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合集下载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世说新语》两则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俄而雪聚俄而:不久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7.陈太丘与友期形期:约定8.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至:到。

去:离开10.去后乃至乃:才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2.非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13.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14.下车引之印:拉15.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16.去后乃至乃:才。

《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时习时:按时2.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3.人不知儿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立:站立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逾:越过,超过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12. 不堪其忧堪:忍受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1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15.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16.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7.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2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2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2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2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古代诗歌四首1.东临碣石临:到达2. 水何澹澹澹澹; (水波)荡漾3. 山岛竦峙竦:高起峙:挺立4.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5.海日生残夜残夜:夜将尽未尽6. 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向阳的树7.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虽有嘉肴1.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不知其旨也旨:甘美3.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6.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7.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河中石兽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河边2.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5.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寻找竟:终于6. 棹数小舟棹:划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8.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9.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10.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1.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1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1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14. 但知其一但:只15.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智子疑邻1.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年级下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伤仲永1.世隶耕隶:属于2.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书:书写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对……感到诧异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为:题,写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6.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全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8.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9.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10.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宾客: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11.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取,意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12.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14.余闻之也久闻:听说15.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闻:传闻16.复到舅家复:又、再17.泯然众人矣泯然:消失众人:常人矣:语气词18.仲永之通悟通悟:通达聪悟19.受之天也“受之于天”的省略,意为先天得到的,受,承受20.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21.卒之为众人卒:最后2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达到(要求)23.彼其受之天也彼其:他24.固众人固:本来25.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已:停止木兰诗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面对户:门2.不闻机杼声杼:织布梭子3.惟闻女叹息惟:只4.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想什么5.问女何所忆忆:思念6.昨夜见军帖军帖:军中的文告7.军书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9.东市买骏马市:集市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辞:离弃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闻:只听见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称呼13.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4.关山度若飞度:过15.朔气传金柝朔:北方1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指战役之多,时间之长,不是确指17.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18.赏赐百千强强:有余19.可汗问所欲所欲:想要什么20.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21.愿驰千里足驰:赶着马快跑22.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扶将:扶持23.当户理红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24.开我东阁门阁:少女的卧房25.著我旧时裳著:穿26.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通“伙”27.对镜帖花黄帖,通“贴”28.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29.雌兔眼迷离迷离:眯着眼30.双兔傍地走傍地走:并排跑31.安能辨我是雄雌安:怎么孙权劝学1.初,权谓吕蒙曰初:当初谓: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物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自称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

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
88.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 情: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8. 绝: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 开: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 苦: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51.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 惠: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72.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 类: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82.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
美丽的
好鸟相鸣
(《与朱元思书》)
好的
君子好逑
(《关雎》)

呼吼
阴风怒号
(《岳阳楼记》)
取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河流
山门圮于河
(《河中石兽》)
黄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怨恨
恨别鸟惊心
(《春望》)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停止
蝉则千转不穷
(《与朱元思书》)
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冬烈风
(《送东阳马生序》)

跑,疾走
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

离开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狼径去
(《狼》)
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
消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诫子书》)

进入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义
例句
出处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一、实词1. 名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名称。

- 示例:- 表示人的名词:“学生”“老师”“父母”。

- 表示事物的名词:“书本”“桌子”“花朵”。

- 表示地点的名词:“学校”“公园”“北京”。

- 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思想”“友谊”“文化”。

2. 动词- 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

- 示例:-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跑”“跳”“写”“读”。

-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想”“爱”“恨”“喜欢”。

- 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生长”“变成”“提高”。

3. 形容词- 定义: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 示例:- 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大”“小”“高”“矮”“好”“坏”。

- 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高兴”“悲伤”“安静”“热闹”。

4. 数词- 定义:表示数目和次序。

- 示例:- 基数词:“一”“二”“三”“百”“千”“万”。

- 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

5. 量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 示例:- 物量词:“个”“只”“条”“张”“本”。

- 动量词:“次”“回”“趟”“遍”。

6. 代词- 定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词。

- 示例:-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

二、虚词1. 副词- 定义: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副词:“已经”“刚刚”“马上”。

- 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太”“极”。

- 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全”“只”“仅仅”。

2. 介词- 定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介词:“在”“于”“从”。

- 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到”“从”。

- 表示方向的介词:“向”“朝”“往”。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90个)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3、被:(1)同“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4、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看不起。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5、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6、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5)zhǎng,头领。

7、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3、告辞(居数日,辞去《桃花源记》)8、道:(1)道路。

(2)道义。

得道者多助《孟子二章》)(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9、等:(1)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2)诸位,表多数11、度:(1)dúo估计、推测(2)度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12、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核舟记》)(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13、分:(1)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14、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3)丈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15、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诗》)16、苟:(1)如果(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2)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17、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2)特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18、观:(1)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19、冠:(1)帽子(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2)男子成人礼(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20、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2)光线(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21、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返回(太守归而游人从《醉翁亭记》)22、过:(1)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2)犯过失(人恒过)(3)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23、好:(1)美(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2)喜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示侄孙湘》)24、号:háo(1)大叫,呼啸。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完整版)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
熟悉的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意义的词,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来使用。

1. 名词
名词指人、事、物、地点等名字,如:“岳阳楼”、“菊花”等。

2. 动词
动词指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行船”、“飞翔”等。

3. 形容词
形容词指描述事物特征或状态的词,如:“美丽”、“悲哀”等。

4. 副词
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如:“慢慢地”、“非常”等。

5. 数词
数词指表示计数和顺序的词,如:“一”、“十”等。

6. 代词
代词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如:“他”、“她”、“它”等。

7.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8.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虚词
虚词是语法成分,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能与实词结合起来使用。

1. 助词
助词用来帮助实词表示语法意义,如:“了”、“的”、“地”、“得”等。

2.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3.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4. 叹词
叹词是指表示感叹的词,如:“哎呀”、“好啊”等。

5. 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模拟物品发出的声音的词语,如:“叮铃铃”、“哗啦啦”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复习目标】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重要实词:(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②温故而知新_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三)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古今异义:1、去:太丘舍去:古义:今义: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6、是:是非木杮:古义:今义: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今义:8、人皆吊之:古义:今义:实词积累: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聚(不久)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期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10.去后乃至(才)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3.下车引之(拉)1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5.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16.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发怒)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实词安1。

〈形〉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2。

〈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表疑问或反问。

可译为“怎么”。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表处所。

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1。

<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

〈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比1。

〈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

<动> 比拟,认为和……一样。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介〉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鄙1.〈形〉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毕 1.<动〉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兵 1.<名〉兵器,武器。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最佳答案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成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初一阶段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汤”在古代指“热水”,现在常指“菜汤”等。

2、一词多义比如“安”,可以表示“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可以表示“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像“传不习乎”中的“传”,原意为“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和“新”,分别指“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与体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连接、辅助作用。

初一阶段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往);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的)。

2、“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3、“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作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4、“于”在“战于长勺”中表示“在”;“皆以美于徐公”中表示“比”。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哎呀呀,同学们!今天我要来给大家好好归纳整理一下七年级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这可太重要啦!先来说说实词吧。

实词就像是我们盖房子用的砖头,那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哟!比如说“吾”这个字,它就是“我”的意思。

这就好像我在跟你们说“吾今日很开心”,其实就是“我今天很开心”嘛。

还有“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在文言文里呀,它是“跑”的意思。

这不就跟我们跑步比赛的时候一样嘛,跑得飞快!再比如“汤”,可不是咱们喝的汤哟,而是“热水”。

这就好比冬天里热乎乎的洗澡水,能让我们暖呼呼的。

那虚词呢,就像是给房子装修的小装饰,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实在,但是作用可大啦!像“之”这个虚词,用法那叫一个多呀!它可以作代词,比如“友人惭,下车引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元方”;它还可以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

还有“而”,可以表示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是“但是”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顺承,“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这里的“而”就是“然后”的意思。

哎呀,我跟你们说,文言文里这些实词虚词可有意思啦!就像一个个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们要是不把它们弄明白,读文言文的时候可就像在迷雾里走路,晕头转向的!老师上课讲的时候,大家可得竖起耳朵认真听。

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考考,“嘿,这个字啥意思?”“哈哈,你答错啦!”这样多有趣呀。

咱们学文言文,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古老的宝藏,实词虚词就是打开宝藏的钥匙。

只有把这些钥匙都握在手里,咱们才能顺利地打开文言文这个大宝藏,看到里面精彩的世界!所以呀,同学们,咱们一定要加油,把七年级的文言文实词虚词都搞清楚,这样我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复习目标】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重要实词:(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②温故而知新_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三)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古今异义:1、去:太丘舍去:古义:今义: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6、是:是非木杮:古义:今义: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今义:8、人皆吊之:古义:今义:实词积累: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聚(不久)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期日中(正午时分) 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10.去后乃至(才) 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3.下车引之(拉) 14.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5.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 16.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发怒)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1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20.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1. 三十而立(站立) 22.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23.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25. 不堪其忧(忍受)2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2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8.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29.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30. 子在川上曰(河流)3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3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3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34.虽有嘉肴(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35.不知其旨也旨:甘美36.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 37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38.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39.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 40.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41.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42. 棹数小舟棹:划船43.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44.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45.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46.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47. 但知其一但:只 48.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49.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50.而疑邻人之父父:老人。

51.天雨墙坏雨: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

坏:毁坏52.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

亡:丢失。

53.有善术者善:擅长,善于 54.马无敌亡而入胡亡:逃跑55.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反问。

56. 堕而折其髀髀:大腿57.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居:经过;将:带领。

58.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富:多59.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此:此人,这个人故:缘故保:保全。

60. 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它在古今汉语中差别比较大,而且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复杂,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考点分析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词,这12个虚词的用法是主要考查内容。

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

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去把握。

二、题型归纳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题型比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常见的题型有:1. 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2. 选择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3. 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4. 选项给出解释,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

三、技巧指津1. 按图索骥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要结合教材,逐字落实,善于归纳各种义项和用法,掌握常用意义,了解特殊用法,绘制成图表,在阅读的具体语境中掌握具体意义,考试过程中考生便能按图索骥了。

例如“而”常见的用法有:①表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关系②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就”,或不译。

例如: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关系③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却。

④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关系⑦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既而”“已而”“俄而”等。

如:俄而雪骤对12个文言虚词都有这样条理清晰的归纳,并能够做到了然于心,解题时就可以作为参照确定其用法。

2. 课文迁移试题提供的用于比较的文言句子大多有出自课本内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文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

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众服为确论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B. ①其此之谓乎②其反激之力C.①一老河兵闻之②求之地中D.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以上四个选项都是出自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对这些句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于心,再运用知识迁移法比较前后两个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A项前一个句子中的“为”可译为“认为”;后一个“为”可译为“成为”。

B 项中前一个“其”,表推测;后一个“其”是代词,代河水;C项两个句子中的“之”都是代词;D项前一个句子中的“而”表转折关系,指代他;后一个“而”表顺承关系,可知正确答案为C。

3. 代入筛选当在具体语境中很难推断某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时,可以利用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文从字顺的即为正确用法。

四、备考建议1. 熟记重点。

对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要进行逐一归类,个个落实,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

2. 熟悉课本。

虚词的考查方式大多为选择题,而且课内外兼顾。

根据这一特点,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

3. 熟知规律。

对于典型词义,要经常复习,把握规律,防止遗忘。

4. 熟练生巧。

多进行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训练,坚持实践,不断积累,必然会熟能生巧。

总之,在解答文言虚词题时,能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解题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虚词归纳:1、“其”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其中(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如:其反激之力其:代词,它的;②用作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如: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2.“为”的用法大致有:①用作介词,读“Wèi”,可译为“给”“被”“替”“向”“对”“为了”“因为”等。

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

②作动词用,读“Wéi”,有“做”“成为”“以为”“认为”等意;或表判断,相当于“是”。

如: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众服为确论:认为(二)另有乎、也、矣、焉、耶、哉等语气助词也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可根据具体语境揣摩其所表达的语气。

1.“乎”的用法主要有:①表疑问,相当于“吗”。

②表推测、商榷,相当于“吗”“吧”。

③表感叹、呼唤,相当于“啊”“呢”等。

④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2.“矣”的用法主要有:①用陈述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当于“了”。

②用在感叹句未,加强感叹语气。

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以为顺流下矣②作指示代②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