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作用

摘要:数学课前预习是连接数学教与学的重要桥梁,设计合理的数学预习方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应该正视数学课前预习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关键词:数学预习;师生;双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92-01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要做好学生课前预习,把要学的知识按预期要求先预习,对新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上课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课堂中掌握主动,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数学课前预习是学生的一块”自留地”

数学课前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阅读和思

维的机会,是一种前置作业。通过预习,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充分发挥自主潜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达到独立掠取、驾驶知识的能力目标。学生成功的进行了预习,对所要学习的教材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上课听讲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带着问题听,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数学基础知识听懂了,问题解决了,作业就会很快独立完成,当然空出更多的时间来预习或进行课外自学。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知识视野也不断拓展,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

1.1抓好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目前,大多数数学课前预习是依托预习案来进行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经验,在课前精心准备了导学案,其中包含了所学内容及学法指导等。学生借助学案,独立地阅读、搜集、思考、作答,这就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通过预习,学生对教科书中安排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部分知识已经掌握,数学思维有了新的提高,自学能力也一点一点的随之提高。而且,预习的过程往往不是单独的看课本内容,还需要同时钻研相应的参考书以及网络资源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理解所学内容,有时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一方面国内做的好的当属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享誉全国。魏

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1.2课前预习符合学生自主心理趋向,激发了学习兴趣,成就了性格。

1.2.1从心理成长方面来说,中学生处于一种表现欲极强时期,什么事都喜欢自己研究研究,对过多的外界束缚和要求处于叛逆期,喜欢展现自己。我们给学生预习机会和时间,学生会表现的很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一些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听课时经常感到吃力,对前面知识都没有完全理解,就去学习后面知识,总感到难度大,这样让他们在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中感到了失落,心理落差增大,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如果学生通过了课前预习,就对有些问题已经有所掌握,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提问中去,便对学习有了信心,长期坚持下去自然会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

1.2.2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

程,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由”知”到”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也不容忽视。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去掌握一定的知识,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事事要靠别人,自己也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现在有的孩子生活在甜蜜罐里,父母很少让学生独自去做一件难事,总代替操办,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孩子在预习中体验挫折、快乐,这对健全他们的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2.预习是教师的一块”试金石”

2.1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投石问路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二者之间的”过渡段”。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上课前学生对所上内容的认知到底如何,需要教师备课中要有预见,但这还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真正要比较细致地了解学情,还要有一定的呈现载体来实现,课前预习案就填补了这一空缺,通过预习案的完成、检查,教师掌握了学生较真实的认知水平,试出了”水的深浅”,更有利于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易错点等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确定重难点,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2.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具有很强的衔接性和融合性,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既有新知识、新方法,又有旧知识、旧方法。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也是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一般来说,上课时段内既要复习必要的旧知,又要呈现新知探究新知,还要巩固应用,总结提升,尤其是探究新知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最积极的时候,由于学生思维个体差异导致耗时长。如果课前预习了,至少能解决一些旧知复习、基础型新知的了解及初步应用,学生有了这些预习体验和收获,上课时候就对本节知识多了一些熟悉,能够很快投入课堂探究。相对于不预习来说,更有利于集中时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预习,旧的知识得到了复习,自然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内化,将一些难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所提问题,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听课会更有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

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人将是未来的文盲。只要我们把学生的数学预习当成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去对待,去持续地、有意识的加以指导和培养,相信学生会受益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