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初步构建与实践

合集下载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全员育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 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知名人士、 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武友德
一、“三全育人”体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 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思政厅函〔2018〕 15号)
委托部分高校从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 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 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 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 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 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 成效上,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 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 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 体系。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具体举措: 家庭层面: 建立班级家长QQ群。 制定定期联系制度,有记录,要考核。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全员育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 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知名人士、 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网络育人。强化各级网站建设,宣传正能量,制定考核办法,纳入系部考核。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在整体上构建起系统完备、运转顺畅、效果显著的
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九大体系
实践育人体系,不 断 促 进 第 一 课 堂 专 业 知 识 教 育
一起,实现一体化育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高
与第二课堂综合 素 质 拓 展 的 有 机 结 合,推 动 实 践
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内在包含着众多内
发展的过程,作为 对 学 生 成 长 施 加 重 要 影 响 的 教
育人放在更大的 时 代 背 景 下 进 行 考 量、更 清 晰 的
育体系同样是一个不断开放、动态调整的体系,实
育人目标下进行 完 备、更 有 效 的 育 人 方 法 下 进 行
践育人体系作为 教 育 体 系 的 一 个 子 体 系,对 学 生
校在实践育人内 容 方 面 有 着 诸 如 调 查 访 问、生 产
二、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多样形式、
多种类型的分 层 分 类 的 实 践 育 人 活 动 方 式.[3]但
当前高 校 实 践 育 人 体 系 的 建 设 已 经 初 具 成
是在开展实践教 育 活 动 前,第 一 课 堂 实 践 知 识 教
2018)
02 0047 03
2017 年底,教 育 部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质 量
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 式 提 出 要 构 建 实 践 育 人 质
握实 践 育 人 的 原 则、方 式、内 容 基 础 上,努 力 实 现
量提升 体 系. 实 践 育 人 体 系 将 与 课 程、科 研、文
探索.在具体落实上进行逐层分解,科学指导,把
施加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遵循这一属性.随着时代
实践育人的总目标通过多方配合,多种方式、多样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

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一、概述“三全育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回应,又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

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倡导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形成育人合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元化的教育场景,要求各类课程、活动、服务均蕴含育人功能,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确保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全过程育人:主张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周期,关注其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阶段实施育人,还要在新生引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隐性教育环节下功夫,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得到有机融入和深度融合。

全员育人:倡导所有教职员工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引路人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校友、企业导师等也都应承担起育人职责,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效性。

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育人目标、路径和评价机制,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确保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网络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实践

网络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实践

网络视角下高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实践①段虹伶(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湖南益阳413000)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1]。

网络育人指高校教师以网络为中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学生咨询工作和全员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来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3]。

利用网络的时代机遇,将网络与心理健康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创建的“真真学堂”网络工作室,以网络心理育人为切入点,对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构建了新体系,打破传统线下教育的局限性。

“真真学堂”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运营,利用网络发展来打造的心理育人平台。

一、网络心理育人体系的意义网络是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新平台、新视角,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健康知识和认知评价的时候,就可能会在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上获取不可靠的信息。

另外,高校在网络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设比较落后,导致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的内容过于片面。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随着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新的心理育人方式。

“真真学堂”网络工作室,是一种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与心理育人相结合的育人形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将心理育人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工作。

“真真学堂”可以增强网络心理育人的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将育心育德作为最终目标,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其成长成才。

(一)运用网络媒体平台,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以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媒体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网络化的发展与创新,利用网络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按传统教学方式会渐渐落后于时代,所以必须优化教学方式,重视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体·两翼·三驱”新时代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体·两翼·三驱”新时代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体·两翼·三驱”新时代网络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校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构建“多维协同、内生驱动”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模式主体为育人同心同向圆,具有三大特点:多维协同的工作体系。

理念维度,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思政工作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目标维度,推进三全育人,聚焦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深度”;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调、学科建设、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效度”;聚焦课程思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等“关键领域”,着力提升思政工作的“广度”。

方法维度,遵循“育人导向、价值引领”“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多维协同、形成合力”四大原则,统筹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育人工作合力。

路径维度,着重“一体化推进、项目化推行、协同化推动、制度化推深、精品化推广”五化行动,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实施维度,着力“强基铸魂、五育并举、制度创新、师德引领、平台建设、质量提升”六大工程,充分发掘各项工作蕴含的育人元素,并将其融入学校治理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

保障维度,加强“党的领导、制度设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安排、条件建设、文化浸润”七项保障,提供强力支撑。

通过多维协同,能有效联结汇聚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解决“全程育人不能有效衔接贯通,全方位育人缺乏协同联动”等问题。

内生驱动的动力机制。

通过“内驱外推”持续激发各育人主体内生动力。

“内驱”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凝聚共识、明确责任,使各主体自觉发挥育人效应;“外推”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强化育人价值导向,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各主体的育人行动。

采用“内驱外推”激励与鞭策并用的举措,引导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共识、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红线的思想共识、遵循“三全育人”鲜明导向的行动共识,形成全员育人的系统合力。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系统阐述,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分析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接着,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高校在“三全育人”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的提出与实践,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同时还吸收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中,这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实践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人民性。

这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高校育人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教育逐渐成为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高校中朋辈教育的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师生关系不够平等等。

有必要对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朋辈教育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育人体系构建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朋辈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朋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机制,为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朋辈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朋辈教育”,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教学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朋辈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深入研究和实践“朋辈教育”的意义重大,对于推动高校育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 正文2.1 “朋辈教育”的定义和特点“朋辈教育”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和培养的过程。

在高校育人中,“朋辈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性和互动性:朋辈之间处于同一层次,相对于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具平等性,学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和帮助,促进了互动和交流。

2. 可持续性和连续性:朋辈关系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会伴随着学生,因此可以建立长期的支持和帮助体系,提高了育人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3. 共享资源和经验: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优势和经验,通过朋辈教育可以让这些资源得以共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24  收稿日期:2023-09-23 作者简介:齐旭旺(1991-),男,特聘副研究员,在读博士㊂主要从事高等教育㊁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㊁劳动教育研究㊂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自媒体时代我国青年网络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解与应对研究(23YJA710014);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拔尖人才培育项目□教育教学研究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探究齐旭旺(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 要:高校网络育人旨在依托网络育人平台,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㊂高校要切实发挥网络育人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需要构建网络育人提质增效的机制,加强对网络育人效果的测评和监督,探索网络育人成效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制定一套体系结构合理㊁指标分配科学㊁操作运行规范㊁实践效果良好的网络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㊂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2-0152-06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arenting Mechanism and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QI Xu -wang(Institute of Knowledge &Value Sciences /College of Philosophy Law &Political Scienc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Network parenting in universities aims at relying on the network parenting platform to educate and cultivate collegestudents using network resources in an organized,purposeful and planned manner.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xert the efficacy of network parenting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universities need to establish mechanisms to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of network education outcomes,explor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etwork education,and develop a set of well-structured,scientifically allocated,op⁃erationally standardized,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network education outcomes. Key words :network parenting in universities;mechanism;effect evaluation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育人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㊂建立高效㊁顺畅的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㊂高校网络育人的效果评价是以网络生态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依据一定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和准则,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实施判断,从而实现高校网络育人的可持续发展㊂一㊁高校网络育人的机制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与协作㊂构建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㊁激励机制㊁保障机制和法律机制,有助于实现对网络育人工作的科学领导㊁组织和实施,保障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提高网络育人水平,促进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㊂(一)高校网络育人的领导机制高校网络育人是一种高水平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平台㊁载体种类多,如校园融媒体平台㊁官方微博账号㊁官方抖音账号㊁百度贴吧等等㊂它们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会因为不能与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㊁校园文化㊁专业特色等结合,从而暴露出同质化㊁协调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效果㊂想要解决网络育人中管理和组织带来的难题,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㊁让广大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网络育人活动中,就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建立领导机制㊂领导机制,也就是高校网络育人要有专门领导负总责,有专门的领导负责网络育人的主要工作,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建立指挥有力㊁分工明确㊁措施得力的有机完整的科学领导管理机制㊂开展高校网络育人活动,依赖于高校党政领导㊁学院领导㊁教师及大学生等共同参与,各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㊁制约的关系决定着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㊂所以,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的三级领导机制㊂高校党委领导牵头建立网络育人组织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为大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提供领导支持㊁政策支撑及物质支援,为学生的网络教育活动提供坚强的后盾㊂学生所在院系选派一名领导负责与上级的校领导协调工作,负责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和联络,并负责对自己学院学生对网络育人工作进行督促㊁协调和指导,规范网络育人活动㊂各学科教研室老师也要参与指导及亲自参与到网络育人活动中,参与指导的意义在于使网络育人活动能按照预期的目的进行,把握网络育人活动的第一手真实材料,并能及时更新不合时宜的决策,避免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失去正确的方向,因为离开有目的的塑造,离开人才培养规划的引导,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㊂高校作为育人工作的主体,应当遵循育人规律,在育人目标制定及实现的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分工明确㊁互相协作㊁层层负责的三级领导机制,必将为大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㊂(二)高校网络育人的激励机制高校网络育人活动,是有组织㊁有目标㊁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要在做好政策导向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㊂ 激励的作用对象是人且只能是人,激励只有作用在人身上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㊂”[1]176高校的激励机制既要同大学生发展需求与具体的网络育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注重对管理部门及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建设,形成从上到下的完整体系㊂这样以奖励机制建设入手,既能保证网络育人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又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教师的工作热情㊂针对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一方面,对学生来讲,学生是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主要受益人,他们的学习热情决定着育人的成效,对他们全方位激励,意义重大㊂高校要将网络育人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并计入学分㊂在网络育人内容㊁时间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制度,进行定期考核㊂对成绩优异㊁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㊂对不达标的学生要给予批评,在专职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然后再次给予机会参加考核㊂设置专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有意识地树立学生榜样,对大学生进行引导㊂另一方面,对教师群体来讲,教师的激励机制是要激发教师工作热情㊂首先是必要的物质激励㊂物质激励是最直接㊁有效的激励方式㊂高校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对网络育人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参加网络育人工作的领导干部㊁教师等的指导活动计入工作量,发放相应的课时费和业绩酬劳㊂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竞争激励,网络育人工作要同教师职称评定㊁评优评先㊁年度工作考核等挂钩,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压力是前行的动力㊂通过竞争方式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网络育人活动的积极性㊂通过激励,目的也是为了提升育人质量,唤醒教师使命,还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有为的指导教师队伍,便于总结经验,推动网络育人活动向纵深发展㊂(三)高校网络育人的保障机制高校网络育人载体㊁育人平台是高校整合资源,是学生接受网络教育的重要场所㊂健康的㊁稳定的网络育人载体㊁育人平台能够使网络育人活动规范化㊁科学化㊁制度化㊁规模化,同时也有利于网络育人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网络育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有针对性地㊁持久有效地开展网络育人活动的保障㊂为促使高校网络育人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必须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包括资金保障㊁安全保障等㊂资金保障方面㊂资金是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基础,没有物质经费的保障,育人活动只能流于形式㊂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经费制度,加强政策导向㊂对网络育人教育要在教学经费中留出专项资金,实行按需设项原则项目化运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开展育人活动,确保取得实效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重点投入一些有特色㊁易实施㊁参与面广的网络育人活动㊂这样,帮助高校间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育人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育人百花齐放㊂安全保障方面㊂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育人安全保障机制是组织大学生网络育人的重要一环㊂我国首部关于网络安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201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㊂相比于我国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来讲,起步较晚㊂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网络突发状况给网络安全治理增加了难度㊂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㊂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㊂”[2]15只有维护好网络安全,大学生的发展才能有保障,所以网络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㊂高校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学工处㊁教务处㊁网络信息处㊁保卫处等协同配合的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㊂提前制定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加强网络监管建设,汇集专兼职网络监管队伍来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置网上的不良信息,有效开展网上的思想引导和舆论引导,推动高校形成良好的安全保障机制㊂(四)高校网络育人的法律机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新型媒体以流量㊁盈利为目的,在网络上传播不实㊁不当的信息,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加剧,使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㊂习近平指出: 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㊂”[3]74因此,为应对网络形势的新变化和挑战,党政机关等部门应该以网络强国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构筑网络制度管理,保证政府在网络管理上有章可循㊁有法可依㊂也就351 第2期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探究是说,政府的网络治理必须制度化,建立相关的法律机制㊂网络治理规范有力,也能确保高校网络育人能在互利互信的和谐氛围中进行㊂为确保网络的良性发展,维护国家安全㊁公共利益及个人安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㊁行政法规㊁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㊂我国首部关于网络安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201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㊂相比于我国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来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标志着个人信息安全㊁网络安全被纳入国家立法规划,开始初步形成网络安全立法的体系㊂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高等学校㊁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㊁行业标准的制定㊂国家倡导诚实守信㊁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㊂为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教育部办公厅成立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且印发‘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㊂目前,我国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1条㊁部门规章216条,党内法规制度5条㊁团体规定1条㊁行业规定19条㊂①这些法律㊁行政法规㊁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对网络上的言行和行为作出了规定和约束,弥补了网络制度的一些不足,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㊂但为保障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纵深发展仍需要继续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将网络不法分子关进制度的牢笼㊂二、高校网络育人效果评价内容高校网络育人评价内容是育人效果评价的核心,应涉及网络育人的全过程及育人价值㊂在马克思看来, 对事物㊁现实㊁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㊂”[4]499评价内容只局限为育人客体,那么就会陷入到马克思所论述的旧唯物主义机械直观的认识论㊂也就是说,没有主体所发动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就谈不上客体㊂因此,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高校网络育人活动主体,还包括高校网络育人客体及育人载体,也就是高校网络育人的全过程㊂同时,高校网络育人评价的内容还有育人价值㊂对高校网络育人价值进行综合判断是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㊂高校网络育人虽着眼于网络社会,但它还要立足现实社会㊂将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纳入评价内容,就是考察网络育人活动是否能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㊂具体来说,高校网络育人效果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㊁对育人客体的评价㊁对育人载体的评价三个方面㊂(一)对高校网络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对高校网络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包括对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的评价㊁对育人工作者的评价㊁对育人过程的评价㊂对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的评价㊂高校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团队担负网络育人工作的重大决策与指挥领导的责任,对网络育人工作起着主导作用㊂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制定总体规划㊁目标定位,建立工作机制㊁管理制度,能够统筹大局,保障网络育人整个工作体系正常有效运行㊂对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的评价应该包括:团队结构是否合理,内部分工是否明确,权责是否分明;团队成员政治是否可靠,知识是否丰富,理论是否过硬,网络技术是否娴熟;团队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网络育人目标及规划,是否制定了管理监督及安全保障制度㊂只有保障高校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团队工作科学合理,网络育人工作才能顺利进行㊂对育人工作者的评价㊂高校育人工作者以网络为平台,在把握高校学生发展要求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依照网络传播特点及规律,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㊂这就决定了高校育人工作者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 软”能力㊂ 软”能力即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㊂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 硬”能力, 硬”能力即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网络智慧教学工具的能力㊂这决定了对高校育人工作者的评价要从高校育人工作者具备的 软”能力和 硬”能力两方面进行㊂不难发现,评价传统育人工作者与网络育人工作者时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区别在于对网络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上㊂评价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要着重对其是否能熟练使用智慧教学工具,能否深度挖掘网络教学平台各项功能,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素养如何,能否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网络动态,能否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学效果㊂对育人过程的评价㊂育人过程是高校网络育人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㊂评价育人过程主要包括育人计划㊁育人实施两个方面㊂一方面,评价育人计划是否科学㊂科学的育人计划要同目标相契合,以培养目标为指向,计划周到㊁有效且切实可行,并尊重高校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方向㊂另一方面,评价育人实施是否扎实㊂包括对育人计划的落实和执行㊁各环节步骤的衔接是否合理有序㊂育人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依计划实施中能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两点论”与 重点论”的统一,既全面地看问题,又能看主流㊁大势㊁发展趋势,根据受教育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而灵活变动㊂(二)对高校网络育人客体的评价高校网络育人客体与育人主体是不可分的,没有育人主体发动的实践活动作用就谈不上育人客体㊂在一定意义上讲,育人客体只有在与育人主体发生关系时,才能称之为育人客体㊂但是,这不是说育人客体是以育人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指育人客体是不依赖于育人主体而独立存在㊂也就是说,作为育人客体一方面要与育人主体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又不依赖于育人主体而独立存在㊂高校网络育人客体主要指在校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对其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育人客体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评价育人客体的知识接受和应用能力㊂对育人客体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㊂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育人客体,在接受网络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是育人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㊂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时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否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诱惑,能否依照网络秩序,规范言行㊂对育人客体知识接受和应用能力的评价㊂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能否营造浓郁的网络学习氛围,能否利用互联网打45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造的教育平台深入学习理论知识㊂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增加,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进行评价㊂此外,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能否把自己视为社会中的一员,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与政治生活,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㊂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自己而学习,则与动物各自觅食没有区别㊂(三)对高校网络育人载体的评价高校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利用互联网平台多种多样的载体开展网络教育,有助于开辟高校育人新思路,增强育人内容吸引力,提升育人质量,助力高校在网络时代的育人发展㊂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播不仅发生在大学课堂上的讲授过程中,在自由㊁平等㊁开放的网络育人载体中,也同样可以完成知识学习任务和价值观的塑造㊂高校网络育人载体是连结育人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常见的有:高校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㊁学校部门机构和院系师生运营的公众号㊁学生会和社团公众号)㊁高校官方微博㊁B站和抖音等视频平台㊁雨课堂等㊂对这些网络育人载体的评价主要从它们的育人内容㊁风格设计㊁技术性能三个方面㊂对育人载体内容的评价㊂网络育人载体内容的创新性㊁丰富性㊁系统性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㊂综观目前国内高校众多的育人载体,在内容和主题选定上十分相似,且呈现周期性的固化,拥有清晰定位的载体较少㊂网络育人载体最为基础的部分是拥有清晰的工作定位,这样才可以保证载体产出的内容与育人目标一致,符合育人载体的初衷㊂评价育人载体内容,一是评判载体内容是否重视对核心内容的创新,避免了同质化㊂二是评判载体内容是否在内容表达时诙谐幽默㊁生动活泼,是否运用了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㊂三是评判载体内容的切入角度是否有创新,能否适度开源㊁提高嗅觉,是否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切入㊂对育人载体风格设计的评价㊂高校网络育人载体风格设计的与众不同,能快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当前各大高校内的网络育人载体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少之又少㊂对风格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栏目设计㊁呈现形式两个方面㊂一方面,对栏目设计的评价㊂这要看栏目的设计是否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在设计时分类既综合全面而又能突出育人载体的主题㊂并且,栏目导航是否清晰㊁合理,能带给大学生好的学习体验㊂另一方面,对呈现形式的评价㊂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㊂呈现形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和服务于内容;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形式则具有可变性,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㊂”[5]127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㊂评价呈现形式,要判断高校网络育人载体能否运用视频音像等技术呈现激起大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是否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㊂不能只注重内容,忽视形式;不能忽视内容,夸大形式㊂对育人载体技术性能的评价㊂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网络技术予以支撑,是网络育人最大的 命门”㊂所以,对育人载体技术性能的评价是高校网络育人评价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㊂对育人载体技术性能的评价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评价㊁载体开发和运营团队的评价两个方面㊂一方面,对硬件设施建设评价㊂网络育人要保证网络硬件系统的良性运作, 就要在资金㊁设备㊁技术的支持下,制定系统的㊁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并稳步推进㊂”[6]163以此来保障网络育人载体的安全性㊁可靠性和稳定性㊂在评价育人载体的硬件设施建设时,要判断网络系统是否安全㊁网络运行是否可靠和稳定㊁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等㊂另一方面,对育人载体开发和运营团队的评价㊂高校网络育人载体对技术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㊂目前,许多校内网络载体的运营者中多是由学生担任㊂虽然学生有热情㊁有想法㊁有激情,但时间精力有限,对网络的开发技术生疏,对运营管理方式不成熟㊂这就决定了需要构建高素质的育人载体的开发和运营团队㊂评价育人载体开发和运营团队,要判断团队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是否能满足育人载体智能化㊁个性化的需求,判断团队运营管理方式和运营激励机制是否成熟,是否能保持载体维持在更高的更新频率并维持热度,能否提升网络载体的用户黏度,扩大网络育人载体的影响力㊂高校网络育人效果评价内容框架图三、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方法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方法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为达到评价目的而采用的基本手段㊂评价过程是由多种评价方法共同演绎的,评价目的也是多维的,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方法的多样性㊂为实现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应从网络育人活动的规律和效果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㊂(一)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定性评价方法㊂定性评价方法是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及性质进行观察㊁分析㊁描述㊁综合㊁鉴别和确认,也就是通过哲学思辨㊁语言描述㊁逻辑分析等方式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㊂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对评价客体的完整认识㊂高校网络育人的定性评价是指在网络育人过程中,评价主体收集非数量化信息,通过文字㊁符号等描述性方式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各种特质进行全面揭示,作出价值判断㊂高校网络育人定性评价的常见方法主要是访谈法和文献法㊂访谈法是指通过与评价对象进行谈话来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㊂评价主体利用谈话双向互动的特点,获得丰富深层次的评价信息㊂在收集高校网络育人的制度建设㊁教育教学和条件保证等信息时可以采用访谈法㊂但是,访谈法的缺点是访谈效果容易受访谈者的价值观及知识素养的直接影551 第2期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育人体系,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是指在高校教育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

这种育人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首先阐述了“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了高校在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框架,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高校育人理念的创新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发展“五育并举”是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素质提升。

这一理念内涵丰富,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价值。

德育是“五育并举”中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更强调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和道德行为。

智育则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创新能力。

体育则强调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精神。

美育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

劳动教育则强调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ppt课件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ppt课件

全过 程育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三全育人
全员 育人
三全 育人
全方位 育人
一、“三全育人”体系
全员育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 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 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 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知 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三全育人
全员 育人
三全 育人
全方位 育人
二、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 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在毕业条件中设置“素质 拓展学分”、“公选学分”等。
课程育人。强力推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建立了相关的评价体 系。
具体举措: 社会层面: 建立校外辅导员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辅导员或班级导师。 每年举办“感恩母校行,与学弟学妹手牵手共筑中国梦”大型活动。 在学社顶岗实习单位建立党小组,形成双考察、双汇报制度。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全员育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 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知名人士、 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科研育人。制定了“学生进项目”,担任教师科研项目助手的机制,推行积分 制,认定学分;鼓励学生创造发明,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如:学生取得专利、 发表学术论文、创业等计相应学分,可以作为公选课学分。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ppt课件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ppt课件
网络育人。强化各级网站建设,宣传正能量,制定考核办法,纳入系部考核。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心理育人。强化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剧大赛等,纳入班级考核管理。 管理育人。形成《学生管理制度》,强化课堂管理、寝室管理、学籍管理 等。 服务育人。形成“服务体系”,制定各教辅部门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教学、 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服务意识提升,强调如何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服务育人。 资助育人。制定《资助育人管理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开展资助 评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所有得到资助的同学必须写出感言,同时大力宣传获 得资助的学生感人事迹。 组织育人。建立“五维一体”的党员发展体系,要求所有学生党员要在班级 中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同学,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科研育人。制定了“学生进项目”,担任教师科研项目助手的机制,推行积分 制,认定学分;鼓励学生创造发明,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如:学生取得专利、发 表学术论文、创业等计相应学分,可以作为公选课学分。
实践育人。鼓励学生参加大赛、社会实践活动,推行积分制,取得16个积分, 记一个素质拓展学分。
文化育人。推进校园文化、系部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教室及实训场 所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建设考核体系,纳入班级工作考核和系部考核。
专业建课设程与思课政程开发
.
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三全育人体系构建
全员育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 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知名人士、 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具体举措: 学校层面: 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素质拓展领导小组”。 推行了“双导师制”。即每一个班配备了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班 级导师由学校的中层党政管理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强调图书馆工作人员、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明确育人职责,如 何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服务育人工作。 “两课”专业教师,推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施全课程育 人制度,制定课程评价体系,考核课程育人质量。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一、本文概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教育质量,高校需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高校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同时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育人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首先对“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和成效。

对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提升。

而“三全育人”理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它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成长。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一、“朋辈教育”概述所谓“朋辈教育”,即指学生之间相互传授知识、技能或者价值观念等。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可以通过和同龄人的交流互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互助性:在“朋辈教育”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这种互助不仅仅是在学习上,还可以是在生活上、情感上等方面。

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关系。

2. 同侪性:“朋辈教育”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师生关系。

学生可以在和同龄人的交流中更容易获得共鸣和认同。

3. 自主性:在“朋辈教育”中,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这种自主性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前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中,可以借鉴“朋辈教育”的模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1. 强化学生自治: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决策中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

2. 推行“结对子”制度:每个学生可以有一个老一点的“结对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也可以有一个小一点的“结对子”,在教育和关爱上给予关心和照顾。

3. 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学习小组,可以根据兴趣爱好、专业方向等不同特点来组织学习小组,相互学习、相互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

4.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创新项目,让学生自主组织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构建,可以逐步形成一种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使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而是在整个校园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成长。

在高校中,实践研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实践活动:举办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创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锻炼。

2. 育人案例研究:搜集一些成功的“朋辈教育”案例,研究它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分析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种教育模式。

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优化

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优化
好的网络环境。
05
CATALOGUE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优化实践与案例分析
实践一:某高校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01
资源整合
该校全面梳理校内外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各类在线课程、教学资料、
学术研究成果等,并进行系统分类和标签化,以方便师生快速准确地找
到所需资源。
02
资源共享
通过搭建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同时,
积极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资源交换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
更高质量的学习材料。
03
技术支持
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力量,优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的性能,确保资源
的高效搜索、快速下载和稳定存储。
实践二: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教育内容创新
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需求, 定期更新教育内容,确保教育与时代同行。
素养课程设计
设计涵盖网络知识、网络技能、 网络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帮 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网络世界
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方法。
实践活动组织
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网络实践活动 ,如网络安全竞赛、网络创新创 业大赛等,提高学生在实际网络 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心理辅导
针对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能出现 的心理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 暴力等,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和 支持,确保学生健康、理性地使
问题原因分析
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顶层 设计和统筹规划尚不完善 ,导致资源整合不足。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育 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 不足,缺乏创新精神。
技术支持不足
在网络育人体系的建设过 程中,技术支持和投入尚 不充分,制约体系优化和 升级。

协同·贯通·融合 育人体系构建与 实践

协同·贯通·融合 育人体系构建与 实践

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

构建协同、贯通、融合的育人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1.1 协同育人的概念协同育人是指教育中各个环节之间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协力完成育人工作的过程。

它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育人网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成长支持。

1.2 贯通育人的要求贯通育人是指教育活动中,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能够形成有机的整体。

贯通育人要求教育者跳出学科条条框框,注重知识的通联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融合育人的意义融合育人是指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融合育人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发挥潜能、实现自我。

三、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的实践案例2.1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乡村教育中,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合作,通过设立“亲子课堂”、“农村实践基地”等活动,让家长、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模式。

2.2 跨学科教育的贯通实践某中学将“探究性学习”纳入每个科目的教学中,通过跨学科整合,让学生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2.3 融合特殊教育的实践探索某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措施,针对每位学生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协同、贯通、融合育人体系。

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壁垒”,形成良性互动的育人网络。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人们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希望通过一种更加平等和互助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教育”逐渐成为高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朋辈教育”的概念、特点、优势以及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二、朋辈教育的概念与特点对于“朋辈教育”的概念和特点需要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义。

朋辈教育是指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间的平等性和互助性,是一种在同龄人之间进行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教育模式。

朋辈教育的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学习,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化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朋辈教育常常体现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实习团队等各种社交和学习活动中。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和领导力。

朋辈教育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全面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朋辈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朋辈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同时也需要与他人合作,协调和沟通,这种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朋辈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

在朋辈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激发出新的思维和创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基于“朋辈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而且也需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初步构建与实践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初步构建与实践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初步构建与实践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高校网络平台正在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实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现状、存在问题和应对之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现状
网络育人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育人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意味着高校将教育教学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育人服务。

目前,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高校逐渐完善了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源。

高校通过建设学生服务平台和校园网络社区,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多样化的育人服务。

尽管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不及时,影响了网络育人体系的正常运行。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建设的理念和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前瞻性,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育人需求。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不足。

这些问题对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校还应不断优化网络育人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升网络育人体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满意度。

通过上述应对之策,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技术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和便捷的育人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圈3全3育”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3圈3全3育”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3圈3全3育”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和多元化。

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时候,高校思政育人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针对这样的背景,各高校也在不断加强“3圈3全3育”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3圈”指的是学生“自我圈”、“人际圈”和“社会圈”,即从个人、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教育。

具体地说,“自我圈”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个人内在层面的教育;“人际圈”则是指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互助精神等,这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社会交往技能;“社会圈”则是指对国家社会、现实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认识。

“3全”指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即思政育人教育要全员参与、全程推进,并在全方位的教育平台上实现思政育人教育目标。

全员参与意味着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承担思政育人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思政育人的过程中来,形成全员教育全员育人的氛围。

全程推进则要求思政育人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还要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

全方位教育要求思政育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层面,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实践。

“3育”指的是智育、体育和德育,即思政育人教育要囊括学生的认知发展、身体健康和道德修养。

智育是思政育人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结构的构建。

体育则是指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是思政育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则是指道德修养的培养,是思政育人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也面临许多的挑战。

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的转型问题,因为许多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等。

此外,高校需要注重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和实践的落实,实行科学的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使思政育人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有效的管理,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初步构建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高校教育已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网络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尝试对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初步构建和实践进行阐述。

1. 建立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平台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初步构建,首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这包括建立在线课堂、网络图书馆、学术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机会。

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APP应用,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

2. 打造个性化的网络育人环境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打造个性化的网络育人环境,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指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 强化网络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还需要强化网络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网络教育师资力量。

这样才能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效。

4. 健全网络育人评价体系
健全网络育人评价体系,是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和辅导。

1. 实施网络素质教育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实施网络素质教育。

通过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网络素质和信息素养。

2. 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实践中,可以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开设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促进网络志愿服务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网络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建立学生志
愿团队、开展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实践中,需要加强对网络育人的监督和评价工作。

建立完善的网
络育人档案管理体系,定期进行网络育人工作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
效措施加以改进。

三、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意义与挑战
1. 意义
构建和实施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提供更多元化的
学习途径和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

网络育人体系还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教育朝着更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 挑战
构建和实施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如何保证网络育人的质量和
效果,如何保护学生的网络安全和隐私,如何保证网络育人的公平和公正。

由于网络技术
的快速发展和变化,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保持适应社会和学生需求
的能力。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实践,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
教育向创新、开放和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举措。

相信通过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实践,必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