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叙事手法。
通过细节的描写和展示,可以更加生动地再现事件的经过,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下面将从选材、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分析细节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作用。
在选材方面,细节是选择报道对象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通过挖掘事件的细节,可以更好地呈现事件的全貌和多方面的影响。
在报道一场自然灾害时,摄制组可以关注受灾地区的居民生活状态,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困境。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灾情,增强他们的关注和共情。
在拍摄方面,细节是展示报道对象特征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报道对象的细节拍摄,可以突出他们的个性和表情,呈现他们的情感和态度。
在报道一位英雄人物时,可以通过近距离的镜头拍摄他的眼神和表情,抓住他内心的情感和动机。
这种细节的描写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报道对象的人物形象,产生共鸣和敬佩。
在后期制作方面,细节是增强节目氛围和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图像和声音的处理,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在报道一场文化盛会时,可以在画面的角落增加一些细节的描绘,如花朵的绽放,人们的笑脸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在音效的处理上,可以加入一些细微的声音,如风吹草动的声音,人们的交谈声等,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细节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和展示,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在创作过程中,选材时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事件的细节,拍摄时要注重报道对象的细节描写,后期制作时要通过处理图像和声音细节来营造节目的氛围和效果。
只有在这些方面充分发挥细节的作用,才能创作出真正引人入胜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话题类视听新闻的叙事要点分析

话题类视听新闻的叙事要点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反映社会现象的话题类新闻作品大量涌现。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通常是对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现象进行报道,通过层层剖析,透过复杂难辨的现象找出本质原因进行分析,有效解决社会难题。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区别在于一个调查对象是现象,一个调查对象是事实。
前者反映的是一个面,后者反映的是一个点。
换一个方式说,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内容更为大而广,一个事件点不足以支撑起新闻事件与新闻价值,多个新闻点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新闻。
一、叙事结构:立足内容,选取骨架,强化立意叙事结构是视听新闻作品的一种框架结构,它构建了作品的组织构造,筛选组合新闻素材,涉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叙事表达上的过渡与照应等,从而将叙事的顺序和风格展现给听众。
对视听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画皮画虎难画骨,叙事结构就是一篇作品的骨架,支撑起整个作品表达呈现的方式,所以在采编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时,要根据核心内容选择适当的立足点和结构呈现方式。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内部结构、符号结构和外部结构。
下面以《抗生素的警告》为例分析其叙事结构。
《抗生素的警告》是《新闻调查》于2009年5月报道我国医药领域滥用抗生素现象的一期节目。
在《抗生素的警告》中采用纵深式结构,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层层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找出原因,解决现象的问题。
内部结构则是采用递进的方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直击滥用抗生素的本质。
符号结构则是在采用声音、画面、图表、字幕四种元素的同时运用到动画片《格列夫游记》的片段和电影《恐怖地带》片段,以多样的表达手段生动形象讲明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加深受众的理解认知程度,有效避免了单一的视听传播效果出现。
在《抗生素的警告》中外部结构主要有以下三部分来呈现,开篇先将抗生素滥用的现象经过解抗剂列入黑名单展现出来,先提出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关于超级细菌的报道,并指出这不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在中国也存在此类现象,从而引出节目的主题。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是媒体传播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报道方式直观生动,能够迅速打动观众,传递新闻信息。
在制作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时,叙事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叙事策略角度,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选题策略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制作中,选题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选题的策略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传播效果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选题应当具有新闻价值、社会效益和时效性,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共鸣。
在选题上,制作者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突发事件、人物故事等来进行权衡,选取最具价值和感染力的题材。
二、叙事结构策略一个好的叙事结构能够使整个新闻作品更具有连贯性和吸引力。
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叙事结构通常可以采用“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方式进行安排,通过引入引子、逻辑推理、氛围营造等手法,让叙事更加丰富生动,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其共鸣。
叙事结构要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做到既有新闻价值,又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角色塑造策略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角色的塑造对于叙事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角色可以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也可以是事件的目击者、受害者等。
在塑造角色时,制作者要善于发掘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矛盾、行动轨迹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用镜头表现出来,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新闻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内涵。
四、画面构图策略画面构图是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画面的构图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
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画面构图需要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情感表达、场景渲染等,让画面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画面构图也需要根据新闻事件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摄影手法,突出事件的主题,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事件。
五、音响效果策略音响效果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探析

|RADIO &TV JOURNAL2021.3视听解读新闻与传播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是指围绕某一社会现象所做的新闻报道,其选题可以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数对公众生活有一定影响。
该类作品涉及的是一类社会现象,关注面比事件类新闻作品广,可以说是由众多事件组合而成的,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其本质,因此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安排、信息选择等方面决定了报道是否能触及话题本质。
一、结构安排正如机器的各种零部件一样,各个部分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时,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视听新闻作品也一样,通过筛选组合新闻素材,各部分在内在逻辑的表达上相互补充、照应,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的结构框架合理、有序,新闻作品才能抽丝剥茧,探寻到事物的本质。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主要有三种: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
外部结构即新闻作品呈现出来的表面上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结尾等。
外部结构可以让观众清晰地明白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哪些,会有一条浅显的逻辑主线贯穿整个作品。
以《穹顶之下》为例,该作品开头从微观视角引出主题,以自身经验说明为什么要调查雾霾,中间部分以“什么是雾霾”“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贯穿始终,最后是总结:问题的解决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上来。
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让观众明白《穹顶之下》所探讨的雾霾现象是怎样的情况,它的现在、发展以及以后人们应该如何解决它。
内部结构是指新闻作品以逻辑关系来排列素材,主要采用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等方法。
CBS 《60分钟》的《Private Matters 》就是以并列的逻辑关系来处理和安排素材信息的。
该作品选取了若干类隐私泄露的情况,从个人、夫妻到公众人物,从公司对雇员到国家对个人等,各种信息汇聚到同一个层面上来说明隐私泄露的问题。
符号结构是按照新闻作品的声音、画面、字幕以及图表等作区分的结构方式。
作品中的符号一方面是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另一方面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一起让新闻作品的意义表达更全面。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一种通过对某一特定事件、问题或话题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的节目形式,其中细节的描写和叙事对于节目的制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细节叙事的分析方法和作用。
细节叙事是通过描写细微的情感、行为和环境细节来丰富节目内容,增强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细节叙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例如通过镜头的选择、编辑和后期制作的处理,以及记者和受访者的言行举止等。
细节叙事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通常要对一个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报道,而细节的描写可以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在报道一场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展示被毁的房屋、泥泞的道路和受灾民众的眼神来描绘灾情的严重性和受灾民众的困境,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受灾地区的状况。
细节叙事可以增强观众的情绪共鸣。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涉及到各种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通过细节的描写,可以使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增强观众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
在报道一个社会问题时,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受害者或倡导者进行采访,并通过记录他们的言辞、表情和行为来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为此付出的努力,从而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支持。
细节叙事还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个事件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细节描述,可以使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
在报道一个经济事件时,可以通过对相关产业链的分析和个案的揭示,展示事件对各种社会群体和行业的影响,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和复杂性。
细节叙事还可以增强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一种视听媒体,艺术性和观赏性对于吸引观众和传递信息都至关重要。
通过选取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细节,可以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和引人入胜。
在报道一个文化节庆活动时,可以通过展示热闹的人群、绚丽的灯光和精美的美食来体现活动的热闹和魅力,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兴趣。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一直是传播新闻信息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节目更是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而在这些专题节目的制作中,细节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能够让整个节目更加生动、真实、有力量。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出发,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制作中的“细节”进行分析。
细节在叙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个好的专题节目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而这个叙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往往都离不开细节的支持。
一档关于环境污染的专题节目,制作方可以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报道,通过详细的细节描述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细节让叙事更加生动,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有可能达到传递信息、引起关注的目的。
细节也是专题节目中信息获取和深度挖掘的关键。
在专题节目的制作中,往往需要深入到事件背后的细节当中,去寻找真相、挖掘问题的根源。
对于一起突发事件的报道,如果制作方只是简单地报道事件本身,很难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而通过深入挖掘事件的细节,比如对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影响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道,就能够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发社会关注。
细节在节目中的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细节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在节目中通过访谈受害者的故事、展示污染地点的实时画面、播放专家的评论等多种手段来展现细节,都是非常有效的形式。
细节的呈现形式能够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事件,引起共鸣,从而更容易传递信息和引起关注。
细节也需要在节目制作中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呈现。
在专题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如何收集、整理、处理各种细节资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只有经过精心处理的细节才能够被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更好的效果。
在节目的叙事过程中,合理地安排细节的呈现顺序和数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细节的处理需要考虑叙事的整体逻辑和观众的接受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创作过程中,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
细节是整个节目的灵魂所在,它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触及人们的内心,引发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细节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通过细节来进行叙事。
细节能够为观众呈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创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时,制作者们需要通过采访、记录、拍摄等方式来获取素材。
然后,他们要在节目中通过细节的呈现来还原事件的真实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情感。
可以用镜头聚焦在受灾群众的脸上,捕捉到他们眼中的无助和绝望;可以用声音来记录下他们的哭泣和呼救。
这些细节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从而对事件产生共鸣和关注。
细节能够丰富节目的叙事内容,使得叙事更加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往往会有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者重大的事件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此时,制作者们可以通过细节的呈现来丰富叙事内容,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展示被采访者的生活细节和日常琐事,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通过展示专家学者的学术细节和发言观点,可以更加系统地呈现出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这样一来,观众在收看节目的会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制作者的观点和观点,增加节目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细节能够提升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细节不仅仅是展示事件和人物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的呈现方式。
通过合理运用细节,制作者们可以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画面构图来呈现事件的细节,让观众对事件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音效的处理和剪辑的技巧来营造节目的氛围和情感,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也能够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增加节目的艺术性。
细节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很多时候制作者们希望能够通过节目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对一个特定主题做深入报道,通常时间较长、内容更为细致、影响力更为广泛,需要精心策划和制作。
而在创作这种专题节目的过程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呈现事实,并增加节目的观赏性和说服力。
一、说明事实:揭示真相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细节”可以帮助记者揭示真相。
例如,如果节目主题是关于环保,那么制作人可以使用细节来介绍污染状况。
他们可以拍摄那些平常难以被观察到的污染源,比如说,拍摄到化工厂进出口的污水沟里漂浮的垃圾,以及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或者展示那些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等。
那些细小的污染细节能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环保、污染问题。
二、增强感染力:让观众深受感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还可以通过呈现一些令人动容的细节来增加节目的感染力。
记者可以讲述一个人或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节目中能够夹杂一些对细节的描写,就可以让观众们感到更身临其境,更有感情。
例如,如果节目主题是关于扶贫,制作人可以使用详细的脸部特写,更好地向观众展现贫困者的生活、身份、想法和期望,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困境与计划。
这样,观众们不会再把扶贫只当成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获得一种亲身的感受。
三、提高观众认知:用细节演示理论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加入细节是为了能更好地演示理论或一些抽象的概念,以提高观众的认知水平。
例如,如果节目主题是关于智能科技,那么制作人可以在零散场景中加入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介绍。
通过展示车内仪表盘上各种传感器:激光雷达、立体摄像头,再加上引文述“测定车辆周围的障碍物”的科技的解析,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智能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在智能科技的探索中达到的高度。
总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一种需要精心策划,认真制作的类型,正是的其中一种体现就是要通过运用“细节”这一手段来让观众深刻认识想要说明的主题,更好地实现新闻传递的目的。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电视台在特定时间段播出的一种专门讨论某一话题的节目。
在制作这类节目的过程中,细节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也关系到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接受程度。
本文将就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进行叙事分析,探讨细节在节目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把握细节来提升节目质量。
一、细节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重要作用1. 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观众最关心的是节目所展现的内容能否准确真实。
细节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细节的真实再现,能够增加节目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通过镜头对地方生活状况的细致描绘,或者对当事人情感细微的表现,都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并感受到节目的真实性。
2. 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细节是使节目看点更丰富、更有层次感的关键。
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能够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比如在专题节目中,选取生动鲜活的案例,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能够让观众深入体会到节目内容,增加他们的观看欲望。
3. 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节目制作的目的之一是要传达信息、引发思考、引起关注,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安排和处理,能够使节目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对重大事件的细致追踪报道、深入全面的解读,可以使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事态的严重性和影响,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二、如何把握细节来提升节目质量1. 深入采访,挖掘独特视角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制作中,要把握好细节,就需要深入采访,挖掘独特视角。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才能找到那些观众感兴趣、能够引起共鸣的细节。
采访对象可以是相关人士、权威专家,也可以是普通民众,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发现一些以往未曾曝光的细节,使节目内容更加生动、真实。
2. 精心选材,突出焦点在节目制作中,选材是关键的一环。
要想把握好细节,就需要对选材有严格的把控,精心挑选符合节目主题的素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摘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中,细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节目选题的关键细节决定了节目的主题和深度,画面呈现的细节处理影响场景的真实感和观众的视觉体验,音频效果的细节应用能够加强节目的氛围和气氛,叙述手法中的细节运用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节目编辑中的细节把控能够确保节目节奏和信息传递的流畅性。
细节决定着整个节目的质量和观众的观感,因此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中,细节不容忽视。
只有在细节上精心雕琢,才能确保节目的观赏性和影响力。
细节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制作出引人入胜的真正优质节目。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细节、叙事分析、选题、画面呈现、音频效果、叙述手法、节目编辑、重要性1. 引言1.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细节,作为构成整体作品的精华部分,在节目选题、画面呈现、音频效果、叙述手法以及节目编辑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来探讨细节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致运用。
在节目选题的过程中,细节决定着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选题时要考虑到细节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是否能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真实和新颖。
在画面呈现方面,细节处理可以增强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画面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可以让观众更加沉浸在节目的氛围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节目所要传达的信息。
音频效果的细节应用也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效的运用可以让节目更加生动和具有代入感,从而增加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感知度。
叙述手法中的细节运用则可以让节目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运用,可以让节目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在节目编辑中,细节把控更是至关重要。
编辑是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细节的处理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和效果。
在节目编辑中,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和呈现,做到尽善尽美。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一种通过选择与处理特定的新闻事件,加工成为完整的主题性节目,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呈
现给观众的一种新闻媒体形式。
细节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背景知识,同时也能够增强观众对事件的感性认识和共鸣。
首先要说明的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创作需要非常细致的策划和设计。
在选题阶段,节目制作人需要对选题进行深入的调研,挖掘事件的背景、历史、原因、影响等多个方面
的细节。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制作人们需要从选题、采访、剪辑、配乐等方面考虑细节,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呈现出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在采访过程中,制作人需要更加关注采访对象的细节回答。
例如,在某次采访中,采
访对象提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经历,此时制作人可以引导其详细描述当时的细节感受和
情况,例如当时的气氛、环境、人员等等。
这不仅可以增强整个节目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同时也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细致的情境还原。
最后要强调的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细节”叙事需要有机结合主题和整体节目效果。
制作人要充分考虑每个细节在整个节目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精准配合每个画面、音效、语言等元素,使得每个细节都能够为整体节目效果服务。
只有注重细节,每个细节都精挑
细选、呈现到位,才能够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令观众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摘要】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在节目制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节不仅能够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能够深化叙事内容,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细节的运用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画面、音效、对话等形式展现,从而达到引起观众注意、情感共鸣和思考的效果。
细节在叙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能够连接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的巧妙运用能够提升节目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细节叙事是关键因素,是传播信息、引导观众思考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运用,能够让节目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细节、叙事分析、重要性、运用方式、效果、不同形式、作用、观众影响、节目质量、关键因素、传播信息、引导思考、手段。
1. 引言1.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创作中的“细节”叙事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传播信息、引导公众关注的重要渠道,而在这些节目的创作中,细节的叙事分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细节可以是节目中的一句话、一个镜头、甚至是一个微表情,但它们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让整个节目更加生动、真实、引人入胜。
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细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从而增强观众的情感连接和认知深度。
细节的运用方式与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镜头的选取、画面的剪辑、音乐的配合等手法来突出某一细节,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细节在叙事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
它们可以帮助节目贴近现实、突出主题,引发观众共鸣和思考,同时也可以使节目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细节对观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们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内心、引发共鸣和思考,从而使节目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细节的巧妙运用能够提升节目质量,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细节叙事是关键因素,细节叙事是传播信息、引导观众思考的重要手段。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形态的多样化,视听新闻成为了现代人获取时事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视听新闻中,事件类新闻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它们通常以报道一个具体的事件、事故、灾难或突发事件为主线展开,通过对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报道,从而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和背后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叙事策略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将就此对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浅析。
一、现场报道为主线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之一是以现场报道为主线的叙事策略。
这种叙事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派遣记者前往现场进行实时报道。
记者通过现场拍摄、采访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且将现场的环境、气氛、车辆以及相关人员等情况呈现给观众。
这种叙事方式视觉效果强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同时也能够展示新闻的实时性和及时性,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例如,2021年长沙地铁事故的报道就采用了现场报道为主线的叙事策略。
当天下午,长沙地铁4号线车站发生塌陷,造成了多人死伤。
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各大媒体派出了记者前往现场进行采访和拍摄。
在报道中,记者用摄像机拍摄了地铁站的实景,对车站被淹水后的破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析。
同时,记者也通过采访目击者、救援人员、地铁员工等人员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将现场人员的紧张情绪展示给观众,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故带来的影响。
二、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除了现场报道为主线的叙事策略外,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还常常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叙事策略。
多角度的报道指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事件,多层次的报道则是基于这些角度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报道。
这种叙事方式一般从事件背景、原因、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报道,以呈现事件的全貌和多层次的内涵。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观众以更为系统的方式认识事件的各方面信息,从而对事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2021年云南省路南县灾害性洪涝和泥石流灾害中,各大媒体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叙事策略。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以纪念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纪

以纪念 中央 电视 台建 台5 O 周年 纪 录片《 开创》 为例
。魏 蔚
【 摘
表 达。
要】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 开创》 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 o 周年的纪录片,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
类视 听新闻作品《 开创》 的叙事 策略 , 着重探讨该 片的叙事 节奏 、 叙事 角度和叙述技 巧 , 以期展现该 片叙事框架背后 的价值导向与意义
在《 开创 》 中, 除去 人物采访 的部分 , 变得可信 , 同时深入人 物内心世界会 让片 旁 白几乎贯穿全 片。 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为视听新 闻作 子更 有代入感 , 从 而达到让 人接受 、 受 到
品 中最典型 的全 知视 角 , 可 以根据情节发 感染 、 引起共 鸣的 目的 。 展和叙述需要对事件 进展 进行直接告知 ,
闻作 品而 言 , 它不只是声音 和画面的简单
堆砌 , 它 必须拥 有整体 结构 、 讲求 叙事 逻 辑。 因此 , 通过对作 品叙 事策略的分析 , 可
全 知视角 和内视角是 《 开创》 一片中
刻画人物形象 , 因此只在全 片中少量 而合 理地运 用。 比如片 头过后 的第 一个 画面 。
标准 , 包括 纪念人 、 纪念 事 、 纪念 日、 纪念 全知全 能的上帝 , 对 于事件 可以进行 全方
地、 纪念物等多个类别。 2 0 0 8 年, 由央视人 位 、 全 景式 的描述 ; 内视 角又 分为主人公 在 , 作为叙述者的离退休老 同志纷纷讲述
事办 离退休 人员 管理处 和社 教 中心 文化 视角和见证人视 角 , 它 的叙述要受 到叙述 亲身经历或者转述 当年见 闻 , 老 同志群体
浅析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新性表达——以《新闻调查》抗击新冠疫情系列报道为例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一种特定的信息载体,它通常聚焦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并且致力于通过抽丝剥茧的描述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意义,因此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益不亚于事件类的硬新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公众深陷“信息焦虑”与“心理焦虑”的双重恐慌之中。
抗击疫情期间,央视节目《新闻调查》自2月1日起陆续推出了14期系列深度报道,以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为主,贯穿疫情暴发、疫情扩散、疫情回落和疫情衰退的各个阶段,有效地发挥了信息传递、知识科普、整合沟通、情绪疏导、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
纵观《新闻调查》的抗疫系列报道,其通过内容选题、叙事手段和情感呈现方式的多维度打磨,实现了新闻作品故事化、情景化、细节化的创新性表达,不仅宏观再现了社会各领域抗击疫情的生动图景,也体现了社会各界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传达了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温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发公共危机中新闻作品对于受众的心理抚慰与情感动员。
一、主题建构:兼备重要性与普遍性,以小见大弘扬抗疫主旋律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在内容选题上,只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握恰当的主题高度,才更有利于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面貌,进而通过完整的意义呈现影响受众的思想观念,反作用于现实实践。
因此,主题的建构是话题类新闻作品创作的中心环节。
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新闻事件和新闻线索层出不穷,为新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话题类新闻作品的选题不仅应反映当下的社会现状,还应触及普通大众的生活图景,兼顾重要性和普遍性原则,在紧扣时代脉搏之余彰显人文关怀。
盘点2月1日至5月2日《新闻调查》的14期节目内容,系列选题均回应受众关切,直面社会现实,几乎涵盖了疫情笼罩下湖北及全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定点医院救治情况,武汉普通市民生活现状,基层社区防控举措,重症患者抗疫拉锯战,乡村地区联防联控,方舱医院真实生活,海外留学生回国历程,疫情衰退期的复工复产等。
课题研究论文: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105225 新闻传播学论文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一、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结构任何新闻作品都有叙事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
叙事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
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三个层面。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依据是否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否符合观众的接受能力与接收习惯三个准则来选择最适宜的结构。
二、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的叙事策略分析(一)叙事视角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
①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全方位描述,能够引导受众发现事实真相和本质;内视角是指叙述者受到视域的限制,能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传其观感和体验;外视角是叙述者不参与事件本身,只是客观冷静记录事实。
柴静在《穹顶之下》雾霾调查中存在着四种身份:一是生活在社会上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这是第一人称内视角,柴静生活在煤炭大城临汾,很早就受到雾霾的伤害,在这件事上她更有发言权。
二是在开头作为孩子的母亲出现;这属于第三人称的内视角,是以一个母亲关爱孩子的口吻表达对雾霾的憎恶。
三是在调查过程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现;柴静全程参与各种调查,混合使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
四是在直播过程中顶着主持人的帽子带着受众的身子和所有听众一样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外视角。
这四种身份在恰当时机交叉出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强化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二)叙事风格在直播现场,柴静穿着白色休闲衬衫和牛仔裤上阵,整个舞台上只有戴着扩音器的她和用来展示调查结果的大屏幕,灯光也是低调的暗蓝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舞台美化设施。
这种极简式的场景布置营造了一种非常适合闲谈的环境和氛围。
柴静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和引导人讲故事的记者。
视频的开头她讲了自己爱孩子的小故事,用亲情故事开头是非常人性化和煽情化的开篇,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一、线性叙事策略线性叙事策略是一种按照时间轴线性展开的叙事方式。
在事件类新闻报道中,线性叙事策略的应用很常见。
这种叙事方式会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发生过程,并陈述事件的各个细节。
在这种叙事方式中,时间轴往往是最重要的线索,它串联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
例如,过去几年中发生的安倍晋三“樱花照片门”事件,就采用了线性叙事策略。
通过将事件的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展示,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事件类新闻报道中,批判性叙事策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通常会多方面地探讨事件的本质,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甚至会深入分析社会问题。
在这种叙事方式中,事件往往不仅是事件,它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和信号。
例如,报道新闻事件时可以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也可以根据事件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引起社会更深层次的关注。
三、多方位叙事策略多方位叙事策略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叙事方式,它通常会运用多种角度,从多个方面展开事件的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多个层面。
例如,在报道某一事件时,可以从当事人、目击者和专家等多个视角展开叙述,帮助观众全面地了解事件,从而得到更加准确且全面的新闻资讯。
同时,多方位叙事策略能够展示事件本身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让观众对事件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人性化叙事策略是一种通过人物形象展开事件叙述的方式。
在这种叙事方式中,会通过对事件关键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内在本质,从而达到更好的叙事目的。
例如,即时新闻报道中通常会采用讲述人情绪化的方法,来引起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事件类视听新闻报道中,这种叙事方式通常会采用人物专访的形式,让观众深入了解事件中的当事人,更深层次地感受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
总之,事件类视听新闻报道有多种叙事方式,而叙事策略的采取,关乎着报道的效果和信息传播的质量。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浅析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随着视听新闻的发展,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而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关注和记忆新闻事件,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例,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对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指导,使制作者能更好地运用叙事策略,打造更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
一、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叙事策略,通常是从事件的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整个事件的面貌、社会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例如,《新闻联播》2017年9月3日播出的“黔灵山坍塌”事件就采用了这样的叙事策略。
新闻报道一开始是介绍一名受伤的被困人员的救援情况,然后才是越来越多的被困人员被救出,并最终展示整个救援现场的规模和现状,使得观众能够逐渐了解到整个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二、按照情节顺序叙事这是一种基于时间顺序,将事件的每一个环节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使得故事更加连贯、易于理解。
例如,《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报道就采用了这一叙事策略。
报道一开始介绍了爆炸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后逐渐展开介绍:起火的原因、先后爆炸的时间、逃生情况、警察的行动、医院的急救、破案情况等等,将整个事件的经过按照时间的顺序详细展现给观众。
三、采用比喻、对比等手段这种叙事策略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使得事件的故事更具有感染力、戏剧性和教育性。
比如,《头条新闻》报道“重庆溶洞救援”时,记者使用了一个比喻:“像一个大海底世界里的水母,被细心地调整得越来越合适”,这个比喻明确地将人们的救援工作和水母的繁殖过程联系了起来,使得观众能够根据其理解水母的繁殖过程而更好地理解救援队员是怎样救援的。
四、采用重点突出通过合理的在新闻报道中突出重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快地了解事件的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如此一来能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例如,对一起重大意外事故事件报道时,新闻报道通常会将重点放在事故原因、影响等方面,并深入探讨,提示公众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摘要】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对于提高报道效果和观众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并引入了叙事策略分析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叙事结构、情感渲染、音乐配乐、镜头运用和声音效果等策略,并探讨了它们对作品氛围和观众情感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分析,可以帮助制作者更好地传达信息和引起观众共鸣。
结论部分总结了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分析这些策略,可以更好地挖掘话题类新闻作品的潜力,提高报道质量和吸引力,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 叙事策略分析, 叙事结构分析, 情感渲染策略分析, 音乐配乐策略分析, 镜头运用策略分析, 声音效果策略分析,总结, 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是指通过视听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报道。
这类新闻作品通常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包括电视新闻节目、网络新闻视频、短视频新闻等。
与传统纸媒新闻相比,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更具有形象感和视觉冲击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递新闻信息。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制作过程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和策略,其中叙事策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叙事结构、情感渲染、音乐配乐、镜头运用、声音效果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制作者可以更有效地传达新闻信息,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对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新闻制作的技术和艺术特点,提升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1.2 引入叙事策略分析的重要性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叙事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叙事策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报道者的意图和立场,揭示报道的主题和观点。
叙事策略包括叙事结构、情感渲染、音乐配乐、镜头运用和声音效果等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听新闻作品,影响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叙事策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引导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时的情绪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雾霾现象越发严重,媒体大都从雾霾的危害性、提前预警、防治等角度展开新闻报道,缺乏对雾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深度报道。
在雾霾新闻大势平淡无奇的情况下,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一播出就脱颖而出。
《穹顶之下》是柴静以个人名义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
没有央视这一“砖红”后台的支持,该纪录片更敢“亮剑”,更能接近真相。
关键词: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穹顶之下;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结构
一、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结构
任何新闻作品都有叙事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
叙事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
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三个层面。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依据是否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否符合观众的接受能力与接收习惯三个准则来选择最适宜的结构。
二、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的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
①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全方位描述,能够引导受众发现事实真相和本质;内视角是指叙述者受到视域的限制,能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传其观感和体验;外视角是叙述者不参与事件本身,只是客观冷静记录事实。
柴静在《穹顶之下》雾霾调查中存在着四种身份:一是生活在社会上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这是第一人称内视角,柴静生活在煤炭大城临汾,很早就受到雾霾的伤害,在这件事上她更有发言权。
二是在开头作为孩子的母亲出现;这属于第三人称的内视角,是以一个母亲关爱孩子的口吻表达对雾霾的憎恶。
三是在调查过程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现;柴静全程参与各种调查,混合使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
四是在直播过程中顶着主持人的帽子带着受众的身子和所有听众一样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外视角。
这四种身份在恰当时机交叉出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强化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二)叙事风格
在直播现场,柴静穿着白色休闲衬衫和牛仔裤上阵,整个舞台上只有戴着扩音器的她和用来展示调查结果的大屏幕,灯光也是低调的暗蓝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舞台美化设施。
这种极简式的场景布置营造了一种非常适合闲谈的环境和氛围。
柴静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和引导人讲故事的记者。
视频的开头她讲了自己爱孩子的小故事,用亲情故事开头是非常人性化和煽情化的开篇,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
虽然涉及个人情感,但柴静依然是很平静甚至是面带微笑地诉说自己经历,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让人感觉非常亲切随和。
采访中和实地调查中,柴静总能抓住那些最有冲突,最能抓人眼球的画面和情节。
她的声音始终是轻柔而不失坚定的,温和而不乏冷静的,这让柴静的冷静和客观凸现出来,为其调查的可信性加分。
(三)叙事结构
1、外部结构。
《穹顶之下》结构条理,层次分明,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部分。
开头讲“雾霾事件”调查的动机,其次通过“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引出这部作品的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部分。
结尾部分总结整部作品,把解决问题落实到行动中来。
结尾展示的倡议环保动画短片,在形式和主题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2、内部结构。
《穹顶之下》的内部结构是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三个问题呈递进关系,是内部结构的主要逻辑线。
“雾霾是什么?”这一问题,柴静运用提出问、做出回答、反驳答案进一步说明的方法
完成。
在求证的过程中柴静巧用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象,把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表达和计量单位用人们日常接触的单位量化表达出来,方便人理解。
比如,柴静用贴切的比喻把雾霾形容为“看不见的敌人”。
把两克黑碳分解后等同于两个篮球场那么大。
此外,求证过程的每一步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必不可少。
求证过程中柴静不断站在受众的角度提出疑问,又举出多种证据说明问题。
“雾霾从哪里来?”柴静使用多方考究、全面论证方法说明问题。
她对每一方的信息都展开了详实的论述,并步步深挖,直击每一方原因的根源所在。
她用类比和对比的说明方法,不仅将中国的燃煤现状和英国雾都类比,也将中国和德国英国的洗煤技术做了对比。
柴静还用外国石油制定标准与中国对比,深刻分析中国石油制定标准由中石化决定的历史原因。
她巧借民营加油站老板之口,直接点出中国环保部门形同虚设的本质。
最后画面配合柴静的叙述呈现出大城市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的视频,总结了雾霾产生的根源。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较为沉重的话题随着apec蓝转移到一些人儿时还没有被污染的北京古城的美好回忆。
顺着保持apec蓝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
柴静采用递进式“说理+实践可行性”方式来说明。
专家倡议加实地考察构成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柴静通过采访了三位政府官员揭示中石油中石化垄断能源产业的弊端,还用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要求再次说明应该开放能源市场的重要性,并将环保的责任分担到“我们”――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
3、符号结构。
《穹顶之下》同时运用声音、画面、字幕、图表四种元素,广泛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声音表达、画面样式和色彩、字幕大小、图表样式,有效避免了视频元素的单一性和重复性。
灯光、画面和音乐配合柴静的文字叙述内容和段落间的自然衔接。
比如在解释雾霾是什么的时候,柴静说“我有时候会把灯关掉,我想看一看,我知道pm2.5就在这当中”这时后台配合关灯,并在大屏幕配出颗粒状的动态图,让人身临其境。
根据采访视所处的环境以及谈话的语义和氛围搭配合适的音乐,使视频材料更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增加视频趣味性和震撼力,使纪录片的节奏感更强,衔接更紧凑,传播效果更优化。
比如2004年采访焦化厂老板和政府官员的配上的滑稽的音律。
全程用数据说话,数据搭配使用各种图表,更加清晰地阐释专业概念。
比如:把抽象化学单位ug/m放在不同标准值中衡量;再如把条形图的量化结果转化成饼状图或者曲线图更恰当的说明问题。
影像资料的多样化。
包括用历史记录影像资料和影视资料解释过去雾霾被忽视的原因;视角多变的纪实实地考察视频,视角有地面上的、空中的、地下的和远景、中景、近景。
影像资料既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还有彩色黑白混搭。
视频资料富于多变,不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
三、结语
103分钟55秒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统计数据和采访视频却不觉枯燥,这得益于《穹顶之下》严谨的叙事结构和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是视听新闻作品的骨肉精髓,我们仍需要不断学习好和使用好这种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