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定考课件-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谢 谢!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治疗
•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 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 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 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 。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
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ppt登革热课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 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 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 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一、病原学
演讲人
目录
01. 病原学 03. 临床表现 05. 诊断与鉴别诊断 07. 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02. 流行病学 04. 并发症 06. 预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 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 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 周之久。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 灭活病毒。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 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 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 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 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课件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热,但青壮年和儿 童更容易发病。
02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发热
02
头痛
03 关节痛
04
皮疹
淋巴结肿大
05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温可高达39°C以上。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和太阳穴。 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 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疹或麻疹样皮疹。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抗感染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根据病 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使 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如板蓝根、金银花等。
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免疫球 蛋白或恢复期血清进行治疗,以增强 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
05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媒介传播
登革热病毒在媒介昆虫(主要是 蚊子)体内繁殖,通过叮咬将病 毒传播给人类。
人类-人类传播
登革热病毒也可通过感染者的血 液、分泌物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但传播概率较低。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地区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也较为常见。
季节性流行
饮食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 蔬菜、瘦肉等,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补液
由于登革热会导致发热、 出汗等症状,患者容易脱 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 分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
降温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或药物降温的方法,以缓解症状
《登革热诊治》课件
03
血清学检查:检测登革 热病毒抗体,若为阳性 即可确诊。
04
病毒分离:从患者血液 中分离出登革热病毒, 是诊断的金标准。
04
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
登革热的治疗原则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 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预防并发症
登革热并发症严重,如出血、心脏疾 病等,治疗时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 症。
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 障碍等,可导致广泛出血。
03
登革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
皮疹
四肢、躯干出现斑丘疹或麻疹 样皮疹。
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可伴有牙龈出 血、鼻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感冒
感冒也会引起发热、头 痛等症状,但通常不会
出现皮疹和出血。
01
病例1讨论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考虑登革热 的可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病情好转并出院。
02 03
病例2讨论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出现反复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也应考虑 登革热的可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同样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病情 好转并出院。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采取相应的 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补液 等。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和抗生 素进行治疗,但需要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输液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的患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
其他治疗
如物理降温、止痛等,可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病例报告和分析
04
病例报告制度是一种在特定区域内收集、整理和上报传染病病例信息的制度。
定义
旨在早期发现和监控传染病疫情,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便采取合适的防控措施。
目的
通常由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负责收集和报告病例信息。
流程
病例报告制度
病例监测是指长期、连续地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病例信息的过程。
病例监测和数据分析
公共卫生政策
定期对公共卫生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观察防控效果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防控效果评估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病例管理和控制
02
01
治疗方法和药物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预防并发症
针对登革热出现的发热、疼痛、出血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可缓解病情、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登革热患者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脑炎、肺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地理分布和流行趋势
病原特点和症状
02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原生物学特征
登革病毒属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子和人等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并在宿主体外稳定存在。
病毒存活环境
抗原性
登革病毒有四种血清型,即登革病毒1型、2型、3型和4型。
血清型特点
历史
定义和历史
病原
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分为四种血清型,每种血清型都能引起疾病。
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登革热培训课件
抗病毒治疗
在病毒感染初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等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 复制。
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控制传染源
加强对蚊虫等传播媒介 的监测和控制,减少病
毒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通过清理积水、喷洒杀 虫剂等措施,减少蚊虫 孳生,降低感染风险。
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 、孕妇等,应加强个人 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流行地区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如南亚、东南亚、 非洲、拉丁美洲等。
传播季节
主要在雨季和夏季,由于 气温和湿度适宜蚊子生长 和繁殖。
全球趋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 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登 革热的发病率和流行范围 呈上升趋势。
02
登革热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与体征
头痛
剧烈头痛,以前额和太阳穴为 主,可伴有恶心、呕吐。
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保证患者 营养需求。
早期识别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和恐 惧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与监 测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技术应用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通过医疗机构、实验室等渠道主动搜索疑似和确诊病例,并进行详 细个案调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03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应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同
时给予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分享
积极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 案,积极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 率。
加强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登革热xx年xx月xx日•登革热的基本认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目录•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政策•登革热的相关研究与展望01登革热的基本认知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定义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特点登革热的定义与特点传播媒介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患者后,再叮咬其他人而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不常见。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无明显易感人群登革热可以感染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发病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高危人群登革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以及前往这些地区旅游或工作的人中较为常见,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居民。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也更容易感染登革病毒。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0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患者常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
发热患者在病程的3-5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红色斑疹、斑丘疹,初发时出现在四肢和躯干,然后逐渐扩散到全身。
皮疹患者常常出现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四肢大关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
关节疼痛患者常常出现头痛,以额部和双侧颞部最为严重,还可伴有眼痛、颈痛等症状。
头痛登革热患者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症状。
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休克。
休克登革热病毒可引起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炎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其他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感冒和登革热感冒通常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而登革热没有这些症状。
感冒的发热通常持续时间较短,而登革热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登革热与类似疾病的鉴别登革热和疟疾疟疾通常有寒战、高热等症状,而登革热没有这些症状。
登革热演示课件
易感人群及发病率统计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老人、孕妇及免疫力较低者更易感 染。感染后,部分人可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危及生命。
发病率统计
全球每年约有数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约50万人发展为重症 病例,导致数万人死亡。在流行区域,儿童发病率较高,且 重症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季节性变化规律
季节性
发热期
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 擦浴等,避免使用大量退热药物
,以免压稳定,纠 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出血期
使用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 必要时输血治疗。
特效药物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一些广 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奥司他韦 等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登革热病毒 的抑制作用,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实验室检测手段
病毒分离
取病程5日以内的患者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型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 验加以鉴定。
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检测
取患者急性期血清或血浆标本进行检测,可于1~3天内检出病毒核酸。
03 登革热预防措施与策略部署
消灭蚊虫孳生地,减少传播源
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 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
D
并发症风险评估
01
急性血管内溶血
最为严重,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G6PD缺乏的患者 。
02
精神神经症状
发生率约为5%~10%。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 识障碍等。
03
心肌炎和心功能不全
重症患者可出现心肌炎和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 闷、气短等。
登革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 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雨季或 雨季后期为发病高峰期。在亚热带地 区,夏季和秋季为发病高峰期。
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ppt课件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 群中传播,其中伊蚊是主要传播
媒介。
登革病毒可在伊蚊体内繁殖,并 通过伊蚊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
登革病毒的传播与伊蚊的生活习 性密切相关,伊蚊多在白天活动 ,因此登革热的发病高峰期多在
白天。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 ,平均为6天。
3. 分析防控效果:有效控制疫情 扩散,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经验教训
诊断准确性
在登革热的诊断过程中,需要提 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性,避免
漏诊和误诊。
预防措施
需要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包 括防蚊、灭蚊等措施,以减少疾
病的传播。
治疗手段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治疗手段 ,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
登革热患者的关节痛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主要累及膝关节、踝关节、手腕 等处。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
登革热患者的肌肉痛主要表现为全身 肌肉酸痛、无力,严重者可导致行走 困难等。
部分登革热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 出血等出血倾向,甚至出现休克等严 重症状。
02
登革热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
1. 介绍病例隔离治 疗情况:隔离设施 、治疗措施等。
3. 强调隔离治疗的 重要性:早发现、 早隔离、早治疗, 提高治愈率。
案例三:登革热疫情的防控与消除
详细描述
2. 介绍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 、开展灭蚊防蚊工作、加强医疗 救治等。
总结词:科学防控、综合施策是 消除登革热疫情的有效途径。
1. 分析疫情产生的原因:蚊虫叮 咬、患者不及时就诊等。
登革热临床诊疗ppt课件
DFV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LN、
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热、疼痛)
Ig
骨髓抑制 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系统 T细胞激活
WBC↓PLT↓
血管通透性↑
多种细胞因子
出血
皮 疹
系列免疫反应
肝肾心脑退行性变。 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皮肤粘膜、肌肉、 神经系统等组织不同程度出血。 皮疹内小血管病变。 脑型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 脑软化。 重型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 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
7000 6227 6000 5000
8~10月报告病例占92.4% 7~11月报告病例占99.1%
3293 2808
病例数
4000 3000 2000 1000 0 5 1
2 2
3 3
8 4
11 5
37 6 月份
340 7 8 9 10
560 52 11 12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2000
4000
6000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报告发病数 8000 (例)
2012 2013 2014.1-6 575 4009 91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年
+ 概述 + 流行情况 + 病原学
+ 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 临床表现
2024年度-登革热PPT
21
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
登革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与蚊虫密度高 峰相一致。
在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全年均可发病,但雨季时疫情会加重 。
登革热的流行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 。这可能与病毒变异、人群免疫水平变化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22
06
登革热防控策略与 实践
23
政府层面的防控措施
1 2
制定全面的防控计划
政府应制定针对登革热的全面防控计划,包括疫 情监测、病例管理、蚊媒控制等方面。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告登革 热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3
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公 众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
中国疫情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登革热流行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 程加速,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防控措施
主要包括疫苗接种、灭蚊防蚊、疫 情监测和医疗救治等措施。目前, 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登革热防控 体系。
6
02
登革热临床表现与 诊断
7
典型症状与体征
01
02
03
04
发热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 ,持续5-7天。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登革热的流行区域有向北扩展的趋 势。
20
人群易感性分析
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 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发病后,人体可产生对同型病 毒株的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 病毒株的免疫力则相对短暂。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一、概述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分布广、发病人数多、传播迅速,危害很大,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八大重点热带病之一。
由于登革病毒通过媒介蚊传播,因此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已经突破了洲际的界限,在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都有疫区。
近年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在我国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包括2006年以后也曾经有一些登革热的小流行。
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易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影响,对乙醚和酸敏感,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灭活或经紫外线灭活,在60℃30分钟可灭活。
在4℃可存活数周,0℃存活2个月,—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登革病毒属于在实验室中很难检测和增殖的一类病毒,其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不强,在某些动物体内也需作多次传代。
灵敏的方法是将登革病毒接种到白蚊伊蚊胸腔内,该病毒可以复制,并且在白蚊伊蚊体内能达到较高的滴度。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伊蚊在此期吸取病人的血,则可传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并且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登革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亚非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
这些蚊子在人类和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之间传播病毒,形成传播链。
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获得性免疫只对该血清型有效,对其他血清型没有保护作用,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二次感染。
二、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各异,可分为无症状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无症状感染是指感染登革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毒。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结膜炎和皮疹。
登革出血热的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出现皮肤点状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热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三、诊断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1. 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从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并进行病毒的鉴定。
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登革病毒核酸。
3. 抗体检测:检测患者体内对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包括IgM和IgG抗体。
四、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补充液体: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液体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和维持血容量。
2. 控制体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和温水浴来控制患者的体温。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写在课前的话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一、概述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分布广、发病人数多、传播迅速,危害很大,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八大重点热带病之一。
由于登革病毒通过媒介蚊传播,因此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已经突破了洲际的界限,在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都有疫区。
近年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在我国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包括2006年以后也曾经有一些登革热的小流行。
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易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影响,对乙醚和酸敏感,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灭活或经紫外线灭活,在60℃30分钟可灭活。
在4℃可存活数周,0℃存活2个月,—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登革病毒属于在实验室中很难检测和增殖的一类病毒,其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不强,在某些动物体内也需作多次传代。
灵敏的方法是将登革病毒接种到白蚊伊蚊胸腔内,该病毒可以复制,并且在白蚊伊蚊体内能达到较高的滴度。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伊蚊在此期吸取病人的血,则可传播。
除“人——蚊——人”这一病毒循环外,还存在“猴——蚊——猴”在丛林中的病毒循环,在自然疫源地,某些非人灵长类可能是丛林性循环的贮存宿主,在该病的传播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传播媒介伊蚊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伊蚊吸入含有登革病毒的病人血液后,须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下,经过8~14天的繁殖后才具有感染性,蚊体可终身携带病毒。
也偶可不经前述过程,直接叮咬传播。
主要的蚊媒有:埃及伊蚊,在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沿海地区有这种蚊存在。
属于家栖蚊种,同人的关系密切。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很广。
属于半家栖蚊种,主要在室外叮咬人,同人的关系也很密切。
(三)易感人群在流行区成人多因曾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发病以儿童为主,6个月以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极少感染。
该病多发生在14岁以下的儿童。
1980年我国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流行,某些地区1~14岁儿童发病率高达79.10%,说明儿童对该病的免疫力明显低于成年人。
同型病毒的免疫力持续时间长达几年,异型病毒仅为几个月。
(四)流行特征流行有季节性这与当地气温、湿度、媒介伊蚊、人群免疫水平及经济卫生水平等均有一定关系。
(五)流行地域流行地域为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屿和非洲的约100个国家,受此病威胁人口在15亿以上,流行区发病率高达90%。
近20年来,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分布整个热带地区,每年约有5千万~1亿人感染,其中包括25~50万登革出血热,约有24000人死亡。
登革热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978年以来,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几乎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
迄今为止,所有4个血清型的登革病毒感染均在我国发生。
继2002年发生大规模流行后,2006年广州地区再次发生较大规模登革热流行。
上图为世界近几年的流行分布图登革热是蚊媒传播的传染病,其分布和流行有一定的条件,请简述主要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的特点,以及主要的流行区域特点?四、病理(一)登革热登革热的病理方面,对肝脏的损害主要是肝实质细胞非特异性坏死。
对肾脏的损伤主要是肾小球及肾间质炎症。
此外还会引起关节周围的肿胀,关节积液以及韧带的炎症。
少数病例中可以看见淋巴结的肿大,脾脏的肿大,心肌以及随意肌非特异性的病变。
有时甚至会出现胸膜充血,脑内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白细胞的浸润。
在死亡病例中可见到胃肠道片状的出血。
(二)登革出血热相比登革热而言登革出血热更为严重,其最重要的病变主要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损害,大多数器官有灶性出血。
皮肤多为瘀斑状的出血,口腔黏膜、眼结膜、鼻黏膜、呼吸道黏膜以及心脏、肝脏、牙龈都可以出血。
有些死亡病例还可以见到蛛网膜下腔和脑出血。
在胸腔、心包积液和腹腔内均可以见到以清蛋白为主的浆液性渗出物,积液呈黄色水样,部分病人有血性的积液。
登革热出血热的病变非常广泛的,可以涉及人体的多个组织和器官。
(三)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休克综合征属于有休克的登革出血热,病死率很高。
80%的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人出现凝血异常,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约1/3的病例出现胃肠道出血。
肝细胞局灶性坏死和水肿。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漏出,低血容量休克,组织缺氧以及代谢性酸中毒。
五、临床表现(一)登革热登革热的潜伏期大约是5~10天,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出血及胃肠道症状。
1.发热患者的体温可以迅速升高,急骤性发病,在一天内可达到39~40℃,伴寒战,热型大多数不规则,高热的病人可以出现惊厥、出汗、乏力,如无并发症,烧退以后病人可以逐渐的痊愈。
2.疼痛病人可以出现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背痛、全身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由于疼痛剧烈所以登革热又有“碎骨热”之称。
3.出血登革热还可以出现出血,大多数病人没有出血,或者出血程度比较轻,四肢和腋部出现瘀点或瘀斑,有些病人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或胃肠道出血,有患者会出现血尿,妇女可以出现月经量过多。
4.胃肠道症状大多数病人表现为厌食,部分病人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呃逆等症状。
5.体征貌似醉汉是登革热特殊的体征,可出现颜面、颈部及胸部皮肤潮红,甚至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部分病人出现相对缓脉,极少数病人出现颈部强直。
约2/3的病人有皮疹。
6.临床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约1/3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例出现黄疸。
(二)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病人,发热期症状及体征与登革热患者相似,但可以出现下列临床表现:1. 出血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早期即出现束臂试验阳性。
在发热的第2~3天皮肤及多个脏器均可出现出血,如皮肤的瘀斑或紫癜、鼻衄、消化道出血、子宫和阴道出血,偶有肠出血和肺、支气管出血,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比较少见。
2.休克多数病例在病程4~5天出现,常发生在大量出血之后,亦有发生于病情轻微、甚至热度渐趋下降之时。
患者表现为淡漠或烦躁不安,多汗、四肢湿冷、口唇和肢端发绀,皮肤可出现花斑,脉搏快而弱、呼吸短促、尿量少,血压下降、脉压缩小。
在临床上休克程度与出血量不一定成正比,病人出血量较少而休克可以十分严重。
病人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肢体肌张力增加、惊厥、昏迷以及呼吸衰竭等脑病的症状3. 辅助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高,可出现中毒颗粒。
血小板减少,常在100×109/L,热退一周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4. 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降低,血钠降低,血尿素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减少。
有脑病表现的病人,脑脊液压力可增高。
下图是曾经有人对277例的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统计图。
100%的病人出现发热,而95.7%患者出现皮疹,头痛可达69.3%,其次是全身肌肉酸痛占51.3%,然后是骨痛占到了39%,与恶心呕吐所占的比例相近。
关于登革热临床表现错误的是()A. 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早期即出现束臂试验阳性B. 病人出血量较少而休克可以十分严重C. 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高D. 血清白蛋白增高,血钠降低,血尿素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A. 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早期即出现束臂试验阳性B. 病人出血量较少而休克可以十分严重C. 白细胞可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增高D. 血清白蛋白增高,血钠降低,血尿素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原因相同,但由于临床表现的不同有所差异,请从发热、疼痛、出血及胃肠道症状四方面阐述两者的区别?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传代细胞和一些动物的传代细胞上繁殖,但病毒的产量很低,且病毒的繁殖特性不稳定,不适合于直接研制成弱毒或灭活疫苗。
而比较高产的鼠脑源性病毒,也因为异源性和毒力不稳定,而难于开发成有效的用于人类的疫苗,因此预防之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