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21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教会学生把握宝贵的时间资源,学会学习,创造一种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潜力的教育观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整体素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位教育家对他的学生说过:“我不能教会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我可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学会学习(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在《走进新课程》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特别怀念儿时的那段时光,自由自在,尽情玩耍,长大了却走进一个封闭的令人窒息的房子……”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想拥有自己自由、快乐的天空。

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条件下,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创造性的火花时,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

首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手脑并用,主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实际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者的内部变化。

学习是将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获得新的意义。

学生在独自实践中理解某些概念,使学生具有成功感,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

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接受、选择、分析、判断、评价、处理信息和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疑而启思,疑而生变。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善教者,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答疑,还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质疑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要对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作答,更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学”,贵在于“问”。

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己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

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对他们提出的几种假设一一验证,让学生在分析、讨
论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获得知识。

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犹如大河奔腾,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

如英译汉中的一句多译,一词多解等,就能激活学生从多层面去思考问题,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学会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剧增,一个人穷其一生,知识也学不完。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怎样进行学习,学会学习,终生学习。

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去实现。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心灵的“唤醒”,这正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适当点拨,给与学生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使它们学会学习,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