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单元2.3跷跷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能运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跷跷板的特点。
2. 探究跷跷板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跷跷树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跷跷板平衡条件:两端重量相等,支点在中心线上。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2.3节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描述其特点并拍照留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跷跷板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作为导入。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轻重概念2.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3. 跷跷板平衡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描述物体的轻重,并能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平衡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实物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跷跷板,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物体的轻重。
2. 新课内容:讲解物体的轻重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3. 跷跷板平衡原理:讲解跷跷板平衡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原理。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结果。
5.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跷跷板(轻重的比较)2. 板书内容:物体的轻重概念、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跷跷板平衡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用跷跷板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跷跷板,引导学生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描述。
同时,通过讲解跷跷板平衡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感受平衡的概念。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平衡的概念。
同时,由于他们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因此需要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让学生感受平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积极思考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平衡的方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跷跷板的特点和平衡条件。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平衡的感觉。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跷跷板道具,或者用硬纸板制作的跷跷板模型。
2.准备一些关于跷跷板的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3.准备一些关于跷跷板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跷跷板道具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跷跷板吗?”,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以及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跷跷板的概念和原理。
2.观察、发现、探讨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对称性。
3.练习求解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探讨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对称性。
2.教学难点:练习求解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平衡。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跷跷板模型、不同重量的小球、天平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心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在学生有足够体验的情况下,让学生直觉地来认识跷跷板的定义。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游乐场上的跷跷板等场景,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形式,认识跷跷板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2. 活动探究1.呈现跷跷板模型,通过手把手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对称性。
2.用不同重量的小球放在跷跷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探究小球的重量对跷跷板的平衡产生的影响。
3.让学生在天平上比较不同复杂重量的物体,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和物体重量的大小关系。
3. 课堂演练1.分组进行跷跷板物体重量平衡的练习。
每个小组选两至三个同等重量的物品,练习将它们放在跷跷板上使其保持平衡。
2.每组小结一个小结论,并结合实际情况解释物体重量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巩固运用跷跷板平衡原理进行物体重量计量的练习。
2.做好本课知识的笔记和思考总结。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准确地解释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并且能够应用平衡原理求解简单的物体重量平衡问题。
2.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物体重量、长度等影响跷跷板平衡的因素,最终形成自己的理性思考。
3.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了数学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
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比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A4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平衡的原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A4纸、彩笔等材料制作一个跷跷板模型,并尝试找到平衡点。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平衡原理,并学会了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生活实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时《跷跷板》教案设计
3.跷跷板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一些简单的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生活经验,正确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之间的轻重。
难点:借助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
设计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
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见解解决问题,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简易杠杆模型,卡通小兔玩具两个,天平一架,两袋包装、质量不等的糖果。
学生准备:天平(每小组一架),每人一个水果(包装袋上有橡皮筋),学生准备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出示简易杠杆模型,模型两端各有一个吊篮)原来它们最喜欢玩的叫做飞上天的跷跷板。
这时候,走来一只小兔弟弟和一只小兔妹妹(出示玩具),它们俩坐了上去(把两个小兔玩具分别放在模型两端的吊篮上)。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生1:小兔弟弟这边低,小兔妹妹那边高。
生2:小兔妹妹上去了,小兔弟弟下来了。
生3:小兔弟弟重,小兔妹妹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3:小兔弟弟把它这边压下来了,所以它比较重,小兔妹妹那边高高的往上翘起来了,所以它比较轻。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优质教学课件
课外延伸
选择3组物品,分别用掂一掂和 称一称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把你的发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圈一圈。
大,反而 轻,怎么回事?
两个物体重量差距比较大,可以 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
•
轻的画“√”,重的画“○”。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你能比比它们吗?圈一圈。
○ 比 (大 ,小) ○ 比 (重 ,轻)
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跷跷板 ——比较轻重
掂一掂 比较轻重
天平
把○涂色。最重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
○○总ຫໍສະໝຸດ 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 望同学们能遇事独立,积极探索钻研, 解决更多的难题。
感谢各位聆听
跷跷板
猜一猜
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说一说,谁重?谁轻? 比重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3个物体比较轻重
√
◯
>
>
说一说,谁重?谁轻?
圈一圈
大,反而轻, 怎么回事?
称一称
掂不出来, 怎么办?
轻 重
哪个重?
称一称
比 重。
比 重。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 跷跷板
√
√
(教材P23 练一练T2)
2.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
(教材P23 练一练T3)
3.在重的一边画“√”。
√
√
(教材P23 练一练T4)4来自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用掂一掂的办 法感觉差不多重。
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称一称,说一说。 天平
比 重, 比 轻。
这 较两重?个说球看说你起这 谁的来两大哪想个法个谁球。比小?,
圈一圈。
大,反而轻, 怎么回事?
大的物体不一定重, 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练一练
(教材P23 练一练T1)
1.轻的画“√”,重的画 “ ”。
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二 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
情境导入 你玩过跷跷板吗?
探究新知 说一说。
你能用…比…重,…比… 轻来描述它们的关系吗?
照样子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谁最轻?谁最重?
比重
比重
最重, 最轻。
掂一掂。
小组活动: 掂一掂自己身边的物品,比一比看哪个物品重, 哪个物品轻。
谁轻谁重?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跷跷板》主要讲述了平衡的概念和跷跷板的原理。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衡的概念,并运用数学知识解释和探究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跷跷板的定义、跷跷板的基本原理、跷跷线的绘制以及跷跷板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平衡有一定的感知,他们能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平衡现象,但对于平衡的数学原理还较为陌生。
此外,学生对于跷跷板这一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原理,学会绘制跷跷线,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跷跷板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原理,学会绘制跷跷线。
2.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跷跷板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平衡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跷跷板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平衡实例图片,如天平、人站在跷跷板上的图片等。
2.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跷跷板模型,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秤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跷跷板的变化和原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如天平、人站在跷跷板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平衡的现象。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衡的现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跷跷板的定义和基本原理,通过课件展示跷跷板的变化和原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跷跷板》。
内容主要围绕跷跷板原理展开,通过学习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感知平衡的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知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磁性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磁性数字卡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跷跷板模型,邀请两名同学进行游戏,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 讲解跷跷板原理(10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即两边的重量要相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跷跷板原理,讲解加减法运算。
如:跷跷板左边有3个球,右边有2个球,如何使跷跷板平衡?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运算。
5.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探讨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内容:跷跷板平衡原理:两边的重量相等加减法运算:3+2=5,53=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跷跷板左边有4个球,右边有3个球,如何使跷跷板平衡?(2)跷跷板左边有5个球,右边有2个球,需要增加或减少几个球才能使跷跷板平衡?2. 答案:(1)左边减少1个球,右边增加1个球,或左边增加1个球,右边减少1个球。
(2)左边减少3个球,或右边增加3个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知平衡原理,学习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直观的跷跷板模型,让学生感受到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重量和数量的直观联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限,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实际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跷跷板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总结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跷跷板模型或者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一些实物,如小球、小棍等,用于学生操作实践。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跷跷板模型,引导学生关注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看看这个跷跷板,它为什么能保持平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小球、小棍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总结重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操作实践,进一步巩固对重量和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1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教案第2章《跷跷板》
跷跷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在看、掂、称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与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看、掂、称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物体之间轻重比较的活动经验;2.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难点:1.由两两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推理出三个物体之间的最轻、最重;2.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玩跷跷板的感受呢?(跷跷板一上一下,轻的翘起来,重的压下去)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今天呀,动物园也开展了一场跷跷板比赛,大家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二、传授新知1、看一看出示情境图(1)师:来看,狮子和老虎正在玩跷跷板,认真观察图片,我们能不能知道老虎和狮子谁轻谁重呢?谁来说一说?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因为老虎翘起来,狮子沉下去,所以狮子重,老虎轻)师:也就是说,老虎跟狮子相比,狮子重,老虎轻,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请两个同学说,然后全班一起说。
(2)师:看,豹子也说要一起来玩跷跷板,我们看一下豹子和老虎玩跷跷板,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因为豹子翘起来,老虎沉下去,所以老虎重,豹子轻)请同学来回答师:同学们能完整地说出谁轻谁重,真棒!现在我们来看看,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是最轻的,谁是最重的呢?请你和同桌合作,一起来找一找,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请同学回答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因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师:经过学习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一看,我们可以比较出谁轻谁重,下面我们还有更难一点的问题等着我们,同学们要不要跟老师一起继续学下去?2.掂一掂(1)师:老师这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笔盒,大家觉得书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呢?你是怎么判断的呢?请同学上来展示,用手掂一掂师:原来我们除了用眼睛看一看,我们还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来判断轻重。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难点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轻重)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二、探索新知1、感受“掂一掂”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