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

合集下载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冯至《十四行集》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著作,它的优秀表达技巧及准确的语言把此种文学形式精细地勾画出来。

冯至的《十四行集》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将进酒”,结尾给人以宁静与淡雅,浅浅的细语渗入读者心灵深处,令人更加热衷于追求理智生活的境界。

这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整齐清晰,加上诗里的意境深远、思想写的精辟透彻,让读者更明确冯至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更加影响深远。

冯至在集中,有非常好的表达效果,以自然就把让精辟的文学语汇带给人们以抽象,具体,正能量的感知,其文字也非常好读得到旁观者给多种感觉与认知,可谓丝丝入扣而又平易近人。

冯至的《十四行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里义通,天人合一,不但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冯至的哲学思想,而且令读者更从纯粹的娱乐的角度感受其娱乐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这类文学作品仍火爆全球大众的重要原因,文学艺术把人们生活的普遍苦闷转化成释放艺术美的洗礼,这正是冯至的《十四行集》所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十四行集》深受许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下面我将就《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十四行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冯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行与行之间紧密连接,呈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采用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声情并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其次,《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

冯至的诗歌涉及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细腻而深入的文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善于捕捉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此外,《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冯至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词句精炼而富有音韵感。

他又善于以寥寥数语道出深刻的意义,使得诗歌更加有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他运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凝结成短小精悍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美感。

最后,《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上。

冯至将西方诗歌的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象征等,使得诗歌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同时,他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致力于诗歌的写作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使得《十四行集》呈现出独特而前卫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十四行集》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等方面。

它不仅是冯至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十四行集》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冯至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

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

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

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

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

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

“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

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

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

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

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

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

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

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

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

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

浅析冯至的《十四行集》民族特色[权威资料]

浅析冯至的《十四行集》民族特色[权威资料]

浅析冯至的《十四行集》民族特色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

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

他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外国诗体根据中国语言文化习惯进行改造,对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本文试图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探讨冯至的十四行诗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十四行集》;民族特色;内容;形式十四行体是起源于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被胡适引进到中国,曾被译为“桑纳体”、“声籁体”、“索内体”等,但以闻一多先生翻译的“十四行诗”最为流行。

十四行诗顾名思义每首诗有十四行,并受到严格的音律限制。

这一诗体传入中国,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创作了数千首中国特色的十四行体诗,完成了十四行体从欧美向中国的迁徙,实现了十四行体从印欧语系向汉藏语系的移植。

中国诗人移植西方的十四行体,用以探索新诗形式的革新,按照中国诗的特点进行改造,致力于民族化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

“引进和创造诗歌新形式,必须适合民族生活的土壤。

”①由于中西诗人在逻辑思维、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不同民族的诗人在采用同一诗体进行创作时,仍然受到本民族文化审美心态的影响而对外来的文化加以改造。

冯至虽然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却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

《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罗伯特・培恩在《白马集》中是这样评价的:“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十四行诗集,一直是冯至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焦点。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十四行集》就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思想艺术特点、思想来源、十四行体的民族化尝试等角度进行阐释与剖析。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冯至《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形式上的创新。

冯至以十四行诗的形式进行创作,这在当时的中国诗坛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十四行诗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诗歌形式,它由十四行组成,每行有特定的音节和韵脚要求。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紧凑、精炼,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诗歌形式的独到理解和创新思维。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二是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作为一部现代诗歌集,冯至在其中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和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情感的细腻表达。

《十四行集》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深情和哲思,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第三,《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三是其语言的精练和节奏感的掌握。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的诗句简练而有力,他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形象描绘,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同时,他对于诗歌的节奏感的掌控也非常出色,使得诗歌的朗诵具有韵律感和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色之四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内涵的丰富。

冯至在《十四行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他通过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对于爱情和自然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于人性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既有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于美和希望的追求,使人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更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十四行集》是冯至的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诗歌集。

它在形式上的创新、主题和情感的表达、语言的精练和节奏感的掌握以及思想的深度和内涵的丰富,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十四行集》,人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阐释学视域下的冯至《十四行集》

阐释学视域下的冯至《十四行集》

阐释学视域下的冯至《十四行集》作者:熊丽泓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5期内容摘要:本文用阐释学的理论分析了冯至的《十四行集》,对作品艺术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受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限制,当时的诗歌阐释者主要看到了其与西方诗歌的密切联系,而忽略了其与古典诗歌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冯至超越了纯粹的西方传统或东方传统,创造了中国知识者的生存范式。

关键词:阐释学视域冯至十四行诗中国的现代汉语诗歌运动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近代的现代诗人几乎都是从西方浪漫派和现代诗歌潮流中吸取营养和诗歌的观念,开始自己的创作实践。

诗人闻一多则在诗歌格律和形式方面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他认真模仿西方各种诗歌形式,西方的十四行诗体(Sonnet)也是在这时引进来的,闻一多先生还为它起了一个的中国名字叫“商籁体”。

这种诗体起源于意大利民间,十四世纪通过但丁和彼特拉克等大师的精心改进,达到完美的境界,成为一种格律谨严的诗体。

汉语创作的十四行诗歌中以冯至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最为出色,鲁迅曾经对冯至的诗歌爱护备至,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一.穿越时空、超越个体经验的洞察力冯至曾表示他的《十四行集》是在里尔克的《致奥尔佛斯的十四行诗》直接影响下写成的。

①将冯至的十四行诗放在用阐释学的视域下进行解读,无疑能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其诗歌内涵。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认为,阐释“视域”决定阐释行为,文本主体与阐释主体各自的思想视野均受限于其“生存”的“文化语境”,其中限制文本主体思想视野投射的“文化语境”通常被称之为“原初视域”,限制阐释主体思想视野投射的“文化语境”通常被称之为“当下视域”。

有学者认为,“只有当两个历史背景,即解释者的‘先见’和被理解者的内容,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

”②这里的“先见”就是阐释主体的“当下视域”,“内容”就是文本主体的“原初视域”。

只有文本主体的“原初视域”与阐释主体的“当下视域”实现了“视域的融合”,真正的理解才能发生。

艰险的行程——论冯至《十四行集》

艰险的行程——论冯至《十四行集》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艰险的行程——论冯至《十四行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301y663883摘要《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其内涵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达到对人类生存的关注。

在中国文化大转型的时代,这种以个体生存为本位的关注具有导向新的精神家园的意义,它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但并不预设终极价值。

本文试图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和冯至存在主义思想的背景上探究《十四行集》的思想内涵及与其艺术形式的内在的一致性,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为,存在主义与冯至早期思想与创作有其内在的关联,并且成为他摆脱思想危机的关键。

第二部分认为,《十四行集》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它从人生存的最严肃的生死问题开始,历经反复的体验和沉思,领悟人生的意义,走向生存的本真。

《十四行集》是一个思想叙事,它给予人们的是永恒的肩示,而非现成的结论。

第三部分认为,十四行体的艺术形式与诗人的生命体验是契合的,它暗含着一个体验、沉思的过程。

《十四行集》的意象静穆而坚实的特性与时间性的强化构成了总体风格的凝重。

各个主题群落的矛盾、纠结和补充,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并列,长句的巧妙分割丰富了诗集的内涵,造成了多重意蕴。

结语部分补充说明了《十四行集》对现实的态度,认为它既是对现实的关注,同时又有一个战胜现实苦难更为长远的追求。

关键词:个体生命,存在主义,精神家园AbstractSonnetsisaspecialexistenceinthehistoryofChinesemodernpoetry,whoseconnotationsexceedthelimitationsofthetimeSOmuchthatitfocusesontheexistenceofhumanbeings.InanageinwhichChineseculturewasundergoingaparadigmshift,thisfocusontheindividualexistencehasthesignificanceinleadingtonewspiritualhome.Beingtheultimateattentiontohumanbeings,itpresetsnoultimatevalue.ThiSthesisattemptstoexploreSonnets’connotationsanditsinnerconformityoftheartisticformunder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modernpoetryandFeng—Zhi’SexistentialiSift.ItconsistSofthreeChapters.Chapter1explorestheinnerrelationshipbetweenexistentialismandFengzhi’Searlythoughtinhiswritings,whichwasthekeyforhimtoshakingoffthecrisisofthought.InChapter2,theauthorholdsthat,withanopenstructure,Sonnetsbeginswitha1ife—and—deathquestion.themostseriousoneofhumanexistence,thengoesthroughrepeatedexperienceandcontemplationtounderstandthemeaningof1ife,andfinallygetstothetruenatureofhumanexistence.Beinganarrationofthought,Sonnetsgivespeoplenotready—madeconclusion,butpermanentrevelation.InChapter3,theauthorclaimsthatthereiSacorresDondencebetweentheartisticformofsonnetsandthepoet’S1ifeexperience,implyingaprocessofexperienceandcontemplation.Sonnetswithitssolemnandquietimagesanditsfortificationoftime,ischaracterizedofimposingstyle.Theconnotationsofthepoetryareenrichedbythecontradictions,entanglementandcomplementofeachsubject,thecontrastandjuxtapositionamongsectionsandsentences,andtheartfulsegmentationoflongsentences,whichresultedinavarietyofinterpretations.TheconcludingpartsupplementstheattitudestowardsrealityinSonnetsbyregardingitnotonlyasanattentiontoreality,butalsoasapursuitfurtherthanovercomingthehardshipofreality.Keywords:individullife,Extentialism,Spiritualhome引言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价值急速转换的时代,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观念因丧失了基本的历史合理性而土崩瓦解。

论冯至《十四行集》

论冯至《十四行集》

作者: 邱慧婷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观察
页码: 87-9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3期
主题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生命沉思
摘要:1940年初,冯至写完的《十四行集》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这部诗集记录的是冯至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物的纪念以及对生命的体悟,是“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

透过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看出《十四行集》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如片刻与永恒、孤独与关联、存在与虚无等。

生命沉思者的民族之歌——论冯至诗作《十四行集》

生命沉思者的民族之歌——论冯至诗作《十四行集》

生命沉思者的民族之歌——论冯至诗作《十四行集》《十四行集》是唐代诗人冯至的代表作。

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旅程的深刻思考,而且也是一首关于困惑、困苦、失望和坚持不懈的民族之歌。

从整体来看,《十四行集》围绕国家陷入混乱和社会动荡的不幸时期灵魂沉思者。

作者根据这个主题,发挥了强烈的观点。

他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忧思,并在这种抱怨中反映出四个重要的价值观——社会正义、团结一致、奉献精神和永恒的意志。

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冯至还突出了动物主题,而且这些动物试图表达出他内心的愤怒和抗争之情。

例如,他描绘了老鼠的欣喜,以及鹰和熊猫等动物的勇气和英勇。

另外,冯至通过《十四行集》还表达了他对变革的要求。

他提到,虽然当时的社会比较落后,但也有那些积极践行公平正义的人。

他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改善社会状况,并真正实现对他的梦想。

总体来说,《十四行集》描绘的是一首充满沉思气息的民族歌曲。

它通过动物和英雄作为象征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并呼吁团结一致、维护正义。

它不仅深刻表达了冯至对生活和未来的叹息,而且也成为了民族文化中响亮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把《十四行集》唱给全世界听,表达我们对真理和正义的坚定承诺!。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
冯至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十四行集》。

这部诗集中的诗歌抒情元素,既有借鉴西方诗歌的套路,也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要素。

首先,《十四行集》中的很多诗歌都有情感表达,如《爱情的忧郁》表达了爱情的痛苦;《初恋》表达了初次恋爱的忐忑;《断章》表达了失恋的悲伤等。

这些情感贯穿整个诗集,体现了冯至的抒情意愿。

其次,《十四行集》中的很多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某些形象、意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如《春江花月夜》中,诗人运用了押韵、对仗、排比等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景色,观察者的情绪在风景的框架中得到释放;《饥饿的诗人》则通过描写街头乞讨、风餐露宿的诗人生活,表达了自由创作与生活困苦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要素,贯穿了冯至的抒情意境。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十四行集》中的诗歌表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抒情元素在其中的成分非常显著。

同时,也受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体现了冯至的现代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

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

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

诗思阅历与诗体建构的中国化——论冯至《十四行集》对西方诗学的借鉴与突变田源【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17(037)001【摘要】沉寂许久的冯至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创作了中国诗坛的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在诗歌美学上的探索,呈现出的诸多独特的审美质素均源自现代西方的诗学主张.《十四行集》中的辩证哲理承袭了歌德的"蜕变论"思想,既有对原始生命力的追寻,又在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中揭示"公开的秘密",还有关于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升华.《十四行集》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这一诗学主张与英美的"纯诗说"不谋而合,十四行诗中灌注的直接或间接的双向经验导入所蕴含的深层奥义,揭示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诗歌形式的选择上,冯至尝试并接受适当形式约束的美学原则,深受里尔克"特殊的实验"的影响.冯至的诗学探索从思想到经验再到技艺,将西方的十四行诗内化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新质素,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十四行诗体.【总页数】5页(P63-67)【作者】田源【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相关文献】1.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兼谈冯至《十四行集》 [J], 王子英2.秋风里飘扬的风旗--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形式建构 [J], 程思义;李红慧3.从翻译他者到建构自我——刘半农对外国诗体的借鉴 [J], 李红绿4.有声之思——冯至《十四行集》诗思与声情互动关系探析 [J], 吴键5.有声之思——冯至《十四行集》诗思与声情互动关系探析 [J], 吴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十四行诗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谈十四行诗对冯至诗歌创作的影响
抒情,而莎士比亚的 十 四 行 诗 却 毫 不 拘 谨,自 由 奔 放。17 世
纪的德国,十四行 诗 在 韦 克 赫 林 (We
ckhe
r
l
i
n)和 格 吕 菲 乌 斯
个新的世界性 的 立 场。”[5]144 而 在 美 国 学 习 过 的 闻 一 多 在 诗
(
Gr
i
u)的作品 中 出 现。 十 四 行 诗 在 18 世 纪 的 德 国 受 到
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 格 律。 而 是 在 里 尔 克 的 影 响 下 采 用
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 突 破。 在 中 华 民 族 抗 日 战 争 的 大 背 景 下,《十 四 行 集》是 冯 至 将
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 十四行诗; 冯至 《十四行集》; 形式; 音韵;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I
206.
6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新文 学 史 上,曾 涌 现 出 一 大 批 杰 出 的 诗 人,但 从
事十四行诗创作的诗人却寥寥无几,这 其 中 就 有 被 鲁 迅 称 为
[文章编号]
1672-8610(
2016)
是“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 又 散 开,以 及 它 的 错 综 而
又争取,它的韵法 之 穿 来 而 又 插 去。”[7]25-26 在 欧 洲,英 国、法
国、德国等国的诗 人 分 别 根 据 本 国 语 音 的 特 点 进 行 模 仿,产
方文学,尤 其 是 德 语 文 学 对 诗 人 的 影 响。 正 如 陈 思 和 所 说
重于诗歌革命的文学运动。同期,留 日 的 郭 沫 若 的 诗 歌 创 作

体验的诗歌艺术——冯至的《十四行集》论

体验的诗歌艺术——冯至的《十四行集》论

体验的诗歌艺术——冯至的《十四行集》论
王巨川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十四行集>的最大特色并非在于其中的哲理,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在于诗
歌本质的自然呈现:作品展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观察截然不同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诗人并非单纯地抒发情感或阐释观念,而是体悟、感受、冥想.因而<十四行集>中的哲理与其说是所谓哲学,毋宁说是一种感悟与冥想,是一种观看的体验.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王巨川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J], 吴正华
2.冯至诗歌艺术个性的重新审视 [J], 袁瑾
3.体验与生命之思--读冯至《十四行集》 [J], 雷斌
4.历险与体验——冯至《十四行集》艺术分析 [J], 唐祥勇
5.德国文化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兼评《冯至评传》 [J], 李羚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冯至诗歌创作及其外来影响 --以《十四行集》为例

冯至诗歌创作及其外来影响 --以《十四行集》为例

冯至诗歌创作及其外来影响 --以《十四行集》为例
杨绍军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受聘于西南联大的"教师诗人"冯至创作了《十四行集》,其以对于生存与死亡、孤独与沟通和日常事物的诗性思考,奠定了冯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中国十四行诗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由于冯至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创作的感染,在《十四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里尔克对冯至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诗学观念、传达方式和创作形式等方面.
【总页数】5页(P132-136)
【作者】杨绍军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西南联大时期冯至的小说创作及其外来影响——以《伍子胥》为例 [J], 杨绍军
2.卞之琳延安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奥顿风”--以《慰劳信集》为例 [J], 罗玲
3.论刘半农诗歌创作所呈现的民间世界--以《扬鞭集》《瓦釜集》为例 [J], 欧阳蒙
4.在孤独中追寻自我——以1920年代冯至的诗歌创作为例 [J], 温伟
5.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及其外来影响——以《慰劳信集》为例 [J], 杨绍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作者: 王泽龙
作者机构: 荆州师专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63-68页
主题词: 《十四行集》;冯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十四行体;里尔克;存在主义哲学;生命价值;西方哲学;浪漫主义;生命主题
摘要: <正>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四十年代最初的收获。

它是诗人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诗坛息隐后,从早期忧伤多情的浪漫主义“吹箫人”成为一位深沉淳厚的沉思者的思想结晶与艺术结晶。

《十四行集》实现了作者诗与生命的“真淳的觉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最寂寞的时期兀然突起的一座高峰。

试论《十四行集》中冯至的诗歌哲学

试论《十四行集》中冯至的诗歌哲学

试论《十四行集》中冯至的诗歌哲学
山述兰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1X
【摘要】二十七首诗,众多的意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和现实的思考,这就是冯至的《十四行集》。

它创作于"抗日文学"的旗帜下,但是却不同于那些奔走号召"抗日"的作品。

即便是流露着浓浓的忧伤、孤独的情调,但是最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还是每首十四行诗中蕴含的哲理。

本文试图以冯至个人的心路历程为线索,以《十四行集》为研究文本,结合存在主义、蜕变论等哲学命题,解读冯至《十四行集》中所蕴含的诗歌哲学。

【总页数】2页(P71-72)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集;存在主义;里尔克;蜕变论
【作者】山述兰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体验的诗歌艺术——冯至的《十四行集》论 [J], 王巨川
2.从《十四行集》看冯至诗歌的转型 [J], 李仲凡
3.论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人文倾向--纪念冯至诞辰100周年 [J], 李万青;宿好军
4.试论冯至的诗歌-纪念冯至先生创作六十五周年 [J], 王伟
5.诗形的独特与超越——从《十四行集》看冯至诗歌的艺术特征 [J], 费振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论冯至的《十四行集》

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论冯至的《十
四行集》
吴正华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28
【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第三个十年的重要成果。


至从平常的事物中营构自己的诗歌意象,思考关乎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体
现了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

《十四行集》并非与社会现实无涉,而是在更深刻、更广阔、更根本的层面上与历史和现实紧密关联。

《十四行集》接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构思,也为新诗学习西方格律提供
了成功范例。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吴正华
【作者单位】南通体臣卫生学校,江苏南通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64
【相关文献】
1.从"狭窄的心"走向"大的宇宙"——冯至从《昨日之歌》到《十四行集》的诗歌转型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潜在的融合——冯至《十四行集》初探

潜在的融合——冯至《十四行集》初探

潜在的融合——冯至《十四行集》初探
王文军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4)003
【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坛的重大收获.在那样一个要求诗人放弃诗美追求的时代语境下.诗人从自己的精神渊源中寻找出路,从诗歌本体着眼,探寻现代主义诗歌与时代主流话语的融合之途,而且最终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潜在融合.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王文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德国文化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兼评《冯至评传》 [J], 李羚瑞;
2.融合频繁项集和潜在语义分析的股评论坛主题发现方法 [J], 张涛;翁康年;顾小敏;张玥杰
3.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 [J], 萧映;张雨凡
4.里尔克对冯至《十四行集》的影响 [J], 洪丹文
5.现代汉语虚词与冯至《十四行集》的沉思特质 [J], 钱韧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特质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特质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特质
陈希;陶一权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15(0)4
【摘要】冯至《十四行集》化用西方诗体,吸纳现代经验诗学,但审美触角扎根于本土现实和诗学传统,营造独特意象,在诗歌体式、诗学观念和审美方式上完成对西方现代诗学的变异与转化,显现了中国经验和特质.
【总页数】8页(P89-96)
【作者】陈希;陶一权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冯至《十四行集》的戏剧化特质 [J], 王昌忠
2.橄榄坝的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性特质 [J], 沈海梅
3.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沉思特质 [J], 韩红蕾
4.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宗教沉思特质 [J], 韩红蕾
5.现代汉语虚词与冯至《十四行集》的沉思特质 [J], 钱韧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接 的双 向 经验 导入 所蕴含 的 深层 奥 义 , 揭 示 出富有 特 殊 的 审 美韵 味 的 个体 生命 体 验 。在 诗歌 形式 的选择 上 , 冯 至 尝试并接 受适 当形式 约束 的 美学原 则 , 深 受里 尔克 “ 特 殊 的 实验 ” 的影 响。 冯
至的诗 学探 索从 思想到 经验 再到技 艺 , 将 西方 的十 四行诗 内化 为具 有 中国本 土特 色的新 质 素 , 开
创 了真正 意 义上 的 中国化十 四行 诗体 。
关键词: 诗 思 ;诗 体 ;中国化 ; 冯 至 ;《 十 四行 集》 ;西 方诗 学 ; 借 鉴 ;纯诗
中图 分类 号 : I 2 0 7 . 2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6 3 2 0 ( 2 0 1 7 ) 0 1 —0 0 6 3— 0 5
的节 奏 , 信 口说 出一 首 有韵 的诗 … …这 是诗 集 里
的第八 首 , 是最早 也是 最生 涩 的一首 ” 。现 代
的飞机 与古 代 的鹏 鸟在 诗 歌 的 世界 里 A由融 合 , 翱翔蓝 天 的现实 与期 待高 飞 的梦想 跨越 时空 的界
限, 连 接古 今虚 实 的乃是一 种灵 动变 化 的思想 , 最 后两节 诗 行 便 是 有 力 的证 据 : “ 他 们 常 常 为 了学 习/ 怎样 运 行 , 怎 样 降落 , / 好把 星秩 序排在 人 间 , /
少 … …” 但 随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意 气 风 发 的浪 漫

《 十 四行 集》 对歌 德“ 蜕变论 ” 思想 的 哲理
探 寻
冯至创作《 十 四行 集 》 缘 于 一 次 偶 然 的 观 察
与瞬 间 的灵 感 。据 诗 人 回想 , 他“ 在 一 个 冬 天 的
下午 , 望着 几架 银 色 的 飞机 在 蓝 得 像 结 晶体 一 般
的天 空里 飞翔 , 想 到古人 的鹏 鸟梦 , 我就 随着脚 步
青年 逐 步 收 敛 起 强 烈 情 绪 的 喷 薄 之 笔 , 《 十 四行 集》 的 出版 , 标 志 着 沉 思 冥 想 的灵 魂 空 间 与 反 思 进取 的生命气 息 过滤 以往 耽于 幻想 的情 怀 。唐浞
也说: “ 冯 至在 4 0年 代 初 写 出 了 中 国 的第 一 本
朱 自清 在谈 到 中 国新 诗 发 展 阶段 时 , 把冯 至

的《 十 四行 集》 设 定 为“ 中年 ” 的代 表 , 在批 评 过往 稚 嫩 的诗 句 后 朱 自清 颇 为乐 观 地 说 : “ 但 近 年 读 了些 十 四行 , 觉得 似乎 已经渐渐 圆熟 ; 这 诗体 还是 值 得尝 试 的。冯 先 生 的集 子 里 , 生 硬 的 诗 行便 很
《 十 四行 集 》 , 深沉而真挚 , 是 里 尔 克 的 沉 思 的哲
理诗 的结 集 , 对 以后有 很 大影 响 。 ” 《 十 四行集 》
作 为冯 至诗 学价 值 到 达 巅 峰 的 艺术 品 , 晶 莹剔 透 的诗 艺令 人望 其 项 背 , 与 西 方 诗 学 有 千丝 万 缕 的
渊源 , 在借 鉴 西方 诗 歌体 式 的 同时 , “ 冯 至 的十 四
行诗 既是 中国十 四行 诗 成熟 的标 志 , 又代 表 着 中
便 光一 般投 身空 际 。 ” 飞 行 员通 过 长 期 的磨 炼 ; 掌
控 飞机 的运 行 , 让 过往 驰骋 天 际的美 梦成 真 , 诗 人
国十 四行 诗 的最 高水平 ” 。

诗 思 阅历 与诗 体 建 构 的 中国化
论冯 至《 十 四行 集 》 对 西方 诗 学 的借 鉴 与 突变
田 源
( 武汉 大学 文 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要 : 沉寂许 久 的冯 至在 2 0世 纪 4 0年 代初 期创 作 了 中国诗 坛 的 第一本 《 十四行 集 》 , 集 中体 现 了他在 诗歌 美学上 的探 索 , 呈 现 出的诸 多独特 的审 美质 素 均源 自现 代 西方 的诗 学主 张 。《 十 四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0— 0 8
基金项 目: 武 汉 大 学研 究生 自主 科 研 项 目… 纯 诗 ’ 诗 学视 域 下 的 中国 新诗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2 0 1 5 1 1 1 0 1 0 2 0 3 。 作者简介 : 田 源( 1 9 8 7 一 ) , 男, 重 庆 市人 , 武汉大学文学院 2 0 1 4级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专 业 博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新
第3 7卷 第 1期 南都 学坛 ( 人 文社会科 学学报 ) v o 1 . 3 7 N o . 1 2 0 1 7年 1月 A c a d e mi c F o r u m o f N a n d u (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H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J a n .2 0 1 7
在 消解 传统 稚嫩 幻 想 的过 程 中 , 彰显 出理 想 生 成 与转化 的美 感 , 美 梦却在瞬间又转变为 “ 旧梦 ” ,
被 遗弃 至 “ 远水荒 山 的 陨石 一 片 ” , 希 望 与失 望 似 乎 同 时产 生 , 又 不 断循 环 , 就 好 似 飞机 的升 降 , 也
行 集》 中的辩 证哲 理承 袭 了歌 德 的 “ 蜕 变论 ” 思想 , 既 有 对原 始 生命 力的 追 寻 , 又在 艺术 与 自然 的 融合 中揭 示 “ 公 开 的秘 密” , 还 有 关 于历 史人 物 的精 神 境界 升 华 。《 十 四行 集 》 以孤 独 感等 人 生 经 验 为创作 动机 与表 达 内容 , 这一诗 学主 张与英 美的 “ 纯诗说 ” 不谋 而合 , 十四行 诗 中灌注 的 直接 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