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之“中和”
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
孙式太极拳进阶之要——孙剑云孙式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乃是拳与道合。
故统而言之,其进阶之要惟抱元守一以求中和,虚中以养神耳;分而言之,亦不过神凝、气畅、筋舒、骨合、形松、动中求静六者。
神凝以致气,气畅以致劲,劲则行于筋骨寓于形,筋舒则劲长,骨合则劲整,形松则劲灵,动静合一则妙道自生。
知此并以盘架推手为本,以技击散手为末,相互印证,循环往复统一体,则技可进乎于道。
孙氏太极拳进阶步骤1——修心之要《孙式太极拳修为的基本方法》(一)孙式太极拳进阶步骤:孙式太极拳是以修心养神为基础,并将此贯穿于站桩、盘架、推手、大捋、散手等过程中,来完成炼形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诸进阶层次。
1,修心之要孙式太极拳修心之要仅八字而已:恬淡虚无,渐修静悟。
这八个字是修为孙式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基础,需认真领会,身体力行,否则,即使在拳技上已有功夫,也如沙丘之阁。
常见高功夫者而早衰,其因就是于修心一道,未能按此八字身体力行。
那么,什么是“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呢?首先,这八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前四个字是心态和条件,后四个字是行动和目的。
我们追求恬淡虚无这种心境,正是为了能够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能够淡化诸欲达到静悟。
悟者何?拳与道合耳。
先父对入门弟子总是说:“若想打天下第一,请另寻高明,若要修心健体防身,吾之所授,绰绰有余。
”先父此训之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修为心态。
非如此,不能学好太极拳,非如此不能真识太极拳。
其次,无论是站桩、盘架子,还是推手、大捋、散手,都要将“恬淡虚无、渐修静悟”这八字法则的精神贯穿进去,这在下面的论述中将会逐一谈到。
总之,其精神实质就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这一遵从自然之道的思想。
孙氏太极拳的修为机理——孙剑云孙氏太极拳是一种修为和完善人之身心的拳学体系。
孙式太极拳遵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从无为而始以达到无不为。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恬淡虚无这种心理暗示以求得初步的心理稳态(即一种寡欲、无欲的心态),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孙式太极拳的锻炼提高生理机能稳态水平。
第四篇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
I太极|||mil 第四篇孙氏太极拳十六句要诀浅释关于太极拳的大道理以及练拳的基本规矩就是前面提到的孙禄堂先生所揭示的“中和”要则、“极还虚之道”以及“三害”“九要”、16句要诀等,这是指导一切拳学的指南,在此无须赘言。
关于”三害””九要”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中已有介绍,这里不赘。
下面重点介绍16句要诀:中正平稳、虚实分明、顶抽沉提、十字松开、周身对应、整肃通散、劲藏身后、圆活舒展、内外如轮、呼吸自然、开合有序、起落螺旋、沾粘绵随、裹翻崩断、顺逆互寓、神意贯穿。
16句要诀属于入门初级阶段的法要,所以十分重要。
1、中正平稳: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还要做些说明,因为这是基础,而且常常被研修者忽视。
中正指的是两件事,其一指虚无的状态。
其二指身体的意轴。
什么是身体的意轴?就是从无极式中身证出来的身体中线,中线即意轴。
行拳时,身体的竖向是通过意轴上下沉吊,横向是通过意轴八方散开,二者合成一个无边际的球意,浑圆一体。
如果在无极式上没有下功夫,对身上意轴就体会不到,在走架中就不能身知自己的中线,一切动作都失去了参照,练拳不入正轨。
所以孙禄堂先生说无极式是孙氏太极拳的根,道理就在于此。
但意轴不是能刻意求得的,需要以无极式为门径逐渐感知,是逐渐油然而生的身知。
网络上有一张孙禄堂先生与完县国术社学员合影照片,孙禄堂先生端坐中央,在孙禄堂先生左手边站着的是齐公博先生,那么多人站在孙禄堂先生周围,唯齐公博先生的中正空灵之象最为明显。
真正做到了沉吊散开、支撑八面、清虚独立、浑圆一气。
这不是能做作出来的,完全出自自然。
话说回来,身上有了意轴的感觉,才能进一步体会沉吊散开,全是用意,通过以意轴为枢,使周身的意气沉吊、散开,逐渐达到浑圆状态,身上有了这个状态才谈得上太极拳的劲。
所以太极拳找劲,不是上来就从四肢上找,上来从四肢上找,即使自以为找到了点什么,可以肯定找到的一定不是太极拳的劲。
这里涉及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练太极拳初级阶段要动作舒缓?舒缓不可做作,不是故弄玄虚给人看的,而是在行拳时通过意轴上下沉吊、四周舒散周身的意气,不得不悠然舒缓。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笔者于1981年得自刘子明先生。
刘先生言民国九年得自孙存周先生,为孙氏拳所独创。
共分总诀8字,行拳、交手、心法各16字,合计56字诀。
刘先生说:“56字诀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与‘九要’合为一体。
可入孙氏太极拳之门。
”并允许笔者抄录。
时笔者尚未学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明其真意。
1990年笔者认识孙剑云老师后,曾问及56字诀,剑云老师未置可否。
至1995年笔者协助剑云老师撰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时,又向剑云老师提及此56字诀,时剑云老师与存周先生子女不睦,嘱之以不写入自己书中为妥,以免纠纷。
剑云老师于2003年10月2日去世后,我又问及孙叔容师姐关于56字诀之来源,师姐称隐约听存周先生提起过,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
如今笔者接触孙氏太极拳已经15年了,根据笔者的多年体悟,认为此五十六字诀对于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具指导性意义。
故愿奉献出来,与广大同道共同研究。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总诀8字: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交手16字诀:神圆意藏,身柔气刚,借人摧根,横顺八方。
心法16字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虚中应物,抱圆守一。
另有孙存周传下练功进阶各层功象:绳捆索绑,偏柔偏刚。
二五阴阳,圆球弹簧。
同尘和光,剑气内藏。
一、总诀八字释意:何谓蓄神养气?无极生太极之理,于拳中动中缩劲,致中和。
拳中各式之体用以此贯穿始终。
何谓体用中和?中为虚无之本体,和为虚无本体之作用。
故拳术者,体中用和,以虚无之本体,充融百家之技以为和,和之中,智勇生焉。
二、行拳16字诀释意:开合垂缩。
开合者,拳中规模,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大意有三,一曰肩胯要开,手足要合。
二曰吸为开,呼为合。
三曰起为开,落为合。
一曰形,二曰气,三曰意。
曰形:形者,拳中规模也。
开者,开肩、开胯。
缩者,缩肩、缩胯。
开缩二者同时而生。
开者,外肩、外胯,即臂根、腿根处。
缩者,内肩、内胯,即躯干与四肢相接之处。
【理论】三拳合一,与道同符——谈谈真正的孙氏太极拳(上)
【理论】三拳合一,与道同符——谈谈真正的孙氏太极拳(上)一个时期以来,常有人问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关系以及主要区别是什么?近日受某协会邀请去介绍孙氏太极拳,我说即使是简介也需要三讲,才能大致介绍个轮廓。
闻者颇为不解,我说介绍之后你就明白了。
世人不了解孙氏太极拳久矣,故有必要对孙氏太极拳做一个“简介”。
一、孙氏太极拳创立的源流与背景为什么对孙氏太极拳作一简介要用三讲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孙氏太极拳不了解,这其中不仅包括一般太极拳练习者,还包括专业武术研究者以及多年练习孙氏太极拳者,而且时间跨度极长。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陈微明记载了孙禄堂的一段感慨,那时孙禄堂被武林誉为“武圣”“天下第一手”,经常被请去给同时代的拳师讲授他的武学,这其中包括很多当时一流的拳师。
但孙禄堂曾感慨:“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
”也就是说,孙禄堂认为拳术高妙之境,百人中也不见得有一二人能理解,所以他担心高深武学将要失传。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也就是半个世纪前,国家体委武术科准备出一册陈、杨、武、吴、孙五式太极拳合成本,有关太极拳的总论写出后,孙剑云老师不同意,认为该总论不能涵盖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建议孙氏太极拳的理论应该单写。
但这一举动却被人误解为傲慢。
无奈之下,孙剑云老师要回她的孙氏太极拳稿件,退出五式合编。
其实这一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对孙氏太极拳不够了解。
时至今日,大部分学院和民间武术界研究者对孙氏太极拳仍然不够了解,甚至还有着诸多误解。
所以,在我讲授孙氏太极拳的练法之前,需要用三讲介绍什么是孙氏太极拳。
否则在理解孙氏太极拳的技理、技法时将会出现偏差。
人们长期不了解孙氏太极拳,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当年孙氏太极拳是把新酒装进旧瓶子当年孙禄堂创立孙氏太极拳采用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
孙氏太极拳按照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的话讲:“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
孙氏太极九要之研究
孙氏太极九要之研究1,要求內意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纯以神行,循环无间。
一个套路,从起势到收势,一势连一势运转不停,一气呵成。
这种连贯的动作,只有在精神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因此,它还能起到锻炼大脑机能的作用。
招势相连是指练习一整套功法或套路,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断,旋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动作中可以有短暂的似停非停状态,但意却不可间断,也就是说精神要始终贯注,不要刹那开小差,这是习练者形神合一的境界。
《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窜下,意欲向前必先窜后。
”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
开合,收放,寓意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招招势势,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行,源源不断,慢到极时方为快,快到极时方为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之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
拳情拳景,如层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
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主要是通过心、神、意、气、形的锻炼来强化身体的整体功能。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自终,绵绵不断,招招势势,周而复始,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形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穿一气也。
要达到招势相连,气机绵绵不断,在内功练习中要非常重视脊柱的锻炼,以及任督二脉的升降开合,脊柱是人体的支柱,脊柱能练通了,百脉皆通。
2,要求运动形态要松,整,匀,轻,静。
’即关节,筋肉要松柔协调,不可较劲,板劲,身形构架要整,即始终不离内外六合之要。
速度要匀,其动若静,身体重心变化不露于形。
起落要松,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翻内中行。
劲意要静,似水流深,渗之遥遥。
孙氏武学的中和理论(上)
李道纯祖 师 认为:三教 的秘 旨j_l是理 IJJ名不 I Jj 道 家 的虚 .释 家 的 空 ,儒 家 的 中 ,是 一 事 ,是 宇 宙 的 本 源 ,是道 之体 守 一为道之川
;O期 2018/02
■■■II
学 的 中和 理 论
责 任 编 辑 : 乔汉
“拳术一j酋,首重 中和 .中和之
八卦 、太 极 . 各有特 点 及练 法要 L}I和 ” 二 字 而 已 此 亦 是 孙 氏 武
中和 ”者 ,HlJ“守 L{-I致和 ”之 滑 中I 吲 学 经 典 叫 书 五 绛 之 一
吴 心 谷先 生 在 《八卦 拳 学 》序 中写道 : “绌 绎 八卦 拳 学之 意 义 ,则 在化 后 天之 力 ,运 先 天之 气 ,体 柔用刚 变 化 无穷 、与 易经消 息盈 虚之 理 .变 化 顺逆 之方 息息 相 通 ,技也而 进于道 矣。”
在 《中和集 》中 ,李道 纯祖师 i兑道 : “中 ,既 非中外 之 中 ,亦非 天地 维 上 F之 中 此 中者 ,为乾坤 {:}i交而 生 ,如 ‘十 ’字 ,交 则 中生 天地 有天地 之 中 ,人 身有 人 身之 中 守人 身之 中 ,以应 天地之 中 ,敛 人 身之 中 , 以合天地之 中 此巳IJ人天变化 ,天人合一之微 旨 ”
禄堂公的这段 文章 .清楚地表 明 ,太极拳是 为了 “修 坩之 士”能 得 “中和 ”之气 才产生的
禄堂公在 《太极拳学 》L}I又写道 : “人 自赋性含生 以
孙氏武学的中和理论(下)
形意拳 ·形意崩拳学 :崩拳者 (属木 ),一气之伸缩 , 两手往来之理也 ,式如连珠箭 。…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 则肝气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肝气伤则脾 胃不和矣。其气 不舒 ,则横拳亦必失 和矣 。…
太 极 拳 · 通 臂掌 学 :右 手于 左 手往 上 划时 ,极 力虚 空 着往前伸劲 两 顺 营前右手食指看去. 稿里根并两胯里 根亦I—J时极力虚空 蕾,往里收缩 收缩之 ,喻地之 心围皆 高 ,当tf,有 无 底深穴 ,旧面之 水皆收缩于穴 { 之意 ,是在 学 者 体 察之
八 卦拳 -无极学 :静为无极体 .动 为无极}}{,若言其 静 ,则胸 qJ 宅 i1.1ilo1.意 向思 想 ,一无所 有 两 目将神定 住 , 无所 观 ,外 无所视也 若言其动 . 睢顺其天然之 性 ,旋转不已 .许无伸缩往来之意思也 然胸中虽空空洞洞 无意 思 想之 ,但 腹 内确 有 至 虚至 无之 根 。而 能 生 出 无极 之气也 其气似雾 ,氤氤氲氲黑 白不辨 、肜如湍水 ,混混沌 沌 ,清 浊 分 .…
太极拳 ·白鹤亮翘学 中:… 落地时 ,身子血替 , ; 能移动 氧心为至善处 腰塌住劲 .两肩两腿里根 皆刖意往 缩劲 ,然不可显缩 .头顶不可显顶 ,心中虚 静 .空空{lIj】jILj. 要无所朕兆 ,不着意思 ,自然稳住 ,方为神妙
太极拳 ·搂膝拗步学 中:先将 庄手五指往右边落 ,fIf从 心u右边往下斜着搂一弧线 ,楼至左H夸处 .…左足于左手搂 时 ,I 时往左边斜着迈去 ,足后跟着地 ..右手与左手 丁i=指往 右边 落时 ,同时往右边开 去.开至大指与右肩相平 ,再 速 将 食指 悄从右 u角寸许往左边推 去,…右足与右手 同时往 迈步 .迈至左足踝骨前落下 .足 尖着地 左足俟 足迈时 . 足尖徐徐 营地。l埘眼仍看前手食指fflj 腹『^J俟左手搂【Il』. 速 松开 以上皆是 片j神气贯注,不i|『用拙力 身了仍直替 , 重心移 屈腿上 :式徽停 ,而 内中之 意仍不断 腹 内松开 时,如I—J手提 纱灯 ,从顶直着往下按 ,按至形式圆满 ,I 里 虚空着 凼满喻周身 无 亏,虚空喻腹 内松开之 意 虽然 比
孙氏武学“中和”论
孙氏武学“中和”论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
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在《形意拳学·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孙禄堂先生如是写到。
这段文字所论述的就是孙氏武学的“中和”论。
中和论和内劲论、太极一气论一样,也是孙氏武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更是孙氏武学特有的理论。
如果说内劲论是各派内家拳共有的理论,太极一气论是各派内家拳受道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理论,那么中和论则完全是孙禄堂先生在长期浸淫孔孟儒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武学新论,是其他拳学流派所不具备的。
在《拳意述真》一书中,有7人14处使用“中和”二字。
另外,在孙禄堂先生其他4部拳学著作以及几篇佚文中共有24处涉及“中和”一词。
“中和”思想,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南宋理学家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
极其中而天地位矣。
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大致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就叫“中”;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出来时,是适中且有节制的,就叫“和”。
中是稳定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规矩法度。
中和之极致,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显而易见,孙氏武学的中和论完全是孙禄堂先生在中庸儒学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独特武学理论。
也正是这一理论使武艺由技进乎道,由此又形成了孙氏武学独有的“道艺”武学理论;孙氏武学的太极一气论也是在中和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孙氏武学的内劲论也因有中和思想作为其硬核而区别于他派。
在《拳意述真·述许占鳌先生言》第二则中,孙禄堂先生进一步明确写道:“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
中者,是未发之和也。
‘三体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躜落翻之已发,谓之和也。
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孙氏太极拳体悟
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孙氏太极拳体悟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孙氏太极拳体悟转自(托尼红米的博客)(2016-07-29 11:02:10)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同日本朋友谈话中曾讲到“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幸福,延年益寿”。
当时50年代还没有竞赛套路,总理这段话是对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太极拳的评价。
一代宗师孙禄堂传统太极拳有众多流派,其中孙氏太极拳主要是由武术宗师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和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技法于一炉而独创的。
孙禄堂一生酷爱武学,专心研究,他虽身材小巧,但与人切磋武技、未曾一负。
有这样一段历史,清朝廷在京举行“天下英雄会”擂台赛,南北各派武林高手皆来比武,而先生技压群雄。
在世界大力士格斗赛中获总冠军,后又击败俄国和欧洲的格斗冠军,还击败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然而日本再派6名格斗高手前来挑战,均败于宗师手下。
因此,当时在武术界享有“天下第一手”之誉。
谈起我父亲是1927年,在尚德国术会会长李玉琳(现武术家李德印的祖父)介绍下,拜师孙禄堂门下学拳的,同学之中还有武术家顾留馨等人。
到1928年7月孙禄堂宗师正式在虹口创立“检德储蓄国术社”孙氏太极拳遂在上海流行。
我在中年时才跟父亲学拳,主要练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总是教诲“拳道合一”,“拳术之道,首重中和”。
“太极拳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以血气之勇,难得中和之妙。
”所谓道,道即中和之气,内劲生于中和,中和源于内外相合,完全是用意内动带动外动,由中而发,由内及外。
内动是首要的基础。
我理解的所谓内家拳不在外形动作,而意在气势,所以练拳时要心静神凝,精神贯注,进入太极思维状态。
务求达到内三合,外三合,每一招,每一拳,每一脚都由内劲来打。
至于“中和”,内又四层含义:其一守中。
孙式太极拳拳学
孙式太极拳拳学太极拳之名称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
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
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跟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手缩为阴。
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
阳而阴,阴而阳。
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
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
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
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
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
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
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孙禄堂)太极拳打手用法练习拳式,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操练,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也。
此卷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
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体无本,弊在无根本。
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
以练体言,是知己工夫。
以两人打手言,是知人工夫。
练体日久纯熟,能以遍体虚灵,圆滑无碍,神气混融为一体。
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生矣。
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体。
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
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
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
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朋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
太极之魂,中和一体
太极之魂,中和一体太极拳应该把阴阳中和贯穿于练拳的全过程,一切以阴阳中和为准则,把太极拳练成中和致柔、浑然一体的拳术。
其间要注意这样几点:一、内外抱一,浑然虚灵在行拳过程中,拳势的内内外外都要居中得中,即内在要抱元守一,外形要浑然一体。
始终抱着那太极混元一气,维护那中正、中和、中定、中平之意,并上下相随,左右对称,神聚气合,心和体虚,整体协调为一,呈浑然虚灵之韵。
二、识时识中,中正圆满居中得中的拳势是动态的,它随时会变化,甚至甫一得中,瞬间即变为离中,这就需要迅速准确地“识时”“识中',及时地调整得中,才能始终维持中正圆满之势,即维持行功走架过程中的正念、正身、圆活、饱满。
正念,即“万念俱泯,一灵独存'。
正身,即悬头垂尾中心线,松肩垂肘酥胸背,左右对称两肩平,不偏不倚不俯仰,内外三合撑八方,腰腿松沉足有根,满身轻利神贯顶,中正安舒合太极。
圆活,包含意气与拳势两方面,意气换得灵,才有圆活之趣;拳势须立如平准,并腰胯松活,周身松净,才能活似车轮。
饱满,即气遍全身,无微不至,内气充盈,向外扩张,呈饱满之象。
同时,纵向、横向包括斜线的动作都走弧形圆圈,无缺无陷无凹凸,周身一家满圆活。
由于中正圆满是动态的,所以必须以识时、识中的时中精神为前提。
也可以说,中正圆满的过程,是得中—变化—时中—再得中的动态过程,应当时刻留心贯彻“时中”的精神。
三、中土不离,攻守自如无论居中、得中,或是识中、时中,都是围绕一个“中”字,故而有必要再引申一下“中士”之意。
拳论说:“退圈容易进圈难,所难中土不离位。
”中土,就是指太极十三势中“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的中定,含护中守和之意。
欲要护持中土,须处理中心与重心的关系。
人体有中心与重心之要,两者都不得偏废,应当中和协调。
若只重视重心,忽视中心,必然失中。
四、恪守中和定律,处理阴阳对应关系按照“一阴一之谓道”的原理,对练拳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阴阳对应关系,例如阴阳、虚实、动静、松紧、刚柔、快慢、缓急、方圆、进退、前后、内外、上下、左右、正隅、化发以及练与养等等,都要按照中和定律来处理才能圆满。
孙氏太极拳的核心
孙氏太极拳的核心许多人喜欢学习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核心在哪呢?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其核心,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氏太极拳的核心。
欢迎阅读!孙氏太极拳的核心孙式太极拳的核心就是中和之气,可是何为中和之气呢?请看下文具体讲解。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
”摘自《太极拳学》那么此气又有何特点?“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
什么又是太极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思想是阴阳虚实的变化。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
时阴则阴,时阳则阳,时上则上,时下则下。
阳而阴,阴而阳。
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从上述,我们可清楚地看出,太极、元气和中和之气的概念与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对人体而言,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而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太极拳近几年在养生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其对手术患者有积极地康复作用,对疾病的预防也有很大的效果。
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指出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当然也包括人体之中)的如游魂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元气,是气的另一种叫法。
董仲舒、王充、何休等古代哲学家,将气规定为元气。
如《春秋繁露.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公羊传.解诂》又说:“元者,气也。
”气自身的变化,又分为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而阴阳二气的相互转化,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练习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练习孙氏太极拳。
那么孙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孙氏太极拳练与用。
欢迎阅读!孙氏太极拳练与用孙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孙氏太极拳也是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利心情开朗。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前辈综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之所长而创。
拳意述真中,孙先生曾引用郝为真、陈秀峰二人之言,谈及太极的体用之道。
下面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悟谈一谈太极拳的基本练法。
孙式太极与其它门派太极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身法的提高。
甚它太极要靠较大的步法、较低的身形来蓄劲、发劲。
一旦实用,招数全变。
而孙门弃大架不用,采取极为接近实战的高身法应敌,如此一来克服了历来太极体用不能兼备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练一,套,人后练一套,套路与散手脱离)。
但是,身法提高了,劲力就会相应减少,于是孙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采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的活步,这是近百年来的创举,又与实战接近了一步;其次,孙门还特别讲究通过单练站桩来增加内力,做到脚下有跟,敌人一触即飞,克服架高难以发力的问题。
孙式太极的练法上有三层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说,实际上是运用内劲之法,人之力产生于足底,通过腰脊,运行至手指。
孙式太极求劲,首先是将站桩所得之内劲,直接运用到周身,要将周身与空气的阻力感练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后在求得整劲的前提下,着重练腰的中枢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与下半身的阴阳分合之感,最后练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极轻灵、内劲的运行也无迹可寻,与人接手,别人找不到我的点,而我则可以用身体的任何一点重创对手。
这种练法,实际上就是形意的三层功夫。
孙式太极在练习时,要注意单式,而且要左右演习。
孙门武学重中和,重视人体的平衡发展,形意是左右单练,八卦左旋右转,惟独太极是一套拳。
它种太极是从左往右,手往左右运行,而身体基本上是朝前方,顶多是脸转一下。
孙式太极拳的精神在于求和
孙式太极拳的精神在于求和练习孙式太极拳贵在求得中和。
求得中和,不仅是太极拳的技击防身要求,更是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要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的精神在于求和。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的精神在于求和孙式太极拳是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于一炉,创造出来的,其特点是把形意拳的内外合一和八卦拳的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之中。
因此,练习孙式太极拳贵在求得中和。
求得中和,不仅是太极拳的技击防身要求,更是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要求。
孙式太极拳的精神在于求和所谓中和,就是练习太极拳时无论是外形动作还是内在的气势,都要中正安舒,阴阳平衡,无过不及。
在外形动作上,孙式太极拳的动作朴实无华,特别符合人体的力点力学,没有大起大落,要求立身中正。
比如,孙式太极拳的架势比较高,要求膝关节的弯曲为135°,这样就避免了膝关节过度弯曲,造成膝关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的损伤。
这不仅对人的健康保健有益,同时也适用于实战。
孙式太极拳是活步太极拳,要求进步比跟,退步必撤,上下相随,这能锻炼人的腿脚灵活,步伐敏捷。
它尤其重视开合,要求合与面宽,开与肩宽,要松肩坠肘,开合配合呼吸,要求呼吸自然,对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
人们在谈论太极拳理论时,总是把很简单的道理讲得很玄妙,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孙式太极拳的理论则明了易懂,中和二字就足以概括烦琐的理论。
求得中和,其实就是调整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心态的调整、身体的调整、呼吸的调整、周身血液循环的调整。
通过这些调整,使自己和外界和谐相处,自会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因此,孙式太极拳不仅是健身拳,它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文化拳、哲学拳。
孙式太极拳的站功如何练习“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孙式太极拳也不另外。
练功最基础、最常见、最简便易学的就是站桩。
站桩即身体如木桩站立不动,起源于古宗教仪式。
是中国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代武术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视,所谓“未习拳,先蹲三年桩”。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要诀
孙式太极拳推手的要诀一曰中中有三层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论自己如何腾挪变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虚实转换于自身的稳定范围之内,不失于中。
其二是取中,即双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对方的重心,在不即不离中要随化随进,进于何?粘定彼之重心也。
掌握住对方的重心,才能去破坏它。
其三是适中,即无论是进是退是化是发,均要适度,机之把握,量之大小,处处与彼洽合。
故需足胯灵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层意思: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终能掌握彼之重心变化。
二是摄神于彼之精神,此时即使彼重心未动,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动,我亦能有所察知。
这要求我们能察觉对方心理的变化。
三是敷神气于彼之周身,使彼顿感呆滞不灵。
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气合一,内劲精纯不可。
三曰整整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协调一致,混融一体。
推手中要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气势鼓荡。
其二是周身始终不离六合。
虽为柔化之中,周身内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
故孙式太极拳在推手中是通过松肩、松胯来主宰自身虚实阴阳之变化。
四曰活孙式太极拳推手练至高级阶段有大撅一法。
此大捋不同于由来例肘靠组合而成的四隅练法。
此为两人对练,搭手即擂即走,两人走中亦可互换。
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础。
走时需两胯放松,重心上下无起伏。
走时之要为动中求静,虽为移动之中,两足两胯虚实变化要自然,搭手要不离不即,不丢不顶,身体内外六合不散。
灵活多变无定法。
五曰空。
太极拳之特点“空中”也,所谓引进落空。
若要引进落空,需使彼觉着能取我中,然而一经粘身发劲,始觉走空。
故太极拳之变化需隐蔽,走暗圈转换虚实不见其形。
起手练习,即从根节练起,一身之虚实转换俱从根节开始。
何为根节,两胯之根与尾椎之根构成一身之根节,一身之松转开合,由此而发也。
此“空中”之第一层意思。
至若习者能练至神气合一,内劲精纯,则可身体不动而重心已动,所谓周身无处不是重心。
至此方可称得着“空中”之精义也。
以上五点:“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
孙式太极拳要义——开合、进退、活步述要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所创,孙存周先生整编,故被称为孙氏太极拳。
从其学术特点的角度,又被称为“开合太极拳”。
其全称是“进退开合活步太极拳”。
这六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无一字空言,所以本系列就从释名开篇。
开合孙氏太极,在圈中又被称为“开合太极”,以“开合手”为其标志性动作。
所以很多人认为此拳得名就在于这“开合手”,或是认为孙氏太极的核心奥秘就在于“开合手”这个动作。
这是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
其实孙氏太极的“开合”二字,指的是统领整套孙氏太极拳的“开合”心法,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外形上的开合动作。
说“开合”是心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开合”是个内家拳功的重要概念,练习者在行拳之前,便要在心里对这个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
二是“开合”是一种内家拳功的身体运动模式,练习者行拳之时要在身上将其切实体现出来。
“开合”这个名词,习武、好武的朋友们可能都不陌生。
无论哪个拳种,都应该接触过。
正因为开合概念比较普及,所以也比较容易被忽略,或者被简单粗暴地理解。
其实“开合”二字的含义很深,说它是传统武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不为过,所以禄堂祖师以'开合'概念统摄孙氏武学之太极一脉。
孙太的“开合”,不仅仅是外形动作上的一合一开,也不仅仅是肩背内型的一合一开。
开合包含着关节的争卯,重心之升降,内气之起落,内劲之鼓荡;开合体现了“一身五弓”的一束一展,“浑圆架构”的一涨一缩;开合之中,蕴藏着呼吸吐纳,气血运行,神意敛放的法门……“开合”这一概念,对中国传统内家拳法探索出的人类身心的高级运行模式进行了具象表达。
这是一种人的精神意识、器官肢体的各项功能高度协调统一的状态。
可以说,内家拳功所追求的人体整体运动模式,完全可以通过“开合”来展现。
所以,开合即是内功,是“太极劲”的根源。
进退孙太的“进退”不是字面上的进退,不是一步向前、一步后退就能叫“进退”了——虽然套路中有些动作中是这么编排的。
《孙氏太极拳与养生》
《孙氏太极拳与养生》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孙禄堂武术院院长.戴建英作者简介:戴建英,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原保定市人事局副局长。
戴师兄是孙氏武学第三代传人,师承孙剑云先生,并为恩师养老送终。
保定孙禄堂武术院薪火传承,戴师兄秉承师训,德艺双修,亲自教授众弟子传统孙氏三拳、三剑、孙门推手和雪片刀等器械。
拳缘。
当年,先太师禄堂公,桃李满天下。
今论“师傅”的成功,在于众徒弟能教拳,而且薪火传承不走样。
观戴师兄去年的新弟子,拳、剑和形意八式的套路,今也都打得入门了。
师徒有缘,这是对先师剑云先生百年冥辰的最好纪念。
戴建英师兄和恩师孙剑云先生合影孙氏太极拳为我师爷孙禄堂老先生所创,后经恩师孙剑云先生继承与发展,遂形成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的修为规则。
恩师晚年,直至临终,一直住在我家。
这样,我有缘长期在恩师的直接教导下,亲耳聆听了她老人家对孙氏太极拳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的详细阐述,及一招一式的亲自指导。
在这期间,我不仅体会到了恩师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诲人不倦的精神风貌;而且,使自己对孙氏太极拳的认识及修练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现将我的一孔之见,见诸笔端,以与同仁共同讨论。
先师剑云先生拳照孙氏太极拳的基本精髓是“拳与道合”;其核心,是“中和”;其特点,也就是熔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而创立的一独特拳种;其在养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分述如下:一、孙氏太极拳的形成基础孙禄堂老先生幼年习武,矢志不渝,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武术事业。
始从李奎垣、郭云深习形意拳,继跟程廷华学八卦掌,后随郝维桢练太极拳。
积数十年功夫,晚年功臻化境,并悟出了诸拳万法归一的道理,当时武术界誉其艺“黄河南北已无敌手”(见《世界日报》1934年2月2日)。
另一方面,孙老先生幼读私塾,刻苦好学,书卷终生不离左右,其文学造诣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曾使当时清末状元刘春霖为之折服。
在他徒步云游南北诸省期间,也多次得到佛、道两界,隐世高人的传授与指点。
孙式太极拳交手十六字诀
孙式太极拳交手十六字诀释意一、神圆意藏神者,元神也,心性也,感知也。
圆者,虚无浑然,圆满无亏,无偏无缺也。
意者,心意也,意志也,意识也。
藏者,无妄无加,警然若听,藏于神中也。
二、身柔气刚'身柔者,身形如水,变化勿拘,松静活泼。
故,不经易骨易筋两层功夫,身不能柔也。
气刚者,气势稳固,起落无乖,动静如一。
故,不经走架打手两步功夫,气不能刚也。
三、借人摧根借人者,将已身合于彼身,将已意合于彼意也。
以已合人,方可借人。
摧根者,得其意,截其气,诱实导虚,分其左右,断其上下,如是借人摧根。
总之,将对手之手足借为自己之手足,则得借人摧根之机。
四、横顺八方横者,起也,开也,吞也。
又有意横、气横、形横之谓也。
意横即神圆意藏。
气横即气势圆满无亏,有有形与无形之别。
形横之例,身球倒转,前虚后实。
顺者,落也,合也,吐也。
又有意顺、气顺、形顺之谓也。
意气形需三者相合也。
形顺之例,如身球前滚,前实后虚。
八方者,上下前后左右及对角线均匀用劲,故曰球劲,应敌浑圆无间。
两人相较,临敌意横,浑然无间,或截,或顺、或闪,务要八方自如。
心中寂然不动,打法感而遂通。
自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打他,在他不在我。
打他何如,在我不在他。
在他者,情势也。
在我者,功夫也。
孙式太极拳总诀八字释意何谓蓄神养气?无极生太极之理,于拳中动中缩劲,致中和。
拳中各式之体用以此贯穿始终。
何谓体用中和?中为虚无之本体,和为虚无本体之作用。
故拳术者,体中用和,以虚无之本体,充融百家之技以为和,和之中,智勇生焉。
此总决讲的是练拳要注意蓄神养气功夫,在练体拳和拳法使用上琢磨,但又不要局限于此,在于既琢磨又不琢磨之间。
体用:先体后用再体用,再到不体不用。
这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不断提高、综合与应用的过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主要是: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动作敏捷、圆活紧凑,犹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
孙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
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
孙式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
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
所以说,我们在练习孙式太极拳时一定要牢记这些要领,注意遵守拳架的规矩。
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
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孙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
孙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
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
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
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第三个特点,在学习孙式太极拳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虚实转换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运用。
孙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
习练孙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总之,孙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高级拳术,具有防身、健身、养生、修身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 内三合 ” 原 理 的落 实放 在首 位 。因为 中和 源 于身 体 内外 系 统之 和 合 。于 内则 生 于 五脏 之 拳 理和 拳法 ,
内三合” 来实现的, 这是太 相和 , 行于经络之畅通。于外则生于身体运作之中而 太极拳拳理和拳法是通过“ 不倚 , 动而若静 , 协调一 家 , 行于起钻落 翻之循环鼓 极拳 区别 于其他武术 项 目的试 金石 。二是正拳先要 正 荡 。然而 , 内外和合 , 需得其契 ; 不得其契 , 内外不能 身。道家无为而为的理念贯穿拳内拳外。促使人们在
守社会公德 , 与太极拳习练相辅相成 , 武德在先 , 修心 随遇 而安 , 身 心 双修 , “ 中和 ” 才 能尽 快 显 现 , 太 于先 后 天八 卦 相合 之 理所 创 之 拳 ,故 能 使 人 内外 和 为上 ,
极 拳锻炼 之 目的才 能实现 。 ( 责任编 辑 若愚)
“ 经无论 不 明 , 论 无 经不通 ” 。把握 正确 的静 态技 有 一不 动 即散乱 。可 以看 出 , 上 下相 随又 与节节 贯穿 术 的练 法 , 可 以使我们 在 太极 拳 习练 中显收 事半 功倍 相 互关 联 。 太 极拳作 为 内家拳 , 其所 练在 神 。 拳论 云 : 之成效 , 同时也 对 我们 下 一 阶段 的修炼 做 好 铺 垫 , 为 “ 神为主帅 , 身为驱使 。” 精神能提得起 , 自然举 步轻
身” 。 如若把握住了这个 , 也就能理解 “ 一动无有不动 ,
一
“ 十年太 极不 出门” 。 习练太极 拳是 一个 长期 的磨
其 富含 高深 的拳理 。 只有 按 照正确 的方 法 , 才 静无 有不 静 ” 之功 法原 则 。 如 何做 到 “ 上下 相 随” 呢? 炼 过程 ,
静 态技术 与 动态技 术两 方面 太极拳论云 : “ 其根在脚 , 发于腿 , 主宰于腰 , 形于手 能收到 事半 功倍 的效果 。 需要 习拳者身体力行 , 静心体悟 , “ 由着熟渐 指, 由腰而腿 , 总须完整一气” 。这就要求我们手动腰 的内容 , 动足 动 , 眼神 也要 随之 而 动 , 如 此方 可谓 之上 下相 随 , 悟懂 劲 , 由懂 劲 阶及神 明” 。 ( 责任编 辑 乔汉)
柔、 圆、 匀、 缓五大特点 , 只有处理好内劲中 求静 , 节节贯穿和轻灵 , 一 动无 有 不 动 , 一 静 无 有 不 极拳有松 、
才 能达 到松 与紧 的要求 。 静, 劲断 意不 断 、 意断 神相 连 , 以及 内三合 与 呼吸 和松 的松静 , 紧蓄发 等等 。 拳论云: “ 极 柔软 , 然后 极坚 刚 ” 。 习练太 极拳 需要
W u d  ̄ n g M a g a z i n e 太极 天地≯
中和"
剥、
氏 太
极
河北
王书春
拳
名
家
荆、 婉
即孙 氏太 极拳 特点 之基础 。
广 大孙 氏太极 拳爱好 者 通过实 践 , 对“ 中和 ” 从不 同角度 和 层 次加 以解 释 或说 明 ,无论 是 从 文字 上解
蓉
பைடு நூலகம்
释, 还是从个人体验中解释 , 都是可以理解的。 笔者认
太 极 拳 大师 孙 剑 云先 生 曾对 太 极 拳 之 “ 中和 ” 作 为 , 孙剑 云先 生 的诠释 可 以理解为 广义 之“ 中和 ” 。而
中和 ” 有两 层含 义 , 一 是在 习练 太极拳 时谨遵 过描 述 。他坦 言 道 : 需 要说 明 的是 , 内劲 生于 中和 , 而 狭 义 的“
动 态技 术 的把握 夯实 基础 。 灵, 从 而也 就能达 到 “ 内三合 ” 。 对 于 习练 中的 呼吸 , 我
动态技术
们可 以把握 “ 蓄” 或“ 含” 为“ 吸” , “ 发” 或“ 拔” 为“ 呼”
的原则 。道 理很 容 易理解 , 当我 们 即将攻击 彼方 时必
要 吸气 , 到一 定程 度后 , 配合 呼气 , 这 就像 南 所 谓动 态技 术 , 就是 有形 有法 的技 术 。动态 技术 须 蓄 劲 , 太 包 括 两膊 相 系 、 分 清虚 实 、 内外 相合 、 上下相随 、 动 中 拳 的发 声 目的是 为 了助长 肌 肉的发力 是一个 道理 。
孙
氏
太 极 拳 即为修 内劲。孙 氏太极拳乃是依易学 , 参丹经 , 基 之 “ 合于一 , 培养一派中和之气——至纯至善之 内劲 。此
学 习、 家庭 生活 、 人际 交往 和社会 活动 中修 身养 相合 ; 内外不合 , 内劲难成。其契为何?内外八卦 ( 即 工作 、 克 服私 心杂念 , 与 人为 善 , 助人 为乐 , 孝敬 父母 , 遵 先 后 天 八卦 ) 相 合 之 理也 。故 内外 相合 方 可称 拳 , 练 性 ,
武 当・ 2 0 1 3 . 8 1 9
不能有丝毫 的拙劲 , 只有这样才能轻灵变 在 行 拳走 架 时 要做 到 “ 两 膊相 系 ” 。我 们 可 以把 全身松开 , 圆转 自如 。正 所谓 “ 只 圆无方 似 滑拳 , 只方无 圆是 它 理解 为在 两肘 与 两 膝上 下 左 右 之 间貌 似 由细线 相 化 ,
。 连接 , 牵 动各 个 关 节 , 犹如提线木偶 “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硬 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