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一、哮喘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领域,哮喘属于“哮病”“咳嗽”“喘症”等范畴,哮喘病位在于肺,主要由宿痰伏肺,气道被痰阻塞,肺失宣肃所致,是一种由肺气上逆诱发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临床上,哮喘的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等一系列肺疾病症状,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哮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在哮喘的症状控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因消除方面,中医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为了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有效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痰瘀伏肺临床研究表明,哮喘的主要病因是宿痰伏肺,痰是贯穿哮喘患者发病过程的重要病理因素。

深究哮喘的发病机理会发现,痰瘀伏肺导致肺气壅塞,肺气壅塞造成哮喘。

一般情况下,哮喘的临证较为严重,如果最初忽视哮喘伏饮的存在,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病根宿存,即便哮喘症状得以改善,后期复发的几率也极高。

2、外邪侵袭寒热气温突变的时候属于哮喘的高发期,人们往往起病急、骤然起病,其主要由寒热之邪引起,但也与风邪相关。

多位学者指出,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是气候骤变时机,人体多正气虚弱、阳气不足,所以极易被外邪入侵,咳嗽、哮喘频发。

“郁阻人体肌表的卫气受损,循行不利,进而肌肤失养,郁滞不畅而发病”,哮喘多由外邪侵袭所致。

3、脾、肾亏虚临床上,哮喘具有病程期长、病情反复的特点,由于哮喘容易反复发作,迁延性哮喘容易对人体脾、肾等重要脏器器官造成损害。

此外,脾肾亏虚也被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病机,不管患者是处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脾肾气虚都是哮喘的病机。

4、个人体质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病与个人体质存在紧密联系,尤其是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气虚质、阳虚质等均与其存在相关性。

而且,与血瘀体质、气虚体质及痰湿等体质相比较,其他体质者发生哮喘的几率更低。

此外,阴血亏虚也会诱发哮喘,除了风邪、痰阻等,肝经气郁不解、阴血不足等也是导致哮喘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身体上的影响,个人心理状态也与哮喘发病存在关联。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支气管哮喘,它是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且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阶段,许多医学专家将支气管哮喘看作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认为此项疾病的发生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环境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哮喘发病时会产生气道高反应性,一般情况下会引起可逆性气流受限,而且这种病症具备多变性特征,从而使得患者反复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经常会在夜晚发作,大部分患者能够自行缓解或是经过相应治疗后得到缓解。

1.哮喘的定义哮喘的全称是支气管哮喘,它是属于一种慢性气道性炎症疾病。

哮喘的显著特征就是慢性炎症反应在人体气道中出现,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包括咳嗽、胸闷、气急和喘息等,病发时间多为凌晨或夜间,并且在此时间段病症表现比较严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从流行病学对哮喘进行分析,据相关数据表明此疾病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为 1.2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哮喘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哮喘还会引起诸多并发症,比如呼吸衰竭、呼吸骤停、纵隔气肿及气胸肺心病、肺气肿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

2.哮喘的中医病因哮喘的中医病因主要是痰饮内伏,在平时可能不会发病,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后导致痰饮搏击于气道,继而开始发病。

导致哮喘发病的因素种类较多,比如受寒受冷之后引起的感冒发烧,并且没有及时表散,在肺内有邪气阻隔,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和平时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经常吃生冷腥腻的食物从而导致脾失健运,内酿痰湿,上干于肺,壅阻肺气。

自身身体素质较弱也是引起哮喘的病因,生病之后身体虚弱,经常出现感冒和咳嗽症状,从而导致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因此可以看出,痰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所谓“哮喘专主于痰”,外感风寒、不良饮食习惯、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过度等均是诱发因素。

中医哮的概念

中医哮的概念

中医哮的概念
中医哮的概念是指中医学中对哮喘疾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过敏引起的呼吸道阻塞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气机失调,以肺为主要病变器官。

中医哮的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病机:认为哮喘的发病原因多与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有关,病机主要是阴虚、气滞、痰湿等。

2. 治则治法:中医治疗哮喘侧重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机,强调寒热平衡、虚实调节,包括清热化痰、散寒温肺、润肺平喘等治法。

3. 方药应用:中医治疗哮喘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桑杏汤、麻杏石甘汤、温里汤等,其中包括草药、动物性药物和矿物质等。

总的来说,中医哮的概念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上看待哮喘疾病,通过调整体内环境、调理脏腑功能,维持气机的平衡来治疗哮喘。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目前,西医药物在哮喘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病人对西医药物治疗不够满意,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药治疗。

在过去几年里,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哮喘分为外感型、内伤型和两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型哮喘以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而导致,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用祛邪解表的方法,如草菅茯苓汤、小柴胡汤等来驱除寒湿之邪。

内伤型哮喘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内因导致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多痰、喘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伤型哮喘通常采用调理脾肺的方法,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来调节脾肺功能。

两虚型哮喘是指肺脾两虚导致的气虚不足,表现为气短、疲倦等症状。

中医治疗两虚型哮喘主要以补益肺脾为主,如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穴位治疗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胸鄂、百会等。

通过插针或针刺疏通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肺气,促进气机流通,缓解喘息。

艾灸通常选择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燃烧艾条的温热刺激,渗透到穴位以达到温通气机的效果。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防风、麻黄、薏苡仁、南星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配伍使用这些草药,制成剂量合适的方剂,以期达到平喘、祛痰的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趋势,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理脾肺、化痰平喘等方法来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而西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等方式来缓解哮喘症状。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喘息的发作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为肺部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所致,并将其归类为“喘证”。

1. 喘证的概念喘证是中医学中对诸如哮喘、喘息等疾病表现的总称。

喘证的特点是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喘息声响,常伴有咳嗽和痰多。

中医学认为,喘证的发生与肺气、脾气、肾气以及外感邪气的关系密切。

2. 喘证的病因中医学将哮喘的病因主要归结为肺气虚、肺阴亏损、脾气虚弱等,以及外感风寒、火热等因素。

肺气虚指肺气功能减退,肺阴亏损则指肺脏阴液不足,导致肺没有足够的润滑物质,使得肺组织失去正常的弹性。

脾气虚弱主要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消化不良,导致体内湿气凝聚,影响肺气的运行。

3. 喘证的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喘证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肺气不足、痰湿阻肺、肝火上犯等。

肺气不足是喘证的基本病机,即肺气功能减退,不能充分调节呼吸。

痰湿阻肺是指体内湿气凝聚,堵塞了肺气的运行,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

肝火上犯则是指情绪紧张、忧郁等因素导致肝火亢盛,进而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

4. 喘证的辨证分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医师将喘证分为寒哮、热哮、寒热错杂、痰湿哮、痰热哮等几种辨证类型。

其中,寒哮指的是体内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凝滞,表现出喘息,咳嗽等寒冷症状。

热哮则是指体内火热炽盛,导致肺气亢盛,表现出喘息声高亢,喉咙灼热等症状。

寒热错杂指体内同时存在寒邪和热邪,症状表现繁杂多样。

痰湿哮和痰热哮则分别指体内痰湿和痰热阻肺,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

5. 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是调节肺气,祛除痰湿,平衡阴阳。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医师会调配相应的中药和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桔梗、陈皮、茯苓、白术等,用于祛除湿气、疏通肺气等。

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和阴阳,缓解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之,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主要涵盖了喘证的概念、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哮喘病的中医基础理论

哮喘病的中医基础理论

哮喘病的中医基础理论本文摘自:青岛过敏中心李明华教授主编的《哮喘病学》。

哮喘,即祖国医学之哮证,为一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的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其特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

第一节中医对哮喘病的研究历史祖国医学对哮喘病的描述或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无哮证的病名,但有类似哮喘特征的散在记载。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月付肿大腹,上为喘呼。

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喘鸣”、“喘呼”均指呼吸急促而有痰鸣呼叫声,虽泛指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的症状,但亦当包括哮证在内。

并且指出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在病因方面,已认识到与外邪有关。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明确指出了哮证发作时的特征和治疗方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在《痰饮咳嗽病》篇中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具体描述了哮证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提到“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

明确论述本病的发生与痰有直接关系,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总论》中也论及到了哮证的病机,“亦有痰停胃脘,痰与气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气,此又不可不知”。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指出本病有家族遗传性。

“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

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中医学以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一直作为治疗该疾病的一种绝佳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涉及临床调研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哮喘、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Introduction哮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道梗阻、气急喘息、胸闷、咳嗽、喘息声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一般开始于儿童时期,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和老年人。

据统计,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其中14%的患者在中国。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哮喘依然是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中医学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传统,值得进一步探讨。

临床状况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一般认为,哮喘病因主要有过敏原作用、感染、药物过敏、环境污染、情绪波动等多种因素。

病程的发展过程包括哮喘控制期、哮喘恶化期和哮喘发作期。

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方法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和吸入剂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副作用较大、需要长时间使用等。

因此,中医治疗哮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治疗哮喘的途径中医治疗哮喘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纠正气机不畅和寒热不和等,达到调和阴阳,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治疗过程的中药选择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调理肺脾功能、祛风散寒、清洁肺气道、增强体质等均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甘杏、五味子、半夏、人参、乌骨鸡等。

此外,中药的外敷应用也是中医治疗哮喘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刺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激活机体的生物反应,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达到调整健康状态的目的。

在针刺治疗哮喘中,最常用的经络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针刺疗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例如在呼气严重受限的患者中应采用浅针;在患者出现咳嗽症状时,可以选择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刺等。

儿童哮喘的中医诊治 ppt课件

儿童哮喘的中医诊治 ppt课件
西医学的儿童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及其他急 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可以 参考本病辩证论治。
12
2、中医的“哮”与“喘”
哮喘主要属于中医“哮病”的范畴,其部分特征也见于“喘
证”。
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
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脉滑数或浮紧。
28
(4)肺实肾虚: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
甚,面色少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伴咳嗽痰多,
喉中痰吼。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恢复期
(1)肺脾气虚:面色少华,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
形瘦纳差,大便溏薄,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2)脾肾阳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
悸,腿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弱。
(3)肺肾阴虚: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
时作干咳,喘促乏力,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
数。
29
4.小儿哮喘的辩证治疗
时期
治则
重治脏腑
证型
寒性哮喘
发作期 驱邪为主
热性哮喘
肺 外寒内热
肺实肾虚
肺脾气虚
缓解期
扶正为主 肺 脾 肾 脾肾阳虚 肺肾阴虚
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
喘证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后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
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常见病症。
哮病与喘证的区别
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反复发作性气喘、胸闷、咳嗽和喘息为主要症状。

在西方医学中,哮喘主要通过祛痰、扩张支气管和抗炎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相比之下,中医药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学,其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中医药对哮喘症状的缓解作用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针灸和中医按摩等方法。

中草药治疗是中医药最常见且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式。

多项研究表明,中草药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中,银翘解毒片、黄连素片等中草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哮喘的治疗中,这些中草药具有抗炎、镇咳平喘、祛痰等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针灸也是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刺激,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免疫功能,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

一些临床实验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哮喘患者的气喘指数,并改善肺功能。

此外,中医按摩也被应用于哮喘治疗中,通过按摩背部和胸部的相关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气喘症状。

二、中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医药对哮喘的治疗不仅仅体现在缓解症状上,还涉及到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等作用。

例如,川贝母中的川贝碱可以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减轻支气管痉挛;板蓝根中的蓝芩素则具有抗炎和抗病毒作用,可以缓解哮喘的症状。

此外,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中草药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减轻哮喘的发作。

中医药对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其在哮喘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三、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综合应用中医药在哮喘治疗中与西医药的综合应用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

喘病的中医名词解释喘病,又称为喘息疾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性的气喘、气短、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喘病被归类为哮证,属于痰饮内阻的范畴。

下面将对喘病的相关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哮喘:哮喘是中医学中对喘病的一种常见称呼,指的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包括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

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阻、气滞失调、阳气虚折等。

2. 痰饮:痰饮是中医学对于喘病病因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脾胃失调、水湿停聚所致。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会导致湿浊之气化生痰饮,进而阻塞气机,引发喘病。

痰饮的症状表现为痰多、黏稠,常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3. 肺气虚:肺气虚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肺主气,若肺失调、肺气虚弱,就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引发喘病。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气短等症状,常常伴有气喘、胸闷等不适。

4. 气滞失调:气滞失调是中医对喘病病机的一种解释。

中医认为,气滞失调主要是由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致。

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阻碍气机运行,引发喘病。

气滞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气喘等症状。

5. 五脏功能失调:喘病的发病机制和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病与肺、脾、肝、肾、心五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肺主气,与喘息直接相关;脾主运化,与痰饮产生有关;肝主情志,与气滞失调有关;肾主生殖和贮藏,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心主神明,与情绪波动、呼吸困难有关。

五脏功能失调是喘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对喘病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喘病的原则是疏肺化痰、理气平喘、强壮脾胃、调理五脏功能失调等。

常用的中药有防己、杏仁、百部、葶苈子、桔梗等。

中药治疗喘病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气机、排除痰饮,从而达到缓解喘病症状的效果。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点是呼吸道发炎、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中医古代文献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医古代文献中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行梳理,探讨其中的启示和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医古代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洛阳伯言:寸口脉虚而代者,病在胃。

”这一句表明了寸口脉代表胃的状况,而胃与支气管哮喘有一定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人的“肺出于骨,心出于肉,肝出于筋,脾出于肉,肾出于骨”等等,这些理论对于认识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有一定启示。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古籍中另一重要的著作,其中也有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伤寒杂病论·论气厥脉证并治第三》中提到,“夫厥阴之虚者,……一有肺病而呕者,……腋下为脉必沉者,为肺支气声”。

这一句指出了支气管哮喘与阴虚有关,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推断肺的状况。

此外,中医古代文献中还有一些专门讨论支气管哮喘的著作。

例如宋代郑思肖的《郑氏医津》中详细介绍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疗等内容。

该书提到,支气管哮喘主要由外邪入侵、内伤情志以及饮食不节等引起,治疗方面则以清肺化痰、止嗽化痰为主。

另外,《诸病源候识》、《诸病源候论》、《审病集》等医书中也有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论述,如分析了支气管哮喘的证候特点、病机和治疗法则等。

古代医者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主要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包括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确诊,并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按摩疗法等。

古代医书中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对于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特点,并为现代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借鉴古代医者的经验,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中医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

中医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

|科学之友|53辨证施治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肺部疾病病情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哮喘的治疗应该根据个体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综合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主要包括辨证施药和辩证调摄两个方面。

辨证施药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症状表现,选择对症的草药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哮喘可以分为寒哮和热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它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和神经调控等。

现代医学在哮喘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对于哮喘的治疗也有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详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哮两种类型,辨证施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哮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寒哮型患者常伴有肺寒症状,如寒战、喜温、喜按摩等,体质偏寒;热哮型患者常伴有发热、口渴、舌红等肺热症状,体质偏热。

因此,对于寒哮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温肺散寒的草药,如杏仁、干姜等;对于热哮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草药,如连翘、金银花等。

同时,辨证施药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以加强药效。

辨证调摄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体质和症状。

中医学认为饮食和环境因素对于哮喘有重要影响。

治疗哮喘时,中医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和生活规律,以达到改善体质和稳定病情的目的。

例如,寒性体质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温补阳气;热性体质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寒凉性食物,如绿豆、苦瓜、黄瓜等,以清热降火。

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辨证施治的核心在于将治疗方法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辨证施治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环中医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文|施萍境等因素,帮助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小儿哮喘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中医学对小儿哮 喘的认识
03
三、中医诊疗指南研 究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小儿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儿童。这种疾病以反复 发作的喘息、咳嗽和胸闷为主要特征,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 活质量。尽管现代医学已经有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学在小儿哮喘的诊 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小儿哮喘的中医诊疗指南,以期 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6、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中医提倡患 儿进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但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7、心理调理:哮喘患儿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不良情绪也会 加重病情。因此,心理调理对哮喘患儿非常重要。建议家长患儿的情绪变化,给 予关爱和支持;同时,鼓励患儿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3、中药敷贴:中药敷贴是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将中药敷贴在患儿的穴位上, 达到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常用的中药敷贴包括白芥子、细辛、甘遂 等。
4、推拿: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脏腑功能。研究表明,推拿能够改善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5、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也是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之一。因此, 合理的饮食调理对哮喘患儿非常重要。建议患儿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 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蔬菜等。
六、结论
中医在儿童哮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通过中药内服、针灸 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哮喘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直至痊愈。家长 和儿童应该积极采取预防保健措施,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在选择治疗方法时, 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儿童哮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 广。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哮喘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哮喘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过敏性痉挛和气道炎症。

中医学认为,哮喘与体内的“气机失调”有关,而调理哮喘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习惯、保持适度运动和合理使用中医疗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哮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重视饮食调理,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哮喘病情。

在饮食方面,哮喘患者应避免或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烟草和酒精会刺激呼吸道,加重哮喘症状。

中医还提倡食用一些有益于哮喘患者的食物,如苹果、香蕉、蜂蜜等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此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有助于抗氧化、增加免疫力,如柠檬、橙子、花生等。

同时,哮喘患者应每天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饮水可以帮助稀释痰液,清除呼吸道。

二、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体质和肺功能,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无剧烈运动时的哮喘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改善肺活量,增加肺部的气体交换。

此外,户外运动也是很好的选择,新鲜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对于哮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哮喘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在霾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

运动前需做好热身操,避免运动引起的突发哮喘发作。

若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急、喘息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片刻,并及时就医。

三、中医疗法中医疗法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哮喘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肺气不调等原因引起,因此治疗时要辩证施治。

常用的中医疗法包括针灸、中药、拔罐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气机,疏通经络,改善哮喘症状。

经过针灸治疗,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

中药治疗在调理哮喘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组合,如麻黄、杏仁、石膏等,来清热燥湿、平喘开郁。

哮喘的中医治疗

哮喘的中医治疗
• 中医学认为:过敏性哮喘属“哮症”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哮证”常常 兼有“喘证”,临床上常以“哮喘”称。
二、病因病机
• 1、基本病机:痰饮内伏。
• 2、感受时邪、久病咳嗽 痰饮阻塞气道,
饮食偏嗜、情志内伤
气机升降失常
• 3、发作期—实证—气阻痰壅,阻塞气道
• 缓解期—虚证—肺气耗损,累及脾肾
•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伏藏
• 哮喘是呼吸系统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哮喘伴有气道高反应,也可以理解 为气道对外界刺激的过敏反应,遇到外界刺激比如变应原、异味、冷空气 后会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临床发现: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疾病的人, 哮喘发生率更高。因为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过敏反应,都 是反映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高反应状态。
•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 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 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人参、麦冬、五味子补益肺之 气阴;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理气化痰。
•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 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证明显兼以解表,属风痰者又当 祛风涤痰。
•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 健脾、益肾等法,以减轻症状或减少其发作。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 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 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a v na e u n ci i d a tg o s i lnc.
Ke y wor ds: tm a; a e o ie s eil g nd pah g n ss s n ome a d te t n Ash n m fd s a e; too y a t o e e i ; y dr n r ame t
内 因责之 于肺 、 、 脾 肾不 足 。肺 、 、 脾 肾三 脏 在 生 理 上 相
丰 富 , 又不完 全 同于现代 医学 之 哮喘病 。 但
《 黄帝 内经》 无 哮 喘 的病 名 , 有 “ 气 ” “ 虽 但 上 、 喘
互 协 同 , 相促进 。肺 主宣发 肃 降和通 调水道 , 互 有助 于 脾 的运化水 液功 能 , 而 防止 内湿 的产 生 , 属 土 , 从 脾 为 金 之母 , 的转输 津 液 , 脾 不仅 是 肺 通 调水 道 的前 提 , 也 为肺 的生 理活动 提供 了必 要 的营 养 基 础 ; 为后 天 之 脾
疾 , 可除 也”, 不 已认识 到本病 反复 发作 的临床特 点 。
2 病 因 病 机 研 究
了哮 喘病 治疗 的理论 体系 及临床 实践 基础 。
1 名 之 由 来 探 究 中 医 学 关 于 哮 喘 的 记 载 已有 几 千 年 的 历 史 , 容 内
历代 医家均认 为 哮 喘 的发 作 与 内因 和外 因有关 。
鸣 ” “ 呼” 、喘 类似 哮 喘的记 载 , 仲 景 在《 匾要 略 ・ 张 金
肺痰 肺痈 咳嗽 上气 病 脉症 并 治》 明确 指 出了哮 症 发 篇
作 时特征 和疗 法 : 咳 而 上气 , 中水 鸡 声 , 干麻 黄 “ 喉 射
阻塞 , 使肺 气不 得宣 降 , 以突 然 出现 呼 吸 喘 促 , 问 哮 喉 鸣有声 为 主要表 现 的肺 系发 作性 疾 病 。 自《 内经 》 , 始

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

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

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哮喘的古代中医文献[摘要]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出发点系统地对中国古代有关哮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以揭示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过程,总结其辨证治疗的经验,系统的为中医防治哮喘提供依据。

作者认为久病有瘀,痰瘀互阻,肺脏升降功能失常为哮喘久病难愈的机理。

关键词:哮喘;中医;文献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属于传统医学喘证、哮证范畴。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归属于中医“喘鸣”、“上气”、“哮吼”、“岬嗽”等范畴。

中医书籍中有关哮喘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

金元以前,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并没有分门别类。

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首次提出哮喘之名,但无详细论述,直至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病名论述。

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对有关哮喘的中医文献进行了整理,期冀能从中为中医药防治哮喘提供一定的的理论依据。

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异质、元气不足;外邪侵袭、饮食所伤;病后体弱、正气不足;邪气内扰、气机失宜;五脏病变、累及于肺等因素有关。

与哮喘相类似的疾病如“喘鸣”、“上气”等的病因病机虽然比较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内有宿痰是其致病因素。

哮喘系由宿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或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发的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挛急,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为特征的疾患。

其病位在肺,但与肾、肝、脾关系密切,三脏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1.1 《内经》对哮喘诱发因素的认识1.1.1外邪侵袭《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和而至为痹...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暑,汗,烦则喘喝。

”此为外邪侵袭肺脏,使肺失宣降而发喘症的`相关论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主要是由肺气虚、肺热、肺湿、痰浊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 肺气虚
中医学认为哮喘患者肺气虚,指的是肺气的功能失常,肺脏无法将气体顺畅地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

治疗时应重点补充肺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肺热
中医学认为肺热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原因之一,肺热会导致肺气阻塞,引起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肺湿
中医学认为肺湿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时肺部积聚过多的湿气,导致气道失畅,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除湿化痰的中药,如苏子、桔梗、葶苈子等。

4. 痰浊
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哮喘的主要表现之一,痰浊可以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桔梗、百部等。

总之,中医学治疗哮喘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强调防病治未病,常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既能缓解哮喘症状,又
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提升身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哮喘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