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叶出血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脑叶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前瞻性研究
[ 2 ] 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 病学 术会议 . 各类 脑血 管疾 病 的诊 断要点 [ J ] .
中华神 经科 杂 志, 1 9 9 6 , 2 9 ( 6 ) : 3 7 9 - 3 8 0 .
治 疗 前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s s S 评 分 比较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治疗7 d 两组患者 S S S 评分均 明显下降 ,治疗 第 1 0 天后两组患 者S S S 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见表2 。
天 、1 O 天 ,进行评分 。
水肿程 度 】 ;②降低脑组 织耗氧量 ,减轻 氧化应激反应 , 从 而减轻神
经损害 ,③有 效抑制脑损伤 后内源性有 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 ,减轻 脑
损伤程度 】 ;④减轻脑 细胞蛋 白的破坏 ,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 。
本研究应用 亚低温对脑 出血患者进行 治疗 ,结果显示 ,亚 低温治 疗 后 ,患者的血肿 、水肿体积及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 明显低于 常规治 疗 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综上所述 ,亚低温治疗脑 出血患者 ,可明显降低脑血肿及 水肿 体 积 ,减轻患者神经功 能缺 损程度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 患者预 后 ,值
表2 两组患者神 经功 能缺损 评 分比较
增加负担 。亚 低温具有 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其机 制主要为 :①减少血
红蛋 白的外渗 ,降低脑组 织中N a 的含量 ,增 加K + 的含 量 ,从而减轻
命体征稳定后 ,停止亚低温治疗 ,让患者 自然复温。 1 . 3疗效评价标准 ①分 别于治疗 前,治疗第7 天、 1 0 天 ,根据头颅C T 用多 田法计 算 患者 血肿 、水肿 体积 ( m L )。 ②神经功 能缺损程 度 ( S S S )评分 : 根据第 四届脑血管病会议 修订的S S S 评分标准 】 ,在治疗 前,治疗第7
脑叶出血56例临床分析
定血压、 防治 癫 痫 发 作 、 持 体 液 及 电解 质 平 衡 、 防 感 染 等 维 预
类 脑 出血 的 4 % … 。 我 院 2 0 0 0 0年 6月- 2 0 - 05年 6月 共 收 治 经 脑 C 证 实 的 脑 叶 出血 患者 5 例 , 报 道 如 下 。 T 6 现 1 临床 资 料 11 一般资料 . 5 6例脑 叶 出 血 患 者 中男 3 6例 , 2 女 O例 ; 年
mL以上 者 应 积 极 行 微 创 颅 内血 肿 清 除 术 【 或 手 术 治 疗 。 对 4 J 原 因 不 明 , 为 血 管 畸 形 者 , 管 血 肿 小 于 3 L, 宜 行 手 疑 尽 0m 也 术 探查 。7 O岁 以上 高龄 特 别 是 多 灶 出 血 者 , 为 淀 粉 样 脑 血 多
作 , 不 全 偏 盲 , 完全 性 皮 质 盲 。9例 双 侧 病 理 征 阳性 , 3例 1例
4 6例 单 侧 病 理 征 阳性 。 13 脑 C . T检 查 5 6例 患 者 全 部 经 脑 口 检 查 确 诊 为 脑 叶
管病 , 内科 保 守 治 疗 常 能 收 到满 意疗 效 。本 组 4 9例采 用 内科 综 合治 疗 , 中 3 其 3例 完 全 康 复 , 愈 率 达 5 % , 明 脑 叶 出 痊 9 说 血 较普 通 脑 出血 后 遗 症 少 , 内科 保 守 治 疗 效 果 满 意 。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 医 结合 杂 志 Moe un lf nertdT aioa C i s adWet nMein 0 7Oc, 6 3 ) dr J rao t a rd i l h ee n s e d i 2 0 t 1 (0 no I g e tn n r ce
脑出血不同的症状表现
《脑出血不同的症状表现》(1)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
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丘脑出血: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
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
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
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
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
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
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5)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6)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
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
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
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
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儿科完整总结一,绪论:1、围生期: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一周的小儿。
2、小儿‘四病“指肺炎、肠炎、贫血、佝偻病。
二,生长发育:人的生长发育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
脑出血分型标准
脑出血分型标准
脑出血的分型有多种标准,下面将主要介绍两种:
1. 按出血部位分型:
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和丘脑出血。
脑叶出血。
脑干出血。
小脑出血。
脑室出血。
多部位出血:同时存在≥2个部位的出血。
2. 按病因分型:
原发性脑出血:主要是指高血压性脑出血(占80%以上),少数为脑淀粉
样变性及不明原因的脑出血。
继发性脑出血:继发于以下原因的脑出血,诸如血管畸形、动脉瘤、凝血
功能障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溶栓治疗后、梗死后出血转化、血液病、烟雾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炎、妊娠等等。
请注意,具体的分型标准可能因研究领域或临床实践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医生的专业意见和诊断来确定最适合患者情况的分型标准。
脑出血的类型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部位发病年龄常在50~70岁,多数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常突然而无预兆,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症状体征:急性期常见的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一般在180/100mmhg以上,体温也升高。
一、基底节区出血(内囊区):占全部脑出血的70%,其中以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全部的50%~60%。
丘脑出血占全部的20%,临床常见以下几类:1.壳核出血:表现为突发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失用。
2.丘脑出血:突发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表现为上视障碍),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下丘脑或破入第三脑室可出现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去皮质强直等。
累及丘脑中间腹侧核可出现运动震颤、帕金森综合征。
累及优势侧丘脑可有丘脑性失语,可伴有情感改变,视听幻觉及定向、记忆障碍。
3.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似,仅有脑膜刺激征而无明显瘫痪,可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二、脑叶出血:占5%~10%;1.额叶出血:表现为前额痛、呕吐、痫性发作较多见;对侧偏瘫、共同偏视、精神障碍;优势半球出血时可出现运动性失语。
2.顶叶出血:偏瘫较轻,而偏侧感觉障碍显著。
3.颞叶出血:表现为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以上肢为主的瘫痪,优势半球出血时可出现感觉性失语或混合性失语;可有颞叶癫痫、幻嗅、幻视。
4.枕叶出血:对侧同向性偏盲,并有黄斑回避现象,可有一过性黑蒙和视物变形;多无肢体瘫痪。
三、脑桥出血:占脑出血的8%~10%;轻症或早期检查时可发现单侧脑桥损害的体征;如出血侧的面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弛缓性偏瘫,头和双眼凝视瘫痪侧,重症脑桥出血多很快波及对侧,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大多呈弛缓性,少数呈去大脑强直,双侧病理征阳性,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吗啡、氯丙嗪、有机磷农药中毒】但对管反射存在;持续性高热、明显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等;病情迅速恶化,多数在24~28小时内死亡。
脑叶出血36例临床分析
过 去 由 于脑 叶 出血 诊 断 比较 困 难 , 道 较 少 , 为 脑 叶 出 血 发 生 报 认 率 比较 低 。近 年 来 , 于 C 的应 用 , 现 脑 叶 出 血 并 不 少 见 。 由 T 发 我 科 自 20 —1 ̄ 2 0—0 收治 脑 出 血患 者 2 1例 , 中脑 叶 0 20 0 61 共 3 其 出血患者 3 6例 , 同期 脑 出 血 的 1 . , 次 于 基 底 节 区 出 占 56 仅 血 , 国 内杨 琴 。 等 报道 的 1. 相 似 。 与 33
不降低 .S C F涂 片抗 酸 染 色 查 结 核 菌 检 出率 低 , L S 法 在 发 E IA 病 8周 后 才 可 检测 到 特 异 性 抗 体 , 早 期 诊 断 意 义 不 大 。P R 对 C
检 测 灵 敏 度 及特 异性 均 不 理 想 , 结 脑早 期 诊 断 困难 , 故 以致 延 误
结脑病人的病程可明显缩短。
表 l 3 O例 结 脑病 人抗 结核 治 疗 前 后 C F S 各型 细 胞 所 占 比例 ( )
由于 结 脑 的 临 床 表 现 缺 乏 特 异 性 , S C F常 规 及 生 化 表 现 不
典型 . 分病 例尤 其 是 在 疾 病 早 期 C F中糖 和 ( ) 化 物 含 量 部 S 或 氯
究 中发 现 , 脑 急 性 期 ( ~ 2 )C F呈 中 性 粒 细 胞 反 应 , 急 结 1 周 ,S 亚 性 期 均 转 化 混 合 性 反 应 , 结脑 特 征 性 反 应 , 期 持 续 时 间 长 , 为 此
经 有 效 治疗 后 中性 粒 细 胞 下 降 , 出现 转 化 型 淋 巴细 胞 反 应 , 向 趋
河南焦作煤 业 集 团中央 医院 焦作
脑叶出血18例临床分析
20 05
年月治量 诊脑 的月 一 料 嵩 的下 描断箅血 J 1 资 嵩 收 经 扫 叶 1主 … C T 出 2 8 例 … 。 患
2
者 临床分 析 , 报告 如 下 。
11 一般资 料 : . 本组 l , 1 , 8 ; 8例 男 O例 女 例 年龄 1~ 5
注: 依从性差组与依从性好组 比较 , P<00 ① .5
的病 因依 次为高血压 、 管淀粉样 变、 血 血管畸形和动脉 瘤。结论 【 关键词 】 脑叶 出血 ; r c 【 中图分类号 】 R733 4 .4 【 文献标识码 】 B
c T对诊 断、 判断预后及 指导治疗有重要意 义。
【 文章编号 】 10 -5 12o )804.2 0 400 (o7o .880
由于 维持 性 透 析 患者 的腹 膜 特性 常 会发 生 变化 ,
血压 、 红蛋 白 、 磷 代 谢 的紊 乱 等都 处 于变 化 之 中 , 血 钙
患者 随访 的依从 性 直 接关 系到 腹 膜 透 析处 方 的 调整 , 关 系到患 者 的预 后 。 由 于多 种 因 素 的影 响 , 院 后 患 出
参考文献 :
[] 汪涛 , 1 叶任高 , 透析应 作为肾脏病替代治疗的首选方 法[] 中 腹膜 j.
国 中 西 医结 合 肾病 杂 志 ,02 33 :2 20 ,( ) 17~10 3
缺乏 , 费消耗 大 , 效 率 低 , 经 且 目前 在 操 作 上 缺 乏 可 行
性 。而 电话 随 访是 居住 较 远 患 者 的较 好 选 择 , 方 法 此
雷放 鸣 , 周 斌
( 都 33医 院神 经 内科 , J 成都 6 04 ) 成 6 四 I I 10 1
脑出血的分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出血的分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脑出血不仅危及患者生命,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脑出血的分级对于科学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脑出血的分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脑出血及其分级,为脑出血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掐头去尾地介绍脑出血的分级。
第一部分将介绍脑出血的定义,包括其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二部分将探讨脑出血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影响脑出血分级的因素。
最后一部分将从脑出血分级的意义、目前的分级标准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读者将对脑出血的分级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地介绍脑出血的分级,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脑出血分级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还将对目前的脑出血分级标准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促进对脑出血分级的认识和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2.正文2.1 脑出血的定义脑出血是指在颅内发生的出血事件,通常是由于动脉破裂或动脉瘤破裂导致的。
脑出血可能导致脑组织受损,进而引发各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脑出血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和非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而非出血性脑卒中则是指由于脑血管痉挛或栓塞引起的脑血管闭塞和缺血所致的脑损伤。
脑出血会导致大脑组织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脑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脑出血进行准确的分级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
脑叶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脑叶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脑叶出血是指脑实质内部的出血病变,通常发生在脑叶的皮质、皮质下和白质内,其病因多种多样。
以下是脑叶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叶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高血压引起的血压升高会导致脑动脉壁弹性减退,血管破裂出血。
此外,高血压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促使血管壁变脆,易于发生破裂。
二、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是脑血管病的一种,是指脑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处的局部扩张。
当脑动脉瘤扩张壁薄弱,内部压力增加或外部刺激作用下,容易发生破裂,导致出血。
三、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指脑血管结构异常,可以分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这些畸形的血管壁薄弱,易于破裂出血。
四、脑肿瘤:脑肿瘤的破裂也是引起脑叶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使血管壁脆弱,易于破裂。
五、服用抗凝药物:一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长期使用会导致血液的凝血功能降低,增加出血风险,包括脑叶出血。
六、脑部创伤:外伤性脑叶出血是指外力作用下,脑组织和血管遭受损伤,导致脑叶出血。
包括头部撞击、跌倒、车祸等。
七、血液病:某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可使血液凝固功能下降,增加出血风险。
八、脑梗死后再出血:脑梗死后的再出血是指梗死灶发生溶解或破裂出血,常见于急性期或近期。
九、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指脑导静脉系统发生血栓,导致脑部深部灌注不良,使脑叶易于出血。
十、先天性血管异常:某些先天性血管异常如先天性脑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等,易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叶出血。
除了上述最常见的原因外,其他原因还包括血液凝固功能异常、感染性脑血管炎、脑结核、动脉炎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老年人常见于高血压,中青年人常见于脑动脉瘤等。
脑叶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预防脑叶出血的关键在于高血压的早期控制和合理用药,同时注意预防脑部损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
脑出血量分级标准是根据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有以下几种:
1. Fisher分级标准:根据颅内出血的CT影像特征,将蛛网膜
下腔出血分为四个级别。
Fisher分级标准可帮助预测脑出血后
发展成血栓性脑梗死的风险。
2. Hunt和Hess分级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
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五个级别,从而指导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
3. WFNS分级标准:也是用于评估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和患者自觉症状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五个级别。
4. ICH分级标准:适用于评估脑室内出血(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体力活动程度和血液学指标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五个级别。
这些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生评估脑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原发性脑叶出血的CT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叶出血的CT临床分析原发性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是指发生在皮质下白质的出血,现将我院在2007年10月-2010年4月间经CT扫描确诊的急性发病的237例脑出血病例中原发性脑叶出血55例,占23.2%与国内文献发表的手头资料相符[1],分别加以整理,着重分析CT表现,以观察脑叶出血的好发部位、出血量、形态等。
一、临床资料55例患者资料均来自我院。
CT诊断的病例。
其中男、43例,女12例、年龄9—79岁。
平均年龄48岁。
55例患者中出血部位分别是颞叶3例;顶叶15例;额叶10例;枕叶2例;颞顶叶5例;顶枕叶2例;颞顶叶1例;额颞叶3例;额顶叶1例;额颞1例,多发者2例。
其中破入脑室占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综上所述,以顶叶、额叶为其好发部位。
二、CT表现形态和大小:皮质下白质内血肿形状多呈园形,椭园形,不规则形状和小裂缝状。
55例中园形5例,椭园形7例,类园形8例,类椭园形2例,不整形30例,小裂缝状3例,出血量按Randel氏应用椭园体积或容积公式:V=3/4πabe(其中a,b,e各表示血肿在CT所示的各层面之长,宽,厚,轴线的2/1)方法计算、测得为0.5—67.6ml,平均18.9 m。
其中20ml以下者40例,20一40 ml之间占9例,>40ml以上反占6例。
密度,轮廓与病程:2小时一1周占33例血肿均为高密度灶,eT值:58.1—80H,其边缘清楚,锐利。
8—2周占7例,血肿大部分为高密度灶,CT为53.4—81H,有2例边缘模糊,高密度自内向外缩小,但基本形态不变。
一个月后(包含二次检查在内)1 1例,血肿边缘明显吸收,高密度灶明显缩小3例,病灶逐渐变成等密度者3例,低密度灶为5例。
仅3例做增强检查,均呈环状强化,病灶与环形间隔有低密度带。
周围水肿:(1)一般位于边缘部多属半环状低密水肿带40例,宽度为1—20mm,其中急性期占27例,水肿带为1—12mm,吸收期为4—10mm, (2)半环形低密度带占5例其中急性期4例,宽度为5—10mm, (3)不规整形低密度带6例, (4)无水肿显示4例。
脑叶出血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脑叶出血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赵常坤;刘群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0(027)008
【总页数】2页(P753-754)
【作者】赵常坤;刘群
【作者单位】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215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4
【相关文献】
1.实验性脑叶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其意义 [J], 刘广忠;赵豫凤
2.MRI影像检查应用于胆管炎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分型的指导意义 [J], 李大圣; 王国超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分型改变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J], 沈月玉;王晓晗;韩丰;肖琴锋;陈云清;宣华;马建兵;冀子中
4.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淋巴细胞比率、IL-6、IL-10水平的比较及临床意义 [J], 方奕程;张黄琦;谢继承;林敏洁;林双翔;杨晓晨;麻微微;庞佩佩;季文斌
5.探讨MSCT扫描MPR技术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效能及在临床分型中的意义 [J], 郭庆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叶出血诊断详述
脑叶出血诊断详述*导读:脑叶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脑出血可能,CT无检查可以确诊。
(1)高血压性壳核、丘脑及脑叶出血须与脑梗死、特别是脑栓塞后出血鉴别。
CT检查可明确识别病变。
小脑出血可酷似脑干或小脑梗死,MRI可以确诊。
(2)外伤性脑出血是闭合性头部外伤所致,发生于受冲击颅骨下或对冲部位,外伤史可提供诊断线索,常见于额极及颞极,CT可显示血肿。
(3)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可引起脑出血,脑卒中常表现慢性病程突然加重。
血液病如血友病(Ⅷ因子缺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以及抗凝、溶拴治疗引起出血有相应病史或治疗史;CT、MRI、MRA及DSA可确诊。
脑淀粉样血管病是脑出血的罕见病因,常见于老年人(平均70岁),血压可正常,典型为多灶性脑叶出血,可有家族性病例。
(4)突然发病、迅速陷入昏迷的脑出血患者须与全身性中毒(酒精、药物、一氧化碳)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低血糖、肝性昏迷、尿毒症)昏迷鉴别,病史、新管实验室检查和头部CT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
脑出血通常在短时间内停止,一般不复发。
预后与出血量、部位、病因及全身状况有关,脑干、丘脑及大量脑室出血预后差。
血肿与周围闹水肿联合占位效应可导致脑疝和致命性预后。
脑出血病死率较高,约半数病例死于病后2日内;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
1、内科治疗患者卧床,保持安静。
重症须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常,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西药时吸氧,动脉血氧保护度维持在90%以上。
加强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
意识障碍和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放置胃管。
(1)血压紧急处理。
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
脑叶出血
基底节、脑干出血。
根据文献报道,脑叶出血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26%。
一、高血压高血压性脑叶出血好发于顶、颞叶。
有人认为它多为壳核出血沿白质纤维走行方向脑内出血包括脑叶和脑深部出血两种。
脑叶出血,即发生于大脑皮下的白质出血,后者指,延伸到相邻的顶、颞叶的结果,但也有不少始发于脑白质内者。
脑叶出血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多在50-70岁间,半数以上>60岁。
出血原因为高血压、血管硬化所致脑叶内微动脉的破裂所致。
二、动静脉畸形(A VM) 畸形血管区域内可见到动脉变粗大、伸长,静脉扩大、壁增厚或厚薄不等,曲张、屈曲呈粗细不均的血管团、动静脉短路,局部血流量增大及血流速度增加,周围脑组织出现盗血现象及组织灌注不足。
镜下见动脉壁变薄,内弹力层缺失,血管平滑肌菲薄或消失,静脉壁纤维样或玻璃样变,这样的血管可能在循环血液压力升高的情况下而破裂。
血管畸形可以分布在脑的各个部位,但多见于脑皮质下。
A VM是否发生破裂,与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和类型有关。
畸形血管团可以小如粟粒,大至10cm直径。
一般认为:小型A VM (<2.5ml,出血率71.4%)较大型A VM(出血率18%)更易发生出血;另外,出血与引流静脉多少、引流血流流动方向及引流静脉是否存在狭窄等有关。
即引流血管少或有引流血管管腔狭窄,它们的排血速度与供血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增加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畸形血管破裂的原因。
A VM发生破裂出血主要是由静脉血管壁破裂引起。
三、隐匿型血管畸形即只能经手术和病理才能证实的A VM, 这类患者占脑叶出血的7%,临床上并非少见。
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畸形血管主要有两个原因:反复发生的亚临床症状的出血,使畸形血管周围纤维化,压迫畸形血管;或因畸形血管团内自发性血栓形成,以至行脑血管造影时不能发现四、肿瘤卒中肿瘤血管破裂是发生脑叶内血肿的原因之一,但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肿瘤却较少见。
引起出血的肿瘤多为恶性,如黑色素瘤,恶性胶质瘤,转移性肺癌、绒癌等。
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是发生在脑部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是指由于血管破裂、血管瘤破裂或脑组织本身破裂,导致大脑内部的出血。
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并且常常导致身体机能的受损甚至残割。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脑出血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脑出血。
1. 分类根据血液位置首先,脑出血可根据血液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血液位置,脑出血可分为脑室内出血和脑叶出血。
脑室内出血通常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
这种出血通常发生在脑室内,其中脑室是四个由脑脊液填充的空腔。
由于脑室与脑膜之间的压力,脑室内的出血可能会压缩周围的脑组织,导致严重危害。
脑叶出血通常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发生在脑实质内。
根据出血的范围和位置,它可以分为大脑半球出血、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等类型。
这种类别出血通常会导致脑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2. 分类根据病因因素其次,还可以根据脑出血的病因因素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病因因素的不同,脑出血可分为动脉瘤破裂、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
(1)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是指血管内的一个肿瘤样扩张,容易破裂,从而引起脑出血。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和饮酒等。
(2)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存在高压力,会导致血管发生损伤,脆性增加,因而引发脑出血的机率增大。
大多数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现失语、瘫痪、智力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3)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还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性卒中、脑溢血症等。
它们都能使脑血管壁发生破裂,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3. 分类根据出血量最后,脑出血还可以根据出血量的多少来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方式包括脑出血的轻微型、中等型和重度型。
轻微型脑出血通常体积较小,往往不会对大脑机能造成较大影响。
而中度脑出血体积较大,一旦产生就容易引起肢体瘫痪等严重的神经症状。
重度脑出血体积非常大,常常导致大量的神经细胞命丧黄泉,可造成昏迷、睡眠等情况。
脑出血术后分类标准
脑出血术后分类标准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的一种情况。
脑出血术后的分类标准通常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出血的类型、出血的部位、术后并发症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的分类标准:1. 出血的类型:•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与高血压相关,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血液进入脑室的类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血液进入脑膜下腔的类型。
2. 出血的部位:•基底节出血(Basal Ganglia Hemorrhage):发生在基底节区域。
•大脑半球出血(Cerebral Hemisphere Hemorrhage):发生在大脑半球区域。
•小脑出血(Cerebellar Hemorrhage):发生在小脑区域。
3. 术后并发症:•脑水肿(Cerebral Edema):术后脑组织肿胀的情况。
•脑疝(Brain Herniation):脑组织移位的情况。
•术后感染: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情况。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术后脑血管狭窄的情况。
4. 手术方式:•手术去除血肿(Hematoma Evacuation):通过手术去除脑组织中的血肿。
•开颅术(Craniotomy):开颅手术的方式。
•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采用微创手术技术进行的方式。
请注意,具体的分类标准可能会根据医学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有所调整。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分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22754(2010)0820753202 中图分类号:R743.34脑叶出血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赵常坤1, 刘 群2收稿日期:2010206220;修订日期:2010208214作者单位:(1.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215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刘 群,通讯作者)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叶皮质下白质的出血。
文献报道脑叶出血发病率占自发性脑出血的20%左右[1],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之一。
脑叶出血在病因、临床特点、治疗上均有其特殊性,目前随着影像水平的提高,对脑叶出血有了较新的认识,但尚缺乏大宗病例的报道。
现回顾性分析3年来经住院治疗的248例脑叶出血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163例(65.7%),女性85例(34.3%),男女比例1.9∶1。
年龄7~98岁,平均55岁,40岁以下共40例(16.1%),40岁以上共208例(83.9%)。
既往高血压125例(50.4%),脑出血27例(10.9%),应用溶栓药物4例,绒毛膜上皮细胞癌1例,乳腺癌1例。
1.2 症状体征 均为突然或急性起病,发病时血压升高165例(66.5%)。
按症状体征出现频率依次为头痛162例(55.3%)、呕吐134例(54%)、肢体瘫痪121例(48.8%)、病理反射119例(48%)、脑膜刺激征92例(37.1%)、失语67例(27%),其中感觉性失语29例,运动性失语24例,混合性失语14例;昏迷66例(26.6%),其中浅昏迷40例,中深度昏迷26例;面舌瘫59例(23.8%);瞳孔不等大34例(13.7%);感觉障碍31例(12.5%);共同偏视29例(11.7%);抽搐26例(11.5%);偏盲24例(9.7%);精神症状16例(6.5%);尿失禁14例(5.6%)。
1.3 辅助检查1.3.1 头部CT 扫描 248例均在发病后1h ~11d 经头部CT 扫描确诊。
出血部位:左侧107例、右侧134例、双侧7例;单叶出血147例,其中颞叶80例(32.3%)、顶叶27例(10.9%)、额叶26例(10.5%)、枕叶14例(5.6);跨叶出血92例,其中颞顶叶36例、顶枕叶26例、额顶叶12例、颞顶枕叶10例、颞枕叶6例、额颞顶叶2例;多灶出血9例。
出血量:本组为4~120m l,平均血肿量32.9m l,按出血量划分为小量出血(<20m l )98例、中等量出血(20~40m l )84例、大量出血(>40m l )66例。
1.3.2 MR I 、MRA 、CT A 、DS A 检查 共检出9例为AVM ,4例动脉瘤,2例脑肿瘤出血。
1.3.3 手术及病理 共发现动脉瘤1例,AVM2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1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例,黑色素瘤1例。
1.3.4 血液及骨髓涂片检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1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248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210例,外科手术治疗38例,总基本治愈139例(治愈率56.1%),显著进步55例,进步7例(总有效率81.1%),无变化22例,死亡25例(死亡率10.1%)。
其中出血量<40m l 的小量及中等量出血,无意识障碍的患者182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基本治愈125例,显著进步52例,进步3例,2例死亡;对出血量>40m l 的大量出血、以昏迷为主征的66例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28例,4例进步,8例无变化,16例死亡;外科血肿清除术38例,14例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14例无变化,7例死亡。
2 讨 论脑叶出血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症状体征多种多样,程度也轻重不一。
过去的文献报告缺乏大样本病例观察,使临床医生对脑叶出血的临床规律认识不清。
根据本组248例脑叶出血症状体征的出现频率及不同组合,结合出血部位、出血量、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综合分析总结,将脑叶出血分为Ⅰ~Ⅳ型,使脑叶出血的临床规律清晰化,有助于定位诊断,并提出内外科治疗指征便于选择治疗方法以及提示预后。
临床较为实用,这是以往的研究所没有的,现将Ⅰ~Ⅳ型分述如下。
Ⅰ型:以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征。
突出表现为头痛,突然或急性起病,呈持续性,头痛以出血部位为主,多数伴有呕吐,体征仅见脑膜刺激征。
不合并脑叶症状、偏侧体征、意识障碍。
本型共39例,占15.7%。
出血部位在颞叶、颞顶叶、颞枕叶共20例;额叶、额顶叶13例;以颞叶、额叶受累为主。
出血量20m l 以下小量出血30例;20~40m l 中等量出血9例,绝大多数为小量出血。
Ⅱ型:以脑叶症状如失语、偏盲、精神症状、抽搐等为主征。
可伴有头痛或呕吐。
不伴偏侧体征及意识障碍。
本组Ⅱ型患者共62例,占25%。
出血部位在颞叶、颞顶叶26例;枕叶、顶枕叶、颞顶枕叶21例;以颞叶、枕叶受累为主。
本型失语共32例,其中感觉性失语20例,发生于左颞叶,运动性失语7例,混合性失语5例,发生于颞叶、颞顶叶、额顶叶;偏盲19例,发生于枕叶、顶枕叶、颞顶枕叶;抽搐6例,以额叶、顶叶居多;精神症状12例,多发生于颞叶、额叶。
脑叶症状多为单发,本组最突出表现为失语或偏盲。
少数2个症状合并出现,如失语合并精神症状或偏盲。
临床上发现本型高度提示脑叶出血,具有定位意义。
出血量在20m l 以下小量出血者42例;20~40m l 中等量出血者20例,小量出血者占2/3。
Ⅲ型:以偏侧体征为主征。
本型均有瘫痪,约半数伴有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共同偏视等。
可单独以瘫痪起病,或伴有头痛、呕吐,少数有失语,不伴意识障碍。
本型共81例,・357・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8月 第27卷 第8期占32.7%。
出血部位在顶叶、顶枕叶、额顶叶、颞顶叶59例;颞叶、额叶20例;枕叶2例;以顶叶受累为主,其次为颞叶、额叶,枕叶最少。
出血量在20m l以下小量出血26例,20~40m l 中等量出血55例,以中等量出血占大多数,出血量明显大于Ⅰ型、Ⅱ型,可见瘫痪的发生与顶叶受累和出血量大有关。
本型以瘫痪为主征,肌力3级以下31例,均有顶叶受累;3级以上50例,以轻瘫多见,上下肢瘫痪多明显不均等,以上肢瘫痪为重。
本型81例均有瘫痪,但仅合并面舌瘫39例,偏身感觉障碍30例,共同偏视15例。
多数仅有肢体瘫痪而不与其它偏侧体征协同出现。
临床上发现:轻偏瘫或上下肢瘫痪不均等,偏瘫不伴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者,提示脑叶出血;具备此瘫痪特点,如再合并有失语或精神症状者,更具有定位意义。
Ⅳ型:以昏迷为主征。
多起病即昏迷或短期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至昏迷。
通过压眶可发现面瘫、偏瘫,查体可见共同偏视、瞳孔不等大,双侧或单侧病理反射等体征。
本型共66例,占26.6%,其中浅昏迷40例,中深度昏迷26例。
本型均为40m l以上大量出血,且以昏迷为主征,为重症脑叶出血。
出血部位以大量颞叶出血(27例)最多,其它多为跨叶出血,以颞顶叶居多。
CT多有中线移位或脑干受压。
昏迷的发生与出血量大压迫脑干有关。
本型66例患者中,有高血病史,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者51例,占77.3%,显示重症脑叶出血与高血压有关。
临床分型对定位、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方面的意义:定位:Ⅱ型以脑叶症状如失语、偏盲为突出表现,高度提示脑叶出血。
Ⅲ型以偏侧体征为主要表现,轻瘫且上下肢瘫痪不均等;肢体瘫痪不伴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者提示脑叶出血。
鉴别诊断:Ⅰ型应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二者均以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征,临床上I型常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比较困难,需头部CT扫描;Ⅲ型应与壳核出血鉴别:二者均以瘫痪为主要表现,壳核出血常表现为严重的偏瘫,面舌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与之合并出现,而脑叶出血多为轻瘫且上下肢明显不均等,肢体瘫痪多数不伴面舌瘫、偏身感觉障碍,此点有鉴别意义。
治疗方法选择及预后:Ⅰ、Ⅱ、Ⅲ型患者共182例,均为小于40m l的小量及中等量出血,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的病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基本治愈125例,显著进步52例,进步3例,2例死亡。
其中Ⅰ型39例,均基本治愈,无后遗症,预后良好;Ⅱ型62例,基本治愈36例,显著进步25例,1例死于心跳骤停;Ⅲ型81例,基本治愈50例,显著进步27例,进步3例,1例死于心衰。
Ⅰ、Ⅱ、Ⅲ型患者共约2/3基本治愈,仅少数遗留轻度的失语、偏盲、偏瘫,预后良好,是内科保守治疗指征。
Ⅳ型患者共66例,均为40m l以上大量出血,以昏迷为主征的重症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28例,血肿清除术38例,共基本治愈14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4例,22例无变化,死亡23例,死亡原因为脑疝。
内科保守治疗28例中,浅昏迷15例,治疗后4例进步,5例无变化,6例死亡;中深度昏迷13例,治疗后3例无变化,10例死亡。
共4例进步,8例无变化, 16例死亡。
外科血肿清除术38例,其中浅昏迷25例,术后14例基本治愈,10例无变化,1例死亡;中深度昏迷13例,术后3例显著进步,4例无变化,6例死亡。
共基本治愈14例,3例显著进步,14例无变化,7例死亡。
由此可见,Ⅳ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差,外科血肿清除术能提高生存率,而且浅昏迷者术后半数以上清醒,肌力可恢复到III级或III级以上,可达到基本治愈,明显较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好;中深度昏迷者,内科保守治疗绝大多数死亡,外科手术治疗也不能改善预后,无太大手术意义。
所以Ⅳ型患者以外科手术为宜,浅昏迷者为最佳手术适应证。
多数文献报告认为:(1)小于40m l的小量及中等量出血,无意识障碍,入院后病情一直稳定,应内科保守治疗,并且疗效较好;(2)出血量大于50m l,处于中深度昏迷者,手术一般不能改善预后,无太大意义;(3)部分中等量及大量出血的患者,入院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应手术治疗[2~6]。
本文与文献报告所持观点大体上一致,并且认为处于浅昏迷状态的Ⅳ型患者是最佳手术时机。
脑叶出血的预后明显好于其它部位出血,本组死亡率为10.1%,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出血量大小和意识障碍程度,通过本组观察发现,Ⅰ、Ⅱ、Ⅲ型患者预后较好,Ⅳ型患者预后差。
[参考文献][1]庄 青,刘洪卫.脑叶出血34例临床和CT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4):251.[2]刘 军,李蕴琛.脑叶出血的CT与临床分析[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5,9(2):67269.[3]王忠诚,杨 俊.80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3):1582160.[4]王文仲,赵孟尧.46例自发性非高血压脑叶血肿的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3):1532155.[5]秦绍森,刘银红.脑叶出血35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5):310.[6]沈丽华.脑叶出血50例临床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4):535.・457・J Apop lexy and Nervous D iseases,August2010,Vol27,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