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支持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馈赠

大自然的馈赠

大自然的馈赠作者:郑子敬来源:《中国扶贫》2016年第09期地质公园建设以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载体。

贫困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不仅使地质遗迹受到保护,促进了旅游扶贫,还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

贵州省乌蒙山片区通过地质公园建设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既唤醒了地质遗迹保护的自觉,保护了绿水青山,又能实现贫困群众脱贫。

地质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同构建了旅游扶贫的贵州模式。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令贵州旅游扶贫聚焦世界目光。

贵州省织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土资源部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县。

织金县委县政府积极筹集1亿元资金投入地质公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环境整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产业扶贫。

2015年9月,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新成员,成为我国第32个世界地质公园,也是贵州省第1个世界地质公园。

国内外因此慕名而来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与往年同期相比旅游人数成倍增加,贵州省内人数和省外人数的比例也在发生变化,旅游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14年全年旅游人数35万人次门票收入3600万元,2015年申报成功以后,全年来旅游人数达68万人次门票收入7000万元,由于各项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园区内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影响力正逐步显现。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占地面积170平方公里,由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3个园区组成,是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为核心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公园园区所在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原是生态环境恶劣、长期受生计困扰、生活和社会问题较多,远近闻名的贫困乡。

全乡辖16个村131个村民小组7784户3104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21户7589人。

通过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实现1057户3885人脱贫,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重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案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本文将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典型案例的魅力所在。

一、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峡谷,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农业和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通过扶持乡村旅游、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农业等措施,泸水市成功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正安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和集镇集中,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在搬迁过程中,正安县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同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正安县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在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兴国县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兴国县还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技能扶贫,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教育扶贫,兴国县成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生态扶贫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在生态扶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临县地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文件的通知-云国土资〔2018〕65号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文件的通知-云国土资〔2018〕65号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文件的通知正文:----------------------------------------------------------------------------------------------------------------------------------------------------云南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文件的通知云国土资〔2018〕65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地质调查局,各州、市国土资源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精神,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8〕1号,以下简称《通知》),对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

现将《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资源,永久基本农田是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划定并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到2020年云南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少于7341万亩。

2017年6月,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完成。

各地要切实巩固划定成果,完善保护措施,提高监管水平,逐步构建保护有力、建设有效、管理有序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为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土地资源基础。

二、严守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各地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管控作用,做好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各类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统筹衔接,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

【2022高考地理热点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热点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含答案

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结合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 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

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

据此完成1~3 题。

1. 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C.云贵较少,四川较多B. 中部较少,东西较多D.西南最密,东北最稀2. 猜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①政策②地形③人口④气候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 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C.发展教育,提高素质B.打造产业,增加就业D.补贴资金,异地搬迁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种人,被煤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 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4~6 题4.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浮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5.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A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 .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6.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2022 年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滑县引进某服装公司。

该公司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探索在村庄建设“卫星工厂”,总厂负责设计、裁剪和后续整理、包装,“卫星工厂”负责生产加工,开启了滑县“总部+卫星工厂”产业发展模式。

截至2022 年,该县各类“卫星工厂”已有88 家,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人有6000 余人。

2018-民建入会考察材料-word范文模板 (7页)

2018-民建入会考察材料-word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民建入会考察材料篇一:在民建中央赴毕考察招商引资推介会上的推介词(4.9)在民建东部十省市组织对口帮扶黔西县项目推介会上的推介词毕节市人民政府唐柳成(201X年4月9日)尊敬的张少琴主席,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四月的毕节,杜鹃花灿放。

承蒙民建中央的亲切关怀,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各位企业家共话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

在此,我受张吉勇书记、陈昌旭市长的委托,代表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对民建中央长期以来给予毕节试验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毕节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毕节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时至今日,毕节试验区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多党合作示范区。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辖7县2区,262个镇(乡、办事处),总人口857万,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8.2%。

毕节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毕节试验区成立26年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东部十省市委统战部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成立了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为毕节的发展建言献策。

自201X年以来,建立了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亲自担任总召集人的“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至今已连续召开六次。

统一战线与毕节发展同频共振、风雨同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

乌蒙山区鲁甸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

乌蒙山区鲁甸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

乌蒙山区鲁甸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序言按照中央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安排部署,决定开展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工作。

规划目的:编制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鲁甸的重大任务。

规划是实施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指南。

做好乌蒙山区鲁甸区域规划工作,有利于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落实部门任务,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有利于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有序促进片区内外要素流动,有效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扶贫效益;突出解决乌蒙山区资源承载过重的问题,拓展扶贫对象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新模式,创新政策措施,丰富连片开发内涵。

规划依据: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以及省、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等相关重要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规划区域:鲁甸县是乌蒙山片区开发云南省十五个县之一,辖12个乡镇,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

规划特点: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和乡镇与乡镇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规划原则上坚持了“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的政策倾向;在战略地位上展现了昭鲁城市群在乌蒙山片区中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在规划内容上突出了鲁甸资源优势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乌蒙山区(永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乌蒙山区(永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乌蒙山区(永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永善县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序言 (4)第一章基本情况 (5)第一节规划范围 (5)第二节自然条件 (5)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6)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8)第五节发展机遇 (10)第六节重大意义 (10)第二章总体要求 (11)第一节指导思想 (11)第二节基本原则 (11)第三节战略定位 (12)第四节发展目标 (13)第三章空间布局 (17)第一节功能分区 (17)第二节空间结构 (17)第三节城镇布局 (17)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第一节交通 (19)第二节水利 (21)第三节能源 (23)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5)第五节城镇基础设施 (26)第五章产业发展 (27)第一节食品工业与特色农业 (27)第二节能源与重化工 (29)第三节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 (30)第四节现代服务业与新型产业 (36)第五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7)第六节产业扶贫 (38)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9)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39)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0)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41)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3)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43)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4)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46)第一节教育 (46)第二节医疗卫生 (47)第三节文化体育 (49)第四节科技服务 (49)第五节社会保障 (50)第六节社会管理 (51)第七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51)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53)第一节重要生态功能区 (53)第二节生态建设 (55)第三节环境保护 (56)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58)第十章改革创新 (60)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60)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62)第三节协作创新机制 (66)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68)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68)第二节生态补偿政策 (70)第三节投资、产业政策 (71)第四节土地政策 (72)第五节帮扶政策 (72)第六节扶持重点群体 (73)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77)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78)第一节组织协调 (78)第二节规划管理 (80)第三节监测评估 (80)序言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的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举措。

2021高考地理热点专练-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解析版)

2021高考地理热点专练-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解析版)

热点03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热点解读〗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在各地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在思考“为何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和探索“如何让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量的地理元素,是地理学科在应试命题应该持续关注的热点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乡村的发展涉及到影响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口粮问题,涉及到中国大部分人的生存与生活环境问题,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热点。

〖典例探究〗(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 增加耕地面积B. 防治水土流失C. 改善人居环境D. 提高作物产量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 优化农业结构B. 方便田间耕作C. 健全公共服务D. 提高耕地肥力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说明治沟造地出来关注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和作物产量,还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

所以选C。

【2题详解】该题关键是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多坡、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机械化条件差等。

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1.03•【文号】国土资规〔2017〕10号•【施行日期】2017.11.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国土资规〔2017〕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字〔2017〕41号)要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以下简称深度贫困地区),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提出如下国土资源支持意见: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一)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个“坚中之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政策倾斜,用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工作要求。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政策实施监管,确保国土资源支持政策落实见效。

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支持政策,加强规划统筹;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配套细化措施,并抓好目标确定、项目安排、资金下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工作,强化脱贫攻坚支持政策执行。

乡村振兴有了新渠道—土地节余指标可跨省“买卖”

乡村振兴有了新渠道—土地节余指标可跨省“买卖”

乡村振兴有了新渠道—⼟地节余指标可跨省“买卖”早在2018年的《政府⼯作报告》中就提出了“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于脱贫攻坚和⽀持乡村振兴。

”2005年就已经出台了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的相关政策,但是增减挂钩仅限于本省内的调节。

2018年3⽉26⽇,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下称《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下称《调剂管理办法》),⾸次以政策形式落实建⽴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增减挂钩由过去严格封闭在县域范围内实施,到根据脱贫攻坚等需要⿎励跨省域调剂,政策导向发⽣了重⼤改变。

⼟地、资⾦、⼈才是乡村振兴的三⼤关键点,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是指城镇建设⽤地增加与农村建设⽤地减少相挂钩。

这在很⼤程度解决了农村的⼟地和资⾦问题。

1乡村振兴的主要抓⼿要想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化解“地”的问题。

全国⼈⼤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道“⼟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增减挂钩是⼟地流转的⼀种形式;四川省乐⼭市夹江县青州乡建国村党总⽀书记董春容指出“⼟地是农村发展的根源问题,⼟地流转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

⼟地集约化管理增减⼟地挂钩政策主要是对农村零散地块实⾏归并,对废弃地块实⾏复垦进⾏有计划的拆建,很⼤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部分地区耕地细碎分割、集体建设⽤地粗放浪费等问题。

可以使农村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同时还将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以及质量全⾯提升。

但是这涉及到两个问题:谁来负责这个项⽬?占⽤的⼟地有没有标准?《调剂管理办法》中规定:国⼟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委、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办法,确定调剂规模、激励措施和监管要求。

财政部会同国⼟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制定资⾦使⽤管理办法,统⼀资⾦收取和⽀出。

有关省级⼈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省级国⼟资源、财政主管部门分别制定实施细则,平衡调剂节余指标和资⾦。

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数字乡村建设概述 (5)1. 数字乡村的定义与特征 (7)2. 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7)3.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9)三、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0)1. 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12)2. 脱贫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3)3. 数字乡村建设对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4)四、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16)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17)2.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19)3. 发展农村电商与网络销售 (19)4. 促进乡村文化数字化与旅游数字化 (20)5. 建立健全数字乡村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 (22)五、案例分析——以某脱贫地区为例 (23)1. 案例背景介绍 (24)2. 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与成效 (26)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8)4. 对其他脱贫地区的借鉴意义 (29)六、结论与展望 (30)1. 研究结论总结 (31)2. 政策建议与发展前景展望 (32)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在驱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中的作用。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脱贫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文章详细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乡村治理数字化等方面。

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拓展乡村旅游市场等路径。

文章还分析了政策、人才、资金等因素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文章总结了数字乡村建设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元视角下乌蒙山区贫困问题研究

多元视角下乌蒙山区贫困问题研究

多元视角下乌蒙山区贫困问题研究作者:谢璐韩文龙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20期摘要: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珙县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基数大、整村贫困和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

自然生态贫困、基础设施贫困、物质生活贫困、人力资本贫困和文化贫困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这些贫困问题,就需要从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转移支付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生态贫困基础设施贫困人力资本贫困文化贫困一、珙县乌蒙山区的贫困现状珙县是国家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两中心四走廊”成渝——毕节——贵阳经济走廊的重要“门户”。

目前,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深度较深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原因,造成珙县乌蒙山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深度较深。

以2011年为例,全县人口42.18万人,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计算,全县尚有贫困人口6.12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18.54%。

这些贫困人口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水平低、营养和健康状况低、自我发展能力低等“三低”状况。

(二)连片或整村贫困问题突出珙县乌蒙山区贫困区的一大特点是整村连片特殊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全县26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就有42个,占比达到了16.03%。

整村贫困的典型特征是:基础设施差,即约39.69%的行政村没有完成沥青或水泥路的铺设;村内通组路和“入户路”尚未完成;水利设施工程老化;村级标准化医疗室的达标情况不足50%;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和半文盲率达到了4.42‰。

(三)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珙县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县。

全县的贫困人口多发生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且少数民族老年人贫困问题突出。

这些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还呈现了教育水平低、老年人居多、贫困者成区域分散居住等特点。

二、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原因探究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原因可以从5个角度来分析:(一)自然生态贫困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是造成珙县乌蒙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态贫困的表现是:一是生产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20204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陈联新1何建梅1陈义安2(1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宜宾6440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作者简介:陈联新(1981-),男,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蚕桑蚕桑产业技术推广工作。

文献信息:陈联新,何建梅,陈义安.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蚕业,2020,48(4):6-7,18.蚕桑产业是宜宾市“6+3”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丘陵山区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宜宾在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实践中,围绕“拉长一根丝、做优一粒茧、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的发展思路,以产业精准扶贫为契机,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

1主要成效宜宾是川南优质茧核心示范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截至2020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达58万亩(3.87万hm 2),较“十三五”期间增加15万亩(1.0万hm 2)、增长27.9%,产茧丝达2.43万t ,较“十三五”期间增加0.59万t 、增长32.1%,蚕农人均增收达1730元,较“十三五”期间增加380元,增长28.1%。

近年来,高县、珙县、兴文县等县将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重点在乌蒙山区石漠化、“三跑土”及常旱区域,发展蚕桑扶贫基地15万余亩(1.0万hm 2),覆盖贫困村125个,成功带动1.08万户贫困户3.2万人脱贫,探索出了“桑树改造馒头山”“桑树治理石漠化”等生态高效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万亩桑亿元钱”目标,高县和珙县被中国蚕学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2主要做法针对乌蒙山片区石漠化区域面积较大、废弃矿山较多,生态脆弱、土壤贫瘠的特点,充分发挥蚕桑保水抗旱、涵养水土的优势,在贫困山区产业扶贫和石漠化治理中,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2.1规划引领,绘就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导航图全市统一编制了《宜宾市现代农业强市“6+3”特色产业振兴规划(2019-2025年)》和《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3年)》,将蚕桑产业纳入市委市政府发展农业的主导产业,提出了建设以高县、珙县等为核心的乌蒙山片区10万亩(0.67万hm 2)循环产业带和打造宜宾20万亩(1.33万hm 2)蚕桑产业长廊目标,着力在高县、珙县、兴文县、叙州区建设万亩(666.7hm 2)以上的产业科技园、示范园13个,将珙县蚕桑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创建成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珙县、兴文县、叙州区培育为全省现代蚕业强县。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泸州乌蒙山片区为例

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泸州乌蒙山片区为例

2020年第1期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城教育时间的年轮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球经济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的文化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和增长极。

文化产业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难得契机,经济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已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地区摆脱传统的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研究为泸州地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活性传承探索生态开发之有效路径,为古叙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谏言献策,为乌蒙山地区蕴藏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切实方案。

一、乌蒙山片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现状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乌蒙山区”,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分布在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分布广、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地区。

乌蒙山片区泸州辖区共有26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村落有叙永县有合乐苗族乡、白腊苗族乡、枧槽苗族乡、石坝彝族乡、水潦彝族乡;古蔺县有马嘶苗族乡、箭竹苗族乡、乌龙苗族乡、大寨苗族乡,共计人口85万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彝族等16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之一。

[2]乌蒙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少数民族风雨千年独特历史和个性文化的结晶,也是独特的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省级非遗——苗族蜡染与刺绣、市级非遗苗族鼓乐、彝族唢呐、彝族祭风等各种民族文化资源。

二、乌蒙山片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扶贫现实问题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要求”。

乡村振兴视域下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测度及精准施策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测度及精准施策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测度及精准施策研究作者:杨俊严芝清钟文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5期摘要:文章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甄选科学合理的指标构建了脱贫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我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4-2020年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通过聚类分析法识别出466个(4大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研究表明:县域内生发展能力受贫困程度的深刻影响,原有深度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低下等特殊区域;针对中国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临沧-齐齐哈尔能够成为划分区域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分界线,即分界线以东是内生发展能力高水平片区、以西为低水平片区、以中是中等水平片区;依据主要制约因素,466个重点帮扶县进一步可划分为综合发展能力制约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县、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制约县、人力资本提升制约县;依据不同类型帮扶县制定因地制宜的扶持政策是新时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一、引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进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扶贫概括起来有三个阶段性任务,即大水漫灌式扶贫,广扶贫、成效低——精准扶贫,培育区域内生发展能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

1978-2019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下降到550万,减少近7.65亿,取得宏伟成绩①。

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划定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明智之举,对所划定的连片特困区域,国家给予针对性地重点帮扶,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而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注重原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内生发展能力提升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途径。

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以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为例

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以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为例

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以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为例彭枫;丁玉娟;吴江芹;彭玉波【摘要】为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及展开相关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以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实际成效,阐述了提出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扶贫前期工作精细是基础、当地干群积极参与是保证、工程建设优势互补是手段和多元支持产业扶贫是核心,提出了精准扶贫应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开展典型示范项目试点、完善配套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制度等措施,以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作用.【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06【总页数】4页(P157-160)【关键词】土地整治;精准扶贫;案例;岑巩县【作者】彭枫;丁玉娟;吴江芹;彭玉波【作者单位】贵州省土地开发中心,贵州贵阳550004;贵州省第二测绘院,贵州贵阳550004;贵州省岑巩县国土资源局,贵州岑巩557800;贵州省土地开发中心,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发展战略引领下,国土资源部门发挥部门优势,以土地资源为依托,通过树立“土地整治+”理念,拓展土地综合整治的空间和范围,使土地整治逐步成为当前提高耕地产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变土地农业发展方式最为有效的手段[1-3],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助推行业扶贫、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和抓手[4],为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研究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笔者针对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土地整治项目,分析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成效,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土地整治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和展开相关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1 土地整治项目概况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土地整治项目位于天马镇苗落村,为天马镇苗落扶贫生态园辐射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