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自我完善与发展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摘要】武汉市的失地农民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也给城市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结合武汉市失地农民的现状,分析了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了改善社会保障的对策,包括加强政府支持、提高保障水平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总结了问题所在,并展望未来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和提升社会稳定性,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服务。

【关键词】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现状分析、政策、问题分析、改善对策、影响、问题总结、展望未来、建议政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武汉市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流转,大量农民失去了原本的耕地和生计来源,这些被称为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在城市里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而武汉市失地农民的数量众多,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困境,也有助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展开探析,旨在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提出改善对策和影响分析,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在武汉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对于失地农民群体来说,社会保障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如果失地农民群体长期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容易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和谐社会。

但是,要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结构不公平要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解决社会结构不公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富分化,二是城乡差异。

在城市里,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在农村里,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里人。

这样的不公平分配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我们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益。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此外,我们也可以采取税收政策来调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财富分配。

二、环境污染严重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污染。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社会将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大环保投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

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开发环保设备和技术。

三、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现在的社会道德水平越来越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

道德水平低下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倡导诚信和正义。

政府也可以加大对道德建设的投入,通过法律手段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义。

四、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治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社会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治安、公共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和谐社会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和谐社会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 集体 所有 也是公 有 ) 国家 因公共 利 益 和 社 会 经 。
征用不是土地市场行 为, 征地费不是地价 的观点 , 无疑意味国家可 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
产 进行 平 调 。 最后 , 在现 阶段 的 征 地 实 践 中 , 地 费 已普 遍 征
济发展的需要 , 可依法 “ 征用 ” 集体所有制 的土地。
究主向 : 国经济改革与 发展 , 中 房地产经济 、 土地资源管理和农村经济等。
7 4
‘ 决策咨询通讯>o8 ・ 5 2D 年 第 期
从集体所有转为全 民所有 的过程 , 不是市场行为 , 其征地补偿费不属于地价 。其论据是 , 国土地分 我 为集体所有制 和全 民所 有制 , 均属公有 , 而无私有
在 市场经 济条件 下 , 国农 地 的征用 是 国家对 我
众 反映征 地纠 纷 、 违法 占地 等 问题 的 占信 访 接 待部 门受理 总量 的 7 % 。其 中 4 % 的上 访人 诉 说 的是 3 0
征 地纠纷 问题 , 中又有 8 %反 映 的是 征地 补偿安 其 7
农 村集 体土地所 有权 的购 买 , 后 再 由国家 根据 土 然


农 地在用 的足 额补偿
多数 国家 和地 区在 土地征 用 过 程 中 , 地征 用 土
方都 给土地所 有者 以较 为满 意 的补 偿 , 以使 土地 的
征用顺 利进行 , 同时也使 被征 用 土地 的所 有 者在今 后具有 一定 的生 产 与 生 活 的货 币保 障 。从 多数 国
会保 障体 系 。 当前 , 国农 村土地 承 载着农 业 生产 ” 我
关键词: 失地 ; 民; 障; 农 保 土地 征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 “

关注失地农民 促进和谐发展 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

关注失地农民 促进和谐发展 城镇化进程现状调研

关注失地农民促进和谐发展对我市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¾¾失地农民数量也随之迅速扩大。

一部分失地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为全面了解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探索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近期,我们对全市征地较多的乡镇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重点调查的方式。

对全市8个区县(市)部分失地农户就22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95份。

调查的395户失地农民中,失去土地2年以内的占被调查户的17.6%,2-3年的占15.4%,3-5年的占28.9%,5-8年的占9%,8年以上的占29.1%。

二、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困难和问题(一)约半数调查户收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从调查的情况看,失地农户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明显变化。

其中有196户收入减少,户均年收入减少6251元;104户收入增加,户年收入平均增加5703元;其余的95户收入水平没有变化。

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进行生产的土地资源。

调查的395户失地农民中,有近五成成了完全无地户;部分农民虽还留有少许土地,但那也只是一些边边角角的零星地块,不能或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的进行种养业。

据调查,年收入减少最多的达几万元,最少的也有几千元。

如高新区征地前有些农民大搞经济作物种植(如油茶树、甘蔗等)和大棚蔬菜及园林花卉种植,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年收入高者有7万元左右,而失去土地后,就没有这样的土地种植收入来源了。

这样的情况占了该区50户被调查户的62%。

二是失地农民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与途径。

一些失地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靠打零工谋生,无固定的收入来源,有一半的失地农民处于无业或靠打零工为生的状况。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问题是指因城市化等规划建设而导致农民失去耕作土地或居住地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等多方协同努力,综合施策解决。

首先,加强土地管理是缓解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确保合法合规;建立健全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益来源。

其次,完善补偿机制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点之一。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征迁补偿标准,并及时足额支付补偿款项。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鼓励他们用补偿款投资发展新的产业。

此外,提高社保福利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为了依法公正审理侵犯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纠纷案件,维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承包权、流转权等土地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1。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被征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也随之引发了诸多问题。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问题现状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社区往往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由于缺乏土地资源,他们的生计主要依靠零散的临时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存在着组织权力不足的问题,社区居民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治的能力,社区治理效率低下,难以有效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3. 环境问题:失地农民社区通常以被废弃的土地和建筑为中心,周边环境杂乱,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解决。

二、问题原因分析1. 土地被征用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没有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导致他们失去了土地资源,但并未得到合理的补偿。

2. 失地农民社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机制:由于失地农民社区的人口构成较为杂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手段,治理难度大。

3. 政府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政府在治理社区问题上投入不足,关心度不够,导致社区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对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加强土地被征用的监管力度,落实合理的补偿措施,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基层自治组织:鼓励失地农民社区建立居民委员会或村民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意识,推动社区治理日常工作的开展。

3. 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的投入,建设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部分地区征地面积较大,失地农民人口较多,安置压力大。

随着征用土地数量的逐年增多,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由此而引发出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等困难问题也逐渐增多;有关失地农民动迁过程中和动迁过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趋待有关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也趋待相关部门进行合理解决。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一、实地农民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踏上了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的征程。

据统计,在1987-2000年间,国家非农建设实际占用耕地272-295万公顷。

我国失地农民2006年人数应在5100-5525万之间。

按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推算,10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接近1亿人(沈关宝2006)。

征地补偿低,安置途径单一,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失去土地后,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影响大。

大部分失地农民一直以种地为生,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冯远艟2006)。

因此,失地农民的有关研究十分必要,是否能够合理面对并解决失地农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

在学术领域,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已有很多,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学术界近期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归纳为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四个方面。

大体可分为结构分析视角和互动分析视角。

二、实地农民问题研究现状综述1、失地农民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不同学者就失地农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国征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阐释如下。

动迁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涉及经济权益、社会权益与政治权益三个方面,只有对这三者的完整补偿与保障,才能共同构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引言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农村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和城市扩张,造成了大量失地农民。

这些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之一。

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以帮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1. 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失地农民多数是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他们缺乏市场化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给失地农民。

这些培训项目可以包括农业机械操作、养殖业、手工艺制作等。

通过培训,失地农民可以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能力。

2. 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为了帮助失地农民实现自我就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创业支持和资金扶持。

创业可以包括农村小微企业的开办,家庭农场的建设,个体经营等。

政府可以给予创业者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同时提供创业培训和指导。

通过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可以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发展农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但由于市场和技术的限制,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需要发展农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促进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组织生产、销售和配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4. 发展农村旅游业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投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

同时,培训失地农民成为导游、农家乐主人等,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

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5. 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容易陷入困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话题导入】失地农民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产生,因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而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失地农民问题的由来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血浓于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乡土大国要解决好"农村差、农业弱、农民穷"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在城市化的起步期,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小,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少,通常只是农民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并且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失地农民能够很快在本地企业内转为工人.当时许多被征地农民家庭"钞票赚自工厂里,粮食来自承包田,蔬菜来源自留地",比较低廉的生存成本使他们感到生活衣食无忧,心态比较踏实,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客观地看并不很棘手.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失地农民问题逐步显现并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征地规模比较大,失地农民数量比较多,甚至是农民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无法采取行政手段的办法把农民"安排"进企业.许多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并且节节攀升的生存成本更让他们对生活远虑近忧,情绪极不稳定,失地农民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农村的集体土地被政府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民朋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失地农民会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比如在广东省的某个县城里,当地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划定了工业园,将工业园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统一安置,原来的村民委员会也改成了居民委员会,在工业园内的土体也全部被征收,由集体土地转型成为了工业用地。

工业园内原来有800多户村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云南省失地农民问题及对策思考

云南省失地农民问题及对策思考

云南省失地农民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

失地农民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引发了复杂的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和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以云南省为例,分析失地农民目前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问题;云南;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农用土地的被征用,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约70%是政府用行政方式征占土地。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 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另外,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我国占用的耕地将超过363.3万公顷,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据专项调查统计,自2001年1月1日到2005年4月30日,云南省共征占用农民承包耕地4.26万公顷,完全无地的农户数有8.69万户,完全无地的农民有43.14万人。

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既不同于城镇居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进无出路,退无后路,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

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的保障体系之前,土地必将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而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因此,研究和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

1云南省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体现1.1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到10倍,如果支付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综合不得超过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和谐社会视野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Z uL n o o g ( tnl yD pr n o C ogigT reG re n esy Eh o g eat t f hnqn he ogsU i r t,Wa zo ,C og i 0 10 o me v i nh u h nqn 4 4 0 ) g
Ab t a t L n e u i h ot m ie o e p a a t.On e t e o e t er l d , e i o e t erf u d t n o s r c : a d sc r y i t e b t t s o l ft e s ns n h c yls i a h h n h t y w l l s i n ai f l h o o s r ia .La de sp a a t r a t f o ilv l ea l r u s wh s o i e u i l s l ea e os ca a n - u vv 1 n ls s n s ae ap r c a u n rb e go p . o e s c a s c rt i c o ey r ltd t o i h l o e os l ys l T
n .W h t e u l a mo o s s caits ce ,p re ts c a e u i y tm rp o e t e d v lp n f r a i y e rt b i a h r n u o il o it e fc o i s c rt s s h o d i s y l y e o r mt e eo me to b n - h u
二 、 决失地农 民社 会保 障 问题 的路径 解
法达到改善他们生活水平的目的。 ( ) 三 资金筹 集 困难 失地 农 民社 会 保 障 的资金 筹 集管 理 还存 在 较 大 的缺 陷 , 成资 金 筹集 困难 。第一 , 府 对失 地 造 政 农 民社会保 障 的重视程 度不 够 , 际操作 中存在 没 实 有拨付或减少拨付的现象 ; 另外 , 政府出资部分 , 是 从土地收益中列支 , 由于土地收益不能按期取得 但 因而造成 资金 到账 困难 。第 二 , 集体缴 费部分严 重 缺失。由于集体要发展经济 , 财政却严重吃紧 , 但 这 就 出现 了社 会保 障 与集 体 经 济 发展 争 资金 的矛 盾 。最 后 , 偿 安 置 费 用 少 , 地 农 民 无 力 承 担 。 补 失 2 0 - 20 0 1 0 2年 , 江 被 征地 农 民人 均 获 得 补 偿 只 浙 有 100元 左右 , 10 而一 次性扣 缴 的保 险费 则在 1 万 元左右 , 许多 地 区农 民补 偿 费不 够抵 缴 , 需要 农 还 民补缴 , 反而加 重 了农 民 的负 担 , 使政 策 得 不 到农 民的拥 护 。5同时 , l 由于 失 地农 民还需 要补 助 金用 于建房或其他投资, 也是缴费出现实际困难的重要 原 因。 由于资金 筹集 上 还 缺 乏法 律 的 约束 和 明确 的规定 , 导致资金不缴纳等现象时常发生 , 实际形 成 了对 失地农 民加 入社会 保 障制度 的资金 障碍 , 这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路径分析及探讨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路径分析及探讨
没有 发挥其 调节 功能 , 缓解社 会分 配不公 , 而在 反 某种 程度上 加大 了这种 差距 。近 年虽然 农村新 农
从而土地作为基本生存和生活保障的要素作用得一
到 了充分体 现 ,也 为土地 保 障和家庭 保 障提供 了
制度 前提 。然而 随着城 市化进 程 的加快 和众 多基
决 策者 面前 : 失地 农 民的生 活 、 医疗 、 养老 等保 障
问题 如何解 决 。

本建 设项 目的开工 ,被 占用 土地 的农 民的保 障问 题却 没有一 个统一 的制 度来 明确 。虽然按 照 国家 《 土地 管理 办法 》 定 了一 定 数额 的补偿 , 现 行 规 但
那点 钱都被 医 院赚 去 了 ,在 一定程 度上 影响 了农 民参 加合作 医疗 的积极 性 。
三、 完善 失地 农 民社 会保 障 制度的措 施
济为主的保障体系 , 障水平远低于城镇。我国 保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做得 还很不够 , 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 不但
加 快 。尤 其是 近几年 , 各地房 地产业 蓬勃 发展 , 城
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投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同时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 公共资源投人也少的可怜 。 这
种 严重 的城 乡二元结 构造 成 了城 乡 间的 巨大 不平
市规 模迅速 膨胀 , 许多 近郊村 渐渐变 为 “ 中村 ” 城 , 远郊 村变 为近郊村 。在这 个进 程 中与 人 的生存 最
向 : 村与 区域 发展 农

2 ・ 8
第 5期
李爱杰 : 完善 失地农 民社会保障制度路径分析及探 讨
养老、 住房 等保 障机 制 日渐健全 , 障水平 也 日渐 保 提高 , 并且 一直 以来 , 城镇 实 行 的是 高 补 贴 、 就 高 业 的保 障制度 。但是 广大 的农村 却享 受不 到这种 高保 障 的待 遇 ,其实行 的是 以群 众互 助和 国家救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保障问题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生存保障问题

由农 村 向城市转 型 的成本 ,面 临着 生存 、就 业 、养 老等 多方 面 的困
难 ,已成为社会稳定 的一大严 重隐患 。
— —


“ 两大难题”解 决的办法
推 进 和谐社 会建 设 ,就必 须 保 持社会 的平 安 、稳定 、有序 。切
失地农 民面临的 “ 大难题” 两
实 解决失地农 民出路 和退 路 问题 ,维护好农 民切身利益 ,确保社会稳
留下 极大隐患 。
位 和园 区企业 就业 ,鼓 励用地单 位和企业 把合适 的岗位优 先安排给被
1 、出路 问题 。农 民一 旦失 去土地 ,也 就失去 了维持 家庭 可持续 征地农 民 ,对多 招收失地农 民的企 业还 给予一定的优 惠或补 贴 ;二是
生计 的主要来 源 。要 切 实保 障他们 的 基本 生 活 ,根 本 的 出路 在 于就 自谋 职业 。免费 为失 地农 民办理农 转非手续 ,建立失地农 民的劳动 力 业 。但从调查 情况看 ,失 地农 民的就 业状况 不容乐 观。在鞍 山营城 子 档案 ,统 一进入城镇 劳动力 市场 。加 强失地农 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 分区抽查 的4 家被征地农户 中 ,就业 率不到 5% ,村里 更是 出现 了一 加 大失地农 民的就业 培训力度 ,积极 引导失地农 民外 出务工经商 ;三 O 0
民很 多面临 “ 进无 出路 、退无保 障” 的尴尬 状况 , 然 目前依 靠一次 虽
1 、构 筑就业 保障 线 。失 地农 民的根 本 出路 在于就业 ,政府在 征
性安置 费用 ,生活水平还 没有 明显 地下降 ,但 从长远 看 ,随着安 置费 地 的同时 ,应建立失 地农 民再 就业实施 体系 。一是 安置就业 。对失地 用逐渐用完 , 地农 民的就业 和社会保 障 问题 势必凸现 ,给社会稳定 农 民实行 “ 发性安 置” ,即以土地换 就业 。推荐失 地农 民到用地单 失 开

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

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

收稿 日期 : 2005- 12- 08 作者简介: 史杨 ,( 1982- ) ,女,回族,江苏句容人.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 究 向; 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 目 “ 项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 特色权利监赞机制研究” ( 编号 05AZZ002) 中间成 国
用地; 水利、环境保护用地; 其他公认或法院裁 定的公共利益用地。尽管在相关法律明确将政府 征用土地的权利限制在公共利益 目的范围内,但 是在土地征用的实践中,由于经济利益和权利的 驱使,地方政府常常歪 曲征地 目的,将征用的土 地用于满足营利 目的,如兴建开发区、设立企业 等。土地征用权中所提及的公共利益应该是指社 会普遍共同的利益,不能是某一特定部分群体的
坏了人与 自然的和谐,使得农民最根本的物质保津—
的存在 ,失地农民的塞本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津。因此,一方面,政府要以公利性作为 自身的本质属性,摆正 自己的公益
人的角色,不能把征地作为手段,以自身利益和寻租作为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必须针对征地中存
在的问题 ,进行制度上安排和创街,化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质 ,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 关健词 和谙社会 ; 失地农民; 利益保津; 制度
稳定,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直接影
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维护都建立在 农民能否在土地的承包过程中,从土地中获得 比 较大的收益 ,现在问题 的关键在于: 一方面,地 方政府违背经济规律,按照 自己的意愿,采取行
政命令的方法,帮助农民制定生产计划,其结果 往往事与愿违 ,地方政府的知识能力以及对市场 信息的瞬间把握能力 ,完全不足以为农 民适应市 场 ,减少市场风险,增加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另一方面,农民面临无地可种的窘境。由于我 国 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需要不断的土 地供给作为支撑 ,农 民的土地被不断的征用 ,而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研究--以新乡市西牧村为实证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研究--以新乡市西牧村为实证

现代 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 分 ,是建设大 贵阳和构建 和谐 贵 阳的必 然要 求 ,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 会和顺利 完成 “ 十一 五”规划的各项 任务 和 目标 的重要支撑 ;节水是城市进 步的象征 ,也是社会文 明 的重要标志 ,贵 阳市作 为贵州省 的经 济、政治和 文化 中心 ,理应 成 为节水 的典 范 ;我们不要让 地球上 留下的最后 一滴水 ,是我们 四 、结 束语 建设 节水型社会是 贵阳市经济社会 发展 的永续 主题 ,是城市 的眼泪 。
社 斟 纵 簟
i i i 合顽野 【硇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问题研究 l fi i f让 H l 】
— —
以新 市西牧村为实证
赵成福 鲁 小亚 姜黎黎 /河南师 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 学学院
[ 摘 要 ]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失地农 民问题 日 益突 出,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 因素 ,文章分析 了失地 农民生活保 障的现状、原 因以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 的影响 ,并针对性地提 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为政府解决这一 问题提供合理化 建议和科 学的政策依据 ,以利于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 的构建。 [关键 字 ]和谐社会 失地农 民 生活保障

嫂五 和童 避 娆鞍
蚕 港 , 5 0
溲 基盎毳燮纯
7《

图 1 西牧村征地前后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变化图
妊 建前后生 平比 活水 较



t i
f系 1 匿 列
1 C I

图 2
E 很多 差了
A 显 善 B有 善 c 有明 改 稍 改 基本殳 变 有 化 D 一 差了 些
水 )对水源的污染 ,保护环境 、防治水 污染 、缓解水资源的不足; ④ 可以作 为地 下水 回灌 用水 ,补充超采 严重 的地下 水 。例如 :在 厕 所冲洗 、园林 和农 田灌 溉 、道路保 洁、洗车 、喷泉 等都 可 以大 量使用 中水 ,以提 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 , 减轻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0-28
引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及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结论:总结与展望
contents
目录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对于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WATCHING
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拓展保障范围
创新保障方式
加强教育培训
CHAPTER
04
结论:总结与展望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就业难度大,再就业率低补偿标准低,生活保障能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期保障机制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融入困难对策建议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补偿标准,增加生活保障能力加强心理疏导和关爱,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研究结论总结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政策落实和改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THANKSFOR
感谢您的观看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
政策不完善

关于解决失地少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的探讨

关于解决失地少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的探讨

VOL.3No.23319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一批批大型水利、交通工程相继上马,大量农地被征收占用,失地、少地(指人均耕地0.3亩以下)农民逐步发展成一个较大群体,但按现行政策和体制,他们在就业、保险、低保、拆迁补偿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因此其生活出路问题一直备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更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并帮助他们寻求新的生活出路,真正使他们的生活改善与社会发展同步。

一、失地、少地农民的成因常德市失地、少地农民最早出现在市本级城郊结合部。

城(镇)郊区本来就是一个人口密集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要征占部分郊区土地,致使郊区农民失地失业。

25年来,常德市本级郊区有14867户48469人“转非”,近郊四个乡人均耕地由1980年的1.18亩下降到0.54亩,失地、少地农民达到31072人,其中23229人人均耕地不足0.1亩,19003人完全丧失耕地;津市市郊、区(县)城关镇及其它规模较大的老建制镇有20041户66535人因失地、少地而“转非”;此外还有澧县滟洲电站、桃源凌津滩电站、石门皂市水库、长石铁路、长常高速、常张高速、常吉高速、二○七国道(改道)、省道1836线(改道)、省道1804线(改道)、临岗公路、津澧公路、湘北干线和丹洲防洪隔堤等大型水利和交通项目的开工建设,直接造成6930户共计22371人失地、少地或移民;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特别是在1998年历史特大洪灾后,按国务院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政策,又使有关区、县(市)60798户200657人失地移民。

总体而言,建设(包括城镇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道路建设)占用农地、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和政策性移民是造成常德市失地、少地的农民的根本成因。

目前,常德市共有失地、少地农民97448户32065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8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自我完善与发展问题探讨摘要: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现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失地农民。

由于土地被征用,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怎样适应这种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固然重要,但是失地农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城市化;失地农民;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27—0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涉及到城市建设问题、市民的发展问题,而且在中国还将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失地农民的城市化。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0%,现代化的道路必将是充满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过程,而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又是中国现代化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伴生的是一部分人利益受损的问题,而我们不行。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而民生不是一部分人的幸福,而是全部人的幸福,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在现阶段,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愈加迅速了。

在这个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不仅仅是自己居住场所的变更,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份和角色的变化,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让他们实现平稳过渡,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殷实、心态更加平和,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将是现今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对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出路作了诸多的思考。

而对于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理论界仍然在讨论,各种实践仍在进行。

今天笔者想从失地农民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角度再谈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失地农民在国家城镇化进程中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受到国家的关注和制度的保障。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失地农民处于无地可种,无业可就、缺乏保障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活水平及发展空间和能力。

(一)失地农民的消费能力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失地农民群体规模在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从总体情况看,大多以农业为主的家庭因为土地被征用,收入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除了占地补偿金的收入外,农民的其他收入明显下降。

而生活消费支出却有所增长,原来粮食、蔬菜等生活消费品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给,而现在这些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他消费能力就会受挫,实际上使其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很多失地农民评价,拆迁占地以后的生活负担比原来重多了,吃得也没有原来好了,因为吃穿住用行什么东西都要花钱去买。

征地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是粮食、蔬菜种植和少量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征地后很多人用补偿金买房或者直接以房屋的形式补偿,他们靠租赁房屋,本地打零工或者外出打工作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家庭他们的各种收入是无法保证正常生活开支的,因为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应该说不是一个单纯群体的问题。

上个世纪末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造成了大量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高校扩招以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造成了城市本身承担不了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当然也无力安置大量的失地农民。

加之失地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都比较低,在城市就业的竞争中是处于劣势的。

他们只能选择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一些要求比较低的行业求职,很多现代化的行业即使有岗位,他们也不能胜任。

在外出打工这条道路上活跃着的都是年轻人,对于这些在农村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四五十岁的农村人来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打工生活也是他们不能适应的,因为在土地被征用之前,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出去了,现在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这些老弱妇幼的问题了。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是现今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两大难题。

虽然我国已经在努力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我国农村地域广大,情况各不相同,单靠政府一方努力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是自愿缴纳的,国家、集体和个人各承担一部分,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民不愿意缴纳,因为即使是一小部分的钱也是他们承担不起的,当然不缴纳养老保险也就没有养老保障。

在笔者了解的一些失地农村地区,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并没有用于安排老人的养老金问题,有些地方急功近利作了短期投资,养老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了养老问题之外,医疗保险问题也是失地农民的一大难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以来,绝大部分失地农民有了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但是在定点医院报销、限制报销病种、报销程序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二、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欠佳的主客观原因(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份更多,很多地方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

他们大多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城乡接合部,土地没有了,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很大的变化。

有些人用补偿金租个门面房做个小生意,有些人推着三轮车贩卖瓜果蔬菜,他们不再用锄头和镰刀过日子了,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很多市民的眼里,仍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们是被排斥在主流市民社会之外的,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都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

(二)安置方法不妥当法就是一次性的货币补偿,这样的办法当然也是很多农民接受的。

因为很多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纠纷,只有农民拿到了补偿金才是最踏实的,如果现在政府告诉这些农民这个补偿金若干年以后做养老金发给大家是很难推行的。

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一次性得到了补偿,却失去了新的收入来源,坐吃山空。

这里安置不仅仅是补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失地农民未来的生活问题,甚至有些地方土地被征用后建立的企业也很少用当地的失地农民,这样好的劳动力资源,这样好的机会由于安排的不妥当,使我们实际上也浪费了不少的资源。

(三)农民自身的问题的程度有限,对于四时农事虽然了如指掌,但是刚刚开始的城市生活是他们很不适应的,特别是再就业方面的技能问题。

正如前述一些企业不愿意用当地的失地农民,因为他们缺乏技能,企业要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工作;甚至一些服务行业对技能要求不高,但因为年龄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也使失地农民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同时,对于失地农民而言,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也是很低的,自谋出路从观念上和经济上以及制度保障上都有制约因素。

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探讨通常对于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的研究总是更多层面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探讨,当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各地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度越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就越明显,这是一个共识。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仅是失地农民这一个群体,还有很多层面和群体的问题。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解决办法完全放在政府的身上,这里更重要的是要政府作为与失地农民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双管齐下,推进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双赢。

为此,本文着重从失地农民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来探讨失地农民的出路。

(一)迅速转变观念性行业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国农村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与土地息息相关,当农民失去土地、可供选择的机会与土地联系不紧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些落后观念抬头的时候。

例如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宁愿在农村耕作,不愿意去城市里打工,特别是做一些服务性的行业。

有位老人曾经说过:“端盘子、洗脚、理发那是伺候人的事儿,不体面,不如在家种地。

”这种观念使很多人错失了一些机会。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服务行业的工作机会也随之增多,家政行业、娱乐服务业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很多家庭夫妇双方由于工作的原因,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工作都只能由家政公司来帮助完成,实际上给了更多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以就业机会。

而且这种工作对于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

但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人宁愿在家里吃失地补偿款,都不愿意从事这种行业。

这种观念必须改变,社会分工的不同,角色身份的不同,与高低贵贱无关。

其次,要转变失地农民乡土观念很重的特点,努力扩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圈子,鼓励他们参加街道的各种社区活动。

本身失地农民在很多市民眼中就不被认同,如果失地农民自己再不努力融入城市生活,只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不仅是就业机会的问题,还有就是本身的心理失落,缺乏认同和安全感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社区,进一步增加失地农民与市民的交流,而且要靠失地农民自己去适应这样的城市生活,放开自己也包容他人。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就业和生活都是需要能力的。

他们的能力并非不强,而是随着城市化他们原有的能力无用武之地后怎样重新获得各种生存能力。

实际上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在现今的失地农民中间文化层次虽然不高,但是他们至少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是不错的。

很多人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他们对于新技术还有一定的接受空间,绝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

这样,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给这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

现今很多地方组织的政府培训,还有很多人自费参加各种学习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

这种自我努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都会给未来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三)增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信心上是有顾虑的,特别是部分失地农民认为把失地补偿款放在自主创业上是有风险的,这种想法束缚了很多人的积极性。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信心。

一方面政府要适当降低失地农民创业的准入门槛,提供更多的政策层面的优惠,例如减免税收、提供中小额度的贷款;同时提供更多法律层面的保护,为自主创业者维权;另外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提供专家的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指导。

另一方面失地农民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选准创业方向,不能盲目上马投资;同时要加强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实现失地农民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合力,积极应对自主创业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各自抗风险的能力,实现自主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1]郭敏.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10.[2]章友德.我国失地农民问题十年研究回顾[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鲍海君,冯科.补偿性培训:消除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的新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