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_何如涛
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最重 要 的挑 战和 机遇 。▲
参考文献
民教育出版社, 0・ 2 1 0
【 5 】朱正威, 占良. 日制普 通高级 中学教 赵 全
探 究 性 学 习 是 科 学 教 育 中最 有
效 的教学 策 略之 一 ,随着 我 国初 中 、 高 中新课 程 的推 进 , 这一 教 学策 略 正
识 是不 能系 统表 述 的 , 如 我们有 关 对其有 明确 的认 识 , 例 更好 地 发 挥其 在 时 间 反 复 做题 ,而不 给 学 生 提 供 反
自己行 为 的某种 知识 。 果 我们将 前 教 育 中的作 用 。 如
一
思、 创造 的机 会 和空 间 。
种知 识称 为显 性知 识 的话 , 么我 那
在被 越来越 多 的教 师所 采 用 。但 是 ,
[ 2 1刘 恩 山, 忠. 通 高 中生 物课 程标 准 教 科 书 《 汪 普 生物》 必修 )模块 1分 子与细胞 (
由于 多种原 因 , 教学 中“ 堂灌 ” 满 的教 ( 验 ) 读 [ . 京 : 苏 教 育 出 版 社 , 【 - 京: 民教 育 出版 社 ,0 4 实 解 M】南 江 M】 北 人 20 , 学方 式仍普 遍存 在 。 以探究 性学 习 2 0 所 04 1]刘 恩 山, 健 , 冬 生. 1 全 国 中 学 7 王 郭 第 4届
[ 1 1汪忠 , 刘恩 山. 日制 义务 教 育 生物课 科书( 全 必修 ) 生物》 第一册 ) ・ 《 ( [ 北京: 民 M】 人
程 标 准 解 读 ( 验 稿 )M】 京 : 京 师 范 大 教 育 出版社 ,0 3 实 『 . 北 北 20 -
学 出版社,0 2 20 .
化学课堂上的“缄默”教学法
化学课堂上的“缄默”教学法作者:王静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25期当前,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正逐渐转变。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间传统的“满堂灌”,逐渐被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所代替。
但是,个别老师生怕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担心冷场。
在这些老师心中,学生“缄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
本人认为,化学课堂上的“缄默”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要给学生“缄默”思考的空间。
缄默的实质并不意味着停止一切思想活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与对话,是一种无以言表的默契。
在化学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缄默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其区别在于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有价值。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倡积极的缄默,打破消极的缄默。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缄默”的必要性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提出每个问题之后,至少要给学生两三分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空间。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知识结构组成的“完形”,当学生接触到未知的知识时,大脑中的“完形”就会产生一片空白,这样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促使大脑积极地去填补空白,形成新的完形。
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恰当地给学生一些缄默时间,让学生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产生积极思维,并主动乐于探讨,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注意力较集中时,在大脑皮层会出现一个优势兴奋点。
对学生来说,这种优势兴奋点有助于学生准确迅速地把握化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因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所以,在非常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后,我们化学老师要适当地给学生一点缄默时间,让同学们的思维由紧张状态转变为松弛,这就可以让他们充分地利用这些时间来熟悉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以前的化学课教学过程中,老师掌握控制着整个课堂,学生的思想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教学模式造成了的师生之间关系变得非常“僵硬”“呆板”,无形中阻碍、压抑了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论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虽 然 事 实 上 绝 大 多 数 的缄 默 知 识 目前 并 不 为 人 们 所
要 环 节 。 我 们 为 培 训 班 提 供 的 教 室 全 部 为 装 有 空 调 的 多
媒 体 教室 , 全 程对 教 师授 课 进 行 录像 。 以后 的 市级 教 并 为
师培训 保 留 了珍 贵 的学 习资料 。 四、 训效果。 培
知 识 能 在 我 们 面 对 自身 和 周 围 的 环 境 时 , 加 一 种 强 烈 的 施
影 响 。 而人们 对教 育教 学过 程 中大量 缄默 知识 的存在 并 然 没 有 给 予 足 够 充 分 的 注 意 和 重 视 。 这 并 不 能 说 明 缄 默 知 但 识在 教育 教学 活动 中没 有价值 或 其价值 微 不 足道 。相反 , 在教 育教 学 活动 中存在 着大 量 的缄默 知识 , 些缄 默 知识 这
1 立 了 新 观 念 。更 新 教 育 观 念 , 新 课 程 培 训 的 首 . 树 是
解 也 都 依赖 于缄 默 知识 , 必须 有缄 默 知识 的支撑 。 许 都 在 多情 境 中 . 默知 识 是人 类 知识 的 内核 。 显性 知 识 只是 缄 而
在 内 核 上 赋 予 了 可 以 表 达 的 外 形 。这 就 是 说 在 人 的 认 识
术 诀 窍 、 织 文 化 、 俗 习 惯 等 形 式 存 在 的 一 类 知 识 。 种 组 风 这
会 对 教 师 的 教 育 教 学 活 动 产 生 不 可 忽 视 的影 响 。
一
活 动 的整 个过 程 中 . 支 配 作用 的实 际上 是 缄 默知 识 。 起 它 为 人们 的认 识 活 动 提供 最 终 的解 释 性 框 架 和 知识 信 念 。 “ 是 最 丰 富 的 提 取 显 性 知 识 的 素 材 库 , 有 缄 默 知 识 的 它 只 参 与 ,才 能 理 解 外 在 的 显 性 知 识 并 将 其 纳 入 自 己 原 有 的 知识 体 系 , 而创 造 一个 新 的知 识 框 架 。 则 只能 是 机械 从 否
缄默知识显性化与师范生教学反思研究
缄默知识显性化与师范生教学反思研究近年来,教育界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愈发重视。
教育工作者纷纷尝试不同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本研究旨在探讨缄默知识显性化对于师范生教学反思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引言缄默知识是指那些存在于个体或群体中,但并未显性外化的知识。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其所具备的缄默知识对于日后的教学实践至关重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掘自身的缄默知识并进行合理的显性化,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二、缄默知识显性化对于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意义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对于师范生教学反思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教学水平。
2.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师范生自我评估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显性化自身的缄默知识,师范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过程中,师范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学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自身的反思与批判思维能力。
这对于师范生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与实践1. 反思日志:师范生可以每天或每周写下对于自身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书写,师范生可以清晰地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对于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发现和显性化自身的缄默知识。
2. 同侪交流:师范生可以与同学或老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师范生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从而拓宽自身的思路与视野,并有助于显性化自身的缄默知识。
3. 视频录像与回放:师范生可以利用录像设备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然后进行观看与回放。
通过观看录像,师范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及时发现和显性化自己的缄默知识。
浅谈中学化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缄 默 知识 的 以上 特 征 , 它 通 常 被 认 为是 一 种 使 不 正规 的知识 而被 人 们 所 忽 视 。事 实 上 , 默 知 识 缄 是 非 常重 要 的一 种 知识 类 型 。 3 1 缄默 知 识是 科 学新发 现 的基 础 .
达 的知 识 , 自然 不 能 以正 规 的形 式 加 以传 递 。
2 3 不 能 进 行 推 敲 .
显 性知 识 是依 靠 科学 家 们 观察 发现 或 实验 研 究 归纳 建构 出来 的知 识 , 明确 的推 理 过程 , 有 经得 起 推
敲 ; 默 知识 是 人 们 通 过 身 体 的 感 官 或 理 性 的 直 觉 缄
张 脸 上 的表 情 , 我们 通 常 却 说 不 出 我 们 究 竟 是 但
根据 什 么符 号 来认 识 的 , 果 非说 不 可 的话 , 如 也是 含 糊其 词 。
2 2 不 能 以 正 规 的 形 式 加 以传 递 .
依 靠科 学 家 观察 发 现 或 实 验 研 究 建 构 出来 的 , 有 具
科 学 活 动 的起 点是 问题 。这 些 “ 暗示 ” 能够 获 着
得某 种 至今 未 能 理 解 的 真 正 有 意 义 的科 学 问题 , 不 可能 得 到充 分 的 逻辑 说 明 , 有 通 过 缄 默 的 知 识 或 只 认识 的途径 来 发 现 。波 兰尼 曾说 过 :人 类 心灵 最 伟 “ 大 的状 态就 是将 迄 今 为止 未 标 明 的 区域 纳入 到 它 的 控 制 之下 。这种 行 为 更 新 着 既 有 的 显 性 知 识 框 架 , 它 不 可能 在 既有 的 ( 显性 知 识 ) 架 中进 行 。 只有 通 框 过 运 用与 老 鼠在学 习走 迷 宫 过程 中所 使用 的 同样 的 缄 默 力 量 , 有 可 能 发 现 基 本 的新 知 识 。 【 缄 默 知 才 ”2 J
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_陈世华
专论 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 陈世华 董丰钧 (湖北郧西县第三中学 442628) (湖北郧阳中学 442000)摘要 本文概述了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的产生与内涵,并努力结合缄默知识理论对我国当前化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初步探讨它对现代化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 个体知识 缄默知识 化学教育 波兰尼(Michael polany i,1891~1976),英国20世纪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
他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非常关注人类命运,出版了大量人类文化问题的论著,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广泛而持久的兴趣。
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数他的知识理论,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中大量的“缄默知识(tacit know ledge)”及其教育意义开始为人们所发现。
本文简介缄默知识理论,并努力结合目前中国化学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一些具体情况,就其丰富的化学教育意义进行初步探索。
1 缄默知识理论的产生及其内涵波兰尼认为,“所有的科学知识甚至所有人类知识都是个体参与的”,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必然包含着个人系数(the personal coefficient),科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个人参与是多方面、全过程的。
这种新的知识理论和知识理想就是“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 ledge)的理论和理想。
波兰尼认为,这个概念很不容易理解和把握的主要原因是,在现代文化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知识”概念理解为“普遍的”(universal)、“客观的”(objective)、“非个人”(im-perso nal)的理智产品;其次,因为“个体知识”本身从称谓上说也是极容易引起误解,产生歧义。
例如人们乍一看容易将“个体知识”误以为是“科学知识”的“对应物”。
实际上,“个体知识”并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形式,而只是对科学知识性质的一种新表述。
显然,波兰尼的观点和那种不惜一切代价将个体因素从科学活动中加以剔除的观点截然不同,和那种宣称科学知识是超越个体的绝对客观、普遍的知识立场是针锋相对的。
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
波 兰 尼 在 《 的 研 究 》一 书 中 明 确 地 提 出 ,通 常 所 说 的 知 人 识 是用 书面 文 字 或 地 图 、数 学 公 式 来 表 述 的 ,这 只是 知 识
的 一种 形 式 ,即 显 性 知 识 ;还 有 一 种 知 识 是 不 能 系 统 地 表
述 的 ,例 如 ,我 们有 关 自 己行 为 的 某 种知 识 ,即 缄 默 知 识 。 波 兰尼 由此 提 出 了他 最 著名 的认 识论 命 题 :“ 我们 所认 识 的
它 对 实 践教 学具 有 双 重 作 用 。 为此 在 教 学 评 价 中 应重 视 对 学生 相 关 缄 默 知识 的评 价 和 实践 教 学 效 果的 评 价 ,
应 重 新 审视 实践 教 学的 价 值 , 重视 缄 默 教 育 ,实现 课 堂教 学与 实践教 学 亦 即显 性 与 缄 性 教 育 的 互补 与 衔 接 。
2 O世 纪 5 O年 代 末 英 国 物 理 化 学 家 和 思 想 家 波 兰 尼
( M. P l y)首 次 提 出 人 的 知识 分 为两 种 类 型 ,即 显 性 知 oa i n
识 ( x l i Kn w e g ) 和 缄 默 知 识 ( ai Kn w e g ) E pi t o ld e c T c o l e 。 t d
书 本 知识 就是 显 性 知识 。 与 显 性 知 识 相 反 ,缄 默 知 识 的 主
要 特 征是 : ()不 能通 过 语 言 、文 字 或符 号 进 行 逻 辑 表 达 , 1
它 往 往是 只可 意 会 不 可 言 传 。 ( )不 能 以 正 规 的 形 式 加 以 2
书 本 知 识 主 要 是 显 性 知 识 。缄 默 知 识 的 获 取 主 要 不 是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解读启发式教学
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视角解读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激励、追问、辩论等来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放弃并纠正错误观点,自然而然地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它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激励。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真理产生。
三是归纳和整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其讲学中形成的独特教学方法产婆术就是早期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助产”知识,即诱导出学生头脑中所固有的、缄默的知识,并最终将其显性化、系统化。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出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这些被诱导出来的“天真理解”(或天真概念)①是否正确?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的启发式教学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这就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启发式教学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缄默知识理论概述“缄默知识”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的。
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2]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征:①缄默知识不能够用文字、语言、符号进行系统的、逻辑的表述。
②缄默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和个体主动的反思,具有情境性、个体性特征,不具有推广性和传播性。
③缄默知识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由感官和理性的直觉通过“无意中的有意”而获得的,因而不能加以批判和反思。
④缄默知识对于显性知识的获得既可以起到积极的辅助性、基础性和向导性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匹配”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由于缄默知识具有个体性,因此它不能广泛传播;由于缄默知识具有情境性,因此它不能长期保存。
鉴于此,只有将缄默知识显性化才能实现它的更大价值。
基于缄默知识的以上特征,笔者认为其从产生到被显性化,要经历“催生缄默知识、辨别天真理解、化缄默为显性”三个阶段。
缄默知识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 师论 坛
2 1
成 概念 和掌握 规律 的过 程 中 ,该 生活 经验 可 以作 为
背景 和原型 ,为 归纳 和推理 提供 支 持 ;在概 念和 规
点。
律 的应 用环 节上 ,仍然 可 以再 回到该 生 活经 验 ,用
化 学思 维 方 法 帮 助学 生 加 深 和 拓 宽 已有 的生 活经 验。 课 程 目标 是基 于学 生 的行 为改 变而 言 的 ,是 对 学生 通过有 关 内容 的学 习达 到某 种行 为 变化 的预期 设 计 。学生 已有 的化学 知识 和 经验 ,是 课程 目标 的
京 : 民 教 育 出版 社 .0 3:. 人 20 2 f】 红 军 , 清 海 . 习题 到 原 始 问 题 : 学教 育 方 式 的 重 要 变 3邢 陈 从 科
革 o. 程 ・ 材 ・ 法 .0 6,1 :8' . 】 课 教 教 20 ( )5 - 0 6
起 点 ,更是 教学设 计 和教 学实施 的起 点 ,教 师应 善 于通 过观察 、访谈 、提 问 、测 验等方 式 了解 学生 已 有生 活经验 和 “ 化学 ”知 识 ,用 “ 前 已知 ”来促 进
得 ” “ 中有识说 不 出” . 心 。就是 缄默 知识 的生动 注
脚 。 中国道家 的名言 “ 可道 ,非 常 道 ” 道 ,说 的也
有这 种缄默 知识 的成分 。缄 默 知识 与显 性知 识之 间
其 实 存在 着 “ 续性 ” 和 “ 接 性 ” 连 衔 。在 显 性 知识 的获得 方面 ,缄默 知识 可 以起 到一种 基 础 、辅助 和
对 “ 未知 ” 的理 解 .并 以 此 作 为 教 学 设 计 的 出 发
“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探微
缄默知识的含义及在教育中的作用 何为“ 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相对 ?
一
、
缄默知识大量存在 于人们 的生活学 习之 中, 所
以无论在认识活动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离不开缄默 知识 ,缄默知识构成了人们广泛意义上的认识和实 践行为的必要基础 , 因此 , 在知识教学中也起着不可 替代 的作用 : 第一 , 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具有导向作用。 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显性知识 的识记 、 掌握 、 理解 与运用 , 但往往忽视了缄默知识所起 的作用。 在这一 过程 中不论教师与学生必须将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如 观察 、 记录、 描述 、 分析等个性化 、 实践化 , 从而变成
的, 显性知识通常是指那些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 号等方式表达 出来 , 而在 日常生活及书本知识 中还 存在着另外一种 “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 “ 或 日用 而不知 ” 的知识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所做 的
一
切, 我们称之 为“ 隐性知识” 缄默知识” 成“ 。英国
物理化学家 、 思想家波兰尼对两种不同的知识第一 次做了系统 的理论阐述 , 面这段话可以使我们更 下
转变观念 ,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 并充分发挥缄默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 : 显性知识 ; 缄默知识 ; 缄默知识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s _ 1 ×(0 6)3 0 4 3 G4 0 A 1 0卜 o 2 0 0 —O 0 —O _ 0
第二 , 缄默知识具有情景性 、 文化性和层次性 。
情景性就是知识总是和一定 的情景相联系 ,有其连 续性 ,其发挥作用也是与问题的再现与类 比分不开 的。文化性也就是说知识与一定 的文化传统中人们
通常情况下 我们却 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识这张脸 的” 。他认为缄 默知识的绝 大部分是无法用语 言来
浅谈化学教学课堂中沉默的作用
沉默——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机智摘要:新课程改革在宁夏已经实行了七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推进,新课程理念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从最初教师一味的给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逐渐演变为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的对话、交流。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需要激烈的讨论时就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需要学生安静的思考时,就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积极的沉默。
关键词:化学教学沉默积极思考聆听新课程改革在宁夏已经实行了七年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推进,新课程理念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从最初教师一味的给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逐渐演变为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学会了合作学习、学会了探究学习、学会了讨论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越来越多的探究内容,分组讨论成为课堂的“新宠儿”,我们乐于看到学生热火朝天的讨论,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为了设计各种精彩的“对话”而煞费苦心,他们害怕学生沉默,害怕课堂出现“冷场”,似乎沉默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
试问这种貌似活跃的课堂是否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呢?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要经得起课堂的沉默”,在他看来只有那种凝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才算得上是好的课堂。
对于一节仅有四十分钟的课,如果出现的都是热热闹闹的“对话”,试问学生还会有静心思考的时间吗?所以课堂需要沉默,课堂的沉默并非坏事。
关键是要弄清什么是沉默,需要什么样的沉默来为化学课堂教学服务。
那么沉默的含义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中解释沉默意思为:不说话、不出声。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沉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两者的区别在于能否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消极的沉默是一种没有参与、没有思考的空白。
落实缄默策略,提升思维品质——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缄默策略的应用
图 1
教 师 :大 家都 知道 ,水 是 能灭 火 的 ,
关键词 :思维 品质缄 默策 略
人 的认知 水平 就是在 这三 个层 次之 间 但 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
1 . 1“ 缄 默”要有时空观念
一
石成 金” 的帮 助。 因此 ,学生 的主体 地位
2 . 2思维 岔 口处 “ 缄默 ”,培养思维 的
和教 师的 主导作 用应 对立 统一 ,在 交往 互 求 异 性 动的教学 中缺一不可 。
思维 的基础 是求 异 ,而 思维 定势 是阻 碍 思维创 造性 的绊脚 石 。思 维定 势 的形成
质。
【 组 织实验 ] 白磷 在水 中燃烧 的对 照实
理想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不够 高。
的体验能不 断地激发学生更 强的求知欲望 , 验 实 验分 三组 进行 :第一 组实 验 :白磷
前苏联教 育家 苏霍 姆林斯 基说 : “ 在 学 生的学 习就进入 了一种 良性循 环的轨道 ,
如 何科 学 分配到 各个 教学环 节 中才能 促成 基 础上 提 出新 的、建树 性 的设 想 和意见 。
落实缄默策 略 ,提升思维 品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缄默策略的应用
口 浙江省杭州市萧 山区第三高级 中学 王建锋
摘要 :有 “ 缄 默”,才可能有想象力 ,
理学 的观 点认 为 ,人 的认知 水平 可划 分为 产 生一个 新 的结论 、生成一 个新 的思 想方
才可 能进行 创 造。本 文就 高 中化 学课 堂教 三个 层次 : “ 已知 区” , “ 最 近发 展 区”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优化学生缄默知识
103神州教育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优化学生缄默知识籍书怡湖北省谷城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摘要:简述缄默知识及其个人成长中对显性知识,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等的作用,介绍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动手实验,研究性学习和交流评价等方面对丰富优化学生的缄默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论述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是促进缄默知识显性化、个性化知识资源共享,提升综合素质达到人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缄默知识;素质一、问题的提出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构成》的微观知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当我将原子核外的某个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时说,如果我们肉眼看得见的话,那好像一团云雾,因此,我们形象地称为“电子云”,这时有同学提出一个电子怎么会这样呢?有几千个乃至几万个电子的运动差不多像“云”!当我解释说,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有人拿个手电筒打亮后快速晃动,你将看到的是一个亮点还是一段圆弧或圆圈,学生回答:想象不出来!于是,我想,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太少了,做这个实验只要一二分钟就可以完成的,而学生舍不得花费这点时间,有很多的生活趣事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本可以亲历也该亲历的活动却没有了,代之以做不完的习题和试卷,使他们远离生活和社会实践,失缺了许多童年的快乐,缄默知识匮乏,童真不再,是教育现代化的进步呢还是我们教育存在某些缺陷呢?一个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要他独立完成一个实验,却显得那样战战兢兢,信心不足,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思考。
因此,本文就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加和活化学生的缄默知识,增强综合素质方面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二、如何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优化学生缄默知识1、课堂教学一是精心准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要关注学生已学过的显性知识,分析学生因年龄结构、生长环境、生活体验所带给学生可能的缄默知识及缄默认知模式。
对教材的处理上应当熟悉教材的结构知识、具体内容、相关概念,然后从内容上,概念上分析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采用多种教法,渗透缄默知识,努力促使学生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对它们进行检验、分析、修正并充分利用。
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
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中学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应用研究引言:中学物理是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和发展科学精神的核心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中,有一些缄默知识,即那些在教学中隐含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讨论缄默知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指的是那些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不易被传授和习得、并且常常在实践中暗含的知识和技能。
它们通常是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来习得的。
缄默知识与书本知识相辅相成,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
二、缄默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缄默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括一些实验技能、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等。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需要运用缄默知识,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工作。
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缄默知识则包括学生对现象的敏感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推理能力等。
此外,缄默知识还包括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能力、问题解读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等。
三、如何提升学生的缄默知识能力1. 实践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缄默知识能力。
2. 启发性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本质。
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认知导图:教师可以利用认知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展示物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4. 问题解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解决。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缄默知识,并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5. 给予充分时间: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和巩固缄默知识。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讨
近年来,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欢迎,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由于缄默知识理论总结了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知识的形成机制,缄默知识理论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理有据地表明,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方面有极大优势。
因此,缄默知识理论是中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首先,缄默知识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缄默知识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发现准确有效的信息并将其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其次,缄默知识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缄默知识理论,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拓展,老师会以疑问的形式进行提问,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暗示性的语言,使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发掘自身潜力,使课堂内容更加深入、有趣,而学生收获也更强。
此外,缄默知识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道德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中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可以利用缄默知识理论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道德意义,让学生学习到更多道德知识,借助实际案例探讨,大家可以一起思考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解决方案中找出更优雅的结果,从而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及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伦理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效果。
因此,建议中学老师们在教学中运用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方法,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期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浅谈中学化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浅谈中学化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黎丹
【期刊名称】《化学教学》
【年(卷),期】2002(000)007
【摘要】缄默知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日益引起重视的理论.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缄默知识及其特征和作用,对中学化学中的缄默知识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提出了合理利用缄默知识的几种途径.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黎丹
【作者单位】武汉中学,湖北,武汉,43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J], 张青民
2.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及其合理利用 [J], 蔡慧燕;邵晨
3.此处\"无声\"胜\"有声\"\r——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 [J], 薛峰
4.此处"无声"胜"有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 [J], 薛峰
5.此处“无声”胜“有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 [J], 吴文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
缄默知识理论及其化学教育意义:
静息知觉理论在化学教育中的意义
静息知识理论,比较简称TIK,指的是被动学习模式,应用着耐心、长期及完
整的教学方法,以倡导对教育内容的主动解析和利用,它焦点放在发现教育中藏有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情感。
它伴随着全面性的化学学习,改善了学习者的能力及学习的品质。
静息知识理论的思想源于古希腊的“理智”,旨在激发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去
探究新的知识。
学生被迫把信息合而为一,从而理解整体思维和认知过程,并能够掌握广泛的化学知识,这也可称作“深思熟虑式学习”,这个思考模式使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能把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和综合起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这也有利于学习者在思考上的促进,这就是TIK对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类的总结。
化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包括理论与应用、实践与实践等方面,它吸引、要求、控制学生的深度理解,部分学生往往会被学习障碍延误其学习进度。
因此,运用静息知识理论教学活动极具意义,以让学生们有机会仔细观察、识别、探究自然规律现象,培养他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理解和能力提高。
化学是分析、推理、综合及创新的过程,TIK的实施能够促进一种活泼的教学
氛围,鼓励学生快速提问,发表见解,思索自身的疑惑,寻找解决办法。
此外,它用系统的方法,勾勒出整个学习的脉络,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也能够适当控制每个学习环节,及时处理学习中的难题,从而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因此,TIK在化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
潜力,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味,让其能更加系统的把握学习的思维规范,达到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崔明哲
【期刊名称】《教育界》
【年(卷),期】2014(000)030
【摘要】目前对缄默知识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缄默知识的研究也应该被提到教育研究的日程之上。
学生的缄默知识涵盖范围很广,尽管它们还不够完善,甚至也不是很清晰,但是学生们的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却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1页(P126-126)
【作者】崔明哲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2.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教育教学应对策略
3.用阅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缄默知识显性化的一种方法
4.用户缄默知识显性化与图书馆空间转型路径探析
5.隐性知识显性化:缄默知识观视域下新入职教师的实践智慧习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论坛2009年,第11期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过程中,该生活经验可以作为背景和原型,为归纳和推理提供支持;在概念和规律的应用环节上,仍然可以再回到该生活经验,用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和拓宽已有的生活经验。
课程目标是基于学生的行为改变而言的,是对学生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达到某种行为变化的预期设计。
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是课程目标的起点,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起点,教师应善于通过观察、访谈、提问、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前化学”知识,用“已知”来促进对“未知”的理解,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邢红军,陈清海.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6,(1):58~60.[4]袁海泉,杜恒军.学生已有经验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58~60.[5]李娇.试论将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2):52.缄默知识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何如涛(兴化市实验中学,江苏兴化225700)摘要: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事实上在支配着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研究缄默知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缄默知识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四点启示。
关键词:缄默知识;化学教学;运用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1-002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1问题的提出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人们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等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就称为缄默知识。
简单地说,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眼前有景道不得”,“心中有识说不出”,就是缄默知识的生动注脚。
中国道家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有这种缄默知识的成分。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其实存在着“连续性”和“衔接性”。
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可以起到一种基础、辅助和向导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脱节、教与学效率不高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与教育者头脑中的缄默教学观念和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的干扰有关。
因此,研究缄默知识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缄默知识理论与化学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如教师的自身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教授与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等等。
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缄默知识没有注意或没有能够给予充分的注意,这样,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关的缄默知识常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对那些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
如何在教学中使缄默知识充分的发挥作用呢?2.1教学过程应成为积累、发展缄默知识的过21化学教学2009年,第11期程缄默知识是整个知识总体中的基石,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受到重视。
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缄默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所获取的。
目前有研究表明学生获取缄默知识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二是由于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遗忘或记忆不全而形成。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应成为学生获取缄默知识的重要渠道。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获取或发展缄默知识创设条件、提供机会。
如: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或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获得感悟,也可以通过一些理性的思辩使学生获得直觉。
不论学生获取缄默知识的途径如何,其过程应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溶解度”的概念时,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物质的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而对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大要素”,则是学生要掌握的显性知识,而溶解度单位所隐含的统一标准应该是让学生要形成的缄默知识,它对理解溶解度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都非常重要。
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组讨论发言,列举讨论后所得表示溶解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判断描述溶解性大小的方法,哪个更合适呢?得出溶解度的两个重要的条件因素:①固定温度;②饱和状态。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溶解度的定义并划出其中的要点,将其与我们得出的方法作比较,是不是与我们讨论得出的方法相吻合?笔者总结出溶解度概念应准确把握的“四要素”,紧接着设计练习让学生去感悟溶解度概念中的统一标准。
练习:(1)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 g。
其意义是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20 g,所以4℃,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D.20℃,50g水中溶有溶质P20g,则物质P 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再设计练习:(1)已知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求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已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6.5%,求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通过溶解度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相互计算,更进一步掌握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讨论,提出解题思路,上黑板板演,学生找错误,教师最后小结)。
整个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的一个缄默知识,为后面学习、理解溶解度计算等显性知识奠定基础。
2.2让缄默知识显性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者们认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不是截然分裂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在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中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通过这个地带,显性知识可以转变成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也可转变成显性知识。
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的关键一步就是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加以检验修正或应用。
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个反思、语言化、符号化的过程。
作为一个反思的过程教师要经常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的显性观点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以及这种缄默知识在学生中的影响;作为一个语言和符号化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努力用语言和符号化的表征使缄默知识显性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安排学生交流已显性的缄默知识,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丰富、完善、提高自身缄默知识的水平。
例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笔者先是通过组织必要的实验探究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有关燃烧条件的缄默知识,然后给出简单的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用语言进行提炼、概括使获得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就比较到位、理解就比较深刻。
为了让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得到巩固,帮助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我又结合日常生活中炉火的燃烧情况(1)如果不继续往炉里添煤,炉火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儿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让学生分析、讨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不是缺一不可。
这样,在言语交流中,学生的思想与化学思维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即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并得到检验、修正和22教师论坛2009年,第11期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实施化学有效教学沈峥(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数量系,江苏无锡214001)摘要: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单纯依靠有意注意,就会使教学失去吸引力,也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从而引起消极情绪。
此时无意注意是课堂大餐的调味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化学;无意注意;有效教学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1-0023-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被动的、不由自主发生的,所以也叫不随意注意。
它与有意注意一样,都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心理现象。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注意是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然而在目前应试学习形势下,学生承受着来自教师、家长、社会,乃至学生自身对前途的思考等方面的重重压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已经被强化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如果一味依靠有意注意就会使教学失去吸引力,也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从而引起消极情绪。
这时可以通过运用无意注意心理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发扬化学学科的特点,归还给学生人本的乐趣,把无意注意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化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注意的规律表明: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思。
2.3评价既要重视显性目标,又不能偏废隐性目标根据缄默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将它划分为三个层次: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
化学知识也是如此,好多东西是很难量化、很难测得准的。
如对学生的真实情感、丰富体验、态度观念的变化就不宜用所谓的“标准”去统一。
在化学教学评价中,强行性的量化,只能更远离科学,学生的活力就会在这种僵化的评价中被忽略。
因此,无论是化学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深入学生的缄默知识与潜意识。
在评价方法上,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技术,如通过自我陈述的调查表来分析学生能够意识到且能够用言语表达的缄默知识,通过试卷、作业或其他能够表现学习成果的作品来分析学生的缄默知识和认识模式对于他们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时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记录和判断他们犯了什么概念、用语错误。
因为,知识理解中的“错误”背后很可能是一些消极的缄默知识在作怪。
这样做,教师可以积极协助学生克服和抑制缄默知识干扰的困难。
只有这样,化学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自我,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3结语海明威曾说:“冰山运动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显于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