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过程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过程

医学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过程
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3.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4.动机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如果
这些动机同时并存,但不可能同时满足,特别是当这些动机在 性质上又相互排斥时,那么个体就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而放弃
其他的动机。这样,动机斗争便产生,并引起心理冲突
间接兴趣
不需要
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 到的事物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在一定时间内注意保持在某项活动上的特
性,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指标 3.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 意,或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 4.注意的转移 指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感觉对比
联觉
2.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当事物的部分属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们能够 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以事物的整体特征来反映所知觉的对象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反映知觉的对象, 而是主动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曲调感、节奏感,是从事音乐活动所不可缺
少的能力,就是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智力
智力是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 的整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4.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的水平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 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第二章 消费者心理过程理论

消费者把对 选择对象的 心理反应保 持在一定方 向上,并维 持到心理活 动的终结。
注意使消费者的心 理活动处于一种积 极状态,能及时调 整和修正外界干扰 产生的错误和偏差 ,保证感知的形象 清晰和完整。
(三)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不加
任何意志努力而产生注意。
看电视时注意到屏幕 右下角的广告。 需要购买电视机,会刻 意搜集有关信息
第三节 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 •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自觉调节自己的行 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除了对产品进行认识和情 绪体验外,还要经历意志过程。只有经过有目的的、 自觉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 响,消费者才能实现预定的购买目标。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 在心理学中,情绪性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 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就产生 积极肯定的情绪感情,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情绪情感。 • 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由于受不同需要的支 配和环境的影响,其消费过程会出现不同的感情 色彩。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 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就是消费心理的情绪过程。
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 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知觉 的映象仍保持 相对不变。
(五)知觉对消费者以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的作用
1.知觉的选择性帮助消费者确定购买目标
如果消费者带着既定购买目的到商店,就能积极主动地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择出所要购买的商品。
2.错觉在造型艺术上具有特殊作用
商业企业在橱窗设计、广告图案、包装装潢、商品陈列、 器具使用等方面,适当地利用消费者产生的错觉,进行巧妙 的艺术处理,往往能达到一定的心理效果。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认识过程
• (二)感觉的种类 • 感觉的分类有许多种,目前比较公认的分类法是以感受器所在部位以
及接受刺激的来源不同,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 、嗅觉和肤觉等)和内部感觉(如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等)两大 类。 •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感觉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刺激,必须是适宜刺激 ,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为主体所能接受;二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即 感受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认识过程
• 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感觉只是个别属性的信息摄入,而知觉则能 告诉人们事物的意义。
• (二)知觉的类型 • 人们习惯上以知觉时何种感觉占主导地位进行分类,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还可以根据所认识事 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 映的是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征的知觉;时间知觉 则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如四季变化、昼夜交替、 时间长短、先后顺序、人自身的生物节律等;运动知觉是物体空间位 置移动等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 (3)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以 往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喜悦心情的记忆等。
• (4)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学过的技 能操作、游泳、打太极拳等。
• 2.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 (1)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
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
• 二、人格
• 人格,在心理学上亦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 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 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现代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第二章认识过程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3、感受性发展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4、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加工工程○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给予解释,使她具有一定的意义○5知觉的恒长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任然保持相对的稳定和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长性5、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1物理直观_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2教具直观(模像直观)_通过模型、仪器、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3言语直观_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强度性○2差异性○3变动性○4理解性○5协同性6、记忆的基本过程(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是人获得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也可称为学习。

没有识记就不会有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三节思维.pdf

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三节思维.pdf

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
►湖1234南思、 、 、 、分 比 抽 具维省析 较 象 体的2高与 和 化0过综 概2校程.合括1数97字.1教27学.1资40源中心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 1234湖解、、、、发 明 提 检决南现 确 出 验问省问 问 假 假题题 题 设 设2的高0阶2校.段1数97字.1教27学.1资40源中心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 12345湖影、、、、、知动 定 原 个响南觉机 势 型 性解省范状 的 启 作决围态 作 发 用2问高0的用题2扩校.的大1数因97素字.1教27学.1资40源中心
湖南省2高第02校二.1数章97字.认1教2识7学.过1资4程0源中心 路的终点即新的起点,路漫漫,其修远兮,该当上下求索!
湖恩丽南格的斯省花曾2朵高0经”2校把.。第1思数9三维7字节.赞1教誉2思7为学.维是1资“40地源球中上心最美
思维的概念
►思 的反湖维映的思南。定维思省是义维2事高是0物2人校的.脑1本数对9质7客字属.观性1教事2和物7学内.间部1资接4规地0律源、性概中在括人心地脑反中映。
思维的分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按思维的形态划分:
心 动作思维:孩子最初的思维往往是直观行动思维。运动员对 中 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也需要直观行动思维做基础。这种思维主 源 要是协调感知和 动作,在直接接触外界事物时产生直观行 资 动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 学 形象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经常运用。 字教 0 抽象思维: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 数 14 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 高校 127. ► 按思维的方向划分: 南省 197. 聚敛式思维:集中式思考,求同。 湖 2. 分散式思维:同一个问题探求多种答案,最常见的就是数学 20 中的一题多解或语文中的一词多意。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格是指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

在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认识过程与人格特征相结合,就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感觉与知觉(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我们能看到各种物体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嗅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触摸到物体的软硬,就产生了各种感觉。

而事物都是由许多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的容器,认出它是一个杯子,这个心理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整体性的反映。

简单地说,看到一个圆柱体,是感觉过程,认出是一个杯子,则是知觉的过程,后者包括了以往的经验,是多个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头脑中对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二)感觉的种类与特性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臵、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的敏感程度是感觉的感受性,衡量感受性高低的标志是看感觉阈限值的大小,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公开课教案认识论

公开课教案认识论

公开课教案认识论第一章:认识论概述1.1 认识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关于知识、思维、现实和真理等基本问题。

通过举例说明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1.2 认识的本质和起源引导学生探讨认识的定义,理解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探讨认识的起源,引导学生思考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认识的过程2.1 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

2.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引导学生探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分析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影响,以及认识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制约。

第三章:真理和假象3.1 真理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真理的定义,探讨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3.2 假象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假象的存在和原因。

探讨如何识别和克服假象对认识的影响。

第四章:认识的方法和途径4.1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引导学生理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应用。

4.2 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探讨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认识。

第五章:认识与社会实践5.1 认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分析认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社会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

5.2 认识的发展与进步引导学生思考认识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和动力。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认识的发展与进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认识与语言6.1 语言与认识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限制。

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认识方式和范围。

6.2 语言的局限性与扩展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超越这些局限性。

分析现代科技和符号系统如何扩展我们的认识能力。

第七章:认识与思维方式7.1 思维方式的种类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第一章??? 绪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务地特征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2、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可以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第二章? 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人的心理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多种心理特征地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差异。

第三章?暂时神经联系1、什么叫做“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有哪些特征?(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做生物学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
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
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
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
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 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
检验、丰富与发展。A 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 项说法不准确,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知 觉
三、种类:
1.依据知觉对象的性质: 空间知觉(距离、方向、位置) 时间知觉(延续性、顺序性) 运动知觉(位置移动) 2.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 视知觉 旅游者 听知觉 学生听课 触知觉 弹琴 3.根据知觉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把不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b.近几十年对大脑左右半球不同功能的研究 临床观察: a. 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 b. Broca 发现“运动性失语”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反映: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他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包括物理反映、化学反映和心理反映。 (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人的情感、兴趣、信念、 能力、性格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反映形式不同;人不仅 能对现实事物作出反映还能反映过去的事物,另外还能在头脑 中创造出自己没有经历或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东西的形象。
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视 知觉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
表现:形状恒常性 及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其他恒常性{听觉(火车鸣笛声) 味觉(糖、醋) 嗅觉 正是由于人们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客 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 境。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概述
心理活动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意志过程:有目的的克服困难调节支配活动 心理 活动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特征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等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
(三) 真理的检验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惟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 正确反映,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相一致、 相符合。这就要求检验的标准必须能够把主客 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以确定两者是否具 有一致性。
2、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 飞跃的条件 (教材P70)
第二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三) 认识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一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在实践和认识的这种 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人的 认识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 识的辨证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基本立场 出发,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任何认识从 实质上说都是反映,客体、对象是反映得 以形成的必要前提,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 观对象,认识是主体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
(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根本错误: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神学唯心主义真理观
把上帝、最高的神看成真理的 化身和标准,主张真理是神的启示。
(2)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夸大真理的主观形式,宣扬
真理是人的主观创造。
观点: “多数人公认的经验”就是真理。 错误:把多数人的经验当作真理的本质规
定,用多数人的主观意志否认了真理的客 观性。
另一方面,理性思维的过程 中有感性形象的介入。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教材P69)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 材料。

第二章心理过程案例

第二章心理过程案例

(了解)
• 或许大家可以试着 描述下这些水果。

♪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外部事物 内部感觉:内部刺激,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
♪ 感觉的重要意义 感觉剥夺实验
♪ 感觉的基本特性
适应; 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 发展与补偿; 感 觉后像
回 顾
•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过程?每个过程都又 包括哪些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
想象等 •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 认知过程
• • • • • • 感觉 (了解) 知觉 (熟悉) 记忆 (掌握) 注意 (掌握) 思维 (熟悉) 想象与创造
二、心理的本质
• 科学心理学对人心理的实质的阐述: • 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从动物进化看: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知觉阶 段(脊椎动物)——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人的意 识 2.从个体发育来看: (1)人出生后,脑重量的变化与心理变化。 (2)“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一些低级 的感觉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4.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位损伤,产生生理
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脑震荡后的顺行
性遗忘);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在临床观察中
发现一个病人30年内,仅能发一个音而不能说话, 病人去世后经尸检见病人左半球额叶第三额回上有 一个鸡蛋大的损伤,得出左半球参与言语控制的结 论,并将该病症称为“运动性失语”
• 想象的分类

教学内容第二章认识过程与体育教学中表象想象思维与

教学内容第二章认识过程与体育教学中表象想象思维与
(二)表象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在体育课上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知识、 运动技术和技能,不可能事事都从感知开始,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通过适当 的生动的语言引导,引起学生恢复必要动作形 象,以利于理解和掌握新的运动技术动作,这 便是表象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另外,由于表象能够保持过去感知的对象, 所以,在头脑中我们可以把过去感知过的事
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
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
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
在因素”
1. 作用
(1)有利于掌握技术动作
想象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在学生 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再 造想象,形象地掌握自己不曾感知或无法 亲身感知的事物,可以使学生接受间接的 知识经验学习技术动作。(例:在训练中 教练参考一些先进技术的文字说明或训练 法等对运动员实施训练,“好的运动员不 一定有技术好的教练,运动员的成绩大部 分都超过其教练”)
物与当前事物进行对比,促进新的感知对象 的掌握和提高。
表象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反映为运
动表象。
1. 什么是运动表象?
是指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运动技术动作形象。
它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力量等方面
的特点,如对身体位置、动作力量、方向、
幅度和速度等。分为运动视觉表象和运动动 觉表象。
2、在技术动作形成的三个阶段运动表象的作用(记)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表象与体育教学
(一) 表象概念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
象的反映,(例:当提起某个人或一个
动作名称,虽然不在眼前但脑海中会呈
现出来)包括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是
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脑对感知

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

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

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 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中同客观 实际相符合。
(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即变化发展的而不是 一成不变的。实践总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发展,主观认识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相适 应,使认识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实践相统一。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1. 什么是实践的主体. 客体和中介 ?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痴呆的人 ̖ 疯人 ̖ 无脑儿 ̖ 植物 人 等是认识的主体吗 ?
不是所有的人天然地都是认识的 主体 , 都能成为认识的主体 。认识是 人所特有的反映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状 况的高级思维活动,但它总是在具备 了一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具有思维能力) 才能实现具体的认识,成为认识的主体。
它的缺陷: 一是: 二是: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 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
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人们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 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 世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记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动 特
短时记忆(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点(Leabharlann 信息 存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1、瞬时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
瞬间映象。
编码方式: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进行登记,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大,时间短:图像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容 量为9-20个bit(项目)声象记忆:保持时间大约2秒, 不长于4秒,容量为5个bit 。 意识的作用:人脑在注意这种信息时,才能转入短时 记忆。
韦伯定律:某种特定感觉差别阈与原有 刺激量的比值为一个常数。
K=ΔI/I 以上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视觉器官-眼
视觉神经细胞
听觉器官:
皮肤感觉:
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觉和痛觉
嗅觉 味觉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
内部感觉: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
外部感觉:机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
各种感觉中对人影响最大的是视觉,其次是听 觉。我们所获得的信息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10%是通过听觉获得的。
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品质及其培养
下面这些表述哪些是记忆?
对你的朋友讲你以前的学校; 背会一篇课文; 打字越来越熟练; 多年没见的同学突然碰面叫不上名字; 回想起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
一、记忆概述
(一)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心理
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就是对信 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过去的经验 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过去对某个问题的思 考;过去对某事物的情绪体验;过去进行过的 动作或操作。
形成知觉的斑点图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 知觉的恒常性。
(a)
(b)
图4 知觉的恒常性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P36-37)
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变动律 (活动律)、理解律、协同律
第二节 记忆
本节学习以下问题:
(a)
(b)
知觉的整体性
局部对整体的依赖性
在知觉中,过去经 验、知识可对当前 知觉活动提供补充 信息,把不完整的 图形看成为完整图 形,这种知觉组织 过程叫封闭性,由 此产生的图形轮廓 叫主观轮廓。
整体不等于各局部之和
3、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 以过去的知识经 验为依据,力求 对知觉对象做出 某种解释,使它 具有一定的意义。
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外界信息
意识
注意 感觉记忆
信息丧失
复述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丧失
检索
遗忘
(三)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语词和表象
1、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 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 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 次之。
(三)感受性发展变化的规律(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感受性降低、感受性提高) 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相继对比) 联觉(同一刺激引起多种感觉)
二、知觉
(一)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 体属性的反映。
和感觉的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 觉反映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各种感官协同作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 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 响。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的前 提和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二者同为 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2、短时记忆:是指当前能够意识到的保持时间
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保持的时间有限: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 最长不超过一分钟。
记忆容量有限:7±2bit
以组块方式记忆,可扩大容量。
编码特点: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不是语言文字的形 象),同时也有部分视觉和语义记忆。
信息特点: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并通过复述把信息转 入长时记忆。
组块化:
18511921183919371935 1851,1921,1839,1937,1935 EARTVCIAFBTGMGEUSA EAR--TV--CIA--FBT--GM--GE—USA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在头脑
中长时间(1分钟以上)存储的记忆。
保持时间长:理论上是永久性的。 信息容量无限度:无论信息的种类还是数量。 信息编码:以言语和表象编码为主。 信息提取:通过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illusion-------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 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 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 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完整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 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第二章 认识过程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绝对)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 感觉域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到能够忍受
的最大刺激量的范围。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 小变化量。
(二)记忆的种类
按 记 忆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经历过的具有时间、地点、任务和情
节的事件的记忆。(易受干扰,难提取)
的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内 语义记忆:是对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思想、概念或命

题等知识的记忆。(较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类 动作记忆:是对过去身体的运动状态和操作技能的记忆。 (不易遗忘)
(二)知觉的种类(P33)
根据知觉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把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 觉。
根据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视知 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和客观事物不相符 合的知觉叫错觉。
错觉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形重错觉、 倾斜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