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但凡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绩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8分〕二、梭伦改革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1〕材料一、二分别表达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7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没有改变: 局限: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1、改革后农民所获的土地少而贫瘠,依然要向地主服役, 依然受地主剥削,生活困苦。 2、农民获得份地,但农民缴纳的赎金远远高于当时的地
价,债务仍沉重。 实质变成地主对农民“合法”掠夺 3、地主阶级人占有大量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自由劳动力少

市场狭窄

技术薄弱 社会环境不稳定

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反对沙皇专制的知“识我分憎子恨你和你的
新思潮涌动
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
认为农民革命 果戈里王《死,魂我号灵召带》俄国着一残忍的高兴
是获得解放的唯一 途径,也就是要推
看着你切进的步力覆量灭,你子孙 为农民解放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改革目的:维护贵族、地主利益, 【挽材料救】统“诸治位危会机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
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 的新思潮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经济上: 法①令土规地定仍村属社地负主责所农有民,份农地民赎可金赎和买赋一税块的份缴地; 纳②,份付地清须赎高金价后赎,买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 才能脱促离进村农社业,的如发果展一;个农民希望到外面找 活干,同也时必也须为得资到本村主社义的的书发面展许提可供证资。金 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 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
图1
图2
生产方式 农耕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 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 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促进民族大融合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 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鲜卑人乐俑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 等仪式)和“乐”(伴随着“礼”进行的乐舞“做 出规定的制度。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问题4: 从以上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促进民族大融合
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 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测试(一)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测试(一)

152301.公元前594 年,鲁国推行“初税亩” ,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2.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3.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4.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5.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7.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A.改革取士之法B.改变土地所有制C.重视农业生产D. 限制旧贵族权力8.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A.AB.BC.CD.D9.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0.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改革者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期待能够利用国民高涨的热情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通过它来重新构建社会,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历史作用: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梭伦改革背景地理位置表现:(1)小块平原(2)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3)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4)公元前9——8世纪,部落统一,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形。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经济作物的发展,例如葡萄、橄榄、果树C:手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D:木器加工、纺织和制革行业的发展E:商业繁荣,形成工商业奴隶主阶级F:1、平原派:贵族主张维护奴隶主寡头政治,巩固自身地位和利益。

2、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进行激进的民主政治,彻底的社会变革。

3、海岸派:工商业者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政,另一方面,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颁布‘解负令’(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由于债务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女里的公民优城邦拨款赎回。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戊戌变法
影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扩张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发展;维新思想传播
内容
经济:奖励农工商,改革财政 政治:裁冗员,整吏治 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
影响: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背景
措施
全书结构提纲图 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
原因:贵族与平民矛盾;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内容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奴制 政治:财产等级制度;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影响:促进雅典繁荣;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背景: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经济: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奖励军功;废世卿世禄;行郡县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 马木路克统治
国力衰弱
拿破仑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侵略
民族危机严重
开罗人民起义
反侵略斗争
·
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农工商
政治: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内容
文化: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

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第一阶段:阿拉伯→苏丹→希腊

扩张战争
第二阶段:叙利亚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
未完全成功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实质: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运动
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宗教“异端”运动高 涨
西欧向近代过渡
背景

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表现 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标准解读一、关于本学习模块的说明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习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我们所熟知的革命有很多,诸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的辛亥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等等,所以不难看出,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在革命者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旧制度的不满,他们设想了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并誓死为之奋斗,因此,革命又可被看为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革命。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相对于革命来说具有相对平和的社会背景。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在革命中充满了暴力、斗争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其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其次,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

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主动的调整政策、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再次,由于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①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这里的时代潮流是指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

②成功的改革是全社会的互动。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

③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改革的征途会障碍重重,甚至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⑤历史上的改革呈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中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都在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是总的趋势。

(三)1、各种性质的改革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3、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阿里改革、苏联改革。

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5、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6、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

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梭伦改革(性质: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1)雅典城邦国家雏形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条件:临海多山,小国寡民(——主人翁意识强烈;生产力发展)表现: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2)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导致: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经济:①农业生产力提高(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制农具广泛使用)②手工业发展,商贸日益繁荣(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③贵族专横压榨,掌握了大部分财富④“六一汉”与债务奴隶制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3、阶级:①工商业奴隶主形成②前632年,平民武装暴动③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平原派: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

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

导致:“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4、梭伦: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④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他也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简单概括: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二、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缓和矛盾,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1)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②释放债务奴隶③废除“六一汉”制度,归还土地④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影响:a)贵族兼并受制,难以扩展势力b)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公民的群体c)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①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改进水渠灌溉系统;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②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③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2)政治领域: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①政治: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影响:a)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局限: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4、重组国家权力机构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特点: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

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