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时视角看“四大奇书”之互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共时视角看“四大奇书”之互文性
【内容提要】在文本生成与传播过程中,被统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的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四部经典小说长期
处于彼此互文状态。
对这种彼此互文,以往人们大多从历时态视角纵观其“影响”、“变迁”或“演进”等问题,在注重它们先后传承的同时,无形之中忽
略了其共时态的互动性。
事实上,“四大奇书”之互文的彼此互动性不仅业已
被相关史料所证明,而且在四部经典小说文本中也分别多有呈现。
为此,我们
应注意兼用“共时”视角横观其“互动”、“互渗”或“反哺”等问题。
通过
这一研究,我们能够有效地避免以往惯用“变迁”、“影响”等单向思维看问
题带来的偏颇和失误,有利于全面把握“四大奇书”之间盘根错节的有机关联,会通全景,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学史重写的科学性。
【关键词】“四大奇书”/互文性/历时性/共时性"
【作者简介】李桂奎(1967- ),男,山东省沂南县人,文学博士,上海财
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及文论研究。
由于小说创作要大量借助引用、暗示、参考、仿作、戏拟、剽窃等叙事手段,因此文本之间的“互文性”现象随处可见。
①在阅读和研究《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小说时,人们之所以会经
常产生某种似曾相识感,原因即在于此。
要中正公允地对“四大奇书”文本之
间的“互文性”关系进行研究,必须全方位、多视角地看问题。
“历时态”纵
观视角固然重要,“共时态”横观视角同样也不可忽视。
②然而,以往人们多
运用“历时态”视角,要么本着“影响”或“传承”思维探讨彼此之间的文本
关联,强调后来者居上;要么本着“特色”或“个性”思维强调它们“各擅其奇”、“自成一家”,探讨其类性延伸和后起同类作品的效颦等问题。
显然,
这些研究只看到了“四大奇书”先后文本之“互文”,而没有或很少顾及非同
类的四部小说彼此之间的相互吸取、相互作用,无形之中忽略了其共时“互文”问题。
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时兴的“互文”理论,借助传统文献实证等
方法,兼用历时态、共时态两种视角来重新审视“四大奇书”之间盘根错节的“互文”实景。
研究“四大奇书”关联应兼顾“共时”视角
虽然《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部经典小
说之渊源仿佛黄河之水天上来,令人难以确定一个诞生的具体年代,但它们各
自以“最完整的形式流传于世”的时间段还是大致能够确定的,即集中于明代
嘉靖至万历年间的百年。
③在此百年之前,四大小说确实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共
时并行传播岁月。
在这相对漫长的岁月里,它们既经历了先后“历时态”的创
作生成,又经历了近乎齐头并进的“共时态”传播完善。
况且,更大程度上由
于“共时态”传播完善的作用,四部小说之间不断聚合归并。
大约于明末清初,人们把它们汇集到一起,并命名为“四大奇书”。
换句话说,“四大奇书”之
由来与命名并非仅仅基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类专题
小说之“奇峰并峙”,而更大程度上则是基于四部经典小说之“互融共通”。
对“四大奇书”之间的这种“互融共通”关系,以往文学史研究或文学文
本研究基本上是在“历时态”视角下进行的。
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受到“进化论”等学术思想的影响,鲁迅先生作《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
历史的变迁》,难能可贵地“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④大略与此同时,胡适先生也给中国传统小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
“历史演进法”。
他认为,对那些由历史逐渐演变出来的小说,“必须用历史
演进法去搜集它们早期的各种版本,来找出它们如何由一些朴素的原始故事逐
渐演变成为后来的文学名著”。
⑤在运用“历史演进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过
程中,胡适先生曾得出过这样的一些结论:《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西游记》“起源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也“有了五六百年演化的历史”。
⑥后来,在评论《三侠五义》时,他提出了
一个“滚雪球”的理论:“我们看这一个故事在九百年中变迁沿革的历史,可
以得一个很好的教训。
传说的生长,就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初只有一
个简单的故事作个中心的‘母题’(Motif),你添一枝,他添一叶,便像个样子了。
后来经过众口的传说,经过平话家的敷演,经过戏曲家的剪裁结构,经过
小说家的修饰,这个故事便一天一天的改变面目:内容更丰富了,情节更精细
圆满了,曲折更多了,人物更有生气了。
”⑦胡适先生认为,很多章回小说都
是经过或五六百年,或八九百年的“历史演进”而成的,其间不断地添枝加叶。
这种研究强调了成书的累积性,但对于其间所添加的“枝叶”由来并没有追踪,忽略了这些小说之间共时相济以成“经典”问题的探讨。
在鲁迅、胡适等著名
文学史家们的影响下,人们针对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古代章回小说研究,“历时态”纵观视角受到追捧。
这一视角固然曾经使得一系列学术问题迎刃而解,功不可没。
然而,由于基本一味地依托“变迁”、“演进”等“历时态”
观念,再加后来各种“文学史”或“小说史”撰写基本按历时态的时间先后顺
序排列,因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各章回小说之文本关联几乎被描绘成一
条直线,颇具立体性的“共时态”修订以及渗透传播语境便被遮蔽起来。
众所周知,《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
小说的源头活水是讲史、说经、小说话本。
在较长的流程中,一方面是大量丰
富而鲜活的民间性注入,另一方面是大量不断累积的文人性输入。
其间,《大
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前期成果”固然
可供相对应的小说去选择遣用,但这些“前期成果”的分量及其渗透力毕竟是
有限的,对文本形成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后天创造。
如果还原到那段历史时空
来看,在现存最早版本出现之前的几十年乃至数百年间,四部小说的身影已若
隐若现。
换句话说,在现存最早版本现身之前,它们之间早已有过一段互相影
响的传播史。
延及明末清初这段齐头并进的“共时”岁月,四部小说彼此之间
更是拥有了互相渗透的现实语境。
种种迹象表明,在“四大奇书”成书与增订、修订过程中,无论点铁成金也好,还是化腐朽为神奇也罢,浸润在小说发展与
传播洪流中的小说作者及评改者们不可能对前人亦步亦趋,定然会凭着各自的
博识和开放的胸襟来润饰他们的文本。
明代中后期,书商们瞄上了这些不断加
工的成品,几乎于同一时间段先后将多部小说一一推出。
如此这般,经过民间
广泛的甄别和遴选,再经李卓吾、金圣叹等精英们慧眼识拔,四部小说便逐渐
脱颖而出。
在金批《水浒传》的强力影响下,明末清初的才子们群起而评改之,于是便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部小说推
举到“奇书”高度。
⑧
以往围绕“四大奇书”文本关系问题所进行的各种“对比研究”和“影响
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若借用有人探讨“渊源批评”的说法,即一味
地“强调对创作过程的‘前文本’给以历时动态结构的分析”,重视了彼此之
间的传承关系,而忽略了“文本内部的共时静态形式的分析”。
⑨于是,四部
小说就被整合排列到一条时间直线上,从而给人这样一种错觉:是《三国志演义》影响了《水浒传》,又是《水浒传》影响了《金瓶梅》,而这种影响是先
后传承性的。
而今,我们非常有必要再添加一种眼光,即运用结构主义的“偏
重文本内部的共时静态形式的分析”的互文批评方式,打破以往研究的缺陷,
对这四大小说之文本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概言之,“四大奇书”并非一蹴而就之作,它们既经过了“历时态”的血
脉传承,又经过了“共时态”的互动互渗,彼此之关联可谓“剪不断,理还乱”,错综复杂。
因此,面对“四大奇书”文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互
文性”,我们既要秉持“历时态”视角勾勒出其“前后影响”、“一脉相承”
的画卷,又应该兼而通过“共时态”视角绘制出其彼此“相互浸润”、“相互
渗透”的图景。
在具体研究中,就是既要靠文献说话,又要用文本比勘方法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