--残雪小说叙事意识探析[期刊论文]-中国文学研究2005(4)
5.金永平孤独与梦幻-残雪的小说创作管窥[期刊论文]-华章2007(11)
6.赵树勤.黄海阔开启梦魇的迷宫--残雪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5)
7.祝海英俗世之上,虚无之下——论残雪作品中的诗性精神[学位论文]2006
8.高菲.Gao Fei噩梦与精神自传——残雪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9.严红梅象征性的女性书写——论残雪创作中的女性色彩[期刊论文]-南方论刊2007(3)
10.张慧敏.黄伟林真实的梦魇--重读《黄泥街》[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06(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zkjdxxb-shkxb20080301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