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细胞活化以及损伤的重要标志物。

血液循环中的vWF基本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活化或损伤,血浆vWF水平会明显上升。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vWF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众多关于vWF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认为vWF水平可能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程度,也与相关的动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多数研究支持vWF水平和冠心病之间有相关性,高vWF水平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监测vWF的水平可以判断高凝状态,评估冠心病的不良事件以及预后,可以对治疗以及药物开发起到帮助作用。

[Abstract] V on Willebrand factor (vWF)is an important biomarker of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cell damage. vWF is primaryly synthesized by endothelial cell. The lev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hen there are damages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cell. Since endothelial cell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therosclerosis,vWF has important function on thrombus formation. Numerous scientific studies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WF level,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CHD). Some authors have noted that high vWF levels are encountered during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and artery thrombus formation,it is a high risk factor of CHD. Some studies have revealed related vWF level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onitoring of vWF level can estimate hyper coagulation state,evaluate the adverse events and prognosis of CHD,and help with the CHD drug development.[Key words] V on Willebrand factor;Atherosclerosis;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s;Endothelial cell damage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主要在血管內皮细胞中合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疾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疾病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患者体内vWF-cp的基因及蛋白均正常, 但不排除一些HUS患者血浆中可能存在一些 能够影响vWF-cp活性的自身抗体,致使个别 患者血浆中vWF-cp活性有所降低。
以上表明,检测vWF—cp的血浆水平或 间接了解其功能可用于1TrP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vWF-cp与肿瘤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家族性TTP的发病主要是vWF-cp基因的缺陷 影响蛋白酶的活性,使血浆中的UL—vWF不 能被正常降解,导致微循环中血小板的粘附 与聚集,形成富含血小板和vWF的微血栓而 引起发病 。
在获得性TTP患者体内,vWF-cp基因可能正常,但 存在针对vWF-cp蛋白的自身抗体IgG,抑制了蛋白 酶的活性,从而导致UL.vWF的积聚,引起发病。
血浆vWF—cp的生理水平
作为血浆中裂解vWF的主要蛋白酶,vWF-cp的活性 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大量正常人的检 测显示其vWF-cp的活性均在30% 以上。
vWF-cp与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类以全身性或肾 内血小板聚集、减少以及红细胞机械性受损 为特征的微血管阻塞性疾病,包括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HUS)两种疾病。
血小板一肿瘤细胞间的粘附是导致癌血栓形成 并进而增加肿瘤细胞附着和浸润至内皮下的关 键步骤,而vWF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 桥联”作用。 由于vWF-cp的缺乏,不能有效降解肿瘤患者 体内vWF多聚体,从而导致大分子量的vWF 多聚体增多,介导了肿瘤细胞的粘附和迁移。
vWF—cp与血栓形成
vWF是血栓形成起始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粘 附分子,而vWF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组织粘 附的能力与其多聚体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 vWF-cp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节来影响 血栓的形成。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论著A r t i cl e s血管性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冈子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边红放(综述)华川(审校)【摘要】血管性血友病(vW 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的缺乏或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所致。

随着对vW F结构与功能的了解及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缺陷的检出,人们已对该病的发生、诊断,治疗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本文就vW D和vW F的研究及临床诊治的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实验诊断【A bst rac t】T he yo n W i l l ebr a n d di se asc(vW V)i S a co l s nl of l her e di t a ry he m or r hagi c di s e a sc,w hi ch i S c aus ed by de f i ei el l cy or di sf unc t i on of yo n W i l t ebr al l d f a ct or(vW F)i n t he pl as m a.N ow a days,w i t h t he und e r s t a n di ng011 s t r uct ur e s ad f u l l ct i on of vW F,t h e deve I o pm ent of ge ne a S Si gn m e n t and c l one,a n d t he det e c t i on of ge ll e def ect,m edi ca l w o r ker S ha ve gra dua l l Y knew m o r e a bout t he pa t hogene s i S.di a gno s i S a nd t he r a peut i cs of vW D….H er e w e r evi ew t he c u r r e n t kn ow l e d ge of vW D a nd vW F.a s w el l as t he C l-ni c al t r e at m c n t of t he di s eas e.【K ey W et幽】yon w n l ebr and di s eas e(v W D);Y O U W i l l ebr a nd f act or(vW F);1aborat or y di agno s i SvW D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过对vW D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已明确该病是由于血浆中一种多聚糖蛋白,县PvW F缺陷所致,这种缺陷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z-。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3136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关雅兰,曾维琼*(通信作者),康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感染与肝病中心,重庆 400000)0 引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及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黏附功能的大分子糖蛋白,静息状态下主要储存在WP 小体和血小板的α-颗粒内,在肝脏微循环障碍、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

vWF 与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脏肿瘤、肝衰竭、肝移植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移植肝无功能的发生率等均有相关,对于肝病的严重程度、进展、疗效应答及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vWF的生理结构及功能v W F 的基因位于第12对常染色体的短臂末端12p13.2,基因全长约178kb 。

vWF mRNA 经转录翻译合成由2813个氨基酸组成的vWF 前体。

二个vWF 前体裂解成的vWF 单体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内质网中形成二聚体,再在高尔基体中形成多聚体及超大型vWF [2]。

合成的vWF 一部分通过高尔基体持续性分泌入血,广泛分布在肝、肺、脾、肠道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主要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P 小体中。

血小板中的vWF 则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储存在血小板的α-颗粒中。

vWF 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部位,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vWF水平增高在肝脏疾病中的机制及作用①vWF 合成及释放增多:正常人中肝窦内皮细胞肝脏活检vWF 表达呈阴性,而当肝脏受到损伤时,vWF 表达呈阳性,考虑肝窦内皮细胞受损时,vWF 被诱导合成增多。

肝硬化时,肝内微血管增生及侧支循环开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面积扩大,vWF 进一步合成增多。

随着肝硬化的不断进展,肝脏受损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的降低进一步诱导vWF 合成增多以代偿出血与凝血的平衡。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不同转移潜能人肺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不同转移潜能人肺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1 0 0 I U / mL青 霉 素 、 1 0 0 I U / mL链 霉 素 ) 在 3 7℃、 5 % C O 及 饱 和湿度 的培养 箱 中维持 培养 。 1 . 2 试剂
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血小板 ( G PⅡb . 1 1 a ) 在非流动条件 下 , 可 以与 v wF , F n , F g或胶原等联 结, 但在 流动条 件下 , G P 1 1 b . I I I a只与 v wF结合 。 目前 v WF与肿瘤 转 移 的关 系及 其机 制 尚不 清楚 。
张 立, 李 能莲 , 舍雅莉, 王雅 莉 , 骆亚莉, 胡树 名 兰州 7 3 0 0 0 0 )
( 甘 肃 中医学 院病理 学教 研室 , 甘肃
摘要 : 目的
观察 血 管性血友 病 因子 ( v WF ) 在较 高转移潜 能人 非 小细 胞肺 癌 细胞株 9 5 D及较 低 转 移 潜
能人 非 小细胞肺 癌 细胞株 9 5 C 的表 达 及 v WF与 这 两株 细 胞 的黏 附 , 初步探讨 v WF与人 肺 癌 转 移 的 关 系。 方法 免 疫组化观 察 v WF在 这 两株 细胞 的表 达 , 通 过 黏 附 实验 和 四 氮唑 兰 盐 ( M 1 _ r ) 法观 察 v wF与 这 两株 细胞 的黏 附。结 果 免疫组 化 显示 v WF在 9 5 D 细胞表 达 呈强 阳性 , 在9 5 C细胞 呈 弱 阳性 ; 黏 附 实验 和 M , r r
细胞 黏 附于 血管壁 , 继 而穿透 血管 壁 , 到达远 处转 移 器 官 。两 种 复合 体 形 成 的第 一 步是 v WF和 肿 瘤 细 胞 黏附 。肺 癌是 人类 最 常见 、 最 易 发 生转 移 的恶 性
采用 免 疫组织 化 即用 型二步 法检 测 v WF在 9 5 D及 9 5 C细胞 中的表达 , 操作严格按照即用 型二 步 法试剂 盒 说 明 书进 行 。v wF蛋 白阳 性 染 色 为 肿 瘤细胞质着 色, 根据 细胞染 色 阳性强度 分为 阴性 ( 一 ) 、 弱阳性 ( + ) 、 中等阳性( + + ) 及强阳性 ( + + + ) 。

VWF在癌症静脉血栓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癌症静脉血栓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年2月第25卷第2期275sociated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erform ance-The M aastricht S tu d y[J]. Diabetes C are,2017,40( 11): 1537.[22] Kelly A,Calamia M,Koval A,et al.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impacts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 ellitus on verbal m em o­r y: A coordinated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 from England, Sw eden,and the U nited S tates[J]. Psychol A g in g,2016,31 (3):262.[23]Ricci G,P irillo I.T o m asso n i I),e t al. Metabolic syndrom e, hypertension, and nervous system in ju ry:Epidemiological corre- la te s[J]. Clin Exp H y p erten s.2017,39( 1) :8.[24]Loke S Y.W ong P T.O n g WY. Global gene expression changes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of rabbi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 ia an d/o r h y p erten sio n[J]. Neurochem In t, 2017,102 : 33.[25] Bath P M,S cu tt P, Blackburn D J,et al. POEXTAST T rial Investi­gators. Intensive versus Guideline Blood P ressure and Lipid Low ering in P atients w ith Previous S tro k e:Main R esults from the Pilot Prevention of Decline in Cognition after S troke Trial* (P O D C A S 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 rial [J].PLoS O ne.2017,17:12(1).[26]Yin Z X,R en Z P,X u X G,et al. A ssociation betw een blood p res­sure related dietary p attern s and identifie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the elderly C'hinese-a study by reduced rank regression m ethod[J3.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 hi, 2018 ♦ 39 (6):781.(收稿日期:2020 —07 —26)文章编号:1007 — 4287(2021)02 —0275 —04V W F在癌症静脉血栓中的研究进展范婧瑶,黄立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静脉中异常凝血,完全或不完全的血管阻塞以及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疾病。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浓度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关系的探讨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栓调节蛋白浓度和糖尿病肾病患者关系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 究对 象 .
病 肾病发生 , 发展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M、 T VwF 由血管 内皮细 均 胞分泌产生 , M是一种维生 素K依赖 单链糖 蛋白, T 作为 蛋白C 系
统 的主 要成 分 之 一 , 过 与凝 血 酶 结合 形 成 凝 血 ~ 凝 血 酶 调 节 蛋 通
响凝血机制的药物 常对 照组2 人, iA , 人 正 O 男 3 女7 平均年龄3 9
岁, 为我院体检 健康者 。
1 2 样 本 .
பைடு நூலகம்
血T M显著高于其他2 , 组 而轻 型糖 尿病组血TM高于单纯糖 尿病
组。 由此 说 明糖 尿病 肾病 时 T M变 化 非 常 明 显 , 尿蛋 白的 排 出量 与 是 一 致 的 , M 的升 高 甚至 出 现 在 微 量 白蛋 白尿 之 前 , T T 故 M水 平 反映 了DM微 血 管 病 变 , 其 是 D 尤 N时 血 管 内 皮 损 伤 的 程 度 , 而 从
胞将T M降解片段释放到血 中, 而生理情况下 , 内皮细胞不分泌和
释放 T , M 因此 , 浆 T 血 M水 平 可 以 反 映血 管 内皮 损 伤 的 程 度 。 文 本
研究结果发现 , DM患 者 的 T 显 著 高 于 正 常 健 康 对 照组 , 且 血 M 并 咖 水 平 与DM病程 ,4 尿 蛋 白量 呈 显 著 相 关 性 , 型 糖尿 病 组 的 2h 重
T 在 格V F - M. W  ̄病患者 中的 变化及 临床 意义 。
r 键词】 关 健康 美食 糖尿 病 肾病 内皮细 胞 蛋 白 血栓 【 中图分 类 号 I 4 R5 2 【 文献 标 识 码 l A
【 文章编号l1 7 - 7 2 2 1 ) 1c- 0 0 4 0 4 (o 1 () 0 3 - 1 6 o 5

VWF和ADAMTS13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VWF和ADAMTS13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VWF和ADAMTS13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一部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的真核稳定表达及其活性检测目的:本研究旨在得到重组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进一步研究其在血栓止血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脂质体将编码ADAMTS13全长序列的重组质粒p Sec Tag-ADAMTS13转染Hela细胞,用潮霉素(hygromycin-B)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细胞株,并扩大培养,收集上清。

利用Ni-NTA琼脂糖柱,梯度咪唑淋洗法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纯化产品纯度和免疫学活性,采用GST-His双抗夹心法测定蛋白剪切活性。

结果:成功获得一株能恒定分泌重组ADAMTS13蛋白的细胞株ADAMTS2-4,每1 L培养上清可纯化到5.8 mg重组蛋白。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DAMTS13多抗能与重组蛋白在190 k Da处显单一条带,并且蛋白具有6.4 U/m L的剪切活性(每m L正常人混合血浆中ADAMTS13活性为1U)。

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活性和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ADAMTS13作用机理和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2B/2M型VWD的A1区突变联合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影响ADAMTS13水解VWF的功能研究目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分子大小由金属蛋白酶ADAMTS13特异性调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GP)Iα重组片段结合VWF的A1区后可以增强ADAMTS13水解VWF的能力。

而2B型和2M型血管性血友病(VWD)分别是由于GPIα与VWF亲和力增强或减弱而引起出血异常的。

然而,2B/2M型VWD在A1区的突变与GPIα对ADAMTS13水解VWF的影响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方法:真核表达了不同类型的全长人重组VWF(r VWF),包括3个2B型突变(P1337L,H1268D,R1308C)、1个2M型突变(D1302G)和野生型(WT)。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冠心病发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Me,95321) 3 —4 . d19 , (0: 5 6 1子 与 稳 定 冠心 病 f. 血 管病 学 进 展 , 7殷 方 v Wiern n a l J心 ]
冠脉再 闭塞 [1 1。 2
【1 3殷兆芳 . 3 v WF与冠心病 [. J 国外医学 ( ] 内科分册 )2 0 ,9( 2) 5 6 ,0 22 1 : 1. 【] 明, 4刘 杨迅 , 陈晶, .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 P 一选择素 、 WF的变化 v
及 意义 [. J 中原 医刊 ,0 53 1 : 7 ] 2 0 ,2( 6) 2 . [ 赵 艳红 . 性 血友 病 因子 与冠 心病 【. 血管 病学 进展 ,0 2 2 : 0. 5 】 假 J心 】 20 ,3 13
了纤 维素性 血栓 的形 成 。通过 充 当凝 血 因子 Ⅷ载体蛋 白, 纤 在 维素 性血 栓形成 过程 中发挥 了重要 作用 【, 8 在重 型 v 】 wF患者 ,
蛋白, 并具 备 4 种不 同功能 的结 构域 构成 f 5 1 中, 。其 A结构域 是最 重要 的核心结 构域 , 其在 血小板 的黏附 和聚集 中起 重要作 用 。A 结构 域 是血 小板 膜糖 蛋 白受 体 G I I 肝素 、 酸脑 1 Pb X、 / 硫
v WF在 血 小 板 膜 上 有 糖 蛋 白 I G I b( P b)和 糖 蛋 白
Ⅱ b Ⅲ a( P b Ia 两 个 受 体 , 释 放 形 式 有 基 础 性 释 / G Ⅱ /I ) I 其
放 和调 节性释 放两 种 , wF与血小 板糖 蛋 白 I v b在血 小板受 到
凝 血酶 或 AD P刺 激后 , 发生 结合 反应 。在 高切 应 力或 者血 管 内皮 损伤 条件 下 , 通过各 种反 应继 而形成 血小 板 G PⅡ b m / a — v wF复合 物 , 3 成分 之 间相互作 用 , 致血 小板 不可逆 性 这 种 导 的 聚集 , 血液凝 固加快 。值 得注意 的是 , 在动 物模 型实 验 中, 在

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i s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p r o p o f o l -m e d i a t e d c a r d i o p r o t e c t i o n a -g a i n s t i s c h e m i a /r e p e r f u s i o n i n j u r y [J ].C l i n I n t e r v A g i n g,2021,16:621-632.[24]J I N G H ,WA N G C ,Z HA O L ,e t a l .P r o po f o l p r o t e c t s c a r d i o m y o c y t e s f r o m h y p o x i a /r e o x y g e n a t i o n i n j u r y vi a r e g u l a t i n g MAL A T 1/m i R -206/A T G 3a x i s [J ].J B i o c h e m M o l T o x i c o l ,2021,35(10):e 22880.(收稿日期:2022-09-14 修回日期:2023-03-24)ә通信作者,E -m a i l :c h e n s h u @h o s p i t a l .c qm u .e d u .c n ㊂ 网络首发 h t t ps ://k n s .c n k i .n e t /k c m s /d e t a i l /50.1167.R.20230331.1515.004.h t m l (2023-03-31)㊃综 述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3.12.025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罗婧媛综述,陈 姝ә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重庆400010摘 要:血管性血友病(VWD )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 )定量或定性缺陷引起㊂VWD 具有遗传异质性,分子致病机制和临床表型复杂,其诊断和治疗面临挑战㊂近年来,对VWD 患者VW F 基因突变的识别提高了对VW F 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增强了对VWD 发病机制的认识㊂新型检查方法和新型药物的问世给VWD 的诊治带来了突破㊂该文旨在对VWD 的分子遗传学和诊治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㊂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 分子机制; 诊断; 治疗中图法分类号:R 55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3)12-1783-07R e s e a r c h a d v a n c e s i n m o l e c u l a r m e c h a n i s m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L U O J i n g yu a n ,C H E N S h u әD e p a r t m e n t o f H e m a t o l o g y ,S e c o n d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01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VWD )i s t h e m o s t c o mm o n a u t o s o m a l i n h e r i t e d b l e e d i n g di s e a s e c a u s e d b y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o r q u a l i t a t i v e d e f i c i e n c y o f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 (VW F ).VWD p o s s e s s e s g e n e t i c a l l y he t e r o -g e n e o u s ,w i t h c o m p l e x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g e n i c m e c h a n i s m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h e n o t y p e s ,a n d i t s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f a c e c h a l l e n ge s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i d e n t if i c a t i o n o f m u t a t i o n s i n VW Fg e n e i n th e p a ti e n t s w i t h VWD i m p r o v e s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f u n c t i o n o f VW F p r o t e i n a n d e n h a n c e s t h e c o gn i t i o n o n t h e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VWD.T h e e m e r g e n c e o f n e w t y p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a n d n e w d r u g s h a s b r o u gh t a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VWD.T h i s p a p e r a i m s t o r e v i e w 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p r o -g r e s s o f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m o l e c u l a r g e n e t i c s a n d d i a g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VWD.K e y wo r d s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 d i a g n o s i s ; t r e a t m e n t 血管性血友病(VWD )是人类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 F )基因突变导致VW F 量(1型和3型VWD )或质(2型VWD )的缺陷引起,以皮肤黏膜出血和创伤或侵入性手术后的过度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胃肠道或关节肌肉出血㊂VWD 复杂的分子病理机制使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㊂近年来的研究增强了对VWD 发病机制的理解,同时开发出了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㊂本文对VWD 的分子基础㊁诊断分型和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㊂1 VW F 的生物学特点1.1 VW F 的生物合成和分子结构 VW F 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对血小板黏附于暴露的内皮下胶原㊁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Ⅷ(F Ⅷ)的稳定至关重要,在生理性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㊂VW F 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由52个外显子和51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含2813个氨基酸残基(a a )的前体蛋白,包括22个a a 的信号肽(S P ),741个a a 的前肽(VW F p p )和2050个a a 的成熟亚单位,结构域组成为D 1-D 2-D '-D 3-A 1-A 2-A 3-D 4-C 1-C 2-C 3-C 4-C 5-C 6-C K [2],功能结构域包括血小板糖蛋白Ⅰb (G P Ⅰb )结合位点(A 1结构域)㊁蛋白裂解位点(A 2结构域)㊁胶原结合位点(A 1和A 3结构域)㊁F Ⅷ结合位点(D '和D 3结构域)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 (G P Ⅱb /Ⅲa )结合位点(C 4结构域),见图1㊂ VW F 前体蛋白在核糖体中翻译完成,去除信号㊃3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u n e 2023,V o l .20,N o .1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肽后转运至内质网,C K 结构域之间通过二硫键(S -S )连接形成VW F 二聚体,后者转运至高尔基体,D 3结构域之间通过S -S 连接形成VW F 多聚体㊂VW F p p和D '结构域使二聚体正确对齐,同时VW F p p 通过其C G L C 序列的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活性催化D 3结构域之间的S -S 形成[3],这对于多聚化至关重要㊂多聚体生成后,VW F p p 被fu r i n 蛋白酶裂解,但仍与D 'D 3结构域保持高亲和力的非共价结合[4]㊂1.2 VW F 的储存㊁分泌和代谢 新生的VW F 多聚体先被运输至内皮细胞的W e i b e l -P a l a d e 小体(W P B s )和巨核细胞/血小板的α-颗粒中储存,后续通过基础型㊁调节型和组成型3种分泌方式释放入血[5-6]㊂多聚化程度越高的VW F 具有越强的促血小板黏附和促血栓形成能力,金属蛋白酶A D AMT S L 3通过裂解高分子量的VW F 多聚物(VW F -HMWM s)重塑了VW F 多聚体的大小分布,从而防止VW F -HMWM s 诱导的血小板过度聚集和血栓形成[7]㊂VW F 主要被巨噬细胞内吞清除,半衰期为8~12h ,健康人血浆VW F 水平在50~200I U /d L 波动[8]㊂VW F p p 与成熟VW F 等比例地分泌入血,但其清除独立于VW F ,半衰期为2~3h ,水平约为100I U/d L [4]㊂VW F p p 与VW F 在体内等比例分泌而代谢途径不同,因此VW F p p /VW F 抗原(VW F :A g)可以反映体内VW F 的清除情况,健康人VW F p p/VW F :A g <3.0[9],VW F p p /VW F :A g 增加提示VW F 清除增强㊂注:E x o n 为外显子㊂图1 VW F 前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编码基因2 VWD 的分型及分子机制VWD 可分为3种类型:1型为VW F 量的部分缺失,2型为VW F 质的缺陷伴或不伴量的缺乏,3型为VW F 量的完全缺失㊂2.1 1型VWD 1型VWD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VW F 数量轻度或中度减少,但VW F 功能及多聚体分布基本正常为特征,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患者的75%㊂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 G M D )中记录了超过250种不同的1型VW D 基因突变,大多数发生在28号外显子,约80%为错义突变,其余为小缺失/插入㊁剪切突变㊁无义突变㊁启动子突变㊁基因转换等,所占比例均<10%㊂分子致病机制包括以下3种:(1)VW F 合成减少㊂低VW F 产量一般与杂合性无效等位基因相关㊂无义突变㊁剪切突变㊁缺失和插入等均可产生无效等位基因,不能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10],VW F 生成仅来自非突变的等位基因,导致VW F 产量下降50%,如p .A r g 1659X 和p .A r g1853X ;启动子突变破坏转录因子结合,VW F 基因转录衰减,蛋白生成减少㊂(2)VW F 分泌受损㊂部分突变改变VW F 前体蛋白结构,内质网质量控制系统阻止缺陷蛋白向高尔基体转运,VW F 滞留在内质网中或在细胞内被降解[10]㊂所有破坏链内S -S的特异性半胱氨酸突变都可能改变VW F 构象而导致这种细胞内滞留[11],如p .C y s 1060T y r ㊁p .C ys 1130P h e ㊁p .C y s 1149A r g ㊁p .T y r 1584C y s ㊁p .C ys 2257S e r 和p .C y s 2671T y r ㊂p .T y r 1584C y s 是最常见的1型VWD 突变,位于A 2结构域,可在约15%的VWD 患者中检测到杂合子,此类患者平均VW F :A g 为40I U /d L ,血型多为O 型㊂p .T y r 1584C ys 不仅导致V W F 内质网滞留,还会使V W F 对A D A M T S 13的敏感性增加[12]㊂部分突变干扰W P B s 形成而使V W F 基础型和调节型分泌减少[13-14],如p .C y s 2190T yr 和p .A l a 1716P r o ㊂(3)V W F 清除增强㊂在>40%的1型V W D 患者中观察到病理学增加的VW F 清除率,将这种VW F 清除增强所导致的1型VW D 称为1C 型㊂此类突变主要位于D 3结构域,如p .A r g 1205H i s /C y s /S e r ,p .C ys 1130P h e /G l y /A r g ,p .T r p 1144G l y 和p .C y s 1149A r g,这提示D 3结构域可能包含VW F 存活和清除的调控或识别位点㊂此外,位于D 4结构域的p .S e r 2179P h e 和位于C 6结构域的p .C y s 2671T yr 也与VW F 清除增加有关[10]㊂VW D V i c e n z a (p .A r g1205H i s 杂合突变)是1C 型VW D 的经典类型,VW F :A g 通常为10~15I U /d L ,VW F p p/VW F :A g 显著升高(通常>10)并伴有VW F -HMWM s 的轻微增加㊂研究表明p .A r g1205H i s 通过增强VW F 与肝脾巨噬细胞受体的结合提高清除率,因此有专家推荐将VWD V i c e n z a 归类为2型VWD (而不是1型),以强调与清除受体更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新的VW F 功能缺陷[15]㊂2.2 2型VWD 2型VWD 以VW F 功能异常为特㊃4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 ,J u n e 2023,V o l .20,N o .1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征,占所有VWD患者的20%~30%,基于VW F与血小板G PⅠb的结合异常进一步分为2A㊁2B和2M 型,与FⅧ的结合缺陷分为2N型㊂大多数2型VWD 为显性遗传,但2N型和部分2A型为隐性遗传㊂2.2.12A型VWD VW F依赖的血小板黏附功能主要由VW F-HMWM s介导㊂2A型VWD的发病机制为VW F-HMWM s分泌减少或裂解增加,选择性缺乏VW F-HMWM s导致的VW F-血小板结合活性下降㊂突变类型有错义㊁插入㊁缺失㊁移码突变,大多数为错义突变且位于A2结构域,集中在A D A M T S13酶解位点T y r1605-M e t1606周围㊁G l u1504-L y s1672范围内,导致2种不同的致病机制:(1)改变A2区构象使A D AMT S13切割位点(T y r1605-M e t1606)易于暴露,VW F对A D AMT S13的敏感性增加,VW F-HM-WM s裂解增强[12],如p.G l y1505G l u㊁p.M e t1528V a l㊁p.A r g1597T r p,p.V a l1607A s p㊁p.G l y1609A r g㊁p.G l y1629G l u㊁p.G l y1631A s p和p.G l u1638L y s;(2)损害VW F在细胞内的合成和加工,蛋白缺陷而滞留于细胞内,VW F多聚体特别是VW F-HMWM s分泌减少[16],如p.G l y1505A r g㊁p.S e r1506L e u㊁p.L e u1540P r o㊁p.V a l1607A s p㊂值得注意的是,p.G l y1505G l u与p.G l y1505A r g发生在同一个密码子上,这说明A2结构域中氨基酸替换的位置与2A型VWD的分子致病机制没有关联㊂此外,C K结构域的突变可影响VW F 二聚体化,如p.C y s2771A r g和p.C y s2773A r g;D3结构域的突变可影响VW F多聚体化,如p.C y s1099T y r㊁p.C y s1143T y r和p.C y s1173A r g:上述突变均为半胱氨酸残基被替换,导致二聚化或多聚化过程中所必需的分子间S-S生成障碍,VW F-HMWM s合成和分泌减少[17]㊂A1结构域的突变也可使VW F多聚化受损,但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常伴有VW F与血小板G PⅠb 结合亲和力的增强或降低,如p.C y s1272A r g/G l y㊁p.V a l1314P h e㊁p.A r g1315C y s和p.C y s1458T y r㊂A2㊁C K㊁D3和A1结构域的突变均为显性突变㊂D2结构域的突变为隐性突变,破坏VW F p p构象而干扰VW F多聚体形成,如错义突变p.A s n528S e r㊁p.G l y550A r g和p.C y s623T r p,插入突变p.P h e404_ T h r405i n s A s n P r o和p.A s n624_A l a625i n s G l y,以及缺失突变p.C y s709L e u f s T e r711㊂造成VW F生物合成缺陷㊁细胞内滞留,多聚体不能正常分泌的2A型突变为G r o u pⅠ突变;提高VW F-HMWM s对A D-AMT S13的敏感性,使其裂解增加的突变为G r o u p Ⅱ突变㊂G r o u pⅠ突变会导致比G r o u pⅡ突变更加严重的出血表现,但G r o u pⅠ突变的VWD患者对去氨加压素(D D A V P)治疗的反应更好[12,18]㊂2.2.2 2B型VWD 2B型VWD的发病机制为VW F-HMWM s与血小板G PⅠb的亲和力增强,在体内自发性形成VW F-血小板复合物后被清除,因此2B型患者还常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血小板减少,可因应激而加重,特别是妊娠期间经常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婴儿往往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9]㊂VW F 与血小板G PⅠb的结合位点位于A1结构域㊂2B型突变为A1内的功能获得性突变,稳定A1的结合构象使VW F与G PⅠb的结合能力增强㊂2B型突变大部分为错义突变,主要在C y s1272-C y s1458二硫环中,A r g1306㊁A r g1308㊁A r g1341为突变热点[20], p.A r g1306T r p㊁p.A r g1308C y s㊁p.A r g1341G l n和p.V a l1316M e t4种突变约占2B型突变的90%,其中p.V a l1316M e t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增加孕期流产风险[14,21]㊂p.A r g1308L e u和p.P r o1266G l n/L e u为经典的非典型2B型突变,不影响多聚体分布,也不会使血小板减少[20,22]㊂S A C C O 等[23]报告了第1例携带D'和D4结构域突变的2B型VW D,并发现p.A r g924G l n/p.A l a2178S e r双杂合突变引起VW F分子的构象转变而导致2B型VW D表型㊂2.2.3 2M型VWD 2M型VWD的发病机制为VW F-HMWM s与血小板G PⅠb或胶原的亲和力减弱,其多聚体分布基本正常㊂2M型突变为A1区域内的功能缺失性突变,损害VW F与G PⅠb的相互作用使VW F 与G PⅠb的结合能力减弱㊂绝大多数为错义突变,如p.S e r1285P h e㊁p.G l y1324S e r/A l a㊁p.G l u1359L y s㊁p.P h e1369I l e和p.I l e1425P h e,其余部分为小的框内缺失,如p.L y s1408d e l L y s㊂部分位于A3结构域的错义突变直接降低VW F与胶原结合的亲和力也导致2M型V W D[24],如p.S e r1731T h r㊁p.L e u1733P r o㊁p.S e r1738A l a㊁p.T r p1745C y s㊁p.S e r1783A l a㊁p.H i s1786A s p㊂2M型V W D一般对D D A V P治疗反应不佳,但A3结构域突变的患者对D D A V P反应良好[18,25]㊂2.2.4 2N型VWD 2N型VWD较为少见,由VW F结合FⅧ的能力缺陷引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型可以是单一2N突变的纯合子㊁2种不同2N突变的复合杂合子或一种2N突变和一种VW F 无效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同时伴有血浆VW F:A g水平降低)㊂突变主要位于VW F-FⅧ结合位点D'和部分D3结构域(S e r764-A r g l035)内,一些结合区域附近的突变也可以阻碍VW F-FⅧ结合[20],如p.G l n1053H i s㊁p.C y s1060A r g㊂此外,实现VW F-F Ⅷ结合需要VW F p p从VW F成熟亚单位中裂解, f u r i n酶作用位点在A r g763-S e r764,同时A r g760和L y s762确保f u r i n酶对底物的恰当识别,因此p.A r g760C y s㊁p.A r g763G l y等突变通过影响f u r i n酶切而抑制VW F-FⅧ结合,导致2N型VWD[20,26]㊂超过90%的2N型突变为错义突变,其中p.A r g816T r p 和p.A r g854G l n最常见㊂FⅧ活性(FⅧ:C)水平与特定的突变相关,例如,p.A r g816T r p突变导致FⅧ:C 严重下降(<10I U/d L),而p.A r g854G l n突变则导致FⅧ:C水平约为25I U/d L[20]㊂大多数2N型V W D患者V W F多聚体分布正常,但部分突变会促使超大型多聚体㊃5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n e2023,V o l.2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生成[26],如p.A r g760C y s㊁p.A r g763G l y㊁p.T y r795C y s㊁p.G l n1053H i s;部分突变会导致VW F-HMWM s减少[26],如p.C y s788T y r㊁p.C y s804P h e㊁p.C y s1060A r g㊁p.A s p879A s n㊂2.33型VWD 3型VWD以VW F完全缺乏为特征,发病率最低,在所有VWD患者中所占比例< 1%,经典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VW F合成或分泌重度缺陷引起㊂然而据报道,40%~50%的3型VWD患者表现出共显性遗传,其家族中的杂合子携带者符合1型VWD的诊断标准㊂H GM D数据库中记录了超过320种不同的3型VWD基因突变,无义突变最常见,错义突变次之,其余包括各种剪切突变㊁缺失/插入㊁基因转换等,分子致病机制为VW F合成或分泌减少㊂(1)VW F 合成减少㊂除错义突变外的绝大多数突变(约80%)均产生无效等位基因,且广泛分布于各结构域;而错义突变在D1~D2和C K结构域显示出聚集性,破坏V W F p p构象使V W F多聚化受损或破坏V W F的二聚体化[12],如p.G l y39A r g㊁p.A s p141T y r/A s n㊁p.L y s157G l u㊁p.C y s275S e r㊁p.C y s2574T r p㊁p.C y s2806A r g㊂(2)V W F分泌减少㊂部分位于D1~D2结构域的突变阻止V W F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的同时抑制W P B s生成,导致V W F内质网滞留㊁储存和分泌障碍[27],如p.G l y55G l u㊁p.V a l86G l u㊁p.T r p191A r g和p.C y s608T r p㊂3 VWD的临床诊断VWD的诊断很复杂,需要出血个人史㊁出血或VWD的家族史及确认性实验室检测㊂对于疑似VWD的患者,首先推荐使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 S T H)开发的出血评分工具(I S T H-B A T)进行评估,分数异常(男性ȡ4分,女性ȡ6分,儿童ȡ3分)则需完善VWD相关实验室检测㊂对于转诊到血液内科和(或)一级亲属确诊为VWD的男性和儿童,即使出血评分正常,也应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㊂VWD的诊断试验包括筛查㊁确诊以及分型试验三大部分㊂筛查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P L T)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 T T)㊁凝血酶原时间(P 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 g)测定;确诊试验包括VW F:A g㊁VW F-血小板结合活性(VW F:R c o,VW F:G PⅠb M,VW F: G PⅠb R)和FⅧ:C测定;分型试验包括VW F多聚体分析㊁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 I P A)试验㊁VW F-胶原结合活性(VW F:C B)㊁VW F-FⅧ结合活性(VW F:FⅧB)㊁VW F p p测定㊁D D A V P试验及VW F 基因测序等㊂VW 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测定(VW F:R c o)是历年来检测VW F活性的 金标准 ,且根据VW F:R C o/ VW F:A g可以确定VW F-血小板结合活性缺陷是由于VW F的质量异常还是数量异常㊂然而,VW F:R c o 具有显著的局限性㊂一方面,VW F:R c o变异系数高,易出现误诊或漏诊;另一方面,VW F:R c o检测下限为10~20I U/d L,这使得在低VW F:A g患者中准确识别2型VWD存在困难[28]㊂此外,VW F:R c o使用瑞斯托霉素在体外桥接VW F与G PⅠb,所以有可能因为VW F结合瑞斯托霉素的能力缺陷而出现错误结果[28],VW F:R c o明显下降,但实际体内血小板依赖的VW F活性正常㊂近年来开发出了新的检测方法:功能获得性突变的G PⅠb结合分析(VW F: G PⅠb M)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G PⅠb结合分析(VW F:G PⅠb R)㊂VW F:G PⅠb M使用功能增益性突变的G PⅠb,使其在体外不需要瑞斯托霉素也可自发地结合VW F[29]㊂VW F:G PⅠb M同时还具有高精确度及低变异系数的优势[29],是指南推荐的血小板依赖的VW F活性检测方法[30]㊂VW F:G PⅠb R使用重组G PⅠb片段而非血小板,受影响因素较少,检测下限更低,但仍需使用瑞斯托霉素㊂1型VWD患者血浆VW F水平在3~50I U/d L,临床表现为轻至中度的皮肤黏膜出血㊂对VW F:A g 为30~50I U/d L伴异常出血的患者及无论出血情况如何,VW F:A g<30I U/d L的患者,均应考虑1型VWD的诊断,当VW F-血小板结合活性(如VW F: R c o,VW F:G PⅠb M,VW F:G PⅠb R)与VW F:A g的比值>0.7时,可诊断为1型VWD[30-31]㊂1C型VWD的特点是VW F半衰期明显缩短至1~3h(正常8~12h),VW F p p/VW F:A g增加至>3.0(正常< 3.0)㊂D D A V P可使储存在血管内皮细胞W P B s中的VW F释放,但对于1C型VWD患者,释放的VW F 会很快被清除,D D A V P输注后4h血浆VW F水平比1h(峰值)降低超过30%[32]㊂I S T H优先推荐将D D A V P试验作为1C型VWD的诊断依据[30]㊂2型VWD的出血严重程度介于1型和3型之间,常表现为瘀斑㊁鼻出血㊁牙龈出血㊁小伤口持续出血㊁月经过多及术后出血,其中2A型胃肠道出血多见㊂2N型主要是外伤后或与手术有关的出血,自发性出血通常不严重,女性月经过多和产后出血常见㊂当VW F-血小板结合活性(如VW F:R c o,VW F: G PⅠb M,VW F:G PⅠb R)与VW F:A g的比值<0.7时,应考虑2A㊁2B或2M型VWD,其中2M型多聚体分布正常,2A和2B型同时伴有VW F-HMWM s缺失㊂R I P A用于进一步区分2B型与2A型㊂2B型患者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强,低水平的瑞斯托霉素(ɤ0.7m g/m L)即可诱导血小板的聚集[33-34],但该试验灵敏度较低㊂2N型VWD患者血浆VW F:A g正常或轻度减少,未结合的FⅧ加速清除导致FⅧ:C减少至5~40I U/d L,少数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下降(1~5I U/d L),但迄今从未低于1I U/ d L,其诊断标志是VW F:A g和FⅧ:C水平明显不一致,FⅧ:C/VW F:A g明显降低㊂2N型VWD需要与轻型/中间型血友病A及其女性携带者鉴别,通过VW F:FⅧB或基因检测来区分㊂㊃6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n e2023,V o l.2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型VWD患者血浆VW F水平通常<3I U/d L,伴FⅧ:C<10I U/d L,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和关节肌肉出血㊂4 VWD的治疗4.1非替代治疗4.1.1 D D A V P D D A V P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储存在W P B s中的VW F,是VWD的有效治疗方法㊂然而,VW F清除增强的患者在接受D D A V P治疗后血浆VW F水平会迅速降至低水平,D D A V P疗效不佳,特别是在严重出血时㊂为了充分确定D D A V P治疗后个体VW F的药代动力学反应,建议进行D D A V P试验,即分别检测VW F基线值以及给予D D A V P后1h㊁4h的VW F水平,若VW F增加3倍及以上并可维持则表示对D D A V P反应良好㊂爱尔兰的一项队列研究表明,大多数VW F水平在30~50 I U/d L的患者在接受D D A V P治疗后有很好的持续性VW F反应,这些患者在诊断时不需要进行正式的D D A V P试验,而是在首次临床应用D D A V P治疗后可以简单地确认VW F反应[29,35]㊂D D A V P可以皮下注射(0.3μg/k g)㊁静脉注射(0.3μg/k g,溶解于100 m L正常生理盐水中,20m i n内输完)或以鼻腔喷雾的形式给药(成年患者300μg,儿童150μg)㊂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潮红㊁头痛和低血压,还可引起液体潴留㊁继发性低钠血症和癫痫发作,建议患者在每次给药后24h内限制总液体摄入量,高危患者需要监测血钠浓度[28]㊂2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患者通常避免使用D D A V P㊂2B型VWD患者禁止使用D D A V P,因为释放的VW F可引起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而加重出血㊂4.1.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氨甲环酸(T A) T A通过与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已被广泛用于治疗VWD,可用于治疗所有类型患者的黏膜出血及大量的月经出血㊂越来越多的证据强调,即使在高危人群中(如创伤㊁产后出血㊁重大骨科手术),T A的使用似乎与显著的血栓风险无关[29]㊂T A可以口服(15~25m g/k g,每天3次)㊁静脉注射(15m g/k g,每天3次)或作为漱口水使用㊂不良反应包括恶心㊁呕吐和腹痛㊂此外,上尿路有明显血尿的患者一般避免使用T A,因为其可能会导致输尿管血栓性绞痛和梗阻[36]㊂4.1.3性激素对于经期大量出血的无生育需求的女性VWD患者,采用雌激素/孕激素联合避孕药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节育系统能有效地减少经期失血量[37]㊂4.2替代治疗4.2.1血浆源性的VW F浓缩物(p d-VW F)p d-VW F在治疗VWD的出血方面既安全又有效,对于有D D A V P禁忌证的患者,或给予D D A V P后VW F 反应不足以应对特定出血事件或手术挑战的患者,p d-VW F是治疗首选㊂治疗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内源性VW F水平和出血的严重程度,剂量标定以制剂的VW F活性为准,由于半衰期约为12h,通常需要重复给药㊂大多数p d-VW F同时含有FⅧ,加之患者体内的内源性FⅧ被输注的VW F稳定,因此反复使用p d-VW F可导致血浆FⅧ:C明显升高㊂FⅧ:C升高已被证明是普通人群中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剂量依赖性危险因素,一些VWD患者在使用p d-VW F后的确出现了血栓并发症,但目前FⅧ:C的升高在p d-VW F 治疗后VWD患者血栓形成病因中的重要性尚不清楚[29,36]㊂VW F大量缺失的患者在重复给予p d-VW F 后抑制物形成风险较大,有5%~10%的3型VWD 患者接受p d-VW F治疗后出现了抗VW F中和抗体[38]㊂4.2.2重组人VW F浓缩物(r VW F)第一种r VW F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发并获批用于治疗成人VWD,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暴露于A D AMT S13,因此富含VW F-HMWM s,对VWD患者的出血疗效较好㊂此外,r VW F的耐受性强,尽管富含VW F-HM-WM s,但无发生血栓或微血管病变并发症的证据,这可能与体内A D AMT S13介导的蛋白分解在r VW F 输液后迅速发生相关[39-40]㊂最重要的是,r VW F不会导致抑制物形成㊂需注意的是r VW F不含FⅧ,故对伴有FⅧ:C降低的VWD出血患者,在首次用药时需同时补充重组FⅧ(r FⅧ),以确保立即达到止血FⅧ水平㊂不联合应用r FⅧ的情况下,单独输注r VW F 仍可使血浆FⅧ:C正常化,这是由于r VW F稳定了内源性分泌的FⅧ㊂例如,在单独给药r VW F6h后3型VWD患者的FⅧ:C上升至>40I U/d L,48h后血浆FⅧ:C仍可维持在>70I U/d L[41]㊂与p d-VW F相比,r VW F似乎能更有效地稳定内源性FⅧ,这可能与其更长的半衰期(约25.5h)或更高的VW F-HM-WM s水平有关㊂4.2.3血小板源性的VW F正常富血小板血浆中, VW F总量的15%~20%储存在血小板α颗粒中,在血管损伤部位血小板激活后,以高水平局部分泌,发挥重要的止血作用㊂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源性的VW F不仅富含HMWM s,而且对A D AMT S13蛋白裂解具有部分抗性[29]㊂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确定血小板源性的VW F的生物学重要性,特别是其在与VWD相关的可变出血表型中的作用㊂5结语近年来对VWD分子致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新颖的见解改进了VWD的诊断和治疗策略㊂新的血小板依赖性VW F活性测定㊁D D A V P 试验㊁VW F基因测序等手段提高了VWD诊断的准确性,但国内只有极少数医院常规开展;r VW F的面世给VWD的治疗带来了突破,但暂未能被大范围使用㊂因此,VWD的分型诊断和治疗仍面临困难与挑㊃7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n e2023,V o l.2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简化诊断,优化治疗㊂参考文献[1]L E N T I N G P J,C A S A R I C,C H R I S T O P H E O D,e t a l.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t h e o l d,t h e n e w a n d t h e u n k n o w n [J].J T h r o m b H a e m o s t,2012,10(12):2428-2437. [2]Z HO U Y F,E N G E T,Z HU J,e t a l.S e q u e n c e a n d s t r u c-t u r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w i t h i n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J].B l o o d, 2012,120(2):449-458.[3]L E N T I N G P J,C H R I S T O P H E O D,D E N I S C V.v o n W i l l-e b r a n df a c t o r b i o s y n t h e s i s,s e c r e t i o n,a n d c l e a r a n c e:c o n-n e c t i ng th e f a r e n d s[J].B l o o d,2015,125(13):2019-2028.[4]R AW L E Y O,L I L L I C R A P D.F u n c t i o n a l r o l e s o f t h e v o n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 p r o p e p t i d e[J].H a m o s t a s e o l o g i e,2021, 41(1):63-68.[5]C HO I S J,L I L L I C R A P D.A s t i c k y p r o p o s i t i o n:t h e e n d o-t h e l i a l g l y c o c a l y x a n d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J].J T h r o m bH a e m o s t,2020,18(4):781-785.[6]N I G H T I N G A L E T,C U T L E R D.T h e s e c r e t i o n o f v o n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 f r o m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a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o m p l i c a t ed s t o r y[J].J T h r o m b H ae m o s t,2013,11S u p p l1(S u p p l1):192-201.[7]S O U T H K,L A N E D A.A D AM T S-13a n d v o n W i l l e-b r a n d f ac t o r:ad y n a m i c d u o[J].J T h r o m b H ae m o s t,2018,16(1):6-18.[8]WA R D S E,O'S U L L I V A N J M,O'D O N N E L L J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B O b l o o d g r o u p,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a n d p r i m a r y h e m o s t a s i s[J].B l o o d,2020,136(25): 2864-2874.[9]S HA R MA R,HA B E R I C H T E R S L.N e w a d v a n c e s i n t h ed i a g n o s i s o f v o n W i l l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H e m a t o l o g y A m S o c H e m a t o l E d u c P r o g r a m,2019,2019(1):596-600.[10]Y A D E G A R I H,O L D E N B U R G J.T h e c u r r e n t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d i se a s e,t y p e s1a n d3[J].H a m o s t a s e o l o g i e,2020,40(1): 105-118.[11]WA N G J W,G R O E N E V E L D D J,C O S E MA N S G,e t a l.B i o g e n e s i s o f W e i b e l-P a l a d e b o d i e s i n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sd i se a s e v a r i a n t s w i t h i m p a i r e d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f a c t o r i n-t r a c h a i n o r i n t e r c h a i n d i s u l f i d e b o n d f o r m a t i o n[J].H a e m a t o l o g i c a,2012,97(6):859-866.[12]Z O L K O V A J,S O K O L J,S I MU R D A T,e t a l.G e n e t i cb ac k g r o u nd o f v o n W i l l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h i s t o r y,c u r r e n ts t a t e,a n d 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S e m i n T h r o m b H e m-o s t,2020,46(4):484-500.[13]S C H I L L E MA N S M,K A R AM P I N I E,V A N D E N E S-HO F B L,e t a l.W e i b e l-p a l a d e b o d y l o c a l i z e d s y n t a x i n-3m o d u l a t e s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 s e c r e t i o n f r o m e n d o t h e-l i a l c e l l s[J].A r t e r i o s c l e r T h r o m b V a s c B i o l,2018,38(7):1549-1561.[14]D E J O N G A,E I K E N B O OM J.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m u t a t i o n s p e c t r u m a n d a s s o c i a t e d m u t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J].T h r o m b R e s,2017,159:65-75.[15]C A S O N A T O A,G A L L E T T A E,G A L V A N I N F,e t a l.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t y p e v i c e n z a:i n s e a r c h o f a c l a s s i-f i c a t i o n f o r t h e a r c h e t y p e o f r e d u c e d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t o r s u r v i v a l[J].E J H a e m,2021,2(3):340-348.[16]WO O D S A I,P A I V A J,P R I M R O S E D M,e t a l.T y p e2Aa n d2M v o n W i l l eb r a n d d i s e a s e:d i f f e r e nc e s i n p h e n o t y p i cp a r a m e t e r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a f f e c t e d d o m a i n b y d i s e a s e-c a u s i n g v a r i a n t s a n d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m e c h a n i s m s[J].S e m i n T h r o m b H e m o s t,2021,47(7): 862-874.[17]LÖF A,KÖN I G G,S C HN E P P E N H E I M S,e t a l.A d v a n-c i n g m u l t i m e r a n a l y s i s o f v o n W i l l e b r a nd f a c t o r b y s i n g l e-m o l e c u l e A F M i m a g i n g[J].P L o S O n e,2019,14(1): e0210963.[18]A T I Q F,H E I J D R A J,S N I J D E R S F,e t a l.D e s m o p r e s s i n r e s p o n s e d e p e n d s o n t h e p r e s e n c e a n d t y p e o f g e n e t i c v a-r i a n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y p e1a n d t y p e2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d i se a s e[J].B l o o d A d v,2022,6(18):5317-5326.[19]K R A N Z HÖF E R D,P A V L O V A A,S C HN E I D E R H,e ta l.T y p e2B v o n W i l l eb r a n d d i s e a s e:e a r l y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a s n e o n a t a l t h r o mb oc y t o p e n i a[J].H a m o s t a s e o l o g i e,2021,41(6):469-474.[20]B E R B E R E.T h e m o l e c u l a r g e n e t i c s o f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d i se a s e[J].T u r k J H a e m a t o l,2012,29(4):313-324.[21]R A S S O U L Z A D E G A N M,A L A F,J A Z E B I M,e t a l.M o-l e c u l a r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r o f i l e o f t y p e2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e a s e i n I r a n:a t h i r t e e n-y e a r e x p e r i e n c e[J].I n t J H e m a t o l, 2020,111(4):535-543.[22]WO O D S A I,K E M P F E R A C,P A I V A J,e t a l.P h e n o t y p-i c p a r a m e t e r s i n g e n o t y p i c a l l y s e l e c t e d t y p e2B v o n W i l l e-b r a n d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a l a r g e,s i n g l e-c e n t e r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c l ud i n g a ne w n o v e l m u t a t i o n[J].S e m i n T h r o m b H e m-o s t,2017,43(1):92-100.[23]S A C C O M,L A N C E L L O T T I S,F E R R A R E S E M,e t a l.N o n c a n o n i c a l t y p e2B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m u t a t i o n s i n t h e VW F D'D3a n d D4d o m a i n s[J].B l o o d A d v,2020,4(14):3405-3415.[24]S H I G E K I Y O T,Y A G I H,S E K I MO T O E,e t a l.I d e n t i f i-c a t i o n o f a m i s s e n s e m u t a t i o n(p.L e u1733P r o)i n t h e A3d o m a i n o f v o n W i l le b r a n df a c t o r i n a f a m i l y w i t h t y p e2M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I n t J H e m a t o l,2020,111(3): 467-470.[25]MA A S D,A T I Q F,B L I J L E V E N S N M A,e t a l.V o n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t y p e2M: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e n o-t y p e a n d p h e n o t y p e[J].J T h r o m b H a e m o s t,2022,20(2):316-327.[26]S E I D I Z A D E H O,P E Y V A N D I F,MA N N U C C I P M.V o n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t y p e2N:a n u p d a t e[J].J T h r o m bH a e m o s t,2021,19(4):909-916.[27]Y A D E G A R I H,B I S WA S A,A HM E D S,e t a l.V o n W i l l-e b r a n df a c t o r p r o p e p t i d e m i s s e n s e v a r i a n t s a f f e c t a n t e r o-g r a d e t r a n s p o r t t o G o l g i r e s u l t i n g i n E R r e t e n t i o n[J].H u m M u t a t,2021,42(6):731-744.[28]S HA R MA R,F L O O D V H.A d v a n c e s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v o n W i l l eb r a n d d i s e a s e[J].B l o o d,2017,㊃8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n e2023,V o l.2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0(22):2386-2391.[29]F O G A R T Y H,D OH E R T Y D,O'D O N N E L L J S.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B r J H a e m a-t o l,2020,191(3):329-339.[30]J AM E S P D,C O N N E L L N T,AM E E R B,e t a l.A S HI S T H N H F W F H2021g u i d e l i n e s o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B l o o d A d v,2021,5(1):280-300.[31]B OWMA N M L,J AM E S P D.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 i n t h e d i a g-n o s i s o f t y p e1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I n t J L a b H e-m a t o l,2017,39S u p p l1:61-68.[32]M I C H I E L S J J,S M E J K A L P,P E N K A M,e t a l.D i a g n o s-t i c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t y p e s1a n d2b y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c t o r m u l t i m e r a n a l y s i s a nd D D A V Pc h a l l e n g e t e s t[J].C l i n A p p l T h r o m b H e m o s t,2017,23(6):518-531.[33]B A R O N C I A N I L,P E Y V A N D I F.H o w w e m a k e a n a c-c u r a t ed i a g n o s i s o f v o n W i l l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T h r o m bR e s,2020,196:579-589.[34]W E Y A N D A C,F L O O D V H.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o fd i a g n o s i s a n d m a n a ge m e n t[J].H e m a t o lO n c o l C l i n N o r t h A m,2021,35(6):1085-1101. [35]L A V I N M,A G U I L A S,S C HN E P P E N H E I M S,e t a l.N o v e l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t h e c l i n i c a l p h e n o t y p e a n d p a t h o p h y s-i o l o g y u n d e r l y i n g l o w VW F l e v e l s[J].B l o o d,2017,130(21):2344-2353.[36]L A V I N M,O'D O N N E L L J S.N e w t r e a t m e n t a p p r o a c h e s t o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H e m a t o l o g y A m S o c H e-m a t o l E d u c P r o g r a m,2016,2016(1):683-689.[37]L A F F A N M,S A T H A R J,J O H N S E N J M.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d i se a s e: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t r e a t m e n t of w o m e n,a n dg e n o m i c a p p r o a c h t o d i a g n o s i s[J].H a e m o p h i l i a,2021,27S u p p l3:66-74.[38]F R A N C H I N I M,M A N N U C C I P M.A l l o a n t i b o d i e s i n v o n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J].S e m i n T h r o m b H e m o s t,2018,44(6): 590-594.[39]M A N N U C C I P M,K E M P T O N C,M I L L A R C,e t a l.P h a r-m a c o k i n e t i c s a n d s a f e t y o f a n o v e l r e c o m b i n a n t h u m a n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 m a n u f a c t u r e d w i t h a p l a s m a-f r e e m e t h o d: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J].B l o o d,2013,122(5):648-657.[40]MA N N U C C I P M.N e w t h e r a p i e s f o r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e a s e[J].B l o o d A d v,2019,3(21):3481-3487.[41]P E Y V A N D I F,MAMA E V A,WA N G J D,e t a l.P h a s e3 s t u d y o f r e c o m b i n a n t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f a c t o r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v o n W i l l e b r a n d d i s e a s e w h o a r e u n d e r g o i n g e-l e c t i v e s u r g e r y[J].J T h r o m b H a e m o s t,2019,17(1):52-62.(收稿日期:2022-11-18修回日期:2023-03-31)(上接第1770页)路感染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6): 2827-2832.[10]郭建群,马颐姣,贾实磊,等.儿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广东医学,2020,41(15):1577-1580.[11]余建洪,李玉梅,王修全,等.自贡地区尿培养中分离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44(9):1084-1090.[12]梁海峰,汲宗惠,刘保红,等.不同性别间尿路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的差异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5):890-893.[13]胡付品,郭燕,朱德妹,等.2019年C H I N E T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0,20(3):233-243.[14]M I C O Z Z I A,G E N T I L E G,M I N O T T I C,e t a l.C a r b a p e n-e m-r e s i s t a n t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i n h i g h-r i s k h a e m a t o-l o g i c a l p a t i e n t s:f a c t o r s f a v o u r i ng s p r e a d,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o u t c o m e o f 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b ac t e r e m i a s[J].B M C I n f e c t D i s,2017,17(1):203.[15]龙姗姗,喻华,黄湘宁,等.2015-2018年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尿液标本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7):1066-1071.[16]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发 2015 43号[A].2015-08-27.[17]M E Z Z A T E S T A M L,L A R O S A G,MA U G E R I G,e t a l.I n v i t r o a c t i v i t y o f f o s f o m y c i n t r o m e t a m o l a n d o t h e r o r a la n t ib i o t ic s a g a i n s t m u l t id r u g-re s i s t a n t u r o p a t h o g e n s[J].I n t J 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2017,49(6):763-766.[18]T HA D E N J T,P O G U E J M,K A Y E K S.R o l e o f n e w e ra n d r e-e m e r g i n g o l d e r a g e n t s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f e c-t i o n s c a u s e db y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J].V i r u l e n c e,2017,8(4):403-416.[19]K U N T AMA N K,S H I G E MU R A K,O S AWA K,e t a l.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G r a m-n e g a t i v e b a c i l l i:a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a 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 n t b a c t e r i a b e t w e e n I n d o n e s i a a n d J a p a n[J].I N T J U R O L,2018,25(11):966-972.[20]X I A O T,Y U W,N I U T,e t a l.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c o m p a r a-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r i s k f a c t o r s a n d o u t c o m e s i n c a r b a p e n e m-s u s c e p t i b l e a n d c a r b a p e n e m-n o n s u s c e p t i b l e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b l o o d s t r e a m i n f e c t i o n s:t i g e c y c l i n e s i g n i f i-c a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s t h e m o r t a l i t y[J].I n f e c t D r u g R e s i s t, 2018,11:595-606.(收稿日期:2022-10-20修回日期:2023-04-17)㊃9871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年6月第20卷第12期 L a b M e d C l i n,J u n e2023,V o l.20,N o.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TP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TTP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01
遗传因素
研究TTP的遗传因素及其对疾病发生 发展的影响,为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02
血管损伤机制
深入探讨TTP相关的血管损伤机制, 为血管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03
炎症反应
研究TTP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为炎 症相关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 略。
TTP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
发病年龄
02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成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0岁。
性别差异
03
男女发病比率约为1:1.5,女性略多。
02
TTP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遗传背景
TT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存在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
TTP相关基因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血小板糖蛋白(GP) Ⅱb-Ⅲa基因等,这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血小板聚集异常和血管性血友病。
05
TTP展望
TTP诊疗进展
要点一
早期诊断和治疗
加强TTP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要点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TT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 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要点三
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
积极开展TTP相关的临床试验和药物 研发,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 择。
TTP研究新发现
继续深入开展TTP的基础研究, 揭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
针对TTP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 治疗靶点,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 的治疗方法。
加强临床研究
积极开展TTP的临床研究,提高 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THANKS
TTP分类
按病因分类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与炎症反应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与炎症反应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注。
2 AD M T -3与 T P A S1 T
v WF是 参 与人 体 内止 血 与 血 栓 形 成 中 的 主要 蛋 白之 一 ,血浆 中 的 v wF多 聚体 主 要 源 于 内皮 细
骨骼肌细胞等细胞合成和分泌 。A A T - D M S1 3由 147 个 氨 基 酸 组 成 ,分 子 量 约 为 20 00 — 2 0 0 3000 0 0 ,人类 A A T . 基因位于第 9 D M S1 3 号染色体 的 q4位 点 ,模 板 D A 全 长 3 b D MT 一3 3 N 7k 。A A S1 含多个结构 区,包括 1 个信号肽 ,1 个含 4 个氨 1 基 酸残基 的短前 肽 ,1个 金 属 蛋 白酶 结 构 域 ,1个
[ 关键词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炎症反应;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脓毒症
1 引 言
含I 型血小板结合蛋 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 蛋 白酶 ( i ner -k n ea o rt s wt A ds t i l ea d m t lpo ae i i gn i l e h trm op n i tp o f D MT 一3) 为 人 血 ho b so dn y e 1m t ,A A S1 i
管 性 血 友 病 因 子 ( o lbadFco,v vn Wiern at l r WF )
裂 解蛋 白酶 ,主要 由肝 星状 细 胞 、血 管 内皮 细 胞 、
争议 ,主要因为在很多研究中发现其他疾病同样存 在 A A T. D M S1 3活性降低 ,如 DC I 、脓毒症等。A - D A S1 炎症 反 应 的关 系 越 来 越 受 到 大 家 的关 MT .3与
胞 、骨骼肌 细胞 等 细胞合 成和 分 泌 ,随 着研 究的深 入 发现 ,A A T -3与血 栓 性血 小板 减 少性 D M S1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彭瑞清【摘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 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研究发现,vWF分泌障碍、vWF多聚体组装或者蛋白水解异常都会导致vWF浓度降低,这些都是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征.相反,超大分子vWF导致的vWF降解破坏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vWF参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移植相关的肝病的发生与进展.除了这些疾病,vWF水平已经被证实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最新研究发现,vWF可以调节血管产生、肿瘤细胞转移以及免疫系统,但其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9)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者】彭瑞清【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多聚体,在静息状态下以二硫键相连的多聚体形式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内,当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受到凝血酶等物质刺激时,vWF可以在30 min内被释放入血液循环[1]。

vWF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还可与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与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

对vWF抗原水平和活性的测定长期以来被应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和分型,由于此类患者数量较少,vWF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vWF几乎仅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因此该指标水平的变化可敏感反映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功能障碍的存在。

在病理状态下,vWF不但参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同时各类病理因素对于血管内皮的复杂影响也最终反映在血浆中vWF的水平变化上,所以vWF水平与病情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这一点对于临床检测和评估尤为重要。

人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研究进展

人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研究进展

人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研究进展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在正常止血中,以及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栓形成病变的发病机理中起主要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破裂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合在血管内膜下,血小板被初始捕获,在高剪切力流体条件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Ⅴ复合物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之间可逆性粘附[1]。

GPIb/Ⅸ/Ⅴ复合物由4个多肽构成,分别为GPIbα、GPIbβ、GPⅨ和GPⅤ,均属于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跨膜蛋白,是vWF的血小板受体,和其他分子共同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2]。

其中,最大的多肽GPIbα行使完全的配体结合功能,GPIbα可以和固着的vWF相互作用,高剪切力激活是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的关键,GPIbα和vWF 的黏附对抗快速血流的流体动力学引发血栓形成和促进血小板的激活,阐明GPIbα功能将有助于对预防动脉血小板栓塞的探讨[3]。

现对人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α的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做如下综述:1 GPⅠbα重要的结构特点血小板GPIb受体是一种由GPIbα和GPIbβ二硫化物亚单位组成的异质二聚体,与GPV和GPIX, 在血小板膜上形成了约25000拷贝GPIb-V-IX复合物。

复合物的四个成员属于亮氨酸富集基序家族,其序列是以短串联亮氨酸重复片段(LRRs)为主要特征[4]。

糖蛋白GPIba是由位于17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是糖蛋白Ib/IX/V受体复合物最主要的配体结合亚单位,具有所有已知的细胞外配体结合位点[5]。

糖蛋白Iba包含细胞外球状区域N末端的8个富含亮氨酸串联重复序列(LRRs),3个阴离子硫酸化酪氨酸残基序列,一个高度糖基化的巨糖肽核心区域,以及横跨膜序列和胞质C末端尾巴,与vWF结合的位点已被定位于GPⅠbα的N-末端45 kD结构域[6]。

分离出来的GPⅠbα结构域呈现出一个细长的形状,有一个凹面和一个凸面,通过不同的结构形成两个末端之间的侧面。

N-末端部分存在一个类似手指的β-发夹结构,它以一个Cys4和Cys17之间的二硫键定位在底部;C-末端部分包含一个α-螺旋和一个长环,其中的两个二硫键分别在Cys209-Cys248和Cys211-Cys264[7]。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友病 因子基 因多态性与糖尿 病血 管并发 症是否存在相关性 的研 究正 日益增 多, 从基 因水平 研究糖
尿 病血 管 并发 症 的发 病 机 制 对 于 其 预 防及 诊 治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关 键 词 : 管 性血 友 病 因子 ; 因 多态 性 ; 尿 病 血 管 并 发 症 血 基 糖
sa c e b u l c re ain b t e W F g B oy r h s a d d a e i a c l o l ain e ic e sn , e r h sa o tte o rl t ewe n v } o e e p lmop im ib t v s u a c mpi t sa r a i g n c r c o r n
维普资讯
医学综述 20 08年 2月第 1 4卷第 4期
Mei l eailt, dc cptae aR u
, : ! :
・ 3 ・ 5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 管 性血 友 病 因子基 因 多态 性 与糖 尿 病 血 管 并发 症相 关 性 研 究 进展
崔亚斌 ( 述) 发全 ( 校) 综 , 林 审
( 广西 医科 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实验中心 , 南宁 50 2 ) 30 1 中图分类号 :46 1 R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28 (0 80—5 1 3 10 —0420 )403 0
遗传 因 素可 能 摘要 : 管性血 友病 因子是血 管内皮 细胞 受损和功 能障碍 的标 志, 血 因其在凝 血过程 中所发 挥 的 平 的诸 多 因素 中 , 双重作用 , 其成 为 目前研 究血栓 性疾 病发病危 险因素的热点。糖 尿病血管并发 症是糖尿病 患者主 起 了主导 作用 。另外 , 尿 病 病 使 糖 要的致 残、 死原 因, 致 遗传 因素可能在 并发 症的发病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 年来 , 对于血 管性 程 、 龄 、 娠 以及 急 性 时 相 反 应 年 妊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功能及在止血、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功能及在止血、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功能及在止血、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摘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浆中vwf为分子量不等的多聚体,vwf多聚体的大小与功能有密切关系,其分子量越大,与血小板结合能力越强,更能促进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与微血管病性溶血。

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vwf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就vwf的生物合成,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结构血小板 vwf-cpvwf基因和蛋白的结构与功能vwf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但表达合成vwf的上皮细胞存在非常明显的异质性,血浆中vwf为分子量不等的多聚体。

在蛋白质合成的初期,vwf经历了翻译后的修饰过程,包括二聚化与多聚化,以及d1~d2间的裂解。

vwf的多种功能存在于不同的蛋白功能区里,如a1与vwf和血小板糖蛋白ⅰb的结合有关,d3与vwf和fⅷ的结合有关,c2与vwf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有关,a3与vwf和胶原的结合有关。

vwf对凝血途径的调节主要通过:①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与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反应,这是通过血小板糖蛋白(gp) ib-ⅸ(vwf受体)和内皮下胶原成分精氨酸-甘氨酸-门冬酰胺(arg-gly-asp,rgd)三肽结合;vwf还能粘附于受刺激的内皮细胞,这一作用是通过上皮细胞表面玻璃连接蛋白(αvβ3)和vwf分子上的rgd三肽位点结合而实现的。

②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聚集反映,这一作用主要通过血小板表面存在vwf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ⅱb-ⅲa而实现。

③作为凝血因子ⅷ的保护性载体,即vwf可保护因子ⅷ的活性,还能稳定因子ⅷ的mrna,促进因子ⅷ的合成与分泌。

血小板gp ⅰbα上与vwf结合相关的重要区域gp ⅰb-ⅸ-ⅴ复合物为血小板受体,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与vwf的结合引起血小板粘附,进而改变细胞骨架,引起血小板变形、移动、分泌、聚集和收缩等一系列变化。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敲除可抑制高脂喂养小鼠附睾脂肪的含量和炎症反应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敲除可抑制高脂喂养小鼠附睾脂肪的含量和炎症反应
咲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敲除;高脂饮食;附睾脂肪含n Willebrand Factor Attenuates High-fat Diet-induced Epididymal Fat Accumul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KEYWORDS]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gene knockout; high-fat diet (HFD); epididymal fat content; crown­ like structure;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9 年第 25 卷第 6 期 Geriatr Health Care,2019, Vol. 25.No. 6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敲除可抑制高脂喂养小鼠附睾脂肪的含 量和炎症反应
陆艳,杨娟,汪海东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040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内脏脂肪含量、组织 炎症的影响。方法16只8周大雄性WT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WT NC)、高脂饮食组(WT HFD), 16只8周大 vWF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vWFKONC)、高脂饮食组(vWFKOHFD), 一共四组,每组8只,普通饮 食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给予60%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对比各组小鼠体重、附睾脂肪含量及附睾脂肪的 病理形态和炎症表达水平。结果相较于普通饮食,高脂饮食可显著增加WT、vWF基因敲除小鼠的体重及附睾脂肪含 量;而对比高脂饮食vWF基因敲除和高脂饮食WT小鼠,发现前者的体重、附睾脂肪含量均明显小于后者[体重: (30.44土0.60) gvs (43.74土0.78) g,附睾脂肪含量:(1.14土0.11) g vs (3.01 土0.04) g, P值均 V0.05],进一步对上 述2组附睾脂肪组织进行HE病理分析,发现前者附睾脂肪中”王冠样结构“111的数量少于后者,且附睾脂肪RT-PCR分 析显示前者MCP-1、TNF-a、8叩和IL-6的表达均低于后者(尸值均<0.05)。结论vWF基因敲除可抑制高脂饮食小 鼠的体重增长和附睾脂肪含量,同时可降低脂肪组织炎症水平。

血友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友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友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骆英华曾小菁来源:《中外医疗》 2015年第10期骆英华曾小菁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贵州贵阳550004[摘要]血友病是相对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可因反复关节出血导致关节畸形、关节残疾甚至于重要脏器出血危及生命,因此,对血友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该文对近年来血友病的基因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血友病;基因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195-02[作者简介]骆英华(1983.10-),女,贵州贵阳人,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血液内科。

[通讯作者]曾小菁(1957.7-),女,仡佬族,贵州人,学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血液系统疾病。

血友病(hemophilia)[2,5]是一种X连锁隐性基因缺陷而引起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异常的X染色体可来自母亲(占2/3)或由基因突变(占1/3)所致。

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称血友病A(又称甲型血友病),FⅧ是所有血浆凝血因子中含量最低者,若遗传或突变因素引起缺陷时,则FⅧ:C在人体内不能足量合成,就会有内源性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的发生。

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称血友病B(又称乙型血友病),FⅨ是一种单链糖蛋白,被Ⅺa等激活后参与内源性FⅩ的激活,当其因遗传或突变产生缺陷时,则FⅨ在人体内不能足量合成,就会有内源性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

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严重程度,又将血友病分为亚临床型、轻型、中型、重型。

近年来,对血友病的基因诊断、替代治疗、预防治疗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

现介绍如下。

1 基因诊断1.1直接基因诊断检测基因的遗传缺陷如基因的缺失、倍增、插入或点突变等可以通过各种分子生物技术获得。

由于直接揭示了基因缺陷的本质所在,因此直接诊断比较可靠。

目前采用酶谱分析法、Southern印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DNA测序等方法直接测定致病基因的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进展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ebrand Factor,vWF)是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糖蛋白,在初期止血及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与临床出血及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研究vWF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结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生理状态下止血与血栓形成中的主要糖蛋白之一,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并分泌[1]。

由基因突变所致的vWF 缺陷将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性血友病(vWD);而vWF的过度表达则在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2]。

本文将就血浆vWF的结构、功能及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vWF的基因结构、生物学合成以及蛋白质功能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12p12-pter),全长178 kb,包括51个内含子和52个外显子,转录的mRNA长约9 kb,编码前体蛋白,包括前肽(pro peptide)、成熟亚单位及信号肽[3]。

在内皮细胞中,vWF前体合成后信号肽被裂解,形成最初的原-vWF(pro-vWF),2个pro-vWF在内质网中经N-糖基化后C 端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二聚体。

二聚体再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处理,二聚体N端之间再通过二硫键连接进一步聚集形成大分子多聚体[1]。

vWF是一种多结构域、功能的蛋白质,在人体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通过介导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内皮下胶原的黏附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①促发了血栓形成的起始:在血管内皮损伤或高切应力时,可以与血小板偶联,从而引发了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②激活Ⅷ因子參与纤维素性血栓的形成:与内皮下多种胶原相结合引起其结构构像的改变,从而降低其与Ⅷ因子的亲和力,促使凝血因子Ⅷ的释放。

③充当凝血因子Ⅷ载体蛋白,参与了纤维素性血栓的形成过程[4-7]。

2 vWF与血液系统疾病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vWF基因突变所致[8]。

vWD根据vWF量的部分缺乏、质的缺乏及量的完全缺乏分为3型[8]。

现有研究指出,可根据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vWF抗原(VWF:Ag)、因子VIII凝血活性(FVIII:C)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的参数区分血管性血友病类型[9]。

血液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系统异常[10],这种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受累的脏器功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与肿瘤的发展及转移相关联。

vWF不仅可作为血液肿瘤判断病情的指标,还能预示早期复发[11]。

3 vWF与心脑血管疾病血循环中vWF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12],因此对于血管内皮的损伤极为敏感[13]。

2003年有研究提出,可以把vWF作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14]。

血浆vWF水平会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逐级加重而增高,即vWF水平不仅能作为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15]。

慢性房颤(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永久性房颤患者中,血浆vwF水平增高仍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显著相关[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处内皮受刺激损伤使血浆vWF水平升高,有研究表明,入院时血浆vWF水平是预测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MI患者PCI后无复流发生、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平均住院天数相关,对于成功PCI后AMI患者预后评价有一定临床意义[17]。

脑梗死通常与动脉硬化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流通过血管系统有关。

有研究指出使用的vWF:Ag作为诊断标志物可能显著提高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18]。

4结论随着人们对vWF 生化特征和功能的进一步了解,为血栓形成的机制和抗血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对vWF相关出血及血栓疾病的病情了解、判断预后与观察疗效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Peyvandi F,Garagiola I,Baronciani L. Rol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the haemostasis[J].Blood Transfus,2011,9(Suppl 2):3-8.[2]Denis CV,Lenting PJ.von Willebrand factor:at the crossroads of bleeding and thrombosis[J].Int J Hematol,2012,95(4):353-361.[3]Mancuso DJ,Tuley EA,West field LA,et al.Hum an von Willebrand fact orgene an d pseudogene: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io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Biochemistry,1991,30(1):253-269.[4]Reininger AJ.vWF attributes-impact on thrombus formation[J].Thromb Res,2008,122:S9-S13.[5]Pimanda J,Hogg P.Control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multimer size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J].Blood Rev,2002,16(3):185-92[6]Levy GG Motto DG Ginsburg D.ADAMTSI3 turns 3[J].Blood,2005,106(1):11-17.[7]Furlan M.V on Willebrand factor:molecular size and functional activity[J].Ann Hematol 1996,72(6):341-348.[8]Sadler J E,Moake J L,Miyata T,et al.Recent advances in throm 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4 :407-423 .[9]Akin,M.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DDA VP infusion test with PFA-100 and vWF activity assays to distinguish vWD types in children[J].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1.17(5):441-448.[10]李家增.止血异常与恶性肿瘤[J].血栓与止血学,2006,12,(2):88-89.[11]华佳叶,冯莹,庞缨,等.血液肿瘤患者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抗凝血酶检测的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06,03:123-125.[12]LIP G Y,BLANN A D.von Willebrand factor:a marke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vascular disorder[J].Cardiovasc Res,1997,34:255-265.[13]MEIGS J B,MITTLEMAN M A,NATHAN D M,et al.Hyperinsulinemia hyperglycemia,and impaired hemostasis: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J].JAMA,2000,283:221-283.[14]CRUZ M A,WHITE L J,DON J F.Evaluation of ADAMTS-13activity in plasma using recombinant von Willebrand factor A2domain polypeptides as substrate[J].Thromb Haemost,2003,90:1204-1209.[15]CAMBRONERO F.Plasma levels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Thromb Res,2010,126:46-50.[16]Roldan V,Marin F,Muifia B,et a1.Plasma von willebrand factor evels are an independent risk faetar for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mortality and major bleeding in antieoagul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J].J Am Coll Cardiol,2011,657:2496-2504.[17]李軍根,肖接承,赵益明,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对PCI 术后心肌无复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9-32.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1.01.008.[18]Shi,D.et al.Evaluating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vWF:Ag,D-D and FDP in patients with acute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ROC curves[J].Exp Ther Med,2014,7(6):1573-15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