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选修中的必修。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选择题部分18.(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点拨】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

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所以D.19.(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答案】C【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点拨】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深化提升】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项目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 不 同 点 侧重点 目的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 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 态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位 侧重于富国强兵
——摘自《商君书》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
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
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
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 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 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 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改革的特点分析归纳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答案
较少。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 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 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

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

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

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

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礼乐制度的影响。

(9分)【参考答案】(1)背景:内容全面;制度完备;从官方逐步渗透的民间;广泛传播。

(6分,任取三点。

)(2)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等。

(每点3分)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军旅数起,粮饷紧缺。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危急,三月十八日,咸丰帝下旨准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

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

此时,当十大钱减重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当千大钱铸重为二两。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但凡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绩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8分〕二、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1〕材料一、二分别表达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7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一)1. (2022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p 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p 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p 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 (2022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8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8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答案

专题十八整合训练1、材料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

赵裹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

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以晋国赵氏为个案》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2、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

皆曰“不得(敌首),无返!”——《史记·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

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

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

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

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3、材料三国以降,州一郡一县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南北朝时期,州郡增置日多,全国一度出现275州统领663郡、1500县的局面。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

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

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浙江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浙江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2009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4分)(2010年)阅读些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

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4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6分)(2011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材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选修中的必修,地位非常重要。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一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分)唐代币制改革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卷0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中国古代的改革(2022·全国乙)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

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二、——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1·全国甲)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

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

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

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

“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级中学考试真题集锦.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级中学考试真题集锦.doc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1(2008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1.(2013年北京高考21题)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考查点】俄国农奴制改革2.(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4题)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答案】B【考查点】王安石变法3.(2013年福建高考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賦(以田出賦),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女(汝)不闻乎?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 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仲尼对季康子的主张的态度如何?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

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上海历史卷, 16)“1895年, 适逢甲午惨败, 日本逼签条约, 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 要求拒签条约, 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答案: C 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 17)明治维新时期, 西服流行的同时, 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 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 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 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 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 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 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 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 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 ……求有才有识者, 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固当教以经济之业, 取以经济之才, 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 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 何负于天下, 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 ……朝廷欲有所为, 异论纵然, 莫肯承听, 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 则修学校, 欲修学校, 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 乃闭门学作诗赋, 及其入官, 世事皆所不习, 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 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 百世不易之法。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分)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3分)【答案】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点拨】①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当然就是"冗官"了。

②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

③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

④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2(2022年上海高考3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答案】(1)农奴制。

(2)批判的,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

【点拨】3(2022年江苏高考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谙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点拨】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点拨】(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

(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5(2022年江苏高考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分)(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5分)(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分)【答案】(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点拨】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点,时间跨度比较大,近代到现代,在解答过程中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作用较大,还需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

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回答时注意分析概括材料。

第2问根据所学回答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原因。

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主要指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根据材料概括来回答即可。

第3问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的活动,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根据理解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