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达标训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
高中历史专题一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学案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1.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皇帝”制度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特点。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2.汉武帝主持政务后,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他频繁更换丞相,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于是中外朝制度形成。
3.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
三省虽互相制约,但必须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别。
4.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以分散相权。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史称“二府三司”。
[辨析比较]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有何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归纳总结]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有什么特点?(1)分散宰相权力。
(2)增加宰相的人数。
(3)在权力上相互牵制。
(4)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5.元朝设中书省为行政机构,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最新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1训练: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解析:“法令出一”的意思是说,法令的通过最后都取决于皇帝,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故选D 项。
答案:D2.“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
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A.废分封,设郡县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题干要求找出“汉承秦制”同时还予以创新的史实。
A项为秦朝的史实;C项属于隋唐的史实;D项为元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史实。
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既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3.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解析:萧何、陈平、樊哙等人是西汉开国名臣、名将,据此可确定此表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现象;从他们的出身和所担任的官职可知符合“布衣将相”。
故选C项。
答案:C4.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汉代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而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各司其职,既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一历史全册学案: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doc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题总览】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1课)的政治制度确立:秦朝(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从汉到元(第3课)顶峰:明清(第4课)【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结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如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加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如十三部刺史(主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选官制度的演变—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加强)一、从汉到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演变过程--调整措施:[特别提示]“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
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又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因此,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1)汉朝: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确立中外朝制度。
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外朝是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起草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改称“中书门下”。
B、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对当代: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对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①初期: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专题一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A. 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B. 有助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力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 中央集权的强化B. 等级制度的森严C. 皇权的独尊D. 文化专制的扩展3.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A. 世官制B. 科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察举制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职听讼,收赋税。
游徼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A. 村民自治组织B. 地方政权机构C. 社会教化团体D. 安全保卫机构5.汉代行政系统中,权力由承相转移至大司马大将军,最后再集中于尚书台。
这种改变使()A. 行政职能日趋繁琐B. 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C. 专制皇权得以加强D. 承相权力被逐步分割6.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
,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
“由是鲜有败事”。
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A. 减少了决策失误B. 加强了君权剥夺了相权C. 强化了中央集权D. 扩大了中书门下的职权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督察豪富家族和郡国守相,并将郡国豪富迁徙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 刺史监察促使郡国的力量逐步削弱B. 监察制度是解决郡国体制的主要方式C. 豪富家族成为维系政权的政治支柱D. 强干弱枝是巩固专制集权的重要措施8.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点之一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下列各项中,通过分割宰相财政权强化皇权的官职是()A. 秦朝的御史大夫B. 唐朝的中书令C. 明朝的户部尚书D. 宋朝的三司使9.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度。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C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
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2.(2017·寿光质检)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D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
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3.(2017·山西联考)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人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这说明唐初( C )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C. 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D.谏官负责监察朝廷百官【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下令在宰相处理国事之时,负责审议、监督的谏官有权参与,同时宰相应虚心接受谏官的建议,可见唐初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故C项正确;此举措的目的在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所述不符合谏官的职权,故排除。
故选C。
4.(2016·江苏·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同步训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4.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
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
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强化5.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6.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2018秋历史人民版必修1练习: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一相制到多相制,反映了统治者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趋势。
答案:A2.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御史制度B.建立“中朝”机构C.设置刺史D.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了行政权解析:“中朝”的设臵实际上剥夺了宰相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使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变为负责执行的“外朝”。
答案:B3.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当时,“中书门下”属于()A.枢密院长官驻地B.三司的行政衙门C.宰相的办公机构D.独立的监察机构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
答案:C4.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是的()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D5.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
新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课练(含答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基础训练1.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加强政府的办事效率2.汉武帝对相权成功削弱的表现不包括()A.频繁任免丞相 B.起用布衣为相C.组成“中朝”决策机构 D.取消了三公九卿制3.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①以州为监察区②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起用布衣为相④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5.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6.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8.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9.元朝的行省制度()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二、能力提升11.著名历史人物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课时达标训练:(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时达标训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读右图历史人物图片。
他主持政务以后,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人才,形成“外朝”和相对应的“中朝”(内朝)。
他即位后,还下诏策试贤良,让中央和地方上荐举人才。
他在位期间,该朝代出现强盛局面。
他就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2.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三公九卿制3.下面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4.“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
”文中的“……”应为() 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5.“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③④6.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7.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8.“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一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时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解析】“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不是自由报名,有一定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答案】D3.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不断加强.【答案】C5.“网络反腐"已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D.都察院【解析】唐朝时期的三省制,包括负责政令审核的门下省,都不属于监察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
【历史】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1)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实行 时间 依据 世官制 先秦 时期 世袭
下层人士 一般没有 参政机会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 隋唐至 魏晋南北朝 明清时期 才能、品 德到门第
体现封闭的 特征。以官 举士,百姓 不得参与。
考试 成绩
中下层地 主知识分 了提供了 机会。
备注
五、行省的设置
简述秦汉到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1.秦至宋: 郡县两级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 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2)材料三叙述的是什么制度?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 问题?
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四: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丞相13人,下狱死 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 唯命是从而已。
(3)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降低丞相出身;实行内外朝制度;频繁换相、多人免职、处死;
汉朝:”中朝”和”外朝”;频繁的更换丞相;从身份低微的 人中选拔人才。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会议。 宋朝: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
元朝:沿用宋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中央:
2018-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1课时作业: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1.《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三公九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选B。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出皇权至上,形容的是秦代皇帝制度。
2.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3人被迫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结合题干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丞相任免频繁,结局不一,但多数是不正常的,说明丞相的位置、权力受到挑战,皇帝对丞相心存疑虑,于是通过频繁更换以达到削弱其权力的目的,故应选A项。
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均排除。
3.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解析:选B。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B.秦朝C.宋朝D.清朝解析:选C。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掌行政权、枢密院掌军事,后又增设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
5.宋朝和元朝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D.枢密院和宣政院解析:选B。
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6.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2018-2019历史人民版必修1知能演练:专题一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文档资料
,[学生用书P14])[课堂自测]1.《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皇帝制的特点。
由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题干材料中未涉及秦始皇的才能、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观点,故排除A、C、D三项。
2.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解决“权力制衡”的措施是()A.突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权B.扩大官员入仕的来源C.分割权力并完善运行机制D.将行政、军、财权分割解析:选C。
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突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权、扩大官员入仕的来源都是指隋唐的科举制,不是解决“权力制衡”的措施,故A、B项错误;题干要求回答的是隋唐时期的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过三省分割相权并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故C项正确;将行政、军、财权分割发生在宋代,与隋唐无关,故D项错误。
3.据史书记载,官员________“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________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A.御史大夫B.太尉C.平章政事D.丞相解析:选A。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相符,故A项正确;太尉主管军事,与“以肃正朝列”不相符,故B项错误;平章政事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官员,职务相当于宰相,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丞相是百官之首,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D项错误。
4.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解析:选B。
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01页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解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两对矛盾,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C项正确。
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说法绝对,故A 项错误。
相权一般都是受制于皇权,故B项错误。
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C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
答案:D3.在中华帝国的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着皇权与政府约略两分的格局,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
下列选项体现这种两分格局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宋朝二府三司制解析:汉武帝为分割宰相的决策权,起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也就是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则成为了执行机构,也就是外朝。
根据材料“当政府权力威胁到皇权时,君主往往会在左右近臣中另觅助手,另外组建一套班子以此限制政府权力”可知内外朝制度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较大,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级高中历史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课练 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基础训练1.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加强政府的办事效率2.汉武帝对相权成功削弱的表现不包括()A.频繁任免丞相 B.起用布衣为相C.组成“中朝”决策机构 D.取消了三公九卿制3.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在()①以州为监察区②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起用布衣为相④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5.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6.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8.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A.郡、县二级制 B.道、州、县三级制C.路、州、县三级制 D.路、府、州、县四级制9.元朝的行省制度()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二、能力提升11.著名历史人物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读右图历史人物图片。
他主持政务以后,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人才,形成“外朝”和相对应的“中朝”(内朝)。
他即位后,还下诏策试贤良,让中央和地方上荐举人才。
他在位期间,该朝代出现强盛局面。
他就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2、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九卿制
3、下面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4、“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
”文中的“……”应为()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5、“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③④
6、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D、元朝设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7、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8、“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材料二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
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
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的国家。
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域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试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是什么?他对当时中国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6分)
(3)孟德斯鸠曾极力倡导“权力制衡”精神,这是对唐朝大衙门“相互制约”精神的抄袭吗?为什么?(6分)
课时达标训练(三)
1、选B从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立“中朝”与“外朝”制度,并通过察举制来发现人才的应为汉武帝。
2、选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权制度的雏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体现集体决策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选B注意题干中“说明的实质问题”的限定词,A项只是表面现象,与题意不符,可排除;C、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以分权的形式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
4、选D从材料“一归……,通管盐铁”,说明文中的“……”应该掌管财政方面。
A项是地方监察,B 项为最高行政机构,C项掌军事,D项掌财政。
5、选D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对皇权也产生了威胁,①错误;九品中正制规定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与皇权无关,排除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选B汉武帝后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
察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故B项说法错误。
7、选B 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
故选B。
8、选C根据材料中“行中书省”的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解析:第(1)问,可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直接组织答案。
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专制主义的程度、帝国疆域的扩大等方面归纳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然后再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其认识。
第(3)问,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都有分权的精神,但是内容和性质是不同的。
答案:(1)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彼此调节,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行政体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力量。
(2)原因:专制主义不受约束;帝国疆域的扩大。
认识: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符合史实。
(3)不是。
三省六部制是在皇权之下分散相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否定君主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