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合集下载

茶禅

茶禅
பைடு நூலகம்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 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 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 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 它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却对众 生无所求报;反思,它的生存价值(为人疗 身疾、缓解心理压力),也正是通过“无私 让人饮用”这个“牺牲自我”的“机缘”来 体现出来的。因此,饮茶最终可以让众生觉 悟“利他即是利己”
茶是罗汉的自在
• 茶叶经热水之冲泡,荡涤尘嚣,洗净铅华, 无染清净,了断烦恼。茶漏滤出尘渣,流 下自然汁液纯正茶水,象征罗汉诸漏已尽, 证无漏智慧,得法喜禅悦。茶味由浓而淡, 直至无味,诚如万有一空,诸有皆尽。施 茶之道,无有分别,平等对待,提起放下, 心无“他在”,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隐忍
• 茶是忍耐的象征,从采摘、做青、揉捻、 焙火、冲泡,直至最后被喝掉,身经万般 折腾,却能始终隐忍。佛陀涅盘后教化弟 子以戒为师,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 滞于十缠”,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 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于修行。
茶禅
• 茶禅,也叫茶道禅或茶事禅,是指佛教禅 师把茶事活动(或叫茶道)作为参禅悟道 的一种修行法门。
•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禅一味, 却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 境界。
• 禅师观茶 • 在禅师心中,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 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 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 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 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 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茶是菩萨的心肠
• 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和智慧。茶遇水舍身,而成茶饮,供 养世人,就是布施波罗蜜;茶香四溢,犹 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波罗蜜;忍受采摘 揉捻、高温炒焙、开水冲泡,就是忍辱波 罗蜜;助禅去睡,提神益思,就是精进波 罗蜜;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禅定波 罗蜜;行方便法,净心导和,就是智慧波 罗蜜。

中国茶道禅道

中国茶道禅道

中国茶道禅道茶道和禅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为人们带来了宁静与舒适的体验。

茶道以茶为媒介,通过冲泡、品饮、欣赏茶叶的过程,来追求心灵的和谐与宁静;而禅道则通过冥想、冥思、冥听等方式,达到内心平静与觉悟的境界。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茶道和禅道的内涵和实践,以及它们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一、茶道的内涵和实践茶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之美、纯粹之美和高尚之美。

在茶道的实践中,人们会重视仪式感和细节的处理。

从准备茶具、准备水源、清洗茶具到烧水、浸泡茶叶、品味茶汤,每个步骤都需要慢慢而准确地完成。

茶道强调的是对茶叶的敬畏和对宇宙之美的品味。

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内心的宁静。

二、禅道的内涵和实践禅道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它强调的是人们通过冥想和冥思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道的核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人们本来就是佛,通过修炼和觉悟,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平和。

在禅道的实践中,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专心冥想。

通过冥思和冥想,人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绪,抵达内心的宁静,超越生活的琐碎和纷扰。

禅道的实践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灵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茶道和禅道的关联茶道和禅道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首先,在实践上,茶道可以成为禅修的一种方式。

在品味茶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凝神静心,深入思考,达到内在的宁静。

茶道的细致和仪式感有助于人们专注于当下的瞬间,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其次,在理念上,茶道和禅道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道通过茶叶的冲泡和饮用过程表达出对自然之美的崇敬和感恩,而禅道通过冥想的方式与自然相融合,感受宇宙的力量。

茶道和禅道的这种共性使之能够相互补充,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心灵境界。

四、茶道和禅道的意义与影响茶道和禅道对人们的意义与影响很大。

首先,它们都能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喧嚣嘈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疲惫。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

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

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

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

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

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2,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

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

2001年10月19日,参加由中国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州柏林禅寺和韩国佛教春秋社、韩国名一园文化团共同举办的“中韩‘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我作了《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茶禅一味”,与禅茶表演阐释》的发言,论文后在中韩两国杂志分别刊载文章中,我对“茶禅一味”的来由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这次应邀到韩国参加关于“茶禅一味”,的学术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再次深入思考这一智慧概括。

自从研究茶文化以来,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美丽的韩国,犹如思想的火花迸发,我想,如果对“茶禅一味”进行深入的剖析,何尝不是存在三个层面呢?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呈现出婀娜多姿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1.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

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

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

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其时,著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拥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侣从事茶树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

据传,直至康熙、雍正年间普陀佛茶才开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

而九华山佛茶大约也是唐时开始培育出来的。

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当时就被誉为色味俱佳的名茶。

四川蒙山生产的“蒙山茶”,相传最初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所培育。

由于它的极为优异的质地,长期被奉为贡品,又被人们称为“仙茶”。

著名的“乌龙茶”,亦即“武火岩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当地的僧人所培育种植。

喝茶解禅:茶思禅味,浅悟佛理

喝茶解禅:茶思禅味,浅悟佛理

喝茶解禅:茶思禅味,浅悟佛理过河卒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与大地来往,净身于日月之下,吸天地精华,便有了一股灵气,使得枝叶有耀眼之绿,它将自己独置于天地,享受风雨的洗礼,寻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里的泡茶,大部分茶叶都讲究沸水冲泡,如果水温不够,不能够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与香气释放出来,茶叶在沸水不断的冲击碰撞中几浮几沉,这时才可以冲出一杯香气浓郁的好茶。

冲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经历过各种波折与历练,经历过生活与工作的浮沉,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

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

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

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难语。

心源,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

”因此,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禅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禅的哲学意境是相融相通的。

"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

茶道禅心悟人道,墨研词语韵天然,闲茶逸书醉飘香,静心怡情在雨亭。

诗酒禅茶,酒如诗,意浓味烈,茶性却是禅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尽风吹雨沐,吸纳天地精华,待修得气定神闲,而后虽遭火焙水注,通体弥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气韵。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王国维也曾经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至纯至简。

茶艺中的禅意如何通过茶叶体验静心与宁静

茶艺中的禅意如何通过茶叶体验静心与宁静

茶艺中的禅意如何通过茶叶体验静心与宁静茶艺中的禅意:通过茶叶体验静心与宁静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

在中国,茶与禅修密不可分,茶艺中的禅意贯穿于整个茶道的过程。

茶人通过品茗、冲泡茶叶,静心与宁静相互交融,体验内心的平静与澄明。

本文将探讨茶艺中的禅意,以及如何通过茶叶的体验,达到静心与宁静的境界。

一、茶艺与禅修的渊源在古代,茶被视为禅修的辅助工具,有着深厚的禅意内涵。

茶禅一味,本有缘起。

茶与禅的结合始于唐代,当时禅宗弘扬,茶叶的消费也逐渐普及。

禅宗宗匠冲印茶禅心印,将茶与禅修结合,认为品味茶叶能够激发内心的觉知。

中唐时期,禅宗中興,茶禅一味成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二、茶艺中的禅境1. 观・香观香是茶艺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茶水倒入茶杯中,随着茶叶的香气弥漫开来,人们应该借此机会,放空自己的思绪,用心去观察茶汤的颜色、香气的味道,并深入体味其中蕴含的禅意。

香气击中内心,让我们感受到宁静与平和,体验到禅修的愉悦。

2. 味・动品尝茶的过程需要用心去体味每一口茶汤的味道,将身体与心灵与茶汤融为一体。

每一个味觉呈现,都会在心灵上产生一种不同的共鸣。

通过品味茶叶,我们可以体验到味觉的动静转换,进而引导内心的静心与宁静。

3. 神・音茶艺中的神是指沉静的心境,内心的冥想状态。

通过与茶叶的相互感应,以及茶具与茶水的和谐相融,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此时,清脆的茶具声与倒水声,蔚然成为经文的声音,带领我们进入心灵净土。

三、茶叶体验与禅意的结合茶叶的体验是茶艺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茶叶的观赏、冲泡与饮用,我们可以达到内心的静心与宁静。

在茶叶的体验过程中,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禅意的存在。

1. 安静的环境茶叶的体验需要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

寂静的空气、朴素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摆脱外界的纷扰,更容易进入内心的宁静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慢慢聆听茶叶与心灵的对话,感受禅意所带来的宁静与平静。

关于茶的禅意

关于茶的禅意

茶的禅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茶禅一味:茶与禅有着深厚的渊源,茶道与禅道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禅宗中,茶是重要的修行
道具,也是参禅悟道的一种方式。

茶的苦、涩、香、甘等味道,与禅的静、思、悟、寂等境界相呼应,茶禅一味,禅茶一味。

2. 茶的清净:茶的清净与禅的清净相似。

茶的清香、淡雅可以让人心境宁静,而禅的清净则是指心灵的
平静、无尘无染。

通过品茶,可以达到心灵的清净和净化,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3. 茶的悟道:品茶的过程也是参禅悟道的过程。

通过品茶,可以体悟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从而放下
执念,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同时,茶的清淡和禅的简朴也有相通之处,都强调回归自然、简单纯粹的美学。

4. 茶的礼仪:茶道中的礼仪也体现了禅的精神。

泡茶、奉茶、饮茶等环节都需要心静、手稳、神清,这
些要求与禅修的要求不谋而合。

在品茶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他人、谦虚谨慎,这也是禅修中所强调的尊重和谦卑的态度。

综上所述,茶的禅意主要体现在茶禅一味、茶的清净、茶的悟道和茶的礼仪等方面。

通过品茶,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达到心灵的清净和净化,同时也可以体悟禅的境界和智慧。

茶与禅的修行的

茶与禅的修行的

茶与禅的修行的茶与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修行的最佳伴侣。

在禅意与茶香中,沉淀着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而在现代社会中,茶与禅的修行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品茶,如同参禅一般,需要静心、专一,去浮躁,得内心与茶香的融合。

在茶香中,可以体会自然的韵律,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

茶香悠然,人生若此,品茶,便是品味生活。

禅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行。

通过禅茶,可以修身养性,启迪智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禅茶的修行,不仅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精神粮食。

茶禅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茶与禅的修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茶禅的生活,是我们走向更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所以,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茶杯,感受茶与禅的修行吧!让我们一起在茶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修身养性,启迪智慧。

因为,茶与禅的修行,就在你我之间,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茶禅一味,是东方禅修的精髓之一。

茶与禅的修行法义,强调静心、清心、安心,以茶为媒介,以禅修行。

茶香沉稳,禅意深邃,品味茶禅,便是在品味生活中的智慧。

茶禅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

茶禅一味,不仅融入了东方的哲学思想,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在茶禅的修行过程中,通过泡茶、品茶、赏茶,可以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境地。

茶禅让我们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如何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茶禅一味,也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之中。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起伏得失,不妨学学茶禅的精神,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用一颗坦然面对世事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人生的苦乐悲喜。

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茶禅一味,传承了千年的禅意文化。

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佛教崇尚饮茶,有“禅茶一味”之说。

“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

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可以说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茶是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饮料,两者密切相关。

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又说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之药。

它有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不世之功。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健胃和提神。

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

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

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晶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

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不过这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

不若以茶的本性来论说来得贴切:冷静、思索、理智。

这和禅当下得到宁静的思想宗旨也是一致的。

品茶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也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茶去”。

《五灯会元》卷四详细地记叙了此事,说河北赵州(赵县)有一柏林禅寺,寺中有一高僧叫从念禅师,人称赵州。

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答:“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

”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召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便说:“吃茶去”。

茶禅:喝一壶茶,品味半世沧桑

茶禅:喝一壶茶,品味半世沧桑

茶禅:喝一壶茶,品味半世沧桑喝一壶清淡的茶,不论暖和凉,品味半世的沧桑。

写一封简洁的信,不留名和姓,寄去未知的天涯,爱一个平静的人,不问对与错,携手乱世的红尘。

焚一炉好似春风亭园的香,喝一盏远离名利交织的茶,听一首风光无际的曲,做一个静若莲花的人。

过尽漫漫人生,历经磨难坎坷,依旧不改初心。

任凭红尘经事,仍旧婉约静好。

心,与心的距离,在于理解,在于真诚。

水,本清澈,无念;人,本善良,无为;心,本质洁,无心。

人生真的需要一点点禅悟,那种禅悟叫难得糊涂;或许,生命真的需要一点点超脱,那种超脱叫笑傲淡泊。

一壶清茶,两三友人,静坐在室内一角,侃侃大山,在这种冬天,却是一桩幸事!清脆舒缓,听之慈悲入怀。

以茶静心,以禅入定,感觉很舒服。

身如琉璃,禅茶一味,读茶经时突然响起此旋律,瞬间觉得很符合心境,一看曲名,竟然叫“茶佛一味”,真是好巧。

节奏舒缓优美,古琴、萧、琵琶的韵律完美结合,此情此景,慢慢悠长,禪茶一味,心静如水。

“茶禅”,不仅是指饮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而且是“拔无明之荒草,亦能瞻望佛祖之玄风”思想的物化体现,更重要的是人类幻想世界与情感世界的再度拥抱。

佛学讲求“顿悟”,即人的灵感思维。

品茶,是人的感官体验。

从感性的了解,达到创造、创新,经历的是人生跋涉和理念上的参禅。

西山僧援禅品茶三味至言一语道破“僧言灵味宜幽寂”。

既然如此,那么“茶禅”的表现形式—茶道艺术,就显得非同寻常了。

在茶道体系中,人们不仅讲究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的连续和整体性,而且更追求饮茶过程中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箫声,水声,古琴声,沏成一壶茶。

古琴的清透自然,听着的心情也超凡脱俗,这也许就是人生。

如茶起起伏伏,如茶苦涩渐入清淡,直至茶形如水,亦功德圆满,水解身体之渴,茶解心灵所需。

茶中有禅,由世味煎熬,风烟熏染,经清水冲泡,盈盈一波青碧,一酽一淡,知心知性。

茶是一份清闲,亦是一份相知,最难是那个对着吃茶的人,可遇不可求。

我去山涧取泉,竹林扫叶,燃松煮茶,你可愿松下小坐,说点陈年旧话?山根茶树墨绿,小径苍苔幽青,来时,请捎一篮山色云气,溪流清明!。

“茶禅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
喝茶的朋友难免会听到“禅茶一味”这句话。

那么茶禅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茶史上有一个“和尚家风“ 的说法,就是把佛家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

正是在这种背量下,“茶禅一味”之说应运而生。

其意即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品茶成了参禅的前奏,参禅又成了品茶的目的,
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这一禅林法语,又与“吃茶去”的佛家“机锋语”有着内在的联系。

赵州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

禅宗常讲的“平常心”,即“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

禅宗讲的“自悟”,即不假外力,不落理路,全凭自家,若是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片新天地。

后来,禅林中多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

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困,还可以引导人进入空灵虚境。

“茶禅一味”的省悟方法,还传到了日本,并使日本人谙熟其中真味。

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日僧荣西来华,返日本后便将中国禅寺的饮茶方法传给日本僧人,并著《吃茶养生记》。

他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过程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

日僧珠光(公元1502年谢世)来华,就学于著名的克勤禅师。

珠光学成回国,不断弘扬禅茶文化,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之祖”。

总之,“茶禅-味” 源于悠长独特的中国茶文化,其真髓是茶与禅的相通,都重在清远、中和、幽静的意境,饮茶有助于参禅时的冥思、省悟,并让人体味出澄心静虑和超凡脱俗的意蕴。

茶,禅,人生百味是为一味

茶,禅,人生百味是为一味

茶,禅,人生百味是为一味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从物质性的饮品到具有精神性意味的“品茗”。

茶禅文化是将物质通过精神提炼而得到精神层面上的精华,升华了原来自我模糊的生命意识。

在思虑过程中能够静静以茶作为附属物,参照茶味的内在引起自我心理内在的交叉。

当两种层面交叉形成一个点后,碰撞的过程中产生出的火花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化思考。

茶禅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道惟在妙悟,茶道亦在妙悟。

茶道之通于禅道者,亦在于“妙悟”,在于“本色”。

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

其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

茶禅文化的内涵重在修身养性、参禅悟道,传递给人们一种生活理念与价值观。

所谓这种内涵下的茶境就是整体环境互相配合,调动人的“视、听、味、嗅、触”五感。

多维度、立体化的感官互动使参与者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与其现实际遇暂时分离,进入一种纯粹之境、宁静之境、自我之境。

学会破除界限,分离原来的感受,放下自己,认识真正的自己藉由茶,发觉自己,让觉知进入生活。

东方禅茶,一场禅境人生与生活物语的邂逅。

在“一叶一菩提”的禅意中审视内心,寻找到自己与自己的和解之道。

沉浸在由茶道文化传达出的质朴天然、随性自在、静思淡泊的茶境中,让人们在喧嚣的尘世,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本质的归属。

以茶入禅不是重在饮茶,而是重在参悟人生。

茶为禅思的药引,让参禅者消除积淤往、消除昏沉、消除欲望。

茶禅文化重在精神层面的人生领悟,在茶中了悟禅思。

茶禅体现的是生命在心迹中觉悟,让智慧在茶汤里流出,清净自得,洗涤欲望和烦恼。

托杯扶耳,心平气静。

世间滋味,优雅以尝。

轻啜一口,由苦及香,淡淡然乃人生真如,初解甘瓜苦蒂之因。

再啜一口,任之浸漫,叩齿嚼汤,全神以贯注,细细而品味,心则融于其中,恬静,舒适。

待啜饮三杯,热流通身,似热风来袭,掀起波澜,若摧枯拉朽,荡涤污浊,身心俱爽,神态闲逸。

遂觉万般皆可放下,一切尽付随缘。

禅茶茶道中的禅佛意韵

禅茶茶道中的禅佛意韵

禅茶茶道中的禅佛意韵何为禅茶茶道?我们总喜欢说茶论道,煮茶听禅,茶道是文化也是艺术。

禅和茶,都是禅宗文化的一部分。

禅茶中有无穷的奥妙,禅茶茶道更是有禅机的茶道,每一道都蕴含了佛典真悟。

若能心领神会,自能启迪佛性,昭悟佛理。

温一杯茶,了解禅茶茶道,感受禅茶意境之美。

【礼佛:焚香合掌】点燃一支茶香(非茶之香),播放梵乐,此时身心都沉浸在幽雅宁静平和的境界中,可以感悟虚无缥缈的境界,让身心充分平静,攘除烦躁不宁的心绪。

【调息:达摩面壁】达摩面壁说的是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的典故。

饮茶茶客伴随着茶香、听着梵乐,放松情绪,调息顺气,可以佛门七支坐法静坐。

【煮水:丹霞烧佛】此典故出于《祖堂集》卷四。

丹霞天然禅师到慧林寺因天寒劈了佛像烧火取暖被寺中人讥讽,丹霞曰: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

寺人说:这是木头哪里有什么舍利子?丹霞说:那我烧木头又有什么不对呢?寺人无言以对。

心中有佛,自敬畏佛。

【候汤:法海听潮】佛学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江山”。

小中见大,以微晓众。

煮茶候汤时,静听茶水初沸、鼎沸声响,会感悟到“法海潮音,随机普应”。

【洗杯:法轮常转】此典故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

法轮喻指佛法,佛法就代表了日常琐事。

清洗茶杯转动,心中转动的则是佛法。

洗杯是为了不沾纤尘,感悟佛法是为了修心养性。

【烫壶:香汤浴佛】开水烫壶称为香汤浴佛表明佛心常在。

【赏叶:佛祖拈花】此典故出于《五灯会元》卷一。

佛祖在灵山法会上有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用心感悟,借此展示茶叶。

【投茶:菩萨入狱】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王为救度众生和鬼魂,甘愿自下地狱,有一鬼永不成佛。

投茶入壶就好似菩萨入狱,泡出清香甘醇的茶汤如菩萨救度众生。

【冲水:漫天法雨】佛法普度众生,泡茶冲水犹如天降法雨,由壶中升起茶香氤氲,闻之如沐春风,心生善念。

【洗茶:万流归宗】泡茶要洗茶,追求的就是茶叶中没有杂质物。

茶文化|禅茶文化的八个境界

茶文化|禅茶文化的八个境界

茶文化|禅茶文化的八个境界禅茶原本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语,“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有人说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空名头,但是当你真正面对茶,用心去感受茶、冲泡茶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有自己感悟,能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发。

从字面来看:“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互相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烦恼、压力与日俱增,因而近年来,禅修、茶道等传统的解压方式,逐渐兴起,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一丝清风。

但是又有几人能从初入茶道的新人做到回归生活的茶人,需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习茶之路和生活一样,有喜悦、有迷茫、有浮有沉,但最后皆回归于自然。

第一个境界:初入茶道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

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

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

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

更危险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么多干嘛,跟着大师就对了。

儒释道为什么能发扬至今五千年?是因为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发扬光大的。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重归迷茫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

中国茶道禅语

中国茶道禅语

中国茶道禅语中国茶道禅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对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茶道禅语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理解,引导着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茶道禅语,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与教诲。

一、茶与禅的真谛1. 茶为心灵的寄托中国的古人常常用茶作为觅求内心宁静与舒适的媒介。

一杯香茗,使人能够独立无为地坐下来,静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茶道禅语告诉我们,喝茶的过程可以成为一种禅修的方式,通过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远离尘嚣与喧嚣,感受内心的宁静。

2. 自然与和谐的追求茶道禅语教导我们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茶的生长过程需要合适的阳光、土壤和水源,只有与自然和谐共融,茶才能生长得健康与优美。

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够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茶道禅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与幸福。

二、茶道禅语的哲理1. 清心寡欲“心静则善神浮,养神则心静。

”这是茶道禅语中常常出现的一句话。

它意味着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我们才能够体悟到生活的真谛。

当我们心无杂念时,才能真正聆听世界的声音,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茶道禅语教导我们要抛弃浮躁的欲望,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妙。

2. 顺应自然茶道禅语中有一句话叫做“以水为师”。

意思是我们应该像水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

水可以适应自然的变化,寻求自己的流动路径;我们也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变化,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茶道禅语告诉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三、茶道禅语的应用1. 茶艺表现茶道禅语茶道禅语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它还可以通过茶艺来表达出来。

茶道禅语告诉我们,在泡茶的过程中,我们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将心力集中在泡茶的每一个环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通过茶艺,我们可以实践茶道禅语所传达的思想,领悟到茶与禅的融合之美。

中国茶道禅意

中国茶道禅意

中国茶道禅意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茶叶的独特供品、煮茶的仪式和品茶的禅意而闻名于世。

它结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既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

茶道所蕴含的禅意,让我们体验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茶道的禅意,以及茶道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一部分:茶道与禅宗的联系茶道的禅意源于禅宗思想,这种思想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佛教哲学。

禅宗注重内观和体验,追求现实的境界和直接的领悟。

茶道则以简朴、自然的方式展示了这种思想。

茶人处理茶叶的仪式化动作,缓慢而优美,如同禅宗修行者的打坐和行走。

在茶道的过程中,身心合一的状态被唤醒,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当下的美好。

第二部分:茶道的准备与技巧茶道的禅意体现在茶艺的细节之中。

为了展现这种禅意,一场完美的茶道表演需要严格的准备和精湛的技巧。

首先,选择一件雅致的茶具,如紫砂壶或白瓷杯。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冲泡技巧,包括水温、茶叶的量和冲泡时间等。

茶道中注重的是平衡和谐,身心一致,这种技巧不仅要使茶水的味道更好,还要让人们在观赏时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第三部分:茶道的美学价值茶道追求的不仅仅是一杯美味的茶水,更注重整个茶道过程所展现出的审美价值。

从茶艺师选择茶具的方式,到布置茶室的空间格局,都体现了茶道的美学追求。

在茶道的仪式中,只专注于品味茶叶的味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其他艺术元素,如音乐、诗歌和花道,来提升整个茶道体验的美感。

第四部分:茶道的审视内心茶道的基本理念是“茶与自然、茶与心灵的融合”。

茶艺师不仅仅是为客人冲泡一杯茶,更是通过茶道的过程,让人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茶道的禅意使我们拥有了一个逃离喧嚣和繁忙的机会,通过静心品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第五部分:茶道对生活的影响茶道的禅意不仅仅体现在茶道仪式中,它还能够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茶道强调的是现场体验和当下意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茶室最经典的八个字

茶室最经典的八个字

茶室最经典的八个字是"茶禅一味,清净自在"。

这八个字表达了茶室的核心价值观,即通过品茶和静心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茶禅一味,是指茶和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茶可以让人放松身心,感受禅的智慧和境界。

清净自在,则是指茶室的环境应该保持清净和舒适,让人感到自在和放松。

在茶室中,人们可以品味茶的香气和滋味,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联系。

此外,茶室还可以提供一种安静的环境,让人们远离喧嚣和忙碌,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在茶室中,人们还可以学习到一些关于茶的知识和技能,如如何泡茶、如何品尝茶等。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品味茶的美味,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茶的文化和历史。

总之,茶室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场所,它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感受禅的智慧、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习茶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茶禅一味,清净自在"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茶室最经典的描述,它表达了茶室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

在选择茶室时,除了关注环境和氛围外,还应考虑服务质量、茶叶品质、价格等因素。

选择一家可靠的茶室可以更好地体验品茶的乐趣。

此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茶室文化,可以尝试去当地人推荐的热门店铺,体验当地独特的茶室文化氛围。

总之,"茶禅一味,清净自在"这八个字代表了茶室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

无论您是在繁忙的城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一杯好茶和一间温馨的茶室都值得您去寻找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禅的寓意和境界,一起来看看。

茶禅的寓意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 茶道。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

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茶禅一味”的境界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⒈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

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

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

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其时,著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拥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侣从事茶树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

据传,直至康熙、雍正年间普陀佛茶才开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

而九华山佛茶大约也是唐时开始培育出来的。

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当时就被誉为色味俱佳的名茶。

四川蒙山生产的“蒙山茶”,相传最初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所培育。

由于它的极为优异的质地,长期被奉为贡品,又被人们称为“仙茶”。

著名的“乌龙茶”,亦即“武火岩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当地的僧人所培育种植。

据考,此茶在宋元后亦以武夷寺内僧人制作为最佳。

清郭柏苍所著《闽产异录》载:“武夷寺僧多普江人,以茶坪为生。

每寺请泉州人为茶师。

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

由于僧人技艺高超,又把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用不同的工艺分别制成“寿星眉”、“少莲子心”和“风味龙须”三种名茶,使其享有盛誉,经久不衰。

浙江的径山茶,名声极高。

径山为著名茶区,宋政和七年,徽宗赐径山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被唐太宗赐名“国一禅师”的僧人法钦,就在寺院亲植茶树,茶林遍野而茶风亦极盛。

此外,还有唐代荆州玉泉寺附近山洞水边罗生一种野茶,经玉泉寺真公和尚加以曝制,使之“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

李白曾对此茶赞不绝口,称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

(《答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并序》)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僧采制的“水月茶”是现在皖南“屯绿茶”的前身。

在明降庆年间,僧大方制茶技法精妙,因而名扬四海,人称“大方茶”此茶流传至今,改名为“碧螺春茶”。

还有浙江云和县惠明寺僧人种制的“惠明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亦是当地著名的佛茶。

而“罗汉供茶”原由浙江天台山佛寺所供;“香林茶”则初为杭州法镜寺所供;“云雾茶”最早也是江西庐山、云居山及安徽黄山的寺院僧众培育或加下制作出来的闻名遐迩的好茶。

总之,在由江西创辟“农禅并重”的风尚佛教僧众的种植茶树与茶叶制作加工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长期的精心劳作,毕竟成就了茶业界繁荣,制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名贵茶叶。

正因为如此,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唐宋时的禅寺,多建造在高山峻岭之中,僧人禅师往往时节一到便制茶。

茶成了文人进入佛寺进行各类活动的最好中介,而僧人也是以茶来敬客,这成为唐宋时一派独特的文化气象。

⒉饮茶与坐禅佛教僧众坐禅饮茶的文字可追溯到晋代。

《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唐代陆羽曾在寺院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丛林(佛教僧众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终使僧人饮茶成风,有的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饭后三碗茶”成为禅寺“和尚家风” 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了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

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就记载了山僧种茶、采茶、炒制及沏饮香茶的情景。

饮茶为禅寺制度之一,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⒊茶事活动与禅宗仪礼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

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由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旱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

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旱发生于药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开始便与禅门最基本的工夫---禅定结合在一块。

而禅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连最富神秘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场合也无法离开茶。

实际上,佛教禅宗不仅对中国的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的制作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由于禅茶精神对整个中国茶文化的渗透与普及,人人提高了茶文化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首先体现在佛教茶文化的每一环节内。

由此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品味也大大提高,可见禅宗的功劳之大。

的确,禅僧高士能悟得禅理、茶性之间个中之味,与其本身的修养及其美学境界有关。

他们注重精神追求,淡泊物质享受和功利名份。

这是他们得以保持那份清纯心境,以随时进入艺术境界的前提。

因而,“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的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大自然的精英,换来脑清意爽生出一缕缕佛国美景。

”(梁子《中国唐宋茶道》)这是一种纯粹的美的意境。

佛教对各类“行茶仪式”的美学升华,一方面是山于茶事活动的普遍展开,场所日益增多,交流传播日益广泛,因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又因出现了一些精益求精又热心茶道的禅僧。

此外,茶器的日益精良,也必然地推动着这一美学化的进程。

那一套套顺应佛教仪轨的茶道形式——寺院茶礼,正是适应禅僧们的集体生活而必然形成的严格要求。

第二重境界:“茶禅一味”与开悟顿悟的相通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

在禅林公案中,茶与佛教的开悟顿悟相通达,终于发生了根木性的转变。

⒈“吃茶去”中禅意深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禅一味”作为固定词组的成型有一个发展过程。

这一禅林法语与“吃茶去”的佛家机锋语有着内在的联系。

“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从谂,由于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

”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他说:“老僧半句也无。

”关于“吃茶去”这一公案,《五灯会元》卷四有较详细的记载:一人新到赵州禅院,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

”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

”师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赵州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据说,一落入妄想分辨,就与本性不相应了。

茶与禅渊源深长,“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

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个字,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营养丰富的茶是僧侣们的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而是在讲述佛教的观念,暗藏了许多禅机,成为禅林法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

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

这对禅宗,对茶文化,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头戏。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逐渐形成的茶文化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兴盛及禅悟之法的流行。

2、饮茶与开悟自从谂禅师开启以茶入悟的法门之后,丛林中多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

例如,杨歧方会,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败将不斩,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

”又如,僧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不将语默对,来审将甚么对?”义存答:“吃茶去。

”再如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拈起茶盏。

还有,人称“百丈(道恒)有三诀:吃茶、珍重、歇、”(均载《五灯会元》)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法师祖珍和尚为僧徒开讲说:“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云恁么说了,你若不会,则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这里更有什么用处,各各归寮吃茶去。

”(《石堂揭语》)。

清代杨悼《游牟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云:“赵州茶热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

”至今杭州龙井附近,悬有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

”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睡,还是引导进入空灵虚境的手段。

无怪乎,中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1989年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