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一般现代文阅读2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粤题精讲】1.(2006年高考广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竣工缜密水蒸气寸草春晖漫山遍野B. 沧桑销蚀势利眼卑恭屈膝瑕不掩瑜C. 犒赏装帧水龙头纷至沓来民生凋蔽D. 毕竟旋律侯车室摩拳擦掌天崩地坼名师剖析:考查音同形似字的识别。
B项“卑恭屈膝”应为“躬”;C项“民生凋蔽”应为“敝”;D项“侯车室”应为“候”。
对于字形相近的同音字,需要根据字义仔细识别,还要仔细辨识字形上的细微区别。
如:凋敝(破败)/遮蔽,等候/侯爵。
)答案:A。
2. (2005广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镇辩证法入不敷出循私舞弊B.帐篷金刚钻计日程功夸夸其谈C.翱翔烟幕弹唇枪舌箭前倨后恭D、沉缅暴发户甘拜下风举棋不定答案:B名师剖析:A、“辩证法”应为“辩证法”,这是形同音同而误。
“辨证”是“辨明是非,改正错误”的意思,“辩”有“辩论”之意。
“循私舞弊”应为“徇私舞弊”,这是音同义近而误。
“徇”是“曲从”之意,“徇私”就是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
而“循”是“遵守”、“沿袭”等意思。
C、“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这是音同而误。
“枪”、“剑”在这里形容言辞的锋利,而“箭”作比喻意的时候,常作“快速”之意。
D、“沉湎”应为“沉湎”,这是音同形近而误。
“沉湎”有“沉溺”之意,而“缅”为“遥远”的意思,如“缅怀”、“缅想”等。
答案:B3.(2004年广东)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惊蛰闻过饰非按图索骥事实胜于雄辩B、睿智丰功伟绩湮没无闻不费败灰之力C、涵养挺而走险兵荒马乱吉人自有天相D、斡旋喧宾夺主强驽之末风马牛不相及名师剖析:(此题考查词语、成语和熟语中易写错的字。
A中为“文过饰非”,C中为“铤而走险”,D为“强弩之末”。
)答案:B【粤考趋势】汉字字形是高考必考科目,考查内容主要是以考查别字为主,错字不作考虑,题型在2007年以前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道题,占分3分。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项集合训练答案PPT教案
第110页/共52页
臣心如水
6、①化用古代称谓用语(称自己为“臣”), 表达对祖国的赤字之心。 ②隐喻作者一生远离祖国、故土、四处漂 泊、流浪。 ③表达对祖国、对故乡涓涓不息的眷念之 情。
第112页/共52页
7、①虚指朋友、读者,与其对话,引发一生 漂泊,眷念故国的情愫。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指故乡,与其对话, 抒发对故乡魂牵梦绕的怀念。 ③实指作者自己,与自己对话,抒发思念 故乡却又担心连记忆中的故乡也会失去的 矛盾复杂的感情。
第123页/共52页
8、①以月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更紧凑, 更蕴藉。 ②月是中华文化中传统的意象,有利于表 现优美的意境。 ③月是永久不变的,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 情感永远不可割舍。 ④月是故乡的象征,寄寓着漂泊天涯的海 外华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心路历程。
第134页/共52页
天堂春韵
10、①轻盈盈、慢悠悠、湿润润的凉。 ②似有若无,时飘时停,不经意间濡湿
第第190页页/共/共5522页页
4、①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是真善美 的一生。
②人类种植麦子,麦子供给我们营养,麦子和人类 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这种关系是美 丽的。
③收割麦子的劳动过程是美丽的,播种麦子就是播 种希望,收获麦子就是对自己辛劳的奖赏,收 种麦子的过程是人类美德闪光的过程。
第278页/共52页
4、我欣赏“观念的精英”。①“观念的人” 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 深具怀疑精神,不盲从,深刻、冷静。②他们 对权力没有欲望,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时为 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③他 们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每一个时代的变 革或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家的启蒙,他们 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核按钮答案
•
•
大统十六年,贺兰祥被任命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 大统十六年,贺兰祥被任命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 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凿渠道引来水源,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 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凿渠道引来水源,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 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被提升为柱国公,又升任为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被提升为柱国公,又升任为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 与晋公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对于统领军队治理国家的大事, 与晋公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对于统领军队治理国家的大事,晋公护都 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 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 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 趁机攻取了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座城池,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由朝廷管辖) 军。趁机攻取了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座城池,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由朝廷管辖)。他 安抚西边(新扩展的)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回朝。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 安抚西边(新扩展的)国土的百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回朝。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 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48 48岁 朝廷加给他的谥号为“ 定二年贺兰祥去世,终年48岁。朝廷加给他的谥号为“景”。
•
•
• • • • • •
二、 8.试题解析 8.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和理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B、C项)和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 的能力, 在文中是副词,应译为“动不动、常常” 的意义和用法”(D项)的能力,D项“动”在文中是副词,应译为“动不动、常常”。 答案D 答案D 9.试题解析 9.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 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 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①是说魏德 深善于为政,从客观的角度也能说明魏德深得人心。②魏德深“寻转馆陶长,贵乡吏 深善于为政,从客观的角度也能说明魏德深得人心。 魏德深“寻转馆陶长, 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足见其深得人心。 说的是“ 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足见其深得人心。③说的是“猾 人员外郎赵君实”惧怕魏德深,不属于其受百姓拥戴的意思。 贵乡父老拥戴魏德深, 人员外郎赵君实”惧怕魏德深,不属于其受百姓拥戴的意思。④贵乡父老拥戴魏德深, 才会“诣阙请留德深” 馆陶父老同样拥戴魏德深,希望他留下,所以才“ 才会“诣阙请留德深”。⑤馆陶父老同样拥戴魏德深,希望他留下,所以才“以贵乡 文书为诈” 写的是持节使者韦霁、杜整裁决的一个结果, 文书为诈”。⑥写的是持节使者韦霁、杜整裁决的一个结果,不属于群众拥戴魏德深 析 10.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 A.概述了魏德深的经历及其在贵乡的为政成就 B.在打造兵器这件事上 概述了魏德深的经历及其在贵乡的为政成就。 在打造兵器这件事上, 解。A.概述了魏德深的经历及其在贵乡的为政成就。B.在打造兵器这件事上,魏德深 采取的是不同于邻城的做法,称得上是人性化的管理。C.“逃窜之徒 归来如市” 逃窜之徒, 采取的是不同于邻城的做法,称得上是人性化的管理。C.“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 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都回来了,人多得像集市里一样。选项将“逃窜之徒” 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都回来了,人多得像集市里一样。选项将“逃窜之徒”的 意思理解错了。D.本项具有迷惑性 是个很好的干扰项。 本项具有迷惑性, 意思理解错了。D.本项具有迷惑性,是个很好的干扰项。原文没有提到东都距武阳的 远近,但选项中的其他意思都是正确的,由此可作推断。 远近,但选项中的其他意思都是正确的,由此可作推断。 答案C 答案C 11.试题解析 11.试题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句注意元宝藏是个人名, 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第(1)句注意元宝藏是个人名,这在出现的频 率上可以看得出,还要注意“交结”“指麾”等词的落实, ”“指麾 句注意“ 率上可以看得出,还要注意“交结”“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众 ”“合”“因”“从而 等词的落实。 从而” 庶”“合”“因”“从而”等词的落实。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2010-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生版不含答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语文专题02 实用类文本1.(2019·新课标Ⅰ卷·T4-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
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
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
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
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
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
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1)去酸方案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
《核按钮》2016届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单元集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4Word版含解析
单元集训·4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4)[共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弃老习俗中国各地区都有弃老传说,古时曾流行不养六十花甲老人,令其在“寄死窑”等弃老洞内自毙的习俗。
鄂西北就有弃老传说中的寄死窑遗迹完整存留至今。
徐永安副教授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寄死窑遗址在汉水中游的河岸、山地普遍存在,这些遗址系明显人工开凿,非自然生成。
一些地点还存在多口寄死窑密集分布的情况,遗址与传说对应关系十分明确。
徐永安通过对弃老洞遗址的考察和对当地老年人的访问,还揭示出“60岁老人自死”是一种依从于内在民俗信仰而选择的崇高行为,从而寄死窑也成为一个“神圣的空间”。
由此显现出民俗的普遍性特征具有的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巨大控制力量。
除鄂西北的“寄死窑”之外还有山东胶东半岛的“模子坟”、山西晋中市昔阳县的“生藏墓”等。
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也存在过这一弃老习俗。
诸多事实告诉我们:彼时的弃老习俗,一定有它存在的充分的、合理的理由,而不仅仅是原始民族或人性恶的一种注脚。
为何在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国,竟然流行过野蛮的弃老习俗呢?人类的伦理感情、亲情本能,真的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无能为力吗?俄罗斯著名学者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那些原始民族“遗弃或杀死老人”,并非由于生性残忍,“而是由于野蛮人不得不为自己生存奋斗的那些条件”,“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
这个贯串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已由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所证实,至今仍是我们解开弃老习俗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
中国弃老习俗也应作如是观。
弃老习俗不独中国为然,其他国家民族也有。
日本电影导演木下恵介拍摄的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舍て”。
达尔文在非洲考察时也发现过一个遗弃老人的部落,他们总是把年老的妇女放逐到森林里让她们饿死。
2010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江西卷下)
2010高考语文试题解析(江西卷下)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第Ⅱ卷(共114分)注意事项:第Ⅱ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参考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核按钮 实用文阅读答案
21.试题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 判断”的能力。 判断”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对题干的 理解,二是具有一定的鉴赏语言的能力。首先 理解,二是具有一定的鉴赏语言的能力。 要从画线句中找出非“客观平实”的词句, 要从画线句中找出非“客观平实”的词句,再 对其在文段乃至全文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即可。 对其在文段乃至全文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即可。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 ”“奄奄一 参考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 ”“焦急 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焦急” 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或 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 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
•参考答案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 参考答案① 参考答案 是遇到许多阻碍, 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 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 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 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 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②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 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 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 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20.试题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的能力。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 的能力。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 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 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 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 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 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 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 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 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 万象、学无止境。 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 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 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贡献: 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 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高考语文核按钮
高考语文核按钮
在高考语文试卷的核心部分,常常会出现“说明文”、“议论文”、“夹叙夹议”等类型的题目。
这些题目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对
文章主题的提示和引导,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
在这些文章中,往往会有一个核心按钮,它对整个文章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说明文”为例,核心按钮往往是文章所要解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如,一篇说明文的主题是“汽车”,那么核心按钮可能是“汽
车的发明与发展”、“汽车的分类与特点”等,它们将成为文章
不同段落的小标题。
这些小标题有助于考生提前理解文章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议论文”中,核心按钮通常是文章的亮点所在。
作者通过这
个核心按钮展开论述,分析、解释或批判某一具体问题。
比如,一篇议论文的主题是“手机的利与弊”,核心按钮可能是“手机
对生活的便利”、“手机对学习的影响”等。
这些核心按钮将贯
穿整篇文章,体现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而“夹叙夹议”则更为复杂,它既有夹叙的故事情节,又有对这
些情节的议论与评价。
在这种类型的文章中,核心按钮有时隐晦,需要通过精读理解,才能找到其中的要点。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夹叙的故事情节,辨别作者的观点,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总之,在解答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应该注意题目给出的类型,理解核心按钮的作用,挖掘文章的思路和主
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这对于掌握文章的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以及正确回答相关问题都非常重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六.练习 1 .样卷第1、2题 2 . 《核按钮 》综合训练(一)(二)的第1、 2题
望海潮(柳永)(必修4)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 , , 参差十万人家。 ,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 。羌管弄 晴,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 牙, ,吟赏烟霞。 ,归去凤池 夸。
三.解题步骤与方法 (一)遵循科学的答题顺序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读懂题目,识透实质 3.借助选项,联系语境,准确理解文意 4.调动储备,解答试题 (二)解题方法 1.审准题干,明确要求 2.定位筛选,锁定信息 3.综合分析,细心辨别 4.排除干扰,确定答案 5.再次检验,确保无误
四.练习检查与评讲:《核按钮》 综合训练 (一)(二) (四) (五)(七)(九) (十)第二大题的第1、2题 五.课后练习: 2013年重庆样卷第二大题 第7小题; 下发资料的第三、四、五、六 题的所有试题
结论: 2013年重庆卷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 读的考查能力要求可能比全国卷高
(三)2013年重庆高考语文样卷“一般论述 类文章”考查情况
(四)2013年高考重庆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向预测 将有重大变化 1.选材:可能由自然科学类文章向社会科学类文 章转变 2.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词语的含义;理解 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不同角 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阐发和评 价;基于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 性解读 3.题型:可能由三道客观题向两道客观题和一道 主观题转变,总分也可能相应加大到11分(3+3 +5)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云 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户盈罗绮 有三 秋桂子 十里荷花 菱歌泛夜 乘醉听箫鼓 异日图将好景
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详解
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详解2010高考题语文试题·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详解一、2010上海春季高考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
(21分)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
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
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
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
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
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
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
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
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
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
核按钮高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20分)【甲】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庐山瀑布之所以令人赞叹,不仅因其壮观的自然景观,更因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瀑布。
瀑布高约155米,宽约30米,水流从山涧倾泻而下,气势磅礴。
瀑布周围环境优美,奇峰异石、古树名花遍布,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自古以来,庐山瀑布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庐山瀑布的文化内涵丰富。
首先,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瀑布从高山上奔腾而下,犹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始终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次,它寓意着人生的奋斗历程。
人生就像瀑布,从高处跌落,经历风雨,最终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此外,庐山瀑布还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认为,水是净化心灵的象征,瀑布流水象征着佛法的传播和智慧的启迪。
【乙】随着时代的发展,庐山瀑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瀑布周围的山体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给瀑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游客数量的激增导致景区环境恶化,部分游客的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行为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
为了保护庐山瀑布这一珍贵的自然景观,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加大环保力度,加强景区管理,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推广绿色旅游,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总之,庐山瀑布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在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永远流传。
1. 下列对文中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令人赞叹,不仅因其自然景观,更因其文化内涵。
高考语文核按钮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湎(miǎn)蜿蜒(wān yán)谦逊(qiān xùn)B. 峰回路转(fēng huí huí zhuǎn)欣欣向荣(xīn xīn xiāng róng)纵横交错(zòng héng jiāo cuò)C. 风华绝代(fēng huá jué dài)妙笔生花(miào bǐ shēng huā)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D. 鹿死谁手(lù sǐ shuí shǒu)倾国倾城(qīng guó qīng ché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他的演讲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C. 虽然他身体不好,但他仍然坚持每天锻炼,为班级的体育活动做出了贡献。
D.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蛾眉:美丽的眉毛)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巴蜀山区)C.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仙:仙人)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古国名)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形容词用作动词)B.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青:形容词用作名词)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形容词用作名词)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2010年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合集(1-12)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0: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点透析】《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要做到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首先应了解考纲规定掌握的八种修辞格的概念和种类,能区分不同的修辞方法,能领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基本概念入手。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
使用比喻要注意: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2.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
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
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
3.借代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
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0:一般现代文阅读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0:一般现代文阅读【考纲解读】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该事物的属性。
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本质属性。
概念和词语有联系也有区别。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词语是概念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表示事物或概念的语言形式。
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相同的,同一民族的语言中,也常常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同一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一切科学都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
所以,对于论述类、说明类文章,《2007年普通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改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样表述更准确。
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涵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有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
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理)高考语文核按钮.
(整理)高考语文核按钮.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5:小说阅读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5:小说阅读(本章节和散文有共性的地方请看“散文阅读”章节)考纲考点解析【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
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考点透析】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小说的三个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一般现代文阅读2三、(2006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
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
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竞争性的劳动。
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国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
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
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荣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
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
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
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
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
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期)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观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C项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文本中陈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见第一段;一种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见第二段。
本题考查的就是考生对这两种观点的准确把握能力。
A、B、D三项的表述都是“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均来自第一段。
A项参看“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一句。
B项参看“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国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一句。
D项参看“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一句。
C项则参看第二段中“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
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一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辨析古典自由主义观点与作者观点的不同。
参考答案 C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恶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A项的错误在于,原文说的是“不需要国家或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而非“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C项的错误在于将原文的“个人的经济理性”偷换成“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
在原文中,古典自由主义是“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而不是D项的“不考虑……个人追求私利”,因此,D项的表述也与原文意思不符。
B项是对第一段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在整合中,既有对原文的摘抄,也有对原文的转换表述。
如果说这个选项还有点难度的话,那就在如何判断这种转述是否与原文相符。
是否与原文意思相符,不能机械地看“字面”的表述,而应看其“意思”的表述。
比如,原文是“受…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因为原句的主语是“效率”;而B项的“推动”,是说“看不见的手”。
又比如,原文说“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B项的表述是“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
可能会有考生认为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虽然选项的表述少了“最大化”三个字,但它并没有违反原文的意思,因为两者的表述角度不同。
原文是从“人”的角度来阐述:人们为什么“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呢?因为人们要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而选项是从“看不见的手”的角度来阐述其作用,因此可以不用“最大化”三个字。
参考答案 B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经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回答此类题目,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合理推断,注意各选项语言的分寸、程度、范围是否恰如其分,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的不同。
要求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
A项中“商品的绝对过剩”说法错误,商品过剩只是一种假象,实质是“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商品相对过剩。
B项“直接导致”的说法过于肯定,原文只是指出“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C项“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的说法不对,按照原文意思,它可以使社会财富增加,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参考答案 D…………【粤考趋势】1.有关命题专家认为,科技文阅读考查早已陷入文字游戏之中,不能真正考查出考生的阅读能力;论述类文章思想深刻,人文内容丰富,能加大阅读考查的区分度,切合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广东省连续三年均是考查论述类文章的阅读,09年高考应该是以稳定为主,所以预测还会继续论述类文章的考查。
2.选文重点放在理论性文章的阅读考查。
范围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
……3.考查重点是理解与阐释、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尤其要注意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以及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4.必考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所以探究题一般不会出现在本道大题中。
…………应考方法盘点1.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有三个意识:文体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
“文体意识”即要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论述文是典型的议论文,要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根据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去阅读文章;“文本意识”即要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答题时根据不同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键信息组合作答;“规范意识”即要规范作答,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其次答题要做到六要:一要整体把握。
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
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可以先浏览问答题内容,一般问答题都会涉及全文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阅读,有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
二要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三要分析论据。
一方面要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另一方面要能分析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四要明确论证方法。
辨明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需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五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思考这样安排的道理。
六要分析议论文的语言。
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一般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只有联系作者观点和全文内容,才能有准确的理解。
3.选择题答题技巧①筛选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②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③排除确认: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要注意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这种流于形式的对比,实际上并没真正读懂文章。
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极易出错。
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
另外还要了解干扰项的特点,干扰项的设置方式主要有: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
要把握以下几组转换区别: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言此与言彼、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有据与凭空。
4.主观题答题技巧(1)理解重要词语理解重要词语的含意,首先要注意断它们是否用修辞手法,组织答案时要化虚为实;其次要注意所考的词语的词性和结构以及限制语,组织答案时务必做到词性、结构一致,同时不要漏掉对限制语的解释,要紧扣所写对象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