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认为屠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论,而把区 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 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 经济学者把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后一种宏 观理论称之为一般区位论。

2、动态化


1980以来,英国的威尔逊(A· Wilson)和比利时的爱 伦(P· Allen)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用模 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大的理论 突破。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 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 :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 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 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 小,产品价格下降 —— 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 模达到最大。 ——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 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 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2、建立的步骤




克里斯托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 (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 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 区模型。
菜运往北京和河北的运输,总体社会总福利如何?
2、节约运输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四)增长极理论:佩鲁
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城市 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 机制,由于其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被称为“增长极”。
(五)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缪尔达尔
要素报酬率高、投资风险低 劳动力、资金、技术
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 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 础上的。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 五、科学技术
第三节
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一、效率目标 二、公平目标 三、生态平衡目标
四、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东中西三大地带,高、中、低梯度地区
第五章 第一节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一、形成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一)杜能 《孤立国》,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生产鲜菜、牛奶 生产木材
六层农业圈:1,自由农作圈, 2, 林业圈,
3,轮作农业圈, 生产谷物 4,谷草农作圈, 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主 5,三圃农作圈, 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牧产品为主 6,荒野
四、国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增长极模式 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各类开发区
二、点轴布局模式
“T”型模式:以沿海和长江为轴线,以上海为首的包括轴线上的主要城市为点 “弓箭”型模式:以沿海或京沪线为弓,京广线为弦,长江为箭,上海是箭头
三、网络布局模式:经济发达地区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第五章

We can show that some subsidies may be required even under relatively perfect market conditions to get the optimal amount of education.
But we also have to take into account that markets are not perfect.
This means that spending money on education yields a higher rate of return than most alternative uses of the money.
Many of these studies argue that the social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 is lower than the private rate of return because they assume the benefits are the same but that the costs are lower for individuals because governments subsidize education.
These studies also argue that more money should be spent on primary education than o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more on secondary education than on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this reflects relative rates of return.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 • • • •
三、城市的特征 1、聚集性 2、创新性 3、市场性 4、开放性
第二节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 1、概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 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 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 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国 家 和


1500
20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 2、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 标准为2000人。 •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 府为城镇) •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 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产业布局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中的企业。

企业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又是区域结构空间的基础。

所以,产业布局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

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成为区域的区位因素。

所谓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1.成本最低。

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

在一个市场和多个原料,燃料来源地的情况下,运费的最低点可以从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当中去寻找。

其次是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因为劳动费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超过了运费的影响。

因此,当劳动费的影响增大是,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的最低点,转向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

2 .市场份额最大。

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的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实现生产的利润最大的原则。

廖什认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除了原材料运输费用等因素之外,市场因素,竞争因素,历史因素和政府作用等都十分重要。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产品的销售范围,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在企业之间划分市场范围。

3 .聚集效应。

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因素的综合反映。

所谓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费和劳动费。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目前,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 .自然环境。

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的布局都有很大影响。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第5章.ppt.

区域经济学第5章.ppt.

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论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5.1.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1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陈才(1991):“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陆大道(1995):“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李小建等(1999 , 2006):“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5.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1 不同学科的观点2.区域经济学观点把空间经济结构要素分为:①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②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地域依托);③由交通、通信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

5.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5.1.2.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要素分析1.点要素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①“点”有明确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②“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体系往往是同心圆形状,而山地丘陵地带的经济节点则一般沿着河流呈带状分布。

③“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

点的极化是对外部要素的吸引和融合,点的扩散是内部经济能量向外的辐射和扩展。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区位因素: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3投资硬环境: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和区位环境(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4投资软环境:是指与有形的投资硬环境相对应的方面,如社会经济体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政局稳定性、法律、民族特点、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社会治安、政府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优惠政策等等。

是有形的要素外的一切投资环境要素。

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以知识劳动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人才为生命载体。

6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有些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较好,这样的地区,可能对多种产业的布局来说,都是理想的地点。

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地区的布局条件具有某些有利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或者限制性因素。

有些地区,限制性条件可能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7功能聚集: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8.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9新产业区:是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从这个定义出发,新产业区是产业地域集中的一种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

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10.地域合理规模: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39
关键术语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40
思考题
1.如何从系统分析的角度 理解总部经济的概念内涵?
2.总部经济的形成 机理和价值链分析 哪些内容?
3.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包括哪些内容?
4.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是怎样设计 的?
5.总部经济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风险分析包括 哪些内容?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16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一、从主流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来阐述总部 经济的经济学原理 5.替代函数模型:Y=f(X1, X2 ,..., Xt)
替代函数变量的基本特点:其一,与替代函数的因变量 具有相关性;其二,由公司总部直接控制和管理。
1.生产函数描述的对象时传统的企业,替代函数描述的是现代大型 企业 2.在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被视为 是一个生产函数,而总部则是一个替代函数 3.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提供的是企业的基础收益,而总部对 替代函数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基础收益而且还会产生替代增值收益
表5-7 不容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
影响因素
特征
向心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工业化;人口增长
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和扩展,由外 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技术与经济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
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 济的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中心区进一步发展,出现市 郊区,向城市中心移民的速度减 慢,城市拥挤,市中心向城郊移 民,出现分散化趋势
第五章 总部经济
30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4. 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述评

第五章 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理论

第五章 经济地理 区域发展理论

分数
A B C A B C C C C A C A D C D D B D C
13.8 10.1 7.7 12.4 11.8 7.7 8.7 7.7 7.4 12.7 9.4 12.8 5.7 6.7 4.7 6.7 11.8 5.7 6.7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理论



1、增长极理论 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美国高盛公司 摩根斯坦利
社会资源—技术

因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主要有: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 CES 生产函数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 数生产函数法、DEA 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 各种方法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正累积循环的“传播效应”:一旦某地区开始发 展经济,它将从其他地区吸引资本与劳力。这些 新资源将有助于经济发展过程。 负累积循环的“逆流效应”:持续贫困通常导致 高人口出生率、营养缺乏以及低劳动生产率,所 有这一切将促使贫困加剧。 —1968《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 )。
3、乘数原理
地理区位优势 内陆交通1.0 B B B A B B B B C A C B D C D C B D C
港口 0.7 A B D C A D D D C D C A D D D D A D D
与竞争城市的距离 1.0 A C D B B D C D C A B A C B D C B B C
综合等级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因此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呈现出分散化的 趋势,但是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却 出现集中化布局的趋向,并且在某些地 区出现了二次城市化的过程,整个经济 区域的发展水平趋于一体化。
结 束
第二节 区域工业布局
一、区域工业部门结构 体系构建
1.区域工业部门结构体系
重 工 业 部 门 工 业 轻 工 业 部 门 能源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 化学工业(化学采矿、基本化学、化学肥料 工业、有机合成、医药工业、橡胶工业等) 机械工业(机床和工具、重型机械、电器 以及农机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等) 纺织工业(棉纺织、毛纺织、丝纺织、麻纺 织、化纤) 食品工业(粮、油、烟、糖、茶、酒和肉 类、水产、禽蛋、乳类、瓜蔬等的加工制 品几食盐、食用香料等) 造纸工业(木材、芦苇、甘蔗渣、稻麦秸、 龙须草等原料造纸)
工业化成熟期产业结构运行特征是在
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
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
速增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
业。
这一时期的区域产业布局是前一阶段区 域工业化的继续和完善,逆城市化过程 开始出现,第二产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 工业不断向中小城市扩散,使中小城市 以及原来比较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大规模 的开发和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化 的新兴第三产业则向中心城市集中,中 心城市的服务机能和管理机能大大加强, 并通过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服务网络把 分散的工业企业及其他生产有机地联系 为一个整体,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协调有 效地向前发展。
在这一阶段,尤其应该重视三大产业协 调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的问题。 如果忽视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 展,就会导致生活资料的短缺、农业所
提供的原材料不足、农村劳动力难以被
现代产业所吸纳等问题,工业化所要求

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五章 产业空间重新配置与区际专业化分工

高级区域经济学(第四版)第五章 产业空间重新配置与区际专业化分工
• 二、技术、市场规模与区际专业化分工
• (一)基本假设 • (4)制造业厂商把1单位资本作为固定成本和某固定单位的劳动量
作为可变成本,东西部制造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不相等,因此东西 部单位工业品产出所需劳动量不等。 • (5)生产的工业品既要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又要满足区外市场需求, 工业品区内交易无成本,区际交易遵循冰山交易成本。 • (6)资本可以转移,但资本收益都返回到资本所有者所在地消费, 劳动力不能在区域间转移。这意味着区域的市场规模不会受产业份 额的影响,区域市场规模由区域初始要素禀赋所外生决定。
▫ 最后,类似于前面的讨论,产业聚集只能在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 界点后才能发生。
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 表5-1 投入产出矩阵
项目 产业1 产业2 劳动力份额
产业1 α γ β
产业2 γ α β

• 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
▫ (一)聚集与分散 ▫ 分析聚集情况的最简单的方法仍然是先假定产业聚
• 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
• (1)在多产业框架下的产业聚集与分散,其实质是产业在区 域间的重新布局,而这种重新布局所反映的是区际实际工 资水平的差异,产业份额较大的区域可以支付较高水平的 工资,产业份额较小的区域支付较低水平的工资。
• (2)能否维持现有区际产业分布格局(能否维持现有区际工 资差距),与市场开放度和产业内关联度有关。
• 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
▫ 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 ▫ 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
图5-1 两国模型中实际工资差异与产业扩散
• 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
▫ (一)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 1.不考虑产业特性时产业转移顺序。 2.劳动密集程度与产业转移顺序。

区域经济学5 区域空间分析

区域经济学5 区域空间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特征
向大城市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空间 发展模式。
沿城市等级空间扩散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 演进的主要脉络,即生产性服务业总是从 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散。
向大城市集聚区位指向的原因
必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近客户 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源储备分布影响生产性
服务业空间分布。
总部经济 P143
概念
专业化职能
中心地职能
交通运输职能
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集 疏运系统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中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其联系成本,并非经济性。
在城市内部,联系成本大的企业根据它们 之间交换内容的类同性,相互聚焦在一起 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商贸区、金融区、 总部基地等。
在这种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对其进行规划 指导时,不能强求各功能区按圈层状或扇 形状布局,而只能是适应其具体情况,因 势利导地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发展。
多中心布局设想
为了解决城市规模过大,中心商业区负荷过重的人 流、物流压力,出现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设想:
把城市大致依其区域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划分成几个大区 ,在每个大区内有意识地布局一个次一级的交通中心,围 绕着这些中心发展起次一级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系统,使 得每个城区各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中心商业区的经济和 生活单元。
在继续推进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大力推 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三个内容:
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 上升。
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成联系密 切的城镇系统。
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农村居民的生 活方式日益接近城市居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3
2.对 车到山前”是否“必有路” 2.对“车到山前”是否“必有路”的认识不一致
(1)“车到山前必有路” (1)“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说这条路是使资源环境遭到 车到山前必有路 严重破坏,是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甚至是以损害后 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条路不仅会制约经 济的发展,而且会越走越困难。 (2) “边发展经济,一边治理环境”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 “边发展经济,一边治理环境”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 但不一定在实践中可行 ① 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愿投入资金治 理环境。 ② 影响环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难以准确计算。 ③ 此方法首先要解决一系列核算问题,以及与核算有关 的监测机制与价格机制的建立。 总之,应根据现实具体状况,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 的措施来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011年10月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4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一, 第一,既要研究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 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 第二,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 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区 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 第三, 第三,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不可能完 全一样: (1)在连温饱都还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地区,解决吃饭问 题是最重要的 (2)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产业化 (3)在以工业为主的地区,加速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 (4)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建立环 境资源保护产业,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分歧
1.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之间矛盾的认识分歧 1.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之间矛盾的认识分歧 先污染,再治理;先开发,再保护” “先污染,再治理;先开发,再保护” 还是“经济增长应当以保护资源潜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经济增长应当以保护资源潜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5
二、经济体制转轨、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 经济体制转轨、 发展
1.经济体制转轨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经济体制转轨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的转轨对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 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科技作为一种支撑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区域的科技发展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容和目标 相结合。 3.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公众意识,发展教育 3.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公众意识,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重点问题 ●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 识上的分歧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可持续性
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持续性系指一种可以长久 维持的过程或状态。” 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 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二、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利用: 1.可持续利用:专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应保持在其 可持续利用 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发展的可持续性 (2)发展的协调性 (3)发展的公平性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1.总体上, 1.总体上,是一种“工业实现观”,以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 总体上 业文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发展指标上, 2. 发展指标上,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 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 3.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 3.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也不 可能使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得以补偿、保护 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6
三、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 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
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鼓励经济发展。 第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有制约 性。 第三,表现在: 第三,表现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人 们 的认识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有价 格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科技的发展等各个 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