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word教案-总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文章中的深层意味。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5.学习动机:在课程进行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字词、句式及主要内容,能准确地朗读、默写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分析课文的结构与写作手法,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2.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3.深入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4.对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孤独对人性的磨砺与塑造作用。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深层含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绘等要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学会从人物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突破写作难点。
(二)教学设想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要注重表达清晰、自信,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孤独之旅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社会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还需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遇到类似的孤独和困惑,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思考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培养坚定的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路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感悟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课文讲述了作者的孤独之旅中的哪些经历?b.作者在孤独之旅中产生了哪些困惑和思考?c.作者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挫折和孤独的?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上册《10孤独之旅》word教案 (7)
《孤独之旅》教材简析《孤独之旅》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语设计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有:《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理解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学会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孤独的经历吗?孤独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孤独之旅对人生的启示。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五、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总结收获,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复述《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主题。
2.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孤独之旅的思考。
1.2学生分享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交流分享。
3.合作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讨论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蜕变。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和独特表现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6.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详细内容:一、课文内容解析1.《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在孤独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2.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过程。
二、课文主题分析1.课文主题是成长与蜕变,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揭示了人在困境中成长的必要性。
2.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教材,本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与成长,从而体会到孤独的内涵和价值。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感受,并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境。
本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孤独的本质,认识到孤独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并学会在孤独中思考和自我提升。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孤独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人生哲理类的文章感兴趣,但需要注意避免陷入过于沉重的思考,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孤独的内涵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孤独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孤独感受。
2.突破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孤独的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体验孤独的感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孤独旅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孤独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
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尊重他人的孤独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2)体会作者对孤独的深度思考,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在孤独中成长。
(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0、孤独之旅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孤独之旅》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
2.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含义。
2.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3.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课文《孤独之旅》2.多媒体设备3.课堂讨论素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孤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孤独的时刻?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三、深入分析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形象a.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杜小康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描写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a.课文《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b.你觉得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收获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课文讲述了谁的故事?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对表现主人公心理变化的作用。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a.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深刻内涵。
b.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对表现主人公成长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孤独,实现自我成长?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孤独与成长的作文。
五、课后延伸1.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关于成长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孤独之旅》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一次独特体验。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并通过景色的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文章又以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旅途中的景色描写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发现文章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理解生活的真谛,激发对人生的探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发现文章中的美景,理解生活的真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如:“文章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孤独?”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你觉得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理解旅行的意义。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迷茫,理解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学会面对困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与应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受。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课文讨论:(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孤独感受。
(2)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强调课后的复习和练习。
6.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成果。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孤独”、“成长”等。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如《我的叔叔于勒》、《草房子》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孤独之旅》。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孤独之旅是如何体现的?请用具体事例说明。
(2)小组分享: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主题:孤独之旅中的成长历程。
(2)分析人物形象:陆鸭、翠翠、翠翠的奶奶等。
(3)讲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文中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心情的衬托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了解字词含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旅途中的孤独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甲:“孤独可能是一种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
教学过程完善: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学作品,有谁记得一些关于成长的故事呢?是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挑战和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在孤独中成长的。”
阅读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下节课分享阅读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补充: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孤独之旅》时,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到主人公特别孤独?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你们觉得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有哪些变化和成长?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吗?”
2.教学难点补充:
“小组讨论时,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的‘孤独’是如何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有哪些具体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孤独?”
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引导全班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历程的作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0课《孤独之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并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内容和主旨,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初中课文孤独之旅教案
初中课文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困惑,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追求梦想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把握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境。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勇敢面对挫折,勇于追求梦想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小康及其作品《孤独之旅》。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境。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困惑,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追求梦想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追求梦想。
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挫折,追求梦想”的作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
2.分析并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2.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3.学习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感受主人公在孤独中的成长。
2.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同学们思考:孤独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意味着什么?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指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大意。
三、分析主人公形象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杜小康孤独的语句,并体会其情感。
2.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讨论其成长过程。
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2.讨论环境描写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表现杜小康的内心世界?二、深入分析主人公形象1.分析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讨论其性格的转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于杜小康成长的看法。
三、学习景物描写手法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2.讨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杜小康的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中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讨论成长主题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成长的理解,结合课文谈谈杜小康成长的意义。
2.讨论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孤独和挫折。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孤独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孤独之旅》。
请大家先谈谈对“孤独”这个词的理解。
生1:孤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没有人陪伴。
生2:孤独是一种心理感受,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
师:很好,那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2.自主阅读(1)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2)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3)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3.课堂讨论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如暴风雨、冰雹等。
生2:他还遇到了一些危险,如被狼群追赶、陷入沼泽等。
师:很好,那么主人公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生1:他并没有被孤独打倒,而是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前进。
生2:他还学会了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4.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1:文章开头对大草原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孤独的处境。
生2:文章中对暴风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描绘,突显了主人公面对孤独的勇敢。
生3:文章结尾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勇敢地面对孤独,不断成长。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呢?生1: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孤独,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生2:我们要学会与孤独和解,把孤独当作一种成长的机会。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杜小康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成长与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小康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文讲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孤独之旅》,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上册《10孤独之旅》word教案 (6)
《孤独之旅》【教材及学情分析】(一)课文解读:《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4.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五)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法及学法】(一)教法: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学生正确、熟练的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老师简介《草房子》故事内容。
3.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教学过程】一、影片导入,进入故事情境播放影片《草房子》中杜小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
语文组马凌辛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
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 嬉闹(xi1) 凹地(ao1) 雍(yong1) 掺杂(chan1)
胆怯(qie4) 撅(jue1) 给予(jj3 yu3) 觅食(mi4) 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开端:失学离家发展:孤独行程高潮:风雨寻鸭结局:少年长大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默读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五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4. 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 一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
程。
孤独之旅实际是就是成长之旅孤独=磨难
5.主题小结:在这样的环境中,连父亲都几乎无法承受,而杜小康成受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磨难.在经历孤独的洗礼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这浸透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他.又启迪过他.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该把他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作家曹文轩有一段对孤独的评价,我觉得不错,希望给学生以共勉.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
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
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
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
曹文轩
6.本课环境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集中于三个方面: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1).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 鸭群的集体活动烘托出杜小康的幼弱,孤独.
鸭子的叫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鸭子的恐惧感烘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风雨前 : 无家的漂游者风雨后 : 长大了
这既是鸭子的成长写照,又是杜小康的成长写照.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磨难,长大,坚强.鸭们也长大了,长成真正的鸭.
(2)有关芦荡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
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
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
补充资料:
1.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胜
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 ____巴尔扎克
2.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一个阴霾的白天.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______ 贝多芬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_______ 孟子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 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该把他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和磨难,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七、布置作业: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
《孤独之旅》本课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在具体上课中,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我对本课的问题设计比较符合本班学生,学生能从老师的引导中,逐渐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水到渠成的感受到本课主题的深层含义.不足之处是,时间太仓促,在讲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匆匆带过,给学生朗读时间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