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群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
公关世界 \ PRWORLD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文/陈璐(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摘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
基于此,本文从校企合作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明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创新发展策略,以求打造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人才成长环境。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引言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诸多教学思想、教学手段被引入到职业教学体系内,为学生成长、教学发展带来了更多动力。
在校企协同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具体分析,以此在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大环境中,助力人才全面综合发展。
一、校企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眼界。
从校企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会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学生纳入到实践中去,以保证学生能适应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体系。
但仍需深入地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 X”证书制度、校证融通、赛教融合、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等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趋科学化。
在此基础上,双创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被引进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人才。
新时期,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标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与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热点专业,它需要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实力,从而持续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以此才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为例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为例卢覃晴,陈翠玉,姚月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0)摘要:通过开展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岗位需求调研,分析调研结果,针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向赋能”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综合评价及动态监测体系等对策,真正实现校企“双向共赢、多项公益”。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赋能”、人才培养、风景园林设计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因此,推进“深度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向共赢”才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为此,高校在实施教学改革时,要准确对接产业需求,实地走访调研企业,充分了解行业最近动态和市场需求,联合企业共同探讨并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满足未来生态园林产业的发展需求,真正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国内外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国外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最早起源于欧洲与北美洲,且发展较快、较先进。
其中,最为著名的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则广泛应用于欧洲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
而在北美洲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中,则以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应用较为广泛。
美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为核心,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以设计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强调工程技术与科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师大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
北师大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引言概述:北师大一直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该校制定了一系列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详细阐述这些政策,包括学科交叉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培养、国际视野培养以及社会责任培养。
正文内容:1. 学科交叉培养1.1 提供跨学科的课程北师大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1.2 开设双学位项目北师大推出了双学位项目,允许学生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获得学位,培养学生的专业深度和广度。
2. 实践能力培养2.1 实习机会北师大与各行各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2 社会实践活动北师大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创新创业培养3.1 创新创业课程北师大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3.2 创新创业支持北师大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包括创业导师指导、创业基金资助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4. 国际视野培养4.1 海外交流项目北师大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海外交流项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2 国际化课程设置北师大开设了一些国际化课程,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5. 社会责任培养5.1 社会实践活动北师大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2 社会公益项目北师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如环保活动、扶贫助学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总结:北师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涵盖了学科交叉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培养、国际视野培养以及社会责任培养等五个方面。
这些政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构建一种有机融合了学科知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知识的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加强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专业技能也是复合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跨学科的专业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如沟通技巧培训、团队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可以引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团队项目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进而创造新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
最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亲自实践,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
在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既能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又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合作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最后,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通过开展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并增强综合素养。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际价值。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行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下面本文将就校企结对培养模式以及其对于学生的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校企结对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合作,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致力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一条无缝连接的培养链。
校企结对培养模式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往往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而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校企结对培养模式,学校可以结合企业的需求,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校企结对培养模式能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
在现实工作中,学生往往需要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校企结对的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去应用所学的知识,理解专业知识的真正含义。
通过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结对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展学生的人脉关系。
学生在实习和培训期间与企业的员工和管理层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
企业也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为企业招聘和选拔人才提供更多的渠道。
校企结对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通过校企结对的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
式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
掌握学科知识的应用。
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将其应用于
实际情况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通
过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实践中不
仅要进行现有知识的应用,还要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出具
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项目中,学生们需要组成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形成合作共赢的氛围。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
目和实践活动,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运用于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实
际挑战的能力,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在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时,教师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充当引导
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提供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种教
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种将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特色:1.实践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实际应用,强调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产业项目,深入了解行业运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产业定制课程:根据产业需求定制课程,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标准和要求的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和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保持紧密联系。
3.双导师制度:设立双导师制度,一方面有学校的专业导师负责学科知识传授,另一方面有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技能培养。
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科和职业指导。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际工作场景和设备,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积累经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涯。
5.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6.产业合作研究: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共同研究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学校与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关系,实现研究成果的双向转化。
创新:1.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拟实验环境,提供高度真实的虚拟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感受,同时降低实验成本。
2.在线学习平台:创新采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无缝连接。
通过在线资源共享,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促进跨地域合作。
3.数据驱动教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4.跨学科融合: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促进创新和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
5.社会责任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建设方案方案一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建设方案一、方案背景1. 背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逐渐走向集群化发展。
传统的单一专业实训室已难以满足多专业融合教学、实践创新的需求。
就像以前我们各走各的路,现在大家要抱团发展啦。
2. 现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存在资源分散、设备利用率低、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各专业实训室像是一个个孤岛,缺乏协同。
3. 意义基于专业群建设实训室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培养符合产业集群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这就好比把散落的珠子串成漂亮的项链,既美观又实用。
二、目标1. 总体目标构建一个功能齐全、资源共享、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基于专业群的实训室体系。
2. 分解目标- 在一年内完成实训室的规划与初步建设。
- 两年内实现设备使用率提高30%。
- 三年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资源调配1. 团队组建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实训管理员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建设团队。
专业教师负责教学需求的提出,实训管理员负责设备的日常管理,企业技术专家则提供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企业实践要求。
这就像一个超级战队,各有各的本事。
2. 资金资源向学校申请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企业的捐赠和合作项目资金。
3. 设备资源整合现有设备,淘汰老旧无用的设备,购置符合专业群发展需求的新设备。
四、实施步骤与计划1. 第一阶段(1 - 3个月):需求调研- 组织团队深入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了解产业发展对专业群人才的技能需求。
这就像侦探去寻找线索一样。
- 对学校现有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实训教学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2. 第二阶段(4 - 6个月):规划设计- 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实训室的整体布局和功能模块设计。
- 确定设备采购清单和预算。
3. 第三阶段(7 - 9个月):建设实施- 按照规划进行实训室的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
- 建立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规范。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IT行业对于高素质、多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IT人才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思维、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等基本技能。
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IT行业不仅仅需要掌握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分析与判断、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等能力。
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比如项目实训、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项目等,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IT行业发展迅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IT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参与技术交流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
企业可以派出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践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流程。
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调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能够胜任复合型IT人才的岗位。
基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邮政快递类专业为例
·2021年第 3期
四、复合型邮政快递类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2019年 6月, 教育部职成司出台《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规范人才培养 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最贴近产业需求的类型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 足产业需求为目标。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应结合产业融合现状,以专业渗透等方式尝试从产业链的 视角为新的零售业态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产业培育复合型邮政快递技能人才。
(一)新零售企业跨界布局物流快递业 2019年 6月 21日,小米公司申请 提 交 的 “小 米 快 递”商 标 通 过 审 核。作 为 一 家 线 上 线 下 布 局 融 合 发 展 的 新 零 售 企 业 ,小 米 布 局 物 流 快 递 是 以 提 高 自 己 商 品 物 流 配 送 时 效 为 目 标 。 小 米 公 司 早 期 的 物流快递需求通过与如风达快递进行合作完成,但是第三 方 快 递 配 送 时 效 却 却 差 强 人 意。此 后,小 米逐渐将订单转向顺丰、圆通等快 递 公 司。物流快递业是商贸业和制造业的服务者,关乎着商品和服 务的交付和履约,各大新零售企业布局物流快递业,不论是以企业物流变身物流企业为代表的基于业务 的拆分合并,还是已有物流布局企业的生态边界拓展,或是企业基于资源的再创造,这种跨界将进一步推 动产业的融合。 (二)快递企业跨界入局新零售领域 线上零售业的高速发展成了近几年推动我国快递物流业迅猛发展的最大推手,在很多快递公司,网 购邮件占业务总量的 60%以上。随着快递企业数量的增加,快递业务的利润也被逐渐摊薄,随着线上交 易的发展,电商交易规模和用户增长速度均已放缓,利润的下降成为快递企业寻求新业务的最主要动力。 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进军“硝烟滚滚”的零售业,成为了商品的销售者。2017年,作为顺丰速运集团跨入 零售领域的标志———“顺丰优选”平台正式上线。同年,凭借丰巢职能快递柜布局社区写字楼,顺丰推出 了新的线上零售平台“丰 e足食”,圆通速递将快递配送点“妈妈驿站”升级为便利店“妈妈菁选”,出售果 蔬等约 600个品类的商品,同时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快件代收寄递服务。物流快递对零售业线下线上的融 合起着支撑作用,从供应链优化、仓储布局、配送网络的角度,[3]物流是快递企业最大的优势。但快递企 业入局新零售也缺乏网上商城搭建运营经验,缺少品类管理、数字营销、社群运营的专业化人才,产业的 融合为邮政快递类技能人才培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为例
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为例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为例一、引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挑战。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群之一,其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多种知识、技能和素质,并能在不同领域中灵活运用的人才。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中,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需要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 以能力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以能力为导向。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目标,并将其融入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估体系中。
2.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等。
3. 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当前社会创新创业的风潮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五、高职院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某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为例,该院校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毕业生所学所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校企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成为了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专多能的IT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样的人才才能在快速变化的IT行业中立足,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而校企结对、协同培养正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教育模式。
校企结对能够使教育更加实践。
传统教育往往只能够教授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实践。
而校企结对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知识。
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设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实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校企结对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
学校和企业的结对合作,可以让学校更加紧密地和行业联系,了解行业的需求。
这样学校就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其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校企结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学生在校期间和企业接触,取得企业的认可和信任,对于毕业后的就业肯定会有帮助。
企业也会更加愿意招聘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在企业中实习过,对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融入企业。
校企结对还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加适合自己的人才。
企业和学校合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企业可以在学校培养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减少员工的培训成本和时间,提高员工的适应度和效率。
校企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是一种多赢的教育模式。
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相信这种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希望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新文科视域下高端文员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2021年第7期秘书之友高职院校以培养文员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文秘、行政管理、法律事务等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像现代文秘这样的传统文员培养专业正在逐渐消亡[1]。
而从需求侧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员的数量及质量的要求都在提高。
这一矛盾的症结何在?该如何解决?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文秘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理念[2],专家学者在探讨新文科建设时,提出了文科专业建设应主动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行交叉融合、新技术发展将不同程度改变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应突破学科限制等观点。
由此反观高职院校文秘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
传统文秘类专业培养目标宽泛,且中职、高职、本科层级定位不清晰,造成入职门槛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现象,出现供给侧和市场需求的错位[3]。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普遍不高,这其中不排除家长和学生对“秘书”这一职业的不认可,但同时家长和学生也存在“当一个秘书并不需要到大学专门学习”的想法。
换言之,他们并没看到大学的“秘书”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核心竞争力。
这就是因为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使得“学习成果”不可测不可信,最终导致了现代文秘专业不断消亡的结果。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更新慢。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内涵建设,在课程建设、实践条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文秘类专业相较工科、商科、艺术等,由于改革难度大、成效慢,受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致使在一轮轮的教育改革中,无论从资源的获得还是改革的动力方面都处于边缘地位,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改革成果。
[4]其突出表现就是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在逻辑性差;课程内容更新慢,跟不上时代要求。
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秘类专业所对应的很多岗位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没有及时更新到课程中来。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场对于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需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趋势下,校企合作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成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顾名思义就是既有自己的专长,又具备其他技能的人才。
在当前的IT行业中,只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校企合作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就业和发展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联合办学、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学等。
这种模式下,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企业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要想真正实现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还需要在合作模式和培养机制上做出一些改变。
在合作模式上,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实现精准结对,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实习机会。
在培养机制上,学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项目实训、实习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在这一趋势下,校企合作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通过校企双方的努力,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将成为未来IT行业的主流,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将成为IT行业的新宠,为行业的发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空间。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IT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教育模式,以期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介绍校企结对的方式,以及如何实现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一、校企精准结对校企合作是国内外各个领域重要的合作方式之一,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通过企业和高校的对接,建立起高校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让双方因地制宜、利益互惠,共同推动人才培养。
校企精准结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企业需求精准选择学科与人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专业技能需求,因此,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与之匹配的学科和人才进行结对。
学科和课程设置不能仅以高校自身的情况为主,而应该密切关注市场,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趋势,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高校需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
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技能。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需要双方互相理解和信任。
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意向,了解企业的需求,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不断进行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
协同培养是指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形成有机整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如何实现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呢?(一)强化实践培养环节重视实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途径,企业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高校也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将实践环节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近企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近年来,科技行业高速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也不可避免地呈井喷式增长。
而传统的本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单一专业人才,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企结对,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创新等活动。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了解行业需求,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协同培养,是指高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培养专业技能,以及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指拥有多学科深入学习和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多种专业工作的人才。
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地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意味着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高校和企业自身应该具备开放、合作、创新意识和实施能力。
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系,收集企业的需求,借助企业的实验室、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等帮助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活动。
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并且注重跨学科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参与,制定和更新教学大纲和与之相关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企业或产业园区进行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最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估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确保学生经过培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评估结果,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人才信息,进一步加深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通过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既可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涌现,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将越来越重要,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摘要】校企精准结对,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质量。
校企精准结对的重要性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
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方法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等。
通过校企合作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成功的合作模式对提升人才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包括合作双方的共识、资源整合等。
校企合作的成果和展望显示,在未来,校企合作将继续发展壮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的持续推进将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复合型IT人才、校企合作、意义、重要性、方法、案例分析、关键因素、成果、展望、发展方向、持续推进。
1. 引言1.1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IT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当前我国IT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校培养的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获得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校企合作成为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强的培训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而校企精准结对则更进一步,通过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企业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的方法主要包括拓展学生的多元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校企合作案例分析表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包括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优质的实习基地、专业的师资力量等。
专业群 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相关专业整合在一起,以协同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模式。
以下是关于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些特点:
1. 综合性: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
通过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
2. 学科交叉:该体系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课程、项目和实践活动,学习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协同合作: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工作。
学生在跨学科的团队中合作完成项目,培养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 创新能力培养:该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提出新想法、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5. 实践导向: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实习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灵活的课程设置:该体系的课程设置通常比较灵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总的来说,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和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IT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IT人才成为了企业迫切需要的类型。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IT人才,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的模式应运而生。
一、校企结对的意义校企结对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培养人才而努力。
这种模式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校更加贴合行业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企业也会因为校企结对而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的对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精准结对的关键精准结对意味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对接,而是通过深入的了解和沟通,找到最适合双方发展的方向。
精准结对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1. 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通过精准结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不足,提高合作效率。
2. 专业对接企业有自己的业务需求,学校则有相应的专业教学方向,通过专业对接,可以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精准,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3. 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实用的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协同培养的模式校企结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协同培养,即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共同培养出更具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协同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2. 导师制度企业可以提供专业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3. 项目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通过项目实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一专多能的IT人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IT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基于专业群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刘冠群,王东江(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1)摘要: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建设原则,打造学院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特色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设计,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从坚实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有力保障四个方面阐述基于专业群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关键词:协同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20-02湖南已成为互联网大省,100%乡镇和89%的行政村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建成“一体两翼”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省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建设一期完成;国家超算长沙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并提供服务。
2015年8月投资50亿元的长沙大数据中心项目落户麓谷。
长沙高新区现已聚集湖南省80%信息技术企业,2014年5月,长沙高新区被授牌“湖南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截至2015年10月,长沙已集聚移动互联网企业1424多家,且每月100家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员近3万,2015年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亿元。
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与研讨,决定围绕“互联网+”,调整专业发展思路,突出学院在线教育资源建设优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设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专业群,带动相关“互联网+”应用类专业的建设的思路,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重点专业群聚焦在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领域,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结合了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应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UI 方向),按照专业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数字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打造,如表1所示。
表1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群专业定位专业名称1.软件技术2.移动应用开发3.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企业应用软件开发方向智能手机软件开发方向网络媒体制作方向教育资源开发方向专业定位兼顾前后端,侧重PC 应用系统平台开发兼顾前后端,侧重移动手机前端开发前期采集(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和网络发布动漫课件、微课、mooc 开发制作与网络发布全媒体资源制作与服务领域岗位程序员,系统分析师Android 移动平台应用开发工程师影视特效师、多媒体制作师4.计算机应用技术5.艺术设计大数据技术应用方向UI 设计方向区别于产业大数据技术应用,主要是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消费者及行为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组织与挖掘、建模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和主动推送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师UI 设计师专业群的建设体现了群中专业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
我校注重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教学,创建协同创新工作室。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让教师、学生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层次,重点从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必要条件、重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发挥群协同效应,优化专业群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专业群坚持“以工学结合为灵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原则,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最新技术与技能要求,打造专业群通用共享平台建设,特设技能拓展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来源于各专业特色核心模块课程,重视群内专业知识技能迁移课程设计,如软件技术专业选择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核心课程《Android 高级编程》课程学习,完成从PC 端应用系统开发向移动端平台开发知识技能迁移;艺术设计专业选择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三维(Unity )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完成从UI 设计向三维虚拟设计知识技能迁移等,真正实现专业群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职业迁收稿日期:2016-09-25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物联网和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教室的教学模式改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编号:XJK014BXX005)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刘冠群(1981—),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与物联网应用技术。
120DOI:10.14004/ki.ckt.2016.4242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第12卷第30期(2016年10月)移能力的提高提供选择与保证,使专业群内各专业毕业生都对其他相近专业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选择,形成对就业市场更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图1专业群课程模块设置2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企业提供项目及设备资源,专业教师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构建真实工作情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共建的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将专业群教师团队与学生主动融入生产实际中,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满足领域中各类人才成长发展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项目,服务区域经济。
打造教师研发创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图2学生、学校、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工作室3“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三层渐进”的技能提高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高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技能素养尤为关键。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技能的不断提升都是重要的。
按照因材施教原则,这里的学生特指有突出专业特长且创新创造能力突出的学生。
我校在专业群建设中采用“三层渐进”的步骤,有效提升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操作技能。
1)针对专职教师第一层:专职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跟随技能突出的教师或企业导师进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技能与实践授课技巧;第二层:专职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并熟悉全媒体项目开发流程与开发技巧,逐步能独立进行全媒体项目开发;第三层:专职教师进入协同创新工作室,拓展知识技能,参与企业导师、学生一起进行项目研发创新工作。
2)针对学生第一层: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程序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系统的常规操作技能。
第二层:相对集中的项目教学实训课:根据专业要求,开展设计、开发、调试的反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应用行业通用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第三层:在协同创新工作室真实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技能拓展培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协同研发,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差异化、复合型人才,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4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建设是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经过调研,我们建立以下机制:1)项目负责制协同创新工作室建立以来,已着手进行多个公司门户网站、管理系统、智能手环等软件项目研发制作,在项目运行中,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行,采用项目负责制,既指定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安排相关学生与教师参与,负责项目进度计划、设计开发、调试运行,调控企业资源,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企业方参与项目及人员评测,从而避免分工不明确,项目无人监管的现象发生。
2)资源展示与归档在之前的各种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项目的研发运行,而忽略了项目对外的展示宣传,以及部分教师人员的岗位变动和学生毕业对正在研发中的项目所带来的影响。
为此,我们制定协同创新工作室项目建档制度,设计优秀案例展示厅,并将每个项目的需求文档、设计开发文档、调试文档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归档,尽可能减小项目组人员变动对项目的开发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
基于协同创新工作室的差异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1]刘冠群.校企循环互动的软件工作室的建设[J].教育界,2014(9).[2]尹孝玲谭庆龙.探究服务于区域产业的高职专业群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3]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4]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5]唐春生,张海燕,梁燕群.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五融合”产教融合模式助推校企协同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6(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