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的适度原则

合集下载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可以说,这次全国各级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大型新闻报道,堪称近年来,甚至是新中国电视新闻报道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反应最快速、报道最及时、内容最全面、最客观、信息最公开的一次大型战役性报道。

笔者不断总结和反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什么样的原则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大众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如果大众的需求传媒能够很好地满足,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相反,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则将会给事件的处理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为此,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主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1.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事件相关信息由于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公众无法预知,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同时突发事件往往与民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力大,大众传媒必须尽最大可能把尽多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在此,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

例如,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关于地震的直播节目,同时有大批记者在机场等待奔赴灾区。

在整个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特别是震区的各级电视机构,每天发回大量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2.做好政府的喉舌,有效传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的中间人角色更加凸显出来。

民众最关心的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这需要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把有关情况传递给民众,同时也把民众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为了让百姓更多地了解情况,中央电视台打破常规节目结构,推出不间断的昼夜直播,每天播发大量的信息,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中央政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原则,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第一线指挥救援的情况,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时的真实态度,也从中了解到许多人民子弟兵、救援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感人故事,在这样的信息传达中,政府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阐述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媒体的报道往往对于个人、组织甚至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应对媒体的报道,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此,我将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在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的十个黄金法则。

第一、及时回应。

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要做到第一时间向媒体发布消息,回应公众关切,及时提供信息,避免出现信息真空。

第二、坦诚相待。

对于媒体的提问,应坦诚回答,不回避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媒体和公众的信任。

第三、保持一贯性。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保持一贯性,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言论,否则会降低公众对于信息的信任度。

第四、控制情绪。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激动或愤怒而做出过激的言论,导致舆论失控。

第五、善于表达。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且要清晰、明了,以便媒体和公众能够理解。

第六、沟通协调。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各方的利益,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第七、避免说谎。

在媒体的采访中,要避免说谎,因为一旦被媒体揭露,将毁灭自己的形象和信誉。

第八、主动公开。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主动向媒体公开信息,而不是等待媒体的关注和追问。

第九、尊重媒体。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要尊重媒体的工作和职责,不要对媒体进行攻击或诋毁。

第十、学会辩护。

在面对媒体的质问和批评时,要学会辩护自己的立场和行为,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形象。

总结回顾:在面对突发事件中,面对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需要及时回应、坦诚相待、保持一贯性、控制情绪、善于表达、沟通协调、避免说谎、主动公开、尊重媒体、学会辩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媒体的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形象。

个人观点:作为面对媒体的对象,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媒体出现之前,我们要提前制定好应对策略,并且要在面对媒体时,保持警惕,不要在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媒体的评台,积极传递正面信息,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灾难新闻图片的伦理抉择

灾难新闻图片的伦理抉择

87 第2卷第11期传媒观察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图文互动是有效建构新闻意义的手段,而实现灾难新闻的有效传播是图文建构的指向所在。

现场照片相对文字能更直观地营造出灾难发生的现场环境,相对视频有更明确突出的聚焦点和意义导向,其视觉元素突出,对读者而言更易解读新闻意义。

一、关注人本身的尊严与权益(一)敏感时期的新闻情感导向尤为重要灾难新闻作为突发新闻的一种,保证读者知情权是突发新闻摄影和报道的一项重要原则。

“抢新闻应让位于抢救生命”,与受难者保持适度距离,将对受难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贯穿在全篇之中,是新闻工作者专业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基本体现。

在天灾人祸本就给大众带来恐慌等负面情绪时,合理利用新闻图片,缓解受众情绪,转变情感,配合现场救援与后续调查反思,弘扬正能量,正是传媒的责任之一。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基本着力点,应该放在人本身,关注每个人的尊严和权益,才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报道。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新闻图片不只是呈现信息,更有着在特殊时期疏导受众心理的作用,所以图片的情感导向格外重要,决不能为营造“悲剧快感”而过度渲染悲剧氛围。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快感”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从而引起观者的怜悯或者恐惧等情绪,“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是过于渲染恐怖、绝望氛围,是否会使受众“见怪不怪”,乃至走向麻木的一极?(二)披露现场与保护隐私的平衡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除过度渲染引发读者不适外,最受诟病的问题莫过于为披露现场惨状而不惜牺牲受难者的隐私权。

2009年,长江大学的三名同学因救人被滚滚江水吞没,尸体打捞队将见义勇为的英雄的尸体系在船头,现场上演“挟尸要价”。

这一幕被记者拍下,命名为《挟尸要价》在《华商报》首发,举国皆惊。

2010年,这一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

陈力丹教授随即发表了《<挟尸要价>的公开发表和评奖有悖新闻职业道德》一文,提出异议,认为这张新闻照片暴露了现场对为救人而牺牲的英雄尸体的极度不尊重。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 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 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

灾难性突发事件报道的完善策略及发展趋势近两年的灾难突发事件灾难性大事是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临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大事。

突发的灾难性大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威逼着人类的生存。

在现代讯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日,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样,瞬间就会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国在2021年1月25日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其中规定:“突发公共大事的信息发布应当准时、精确、客观、全面。

大事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状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依据大事处置状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①做好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对一个地区的稳定及新闻媒体的信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大媒体在面临重大灾难性突发大事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灾难性突发大事往往都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的报道及其报道趋势。

完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的策略聘请媒体公关顾问。

在2021年的“非典”报道中,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和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后,《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才得以在2021年制定,这也为我国媒体在后来的灾难性突发大事报道中取得新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应急预案》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聘请媒体公关顾问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在公共性的危机发生时,媒体报道和相关部门的对症举措是危机消减的两大出路,而媒体与相关部门的乐观沟通和合作,是公共危机大事得到解决的最佳途径。

比如,针对公共卫生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卫生部门做好沟通和联系;针对自然灾难类突发大事,媒体公关顾问可以和相关地质部门做好互动,等等。

这种媒体危机公关顾问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度,更将是我国媒体在报道制度上的重大进步和革新。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应对突发事件‎媒体需把握的‎几个原则可以说,这次全国各级‎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大型新闻报‎道,堪称近年来,甚至是新中国‎电视新闻报道‎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反‎应最快速、报道最及时、内容最全面、最客观、信息最公开的‎一次大型战役‎性报道。

笔者不断总结‎和反思: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什‎么样的原则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最需要的‎是大众传媒的‎准确、及时传播,如果大众的需‎求传媒能够很‎好地满足,那么对以后事‎件的处理等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效果;相反,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则将会给事件‎的处理乃至今‎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为此,应对突发事件‎,媒体应该主要‎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1.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告知事件‎相关信息由于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公众无法预知‎,所以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以及对信息的‎大量渴求,同时突发事件‎往往与民众个‎体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力大,大众传媒必须‎尽最大可能把‎尽多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民众,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在此,公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

例如,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事件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关于地‎震的直播节目‎,同时有大批记‎者在机场等待‎奔赴灾区。

在整个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特别是震区的‎各级电视机构‎,每天发回大量‎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2.做好政府的喉‎舌,有效传达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大众传媒的中‎间人角色更加‎凸显出来。

民众最关心的‎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这需要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把有关情况传‎递给民众,同时也把民众‎的态度传递给‎政府,形成互动,取得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让民众和政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为了让百姓更‎多地了解情况‎,中央电视台打‎破常规节目结‎构,推出不间断的‎昼夜直播,每天播发大量‎的信息,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中央政府‎对这次事件的‎处理原则,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第一‎线指挥救援的‎情况,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面对这‎次突发事件时‎的真实态度,也从中了解到‎许多人民子弟‎兵、救援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感人故事,在这样的信息‎传达中,政府的形象树‎立了起来。

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浅析——以“7·20河南暴雨”为例

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浅析——以“7·20河南暴雨”为例

第38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8,N o .32022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22ʌ收稿日期ɔ2021G09G10ʌ作者简介ɔ王璇(1993-),女,甘肃兰州人,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研究.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浅析以 7 20河南暴雨为例王㊀璇(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10)ʌ摘要ɔ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作为危机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等特征比其他的危机事件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与反复性.该种危机事件发生时信息的传播容易产生舆论的混乱从而引起民众的恐慌,所以相较其他突发性事件在进行危机传播活动时更需要讲求一定的原则与策略.以 7 20河南暴雨 为例,运用斯蒂文 芬克危机传播阶段分析理论对该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㊁媒体与公众所进行的危机传播进行分析.就分析提出原则和策略上的建议,以期对之后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中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启示.ʌ关键词ɔ7 20河南暴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危机传播ʌ中图分类号ɔG 206.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2)03G0125G04A n a l y s i s o fC r i s i s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S t r a t e gi e s i nS u d d e n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E v e n t s T a k i n g t h e J u l y 20R a i n s t o r mi nH e n a n a s a nE x a m pl e WA N G X u a n(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a n d M e d i a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L a n z h o u 73001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u e t o t h e u n c e r t a i n t y a n d f r e q u e n c y of s u d d e n 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e v e n t s ,t h e c r i s i s a n d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g e n e r a Gt e d i n th e e v e n t n e e d t o p a y m o r e a t t e n ti o n t o t h e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t h a n t h o s e i no t h e r e v e n t s .B y c o m b i n i n gc a s e a n a l y s i s a nd l i te r a t u r e a n a l y s i s ,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c r i s i s a n d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a n d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s t r a t Ge g i e s g e n e r a t e db y t h e J u l y 20H e n a nr a i n s t o r m b y c o m b i n g t h e c o n c e p t sof c r i s i sa n dc r i s i s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g e n e r a t e db yt h e s u d 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e v e n t s a n d a p p l y i n g S t e v e nF i n k s c r i s i s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t a g e a n a l y s i s t h e o r y a n d t h e 5S p r i n Gc i p l e o f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a n d s t r a t e g y i n t h e e v e n t o f s u d G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o r d e r t o g i v e s o m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i n t h e e v e n t o f s u d 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s .K e y wo r d s :J u l y 20H e n a n r a i n s t o r m ;s u d d e nn a t u r a l d i s a s t e r ;c r i s i s ;c r i s i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㊀㊀近年来,全球突发性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的错乱㊁谣言四起等往往伴随着该类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所发生.2021年7月中国河南省发生罕见的7 20暴雨危机,该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引发的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方面的危机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媒介即讯息 ,在现代媒体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下,讯息在社交媒体上会迅速传播并不断发酵,但是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不能保证信息能精准地传播到每一个目标受众,也不能保证每一条讯息都是准确无误.传播中种类过多㊁速度过快的信息也会产生一些对舆情非常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不能使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所产生的信息传播危机得到很好的解决,还会对正常进行的危机传播有负面的影响.所以搞清楚危机事件各时期政府㊁媒体所进行的危机传播,合理运用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才能够避免危机传播中信息错乱㊁冗余等因素所造成的大众不必要的恐慌,减少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引发的社会舆论压力.一㊁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与危机传播(一)危机事件与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国内外学者,对危机有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罗森塔尔(U r i e lR o s e n t h a l)将危机界定为: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运行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紧迫,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1].国内学者刘刚在«危机管理»中,把危机定义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2].2021年发生的7 20河南暴雨是一场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该危机事件极具破坏性与迅速性,并且不确定性极强,使得我国河南人民的生活㊁生命㊁财产等受到了威胁.(二)危机传播美国女学者费恩 班克斯(K a t h l e e nF e a r n -B a n k s,1941-)认为,危机传播是 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㊁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 [3].胡百精教授的«危机传播管理»认为危机传播是混乱符号和不确定意义的扩散过程,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客体失序互动的过程[1].作为危机传播前锋与后盾的政府来讲,做到信息的相对透明与沟通的顺畅是进行的危机传播的核心;而作为公众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是进行危机传播的基础;媒体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传播策略来传达政府的声音,维护社会稳定.二㊁7 20河南暴雨中的危机传播模式阶段性理论是危机传播理论在危机管理理论中的借鉴与应用,斯蒂文 芬克在1986年提出四阶段论,该理论将危机传播过程划分为危机潜在期㊁危机爆发期㊁危机蔓延期㊁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运用阶段性理论对7 20河南暴雨中的危机传播做相对系统的梳理,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该危机中媒体㊁政府与大众进行危机传播的模式.(一)危机传播的潜在期:危机传播不只要提前预警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迅速,政府与媒体对于暴雨这种突发自然灾害危机事件可以做到第一时间的报道与预警.2021年7月16日中国气象报道称,河南省气象局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气象部门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应急响应规定做好工作.虽然政府㊁媒体已预警,如前期新华社㊁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在自己的两微信一端上均就灾害给出预警.但是因为前期政府㊁民众对预警不够重视,使得政府和媒体刚开始的危机传播陷入被动,在7 20河南暴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介信息㊁报道纷涌而来,公众对政府的救援㊁灾民的安置等都产生了质疑.政府在官方媒体的两微一端立马发布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公布河南该次暴雨的雨势情况,发布求救电话㊁救援信息㊁避难帮助场所等;同时避谣社交媒体上传播的错误信息.危机潜在期是危机传播相对容易的时期,也是更大的传播危机最不容易被发现的时期.所以,政府与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该随时提高警惕,树立良好危机传播意识,始终防患于未然[4].(二)危机爆发期:危机传播需要具体报道一旦危机潜在期结束,信息传播面临的危机将会彻底爆发,并且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是四个阶段中最短的阶段,但是稍有不慎都会让危机传播发展到很不利的地步.7 20河南暴雨中危机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很大关注.但是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准确的消息的调查考证需要一定时间.网络繁杂的信息使得危机爆发期谣言遍地,大众出现焦躁情绪,一是质疑预警与防范;二是迫切想了解灾区的情况及群众的救援和安置等问题.大量媒体聚焦河南,具体地对河南各地的灾情与受灾群众的现状进行报道.如央视新闻发布7月20日,河南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导致的乘客不幸罹难的具体人数;人民日报官微报道了郑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汛救援最新情况.为大众提供官方信息,解决信息不透明造成的谣言四起.在危机的爆发期,信息传播的模棱两可㊁混乱无序会造成危机传播的失误.所以要利用现代媒介的便利性具体准确地进行危机传播,让媒体报道更加具体化是危机传播的关键.(三)危机蔓延与恢复期:危机传播需正确引导危机延续的同时也在恢复,危机恢复期通常指危机的 清理阶段 ,危机蔓延期是四阶段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5].面对处于危机蔓延与恢复期的7 20河南暴雨事件,危机传播一刻也不能停息,并且需要正向的引导,才能迅速且高效地解决传播危机问题.在7 20河南暴雨事件中政府迅速给出相应的指示,针对舆论热点及时发布官方消息,防止谣言的扩散和传播;媒体也进行正确引导,不断报道救人抢险,各地捐款捐物的新闻,为此次突发自然危机事件创造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受灾人民战胜灾难的决心.政府㊁媒体所进行的正确舆论引导使得处在危机蔓延与恢复期的信息传播危机进一步得到缓解.(四)危机解决期:危机传播需谨慎对待危机解决阶段,不意味着政府㊁媒体的危机传播完全结束,关于政府后续形象的重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6].虽然河南暴雨慢慢变小,陆续进入灾后重建和理赔阶段,舆论也渐渐淡化.媒体主要就危机事件发布灾害重建和赔偿等消息,最大程度树立政府的正面形象.在新闻媒体上报道一些灾害重建,赔偿等危机解决信息的同时,也做一些预警报道,如在2021年8月21日,媒体还对河南部分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暴雨进行了预警.事实上,危机解决期,危机传播应该更加谨慎.一旦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掉以轻心,会使之后的危机传播变得措手不及,影响危机传播之前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所以媒体应做好由于危机事件折返继续进行危机传播的准备,小心谨慎地进行危机解决阶段的危机传播.三㊁7 20河南暴雨的危机传播原则(一)政府和媒体需要主动承担危机传播的责任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引发传播危机后,政府㊁媒体应该第一时间承担起危机传播的责任.政府部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㊁微信等新闻客户端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指示.官方媒体在互联网上也第一时间承担起了权威报道的责任,对暴雨进行了权威㊁详细㊁准确的报道.如人民日报的官微一直发布第一手危机事件的官方信息,在危机传播中一定程度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承担起了作为官方媒体的责任.(二)政府和媒体需要真诚沟通㊁真实报道灾害无情,政府和媒体需要真诚地与群众进行沟通,使突发事件危机传播更加有人情味.任何不真诚的沟通都会导致危机传播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使得传播危机蔓延.在危机传播中,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需要真诚沟通,真实报道灾情与救援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进行虚假㊁夸大的隐瞒报道.媒体在做到真实报道的同时要进一步了解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在对于这场暴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几乎都是第一时间真实报道了灾情的发展,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与受众进行真诚沟通并且真实报道新闻事实避免谣言的传播.(三)遵循速度第一且报道准确快速处理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是政府㊁媒体危机传播成功的关键,一定要第一时间判断清楚形势,找出危机传播对策.在河南暴雨的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合理利用 两微一端 ,迅速及时进行危机传播,尤其是微博避谣机制,往往在谣言发生的第一时间,就粉碎谣言,传播真相.如在网络传播中,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则4秒钟的短视频,显示一条巨大的鱼状物体在街区洪水中翻腾,据称是郑州 荥阳海洋馆被冲破,海洋馆中的鲨鱼逃出来 ,媒体和大众立马一起避谣,证实为假新闻,避免再次加重灾情中群众的恐慌.在这场自然灾害危机事件中政府㊁媒体和大众利用现代媒介实现了真正的危机传播的速度第一原则.(四)相互协作,系统运行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㊁媒体与公众进行的危机传播要遵循正确㊁完整的相互协作原则并进行系统运行.在这次事件的危机传播中不仅政府㊁媒体及大众相互协作,政府与政府,主流媒体㊁地方媒体㊁还有其他媒体也相互协作.同时各种媒体深入灾情报道一线,系统报道灾情,对灾情的报道使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相互协作,系统运行的原则可以使大众系统地掌握危机事件的信息,坚定决心与信心打赢信息危机仗,使受众获得了系统信息,最终使得危机传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五)发布权威性信息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事件的危机传播中,权威信息的发布更能取得大众的信服,媒体发布权威人士的消息报道可保证危机传播具有权威性.如主流媒体发布中共中央总书记㊁国家主席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这次7 20河南暴雨对防汛救灾工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7月21日人民日报直播了中央气象台与河南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等专家解读此次特大暴雨的过程特点㊁成因与未来几天的预报.政府㊁媒体随时用权威证实原则,打消一些由于大众对媒体传播信息不信任产生的恐慌.四㊁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分析㊀㊀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危机传播中需要一定的危机传播策略去更好地进行当下的危机传播,对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策略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做好政务社交媒体沟通政务社交媒体危机沟通是指危机事件发生前后,政府和公众如何通过政务社交媒体进行沟通[7].平时就要做好政务社交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保持与受众之间的消息畅通与相互信任.这样不管是在河南暴雨还是其他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中,政务社交媒体都可以发挥自己官方媒体的身份优势,传递讯息.有效的政务沟通能让大众迅速㊁准确地获取信息,同时一旦危机事件发生政府也能更快确定危机传播的方向.(二)合理利用意见领袖,强调社会责任危机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之一便是要合理利用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因为他们本身具有一定受众,在关于重大自然性灾害事件的危机传播面前,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帮助社会消除一部分传播危机,在社会的危机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危机传播的意见领袖,已经不单单只能查找㊁传播信息,为受众提供观点与建议.他们还需要收集信息,辨别信息的真假,并且引导自己的粉丝.提高危机传播的正向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传播危机的解决.比如在7 20河南暴雨事件发生时很多微博大V转发救援信息,但是其中就有假的求助消息泛滥,看似事小其实很容易引起大众的恐慌,不利于危机传播,所以需要意见领袖先去辨别一下消息的真假.很多媒体的官方微博㊁微信公众平台在这次河南暴雨中也起到一定的危机传播作用,所以在危机传播策略中合理地利用意见领袖,强调社会责任,才能使危机传播更加深入㊁广泛㊁有效.(二)必须时刻保持信息的畅通与准确大量的冗余信息与谣言也会导致危机传播的失败.很多媒体线上传播救援信息㊁灾情中的救人的英雄事迹等一些灾情相关的报道,但是这些信息过多会导致信息的不通畅,对危机传播产生不好的影响.危机传播成功的关键在于时刻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所以这就需要媒体里专业的人从大量消息中筛选出准确有用的信息并且立刻发布出去,否则会形成信息的冗余,使得消息真假难辨.如在灾情期间微博及时建立专项小组进行救助信息的筛选,将相对准确的求助信息发送出去.越是在这种信息杂乱无章的时候越要保持传播信息的畅通与准确,危机传播才更有效率.五㊁总结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危机传播过程需要随机应变.由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社会关注度高,在此类事件的危机传播中运用危机传播原则和策略时应该更加注意方式与方法,要因时㊁因势而变.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方面我们应该更加注意真实㊁准确传播信息,创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ʌ参考文献ɔ[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2]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C o o m b s,WT.C h o o s i n g t h e r i g h tw o r d s:T h e d e v e l o pGm e n t o f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t h e a p p r o p r iGa t e c r i s i sr e s p o n s es t r a t e g i e s[J].M a n a g e m e n tC o mGm u n i c a t i o nQ u a r t e r l y,1995(8):447G476.[4]上官酒瑞.互联网+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300.[5]余玉花.科学防范现代危机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384.[6]温琼娟.美国危机传播研究八大理论流派[C]//第六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国家品牌 社会资本与文化软实力论文集,2013:300G324.[7]谢起慧,彭宗超.基于T AM的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危机沟通机制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5):106G112,100.[责任编辑:王敬儒]。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

对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主流媒体表现的思考作者:彭西贝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在此次灾难中,中国主流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开放性、透明地对灾难跟踪报道,表现出来的传播态度和传播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

但也暴露出了主流媒体对灾难事件应对的一些不足和弊病。

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已经成为过去,但这样的灾难事件的报道任务,中国媒体以后还会面对很多,认真总结这次报道,哪些需要保持,哪些需要改进,才能在今后的报道任务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应对灾难报道的挑战。

一、“以人为本”是灾难报道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前提众多的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经济、物质上的巨大损失也难以挽回,但以慈悲的心来对待灾难的报道,来抚慰灾难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因此,灾难性事件报道更应重视人们的内心体验,让大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态,彰显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无私。

二、灾难报道应当更客观更专业在灾难事件报道中,处理报道细节应该更专业,要保持报道的客观,才能避免伤害灾难中人们更加脆弱的心。

1、刊登照片应仔细据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中国心理学界联合人民网发布关于地震救灾媒体报道的倡议。

对儿童的采访:不建议采访此次受灾的儿童青少年,特别是伤残的儿童青少年;如果要采访儿童,需监护人及本人同意;如果必要的话建议文字采访,即使同意电视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面部……在西方的大多数媒体,发表受害人或受难者照片前通知受害人的家人已经成为惯例。

在没有经过家属的同意前,最好不公开死者或伤者的名字、肖像。

而在我国,这一意识媒体应加强。

2、慎用特写镜头灾难中的人们的情绪更加容易被触动,抽泣、痛哭、叫喊都是他们发泄伤痛的方式,在报道汶川地震的电视镜头中,不止一次出现灾民的特写流泪的镜头,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泣不成声,同样的不知所措,同样的伤痕累累。

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分析

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分析

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媒体报道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分析突发公共事件,或称重大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英美俄日等国家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本国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承担了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媒体既是事实报道者,又是参与处置者,还是舆论的影响者,各国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方法和策略上,也形成了一般性共识,媒体已经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政府认可、公众信赖的社会公共力量。

国内发生的“8?12天津港爆炸案”就给政府处置和媒体报道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外媒体的报道原则、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所借鉴。

一、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媒体报道的作用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对于政府处置情况的报道,能够为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事实和真相的报道,可以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问题的批评和谣言的澄清报道,可以有效疏导公众的负面情绪。

1、媒体充当突发事件处置进程的协同者。

媒体具有在突发事件中的告知作用和协同作用,在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突发事件会激起公众对政府强大的信息需求,媒体充分尊重民众的信息知情权,依靠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获得被允许的新闻采访便利,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让公众了解真相,支持政府按部就班地采取下一步应对之策,对于需要发动社会动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刻,媒体更是毫不犹豫地进行社会呼吁。

当然,如果政府处置不力,媒体也会充分发挥监督角色,通过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和批评来促使政府纠错。

2、媒体成为引导公众舆论的减压阀。

对于负面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公众需要有一个宣泄口,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把舆论发展引向正确的方向,即事件的责任认定、应对措施和监督批评上。

媒体除了披露客观事实的报道之外,比较中立的客观评述能够把公众最想表达的声音传递出来。

无论这种声音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赞美感谢还是不满批评,媒体这种积极主动的发声,代表了公众的意愿。

媒体又通过建立公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邀请各方专家进行解说评论,与政府、专家、意见领袖形成一种看似偏激实则温和的互动,既是公众情绪的宣泄,也是政府执政风险的预警,有利于舆论压力的释放和社会稳定。

论自然灾害事件下党报的融媒体报道创新——以安徽日报2020年抗洪抢险新媒体报道为例

论自然灾害事件下党报的融媒体报道创新——以安徽日报2020年抗洪抢险新媒体报道为例

自然灾害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1]洪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黄河、长江等流域曾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流域性重大洪灾,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20年入梅以来,安徽成为全国的强降雨中心。

全省平均降水量85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1倍,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梅雨期之长、暴雨日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梅雨强度之强,均为历史第一。

长江、淮河、巢湖多条支流超历史最高水位。

洪涝灾害面前,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加强策划、全媒发力、派出记者深入灾区一线,传递现场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宣传报道抗洪一线的感人事迹,一批批文、图、视频和创意作品迅速推出,传播效果突出,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点赞。

一、党报自然灾害报道要注重“移动优先”(一)移动优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受众阅读新闻的“第一平台”。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特点愈发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2]受众在哪里,哪里就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

可以说,移动传播时代,受众迁移的规律直接决定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属性和方式。

在自然灾害这样的重大事件发生时,党报不能只盯着自己传统的“一亩三分地”,不能在新媒体端失声失语,而要突出移动优先策略,在“两微一端”推出更快更多更优质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作品。

(二)移动优先,是党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必修课当前,我国主流媒体正大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需要一次次实践、一场场“实战”,以检验融合成果、提升融合能力。

党报要紧扣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的节点,全力做好融媒报道尤其是移动端传播,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论自然灾害事件下党报的融媒体报道创新——以安徽日报2020年抗洪抢险新媒体报道为例○王弘毅【摘要】洪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事关公共利益,受众关注度高。

媒体做好灾害性报道“四要”

媒体做好灾害性报道“四要”

灾害性事件一发生 ,大家都希望能
快点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 ,但是我们却 有时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 当事件发生时, 当地媒体却没有马上进行报道 ,好像没 有发生一样 , 倒是有时 民间在流传这事 。 报道了。人们从 民间流传或外地媒体的 报道来 了解这 次事件 , 当地媒体“ 失职 ” 了。 有时当灾难发生时 , 当地新 闻媒体对 灾害的危害程度 只是简单 的报道 ,或者 只是用简略的数字来说明到底造成 了多 大的危害 ,而对 当地相关部门是如何进 行援救的却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 。本来 是一场灾害性事件 , 对灾害报道得不多, 却变成 了对 当地相关部 门工作 的表扬 。
社 会 上 人们 的情 绪 ,影 响社 会 舆 论 ? 这
报道让人觉得不太 可信 。 还有 , 当灾害发
生时多家媒体一 哄而上抢着去报 道 , 大 批的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 同时 出现在各
种担心是 多余 的 。对 于传 统媒体 , 特别 是对于出版周期为 2 4小时的报纸来说 ,
力配合。 灾害的发生是不幸 的, 会有各种 各样 的救援力量伸 出援助之手 ,帮助 当
还 有 的 新 闻媒 体 在 灾 害 发 生后 报 道 当地 人 的生 活 情 况 时说 ,经 过 一 系列 的工 作
的是深层的。 面对这; f 中 J 隋况 , 新 闻媒体要
深入 挖 掘 ,及 时 了解 到 最 真 实 的情 况 向
外发布 。 这需要记者要沉下 身来 , 向最深 处去 了解 。2 0 ] 2年 7月 , 北京突然降 了
暴雨 , 当 时有 不 少 人 在 外 面无 法 回家 , 而
媒体做好灾害性报道 一 四要 ~
一 东 营 日报 社, 山东
有时当地媒体不及时报道 ,外地媒体却

灾难图片的伦理问题与应对

灾难图片的伦理问题与应对

灾难图片的伦理问题与应对一、灾难性报道与图片使用灾难性新闻历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领域。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曾指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等伤害。

”1而灾难性新闻图片就是指利用新闻摄影的技术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场面记载下来的一种新闻表现方法,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来传递灾难事件现场状况。

相比单纯的文字报道,新闻图片的使用更能使无法到达现场的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触其温,如嗅其味,最终达到如临其境的”2的感觉。

它历来受到新闻媒体的大力追捧。

首先,它反映的是灾难场景,深深地契合了人们关注灾难的信息欲望, 具有重大新闻价值。

其次,灾难性图片能够直观、真实地再现灾难场景,使人们感到真实可信。

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所言:“照片是对事物的真实再现这一推断, 使所有的照片都具有权威性、吸引力和诱惑力。

”3再次,灾难性图片承载的信息量巨大,给读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更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最后一点,不可否认,灾难性图片满足了部分读者的好奇心与窥探欲。

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图片利用的好,能够有效增强事件报道效果和影响力,也能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一些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使用新闻图片欠妥,甚至不惜违背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准则,从而走进了新闻图片报道的误区,引发比较恶劣的影响。

目前,灾难性新闻图片使用过程中面临的伦理问题主要有哪些,这些伦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二、灾难性报道中图片使用的伦理问题1、照片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同理,新闻图片的生命也在于真实。

而随着电子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闻照片的真实性也受到冲击。

出于某些目的,新闻图片在使用之前,会被通过一定手段进行编辑。

1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1期。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作者:刘海明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05期[摘要] 采访伦理是新闻伦理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新闻伦理又是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

汶川大地震期间,灾难性新闻采访遭遇的伦理诘难,暴露出先前对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问题的关注不够。

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的内涵和本质,以及伦理总原则和子原则,都是亟待厘清的问题。

只有在厘清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制度的框架才成为可能。

[关键词] 采访伦理;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原则;制度框架[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5-0173-06任何伦理都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

伦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初民时代。

自人类社会形成后,逐步出现了各种观念的集合,亦即人们常说的意识形态(Ideology)。

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各种行为准则——伦理观念,从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社会分工出现后,每个行业都需要一套道德规范来约束其从业者的行为。

这些行为规范就是行业性的伦理,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哲学研究”。

人类的伦理行为,在康德看来,可以分为如何对待他人与如何对待自己两大类型。

以往的新闻伦理研究侧重于对后一种类型的探讨,强调新闻从业人员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和新闻腐败,以恪守法律底线。

事实上,新闻伦理研究的对象涵盖了新闻事业的全部环节,每一个环节均离不开相应的伦理规范来约束。

新闻采访主要是记者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新闻业务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最容易出现伦理问题的环节。

采访伦理矛盾最突出地反映在灾难性新闻采访活动中。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一些记者的采访行为引发社会争议,暴露出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长期被人们所忽略。

那么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的特殊性何在?有必要先了解采访伦理的内涵和实质。

一、采访伦理的内涵与实质西方语境里的“伦理”与“道德”涵义大致相当,指的是人们应当如何行事的具体规范,它们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风俗和习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每个人的品行。

研究论文: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

研究论文: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

95489 新闻传播学论文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伦理的分析在新闻图片伦理历史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较早。

早在1964年,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就提到了相关知识,Curtis Mac Dougall的《新闻业及其问题》一书中指出,摄影师应当对其工作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多加考虑。

随后涉及新闻图片伦理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

1978年,Horold Evans提出了暴力、对隐私权的侵犯、性与公共道德、图片造假这四个伦理学需要关注的领域。

有趣的是,1986年Frank Hoy在《图片新闻学:一种视觉视角》中提到了一个至今仍然议论不止的新闻摄影热点话题:摄影记者拍还是不拍?[1]文中给出的结论是,先拍下再做考虑,若没有拍下,何从考虑?我们可以不赞同这一结论,但是这个研究却给了我们一种思想启示。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愈显突出,图片的现场感、直观性使得新闻图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媒体刊登的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现场照片,唤起了人们对人文关怀的追求;一些媒体或记者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制造虚假图片,“深圳最美90后女孩”“华南虎假照片”等引起了人们对新闻图片真实性的追求;“雨中跌倒的自行车”“饥饿的苏丹”“挟尸要价”等新闻图片唤起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议论……本文以20xx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系列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为主线,借助近些年国内外灾难新闻图片所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为补充,分析在灾难中微博、微信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图片伦理,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对媒体运用新闻图片有所启发。

一、灾难新闻报道的四个阶段20xx年8月12日晚11时许,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以下简称“天津爆炸事故”),接到消息后,消防队开始展开紧急救援。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是对救援人员的挑战,同样也是对各媒体的挑战。

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准确及时地报道灾难的最新状况,同时不能使报道伤害当事人,也就是不能违背新闻伦理。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摘要]突发事件一直以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而新闻记者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履行电视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成为新闻记者要做的重要功课和必备素养。

[关键词]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56-01突发事件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网络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受众越来越习惯来自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声音和解读。

突发事件突然爆发,不确定性高,涉及面广,轰动性强,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热点。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定会涉及一部分人或者群体的切身利益,与此同时,还会使相关涉事人员的心理压力产生,情绪有可能还会焦灼化。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安是属于正常现象,这是正常人们在突发事件产生后的应激反应。

新闻记者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记者不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大众知晓信息,做出反应,而且要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以便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严把政治关,要时刻绷紧为党和国家服务的最基本的要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较好地尽职尽责,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是新形势下电视新闻宣传的必然要求。

在2009年10月举办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的致辞强调媒体应该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这是对新闻传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客观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社会背景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民主化进程大步推进,传媒业的构成格局、发展态势、传播理念有了深刻变迁,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对新闻信息要求和期待有了根本性改变。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 引言1.1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在面对灾难事件时,媒体应该展现出对灾民和受灾地区的关爱和尊重,不仅仅停留在报道事实和数据的层面,更要关注被灾民的心理健康、传递正能量信息、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社会责任。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应该保持平衡的报道角度,不偏不倚地展现灾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不片面强调负面信息,要给予灾民更多温暖和关怀。

媒体还应关注灾民的心理健康,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传递正能量信息,是灾难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媒体应该通过报道正能量的事例和人物,激励灾民顽强的生存意志,为灾后重建注入力量。

媒体也要弘扬社会正气,报道那些无私奉献、善良正直的人物和事迹,引导社会向上向善。

倡导社会责任,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不可回避的责任。

媒体应该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灾民的生存状况,捐助物资、提供援助。

媒体也应该监督相关部门的救灾工作,促使救灾工作更加科学、有序。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温暖灾民的心灵,激励社会向善。

媒体应该加强媒体伦理建设,提升人文关怀意识,引导社会共情力,让人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

2. 正文2.1 平衡报道角度平衡报道角度是灾难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媒体应该尽量避免偏颇和片面的报道,而是要全面客观地呈现事实。

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避免对灾难事件的不实渲染,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事件。

平衡报道角度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立场和利益,不只是站在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角度来报道。

媒体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灾难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避免过于表面化的报道。

平衡报道角度也包括了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和尊重。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媒体应该充分尊重这些声音,不因为主观因素而削弱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灾害新闻策划书范文3篇

灾害新闻策划书范文3篇

灾害新闻策划书范文3篇篇一《灾害新闻策划书范文》一、策划背景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们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灾害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及时传递灾害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动员救援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灾害新闻策划书,对于提高灾害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策划目的1. 及时、准确地报道灾害事件,为公众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

2. 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3.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和重建工作。

4. 提高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三、策划内容1. 新闻报道主题以“灾害无情,人间有爱”为主题,突出报道灾害中的人性光辉和社会正能量。

2. 新闻报道形式(1)文字报道:及时发布灾害事件的最新进展、救援情况、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等信息。

(2)图片报道:通过拍摄灾害现场的照片,直观地展示灾害的破坏程度和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

(3)视频报道:制作灾害新闻专题片,深入报道灾害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4)社交媒体报道: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灾害新闻,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

3. 新闻报道安排(1)前期准备:成立灾害新闻报道小组,制定详细的报道计划,准备好采访设备和物资。

(2)现场报道:派记者深入灾害现场,及时采访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获取第一手资料。

(3)后期制作:对采访素材进行整理和编辑,制作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新闻报道。

(4)发布报道: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灾害新闻报道。

4. 新闻报道重点(1)灾害事件的最新进展和救援情况。

(2)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3)救援人员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

(4)社会各界的援助和支持。

(5)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措施。

5. 新闻报道注意事项(1)坚持真实性原则,客观、准确地报道灾害事件。

(2)尊重受灾群众的隐私和尊严,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一、情感表达与新闻的关系(一)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新闻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即新闻报道中不能带有任何情感,记者对新闻事件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有任何偏见。

但随着新闻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客观性与情感表达并不是对立的,情感表达对新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灾难情境中,一方面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破除谣言,消解恐慌;另一方面在灾难性事件中,受众对情感信息的感受更加敏锐,需要通过媒体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媒体要迎合受众的情感期待,向受众传达正能量,给予情感抚慰。

(二)多向互动型传播模式使情感表达成为新闻生产的动力主流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情感表达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杨娇娇【摘要】受理性主义范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新闻业的认知就是必须追求客观性,但在灾难情境中,情感的流露、表达与客观性并不是对立的。

本文旨在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分析在灾难情境中,主流媒体如何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情感表达,并得出情感表达在灾难性报道中起到了疏缓受众情绪,给予情感抚慰,提供情感宣泄平台,凝聚社会大众力量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抖音号;客观性;灾难性报道;情感表达来进行展望时,我们不应该仅关注技术的突破,其带来的社会性思考更值得我们重视。

未来,“AI合成主播”将朝着定制化、情感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AI合成主播”将出现在地铁、机场等公共设施领域。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抱着“带着镣铐大胆跳舞”的态度,这副“镣铐”就是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约束,而技术的开发者更要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的传播者更要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多方面的制衡、自觉,共同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媒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5.[2]杨保军.简论智能新闻的主体性[J].现代传播,2018(11):32.[3][4]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07):5-11.(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姚少宝81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的情感把握

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的情感把握

传播与版权―3―C HUANB O YU B ANQUAN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的情感把握□刁晨希摘要: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现场出镜记者如何把最有用的信息传递出来,怎样适度表达情感是出镜记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灾难报道的特点,针对当下出镜记者在灾难报道中过于煽情、过于表现自己、缺乏人文关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提出了重伦理责任,哀而不伤;充足准备,调整心态;出镜播音,情感表达准确得体是出镜记者应该把握的情感原则。

以此期待我国媒体的灾难报道能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关键词:灾害新闻;现场报道;情感把握作者:刁晨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灾难新闻报道出镜记者情感的“过”与“缺”(一)出镜记者的情感之“过”1.过于煽情。

相较于之前的灾难报道,我国媒体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时效性方面,更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应机制,能够在灾害发生几十分钟内,就近记者迅速赶往事发地,主播进入直播间播报,与地方台并机直播。

但是在报道过程中,我们依然是看到了很多的不足。

汶川地震时,在救援现场,有部分记者一再追问警察蒋敏失去父母、女儿的感受:“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你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灾难造成的巨大损失,给受灾群众的精神造成的冲击,可能远超出外人的想象。

作为媒体记者,应该比受过惊吓的人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描述自己所见所闻,客观记录下他们的感受,媒体记者此时充当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倾听者,而不能自己进入“剧情”,以动情的方式赚取公众的眼泪,从而使得自己的报道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有“人情味”。

2.过于表现自己。

在灾难报道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些表现突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出镜记者,比如在2003年非典报道中的柴静、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张泉灵、2013年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蒋林。

首先,这些出镜记者都是很令人敬佩的,因为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受灾区为观众第一时间传递出消息,这都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敬业的职业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新闻报道的适度原则
作者:高金萍
来源:《对外传播》2011年第11期
灾难新闻是受众最关心、最容易扩散的信息,也是媒体最重视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竞争加剧,灾难新闻成了媒体争取受众眼球的重型武器。

与此同时,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也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灾难新闻对外报道,需要把握适度原则,既不能一味“正面化”,又不能过分“血腥化”;既不能不顾国家利益,又不能忽视西方文化。

如何于灾难中见到人的命运、见到民族的力量、见到国家的形象,是从事对外报道的新闻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报道内容:避免一味“正面化”
和过分“血腥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新闻文化被人称为“喜鹊文化”,灾难报道遵循“大灾难大凯歌”模式,报道内容上“只见救灾不见灾”,报道取向上坚持正面报道,缺乏客观反映灾害细节、灾害后果的信息,报道一味追求“正面化”。

随着传播媒体多元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构建往往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一味“正面化”的报道显然无法全面地展现灾难事件的真相。

1992年新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媒体市场化步伐加快,新闻报道模式更追求客观、平衡,灾难新闻报道也开始逐步改革,一些市场化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改走煽情刺激、虚张声势、耸人听闻的路子,刻意渲染灾难中的血腥、死亡等残酷细节,或者夸大灾难的危害,或者以刺激性手法渲染灾难,以血腥、恐怖掩盖悲情。

美国职业新闻工作协会1996年重新修订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中,要求记者遵循对报道对象“最小伤害”原则:“记者应当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采访经验的人;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或使其不安。

”灾难报道如果落入追求刺激、惊悚,那么它既不能为受众提供环境监测、告知警示的作用,也无法对受众产生激励引导功效,一方面它会激发受众的恐惧、焦虑心理,进而产生心理失衡,将自然灾难延伸至精神灾难;另一方面它势必导致严肃的灾难新闻娱乐化,培养受众麻木不仁、散乱无聊的新闻接受习惯。

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应以海外受众为中心,抓住他们对灾难事件的关注点大做文章;通过多种报道体裁,全方位地展现灾难带给人类生活的摧残,以唤醒受众的同情心理。

报道方式:兼顾中国国家利益
与外国文化习惯
通常来看,对外报道的基本宗旨是国家利益至上。

然而,对外报道中还有一个必须坚持的准则,即人道主义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对灾难中人的命运的关注,是对灾难中的人性之美的聚焦。

人道主义关怀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推动人们从灾难中站立起来,恢复正常的生活。

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场灾难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这个“地球村”中的每一位民众。

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关注灾难,实质上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关怀。

在灾难事件对外报道中,把人道主义关怀放在与国家利益平行的地位上,有助于从文化根源上获得世界的认同,体现新闻的人性美。

灾难新闻的对外传播应遵循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与伦理,充分尊重传播接受者的文化习俗与接受习惯,才能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特稿可以作为灾难新闻对外传播的首选,特稿在西方的灾难事件报道中最为常用,它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形象生动的语言,打破了灾难报道的沉闷呆板,作为西方受众最喜爱的报道方式,更容易被西方受众接受。

报道目标:引导受众
合理适度地正视灾难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灾难给予人类的是同样的磨难和痛苦。

如何在灾难过后,引导公众尽快走出磨难和痛苦,恢复正常的生活,是灾难报道的终极目标。

灾难新闻的报道强调及时、真实,注重对现场的再现。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灾难新闻注重对官员讲话、视察灾情的报道,忽视对灾难现场的细节描述和报道,实质上淡化了灾难新闻的警示功能,削弱了社会反思的效力,无法给予受众关于灾难的完整印象,无法帮助受众梳理正确的防灾意识。

BBC《制作人指南》也指出:“一些灾难的图像不可避免地会使那些亲身经历过或和灾难有联系的人感到痛苦不堪,即使对旁观者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可以利用的资料的数量有限,或者因为我们收发以及编辑的速度问题而降低对播出节目的要求。


日本大地震后,台湾《新新闻》周报副社长兼总主笔杨照发表文章《听不懂日语都宁可看NHK》,批评台湾媒体对海啸的报道“从头到尾都是嘶吼的话语声,都是刻意装做出来的情绪,没有画面,没有事实,也没有资讯。

”而在NHK“那里没有大呼小叫,没有夸张的标题,甚至没有出现任何‘深入现场’的记者身影。

有的是第一时间的余震纪录,各种避难讯息,来自不同地方的灾情画面,上头一定标示了拍摄的时间地点。

”在这场灾难中,NHK长期以来坚持的客观报道态度、迅速的灾难新闻报道效率,给各国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成为一些媒体的重要消息来源。

在灾难刚刚发生时,对灾难的全景式报道,有助于人们了解灾难的发生与发展,形成对灾难的全面认识;对灾后人们自救、灾后外援的报道,有助于鼓舞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们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拾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在灾难过后,再现灾难发生时的残酷细节,并对之进行冷静分析,可以从科学引导的层面传播逃生知识。

灾难新闻具有三大传播功能——监测环境功能、告知警示功能、激励引导的功能。

监测环境需要新闻的真实,告知警示需要新闻的及时,激励引导则需要新闻的有效引导,用事实说话,用客观、平实的报道帮助受众正视社会生活的负面部分,自觉接受灾难的挑战,在奋斗和超越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方能尽显灾难报道的传播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